⑴ 氨合成法是由谁发明的
1902年初,德国化学家哈柏去美国进行科学考察,参观了一个模仿自然界雷雨放电来生产固定氮的工厂,这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回国后,哈柏和学生罗塞格诺尔让氢气和氮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可怎么也得不到氨气。他们又给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通电火花,结果有微量的氨生成。
“电火花只能产生暂时的高温。”哈柏想。于是,他采用高温加热的方法,反复进行实验,但没有成功。后来,哈柏根据他人的研究,进行方法改进。1904年,哈柏对合成氨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他经过了6500多次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实验,选用的催化剂材料达2500种之多。
1909年的一天,哈柏又在做实验。突然,他兴奋地喊道:“它滴下来了!你们看,它终于滴下来了!”经分析,他们制得的氨的浓度为8%,实验取得了实用价值的突破,合成氨终于成功。
1910年,第一座合成氨实验工厂诞生了。因发明氨合成法,哈柏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⑵ 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氨是哈伯1905年发明的.2001年希腊化学家提出了电解合成氨的方法,即在常压下把
(1)在电解法合成氨的电解池中不能用水作电解质溶液的溶剂,原因是新法合成氨电解池的反应温度是570℃时,水为水蒸气,
故答案为:不能;温度高,水为气态,不利于氨气的生成;
(2)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反应后容器内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4mol×
7 |
8 |
1 |
2 |
0.25mol |
1mol |
c2(NH3) |
c(N2)?c3(H2) |
c2(NH3) |
c(N2)?c3(H2) |
30g |
60g/mol |
11.2L |
22.4L/mol |
5.6L |
22.4L/mol |
⑶ 合成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为:“催化剂”):
(3)化学家发明了一种合成氨扩展阅读:
氨的主要用途:
氨的主要用途是氮肥、制冷剂、化工原料。无机方面主要用于制氨水、液氨、氮肥(尿素、碳铵等)、硝酸、铵盐、纯碱。有机方面广泛应用于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合成氨工业的特点:
1、农业对化肥的需求是合成氨工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给粮食供应带来压力,而施用化学肥料是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氨水(即氨的水溶液)和液氨体本身就是一种氮肥;农业上广泛采用的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等固体氮肥,和磷酸铵、硝酸磷肥等复合肥料,都是以合成氨加工生产为主。
2、与能源工业关系密切。合成氨生产通常以各种燃料为原料,同时生产过程还需燃料供给能量,因此,合成氨是一种消耗大量能源的化工产品。每吨液氨的理论能耗为 21.28GJ,实际能耗远比理论能耗多,随着原料、工厂规模、流程与管理水平不同而有差异。
日产 1000t氨的大型合成氨装置生产液氨的实际能耗约为理论能耗的两倍(表2[ 大型氨厂生产合成氨的实际能耗])。
3、工艺复杂、技术密集。氨合成是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由于氨合成催化剂(见无机化工催化剂)很易受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水蒸气毒害(见催化剂中毒)。
而从各种燃料制取的原料气中都含有不同数量的这些物质,故在原料气送往氨合成前,需将有害物质除去。因此合成氨生产总流程长,工艺也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原料及不同的净化方法而有多种流程(见氨)。
⑷ 现在普遍应用的工业合成氨的方法是哈伯于1905年发明的,但此法反应物的转化率不高。2001年两位希腊化学家
(1) N 2 +3H 2 ![]() |
⑸ 哪个化学家第一个做到了将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是德国科学家哈伯。
1909年,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一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科学家们的谴责。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瑞士的巴塞尔。
⑹ 合成氨领域有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说说他们的国家姓名获奖时间和获奖理
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由于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获奖。
1931年,德国化学家卡尔·博施“由于他们发明和发展化学高压技术”获奖,他改进了合成氨的方法(哈伯-博施法)。
2007年,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由于他对固体表面化学反应的研究”获奖,他的研究揭示了哈伯-博施合成氨法的原理。
诺贝尔奖章
⑺ 诺贝尔奖几次颁给与合成氨有关的化学家什么时候颁给谁
诺贝尔
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皇家卡罗林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诺贝尔奖奖章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⑻ 合成氨过程得到诺比尔奖历史
日前,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开端推动了表面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这也是合成氨研究领域诞生的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就开始应用哈伯-博施法合成氨,但是没有人能解释合成过程的作用机理。埃特尔成功揭示了氢原子、氮原子与金属催化剂表面的作用过程,解答了这个遗留了六十多年的古老谜题。
截至2007年,氮肥领域的研究已经催生了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70多年来,埃特尔是继兰茂尔之后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表面化学研究者。1932年,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曾经因为表面化学领域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埃特尔开创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为催化反应和表面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广泛使用,并创造了巨大的工业和经济效益。
埃特尔获奖的另一个理由是,解释了一氧化碳在金属催化剂表面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化学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