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海洋的发明

海洋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5-27 13:58:17

❶ 利用海洋生物发光的发明

在深海的动物,有些种类是会发光的。当然,这些光不是为了照明用的,因为这些动物不是靠视觉行动的,这些光是为了捕食,吸引动物的功能。这主要是这些光是生物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类似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❷ 与海洋有关的科技小发明

飞艇,帆船

海洋即“海”和“洋”的总称。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总面积大约为3亿5525万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们将这些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被称为“海”海洋。少数地球以外的星体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卫星土卫六、木卫二,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经可能有过海洋或火浆洋。
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大水球”。四大洋在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即南极海(又称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连。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将南极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水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亚洲的珊瑚海(介于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二战时日本和美国曾在这里激战)、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地中海(在欧洲南部与非洲大陆北部之间,以盛产优质葡萄酒闻名)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❸ 中国古代海洋著名的发明和成果

除了四大发明以外,还有如下发明创造: 鲁班(建筑)——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姓 公输,名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师.鲁班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木工用的 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攻城用的可活动的云梯.相传,锁也是鲁班发明的.
喻皓(建筑)——亦称预浩,是中国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筑师.出生于杭州,他设计的最杰出的建筑是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安远门内开宝寺中的灵感塔.他还写了一部木工手艺的书《木经》,共 3 卷.他有造塔鲁班之称.
祖冲之(数学)——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微的割图术提出了 л的更精确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刘微(数学)——225-295年,魏晋时期的刘微,发明了割图术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还发明了介线性方程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几项和公式.刘微应和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相提并论.
朱世杰(数学)——中国元代数学家.1299 年编撰成中国第一本算学启蒙,从四则运算到天元术,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1303年,他又写成了 《四元玉鉴》,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这是一种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个未知数).欧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样的解法“消元法”.美国科学史家萨顿评价他所著的《四元玉鉴》是整个世界中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张衡(天文学)——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郭守敬(天文学)——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天文学)——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刘焯(天文学)——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天文学)——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杨忠辅(文学家)——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洛下闳(天文学)——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天文学)——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莘七娘(灯具)——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裴秀(平面绘图)——224~271 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马钧(机械设计)——三国时代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曹魏人,是当时闻名的机械大师.他不仅制造了指南车、记里鼓车,而且改进了绫机,提高织造速度;创制翻车(即龙骨水车);设计并制造了以水力驱动大型歌舞木偶乐队的机械等,可惜,他的生卒年并无详尽记载,只知道他当过小官吏,并因不擅辞令,一生并不得志.到宋代,卢道隆于1027年制成记里鼓车,以及吴德仁于1107年同时制成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详情,则被记载于《宋史?舆服志》中.记里鼓车又名记道车、大章车.它是利用车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组齿轮,使车轮走满一里时,其中一个齿轮刚好转动一圈,该轮轴拨动车上木人打鼓或击钟,报告行程,第一个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记里车机械专家,是三国时代的马钧.记里鼓车是减速齿轮系的典型.它也是现代计程车、计速器的重要祖先.它的报告里数的设计,也是近代所有机械钟表中报时木偶的始祖.
李春(桥梁设计)——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丁缓(发明家)——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沈括(科学家)——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杜诗(水力鼓风机)——91~不祥,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淬火技术)——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孙子(算经)——三国时期,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题为“物不知数”,写了“孙子算经”一书系统论述了筹算记数制.
秦九韶(数学)——中国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李治(数学)——中国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墨子(思想家)——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墨经》中记载的研究成果有:光的直线传播、物影的生成、双影的生成、光的反射现象、物象大小所关涉的条件、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等若干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小孔成像”理论.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

❹ 科学家从海洋动物身上发明了什么30字

科学家从海洋动物水母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
科学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帮助。

❺ 海洋 发展史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❻ 海洋文明是什么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❼ 你还知道人类利用海洋生物所发明创造出的其他成果吗写一个。

大乌龟背小乌龟:转动炮塔的坦克。
鲸: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fǎng)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舴的速度。
贝壳:外壳坚固的坦克……
鱼儿在水中游荡:学会了游泳,发明潜艇。
连体鲨鱼装:第一代鲨鱼装模仿了鲨鱼的皮肤,在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突起,以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运动员游起来更加轻松;附在胸前和肩后的振动控制系统能帮助引导水流。

❽ 海洋文明谁提出的

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李二和《舟船的诞生》一文中,后被国内外学界陆续引用。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中华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人类海洋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人类的特性,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渴望。 人类对水的依赖是如此的强烈。只要有水流经过,人类就会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莫不缘此而生。同样,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岛(在人们的视野)出现,人们就会乘舟船逐岛而去,从而建立起陆海之间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被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长江做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洋的海洋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频繁而漫长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绪论)。 这是由世界各地先后出土和发掘的大量的、历代文物及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古文献资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果所达成的共识。 在我国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为62.4厘米,残宽为10.8厘米;另一支残长为92厘米,残宽9厘米。经碳14测定,五支木桨距今年代为7000年左右,属母系氏族社会遗物。同层出土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和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洼的沼泽地。值的特别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桨的桨柄与桨叶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证明,如此雕工精细的木桨,决不是最原始的,当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那麽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胆的推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浙江杭州,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只独木舟。经碳14测定,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为7500—8000年,这恰与我们在《中国水运史》中的推断相吻合。应当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我国迄今发掘到的一只最早的独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那麽,人们不仅要问:舟船的起源到底在何时?谁是舟船的发明者? 这在古代浩繁的典籍中,说法却不一。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番(凡)禺始作舟。《墨子》说,是巧垂。《吕氏春秋》却说是舜的臣子虞姁(于许)。《发蒙记》中又说是舜的另一个臣子伯益。《世本》中又说,是黄帝的两个臣子共鼓、货狄。《易经·系辞下》说:“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说黄帝“刽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另外,我国远古文献中对舟船的记载也很多。《世本》中,有巴人乘土船浮夷水(今清江)之说;《尔雅·释水》:“庶人乘泭”、“并木以渡”;《国语·齐语》中说“方舟设泭;《越绝书》中说“方船设泭,乘桴洛河”;《论语·公冶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都是古代对舟筏的记载。 马克思曾说:“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而“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们能够制造独木舟。”古代中国舟船文化的史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世本》说:“古者观落叶以为舟”;《淮南子》说:“见窍(翘)木浮而知为舟。”“浮”的现象和概念赋予了人们美好的想象;导致人们去“刳木”,使其变轻易浮,从而产生了独木舟。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谁发明的,无管是怎样一种说法,它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独木舟的出现,直观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舟船科技与海洋文化方面非凡的发明和创造力;她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揭开了人类水运历史的序幕、揭开了舟船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近年来,我国和世界各地出土的有关与中国古代舟船文化有关的文物、历史遗存越来越多。 除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雕花木桨,和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在江苏武进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特大独木舟,至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还有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沉船等,都分别诉说着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发展水平。 那么,舟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是不是一件独立的事情?当然不是。她既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直接推动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几乎影响了人类所有科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长岛县广鹿岛吴家村,出土了“杯底舟形器”;丹东东沟县马家店后洼滨海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仿舟陶器,同时还有伴出的骨鱼钩、骨鱼叉和重达两公斤的石网坠,以及距今5000年前的鲸鱼颈椎骨等。1976年,在辽东半岛大连沿海的郭家村新石器遗址中,也出土了仿舟陶器;1973年,湖北宜都红花套还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的陶船。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一只距今为4700年前的青枫木木桨;在陕西宝鸡北首岭,发倔出了一件船型彩陶壶,上面绘制有展开的精密网纹。这当然是古人用船拉网捕鱼的又一物证。迄今为止,光是在武昌、汉阳等地就发现了数千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大多与舟船、水和海洋有关。 位于南部渤海水域的山东长岛县,更是海洋文化的摇蓝。这里发掘出土了从旧石器到铁器时代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有33处。在黑山北庄遗址中,发掘出两座四五十人的合葬墓,一座以海螺铺身,显然为海洋葬俗。里面出土的彩陶以红花黑彩的波浪形纹为主,当与水居有关。更有大量的贝壳和鱼骨。所有出土的文物,无不反映出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渔猎生活重要的社会特征。

❾ 哪些海洋动物给人启发让科学家发明了东西

海豚-----声纳
海龟/贝壳-----坚固的装甲车
鲸: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fǎng)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舴的速度。

连体鲨鱼装:第一代鲨鱼装模仿了鲨鱼的皮肤,在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突起,以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

电鱼与伏特电池。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

❿ 海洋考古的发展历程

科学的海洋考古学产生的很晚,1944年,法国海军水下工作小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简称SCUBA ),即常规轻潜,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乔治?巴斯(George Bass )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古典时代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标志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 此后,乔治·巴斯的海洋考古队一直坚持地中海海域青铜时代海洋沉船的水下考古。他于1973年成立了德克萨斯A&M大学航海考古研究所,兼任人类学系海洋考古专业主任,出版了权威的《水下考古》一书。英国成立了“航海考古学会”,也先后调查、发掘、打捞了大西洋海域的一系列古代沉船,该学会编辑出版《国际航海考古与水下探索杂志(前述IJNA)》,成为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学术交流平台。在亚太海域,英国考古学者吉米?格林(Jeremy Green)在澳洲、泰国、菲律宾海域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响,1973年以来的沉船考古工作已经达到20多处。

阅读全文

与海洋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