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词解释民俗
“民俗”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民俗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用的,他将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Folklore”一词慢慢为国际上所承认和使用。
1878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组织——英国民俗学会,并创办了第一本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从1846年至今,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已有165年的历史了。在这165年中,各国的研究者为此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并给予其多种角度的解释。各国学界围绕“Folklore”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与争论。
从所了解的资料来看,“民俗”的定义就不下l00种,仅美国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定义就有24种。就对“民”的界定而言,19世纪的民俗学家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民”实质上是指古人,一种认为“民”是农民。相比之下,20世纪的学者对民俗之“民”的认识要深入、全面得多。
美国学者萨姆纳认为:有社会生活就有充分的民俗存在。原始人、古人创造民俗,现代人继承古民俗也创造新民俗。民俗不仅产生在人类早期,而且也产生在社会的各个时期,只要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民俗之“民”决不限于古人,也决不限于农民,而是指任何时代的人。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更进一步指出:“民”可以用来指至少拥有一个传统因素的任何一种民众的群体。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民俗之“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结合中国民俗的实际状况不断深入的过程。
总而言之,中外民俗学界对民俗之“民”的界定都经历了多种变化:从过去较为狭隘的将“民”看做野蛮人、古人、乡民、劳动人民、平民,发展到现在把“民”定义为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人这一比较全面的观点。
就对“俗”的界定而言,中外学界也有诸多不同的见解。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观点认为“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汤姆斯的“Folklore”即有此意。1871年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又提出“survival”一词来指称民俗之“俗”。第二种观点认为“俗”是民间文学。我国的民俗研究工作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第三种观点认为“俗”是精神文化。这一观点多将“俗”限定在精神信仰、禁忌及其仪式之域。第四种观点认为“俗”为传统文化。这也是中、西方较为普遍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置现实的社会生活于不顾,将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将“俗”限定在“传统”之中。第五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民间文化说。此类说法早在1879年就有人提到。如法国民俗学家山狄夫曾明确地说:“民俗学是文明国家内民间文化传承的科学。”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也曾持此种观点。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对于“俗”的理解是“生活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民”的界定应为社会的人、群体的人;对“俗”的理解则以“生活文化”比较合理。
那么对于“民俗”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Ⅱ 创造民俗文化 产生风土人情对吗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通过对上面两个名词的解释,可以肯定,你的这两句话的动宾结构本身是对的,只是前面缺了主语,如果加上“普通百姓”或“劳动人民”一类的主语,句子就完整了,表达也就更准确了。
Ⅲ 创造是什么意思
创造通俗来讲就是弄出一件未曾有过的事物,可以理解成创新地制造,与“发明”一词类似。但是发明多用于制造方面的事物,而创造也可以指代思想上的东西
Ⅳ 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是哪3类
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和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三方面。具体如下:
1、游艺民俗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体现在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中,这些具有历史感的载体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游艺民俗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并达到特定的品牌和可持续发展。
3、游艺民俗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
(4)创造俗扩展阅读:
游艺民俗开发的意义
游艺民俗是一种群众共同参与并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成果,是某些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的产物。
游艺民俗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现象。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Ⅳ 如何利用民俗促进经济发展
请问你要简单的还是详细的啊?
我贴一个论文给你把,请自己去糙存精。
笔者认为发展民俗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首选。
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一)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工业产品普遍过剩,民族地区工业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无烟工业”—— 旅游业,不失为明智之举。当今旅游业中,民俗旅游项目被中外人土看好。前几年,深圳建成“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西山麓建成“云南民俗村”。此后,相继出现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河北滦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漓江“民族风情园”、无锡“吴文化公园”、海南三亚“中国民族文化城”、西双版纳边境 民族风情游、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等等。这些项目和景点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加快当地对外开放,促进观念的转变在四川民族贫困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出内陆性、边缘性和封闭性特征。造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相伴而行。所以,四川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物质匮乏和观念落后的“双重贫困”。如凉山州贫困县115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达40% 以上。人们的生产方式落后,长期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习惯于从大自然中直接索取,生活方式传统,思想观念封闭,文化水平低下,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种顾客直接来到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旅游开发打破了封闭的状态,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的交流,扩大了贫困地区的对外开放,增强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商品意识,促进其价值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
旅游产业将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他任何产业和“扶贫基金”所无法比拟的。
二、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旅游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点子经济”。发展旅游业,观念要先行。先进的观念对旅游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落后的观念则对旅游经济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目前,有些民族地区的居民与地方政府官员在发展地方民俗旅游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的态度。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官员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因为经济成绩与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因此,一些官员想实现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同时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工作目标,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来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因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长年累月已形成了与外界的心理隔阂,抵制外部各种思想文化,保护自己的传统行为方式不被改变,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之网。封闭是落后的根源,这就难以避免地会给当地的民俗风情旅游发展带来障碍。
(二)开发利用不足四川民族地区有全国最大的彝族、羌族聚居区,民俗文化多种多样,构成了该区域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且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如凉山彝族火把节和位于九寨沟环线的藏羌民俗文化旅游。但总的来说,四川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是刚刚兴起。丰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有的还处于绝灭的边缘。而邻省的云南、贵州同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但他们每年的1000多个民族节日活动,使其民俗文化搞得多姿多彩,引人人胜。而深圳市,本身没有任何民俗文化资源,却靠一个克隆版的“民俗文化村”大赚其钱。我们民族地区有如此多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资源,如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其潜力是不可低估的。据《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介绍,至今四川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有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川西高原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羌族彝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奇特保存至今的泸沽湖摩梭族母系文化等等……。
(三)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突出,导致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出现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资金也使得一些民俗旅游资源“待字闺中”,得不到有效开发。
(四)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位的原因,远离国内沿海地区的主要旅游客源地,加上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不发达,导致进入景区、景点的成本较高。一些品位和质量都很高的景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受经济利益影响,民族地区一些优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东部沿海或其它地区,使民俗旅游的文化含量下降。
(六)部分民俗资源处境堪忧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不少民俗文化项目受到冲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已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和赖以传下去的艺术人才 J。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人,异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人,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即出现了汉化现象,逐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而在一些古城镇,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过度开发,大兴土木,将现代建筑材料渗人古街宅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风情的古典纯度。因此,如何拯救处境困难的民俗文化、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在开发前期阶段,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对本地区民俗旅游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对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摸清家底,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的规划、安排,使全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节目更具地区个性、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就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形成区域特色,既要搞好联片开发,又要抓拳头产品的开发,与其他旅游项目一起,形成旅游产品优势。在规划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旅游与自然、民俗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旅游开发不能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民族地区的自然与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并维护成一个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续利用的基础。
(二)拓宽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旅游业是一个高投人、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前期,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往往需要一定的先行资本投人。因此,必须坚持广开财源、多方筹资,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旅游业建设资金的投人。为了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要把与旅游业相关的建设项目,如交通、通讯、水电、城建、环保等建设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的扶持。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以集中一定的财力统筹和解决旅游开发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要积极创造条,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入。四是采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征收专项基金等现代筹资方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拓宽旅游业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人才,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向。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采取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以满足生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对民俗旅游商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四川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多彩,但目前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远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如四川著名的蜀锦、蜀绣、漆器、绢扇、竹编、年画、剪纸、风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层次开发、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应满足旅游者的购物心理和动机,并突出独有的民俗风情,还要有所创新,以此来打开民俗旅游商品市场,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性项目,增加旅游收入。
(五)不断控掘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努力创造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民俗旅游的发展有待于各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宣传,只有广而告知,才能招来天下游客,旅游促销要以政府为先导,借助政府的权威和资信,提高对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效应。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其既是传统,又活生生地存在于民间。因此,民俗作为文化性旅游项目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开发出既能真正体现民俗旅游的民族味、亲切度、朴素感,又能真正造成文化、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以“新、奇、特、真、雅”来创造民俗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六)对民俗文化进行扬弃,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鉴别过程、扬弃过程。要做到保留并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优势成份、精华,摒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的落后成份、糟粕。保护民俗文化要做到原汁原味,防止伪民俗(随意编造、拼凑、添加的)和民俗庸俗化(低格调、生搬硬套),开发民俗旅游就是要把纯真、文明、表现民族气节的风情展示给旅客,要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尽力挖掘民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并给予科学的扬弃,做到将少数民族地区最有特色、最精华的民俗文化包装成旅游产品供应给广大旅游者。
(七)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族地区能对旅游者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如果这些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走样变形、淡化削弱,既可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可能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消失。为此,应有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其一,应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手段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对即将消失的更需加以保护,并把其民风民俗转变成旅游资源的部份加以开发利用。
其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最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是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方法。
其三,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商品意识,调动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而且也是一种抑制传统民俗文化被弱化的有效方法。这种以保持本地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当地居民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措施,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体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旅游真正的民族味、乡土性、朴实感,又能造成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旅客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