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说话

创造说话

发布时间:2021-05-27 07:55:43

『壹』 为什么人类会创造出语言

作者丨丹尼尔·L·埃弗里特

摘编丨徐悦东

人类的语言是如何出现的?在语言起源的过程中,语法是最先出现的,还是最后才形成的?这些问题都是语言学研究的大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观点,他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并认为语言的诞生是由于大约5万年前到10万年前的单个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这种突变使得智人拥有了建构复杂句子的能力。

不过,在《语言的诞生》中,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埃弗里特并不认同这个流行的观点。他认为,语言起源于符号发展。语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标引符号逐渐演变成图像符号,最后演变成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和其他象征符号结合起来产生语法,构建出更复杂的象征符号。在这个阶段,手势和语调及意义最终会结合形成完整的人类语言,而这种整合可以传递突显说话者要告诉听话者的信息,这在语言起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却备受忽视。

相对于乔姆斯基对语法和语言形式的关注,埃弗里特更强调人类的文化是如何促进语言发展的。不同于在学院中皓首穷经的语言学家,埃弗里特对美洲原始部落进行了近40年的实地考察,并发现语言不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固有属性。语言是100多万年前直立人的发明,文化的发展促使他们需要这样的工具进行交流。在这一百多万年中,语言与人类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进化,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人类的语言,并让人类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以下节选自《语言的诞生》第四章,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语言的诞生》,[美]丹尼尔·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瑶/ 桂世豪译,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4版

什么是语言?语言确实是直立人发明的吗?在此应当重申一下基本原则:语言来源于人类发明、历史、物质和认知发展的融合。将人类引向今天所说的语言的第一个发明是图像符号,然后是象征符号。

考古学证据实际上支持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在符号发展理论中推测的顺序—标引符号首先出现,然后是图像符号,再然后是象征符号。我们发现,在史前时代的记录中,标引符号早于图像符号出现,图像符号早于象征符号出现。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会使用标引符号,为数不多的生物可以识别图像符号,只有人类惯于使用象征符号。尽管皮尔士其实认为图像符号比标引符号简单,但他首先考虑的是人类对标引符号的阐释,而不是—在我看来—这些符号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发现的。

报纸大标题、商店管理条例、电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现代语言形式偶尔会提醒人们语言可以多么简单。有一些著名的语言例子让人想起电影中出现的早期语言:

你简。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还有商店的标语:

无衬衫。无鞋子。无服务。

无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这种例子:你喝。你开车。你进监狱。

尽管语法简单,但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例子。这样的短语很有趣,因为它们证明人类可以理解并不具有语法框架的语言。直立人的语言可能和这些例子一样简单,不过可能更难以理解。然而,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语言一样,智人的所有语言在语义欠明的情况下也能被人准确地理解。在理解语言、人或文化时,语境至关重要,解释必须从整体角度来进行。其有机结构是怎样的?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它创造的东西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语言的发明和演变的。

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人类学家奥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扩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这个术语意为,研究人员不应该谈论物种个体特征的进化,如人类语言之类,相反,他们需要了解整个物种的进化,了解其行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态位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影响。富恩特斯主张,人类物种的全貌同时与生物、文化和心理有关,这都是扩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时,富恩特斯声称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么以及它与人类心理和身体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发达的,人们至少对于文化是什么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但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及文化与我们互动的方式似乎确实是存在的。我们将环境的许多特征和属性视作语言进化的一部分,并由此对语言进行解释,但这些特征和属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其含义也没有得到大多数专家的普遍认同。对语言演变理论而言,理解社会角色、文化及其与个体认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含义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虽然我们对身体了解得多一点,但即使关于我们的身体构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响我们进化的环境因素,先对社会环境加以定义会有很大帮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难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论是理解语言演变的基础。事实上,没有一个完备的文化理论,就没有完备的语言发展理论。

(我)

关于文化的一个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网络,塑造和连接社会角色、分层的结构化知识领域以及层级价值观。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不断被重新诠释。文化的作用、知识和价值只存在于其成员的身体

(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

和行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摸不着、看不见、闻不到,是不能直接观察的。然而,文化的产物,如艺术、图书馆、政治角色、食物、文学、科学、宗教、风格、建筑、宽容与偏执,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有形的。文化作为一种动力,只存在于社会个体中。社会成员在对一系列价值观和价值观的相对优先序列达成一致时,他们就共有了一种文化。文化成员反过来会共享知识和社会角色。人们通过社会个体成员的行动,观察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应用,还有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这是行动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样,每一个现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作为社会成员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员共有的知识。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传授给后代。所有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会学习这些东西,其他生物也一样。

如今,关于语言起源有一种与我的理论大相径庭的说法,并且在一些人当中很流行。这种说法认为语言是跟数学公式一样的无形对象。在这种观点中,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语法。如果在交流系统中找不到这种类型的语法

(分层递归语法)

,那么这种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种语言。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还认为,语法是在大约6.5 万年前到5 万年前因为突变而突然出现的。尽管这一说法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并没有多少证据,而且与“语言是发明出来的,但后来被人属不同物种逐渐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的说法相比,该说法并不那么符合事实。

尽管人们最好将语言理解为一项发明,但突变观点却很有影响力。这个理论来自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从20 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认为,乔姆斯基是当今世界顶尖的语言学家。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递归语法,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观点。早在1972 年,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

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就指出,乔姆斯基的语言概念实际上有多么奇怪。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的观点非同寻常,因为我们知道语言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开头的例子一样,只是将单词和简单的短语结合起来,让语境来引导他们理解。语言就是语法这个观点存在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缺乏对语言中意义的来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书的观点是:语法对语言是有帮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经灭绝的语言。而且,不同语言的复杂性可能相去甚远。换句话说,语言并非仅仅是语法的同义词,它是意义、形式、手势和音高的组合。语法辅助语言,但其本身并不是语言。

无论其生物基础如何,语言都是由心理、历史和文化所塑造的。这里解释一下图4-1 的含义。

为了深入了解语言本身如何发展的真实细节,必须对两种发展观加以区分,即均变论与灾变论。

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中,被视为基本真理的是均变论,而不是灾变论。在物理学领域,很少有人质疑均变论假设。物理定律显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没有证据表明宇宙的自然现象发生了变化。在地质学方面,查尔斯·赖尔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质学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历史研究中的均变论而闻名。通过均变论的假说,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自然选择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渐进的“婴儿蹒跚学步”向现代生命形式转变的。

而谈到语言演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像乔姆斯基那样的灾变论观点,原因包括这种观点对相关的遗传学理论缺乏论述,以及未能解释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此外,灾变论无法解释这个事实:突变对于语言是多余的,因为没有突变也可以解释语言的演变。在没有独立证据的情况下使用突变理论并没有说服力。事实上,语言是突变的产物这种说法,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有助于理解语言演变的见解。也就是说,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语言的演变也可以基于渐进、均变的假设得到解释,因此关于特定语言基因和特定语言突变的说法是多余的。

当然,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突变或其他任何观点来构建一个理论,突变也确实是进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但根据经验法则,对进化记录提出突变说必须遵循“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要假设发生了奇迹”的原则。提出突变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关键环节时,必须完整解释是什么样的进化力量导致突变传播的,否则不过是在呼唤奇迹。即使语言能力是一种突变,讽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没有语言的时代产生学习语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变之间缺乏同步,提出突变说的人还必须解释,在突变发生时,某一特征

(如语言)

的生存优势是什么。这样的解释必须超越推测而诉诸证据,不能仅仅是“语言或语法使思

『贰』 请结合《指南》谈谈怎样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

指南谈谈怎样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我觉得要想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画应该可以画一些漫画,或者是让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在一起做游戏,这样能够训练他们说。

『叁』 怎样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给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之间不断的互动,交流,慢慢的就会找到乐趣。

建立朋友关系,慢慢的彼此就会产生兴趣爱好。

『肆』 怎么和男同学在现实中创造说话机会

观察他的生活习惯,制造偶遇。比如在吃饭的地方、回家的路上、上学的路上都有机会。

『伍』 我想创造说一句话

可以,请自由发来挥。源

说话,是唐、宋时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专称,相当于近世的说书。说话伎艺繁荣兴盛于两宋时代。与南宋同时,北方的金朝也有不少说话艺人。到了元明两代,说话伎艺仍很流行,但以讲史为最盛。说话伎艺注重诗、词、赋赞的运用是受唐人的影响。说话须凭口才,有的还要歌唱。

『陆』 创造是什么

创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词语】:版创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创造基本释权义: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创造引证解释:

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杂交,创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记录。"

三、创造用法示例:

1、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别人的赐予。

2、生活里没有奇迹,大部分的时候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

(6)创造说话扩展阅读

创造近义词:独创、创设

一、独创

【词语】:独创

【拼音】:dú chuàng

【释义】:独自制造,也指独特的创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二、创设

【词语】:创设

【拼音】:chuàng shè

【释义】:开始建立等。

示例:

1、仅在南航权证的创设上,券商就获得了高达150亿元的收益。

2、从课堂的教学情景创设,到社会的教学情景创设,都环绕着充分认识应用材料的主题,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应用材料。

『柒』 如何创造说话的机会

上课传纸条啊,要么找时间把人约出去。

阅读全文

与创造说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