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魔术纸圈发明人是那国人
这个神奇的纸圈叫做(莫比乌斯圈),它的发明人是(德国人),名字叫做(莫比乌斯)。
魔术纸圈的名字是莫比乌斯纸环。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
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从两个减少到只有一个)。
(1)怎样发明支圈扩展阅读
莫比乌斯带是一种拓展图形,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换句话说,这种变换的条件是: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这样的变换叫做拓扑变换。
拓扑有一个形象说法——橡皮几何学。因为如果图形都是用橡皮做成的,就能把许多图形进行拓扑变换。例如一个橡皮圈能变形成一个圆圈或一个方圈。但是一个橡皮圈不能由拓扑变换成为一个阿拉伯数字8。因为不把圈上的两个点重合在一起,圈就不会变成8,“莫比乌斯带”正好满足了上述要求。
『贰』 指南针是怎么发明的
指南针的发明并无确切的时间及发明者出现,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曾提及在行军时用「指南鱼」来帮助辨别方向,至於「指南鱼」则是一片薄如鱼状的钢片,五分宽,两寸长,肚皮处有下凹,形状有如小船般,在经过磁化的步骤后,浮于水面!
指南针
谈到指南针,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
但是实际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并非指南针,当然黄帝更非指南针的发明者。传说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车,并非指南针。
指南车是利用齿轮让木车上的木人手指永远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无关,而指南针却得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作,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针的起源
谈到指南针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战国时代,当时有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针的雏形。
在战国时代,采玉的工人四处去采玉时,往往需要带著「司南」以帮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状、使用方法为何,依据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的叙述,它应该是以一块天然的磁石仔细雕琢成勺子的形状,南极位在勺子的长柄,在雕琢过程中还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维」(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盘。
其使用方法,则是先把底盘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让其旋转,一旦「司南」停止,长柄所指之处就是南方。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并无确切的时间及发明者出现,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曾提及在行军时用「指南鱼」来帮助辨别方向,至於「指南鱼」则是一片薄如鱼状的钢片,五分宽,两寸长,肚皮处有下凹,形状有如小船般,在经过磁化的步骤后,浮在水面就能辨别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更记载往后对於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及世上最早发现磁偏角、人工磁化制作指南针这三件关於指南针的相关记载,除了记录下当时发展,沈括更把制作方法加以比较出优劣,成为了解当时指南针发明的最佳参考资料。
指南针的发展
一般谈到指南针的发展,就让人立刻联想到「罗盘」。
所谓的「罗盘」指得是磁针和方位盘的相结合,它又称为「罗经盘」,我国在南宋时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为「地螺」。
「罗盘」依照磁针在方位盘的放置方法而分为水针和旱针两种,两者分述如下:
水针
出现年代:宋代
制作方式:磁针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盘上
史书证明:1、徐竞所著之《宣和奉使高丽田经》
2、《事林广记》中所称之指南鱼
旱针
出现年代:宋末元初
制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书证明:1、於《事林广记》中所称之指南龟│
外传与影响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演变出旱罗盘,再於明代时经日本传回我国。
指南针对西方最大的影响莫过於西方开始海外大探险。
结合当时国家有计画的海外探险,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术的配合,再加上罗盘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连串的海外探险。
在各国相竞的向外发展下,新航线、新大陆逐一被发现,让欧洲人在短时间内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与民族,进而促使欧洲人以客观的观察和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是为指南针的另外更深远的影响。
『叁』 竹圈要怎样做成圆形的圈
在开水中浸泡,待到竹圈变软,折成圆圈形,自然晾干
『肆』 怎样支起花圈
调好支杆儿的角度
『伍』 天干地枝是谁发明的。天干地支搭配转一圈为几年
已知12天干和12地支是所有的古人发明的运势,就跟金木水火土一样
『陆』 笔是怎样发明的
笔由何人发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馀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笔 的 历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
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 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 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 则尚未知.
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数用右手持笔,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数的笔端,多为分岔状,也有几字不分岔的.
现代的木工打样多用铅笔,几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时除墨线以外,还用竹片端部制为扁平丝状的竹笔,这种笔只能画直线,不能写字.笔者在泰国北部山区及印尼旅游时,见到佛教贝叶经上的文字,均匀如铁线,笔痕深入贝叶:又亲眼见到岑里岛人将竹签削尖,沾墨水液,作绵密的细笔画,竹笔尖没有分岔,尖端如锥,使用后若线条太粗,可随时用刀再将竹笔削尖.由此实例推想,竹木尖笔,一笔可用甚久,并可就地取材,应与毛笔未周前之原始笔类似,或者说,在用兽毛等软笔之前,曾经过一段用硬笔的时期.
宋人赵希鹄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言」.「拾遗记」有记载任叔本「削荆为笔」.「白孔六帖」有「于阗以木为笔」.「南史」也说陶弘景「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这些魏晋以后的文件记录,看出毛笔虽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笔的事.英国探险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时,曾在和阗及尼雅发现芦苇及木枝削尖做的笔,也有木端开岔者,据推测为三世纪以后之物,此项实物,与古文献各记载相合,也可证明硬笔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虚,与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发现的汉朝制笔,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用两条麻线捆扎而成.居延也发现一些无管的毛制笔头,这是否意味著,当时胶笔头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脱落,才会用木片捆扎再用 或汉以前的笔,有圆竹管与木片夹管同时存在
三国时制毛笔的高手韦诞,他的「笔经」上曾说,先取坚韧的毛当锋,软毛后以为辅,同麻捆束,入骨中时「固以漆液」,再将毛理顺后,「泽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试,终日使用也不会败坏.可见三国时制笔法与现在相同,且可制成很好的笔.圆管较夹管执握与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胶已获改善,此后用木片夹住毛头的笔,便逐渐被淘汰了.
制笔材料的改变
笔管材料以竹与木为主,至今未变,取其轻便,容易操纵,这是真正用於书写的笔.汉朝时天子用的笔管,「以错宝为酣」,即是说笔管的下半部,用镀金及宝石装饰.昔时皇太子初拜,给以「漆笔」.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笔」.晋武帝赐张华有「麟角笔」.梁元帝分别用「金管」,「银管」,「斑竹管」录记忠臣义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书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喜欢用的笔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为心并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书.可见笔管的种类,在晋以后,已日渐增多.王羲之则对此类较重的笔管不表认同,在他的「笔经」中说:「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笔的主要功能在记事,自魏晋以后,除了可以耐久记事以外,更加入法书艺术的功能,亦即必须适应书家艺术表现的要求,这又牵连到毫毛的好坏,与制作法的考究两方面.
王羲之「笔经」说,汉时已用兔毫,以赵国的最好,理由是赵国广泽多细草,兔食后增肥,毫长而锐,采收的季节以八月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则毫脆而秃.笔经中还说到掺和人发与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时,制笔者正流行试用各种兽毛,除前述兔,青羊,人发外,王隐「笔铭」还提到用鹿毛:「法书要录」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博物志」有虎仆(即九节狸)毛,野鸡毛:及陶隐居用羊须等等.现时台湾流行的胎毛笔,也是从南北朝时始创,「酉阳离俎」就有一项记载说:「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尝书用笔,心用胎发」.
南北朝以后,各种兽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鸭毛,猪毛,鸡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马毛为制笔材料,未见较早古籍记载,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笔的种类
依笔头粗细分类
制成之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因此以笔杆粗细而分类,其分法以较粗者足为一号,依此顺序渐小,顺称二号,三号………十号.目前每个号称皆无固定尺寸,各笔庄自行定之或就笔性依习俗分类,例如豹狼毫笔,一号为大笔头直径为一公分,二号为中楷笔头直径为0.七五公分,三号为小楷笔头直径为0.六公分.一套提笔是长锋羊毫笔五支:一号为二.五公分直径,二号为二.二公分直径,三号为一.八公分直径,四号为一.五公分直径,五号为一.三公分直径.所以说依笔杆之粗细分类迄今仍无定规.
另有用笔套大小方式分类,最近毛笔所用之笔套皆以塑胶品.最初工厂提供时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为o号,依序渐大,顺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2号半,13号,13号半,14号,14号半,15号,计二十种,如此分法渐为业者所共认.
毛笔的粗细,就习惯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笔-可写0.三公分
红豆笔-可写0.五公分
小楷笔-可写一公分
中楷笔-可写三公分
大楷笔-可写六公分
联笔-可写十公分
提笔-可写十五公分
大笔-可写二十公分
斗笔-可写三十公分
巨笔-可写六十公分
依笔头长短分类
一般书写的毛笔,笔头长短与笔头直径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笋般顺直,笔头直径增加时,笔头长度,随此比例增长,若超越此比例称为长锋,超长锋,少於此比例为短锋,超短锋.
依毛质刚柔之性分类
每种毛笔所具备之特徵,性质各有差别,尤其在制造时调配毛料不同,所显露出之笔性更有刚柔之别.
刚性毛笔
刚性毛笔就是使用硬度较高,弹力较强的毛料制成的笔,一般皆用狸毛,山马毛,牛耳毛,马崇,猪崇,貂毛,兔毛,狼尾毛制成,而其刚度可分为全刚,九刚,八刚,七刚:六刚,五刚.
柔性毛笔
使用毛性柔软,纯细嫩的羊毛所制成的笔为全柔,其笔力细嫩,依其柔软弹力之大小而区分柔度,分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马炯毛,鹿毛,猫毛,猿毛等皆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长锋笔比短锋笔更能表现柔性.
兼毫毛笔
刚性毛料与柔性毛料混合制成之笔,显出折衷笔性是谓「兼毫」,若加重刚性毛料比例则为「刚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则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制作调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刚性毛料,可强化刚度,又视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强各部位之刚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笔之笔锋柔软能运笔自如,笔腰有力急书慢写顺畅直行又弹力足,则调料方法为全支毛笔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刚度强的狸毛,牛耳毛或猪禁以强化之.若欲笔锋软又有力则可加少许狼毫毛以带动其尖锐使其锋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类
兽毛笔的有羊毛,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鸟毛笔有鸡毛,鹅毛,鹤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笔有竹笔,莴笔,草笔,木笔………等
其他有胎毛笔,利用人类初生婴儿头发有发尖,毫锋尖而细而制成的笔,是一种既能写又具有珍藏价值的纪念笔.
制笔原料
制笔毛料的特色
制作毛笔的主要原料为羊毛,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马毛,猪鬃等之兽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况外,很少制作.
羊毛:
羊的种类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须挺直,具有锋毫者才能被选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国南方因气候较热,山羊毛质粗糙且锋毫浅短,而北方一带天气寒冷,羊毛长,质地细嫩且锋毫深,是为制笔佳品.又同样一头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质亦不相同.最上乘为背首附近之细先锋及背部之自责尖锋(白尖锋).
马毛:
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为马胭毛,马腋毛,脚毛,马鬃,马尾毛等,其色泽有白毛,赤毛,青毛,产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带,我国东北,华北亦有生产.
狸毛:
狸毛种类繁多,以黑狸毛较多,尖锐利有弹性,根部较弱,腰力较差,制作毛笔时,必须添加他种毛料增补强度.
香狸毛:
本省产的狸毛,又称「笔猫」,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将使毛笔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称为山兔,全身毛质柔软,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时,便成熟长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笔的上好材料.
黄鼠狼尾毛:
黄鼠狼身躯很小,仅有尾部毛可做毛笔是最好制笔材料其质韧弹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笔主要原料,产於日本,韩国,我国东北,华北十江南一带山区.
牛耳毛:
牛耳后及牛耳附近之毛,质地坚韧,毛骨硬又直,锋失而浅,最适合做兼毫垫腰或笔腹之毛.
猪祟,猪毛:
猪毛性刚,富弹力,坚韧不易断,是做大笔的好配料.用猪毛垫於笔腹,笔腰,可使挥毫有劲,但毛锋短,毛尖毫浅,不,做小楷笔,主要产於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四川更著名,台湾亦有生产,虽然量少,毛质甚佳.
尼龙毛:
除上述动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种合成毛料,如尼龙等.尼龙毛虽然较不吸水,但毛质具弹性及耐磨等优点,故目前部分毛笔中均混合此种毛料.
笔杆
做好的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才能书写,因此笔杆的制作亦须特别讲究,除著重实用外,更要注重装饰欣赏,主要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种:
竹材
从「笔」字可以意会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来,一般的笔杆当周竹材制成,我国竹材产於北方者较硬重,具斑纹,南方各省竹材较松软质轻.而日本千叶,京都,兵库,冈山,福冈,宫琦,鹿儿岛等地所产之竹子,非常适合做笔杆.台湾的观音竹细长坚硬也是上乘笔杆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区.早期产自关庙,嘉义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带,最近皆采自台东鹿野一带原始林区.
木材
利用木工车床所制成笔杆,大都用在大笔,以弥补竹材无法制成的粗大规格,所用木材只要质硬,耐水性强,不弯曲变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红木,桧木,柚木,棒木,松木………等,制成后涂装油漆,增加光泽及耐性.
兽角
主要兽角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较高,不变形,较耐用受欢迎,用六角车床制作,车成主要各种笔型,经打磨后,光亮无比.有全角者,亦有前后端套角,中间以竹材或木材组成.
化学品类
一般化学品类之笔杆,都以塑胶,压克力或尿素为原料,以押出机器制成条管后,锯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长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机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经车工修整打磨,所成笔杆,取代木材或兽角笔杆,价格便宜,产量丰富,规格固定,甚受业者采用.
象牙
象牙产自非洲,泰国,印度,象徵高贵吉祥,自古以来为大众所喜好,中国文人雅士亦多取为笔杆或在笔杆上精雕花纹,不但贵用,又可欣赏.
最近盛行制作胎毛笔,许多家长都喜欢选用象牙笔杆为其子女制胎毛笔,做为永恒纪念.
金属
采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加工制成,笔杆,笔套亦多雕绘花纹,是一种饰管笔.
瓷质
瓷土窑烧成笔杆再上彩绘,握在手中,细滑清凉舒适,是一种饰管笔,甚为名贵,历代帝王皆喜爱,如乾隆御用笔,雍正官窑瓷笔.
漆杆
笔杆用琳琅,彩漆,堆朱,镙铀制成雕绘图案,一面写字一面欣赏笔管之美,是一种饰管笔.
玉石
自古以来,帝王,公侯皆好「玉」,笔杆自然不免也爱用玉石来配备,精雕细琢的玉雕笔,是雅致的清供文玩.
毛笔的制作
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尖要锋利,笔锋愈深长愈佳,所谓锋毫毕露,尖锐无比.「齐」是指整体的笔毫,必要均匀整齐,将笔头之前锋压平,其锋顶毫端,应齐整无参差,合时乃尖如一点.「圆」是指笔头的造形,要端正饱满,如春笋般.整支笔吸水后提起,自然圆浑乃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质,要能刚柔适度,配料要相辅相成,笔锋,笔腰,笔腹,力点要均匀始能运笔自如,挥洒畅顺,转折,逆锋不枯涩如流云.不仅毛笔的制作准此四德,书画家也以它为选笔准则.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画,墨宝能千古留传乃需有名笔相配,所以制作毛笔犹如一门严谨的艺术;一位手艺高深的师傅所制作的毛笔,如比拟为一项艺术品实在毫不为过,因此我国历代皆有名师傅承制名笔,提供书家应用.台湾制笔方法一面传自本地传统,一面揉合我国各地名家手艺,再参酌日本技术,孕育出独特技巧,近来更运用现代科技从事分析研究,使毛笔制作更精良,非但在国内奠定基石,更享餐国际间.兹将毛笔制作过程概述於后:
选毛料叠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绒毛齐毛锋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笔柱
挑笔柱毛披笔被毛扎笔根上笔杆整笔,刷毛
,定笔型品检笔锋上笔套,刻字,包装完 成
选毛料
以往产制毛笔的兽毛皆由深山中狩猎所得,整件兽皮需自行先将兽皮腐蚀柔化,再把兽毛抓取,分类选用.目前此项工作多已由专业皮毛公司处理,并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现今制笔选毛料之步骤,止於挑选原毛之长短,粗细以及毛锋,毛身之优劣,且鉴别其弹力,以配合制笔之用.
叠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枢除残留兽皮并撕分开来然后依毛根部位整齐放平,将毛料依长度整理,再把同一长度之毛料以手握紧毛根,另一手执较细密之钢梳约略梳理,叠成一细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将成叠之毛料,用双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齐头,然后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杂物,最后将乾净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不等的时间.
若情况特殊,兽毛含油脂过量或分泌之杂物腥味较重时,通常以清洁剂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过程必须技术纯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时,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时,则会侵蚀毛质,可能导致断毛,腐坏,脆弱,失去弹力,变成枯涩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净之后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冲洗或浸泡,时间仍为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因一方面可使残馀之清洁剂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释出来,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为软化.
去毛蒂,除绒毛
以牛骨梳来梳理毛蒂,去除杂物,并梳去绒毛,废毛,其要领是以手捏紧毛蒂,著毛锋方向梳除绒毛,如此反复梳理数次,最后才带细绒毛梳至毛根.
齐毛锋
毛料有长有短,前段制作,皆从毛根平齐上做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锋平.通常是取约五公分宽之齐板(以兽骨或压克力板),将一簇毛料锋端沾上粉末,使其湿润不滑,用右手握住绒毛部位,左手持齐板,并以大姆指沿齐板边缘线轻按,把右手之毛锋一丝一丝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锋齐於齐板之边缘直线之上.所谓笔有四德,「齐」的功夫就在这里.
裁尺寸
齐毛锋之后,毛料依序排列,按长短裁切所需长度,至此毛锋及毛根两头皆齐,我们可称为「备用毛片」.因毛根较硬,以后工作时就以毛根做为工作基准点.
配毛料
为制作不同用途,笔性之毛笔,各种毛料之调配均须讲究适当比例,另外就笔型而剪裁不同长度之毛料,也需特别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笔柱及笔被用料分配适当,如此才可制成品质优良的毛笔.
梳整毛片
毛料经调配后,必须细细梳理:把调配好的多种毛料混合,铺平,然后用牛骨梳,从毛根梳向笔锋,细细梳理整齐,再卷回混合,铺平,梳理,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整个毛片混合均匀,完成的毛笔在书写时才能达到「圆」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紧毛根,右手执细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挟剔杂毛,粗毛,断锋之毛,毛片就更整齐了,其实制作毛笔的功夫,这个步骤乃非大师是无法做好的.
卷制笔柱
挑好的毛片用胶水沾湿后平铺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轻压铺平,右手执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笔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匀压平,再夹起来平铺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制成笔柱,然后弹垫於平板上,使笔根整齐而且笔柱更加圆密饱满.
挑笔柱毛
卷好之笔柱还需用细尖刀与食指剔除毛锋间之杂毛,以及无法齐锋之长毛,并且要试摇笔尖是否锐利 笔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则须重新配料制作.
披笔被毛
笔柱制好,晒乾后,笔型固定,用笔被毛片,均铺於笔柱,就卷成饱满之笔头.
扎笔根
把笔头晒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线捆扎笔根,捆扎时用力要均匀,最忌变型,再将扎好的笔根涂上固定剂,可强固笔头以免脱掉笔毛.古法皆以生漆涂之,近代由於科技发达,皆以强力胶取代.
上笔杆
笔杆顶端凿有配合笔头之圆洞,上笔杆即将粘剂涂於笔杆顶端及笔头之根部,再将笔头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笔.
古法多以松香为粘剂,其实松香本身相当脆松,无法直接使用,许多业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极易脱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笔之说.其实若懂得如何调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剂者,即可使笔头粘得相当牢固,永不脱落.这套功夫是从前师徒相传的时代,师傅最不愿轻易传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后业者纷纷采用强力按著剂,如南宝800,南宝906,优好强力胶,亦有采用快乾瞬间接著剂者.
整笔,刷毛,定笔型
制作毛笔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整笔,刷毛及定笔型.把上笔杆之毛笔之粘剂完全乾固之后,用钢刷或笔梳分别以顺笔锋之方向刷整笔毛,将其尚存之杂毛,短毛均能剔除,并使笔锋自然畅顺.然后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胶泡著,再整理笔型,使其笔尖圆顺.
品检笔锋
整枝毛笔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而旋转自如,若有杂毛,劣毛,在旋转中会自然跳出,就必须重新修整后再上胶,如此即可完成一枝无缺点的好笔.
上笔套,刻字,包装
制成之毛笔成品,必须套上笔套以便保护笔毫,并在笔杆刻字或贴标签分类,然后包装即成.
『柒』 请问伏羲是怎样发明八卦的
俗话说:“馋学厨子懒出家”,伏羲这位大神两样全占,不仅发明了厨艺,还发明了八卦这种“神神道道”的东西。这厨艺和八卦都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且听本人慢慢道来。话说在伏羲生活的那个世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基本处于半生半熟状态,平时也就吃个鱼生、牛生什么的,高兴的时候顶多吃一顿烤牛肉、烧兔肉什么的,吃饱就得。可伏羲他老人家嘴馋,也可能是牙口不好,反正不管吃什么,都非得精心烹制一番才肯入口——庖牺、炮牺嘛!于是乎,中国就有了厨师。在伏羲老人家出世之前,人们捕鱼吃的时候那是相当的生猛,基本上是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抓住鱼鳖虾蟹就咬,碰见鲨鱼鳄鱼那就双方互相咬,谁给咬死,算谁倒霉。伏羲他老人家大概不光牙口不好,水性也差,便想起了歪点子,发明了结网捕鱼,而且还配套发明了捕捞船——估计不外乎独木舟、竹木排、牛皮筏之类。这下子,鱼鳖虾蟹倒霉了,牺牲数量空前增加。谁让你们命不好,碰上“包牺氏”了——包你们牺牲掉,你们是在劫难逃啊!据说,伏羲老人家起初在编结鱼网的时候参照了蜘蛛网的结构,也算是对蜘蛛的创意进行了盗版。他在动手结绳网的时候,为了和蜘蛛网的结构保持一致,便一道绳两道绳三道绳地对照着数,结果数来数去就发明了数学:“一”、“二”、“三”。就这样,他老人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家,开山鼻祖。老人家发明了数学之后,意犹未尽,边结鱼网边胡思乱想一些天地人、祸与福、有和无、存在与发展、静止与变化、生长和衰落、生存与死亡等哲学问题,想明白了一个,便随手用长短不一的绳子摆放成各种不同的符号,作为标记:“天——乾三连,地——坤六断……”。这就发明了“符号记事”。老人家并不以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为满足,继续琢磨,继续摆放,一直摆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一整圈,结果这张鱼网没结成,却发明了八卦。看过八卦图的朋友不妨想一想,它看上去像不像一张简陋的鱼网?如果你觉得不够像,那你再看图中间,是不是有两条鱼,一条黑鱼,一条白鱼?你会说,那叫太极图。没错,太极图就是由一阴一阳两条鱼组成的,一条是亚洲黑鱼,一条是太湖白鱼,这两种鱼,中国古时候都盛产。当然,以上伏羲发明八卦的这些过程是本人推测的,与古籍记载有所不同,但应该更接近真实。看看古籍记载,《易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描述一看就太虚假了,鸿蒙时期的先民琢磨点事情,岂能像后世做论文一样确定选题、开列大纲、实验分析、作出结论、总结意义?还有传说他老人家是根据“龙马负图”画出八卦的,说是有那么一匹马身龙鳞长着翅膀的怪物,没事就背着一张神秘的宝图在黄河的一条支流孟水里潜水,感觉世上出现圣人了,就浮出水面显摆显摆顶一顶那张图。后来给伏羲发现了,就依据那张图画出了八卦。这说法本身就够八卦的,别说会不会有那种龙马,就说那张图是谁画的?龙王爷么?哦,那匹马也可能是斑马,熟悉古气象学和动物学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那时候黄河下游一带有没有斑马存在的可能。总之,伏羲在发明八卦之前是不可能考虑那么多伟大意义的,发明这个东西出来,只能是误打误撞的结果。
『捌』 人类是通过什么发明了救生圈
起源于葫芦的救生圈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夏日去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泳的人更喜欢和它作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备几只救生圈。过去有人认为救生圈是由欧美传入中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发明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干了的葫芦瓜。《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音‘凭’)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瓜渡河”。《诗经》中也说“的有苦叶,济有深涉”,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拍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择来作腰舟用了。”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瓜,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瓜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瓜,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瓜浮水渡河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到了宋代,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开始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瓜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了,宋人称之为“浮环”。据《宋稗类抄》一书记载: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派部将王权去金山抗敌,临行前韩世忠命令他不要用船渡江,以免被敌人发觉。于是王权就给每位土兵发了一个用软木制成的圆形的浮环,让他们将浮环缚在腰间,藉此渡江。士兵们在王权的带领下悄然过江,金人全然不知,遭突袭而全军覆没。当时王权所用的浮环就是现代救生圈的前身。
时至近现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各种救生设备纷纷出现:救生艇、救生衣,样样齐备。但救生圈这一传统装备仍然被人们保留着使用着,它仍然是最简便的救生工具。航海时,海员们仍把救生圈放在诸如轮船甲板上等最显眼的地方,并在救生圈上涂饰了红白两种颜色,有些较高级的救生圈上还装有自亮浮灯,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落水人所处的位置都很容易辨识,救援的船只便可以追踪标志,迅速赶往出事地点,把与海浪搏斗的落水人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