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摹仿创造法

摹仿创造法

发布时间:2021-05-26 02:14:57

Ⅰ 模拟创造法是什么

根据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内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容技作品(或设想),即模拟创造法。这种教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教育学生敢于想、善于想、勇于实践;要多欣赏,勤鼓励,耐心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伤害学生纯真的心灵和创造的热情。

如在教学《漫画仿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把某种生物的某种功能和本领与日常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提出一些发明创造的设想,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发言,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测温笔,笔芯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根据颜色的变化,测知物体的温度。”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变色、调温服装,一年四季都能穿,很方便。”……

学生发言多种多样,甚至异想天开,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创造欲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引导。学生独特的想法得到尊重,得到表扬,能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造意识得到有力强化,有一部分学生动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Ⅱ 什么是摹仿论啊

摹仿论诗学的颠倒实现

在电脑虚拟现实出现之前,艺术是虚拟形象的最大策源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即人造形象与原型的关系,从古希腊开始便是一个关键的诗学问题。柏拉图认为,诗和艺术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摹仿(mimesis),而现实事物又不过是分有了最高真实——理念的光辉,因此艺术形象作为“影子的影子”,是对真理的双重远离。[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主张:诗和艺术不仅是摹仿,而且还应当按照“必然律和可然律”去体现(represent,又译为再现)感觉到的现实。[2] 古罗马的普罗提诺认为,艺术除摹仿感性世界外,还可以直接摹仿理念世界。从此摹仿说沿着两条路发展:中世纪的一些学者排斥古希腊摹仿说的客观物质因素,圣托马斯就认为艺术家通过心灵摹仿自然是因为心灵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贺拉斯从“自由的艺术”出发认为摹仿不应作茧自缚而拘泥于形似,应该允许想象和虚构的创造。达·芬奇在总结绘画经验时说:“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办法,他的心就会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象是第二自然。”[3] 这是对两种古代摹仿观的近代调和。17世纪以后,新古典主义要求诗人研究和服从自然,艺术要达到逼真效果就必须摹仿自然中“普遍理性”的东西:一方面摹仿对象是宫廷文明和伟大人物的生活,另一方面“摹仿古人就是摹仿自然”。纠缠于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中,摹仿说步入穷途末路但余威犹存。

直到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歌德将传统摹仿说从古代对共性的强调转换为近代对个性的重视,于是才有华滋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浪漫主义表达。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用“镜与灯”的比喻阐释了这一发展历程,并且恰当地指出:“从摹仿到表现,从镜到泉,到灯,到其他有关的比喻,这种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一般的认识论上所产生的相应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4] 这里所谓“认识论上的变化”即以笛卡尔二元论和康德理性批判为代表的现代主体性哲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发动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将“自然”从本体的层次拉回到现象的层次,由此确立了理性主体在认识论上对感性对象的绝对主宰。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更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想象力(作为生产的认识机能)是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创造一个像似另一个自然来……但这素材却被我们改造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优越于自然的东西。”[5] 艺术虚构与自然事物的摹仿关系在此似乎发生了某种根本逆转。然而康德并没有驱散摹仿论的幽灵,只是使它以表现论的形式借尸还魂了。外在自然与内在心灵是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于是艺术不过是易主而事:在艺术的虚拟世界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是“更可怕的权威”,[6] 那就是审美主体的抽象理性。在它面前艺术虚构只是一种殖民形式,维系着理性对肉体冲动和审美表象的统治。康德的名言“美是道德的象征”便暴露了向另一种无限性——先验主体性的攀升。

总之,摹仿论作为一个强大的诗学传统长期指导着艺术活动,几乎成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不论以哪一种变体出现,摹仿论都坚持原型与摹本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原型是真实的、第一位的;摹本是对真实原型的摹仿与再现,因而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形象与现实之间由于摹仿而关系导致了明显的距离和差异——形象不是真实本身,而是代表着某种不在场的真实。按照詹姆逊对柏拉图的解释,后者之所以将艺术家驱逐出他的理想国,是因害怕艺术成为以假乱真的“拟像”(simulacrum)。如果心灵被各种虚构的拟像所包围,便如同置身于装满镜子的房间里,在无限反馈的自我映射中丧失对于真实的判断。詹姆逊说:“不管怎么解读柏拉图,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正具有这种特色。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拟像。所以,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或结束。”[7] 对于当代文化而言,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表象的普遍交换,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拟像已经日渐渗入以至取代现实物品的形象,这使得摹仿论意义上的再现关系和审美距离日益销蚀、解构以至颠倒了。虽然詹姆逊、鲍德里亚等人都对这个充斥着虚拟形象的“超真实”满怀忧虑,但柏拉图可以说是最早反对这些的思想者:他反对艺术家的绘画和描写,当然也会反对摄影、电影、电视等等一切复制形式,更不用说当代电脑多媒体的数字仿真和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现实。那么,虚拟现实是如何颠覆以至颠倒摹仿论这一古老诗学原则的呢?

鲍德里亚试图用“符号交换”的钥匙解开这个大谜。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将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与商品交换理论发展为“符号交换”理论,指出:生活世界中的事物不仅是物品而且是一种符号(symbol),文化价值是由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决定的,社会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交换。而对事物和符号的摹仿就是仿真(simulation),摹本即仿真物(simulacrumy)。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符号与贵族特权相关联,没有时尚和社会流动而只有社会分发,这样的社会中象征符号是受到禁令保护的。[8] 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封建秩序的解体,在符号占有层面上出现了公开竞争——象征符号开始被仿真,自然科学促成了符号的“祛魅”,人们开始仿造曾经被禁止拥有的东西(如神像)。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出现了一代全新的物品,这些物品中蕴涵的符号没有传统,相互之间也无原物和赝品之别,而是互相转换成对方的仿真物,但它们的价值可以由其所象征的声誉和社会权力来衡量。目前我们所处的则是一个新型的仿真时代:电脑技术的发展使仿真不再仅仅意味着对原型的摹仿,而是发展为没有原型的摹本——“拟像”(simulacra,又译为仿像、类像)。此时仿真物完全从符号化的模型中衍生出来,其价值不再由仿制品的逼真度或产品的交换价值决定,而是取决于符号代码和代码间的关联和替换(运算)。根据鲍德里亚提供的范式,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文化价值经历了三个“仿真”阶段:(1)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其主导形式是“仿造”(counterfeit);(2)在工业化时代,其主导形式是“生产”(proction);(3)在被信息代码主宰的当前阶段,其主导形式是“仿真”(simulation,狭义上的)。三种文化秩序下的形象生产分别遵循自然价值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和结构价值规律。[9] 显然在鲍德里亚看来,由于拟像和仿真物的大规模出现并且类型化和系列化,使得真实和原型被它们所取代,世界因而变得拟像化了。

从“拟像化”的角度来看电脑虚拟现实与艺术摹仿论的关系,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视角。符号交换理论向人们揭示了一条摹仿—>复制—>虚拟的逻辑链条,这个链条最终消灭了艺术,甚至也消灭了现实世界本身——现实世界本身已经成为一场杰出的艺术虚构。在《完美的罪行》一书中,鲍德里亚揭露了虚拟世界谋杀现实世界的罪行的始末: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仿真物日益取代真实的事物,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原先人们笃信的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世界,突然变得难以辨认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令人怀疑,虚拟世界如此地“超真实”而变成了一桩完美的罪行——“完美的罪行就是通过使所有数据现实化,通过改变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纯信息的事件,无条件实现这个世界的罪行——总之:最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克隆实在和以现实的复制品消灭现实的事物使世界提前分解。”[10] 在普遍的符号生产和符号交换中,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本身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就好像这些东西都已贪婪地照过镜子,自认为已变成透明的,全部在自己体内就位,在充足的光线下被实时地、毫不留情地复制。”[11] 古老的摹仿论在此得到了颠倒式的实现,虚拟形象的清晰度不再低于而是高于其所表征的事物:“信息的最高清晰度与事件的最低清晰度对应——性(色情书画)的最高清晰度与性欲的最低清晰度对应——(在数字编码中)语言的最高清晰度与观念的最低清晰度对应……”[12] 如果“虚拟”是从空间表象上对物质世界的谋杀,那么“实时”(real-time)则是从历史记忆上对精神世界的抹平:“如同对影像的幻觉在虚拟的实在中消失,对身体的幻觉在其遗传说明文字中消失,对世界的幻觉在其技术赝象中消失一样,在人工智能中这样消失的是世界(超)自然的智能,像游戏,像诡计,像阴谋,像罪行,而不是合乎逻辑机理或反射控制论的机器,因为人脑会是它们的镜子和模型。”[13]

虚拟比真实还真实时,真实便反而成了虚拟的影子。在《宿命的策略》中鲍德里亚提出了其“后现代形而上学”。他认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都是主张主体优先于客体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但随着基于符号消费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作为大众、信息、媒体和商品的“客体”,形成一股仿真的流变摆脱了主体的控制,不断地超越界限而“诱惑”主体去“创新”和“仿真”。他极为悲观地指出,在新的高科技社会中,客体已经取代了主体的地位并主宰了不幸的主体,主体的唯一出路是向客体世界投降,学习客体的计谋和策略,根本放弃对客体的主宰。[14] 这类奠基于真实世界却又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的客体形象,使社会的结构原则已不再是“生产”,而是计算、信息处理、媒体,以及依据拟像符码与模型而形成的社会组织,正在全面由其支配及掌控。符号本身不再只是符号本身,而且进一步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并建构出一套新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拟像社会中,人们的经验完全由模型和符号建构,使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异销蚀。他借用麦克卢汉的内爆(implosion)概念宣称:如今拟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人们以前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均告消失,数据模型已经成为制造真实的决定因素,超真实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已被抹平。鲍德里亚在著名的美国游记中说:迪斯尼乐园比现实中的美国社会更加真实,并且美国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迪斯尼乐园。[15] 这样一来,当代生活就成了一个完全符号化的幻象——电影、广告、肥皂剧、时尚杂志和形形色色的生活指南不仅不需要模仿现实,而且可以生产出现实:它们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饮食与衣着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传统的本体论中所设定的“实在”、“本质”、“真实”等概念都受到根本颠覆,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对模型加以摹仿的过程:从建筑、服饰、家居到隐秘的性生活,都日益被“理想化”的技术模型所设计。在数字虚拟和实时反馈构成的当代世界图景中,虚拟与现实的摹仿论关系发生了彻底颠倒。

--------------------------------------------------------------------------------

[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21页。

[2] 亚理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92页。

[3]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161页。

[4]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81页。

[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第160页。

[6]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第133页。

[7]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200页。

[8]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载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317页。

[9] 同上,第328页。

[10] 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第28页。

[11] 同上,第8页。

[12] 同上。

[13] 同上,第37页。

[14]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89页。

[15] 徐晨亮《谁害怕让·波德里亚》,《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

Ⅲ 什么是仿生创造法

生物在亿万年漫长进化中,形成许许多多奇妙的功能。例如,蝙蝠可版以感觉到超声波,在布满密网的权黑屋里,几十只蝙蝠自由穿梭飞行,而不会撞到网上。人类对于蝙蝠的研究发现,蝙蝠是由超声波来定位和检测物体的。蝙蝠的喉内发射出去的超声波信号与物体相遇后被反射回来,由蝙蝠的耳朵接收,据此判定物体的距离。方位。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雷达。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生物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奇特功能被揭示出来,令人惊叹。人类在惊叹之余,希望从生物的功能机理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这种模拟生物的机能和结构发出新的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叫做仿生法。

仿生学的发展,给人类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更广阔的前途。人类利用仿生学的发明,打破了人的生命能力的局限。

在遇到一个问题,或者萌发了一个创造性设想以后,怎样才能想得巧妙,怎样才能使一个设想变为成熟的方案,自然界、生物界是一个发明设想和技术蓝图的重要源泉。巧妙地运用仿生法,是得到详细构思的重要方法。

Ⅳ 简述创造性学习指导的仿法

构成人的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又可分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所谓扩散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的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想象、推测的过程。所谓集中思维,就是对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依据价值观进行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分析综合,实行正确评价的过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对一般人来说,较习惯于集中思维,而忽略扩散思维的重要性,总想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要进行创造性学习,必须十分强调扩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在学习中,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的对待“同”与“异”,把在学习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创造,作为创造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把创造性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创造和学习交织在一起,创造需要深入的学习,深入的学习需要创造性
学习方法。据文献记载;现在已有几百种创造技法应用于世界各国。大学生应该学习、研究这些使人聪明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学习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探源索隐 学习中,从事物的联系中思考。追索偶然发现的起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探源索隐,追寻导致前人发现与发明定律、定理和公式的思路;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中,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智商高的同学,对探源索隐的方法是有浓厚兴趣的。
(二)辨异求同 要善于比较,从比较中打开思路。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要“逼迫”自己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同一目标。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发现已知情况的新变化,使自己的创造欲在执着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培养自己创造性解题的习惯,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思路是创作中的精华,从小培养非常重要。
(三)立体思考 要研究认识对象的一切方向。一切联系和“中介”。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它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展示创造的前景。有些学科相互渗透、衔接、寻找因有的联系是需要创造力和才能的。
(四)纲要浓缩 努力编制学习提纲,浓缩学习内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构成网络。学习提纲要突出自己的见解,跳出书本和老师的讲授,延伸发展,所发现问题和创造联系在一起。纲要浓缩,博约相宜,形象直观,重点突出,拟制简便,应用广泛,便于复习,有利创造。浓缩学科中的精华结穴之处,颇显个人的功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五)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法”是世界上得到普遍推广的一种创造技法。它是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充分的扩散思维过程,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造设想,形成综合创造力。运用该法,讨论的主题必须明确,旨在克服通常讨论会中自我评价系统和相互评价系统对萌发创新思路的抑制作用,达到集思广益,激发创造的目的。“智力激励法”能促使信息催化,产生连锁反应,形成 综合的创造力。讨论会上自由发表的意见,对每一个与会者都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新信息与其他种信息融合,而产生一些新观念,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集思广益是搞发明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自由发言的条件下,可以收集众多的信息和观念。
(六)趋势外推 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在学习中研究影响事物发展的基本因素、限制条件,推测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制定适当的对策。这个学习方法要和科研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进行,其学习效果会更为明显,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和创造实践。现代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不灵将一事无成,搞科学与学术研究也不会有所突破。
(七)类比模拟 在学习中,要善于从自然界或者已有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加以模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从个体成长过程看,模仿是创造的先导,但我们追求的是在模仿中进行创新,比如仿生学就不单单是模仿。大学生在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从类比模拟中求创造。类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拟人类比法、直接类比法、象证类比法、因果类比法、对称类比法、综合类比法等。任伺发明创造都是动脑动手的结果,培养这两种能力是必须的。 (八)气功开慧 创造性学习是身心综合性活动的过程,创造思维不仅是一种明确有序的显意识思维,更多的还是包含着直觉的洞察和灵感的闪现的潜意识参与的思维。人体科学研究表明,气功可以调整和改善人的生理机能,激活大脑深层闲置的神经细胞的潜意识作用,积极参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身心训练,激发人的学习潜能,开发人的智慧。但对气功的评价,有时已达到不切实际的地步,有的深陷于伪科学的泥淖之中。有的人有意无意之间将巫术与气功混为一谈,又给气功罩上一层迷信的色彩。这只能败坏气功的声誉。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万应法是没有的。上面谈的只是对创造性学习思路的部分提示,并不是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模式,真正的有效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正在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中创造。 这篇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同学好友。大家学习好,才是真的学习好!

Ⅳ 鲁班发明锯的实例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发现创造法

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 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发展过。 在兵器制造方面,鲁班曾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战争发挥过巨大作用。后来在墨子的影响下,不再制作这类战争工具,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以造福于劳动人民。 2400多年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Ⅵ 摹仿与模仿分别指的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意思不同

1、摹仿

指仿效,照着样子去做。

2、模仿

拼音是mó fǎng,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二、引证释义不同

1、摹仿

亦作“ 摹放 ”。亦作“摹仿”。仿效。

现代巴金《秋》十二:“她在编造一个故事,摹仿着一个信教的少女对她的女友说话的口气。”

2、模仿

亦作“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的内容包括声音、样貌、风格、格式等等方面。

现代丁玲《梦珂》二:“﹝ 梦珂 ﹞常常整天躲在房子里照着那些自己所爱的几张画模仿着。”

三、摹和模的区别

1、摹

形声。从手,从莫,莫亦声。“莫”指“黄昏”、“昏暗”。“手”与“莫”联合起来表示“在昏暗中照葫芦画瓢”。

本义是描画事物轮廓。说明:在昏暗光线条件下,只能看出事物轮廓,但看不清细节。故“摹”指描画事物轮廓。《说文》把“摹”释为“规”是对的,“规”画的是圆周,圆周就是轮廓。

2、模

形声。从木,莫声。本义是铸造器物的模子。读mó的意思有规范、仿效、模范和“摹”;读mú的意思有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描摹。

Ⅶ 摹仿的引证解释

1. 亦作“ 摹放 ”。亦作“ 摹仿 ”。仿效。
宋 欧阳修《学书自成一家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摹放他人,谓之奴书。” 宋 陆游《跋坡谷帖》:“此当时往来书也……传授明白,可以不疑,而或者疑其出於摹仿,识真者寡,前辈所叹。”《明史·文苑传二·何景明》:“ 梦阳 主摹仿, 景明 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 巴金 《秋》十二:“她在编造一个故事,摹仿着一个信教的少女对她的女友说话的口气。”
2. 见“ 摹仿 ”。
3.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的“imitation”翻译而来。即:《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以注册并禁止使用。”
只有当这种摹仿导致混淆或者可能混淆的情况下,才应当给予禁止。

Ⅷ “模仿”与“摹仿”的区别

一、“模”和“摹”不同

1、“模”有效仿的义项,所以和“模”组合的词有照着原来样子去做、去学习的意思,如“模仿”、“模本”、“模式”、“模型”、“模范”。

2、而“摹”只是指照着样子去写、去画,而且和这个字组合成的词在文学艺术领域用得比较多,如“摹仿”、“摹本”、“描摹”、“临摹”、“摹写”、“摹刻”等。

二、意思不同

1、临摹

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字画,也可能是碑、帖等。

临摹为了学习技法,侧重临摹的过程。为保存、修复、展览、出售而取得复制品,侧重临摹的结果。

2、模仿

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三、范围不同

、模仿指照着已有的去学、去做,如“猩猩能够模仿人哭、笑等表情”,“小孩模仿大人们的动作和语言”。

2、临摹仅仅表示照着现有的字、画或其他艺术品去写、画。如“这幅画是摹仿那幅画画的”,“他的毛笔字是摹仿名家写的”。

由此可见“摹仿”适用的范围比“模仿”小得多。

Ⅸ “模拟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以真实的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为原型,创造出和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相同


(1)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温水,这样瓶中就会有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蒸发容器中放入冰,这样蒸发容器温度就会变低.
故答案为:温水;冰.
(2)烧瓶中的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到低温的蒸发皿,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即看到的白气;自然界中的雨就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雾;水蒸气遇冷液化.
(3)因为金属的导热能力强,所以要加快蒸发需要选择金属做器皿.
故答案为:金属.

阅读全文

与摹仿创造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