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领带是谁发明的
领带起源与演变 领带是上装领部的服饰件,系在衬衫领子上并在胸前打结,广义上包括领结。它通常与西装搭配使用,是人们(特别是男士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饰品。 领带常能体现出佩戴者的年龄、职业、气质、文化修养和经济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饰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征。它的产生受地理气候、生活习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同时它作为物质与文化的产物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之中。 领带的起源 最早的领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因为记载领带的史料很少,考察领带的直接佐证也很少,而关于领带起源的传说很多,各人说法不尽相同。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说法。 领带保护说: 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他们用草绳扎在脖子上,绑住兽皮。这样一来,风也不能从颈间吹进去,既保暖又防风,后来他们脖子上的草绳被古代西方人发现,逐步完善成了领带。另有人认为领带起源于海边的渔民,渔民到海里打鱼,因海上风大而冷,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带子,防风保暖,渐渐地带子成了一种装饰。保护人体以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领带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这种草绳、带子便是最原始的领带了。 领带功用说: 认为领带起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种用途的,这里有两种传说。 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专供男子擦嘴的布。工业革命前,英国也是个落后的国家,吃肉用手抓,然后大块大块地捧到嘴边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络腮胡子,大块肉一啃就把胡子弄油腻了,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为了对付男人这种不爱干净的行为,妇女们 在男人的衣领下挂了一块布,专供他们擦嘴,久而久之,衣领下面的这块布,就成了英国男式上衣传统的附属物。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都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布演化成了领带。 另一传说认为领带是罗马帝国时代,军队为了防寒、防尘等实用目的而使用。军队去前线打仗,妻子为丈夫、朋友为朋友把类似丝巾的方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在战争中用来包扎、止血。到后来,为了区分士兵、连队,采用了不同花色和颜色的领巾,进而演变发展到今日, 成为职业服装的必需品。 领带装饰说认为领带起源是人类美的情感的表现。17世纪中叶,法国军队中一支克罗地亚骑兵凯旋回到巴黎。他们身着威武的制服,脖领上系着一条围巾,颜色各种各样,非常好看,骑在马上显得十分精神、威风。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纨绔子弟看了,倍感兴趣,竞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领上系上一条围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还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领结,路易十四国王见了大加赞赏,当众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领带的演变 16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检阅克罗地亚雇佣军,雇佣军官兵的衣领上系着的布带;就是史料记载的最早领带。领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从此,服饰文化史上就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说领带离不开谈西装,可以说领带和西装是一对孪生兄弟。领带的产生和发展同十七世纪欧洲的男子服装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十七世纪的欧洲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穿花皱领衬衫,丝绒,高高卷起的发型上面戴一顶小帽,敬礼时用一个有流苏的小棒把它举起。衬衫当作内衣穿在里边,衣领装饰相当华丽,高高的领子加了一圈花边,衣领上绣上了美丽的荷叶边,衣领打折迭成花环状,这些领子露在外面,从外衣就可看到。衬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后披上短外套,下身着长统袜和紧身马裤。这种追求华丽、讲究奢侈的服装在当时贵族中最时髦;它带有女性风格的娇艳和柔弱,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男服。着这种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是没有纺车”,当时人们曾作过种种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装,结果却是徒劳的。 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放弃了华丽服装,改换成简单朴素的装束。那时流行类似燕尾服式样的帝国式服装:上衣高腰节,裙摆自然下垂,大领口加灯笼袖,胸部以下略有装束,华丽的衬衫领子没有了,代之以襞领,襞领前系黑丝 领带或系领结。领带呈领巾状,用白麻、棉布、丝绸等制作,在脖子上围两圈,在领前交叉一下,然后垂下来,也有打成蝴蝶结状。这在法朗士小说《领带》中可见:“他的暗绿色上装的领子竖得很高,他穿着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绸子宽领带在他的颈子上绕了三圈。”据说诗人拜伦对领带给法很讲究,等到他结好满意的样式时,弃置一旁的领带己堆积如山了。那时女性也结领带,有位安公主喜欢组合黑色缎带和蕾丝制的领带,打出典雅而别致的领结。 1850年左右,西服作为运动服被采用。到1870年左右,人们都开始穿西服了,领带成为时尚,一种与西装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分析,领带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样展现了人们的性别特征,象征着二种富有理性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严肃守法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当时男性们所刻意追求的。这时领带形状为带状,通常斜裁,内夹衬布,长宽时有变化,颜色以黑色为主。据说第一个领带给是1868年英国发明的。19世纪末温莎公爵所打出的领带给风靡一时,是19世纪末艺术家的象征,那时领带形状结法基本影响到现 在。 19世纪末,领带传入美国。美国人发明了细绳领带(或称牛仔领带),黑色的细绳领带是19世纪美国西部、南部绅士的典型配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以滑动金属环固定的细绳领带,称保罗领带。 现在领带基本沿袭19世纪末的条状款式,45°角斜向裁剪,内夹衬布、里子绸,长宽有一定的标准,色彩图案多种多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领带也越来越讲究艺术和精细,从款式、色彩上趋向更完美、更美丽。 第三节 领带在中国的普及 领带在中国古代文献有记载,《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县蚕自织成绢,成领带”。这里“领带”是指古代衣领上的饰边,而不是现在的领带。从领带传播的历史来看,领带最早传人中国的时间与西服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的人,特别是有点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第一个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当时人称为严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就说:“你这身打扮不方便,还不如穿西装哪!”严公子听后,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当然,免不了招来非议,但他勇气十足。 光绪(1875一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日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回国后继续穿着。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轻人竟皆穿西服,以夸耀乡里,顽固党人见之大愤,恶见着服外国之装,加以讥诮。着西装者反唇相讥:“吾改西装,固外国之服矣。公试临镜自照,亦古之深衣否?盖亦满州衣冠耳。满州在明亦在外国。是公与吾固皆服外国之服也,又奚择焉。”顽固党人被讥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这个制度,后来未能在民间实行。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十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建国以来,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打倒“四人帮”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拥进中国大陆,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外国人可以穿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穿?于是,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华大地。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对西服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服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随着80年代初的“西服热”的兴起,领带,也在中国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领带服饰行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而方兴未艾。
2. 为什么要打领带,有什么来历吗
因为领带常能体现出佩带者的年龄、职业、气质、文化修养和经济能力等等,它同其它服饰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征。
领带的来历
领带始于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士兵们脖子上戴着一种类似围巾和领带的东西。直到1668年,领带在法国才开始变为今天这种样式,并发展成男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那时候的领带在脖子上要绕两圈,两端随便地耷拉着。而领带下面还有三或四个花结的波形绦带。
1692年,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尔克的城郊,英军偷袭了法国兵营。慌乱之中,法军军官无暇按照礼节系扎领带,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最后结果,法军击溃了英军。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增加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
进入18世纪后,领带交了厄运,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纱“脖套”(它折三下,两端传过系在后面的假发上的黑花结)。但从1750年起,这种男子服装的装饰就被淘汰了。这时“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它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在胸前打结。领带的系法十分讲究,被誉为真正的艺术。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国又兴起了新的领带浪潮。人们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着马德拉斯布领带。领结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19世纪的领带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后来出现了“硬胸”式领带,是用大头针别着的。它由各种料子制成,如绸缎、天鹅绒等。黑色的和五颜六色的领带都时兴起来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素有领带的发明时代之称。本世纪20年代出现了领带夹子,30年代出现了编结领带;但最主要的变化是领带的大众化,它已成为各种年龄、各行各业的男子服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肚兜是谁发明的
肚兜发明者已无从考证。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 地混沌初开内之时。女容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4. 斜裁是谁发明的
斜裁是中心线与布料的经纱呈45度裁剪法。
斜裁在时装界公认由20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时装设计师马德琳·维奥内(Madeleine Vionnet)首创。斜裁在女式领与波浪型下摆的衣裙上应用较多。
5. 古代的肚兜是怎么发明的
关于肚兜,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6. 发明并使用斜裁法的设计师
斜裁法发明者:维奥内
同波烈一样,维奥内同样是二十世纪初服装变革的先驱之一,她同样是率先废除了女子紧身胸衣,只不过她没有像波烈那样风云一时罢了.在服装史上的维奥内,她的名字意味着高超的服装艺术,她使人想起那种精美绝伦的风格,与之相联系的是她那独特的裁剪方法.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惊讶地发现:波烈已被人淡忘,夏奈尔亦成历史,但维奥内却愈来愈为青年时装设计家所推崇,时装大师迪奥曾高度赞扬说:"玛德琳·维奥内发明了斜裁法,所以我称她是时装界的第一高手."[/left]
成长足迹
1876年,玛德琳·维奥内出生于法国的奥贝尔维利耶
十二岁去巴黎裁缝店当帮工,学习裁缝技术
1900年她回到巴黎,受聘于当时出名的卡洛姊妹服装公司;
1907年转入著名的杜塞公司工作.
开设了自己的时装店,顾客盈门;
不久维奥内店搬到马蒂龙街一所有名的房子里,那儿虽然离市中心远些,但她拥有一个大而宽敞的服装展销沙龙.
1939年,六十三岁的维奥内终于关闭了自己的设计沙龙,从此深居简出
1975年,维奥内溘然长逝,终年九十八岁.
设计风格
当她还在为他人工作时就已萌发了服装设计的新构思;在造型上,她废除了传统的利用硬骨衬的高领和紧身胸衣的构造,使外部轮廓线更为自如,潇洒和自然的表达人体.在方法上,她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后,在卡洛那儿便开始用素色棉布做出样品,在杜塞那儿使用人体模型设计长裙,到了1920年,维奥内独特的裁剪方法终于成熟了,就是遐迩闻名的斜裁法.
因为斜裁法最困难莫过于边缘的处理,维奥内尤为注意这部分,她经常运用菱形式三角形的接合作成裙下摆,还有抽纱法、缝补法、刺绣以及利用梯形的下摆,由贴边处垂下的长条缝饰等千变万化的多种处理手法,都是她的下摆边缘的处理特征.1922年,维奥内举行服装发布会,令同行们惊讶的不仅仅是她的斜裁法和巧妙的缝制搭配,最叫人惊叹不已的是,她的服装毋须像常规那样在边侧、后背开门、扣袢,而是不使用任何钮扣、别针或其他系缚物,仅仅利用斜纹之伸张力,即能轻易地穿上脱下.她的设计自然、漂亮、贴合人体,令人称奇,在她之前还没有过如此动人地表现人体曲线的服装.1927年,她用广东绉纱上抽纱,制成低领式套头衫,颇受欢迎,被称"维奥内上衣".
维奥内自成一格的设计方法是她的另一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她注重人体,注重立体造型.首先,她对画平面草图不感兴趣,她说:"如果只藉着素描就做出服装,可能就不会这样强烈地影响服装界."每逢设计时,她都是直接在人体模型上反复试验:缠绕、打褶、别布和剪裁,不厌其烦,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准确体现人体,她用木头、帆布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约一米左右的人体模型,该模型具有人体必须的关节,不仅能表现人体美感,其手足的移动更能使她的设计注意到人体运动时的活动幅度及动态美.
她的设计方法颇有点类似雕塑家,如果说雕塑家创造的是立体造型,那么维奥内是在人体上创造立体造型,她所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生动的"造型,它是随人体同样具有强烈生命力的造型.在艺术的思维中,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形态,不可不谓艰难,而维奥内正是在艰难中不断求索的艺术家.
维奥内的做工上乘,面料要求亦上乘,她特别喜爱那些透明而硬挺的面料.为了实现其独特的设计,她要求厂家为她生产140厘米阔门幅的丝绸,它比通常门幅宽出一倍.她喜欢选用软丝绒、缎子、暗翼纱(玻璃纱)、雪纺绸、金银丝织物,她对面料使用上的一大突破是:将长期用作内衣的双绉面料,首次用作外衣面料,在当时确属大胆尝试.维奥内所偏爱的色相是乳白、黑色、米色、棕色和响亮的绿色等,其中玫瑰色最受宠爱.
有人把维奥内称为"服装建筑师"也不无道理.维奥内设计的着力点就如建筑师对构造力学的考虑一样,她将服装视作一幢建筑,宛如美学和力学的综合物,在人体上"建筑" "卢浮宫" "埃菲尔铁塔".由于她恰如其分地掌握人体节奏与服装之间的协和关系,这就使她的服装富有一种流动的线条美和典雅高傲之气.
http://blog.arting365.com/index.php/action_viewthread_tid_73863.html
7. 谁发明的乳罩,其历史有多久
早期 S型弯曲款式一统天下
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大众和上流社会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弯曲款式一统天下。它的独特造型是S型弯曲紧身内衣造成大胸,细腰,圆臀。得这种风衣也严重使脊椎扭曲度压挤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国服装设计师PAUL poiret创造了外衣和内衣。使女装体现了自然的曲线,从紧身内衣的专治上解放了妇女。但他并不是这样做的第一人,英国著名的“自由”时装店自20世纪早期就制成“唯美派服装”它的松弛,古典式线条同样给女士提供了舒适。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体解放
当女性们在1915年拒绝了她们的紧身内衣时,她们不仅得到了象征性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身体上的解放。在当时服装里面,今天的内衣先驱在那时第一次出现,虽然是谁发明的乳罩还有争议,但乳罩在1913年前后开始使用,乳罩常与组合式内衣同穿,许多是丝绸制成,并精心 地配有装饰 和绣花。到了这个十年的后期,女士们都穿上较短的和腰部宽松的衣服,并且只穿较少层的内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响
20年代开始,大家都决心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物质的艰难,所以20年代成为无节制的年代。从此,压抑多年的性话题变得轻松,内衣也变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儿。1924年,Lingerie一词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来平庸的名称,这的确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纵容女性的内衣风度。20年代末,内衣的设计多宽松舒适的主题转移到女性特征曲线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莱坞形象
30年代为了逃避现实,人们到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好莱坞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开始效颦好莱坞的时尚和内衣。为了保持好莱坞工典型的苗条风格,人们利用腹带,文胸和长紧身衣塑造女性曲线。腹带就象人体第二层肌肤一样,给身体各个方向支撑,英国<>杂志这样宣布。30年代称得上是胸罩光荣历史的时期,这一时期Warner首创了将罩兜分为A,B,C,D四个大小型号的设计。从此,胸罩开始进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从缝缝补补到内衣创新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奢华几乎一夜之间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简朴和配给制,当时的欧洲战时物质短缺,内衣的款式远离了设计,只强调简单,实用和功能性,“缝缝补补”是当时英国商业部的口号。40年代末期服装设计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征,并大量应用透明的,色彩艳丽的面料和蕾丝。这个年代是内衣工业精巧,创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费能力购买新的时尚内衣的年代。
50年代 从卧室走向公众场合
50年代中期内衣工业还面临着一个新的顾客群体-------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在跳舞和对时,穿着紧身毛衣和多层衬裙,新型的紧身裤和文胸成为她们的最佳选择于是1956年专门为年轻人和训练者设计的运动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内衣从卧室带到公众场合的十年。这期间,新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中心圆形缝制法”的出现。同时,丰满的女性身材再度成为潮流,加垫的内衣也因此越来越普遍
。 60年代 标新立异和追求舒适
60年代初期,时尚的年轻人抛弃了50年代的曲线 ,转向象征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条身材。她们在服装,配饰,音乐,性观念以及言论方面也都不同于她们的父母。这个时代的女性拒绝内衣,她们更喜欢无拘无束。同时莱卡织物被 广泛用以制造各式泳衣,由于这些泳衣与内衣极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轻女性将它们既当泳衣又当内衣穿,成为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70年代 崇尚悠闲自在和强调个性
多种影响把持着70年代早期的时装,一种对环境的自觉和一个注重自然环境的渴求:即时装潮流中的个性和时尚杂志所指导的路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现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为展现众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种。1973年内衣配件引起一场轰动由设计师设计的带有花边的乳罩,内裤和吊袜带,传递着亲密,兴奋和性感的信息,这些内衣配件表达了对罗曼蒂克的渴望,而这正是70年代的事实
。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现性感
80年代主张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称。随着健美热潮的持续,第一次出现了制作体现乳房和身体轮廓的内衣。1983年一些设计师参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围绕着乳罩,紧身衣创造出成套的衣着: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内衣出现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对这种流行内衣的逆反作用下,开始要求一种较柔软的风格,于是,紧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裤和长筒袜又在晚礼服上恢复了生机: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设计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时装评论家们大跌眼镜,这种内衣压缩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内衣外穿和复古风潮并行
女士们,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不论是性方面还是职业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松,她们穿着“只许看不许摸”的时装,以此宣扬自己自信的性别魅力。胸罩内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实用性,从内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设计。受复古风潮的影响,Corset的复古又于九十年代被重新论及诠释,英国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国的Jean Paul Gaulter两位设计师以标新立异设计概念掀起了一场“内衣外穿”的风潮。在法国发布高级时尚之列,让风衣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内在穿着,从此登堂入室。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大众和上流社会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弯曲款式一统天下。它的独特造型是S型弯曲紧身内衣造成大胸,细腰,圆臀。得这种风衣也严重使脊椎扭曲度压挤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国服装设计师PAUL poiret创造了外衣和内衣。使女装体现了自然的曲线,从紧身内衣的专治上解放了妇女。但他并不是这样做的第一人,英国著名的“自由”时装店自20世纪早期就制成“唯美派服装”它的松弛,古典式线条同样给女士提供了舒适。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体解放 当女性们在1915年拒绝了她们的紧身内衣时,她们不仅得到了象征性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身体上的解放。在当时服装里面,今天的内衣先驱在那时第一次出现,虽然是谁发明的乳罩还有争议,但乳罩在1913年前后开始使用,乳罩常与组合式内衣同穿,许多是丝绸制成,并精心 地配有装饰 和绣花。到了这个十年的后期,女士们都穿上较短的和腰部宽松的衣服,并且只穿较少层的内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响 20年代开始,大家都决心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物质的艰难,所以20年代成为无节制的年代。从此,压抑多年的性话题变得轻松,内衣也变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儿。1924年,Lingerie一词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来平庸的名称,这的确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纵容女性的内衣风度。20年代末,内衣的设计多宽松舒适的主题转移到女性特征曲线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莱坞形象 30年代为了逃避现实,人们到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好莱坞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开始效颦好莱坞的时尚和内衣。为了保持好莱坞工典型的苗条风格,人们利用腹带,文胸和长紧身衣塑造女性曲线。腹带就象人体第二层肌肤一样,给身体各个方向支撑,英国<>杂志这样宣布。30年代称得上是胸罩光荣历史的时期,这一时期Warner首创了将罩兜分为A,B,C,D四个大小型号的设计。从此,胸罩开始进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从缝缝补补到内衣创新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奢华几乎一夜之间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简朴和配给制,当时的欧洲战时物质短缺,内衣的款式远离了设计,只强调简单,实用和功能性,“缝缝补补”是当时英国商业部的口号。40年代末期服装设计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征,并大量应用透明的,色彩艳丽的面料和蕾丝。这个年代是内衣工业精巧,创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费能力购买新的时尚内衣的年代。 50年代 从卧室走向公众场合 50年代中期内衣工业还面临着一个新的顾客群体-------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在跳舞和对时,穿着紧身毛衣和多层衬裙,新型的紧身裤和文胸成为她们的最佳选择于是1956年专门为年轻人和训练者设计的运动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内衣从卧室带到公众场合的十年。这期间,新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中心圆形缝制法”的出现。同时,丰满的女性身材再度成为潮流,加垫的内衣也因此越来越普遍。 60年代 标新立异和追求舒适 60年代初期,时尚的年轻人抛弃了50年代的曲线 ,转向象征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条身材。她们在服装,配饰,音乐,性观念以及言论方面也都不同于她们的父母。这个时代的女性拒绝内衣,她们更喜欢无拘无束。同时莱卡织物被 广泛用以制造各式泳衣,由于这些泳衣与内衣极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轻女性将它们既当泳衣又当内衣穿,成为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70年代 崇尚悠闲自在和强调个性 多种影响把持着70年代早期的时装,一种对环境的自觉和一个注重自然环境的渴求:即时装潮流中的个性和时尚杂志所指导的路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现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为展现众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种。1973年内衣配件引起一场轰动由设计师设计的带有花边的乳罩,内裤和吊袜带,传递着亲密,兴奋和性感的信息,这些内衣配件表达了对罗曼蒂克的渴望,而这正是70年代的事实。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现性感 80年代主张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称。随着健美热潮的持续,第一次出现了制作体现乳房和身体轮廓的内衣。1983年一些设计师参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围绕着乳罩,紧身衣创造出成套的衣着: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内衣出现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对这种流行内衣的逆反作用下,开始要求一种较柔软的风格,于是,紧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裤和长筒袜又在晚礼服上恢复了生机: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设计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时装评论家们大跌眼镜,这种内衣压缩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内衣外穿和复古风潮并行女士们,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不论是性方面还是职业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松,她们穿着“只许看不许摸”的时装,以此宣扬自己自信的性别魅力。胸罩内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实用性,从内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设计。受复古风潮的影响,Corset的复古又于九十年代被重新论及诠释,英国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国的Jean Paul Gaulter两位设计师以标新立异设计概念掀起了一场“内衣外穿”的风潮。在法国发布高级时尚之列,让风衣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内在穿着,从此登堂入室。
8. 请问领带是谁发明的
领带起源与演变
领带是上装领部的服饰件,系在衬衫领子上并在胸前打结,广义上包括领结。它通常与西装搭配使用,是人们(特别是男士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饰品。
领带常能体现出佩戴者的年龄、职业、气质、文化修养和经济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饰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征。它的产生受地理气候、生活习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同时它作为物质与文化的产物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之中。
领带的起源
最早的领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因为记载领带的史料很少,考察领带的直接佐证也很少,而关于领带起源的传说很多,各人说法不尽相同。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说法。
领带保护说:
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他们用草绳扎在脖子上,绑住兽皮。这样一来,风也不能从颈间吹进去,既保暖又防风,后来他们脖子上的草绳被古代西方人发现,逐步完善成了领带。另有人认为领带起源于海边的渔民,渔民到海里打鱼,因海上风大而冷,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带子,防风保暖,渐渐地带子成了一种装饰。保护人体以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领带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这种草绳、带子便是最原始的领带了。
领带功用说:
认为领带起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种用途的,这里有两种传说。
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专供男子擦嘴的布。工业革命前,英国也是个落后的国家,吃肉用手抓,然后大块大块地捧到嘴边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络腮胡子,大块肉一啃就把胡子弄油腻了,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为了对付男人这种不爱干净的行为,妇女们 在男人的衣领下挂了一块布,专供他们擦嘴,久而久之,衣领下面的这块布,就成了英国男式上衣传统的附属物。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都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布演化成了领带。
另一传说认为领带是罗马帝国时代,军队为了防寒、防尘等实用目的而使用。军队去前线打仗,妻子为丈夫、朋友为朋友把类似丝巾的方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在战争中用来包扎、止血。到后来,为了区分士兵、连队,采用了不同花色和颜色的领巾,进而演变发展到今日, 成为职业服装的必需品。
领带装饰说认为领带起源是人类美的情感的表现。17世纪中叶,法国军队中一支克罗地亚骑兵凯旋回到巴黎。他们身着威武的制服,脖领上系着一条围巾,颜色各种各样,非常好看,骑在马上显得十分精神、威风。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纨绔子弟看了,倍感兴趣,竞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领上系上一条围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还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领结,路易十四国王见了大加赞赏,当众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领带的演变
16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检阅克罗地亚雇佣军,雇佣军官兵的衣领上系着的布带;就是史料记载的最早领带。领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从此,服饰文化史上就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说领带离不开谈西装,可以说领带和西装是一对孪生兄弟。领带的产生和发展同十七世纪欧洲的男子服装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十七世纪的欧洲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穿花皱领衬衫,丝绒,高高卷起的发型上面戴一顶小帽,敬礼时用一个有流苏的小棒把它举起。衬衫当作内衣穿在里边,衣领装饰相当华丽,高高的领子加了一圈花边,衣领上绣上了美丽的荷叶边,衣领打折迭成花环状,这些领子露在外面,从外衣就可看到。衬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后披上短外套,下身着长统袜和紧身马裤。这种追求华丽、讲究奢侈的服装在当时贵族中最时髦;它带有女性风格的娇艳和柔弱,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男服。着这种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是没有纺车”,当时人们曾作过种种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装,结果却是徒劳的。
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放弃了华丽服装,改换成简单朴素的装束。那时流行类似燕尾服式样的帝国式服装:上衣高腰节,裙摆自然下垂,大领口加灯笼袖,胸部以下略有装束,华丽的衬衫领子没有了,代之以襞领,襞领前系黑丝 领带或系领结。领带呈领巾状,用白麻、棉布、丝绸等制作,在脖子上围两圈,在领前交叉一下,然后垂下来,也有打成蝴蝶结状。这在法朗士小说《领带》中可见:“他的暗绿色上装的领子竖得很高,他穿着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绸子宽领带在他的颈子上绕了三圈。”据说诗人拜伦对领带给法很讲究,等到他结好满意的样式时,弃置一旁的领带己堆积如山了。那时女性也结领带,有位安公主喜欢组合黑色缎带和蕾丝制的领带,打出典雅而别致的领结。
1850年左右,西服作为运动服被采用。到1870年左右,人们都开始穿西服了,领带成为时尚,一种与西装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分析,领带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样展现了人们的性别特征,象征着二种富有理性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严肃守法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当时男性们所刻意追求的。这时领带形状为带状,通常斜裁,内夹衬布,长宽时有变化,颜色以黑色为主。据说第一个领带给是1868年英国发明的。19世纪末温莎公爵所打出的领带给风靡一时,是19世纪末艺术家的象征,那时领带形状结法基本影响到现 在。
19世纪末,领带传入美国。美国人发明了细绳领带(或称牛仔领带),黑色的细绳领带是19世纪美国西部、南部绅士的典型配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以滑动金属环固定的细绳领带,称保罗领带。
现在领带基本沿袭19世纪末的条状款式,45°角斜向裁剪,内夹衬布、里子绸,长宽有一定的标准,色彩图案多种多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领带也越来越讲究艺术和精细,从款式、色彩上趋向更完美、更美丽。 第三节 领带在中国的普及
领带在中国古代文献有记载,《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县蚕自织成绢,成领带”。这里“领带”是指古代衣领上的饰边,而不是现在的领带。从领带传播的历史来看,领带最早传人中国的时间与西服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的人,特别是有点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第一个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当时人称为严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就说:“你这身打扮不方便,还不如穿西装哪!”严公子听后,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当然,免不了招来非议,但他勇气十足。
光绪(1875一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日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回国后继续穿着。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轻人竟皆穿西服,以夸耀乡里,顽固党人见之大愤,恶见着服外国之装,加以讥诮。着西装者反唇相讥:“吾改西装,固外国之服矣。公试临镜自照,亦古之深衣否?盖亦满州衣冠耳。满州在明亦在外国。是公与吾固皆服外国之服也,又奚择焉。”顽固党人被讥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这个制度,后来未能在民间实行。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十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建国以来,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打倒“四人帮”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拥进中国大陆,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外国人可以穿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穿?于是,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华大地。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对西服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服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随着80年代初的“西服热”的兴起,领带,也在中国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领带服饰行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而方兴未艾。
参考资料:http://www.blog.e.cn/user2/54848/archives/2005/360087.shtml
9. 领带是谁发明的
领带起源与演变
领带是上装领部的服饰件,系在衬衫领子上并在胸前打结,广义上包括领结。它通常与西装搭配使用,是人们(特别是男士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饰品。
领带常能体现出佩戴者的年龄、职业、气质、文化修养和经济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饰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征。它的产生受地理气候、生活习俗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同时它作为物质与文化的产物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之中。
领带的起源
最早的领带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因为记载领带的史料很少,考察领带的直接佐证也很少,而关于领带起源的传说很多,各人说法不尽相同。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说法。
领带保护说:
认为领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饮血,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掉下来,他们用草绳扎在脖子上,绑住兽皮。这样一来,风也不能从颈间吹进去,既保暖又防风,后来他们脖子上的草绳被古代西方人发现,逐步完善成了领带。另有人认为领带起源于海边的渔民,渔民到海里打鱼,因海上风大而冷,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带子,防风保暖,渐渐地带子成了一种装饰。保护人体以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领带产生的一个客观因素,这种草绳、带子便是最原始的领带了。
领带功用说:
认为领带起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种用途的,这里有两种传说。
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专供男子擦嘴的布。工业革命前,英国也是个落后的国家,吃肉用手抓,然后大块大块地捧到嘴边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络腮胡子,大块肉一啃就把胡子弄油腻了,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为了对付男人这种不爱干净的行为,妇女们 在男人的衣领下挂了一块布,专供他们擦嘴,久而久之,衣领下面的这块布,就成了英国男式上衣传统的附属物。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都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布演化成了领带。
另一传说认为领带是罗马帝国时代,军队为了防寒、防尘等实用目的而使用。军队去前线打仗,妻子为丈夫、朋友为朋友把类似丝巾的方巾挂在他们的脖子上,在战争中用来包扎、止血。到后来,为了区分士兵、连队,采用了不同花色和颜色的领巾,进而演变发展到今日, 成为职业服装的必需品。
领带装饰说认为领带起源是人类美的情感的表现。17世纪中叶,法国军队中一支克罗地亚骑兵凯旋回到巴黎。他们身着威武的制服,脖领上系着一条围巾,颜色各种各样,非常好看,骑在马上显得十分精神、威风。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纨绔子弟看了,倍感兴趣,竞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领上系上一条围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还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领结,路易十四国王见了大加赞赏,当众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领带的演变
166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检阅克罗地亚雇佣军,雇佣军官兵的衣领上系着的布带;就是史料记载的最早领带。领带的历史由此开始了;从此,服饰文化史上就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说领带离不开谈西装,可以说领带和西装是一对孪生兄弟。领带的产生和发展同十七世纪欧洲的男子服装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十七世纪的欧洲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穿花皱领衬衫,丝绒,高高卷起的发型上面戴一顶小帽,敬礼时用一个有流苏的小棒把它举起。衬衫当作内衣穿在里边,衣领装饰相当华丽,高高的领子加了一圈花边,衣领上绣上了美丽的荷叶边,衣领打折迭成花环状,这些领子露在外面,从外衣就可看到。衬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后披上短外套,下身着长统袜和紧身马裤。这种追求华丽、讲究奢侈的服装在当时贵族中最时髦;它带有女性风格的娇艳和柔弱,是“洛可可”风格的典型男服。着这种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是没有纺车”,当时人们曾作过种种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装,结果却是徒劳的。
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宫廷贵族生活的终结,男人放弃了华丽服装,改换成简单朴素的装束。那时流行类似燕尾服式样的帝国式服装:上衣高腰节,裙摆自然下垂,大领口加灯笼袖,胸部以下略有装束,华丽的衬衫领子没有了,代之以襞领,襞领前系黑丝 领带或系领结。领带呈领巾状,用白麻、棉布、丝绸等制作,在脖子上围两圈,在领前交叉一下,然后垂下来,也有打成蝴蝶结状。这在法朗士小说《领带》中可见:“他的暗绿色上装的领子竖得很高,他穿着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绸子宽领带在他的颈子上绕了三圈。”据说诗人拜伦对领带给法很讲究,等到他结好满意的样式时,弃置一旁的领带己堆积如山了。那时女性也结领带,有位安公主喜欢组合黑色缎带和蕾丝制的领带,打出典雅而别致的领结。
1850年左右,西服作为运动服被采用。到1870年左右,人们都开始穿西服了,领带成为时尚,一种与西装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分析,领带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样展现了人们的性别特征,象征着二种富有理性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严肃守法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当时男性们所刻意追求的。这时领带形状为带状,通常斜裁,内夹衬布,长宽时有变化,颜色以黑色为主。据说第一个领带给是1868年英国发明的。19世纪末温莎公爵所打出的领带给风靡一时,是19世纪末艺术家的象征,那时领带形状结法基本影响到现 在。
19世纪末,领带传入美国。美国人发明了细绳领带(或称牛仔领带),黑色的细绳领带是19世纪美国西部、南部绅士的典型配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以滑动金属环固定的细绳领带,称保罗领带。
现在领带基本沿袭19世纪末的条状款式,45°角斜向裁剪,内夹衬布、里子绸,长宽有一定的标准,色彩图案多种多样。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领带也越来越讲究艺术和精细,从款式、色彩上趋向更完美、更美丽。 第三节 领带在中国的普及
领带在中国古代文献有记载,《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县蚕自织成绢,成领带”。这里“领带”是指古代衣领上的饰边,而不是现在的领带。从领带传播的历史来看,领带最早传人中国的时间与西服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的人,特别是有点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第一个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当时人称为严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就说:“你这身打扮不方便,还不如穿西装哪!”严公子听后,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当然,免不了招来非议,但他勇气十足。
光绪(1875一1908)中叶以后,出洋留学者日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回国后继续穿着。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轻人竟皆穿西服,以夸耀乡里,顽固党人见之大愤,恶见着服外国之装,加以讥诮。着西装者反唇相讥:“吾改西装,固外国之服矣。公试临镜自照,亦古之深衣否?盖亦满州衣冠耳。满州在明亦在外国。是公与吾固皆服外国之服也,又奚择焉。”顽固党人被讥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这个制度,后来未能在民间实行。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十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建国以来,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打倒“四人帮”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重新打开国门的中国人,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拥进中国大陆,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外国人可以穿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穿?于是,一股“西服热”席卷中华大地。从“十年浩劫”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对西服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服打领带成为一种时尚。随着80年代初的“西服热”的兴起,领带,也在中国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领带服饰行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而方兴未艾。
10. 中国传统的裙子是谁发明的
武则天。
回溯中国的历史,女性从裤子到改为裙子的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着装除了贴身内衣外,仍然是外裤和长短衫。由于唐代崇尚丰满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选宫妃彩女时,除了注重面貌的秀丽之外,体态身材则以胖为美,传说武则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时就被选进宫里做才人。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虽然严刑峻法,但能够选贤用良,精心治国,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她也越发心宽体胖起来。平时,她的各种活动虽然都能出车入辇,但还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于她的腿偏于肥胖,再穿上绫罗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很容易擦来擦去,蹭得裤子“哧哧”直响,这让旁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寻觅出声的地方。这种事无法怪罪别人,她觉得很难堪,此时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赘。
武则天心里很烦,瞧着过于肥胖的双腿,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干脆用一块缎子盖住,眼不见为净。这一来,倒让她想着想着开窍了,于是拿了块缎子在镜子前上下左右比划起来,后来干脆用缎子前后一裹,把双腿全围起来了,试着走起路来,既飘逸潇洒又好看。她高兴极了,赶忙叫人加工制作,然后让宫女们穿上,走上一圈让自己看看,随后又亲自加以改进,下令给自己也做条合体的穿上,感觉非常轻松自如,心里很满意。
但是,穿上这样的新服装,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武则天左思右想,认为平时人们身上穿的各种衣服,都有个“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国之君,干脆给君字加个“衣”字旁,叫“裙子”好了,这也可以说明“裙子”是自己这样的女皇帝发明的。
不过事情还没有了结。当武则天穿上自己发明的裙子,兴高采烈地到兴庆宫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绸缎烦心的磨蹭声多少又会响起来了,这让她内心感到很扫兴。于是她又认真琢磨着改进的办法。一会儿,她正走到一座楼阁前,那楼阁四角飞檐上挂的铃儿被风一吹,都“叮铃铃”地响起来,而裙子烦心的磨蹭声却被盖住了。她心里灵机一动,轻松了许多,不禁想出个美妙的办法。
回宫以后,她让人在裙子上缀了几个小铜铃,然后再穿上裙子,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听到磨蹭的声响了。
从此以后,裙子开始由宫中传到了民间,社会上的妇女们也相继兴起了穿裙子这种方便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