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使用審計取證記錄
一是開門見山法。審計人員直接向對方詢問需要了解和核實的問題,要求對方直接給予說明。這種方法,適用於感覺起來為人誠實、性格直爽的調查對象;也適合業務素質不高以及與調查事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調查對象。
二是矛盾突破法。抓住被調查對象所提供的資料、證言、證據之間的相互矛盾之處,出其不意地用其矛攻其盾,在對方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問出真情。此方法適合於賬、證、物之間有不相符且有不真實之嫌者。
三是論據突破法。利用已掌握的部分證言、證據做伏筆,避實就虛,虛實結合,圍繞某一方向與對方進行交談,待對方露出破綻時,再用所掌握的證據進行反駁,使對方不得不在證據面前承認相關事實。此法適用於審計人員已掌握部分證據,但對方隱瞞事實、避重就輕或百般狡辯時。
四是宣傳教育法。利用政策攻心、案例教育等手段,向對方反復講明政策和法規規定,分析違紀違規行為產生的後果以及應承擔的責任,攻克對方的心理防線,使對方放棄僥幸心理,承認事實,接受處理。此法適用於調查對象對所查出的問題拒不承認,存在僥幸心理,企圖矇混過關者。
五是突擊檢查法。對某些問題,當調查陷入僵局,或者對方提出新的情況、新的線索時,審計人員可將計就計提出或採取突擊查賬、盤點現金和清點測算實物等,進行現場核實,攻其不備。同時,進行現場核實也可驗證審計人員的分析、判斷是否正確以及被調查人員是否講真話等
㈡ 年底突擊花錢花在哪
突擊花錢花在哪兒了?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調查後說:
面對這種暫時無力改變的現狀,眾多納稅人更加擔心自己所繳納的稅款是否已被各級部門單位違規花掉。
一位在地方事業單位工作的財務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很多財政撥款是固定的,比如人員工資費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而一些專款專用的財政撥款則受到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機構的監督,通常也不會出現大規模挪用或突擊消費的情況。」
白景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雖然12月份財政支出規模確實會大一些,但基本上都是經預算安排且根據政策和實際需要執行的支出,而且絕大部分資金是用於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方面。」
這個解釋固然權威,但過於模糊。施正文表示,公眾理應知道財政費用花在了什麼地方,且這種關注不應僅僅聚焦在「年底突擊花錢」上。正是因為一些部門單位大筆花錢「不透明」,才讓年底時段的開支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納稅人應當有權利得知公共財政的使用情況,「但這些信息並沒有得到公開。如果公民想知道年底大量的支出可以去政府主管部門申請政務信息公開以滿足知情權。」他認為,讓財政支出更加透明可以讓公眾更加了解「年底突擊花錢」的真實情況。
㈢ 在建工程審計底稿審定表,所附審計證據有什麼,取證方法有什麼,能夠證明的認定有哪些,以及審計程序
審計證據一般就是有結算量和結算價的結算表。取證方法可以實際測量,也可以核對基礎資料。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㈣ 年底 突擊花錢是什麼意思
黨政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每年都有費用預算。
如果撥款用不完,今年剩餘的錢要收回,而且明年財政可能給的要少。
基層單位花錢的時候,年初不敢花太多,防止年底錢不夠。
因此大多單位前期花的不多,年底突擊花錢
㈤ 職工福利費年末突擊使用是否違反中央八項規定
職工福利費突擊使用違反了中央八項規定,違反了正常的福利發放原則。
㈥ 為何會出現年底突擊花錢現象
預算,計劃怎麼花錢;結算,花了多少錢。
當前的財務制度,上級部門,版會審批的明年預算,很大程度參權考是參考今年的結算。
如果預算有多餘,對於政府部門不但不是好事,還是非常要命的壞事。
因為多出來的預算,不會發給你,更要命的是,明年會減少預算。那麼你明年工作內容增加的話,你就會面臨沒錢辦事的局面,將要被問責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政府、機關、企業等組織,普遍會在年末突擊花錢,目的不是腐敗,而是要保明年的預算,要保明年在碰到各種突發事件的時候,避免無米之炊而無法解決問題,然後被問責。
㈦ 突擊審計一般適用於什麼
C,網路文庫里都有
㈧ 會計和出納同一個人審計取證單如何表答
會計和出納同一個人違反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
㈨ 財務報表審計怎樣取證
先確定重要性水平,然後確定審計范圍。
再開始取證。
。
。
取證要抓重點。
。
比如流動資金看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發生,完整。
。
。
具體事情還要具體操作。
。
多實踐實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