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土地使用費和土地使用稅的問題
1、在記賬憑證中查找以前繳納的土地使用費完稅憑證,從納稅憑證上就可以知道土地專面積和土地級段屬了。
2、罰滯納金是從2009年5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計算。
2010-05-21
14:44
補充問題
土地使用稅不是每年10月份繳納嗎?為什麼從5月份罰起,另外我看繳款書了,上面只有名稱:外商企業土地使用費,所屬日期:20090101-20090430,繳款金額5000元;2008年的繳款書名稱上同,所屬日期:20080101-20080131,繳款金額15000元,沒有佔地面積和級次呀!
1、北京地區土地使用稅半年交納一次,納稅申報時間每年4月、10月。
2、如果土地使用費5000元是1-4月份的,應該從5月份計算滯納金。
3、如果繳款書上沒有土地面積,自己可以按實際使用的土地進行測量一下。
Ⅱ 是否應繳納土地使用費
根據《中復華人民共和國制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二條規定: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為城鎮土地使用稅(以下簡稱土地使用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稅。
因此,在農村的土地不屬於土地使用稅征稅范圍,不徵收土地使用稅。
Ⅲ 關於土地使用費問題!
你這個問題要分開回答:
1、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戶口又在本村,土地是你承包的,那麼你沒有回義務上繳稅款。答村裡向你收取每畝300元使用費屬違法行為。你先去鄉鎮府反應,討個說法。如果沒有結果你可以去法院或土地糾紛仲裁機構申訴(土地糾紛仲裁機構每個縣市都有)。
2、如果你不是本村人,是外來的,戶口又不在本村,或戶口是土地二輪承包後遷入的,你租賃了別人的承包地,在你租賃時應該與對方簽訂過合同,你按合同條文執行。如果合同上寫了要繳納使用費,你必須繳納,這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Ⅳ 在北京如何交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
根據(北京)市稅三字型大小文件規定,房產原值是指納稅人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在帳簿「固定資產」科目中記載的房屋原價。對納稅人未按會計制度規定記載的,在計征房產稅時,應按規定調整房產原值。
房產稅的計稅依據分別為房產原值(評估值)、房產租金收入和稅務機關估值。
1、企、事業(自收自支)單位的房產不論自用還是出租均以徵收月份前一個月的月末帳面房產原值(評估值)一次減除30%後的余值為計稅依據計算繳納房產稅。
2、其他單位(免稅單位或房產管理部門)和個人出租房產以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
3、納稅人無房產原值的,由房產所在地稅務機關參考同類房產核定。
你的情況屬於第3種,你可以到稅務機關進行核定
對於無原值房產的征稅辦法
根據(87)市稅三字334號文件和京財稅(2000)1718號文件規定,對於企業無房產原值或房產原值明顯偏低,且屬95年以前建造的房屋,按以下房屋估價標准執行;
一般樓房可暫按每平方米210元,逾齡舊樓房按平瓦房140元計算;磚木結構平房、瓦房舊的按每平方米70元,新建、翻建以及利用古建築經營的。按每平方米140元計算;
95年(含95年)以後建造的房屋,企業自建房暫按下列房屋估價標准執行:鋼結構、鋼混結構的按每平方米1500元計算;磚混結構按每平方米1100元計算;磚木結構、其他結構按每平方米500元計算。對於企業外購無房產原值或房產原值明顯偏低的房屋,由主管地方稅務機關參照同類房產核定。
以上房價是按余值計算的,均不再減除30%。活動房因材料各異、造價懸殊較大,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核定
土地使用稅是根據土地納稅等級進行計算的
具體內容可以參考
http://shiju.tax861.gov.cn/swcx/ssfgcx/display.asp?aa=409
Ⅳ 北京市征地補償費標准、地上物補償費標准、防洪費、耕地佔用稅標准、耕地開墾費標准(造地費)
征地補償費標准
其計算方法是:①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具體規定。屬於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可按該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6倍計算,徵用無收益的耕地不予補償。徵用柴山、灘塗、水塘、葦塘、經濟林地、草場、牧場等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補償標准為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
②徵用人工魚塘、養殖場、宅基地、果園及其它多年生經濟作物的土地,按鄰近耕地補償標准計算。
③被徵用土地的青苗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④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制定。參照建築造價折多少,補償多少。
⑤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其標准為: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菜地,繳納7000-10000元;50萬以上不足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地,繳納5000-7000元;不足10萬人口的城市,每徵用一畝菜地,繳納3000-5000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以上標准,確定自己的標准。但不得超出以上標准限額。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交付給被徵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使用,用於再生產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不能分給農民個人消費。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用土地的地上附著物中產權確實屬個人家庭所有的,其補償費付給本人(家庭);被徵用土地上由集體種植的青苗,其補償費納入當年集體收益分配;青苗屬於農民或其他人承包土地種植的,其補償費交給承包者。為了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正確、節約、有效地使用征地補償費,防止征地費用被截留、侵佔,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將徵用土地的征地補償費收支情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
地上物補償費標准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包括地上的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水渠等的拆遷和恢復費用及被徵用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砍伐費等。其具體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計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按照拆什麼補償什麼,拆多少補償多少,並且不低於原有水平為原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建築材料、勞動力和運輸等費用,按各類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等級和結構進行測算,制定符合當地物價水平的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林木補償費按樹木的大小進行補償,如已成材的,可以由原所有者砍伐,但不再支付林木補償費而發給砍伐費。果樹、經濟林等則根據投入情況予以補償。
(1)土地補償費=被征地畝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被征地數/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數
例如:某市建設博物館需要徵收土地120畝,該耕地平均年產值為5000元/畝,補償方案批准補償倍數為:土地補償費10倍;安置補助費為10倍,該村人均耕地為0.8畝,問該村應獲得多少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土地補償費=120畝*5000元/畝*10倍
=6,000,000.00元 (每畝為50000元)
安置補助費=(120畝/0.8畝)*5000元/畝*10倍
=7,500,000.00元 (每口人為50000.00元)
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總計為:13,500,000.00元。
防洪費
防洪費是按照計征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的應納稅營業額或銷售額進行計算徵收,如果沒有應稅收入,應該進行零申報。
防洪費的費率為:
一般內資企業:1.3‰
穗從事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0.9‰
市區域內的外貿企業:0.45‰
從事專業批發的商業企業(憑工商營業執照核定有「專業批發」的經營圍):0.5‰
計算公式為:應繳防洪費額=應納稅營業額或銷售額×防洪費率
耕地佔用稅標准
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為計稅依據,按照規定的適用稅額標准計算應納稅額,實行一次性徵收。
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 = 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適用稅額標准
例:某企業佔用耕地5000平方米建設廠房,當地規定的耕地佔用稅適用稅額標准為每平方米8元,該企業應納耕地佔用稅稅額的計算方法為:
應納稅額 = 5000平方米×8元/平方米 = 40000元
如果納稅人獲准徵用佔用耕地超過2年仍不使用,徵收機關將按照規定的耕地佔用稅適用稅額標准加征2倍以下的稅款。
耕地開墾費標准
耕地開墾費徵收標准為: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耕地開墾費按10-14元/平方米收取。其中,佔用望天田的按10元/平方米收取
,佔用旱地的按12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水澆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14元/平方米收取。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按20-24元/平方米收取。其中,佔用望天田的按20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旱地的按22元/平方米收取,佔用水澆地、灌溉水田、菜地的按24元/平方米收取。
Ⅵ 土地使用費繳納方式有哪些
目前土地使用費主要包括農用土地徵用費和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費兩種:
1.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費。包括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城市建設配套費、拆遷補償與臨時安置補助費等。
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指建設項目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取得有限期的土地使用權,依照規定支付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城市土地的出讓和轉讓可採用協議、招標、公開拍賣等方式。
1協議方式適用於市政工程、公益事業用地及機關部隊和需要重點扶持、優先發展的產業用地;
2招標方式適用於一般工程建設用地;
3公開拍賣適用於盈利高的行業用地。
⑵城市建設配套費是指因進行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而分攤的費用。
⑶拆遷補償與臨時安置補助費。此項費用由拆遷補償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或搬遷補助費)兩部分構成。
2.農用土地徵用費。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土地投資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地上建築物補償費、耕地佔用稅、征地和土地管理費以及土地開發費等組成,並按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⑴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的補償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
⑵青苗補償費和徵用土地上的房屋、水井、樹木等附著物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⑶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徵用耕地、菜地的,每個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每畝平均年產值的4~6倍,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15倍。
⑷繳納的耕地佔用稅或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登記費及征地管理費等。在1%~4%幅度內提取。
⑸征地動遷費。包括徵用土地上的房屋及附屬構築物、城市公共設施等拆除、遷建補償費,搬遷運輸費,企業單位因搬遷造成的減產、停工損失補貼費,拆遷管理費等。
⑹徵用城市郊區的草地,用地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草地開發建設基金。
Ⅶ 土地使用費繳納如何補交
土地面積*2.4*5=土地使用稅。
Ⅷ 對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的管理和監督有哪些規定
財政部門要按財政改革和專項資金管理規章制度的要求,認真審核國家投資土地開發版整理項目投資計劃和預算權建議,及時批復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辦理資金撥付。並進一步強化資金使用監督工作;要加強對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使用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土地有償使用費及時足額徵收、合理使用。省級財政部門以及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要加強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管理的監督檢查,建立定期檢查制度。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建立新增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監督檢查制度,充分運用航空遙感等技術方法和手段,核實當年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強化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管理與監督。對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未利用地審批、「以租代征」和未批先用等違法批地、用地行為佔用土地的,不按規定及時足額解繳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以及擅自減免、緩繳、截留、擠占、挪用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要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以及《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進行處理,按日加收滯納金,並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Ⅸ 土地使用費的繳納方式
外商投資企業經依法批准使用土地的,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土地管理機關的職責分工,與土地管理機關或房地產管理機構簽訂使用土地合同;市、區、縣財政局根據使用土地合同確定的用地面積、土地等級徵收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
土地使用費自核定之日起五年內不變;五年期滿後,根據實際情況,重新核定。
外商投資企業從批准成立之日起,按公歷日歷年度繳納土地使用費。土地使用費按季徵收,年終清算。第一日歷年度用地時間超過半年的,按半年計征,不足半年的,免徵土地使用費。 外商投資企業可以按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按照土地的不同用途,分別採取協議、招標、拍賣方式進行。招標出讓的,由評標委員會根據招標要求和投標者所報條件確定中標者,中標者所報土地價款即為出讓金額;拍賣出讓的,最高報價者所報土地價款即為出讓金額;協議出讓的,應交出讓金不低於國家規定的最低價和雲南省規定的有關標准。
企業一次交納出讓金有困難的,可以在出讓合同中約定分期交納,或者縮短出讓年限以降低出讓金額。 外商投資企業可以按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並按規定向中方政府交納場地使用費。場地使用費由場地開發費(包括征地、拆遷安置費用和為企業直接配套的基礎設施等費用)和土地使用費組成。企業可以按照土地使用合同的約定一次性交納場地開發費,逐年交納土地使用費,或者將場地開發費和土地使用費綜合計算逐年交納。
一般外商投資企業經批准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一次性交納場地開發費或自行開發場地的,成立後第一年至第五年免交土地使用費,第六年至第十年減半;投資開發雲南省鼓勵投資的產業或興辦教育、文化、衛生、科研等非盈利項目,企業一次性交納場地開發費或自行開發場地的,免交土地使用費。
中方企事業單位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為條件與外商舉辦合資、合作企業的,須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有關手續,即由中方土地使用者補辦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補交出讓金,或者由中方企事業單位交納場地使用費。 外商投資企業還可以按國有土地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並按年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交納土地年租金(土地收益金)。
Ⅹ 土地有償使用費的繳納和使用有什麼規定
土地有償使用費與土地出讓金的區別 一、從本身概念來看: 使用費:應該是一旦使用就需要繳納的費用。使用包括出讓、租賃、出資使用和入股使用等方式,那麼使用費用也就相應地應該包括這些方面的使用而需要支付的費用,土地有償使用則是主要針對使用和獲得土地使用權而需要向土地所有權人,也就是國家繳納的費用,而獲得土地的包括個人和單位。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以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或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方法,向國家繳納的土地資源性收益。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不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其范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場地使用費等。依據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以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或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方法,向國家繳納的土地資源性收益。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費不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其范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場地使用費等。依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徵收土地時,向取得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設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土地出讓金: 出讓:是一種資產使用權變更轉移的方式,其內涵是指國家作為土地所有者將其一定年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受讓人,並向受讓人收取的土地使用權價格。其著重點在出讓這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而需要向國有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價款。這在國家《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七條規定: 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 同時,財政部《關於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管理的暫行辦法》([1992]財綜字第172號)文件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土地出讓金,是指各級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土地使用者,按規定向受讓人收取的土地出讓的全部價款(指土地出讓的交易總額)。 從這點來看,土地出讓金只是取得有償使用方式中的一種出讓方式而需要支付的一種價款,而土地有償使用費則不僅僅包括出讓方式,而且還包括其他更多的方式。 二、從繳納主客體看: 土地有償使用費:根據國家最新政策,是指市縣級別政府在收取使用費了,需要向國家繳納的部分增加。 而土地出讓金:則著重強調的是個人或單位受讓國有土地需要向國家、省和市、縣繳納的土地價款。 從這點看,新增土地有償使用費增加並不是直接意味著個人或單位因為受讓土地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土地使用價款,從而引起成本的增加,進而為開發商房價上漲提供理由,而是地方政府與國家之間在土地使用費用方面的佔有比例上發生變化,因而,國家認為,新增土地有償使用費增加並不直接意味著房價的上漲。 三、從本身屬性來看 土地有償使用費,是從行政概念出發定義的。是因為使用了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而需要交納的費用,屬於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開後,獲得權利而應該承擔的義務,是通過政策等規定實現的。 而土地出讓金則是一個商品概念,是使用價值的價格表現形式,屬價格範疇,應稱土地使用權價格,他是政府要收取的土地收益(地租),即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的交易價款,是通過交易而實現的。 從這點來看,土地出讓金是土地本身使用價值的價格表現,他體現和反映的是土地使用價值,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而土地使用費則是因為所有權與使用權發生分離後,所有權人向使用權人收取的費用,他隨不同的土地權利流轉,不同的政府行業政策,不同的土地利用狀況下,其具體標准和收取金額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