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造橋

馬鞍山造橋

發布時間:2021-10-22 01:12:08

㈠ 長江上如何建橋

當我們還糾結於「為徹底疏通長江黃金水道,南京長江大橋炸與不炸」的激辯時,驚聞「十二五」長江上待建「大橋」規劃及建設中的「大橋」,筆者或誠惶誠恐或杞人憂天。

一組組正建、擬建和待建中的橋梁再次重擊我們的神經:安徽省安慶長江鐵路大橋、銅陵公鐵兩用大橋、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望東長江大橋、池州長江公路大橋、蕪湖長江公鐵二橋、江津外環長江大橋,另外,皖江上將建九座大橋;湖北省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宜昌廟嘴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荊岳長江二橋、枝江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洪湖嘉魚長江大橋、洪湖赤壁長江大橋、黃岡長江大橋、石首長江公路大橋、武穴長江大橋;重慶市魚洞長江大橋、巴南長江大橋、萬州長江三橋;四川省瀘州長江大橋;江蘇省泰州長江大橋……其中,八百里皖江上,將有9座跨江大橋連為一體,場面很是壯觀。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又稱「母親河」。據中鐵大橋局資料顯示,2010~2020年,長江上建橋約150座,這些橋梁分布在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江西、江蘇6省市。自1957年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此後,年年添新橋,至今長江上約有大小橋梁100座。這並不是什麼可喜的訊息,簡直就是可怕的消息。

面對如此泛濫的建橋「大躍進」,有人戲言,長江上建橋到底有沒有完?如此沒完沒了地架橋、填江、連岸,還不如乾脆把長江填平拉倒。橫跨長江上的一座座橋梁猶如騎在身上的兩條大腿,真可謂今日騎在娘脖子上,明日子孫來買單。

自古以來,長江一直是陸路交通的一大障礙。「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次第連接起沿江兩岸幾代人的激情與夢想。架橋連江,曾是每座城市的驕傲與自豪,隨著橋梁們的一座座崛起,中國也從建橋大國向建橋強國邁進。中國橋梁建設走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當你從高空俯瞰長江,平均40多公里就有一座橋梁,形態各異的大橋如道道彩虹飛跨江面,壯觀無比。實則為一張大大的蜘蛛網罩在長江上。當然橋名混亂不堪更是一大病症。

誠然,在長江上修建一定數量的大橋是必要的,這無可厚非。可是,我們不能為了今天的方便而給子孫添麻煩。我們今天到處建、處處架,到頭來,子孫們只得為我們今天的錯誤買單。

可以說,橋梁不僅解決了兩岸交通問題,還為長江經濟走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規劃、設計和選址等原因,泛濫的建橋也給這條「黃金水道」的航運、防洪等帶來了諸多麻煩。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便如同一把千年大鐵鎖,把大船緊鎖橋下。2002年2月19日,義大利「奧寶」號貨輪乘潮駛入新生圩碼頭,創下了接卸75410噸貨物的紀錄。

如此看來,大橋不僅鎖住了「黃金水道」,並導致南京以上大部分外貿碼頭度日如年的曬太陽。

面對如此尷尬,專家曾對南京長江大橋提出諸多改造方案,均未通過。緣自今日,我們只能抱著「將錯就錯」的傳統思想,無奈地眼睜睜地看著一橋緊連一橋的大規劃、大建設……

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大橋經濟」助推了沿岸城市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升級。江河意味著資源、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大橋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血脈通道。再說,世界上很多發達城市都是依江傍海迅速發展起來的。如韓國首爾(漢城)24座跨江大橋把首爾融為一體,創造了「漢江奇跡」;還有歐洲萊茵河、塞納河等也是依河邁上了國際大都市。

應該說,筆者並不是反對架橋連江,只是凡事都得有個「度」。事實上,我們今天犯下的錯誤就是「大橋經濟」裂變之根本所在。

綜上所述,針對長江上無序建橋的現象,交通、水利、環保和橋梁規劃等部門在審核申報大橋項目時,要處理好建橋與通航、橋梁與防洪等問題。只有合理規劃、嚴格控制,確保長江大動脈的暢通和「黃金水道」的綜合利用,才能達到兩岸交通便利的真正目的。長江上架橋應本著「宜橋則橋,宜隧則隧」的原則,盡可能建設水底隧道;長江交通建設更應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與國家軍事戰略和戰備相一致,等等。長江橋梁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惠及當代、恩澤子孫、福庇於民、利於千秋的戰略工程與民生工程

㈡ 中國有幾座跨江大橋

通常,我們把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匯合之後形成的滔滔東流的大江正式稱為長江。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只能通過輪渡過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底,在長江上建起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5年以來,隨著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原均為國家撥款,建後不收過橋費;現在為各種形式的籌資、貸款,建後收費還貸)及造橋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修建起來,截止2005年3月28日,長江宜賓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車的特大型橋梁39座,在建的橋梁17座(不包括規劃中或設計中的橋梁),另有1座在建的特殊「橋梁」——武漢長江隧道。

溯江長江幹流而上的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橋共45座(由於金沙江以上河段的橋梁建設規模較小,資金需求量少,省、市、縣級地方政府都可能有各自的建橋計劃,難以准確統計,因此設計中或規劃中但未正式開工的橋梁未計入),詳見長江大橋知多少(二)。因此,長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橋已達102座(含武漢長江隧道,"0")!

長江上海至宜賓江段還有規劃中或設計中但尚未正式開工的越江通道12座:崇明越江通道(南隧北橋,即南段的上海長江隧道和北段的上海長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南京長江五橋、馬鞍山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荊岳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萬州長江三橋、豐都長江二橋、長壽長江大橋(公路橋)、重慶市寸灘長江大橋(鐵路橋)。

長江從上海至宜賓江段共57座長江大橋(含武漢長江隧道),自逆流而上依次是,

江蘇省境內7座:蘇通大橋(在建)、江陰長江大橋、揚中長江大橋(註:未跨長江南北)、潤揚長江大橋(在建)、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南京長江三橋(在建);

安徽省境內3座:蕪湖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銅陵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

江西與湖北省界之間1座:九江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

湖北省境內17座(含一座在建隧道):黃石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在建)、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在建)、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隧道(在建)、武漢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宜昌長江大橋、宜昌長江鐵路大橋(鐵路橋)(在建)、葛洲壩三江大橋、夷陵長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巴東長江大橋;

重慶市境內23座:巫山長江大橋、奉節長江大橋(在建)、雲陽長江大橋(在建)、萬州長江二橋、萬宜鐵路萬州長江大橋(鐵路橋)(在建)、萬州長江大橋、忠縣長江大橋、豐都長江大橋、涪陵李渡長江橋(在建)、涪陵長江大橋、涪陵石板溝長江大橋(在建)、長壽長江大橋(鐵路橋)、重慶大佛寺大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長江大橋、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鵝公岩大橋、重慶李家沱大橋、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馬桑溪大橋、白沙沱大橋(鐵路橋)、地維長江大橋、江津長江大橋;

四川省境內6座:瀘州泰安長江大橋(在建)、瀘州鐵路長江大橋(鐵路橋)、瀘州長江二橋、瀘州長江大橋、江安長江大橋(在建)、宜賓長江大橋(在建);

㈢ 我家住在馬鞍上當塗縣年陡鄉竹塘村的 靠大荒田邊 我們這真在搞拆遷 馬鞍山來拆的 我想問問拆遷價格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介於南京與蕪湖之間,地處長三角城市群頂端,與江蘇江寧、高淳、溧水3縣(區)接壤,與江蘇邊界線總長度為126.9公里,擁有長江岸線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邊縣。全縣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總人口64.5萬,轄10鎮4鄉。

區位優勢明顯。長江黃金水道、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和馬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縣城4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兩座機場即南京祿口機場和蕪湖灣里機場,縣城8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6座長江大橋(其中馬鞍山長江大橋即將建設),水、陸、空交通運輸十分快捷。

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耕地面積65萬畝,水面47萬畝,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是全國糧棉生產大縣。當塗的石臼湖大閘蟹,金腳紅毛,青背白臍,體大肉嫩,黃多油厚,味道鮮美,久負盛名。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探明有開采價值的金、銀、銅、錫、鐵等礦產共20多種,鐵的儲量為華東之最。

產業基礎較好。基本形成五大產業集群,以博望刃模具和機床製造為主體的機械製造業;以長江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壓延業;以黃池食品為主體的綠色食品加工業;以海獅巾被為主體的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江蘇紅太陽集團、浙江盾安集團等大項目落戶當塗,形成了醫葯化工等新的產業板塊。

文化積淀深厚。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時,當塗就已建縣,初名丹陽。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定名當塗。當塗是歷代文人墨客攬勝抒懷的絕佳之地,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游歷當塗,留下《望天門山》等千古絕唱,晚年定居當塗,終老後葬於當塗青山腳下。

近年來,當塗縣上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強縣富民」這一主題,積極實施「結構大調整,對外大開放,環境大改造」三大戰略,以工業化統攬經濟工作全局,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全力以赴發展民營經濟,全力以赴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全力以赴辦好工業園區,全縣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態勢。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位居安徽經濟十強縣前列。各項社會事業同步發展,評為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安徽省首座國家衛生縣城、全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連續三次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塗上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東向發展、全民創業、城鄉統籌戰略,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載體,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轉型;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居民整體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標桿,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城鎮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友好的新格局,推進當塗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概況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岸,介於南京、蕪湖之間,緊倚並隸屬於鋼城馬鞍山。總面積1385平方千米(簡冊)/1346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2004年)。<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縣人民政府駐姑孰鎮,郵編:243100。代碼:340521。區號:0555。拼音:Dangtu Xian。<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境內河網密布,溝渠縱橫。

行政區劃
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丹陽鎮、博望鎮、新市鎮、大隴鄉、年陡鄉、江心鄉、湖陽鄉。<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歷史沿革
本漢縣,屬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塗山。據《元和郡縣志》:「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晉成帝時,以江北當塗流民紛紛渡江南下,乃於江南僑立當塗縣。隋移今治,沿用僑置縣名。
鏈接:「宋至1987年行政區劃」
?年,當塗縣轄10個鎮、15個鄉:城關鎮、黃池鎮、烏溪鎮、丹陽鎮、博望鎮、銀塘鎮、薛津鎮、護河鎮、新市鎮、龍山橋鎮、馬橋鄉、新豐鄉、太白鄉、湖陽鄉、大隴鄉、新博鄉、新橋鄉、年陡鄉、查灣鄉、江心鄉、黃山鄉、圍屏鄉、塘南鄉、亭頭鄉、石橋鄉

2000年,當塗縣轄14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29340人,其中: 城關鎮 68982 黃池鎮 20645 烏溪鎮 23261 馬橋鎮 19026 石橋鎮 24981 塘南鎮 30466 護河鎮 30603 薛津鎮 26578 丹陽鎮 25836 新市鎮 33492 博望鎮 47140 新博鎮 32947 龍山橋鎮 17703 銀塘鎮 11922 亭頭鄉 27317 大隴鄉 16107 新豐鄉 11972 太白鄉 12035 圍屏鄉 18579 新橋鄉 29228 年姥鄉 14025 查灣鄉 18438 湖陽鄉 26867 江心鄉 24342 黃山鄉 16848 <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2004年1月,撤銷11個鎮和8個鄉,新建7個鎮和2個鄉,保留4個鎮和2個鄉。(安徽省民政廳民地字[2004]5號批復)(馬鞍山市人民政府馬政秘[2004]3號2004年1月8日批復)
一、將原城關鎮、圍屏鄉整建制和黃山鄉的黃山村、竹山村、五聯村、章塘村以及原新橋鄉的蓮雲村、金塔村、寶塔村合並,設立姑孰鎮。調整後的姑孰鎮轄10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面積113.94平方千米,人口10.81萬人,鎮政府駐姑孰鎮南營路。
二、將原黃池鎮、亭頭鄉整建制合並,設立黃池鎮。調整後的黃池鎮轄2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5.06萬人,鎮政府駐黃池。
三、將原石橋鎮、馬橋鎮整建制合並,設立石橋鎮。調整後的石橋鎮轄2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面積89.3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鎮政府駐石橋。
四、將原丹陽鎮、薛津鎮整建制合並,設立丹陽鎮。調整後的丹陽鎮轄3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面積126.96平方千米,人口5.67萬人,鎮政府駐丹陽。
五、將原博望鎮、新博鎮整建制合並,設立博望鎮。調整後的博望鎮轄3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8.45萬人,鎮政府駐博望。
六、將原龍山橋鎮、太白鄉整建制和新橋鄉的燈塔村、塗山村、永興村、花元村、程橋村、安民村、寧西村、寧興村、秦河村、塔橋村、長溝村、新橋村、金塗居委會合並,設立太白鎮。調整後的太白鎮轄2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面積112 平方千米,人口5.09萬人,鎮政府駐龍山橋。
七、將原銀塘鎮整建制和黃山鄉的金山村、卸巷村、寶慶村、石船村、陳家村合並,設立銀塘鎮。調整後的銀塘鎮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面積53.12平方千米,人口2.36萬人,鎮政府駐銀塘。
八、將原大隴鄉、新豐鄉整建制合並,設立大隴鄉。調整後的大隴鄉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面積59.6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鄉政府駐大隴。
九、將原年陡鄉、查灣鄉整建制合並,設立年陡鄉。調整後的年陡鄉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面積68.7平方千米,人口3.01萬人,鄉政府駐年陡。
十、保留塘南、新市、護河、烏溪4鎮和江心、湖陽2鄉。
2004年,將當塗縣的銀塘鎮劃入馬鞍山市雨山區。2004年底,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

鄉鎮簡介

資料
(以下宋朝至1987年行政區劃資料摘自《當塗縣志》)
宋元豐三年(1080),全縣轄14鄉6鎮。史籍記載的有6鎮,即採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游鎮、丹陽鎮和薛店鎮。
元設都、圖,全縣置31都,其所轄圖及分布情況不詳。
明嘉靖十年(1531),全縣設14鄉、5鎮、13市,115社。石城鄉在縣東北,轄知欽、欽化,寺南、寺北、黎西、黎東、武林、林西、塘南、塘北、白貯、戴佇、抄陂、故竹、故城15社。延福鄉在縣南20千米,轄薛和、劉村、來定、廣德、長林、茅港、通泰、招西、崇平、鍾基、塾和、寧東12社。姑孰鄉在縣東南40千米,轄泥南、石鳳、清河、呂橋、華塘、福定、管側、花城8社。黃池鄉在縣東35千米,轄洞陽、下平、祈香、白東、白西、咸義、范頭、義同、傅南、朱村、關義1l社。化洽鄉在縣北7.5千米,轄青游、陽湖、荻里、夏西、夏北、交西、家山、塘里、安高、胡頭10社。慈湖鄉在縣北25千米,轄閘南、市西、葛陽、河湖、合興、竹山、昇平7社。歸善鄉在縣東南10千米,轄尊宿、同德、同東、忠義、安高、崇教、郁山7社。令望鄉在縣東北30千米,轄新城、芮東、文義、前村、招西、徐南6社。積善鄉在縣東南30千米,轄義和、積善、湖頭、葛灣、釜北、上通、上南、上北8社。永保鄉在縣東35千米,轄永保、上武、馬務、元極、招賢、奉上6社。貴游鄉在縣東35千米,轄木南、木陳、赤東、新正、令於、石西6社。白鹿鄉在縣東45千米,轄富平、平陂、旱陽、慈孝、河涉5社。多福鄉在縣東南40千米,轄新村、南柘、釜南、保城、永豐、常南、常北,興國8社。湖陽鄉在縣東南35千米,轄中北、長南、大北、小南、大南、武山6社。採石鎮在化洽鄉,黃池鎮在姑孰鄉,大信鎮在延福鄉,丹陽鎮在令望鄉,慈湖鎮在慈湖鄉;薛店市在黃池鄉,新豐市、褚橋市在永保鄉,博望市在白鹿鄉,江口市、黃山市在石城鄉,十里市在延福鄉,觀頭橋市、青游市在化洽鄉,三湖市在貴游鄉,清溝市在多福鄉,新造橋市在延福鄉,青山市在姑孰鄉。
清康熙十二年(1673),轄14鄉、14鎮,9市、115社。鄉社沿明制,鎮市調整為:丹陽鎮、黃池鎮、採石鎮、慈湖鎮、大信鎮、薛鎮、博望鎮、新市鎮、塌橋鎮、烏溪鎮、塘溝鎮、青山鎮、亭頭鎮、花津鎮;褚橋市、十里市,雲居市、江口市、黃山市、灌渡橋市、青游市、新溝市、三湖市。
清宣統二年(1910)7月,推行區域自治,全縣劃為9個自治區,設4鎮3鄉8個自治公所。第一區,城區自治公所設城關府學宮;第二區,北鎮區自治公所,設採石鎮,第三區,北鄉區自治公所,設慈湖鎮;第四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薛鎮;第五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博望;第六、七區,東南鎮自治公所,設塘南閣;第八區,南鄉區自治公所,設年陡門;第九區,西南區自治公所,設埭橋。4鎮為北鎮(採石),東鎮(薛鎮),東鎮(博望),東南鎮(塘南閣)。3鄉即北鄉(慈湖),南鄉(年陡),西南鄉(埭橋)。
民國初年,縣境行政區劃仍襲清制,設9個自治區。民國19年(1930),改編為10區、264鄉、26鎮。
第一區轄崇教、陽德、承流、來賓4鎮及源清、建德、廣安、來清、焦迎、熙寧、張村、保儀、省庄、周家上鄉、周家下鄉、新城、三馬、中鄉、行春、紫林、龍來、永興、圓通、山前、大成、三馬下鄉、江心洲第一、二、三、四鄉等26鄉。區公所設城內。
第二區轄採石南、北2鎮及五福、耕讀、石船、開化、武林、竹林、廣寧、新鄉、竹三、三泉、金山、茗塘、嘉禾、落星、伏賢、益群、福全、殷管、盛稼、永寧、西村、三全、濱江、普育、新育等25鄉。區公所設採石。
第三區轄慈湖、霍里2鎮及蛟山、鍾期、甸門、西堡、玉桌、鄭家、昭明、緣興、宋庄、農姥、巷口、上埠、樂安、高廟、湯甸、杜塘、陶村、濮塘、積善、歸善、獨山、陶泉、馬陳、大廟、馮楊、板山、中溪、前村、合羅等29鄉。區公所設霍里。
第四區轄章漢橋、洞陽、薛鎮、關脈巷、護駕墩、花津6鎮及龍泉、八團、聯合、四團、廣福、新圩、八卦、黃土、寺前、白墩、黃墩、故竹、故城、石城、鳳嶺、禮義、東德、龍山、靈墟、接澗、圍屏、感義、保成、山南、塘圩、樂善、陶鴨、魯益、谷隴、廟甸、東陳、尼坡、永寧、白山、太白等35鄉。區公所設薛鎮。
第五區轄東西博望、新市、塘溝4鎮及橫陽、橫麓、橫南、松端、長樂、東溪、南溪、麗泉、秀水、貴游、沙埂、湖西、長流嘴、六團、彭塘、澄心,東七姓、唐宅、馬武、黃梅、新安、文教、三合、彰教、東海、社北等26鄉。區公所設博望。
第六區轄竹園、普通、沛儉、低場、民智、萬壽、洪靈、永興、廣仁、廣福、廣壽、角里、延福、塘南、明義、靜居、觀成、民德、明新、清寧、中流、大成、下興東、下興西、公安、新義、廣祿、昭明等28鄉。區公所設塘南閣。
第七區轄黃池、烏溪、亭頭3鎮及上廣濟東、上廣濟西、下廣濟東、下廣濟西、福定南、福定北、貴國、沛國、上興國前、上興國後、保城、永豐、新義、北廣濟前、北廣濟後、永寧、南子、籍太、義城、洪潭、柘林、金成、三星等23鄉。區公所設亭頭。
第八區轄公安、官陡、嚴陡3鎮及常稔、常稔南、常稔中、三年、長年、荷池、常稔北、釣魚、新常稔、後梅塘、高塘、上壩塘、中壩塘、下壩塘、安東、齊石、十年、樓雲、常嶺、和平、福成、龍山、前梅塘、施政、上太倉、中新、下太倉、務農、太和等29鄉。區公所設查家灣。
第九區轄大橋鎮及寧國南、寧國北、阜民東、阜民南、阜民北、新黃、道陽東、道陽西、港東、塔橋、連蒲、保順、永新、五圍、大信、萬春、四褐、桐城、青堰南、青堰中、青堰北、界牌、大盛、慈雲等24鄉。區公所設大橋。
第十區轄丹陽鎮及古楊、臨溪、河東、東寧、山口、啟明、文祥、近保、和風、風台、永福、德洽、河西、常豐、清雲、西賢、凈樂、北固,惠平等19鄉。區公所設丹陽。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全縣編組為123聯保、555保、5448甲。同年,奉令擴大區政、將原10個區合並為5個區。即原第一、四兩區並作第一區,區署設城關;第二、三兩區並作第二區,區署設採石;第八、九兩區並作第三區,區署設大橋;第六、七兩區並作第四區,區署設馬橋;第五、十兩區並作第五區,區署設丹陽。
民國25年(1936),全縣設5區、20鄉鎮、476保、5547甲。翌年,又將20鄉鎮劃作62鄉鎮。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曾先後建有3個政權,並按各自控制的范圍施政。
民國27年(1938)9月,國民縣政府在大官圩恢復。由於原第一區所轄區域大都淪陷,乃重設5區、25鄉鎮、314保。第一區(城區),區署設護駕墩附近邰徐村,轄城關鎮、江心鄉、護河鄉、河南鄉、薛津鄉;第二區(採石區),區署設落星,轄黃山鄉、佳馮鄉、聚賢鄉;第三區(查家灣區),區署設查家灣,轄年陡鄉,常壩鄉;第四區(大公圩區),區署設蘆柴庵,轄黃池鄉,烏溪鄉、亭頭鄉、濟國鄉、塘南鄉、伏龍鄉、廣星鄉、福貴鄉、馬橋鄉、大隴鄉;第五區(博望區),區署設博望,轄博望鄉、丹陽鄉、新市鄉、圍屏鄉、湖陽鄉。民國28年下半年,日軍大規模進犯大公圩和薛丹博地區,抗日游擊斗爭轉入地下,活動區域也縮小到4區17鄉。民國30年7月,國民縣政府奉命整編區鄉,全縣設4區、25鄉鎮、346保。聚賢區區署設福興鄉,轄霍里鎮和福興、濮塘2鄉,共39保;查家灣區區署設查家灣,轄查灣、壩塘、樓雲3鄉,共43保;大公圩區區署設廣義鄉,轄廣義、戶星、亭頭、福貴、濟國、勝利、大隴、塘南、公安、淳化、太平、廣寧、福龍14鄉,·共173保;沙埂區區署設沙埂村,轄四合、博望、新市、湖陽、丹陽5鄉,共59保。
民國32年(1943)冬,新四軍在江寧、當塗、溧水3縣邊區建立橫山縣,下設谷里、雲台、亭山、銅山、明覺、博望6個區和1個山西辦事處(范圍包括朱門、陸郎、濮塘、霍里等地區)。新市、丹陽、祿口、陶吳、湖陽、薛鎮亦一度劃入游擊區。
民國29(1940)年,汪偽縣政權將當塗淪陷區劃分為16鄉、11鎮。16鄉為竹山鄉、益全鄉、盛管鄉、落星鄉、西全鄉、江心鄉、霍里鄉、杜塘鄉、藏漢鄉、耕寧鄉、新禾鄉、洞陽鄉、訪賢鄉、廣義鄉、廣芮鄉、濱江鄉11l鎮為薛鎮、新市鎮、丹陽鎮、博望鎮、採石鎮、大橋鎮、烏溪鎮、黃池鎮、馬家橋鎮、查家灣鎮、塘南閣鎮。嗣後,又在全縣虛設10區、60鄉鎮、540保、5 510甲。民國34年1月,又改10區為4區,即薛津區、採石區、大橋區、博望區。原城區改為姑溪鎮。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撤銷區建制,劃全縣為44鄉鎮、448保、4 835甲。翌年又將44鄉鎮縮編為姑溪、採石2鎮和聚賢、黃山、湖陽、薛津、黃池、公安、河南、濟國、塘南、石福、靈應、霍里、新市、江心、樓雲、丹陽、博望、烏溪、新塌、圍屏、大橋、馬橋、亭頭、常壩、慈湖、佳馮、護河、永寧等28鄉,共321保、4038甲。民國37年1月,縣政府奉令在縣境增設4個聯防區,共轄30鄉鎮、327保、4264甲。採石聯防區轄採石、霍里、慈湖、黃山、永寧、佳馮、聚賢、江心等8個鄉鎮,共86保。大橋聯防區轄姑溪、河南、新塌、大橋、樓雲、常壩等6個鄉鎮,共68保。大公圩聯防區轄護河、石福、公安、亭頭、馬橋、塘南、烏溪、濟國、黃池、靈應等10鄉,共101保。博望聯防區轄新市、薛津、丹陽、湖陽、博望、圍屏等6鄉,共72保。
民國38年(1949)4月縣境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市區劃15保、148甲;縣轄4個區、30鄉(鎮)、302保、3663甲。
1950年廢保甲制,建立行政村。同時撤銷30個鄉鎮,改設馬橋、塘南、湖陽、薛津、霍里、黃池、大橋、博望、採石、護河、年陡、新市、慈湖等13個區,共轄行政村303個。同年5月廢市入縣,增設第一區11個街道,馬橋區改為亭頭區,余不變。同年8月又劃成325個行政村(含城區11個街道)。
1952年4月,撤銷行政村,恢復鄉(鎮)建置,將325個行政村劃並為136鄉(鎮)。1953年11月,為便於對船民管理,建立當塗港(鄉級),隸屬市區。1954年2月,析慈湖鄉金家莊,設馬鞍山鎮(區級);同年12月,建立湖陽鄉。是年,全縣共設15區、137鄉、鎮(港)。
1955年1月,析慈湖鄉、向山鎮、馬鞍山鎮設立馬鞍山礦區。同年12月,又將全縣15個區劃並為9個區,共49個鄉、鎮(港)。市區轄建設鎮、光明鎮、當塗港;黃池區轄保城鄉、福社鄉、興永鄉、塘南鄉、馬橋鄉、三福鄉、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鄉、石橋鄉、新豐鄉;大橋區轄金塗鄉、三鎮鄉、龍山鄉、永橋鄉、釣魚鄉、常嶺鄉、大橋鄉,博望區轄新博鄉、博望鄉、和平鄉、大溪鄉、澄心鄉、山河鄉;薛津區轄關馬鄉、四合鄉、龍團鄉、薛鎮鄉、藏漢鄉、丹陽鎮;霍里區轄霍里鄉、祠林鄉、濮塘鄉、尚鍾鄉、馮楊鄉;採石區轄江心鄉、金山鄉、小橋鄉、寶慶鄉、雨山鄉、採石鎮;馬鞍山礦區轄慈湖鄉、向山鎮、馬鞍山鎮;縣直屬鄉為中閘鄉、湖陽鄉和青山鄉。
1956年8月,馬鞍山礦區劃出,成立馬鞍山市籌備處。市區撤銷,成立城關鎮。原市區所轄光明鎮、建設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同年11月,馬鞍山鎮、採石鎮、向山鎮、慈湖鄉正式劃歸馬鞍山市。
1957年,全縣劃為4區、39鄉(鎮),其中區轄21鄉(鎮),縣直屬18鄉(鎮)。黃池區轄保城、福興、興永、塘南、馬橋、三福6鄉和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石橋、新豐3鄉;博望區轄博望、新博、和平、澄心、山河5鄉;薛津區轄四合、龍團、薛鎮、丹陽、藏漢、關馬5鄉和丹陽鎮;縣直屬鄉(鎮)有城關鎮和湖陽、中閘、青山、尚鍾、濮塘、霍里、馮楊、寶慶、江心、小橋、金山、金塗、三鎮、大橋、釣魚、常嶺和永橋等17鄉。
1958年3月,縣直屬尚鍾、馮楊、濮塘、霍里等4個鄉劃歸馬鞍山市。8月,撤區並鄉,全縣35個鄉(鎮)合並為城關鎮及新橋、鍾山、大橋、大公圩、湖陽、博望、丹陽、薛津、寶慶、江心共11個鄉(鎮)。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共改組成立10個人民公社。原城關鎮為火箭人民公社,鍾山鄉為鍾山人民公社,大公圩鄉為原子人民公社,新橋為鋼鐵人民公社,湖陽鄉為紅旗人民公社,博望鄉為東風人民公社,薛津鄉為衛星人民公社,寶慶鄉為寶慶人民公社,江心鄉為長江人民公社,丹陽鄉為光芒人民公社,共轄生產大隊120個。11月大橋鄉劃歸蕪湖市。1959年1月,公社名稱又全部改以原鄉鎮名稱命名。
1962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精神,社隊規模普遍縮小,全縣析為34個公社,303個大隊,3 874個生產隊,並增設6個區。大公圩區轄中閘、馬橋、黃池、烏溪、塘南、石橋、大隴、護河、青山共9個公社;新橋區轄新橋、金塗、年陡、查灣、龍山橋等5個公社;黃山區轄寶慶、銀塘和姑溪3個公社;博望區轄博望、和平、沙埂、新博等4個公社;丹陽區轄丹陽、山河、新市、澄心等4個公社;薛津區轄藏漢、圍屏、龍山、薛鎮、關馬等5個公社;江心公社、湖陽公社、丹陽湖(漁業)公社和城市公社為縣直屬公社。
1963年4月,黃山區撤銷,所轄寶慶、銀塘、姑溪3個公社改為縣直屬公社。5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9月,沙埂公社改名安南公社。
1964年4月,大橋公社劃歸縣轄,為縣直屬公社。1965年9月,恢復城關鎮建制,全縣劃為5個區、1個鎮、36個公社、316個大隊(含6個居委會)、4 019個生產隊。同年12月,撤銷大公圩區,改設黃池、護河和大隴3個區;撤銷中閘公社,改設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黃池公社為黃池、福山2個公社;析石橋公社為石橋、起隴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護河公社為護河、光明2個公社。全縣共設7個區、42個公社。
1968年12月,撤銷薛津區,所轄薛鎮、關馬、藏漢、龍山、圍屏5個公社,並為薛津公社。1969年2月,撤銷丹陽湖(漁業)公社,將所轄6個專業漁業大隊分別並入湖陽、大隴、薛津、姑溪和博望5個公社。同年3隻,撤區並社,又將全縣37個公社320個大隊並為19個公社,280個生產大隊。
1970年12月,析薛津公社為薛津、圍屏、關馬、龍山4個公社;析丹陽公社為丹陽、新市2個公社;析博望公社為博望、新博2個公社;析新橋公社為新橋、龍山橋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黃山公社為黃山、銀塘、姑溪3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1971年12月,又析亭頭公社為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年陡公社為年陡、查灣2個公社。1974年l0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劃成32個公社和321個生產大隊、3755個生產隊。1982年3月,河東公社更名為太白公社。
1983年7月,當塗縣劃屬馬鞍山市,原縣轄大橋公社劃屬蕪湖市。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置。原31個公社改為31個鄉生產大隊同時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自然村。
1985年11月,撤銷姑溪鄉。析圍屏鄉松塘、藏漢、甑山、石山、寺山5個行政村和關馬鄉五村,姑溪鄉白佇村共7個行政村建立藏漢鄉。原姑溪鄉凌雲、行陳、五星、坨塘、小橋、武林、焦家及姑溪漁業8個行政村劃屬城關鎮管轄。全縣共設城關、黃池、烏溪、博望、丹陽、龍山橋、銀塘7個建制鎮和馬橋、石橋、亭頭、西河、大隴、新豐、塘南、興永、護河、青山、太白、薛津、圍屏、關馬、龍山、新市、新博、新橋、年陡、查灣、湖陽、江心、黃山、藏漢等24個鄉,轄306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和3 894個自然村。
1987年2月,龍山鄉更名龍泉鄉。3月,護河鄉改為護河建制鎮。1989年9月,薛津鄉改為薛津建制鎮。

㈣ 有誰知道馬鞍山採石陳家圩什麼時候拆遷啊

2011年吧,下半年差不多。

㈤ 其實,園林,橋梁等不僅僅是一種建築,更體現了一種文化,請你談談你學習後的感受

(一)
聞名哲學家黑格爾將建築藝術看作為物質性最強的藝術,把文學視為精神性最強的藝術。人們都知道,石頭、混凝土、鋼材等建築材料,本身完全沒有精神性,只能按照重量規律來造型物質。任何建築物要實現其功能要求,必須用工程材料來構築,並受到力學的制約,它的構件組合和空間造型,基本上是幾何形態的、抽象的,難以具體表述它特定的意蘊。而文學是語言藝術,具有表意上的細膩、靈活等獨特的優勢。建築語言所碰到的表意上的障礙,恰恰是文學語言、尤其是中國文學語言之擅長。我們的祖先,早就以其無比的聰明,在建築形象中嫁接上文學語言,充分調動文學語言來深化建築意蘊。蘇州古代橋梁在這方面就是運用了這種手法,採取多姿多彩的形式,如立碑石、布楹柱、雕欄板(桿)等,從而豐富了橋梁的建築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象,不失為姑蘇吳文化的一朵奇葩。
立碑石。將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將碑石組織到橋梁建築中,是中國傳統建築融合文學語言的一種較為鄭重的形式。碑可以是一塊純朴的簡單碑石,也可以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闢建碑亭。這些碑,集文學、書法、雕刻藝術於一身,本身就構成了建築小品,如北京西郊盧溝橋的碑亭便是典型之作,碑石上刻有《盧溝曉月》,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蘇州古橋橋碑更為普遍。如城東南郊的寶帶橋,始建成於唐元和年間(公元816-819年),為53孔連綴石拱橋,全長317米,是我國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橋之一(見注)。寶帶橋北逸有石塔和碑亭,碑亭以花崗石疊砌,單檐歇山造,雖然比不上盧溝橋碑亭那樣莊重精緻,卻也顯得古樸素雅,碑亭內置石碑,碑上刻有清代張松聲的《重修寶帶橋》碑記。蘇州吳江風仙橋,南北逸各建有碑亭一座,式樣、尺寸相仿,隔河相望,如同一對孿生姐妹;兩座碑亭均歇山頂,正脊雕飾八仙圖案,造型秀逸,四脊翼角飛翹,如春燕凌空;亭內均置石欄坐檻,供過路人歇腳休息;兩亭碑石上分別陰刻聯詞,南亭是「化日光天,相安無躁;櫛風沐雨,且住為佳」,北亭有「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生動地描述了過路人安逸安閑的祥和氣氛,還激勵年輕人放眼未來,去開拓美好的生活,讀來頗具情趣。
如今,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還藏有重建望亭橋碑記、西白塔子橋重修記等橋碑。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吳縣顧肇熙記、長洲陳伯玉篆刻的西白塔子橋重修記中,簡要敘述了修橋的經歷,記載了重修時捐資者姓氏、款額,直至修橋的帳目開支,筆筆詳盡地公諸於眾。
布楹柱。在橋上設置楹柱,雕刻楹聯是蘇州傳統橋梁建築最為普遍的現象,如今,許多蘇州古橋上仍留存著。它利用漢字一字一音一義的特點,組成上、下聯對稱的形式,短的六、七字,長的十多字,體例各異、文字幽雅;有的是精煉的賦詩詞,是詩的濃縮;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調,以流暢的語言,寄寓著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話文,記敘著修橋者的姓氏、年月。對聯聯結於橋梁建築,大多採用抱柱,稱為楹聯,安置於橋洞兩邊。也有少數布置於橋頂欄柱的,叫做門聯。
蘇州虎丘山東麓的普濟橋的楹聯是:「鴻城水繞山塘連七里,西瞻虎阜雲岩塔影立春秋」。蘇州吳縣胥口後塘橋的橋聯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西山廟橋楹聯為:「跨水虹梁新結構,合流虎阜搶瀠洄」。蘇州市吳江盛澤的白龍橋上的楹聯為:「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三尺浪,好從欲水更思源」。南郊五龍橋的楹聯是:「鑰鎮三吳,下飲長虹規半月;支條鍾五水,遠通飛騎扼全湖」。市西北郊滸墅關豐樂橋的楹聯有:「水遠天長古口澆連泰瀆;年豐人樂,四時風景勝塗陽」。
雕欄板。現存我國古橋絕大多數用石料建造,石雕欄板是橋梁造型藝術的重要方面,其形式多屬美術雕刻,少見文字藝術。從廣義角度來講,美術雕刻亦屬文字藝術的范疇,如盧溝橋欄桿望柱頭上的石獅子和欄板上的花飾就是典型之例。
蘇州古城內官太尉河上原來有座叫百獅子橋的,是南宋時始建的單孔石拱橋,用武康石砌築,粗獷古樸。橋身兩側欄板浮雕獅子,刀法精美。走獅、坐獅、卧獅、蹲獅、數達近百、栩栩如生。如今,該橋已拆除,部分雕獅欄板移於道前街河小橋上。
不久前,蘇州市東郊車坊鎮發現了一座大覺寺石橋。該橋始建於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古橋兩側石欄板雕飾著精美圖案,東側為雙龍戲珠,龍身粗短、飛舞於雲霧間,愈顯天橋;西面刻有寶珠、蝙蝠、天馬、仙人組成的畫面;橋頭雕飾著持大缽的金剛力士,形象古樸。這些珍貴的美術圖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如今,該橋已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欄板文字藝術多見的是題橋名一類,現存的蘇州古橋橋欄板正中幾乎都有橋名石碑題名。如楓橋、江村橋、烏鵲橋、重建吳門橋、大朗橋、青龍橋、寶帶橋等等。至於橋欄板上雕刻門聯的,就數楓橋頂上那「行善勿惡」的兩幅,北聯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南聯為「萬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二)
古人通過以上這些形式,將文學語言巧妙地揉入橋梁建築環境中,為古橋建築藝術的升華,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為人們提供了鑒賞指引。歷史上我國許多聞名的風光名勝無不多是有詩人吟詩作賦而成為傳世之寶的,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不勝枚舉。正是以這些碑石、詩文做媒體,使滕王閣、岳陽樓、醉翁亭得以名聲大躁。同樣,蘇州古橋中寒山寺畔的楓橋,本是城中常見的一座普通單孔石拱橋,跨徑不打,但有了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才享有其美名的。後來,明代詩人高啟有詩贊曰:「畫城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更讓楓橋的美名走向世界。又如,蘇州古城內的烏鵲橋,也是因為詩人白居易的「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的名句而詩意盎然的。
其次,是深化了橋梁這一景物的文化意蘊。給橋梁景點賦文、點題,使之表達高逸情思,通過楹聯文字來抒發橋梁建築的詩韻,是蘇州傳統橋梁審美的最大特色。在這方面前面已列數例,下面再舉幾例做一點補遺和描述。如蘇州婁門外的永安橋,南北走向,是一座高聳的單孔石拱橋,橋的東西兩側楹柱上各有一副對聯,東聯是:「潮接唯亭,絕曲煙波迎畫鷁;市通官瀆,萬家燈火耀花紅」。西聯為:「鼓棹動來,飛澤湖光涵遠塔;揚帆西曲,馬鞍山色送行舟」。兩聯遣詞美妙,生動地描述出江南潮連煙波、光照萬家、塔影逐帆的水鄉景色,宛如畫卷,令人沉醉。蘇州同里鎮上的小東溪橋,是建於明代正德元年的古石拱橋,橋身南北兩側楹柱纂刻有楹聯,南為:「古橋搖虹迎旭影,羅星暈碧瑣溪光」。北對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工整的楷書聯詞,如今仍清楚可見。這楹聯不獨吟詠了綠水依依、塔影相映的水鄉景色,還記載了當時人們勤奮好學的生活氣息,讀來情意綿綿、令人傾倒。蘇州桐涇橋橋聯就更出色了。其北聯是:「向東去近抵金閶,望西行遠通滸墅」。南聯為:「陸地運精功疏浚,出人才恆善栽培」。顯然,聯詞前者指示舟楫航向,後聯則別開生面,從開河造橋說到培養人才,寓意深淵、耐人尋味,迄今仍不失啟迪之意。古人通過文字藝術展示橋梁建築境界、升華建橋藝術,無不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的光華。
再者是豐富了橋梁與書法美、工藝美的融合。古橋上的碑詞和楹聯文字書法大多出自名家手筆,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字體端莊、蒼勁渾宏;論纂刻工藝,既有陽刻、亦有陰雕,融橋梁建築美、詩文美、書法美和工藝美於一體,真是美哉、妙哉!
(三)
「歷史煙雲橋上過,人間新事撲面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迎來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春天,蘇州城市建設事業蓬勃發展,大量新型橋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古橋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近些年來,我市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橋梁設計師和能工巧匠攜手合作,熱情交流、相互切磋技藝,繼續和發揚了古人造橋的優良傳統,在保護古橋和重建,移建古橋的同時,注重弘揚蘇州古橋建築文化風格,設置小品、配置橋碑、巧布楹柱、遣詞詠聯,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如在重建臨頓河徐貴子橋時,配置楹聯,由王西野先生賦詞,南首是:「橋因貴子留名,波映園姿替月」。
北聯為:「兩行楊柳臨官路,一帶樓台接畫橋」。
又如,在寒山寺東隅重建了來鳳橋,是一座單孔坦形石拱橋,橋身剛勁美麗,如同長虹卧波。橋的兩邊設置有漏窗和楹聯,所配楹聯:
東對為隸書:「白蓮開近先賢宅,綠鳳飛來第九橋」。
西首是楷體:「江楓漁火霜鍾動,水廊山村玉鏡涵」。
在山塘河改建的新民橋畔,也留了楹聯:
「遠山擁翠,此去舟行煙水裡」。
「新月橫波,方知人在畫圖中」。
為保護蘇州城東南隅的老覓渡橋(為始建於元代的古石拱橋),不久前在其南側新建了氣勢恢宏的新覓渡橋,在新橋上布置得橋聯曰:
「葑溪瞻寶帶,攬吳地三分明月。
古渡跨新虹,抒水城千載樂間」。
這些新橋楹聯,借景抒情,著力於描敘時代風貌,較好地繼續了蘇州古橋建築文化的傳統,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市民的好評。
非凡需要敘述的是前年移建竣工的蟠龍橋。這是按原胥江上的棗市橋原樣設計的。該橋為三孔人行石拱橋,兩邊孔跨徑各八米,中孔為十五米,全長56.8米,南、北走向跨越護城河,北接東大街、南接南門路。蟠龍橋的告竣,不僅便利了兩岸市民的交通往來,亦為吳門橋與人民橋之間又新添了一景。「蟠龍橋」是鑒於該橋地處蘇州古城的古蟠門,且門樓雕有飛龍而得名。
蟠龍橋落成後,蘇州市人民政府在橋址東北堍立橋碑一座為「蟠龍橋碑記,」簡要記敘了該橋移建始末。橋頂千斤石上雕有「雙龍戲珠」輪回圖案,古樸典雅。
在橋的東、西兩側,於墩、台楹柱上,布置了楹聯四對,兩對為氣絕,兩對是十一字聯,記敘如下:
東側的七絕是:
「西來掛棹上黃浦,東去錦帆入太湖」。
十一字聯是:
「瑞塔凌霄景物千秋留勝概,王虹銜月水雲一派賞吳風」。
西側的七絕為:
「一棹好風泛碧波,三環明月連吳苑」。
十一字聯為:
「宋橋添新儔同枕塔影聯新詩,吳地重古韻特移江虹映古闕」。
蟠龍橋東西橋堍均配置整潔的花崗石砌駁岸,古欄望柱上安裝著一尊尊石獅子,數量之多,難以清點。石駁岸壁間隔地鋃嵌著系纜石和泄水孔。蟠龍橋是一座比較高聳的人行石拱橋,為便於兩岸群眾往來,在寬五米的橋面兩邊設有自行車上、下行滑槽;橋身南、北兩端各安裝有四十五級人行步階,以長條石輔就的布階,寬約四十厘米,高僅十二厘米,較常見古橋的石級要平坦得多,行人上、下高橋倍感平緩愉快。若仔細察看,每塊布階前沿都粗鑿紋理,是防止雨、雪天行人滑倒的措施,……。凡此種種細微處的人性化設計,無不浸潤著建橋設計師和工匠們的心靈美。
綜觀蟠龍橋及其配置的一件件建築小品,古樸典雅、心曠神怡,不失為蘇州環古城風貌帶上一成功的傑作。如今,遊人拾級登橋,極目遠眺,只見護城河水漸漸東去,不時一艘艘遊船穿梭而過,好一派迷人的水鄉風光。
如今,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繼續和發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只要我們善於把各方面的力量融合起來,蘇州古橋建築文化將得到更好的繁榮和發展。
註:我國四座聞名古橋是:河北安濟橋、蘇州寶帶橋、四川珠浦橋、廣西程陽橋。
96根、每根高8米、直徑超過22厘米的玉龍竹支撐的全竹展館將亮相上海世博會園區內。記者昨天獲悉,作為德中友好合作項目「德中同行」的壓軸好戲,「德中同行之家」展館將在世博園歐洲展區內亮相,並於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向公眾開放。

㈥ 將於2013年建成的馬鞍山長江大橋分左汊和右汊兩座主橋如圖1,為國內首座三塔兩跨斜拉橋,創造了許多世界

解答:F2L2L1,可以得到,在阻力F1和阻力臂L1,不變的情況下,動力臂L2越大,動力越小即橋對鋼索的拉力就越小.
(2)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及鋼索相互平行,要使每根鋼索的拉力相同,則各點間的間距均不變.
故答案為:(1)增加力臂;(2)不變.

㈦ 三峽大壩以下有幾座長江大橋

目前三峽以下有47座長江大橋,其中位於湖北20座,湖南1座,江西3座,安徽7座,江蘇14座,上海2座;其中在建的有12座;位於二省交界處的有6座;只跨越長江一半的有4座。

按從上游到下游排列:

  1. 西陵長江大橋

  2. 葛洲壩三江大橋

  3. 夷陵長江大橋

  4. 宜昌長江鐵路大橋

  5. 宜昌長江大橋

  6. 枝城長江大橋

  7. 荊州長江大橋

  8. 荊州長江二橋(在建)

  9. 荊岳長江大橋

  10. 武漢軍山長江大橋

  11. 武漢黃家湖長江大橋(在建)

  12.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

  13. 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在建)

  14.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在建)

  15. 武漢長江大橋

  16. 武漢長江二橋

  17. 武漢二七長江大橋

  18.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

  19. 武漢陽邏長江大橋

  20. 黃岡長江大橋(在建)

  21. 鄂黃長江大橋

  22. 鄂東長江大橋

  23. 黃石長江大橋

  24. 九江長江三橋(在建)

  25. 九江長江二橋

  26. 九江長江大橋

  27. 望東長江大橋(在建)

  28. 安慶長江大橋

  29. 安慶長江鐵路大橋(在建)

  30. 銅陵長江大橋

  31. 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在建)

  32. 蕪湖長江大橋

  33. 馬鞍山長江大橋

  34.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

  35. 南京長江三橋

  36. 南京長江大橋

  37. 南京長江二橋

  38. 南京長江四橋

  39. 潤揚長江大橋

  40. 五峰山大橋(在建)

  41. 泰州長江大橋

  42. 江陰長江大橋

  43. 滬通鐵路長江大橋(在建)

  44. 蘇通大橋

  45. 崇海大橋(在建)

  46. 崇啟大橋

  47. 上海長江大橋

(查資料不易,望採納)

㈧ 和縣到馬鞍山之間是否開始造長江大橋或者有計劃造

早就有計劃了 不過開工時間沒有確切的決定

㈨ 長江一共有多少座橋

59座
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只能通過輪渡過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底.在長江上建起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5年以來.隨著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原均為國家撥款.建後不收過橋費,現在為各種形式的籌資.貸款.建後收費還貸)及造橋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修建起來.截止2005年3月28日.長江宜賓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車的特大型橋梁39座.在建的橋梁17座(不包括規劃中或設計中的橋梁).另有1座在建的特殊[橋梁"--武漢長江隧道. 溯江長江幹流而上的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橋共45座(由於金沙江以上河段的橋梁建設規模較小.資金需求量少.省.市.縣級地方政府都可能有各自的建橋計劃.難以准確統計.因此設計中或規劃中但未正式開工的橋梁未計入).詳見長江大橋知多少(二).因此.長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橋已達102座(含武漢長江隧道."0")! 長江上海至宜賓江段還有規劃中或設計中但尚未正式開工的越江通道12座:崇明越江通道(南隧北橋.即南段的上海長江隧道和北段的上海長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南京長江五橋.馬鞍山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荊岳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萬州長江三橋.豐都長江二橋.長壽長江大橋(公路橋).重慶市寸灘長江大橋(鐵路橋). 長江從上海至宜賓江段共57座長江大橋(含武漢長江隧道).自逆流而上依次是. 江蘇省境內7座:蘇通大橋(在建).江陰長江大橋.揚中長江大橋(注:未跨長江南北).潤揚長江大橋(在建).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南京長江三橋(在建), 安徽省境內3座:蕪湖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銅陵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 江西與湖北省界之間1座:九江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 湖北省境內17座(含一座在建隧道):黃石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在建).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在建).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隧道(在建).武漢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宜昌長江大橋.宜昌長江鐵路大橋(鐵路橋)(在建).葛洲壩三江大橋.夷陵長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巴東長江大橋, 重慶市境內23座:巫山長江大橋.奉節長江大橋(在建).雲陽長江大橋(在建).萬州長江二橋.萬宜鐵路萬州長江大橋(鐵路橋)(在建).萬州長江大橋.忠縣長江大橋.豐都長江大橋.涪陵李渡長江橋(在建).涪陵長江大橋.涪陵石板溝長江大橋(在建).長壽長江大橋(鐵路橋).重慶大佛寺大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長江大橋.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鵝公岩大橋.重慶李家沱大橋.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馬桑溪大橋.白沙沱大橋(鐵路橋).地維長江大橋.江津長江大橋, 四川省境內6座:瀘州泰安長江大橋(在建).瀘州鐵路長江大橋(鐵路橋).瀘州長江二橋.瀘州長江大橋.江安長江大橋(在建).宜賓長江大橋(在建),

㈩ 現在長江上一共有多少坐橋

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只能通過輪渡過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底.在長江上建起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5年以來.隨著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原均為國家撥款.建後不收過橋費,現在為各種形式的籌資.貸款.建後收費還貸)及造橋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修建起來.截止2005年3月28日.長江宜賓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車的特大型橋梁39座.在建的橋梁17座(不包括規劃中或設計中的橋梁).另有1座在建的特殊[橋梁"--武漢長江隧道. 溯江長江幹流而上的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橋共45座(由於金沙江以上河段的橋梁建設規模較小.資金需求量少.省.市.縣級地方政府都可能有各自的建橋計劃.難以准確統計.因此設計中或規劃中但未正式開工的橋梁未計入).詳見長江大橋知多少(二).因此.長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橋已達102座(含武漢長江隧道."0")! 長江上海至宜賓江段還有規劃中或設計中但尚未正式開工的越江通道12座:崇明越江通道(南隧北橋.即南段的上海長江隧道和北段的上海長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南京長江五橋.馬鞍山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荊岳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萬州長江三橋.豐都長江二橋.長壽長江大橋(公路橋).重慶市寸灘長江大橋(鐵路橋). 長江從上海至宜賓江段共57座長江大橋(含武漢長江隧道).自逆流而上依次是. 江蘇省境內7座:蘇通大橋(在建).江陰長江大橋.揚中長江大橋(注:未跨長江南北).潤揚長江大橋(在建).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南京長江三橋(在建), 安徽省境內3座:蕪湖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銅陵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 江西與湖北省界之間1座:九江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 湖北省境內17座(含一座在建隧道):黃石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在建).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在建).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隧道(在建).武漢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公路鐵路兩用).宜昌長江大橋.宜昌長江鐵路大橋(鐵路橋)(在建).葛洲壩三江大橋.夷陵長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巴東長江大橋, 重慶市境內23座:巫山長江大橋.奉節長江大橋(在建).雲陽長江大橋(在建).萬州長江二橋.萬宜鐵路萬州長江大橋(鐵路橋)(在建).萬州長江大橋.忠縣長江大橋.豐都長江大橋.涪陵李渡長江橋(在建).涪陵長江大橋.涪陵石板溝長江大橋(在建).長壽長江大橋(鐵路橋).重慶大佛寺大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長江大橋.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鵝公岩大橋.重慶李家沱大橋.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在建).重慶馬桑溪大橋.白沙沱大橋(鐵路橋).地維長江大橋.江津長江大橋, 四川省境內6座:瀘州泰安長江大橋(在建).瀘州鐵路長江大橋(鐵路橋).瀘州長江二橋.瀘州長江大橋.江安長江大橋(在建).宜賓長江大橋(在建),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造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