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加強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就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分別作出了明確部署。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創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與方式,覆蓋城鄉的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建成。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水平仍然較低,與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新的形勢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
記者:為什麼《意見》要提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市場的作用是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豐富供給,提高效能;社會的作用是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意見》提出,要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規範文化類社會組織。加強對文化類行業協會、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規范有序發展。要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構建參與廣泛、內容多樣、形式豐富、機制健全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B.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各種突出社會問題。在我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地區間和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內外需失衡、投資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與我國當前存在的兩對突出矛盾密切相關:一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之間的矛盾;二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對政府職能的新要求與政府職能轉變緩慢之間的矛盾。公共服務是維護社會基本公平的基礎,通常發揮著社會矛盾的「緩沖器」作用。因此,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改善我國公共服務狀況,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經濟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突出矛盾,順利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第二,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加強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的責任,促進政府間間接競爭機制的形成,有利於健全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各種體制機制,引導各級政府逐步樹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觀和績效觀。
第三,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從滿足信息需求的層面來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估,並形成定期公開報告制度,不僅為政府進一步改善我國公共服務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提高他們參與政府管理和監督的能力,有利於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有利於提升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面對全球性政府規模不斷擴張、政府掌控資源不斷增加的趨勢,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別是加強其核心職責———公共服務的績效管理,有利於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國民整體福利。
第五,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其競爭力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競爭力又直接取決於其在資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確保政府的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應對國際競爭的戰略性選擇。
C. 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麼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版要內容,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權、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輪驅動」的「雙輪」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實現「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道路的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和發展文化民生的內在要求。
四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肩負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第一位的工作。
D. 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均等化,簡而言之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務,享受的機會是平版等的。
概念
公共權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財政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助於公平分配,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比較突出,並由此使地區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並已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當前具有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所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E. 根據李媛媛教授所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史意義包括以下哪些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史意義 :
第一個意義是政府可以直接地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內比如說公共的圖容書館、全額撥款的文化館、群眾藝術館,還包括一些大型的公共文化設施等等,這些都是通過政府的直接介入,那麼政府還可以通過采購、委託、補貼等等方式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服務。
第二個意義是可以提高認同度和幸福指數。使老百姓能夠在參加文化創造、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成果的活動當中能夠他的利益訴求能夠得到表達,讓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成為每一個人的習慣,它有助於公共文化空間的建立,在社會生活的民主化過程當中,它會發揮著比較積極的作用,它讓每一個人都有表達和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一個管道,所以在個人的生活和社群的生活、公共的生活之間,能夠建立起有機的聯系。這是第二個意義。
第三個意義是,它可以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維護文化安全。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如果說我們不改變原來封閉的文化生產體制,我們就一定提供不了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如果說我們的產品不能夠讓老百姓喜聞樂見,讓大家歡迎的話,那麼別人就會搶占我們的思想陣地,所以說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也是一種積極的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方式。
F.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印發有哪些意義
構建現代公復共文化服務體系制,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市場的作用是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豐富供給,提高效能;社會的作用是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意見》提出,要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規範文化類社會組織。加強對文化類行業協會、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規范有序發展。要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構建參與廣泛、內容多樣、形式豐富、機制健全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G.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1、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
2、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
3、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
4、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
中國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但在操作層面必須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從中國的現實看,可以運用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個標准來界定。所謂基礎性,是指那些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服務,它們的缺失將嚴重影響人類發展。
所謂廣泛性。是指那些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所謂迫切性,是指事關廣大社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務。所謂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務的提供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相適應。
從上述標准判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H.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I.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體現在哪些方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內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容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