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安全專業是什麼
公共安全管理專業培養具備安全科學與技術、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公共安全法律等方面基礎知識與能力,掌握風險管理、預案編制、演習設計、預測與預警、安全評價等基本技術與方法,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全面的協調能力和縝密的分析思維能力,能夠在各級政府安全監管部門、應急管理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城市社區、職業安全健康中介機構從事安全管理監察與管理、公共安全研究與管理、安全評價與咨詢、突發事件應急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警察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人文素養,政治立場堅定、作風優良,自覺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核心價值觀,掌握公安基本理論與警務運作規范,熟悉公安工作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掌握相應法律法規和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知識,具備開展公共安全管理、安全防範和緊急處置工作的能力,從事治安安全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實戰型警務人才。
主要面向公安機關基層治安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保衛部門,從事治安安全管理、安全防範等工作。
⑵ 公共安全管理這個專業以後幹嘛啊~
本專業培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保衛人員,公共安全服務企業中的技術型人才和中層管理者,社區技術防範工作人員以及公安基層單位的協管人員。
主幹課程:
治安管理、危險物品管理、消防管理、公共安全防範技術、保安學、保安禮儀、保安心理學、保安職業道德、保安服務業概論、公共關系、擒拿、車輛駕駛、管理學基礎、保安勤務。
就業市場分析:
保安服務企業作為公安機關行使職能的一支輔助力量,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生力軍,應能夠滿足社會各階層對安全防範的需求。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的經濟建設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保安服務企業也正急需專科層次相關專業的人才,保安服務企業的業務范圍也將從目前的以人防為主向技術防範和金融押運方向發展,從業人員從現在的臨時工形式向職業化、專業技術化方向發展,從業人員的數量必將大大增加,高職學院的畢業生將成為這支隊伍的骨幹力量。
⑶ 我國公共安全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在公共安全管理領域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有特色的管理體制,但這種體制是以分領域、分部門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政府尚未建立統一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專業化管理,而是沿用 「條塊」方式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承擔。
1.公共安全管理主體缺失。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權威、統一」的應急中心,不同部門管理不同的災害,涉及災害管理的部門多達十幾個,這些「應急中心」無論在管理主體上、執行主體上還是服務內容上,彼此獨立,互不隸屬,自成一體。部分職能部門之間於是相互推脫、互不配合,在需多個職能部門協作的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脫而失效。
2.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由於中國政府綜合風險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嚴重,管理技術也相對落後。在危機應對方面,橫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發事件的類型由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管理;縱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統一指揮應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機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門行政領導做決策,組成臨時機構(即災害應對工作組),缺乏專門機構和完善的應對體系。
3.法律體系不完善而且進程緩慢。近些年來,雖然中國相繼頒布了多個與減災相關的單項法規,但面對緊急狀態,中國仍沒有建立一整套減災法規體系,防災救災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國公共安全管理中責任不明確,特別是涉及到災害救助、災後重建財政補助、災害保險、災民減免稅等方面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 ;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是單一災種法規,無法實現綜合的防災減災,綜合協調部門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
4.職能部門和監管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機制。政府信息系統缺乏,信息收集渠道過窄,信息發布不力,雖然各部門都建立了獨立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但這些系統往往自成體系,難以實現災害信息和減災資源的充分共享和優化配置。媒體部門作用弱化,政府部門間信息溝通嚴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機時期暴露不已。
5.綜合危機防範技術薄弱,應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中國對生產安全事故和災害發生機理、識別理論和技術、評價指標體系、危險源的監測監控理論及技術等公共安全技術缺乏系統研究和開發,公共安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仍未完善,資料庫建設較為落後,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信息管理技術平台和緊急救護網,缺乏系統和長期規劃,缺乏物資儲備和資金保障機制。專業技能培訓不夠、應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實力不強,防災技術、設備、物資和力量處於相互分隔的狀態,救援能力嚴重不足。
6.宣傳教育不夠,公眾危機意識不強,缺乏自救能力。要減少公共安全問題,除了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公眾危機意識也急需提高。目前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是對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應急管理工作與其它工作不同,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各級應急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對加強政府應急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在這方面的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二、 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體制模式改進對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己經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模式,比如「強總統、大協調」的美國模式,「大總統、大安全」的俄羅斯模式,「強內閣、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這些國家在應對公共安全時做法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看來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經驗,同時針對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新的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進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對策。
1.借鑒國外經驗,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完備的組織機構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管理的依託和組織保證,同時也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預警、決策和溝通的前提。不少發達國家紛紛設置了專門領導、協調公共危機管理的機構,對危機處置的各項事情進行統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級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綜合性常設機構。其次,在地方設立「人員代替部門」的組織模式,即指在不擴大政府現有編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綜合性部門中指定專門人員行使突發公共事件管理部門的職能,可以解決因專門機構設置而帶來的機構膨脹和費用增加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地方政府缺少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專門管理的職能部門的現實。
2.建立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在構建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中,必須定位政府職能的界限,劃清政府、社會和公眾個人所承擔的危機風險邊界,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互助,共擔風險,共度難關的新機制。這里的社會主要是指國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本文根據國內外專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經過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幾十年經驗積累,以及中國公共安全管理的復雜性,提出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見圖1),這一模式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為方針,在科學減災的指導下,使災區政府、社會和公眾在災前備災、災中應急、災後恢復與重建的減災全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明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正如美國管理學家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最有效的危機管理是避免危機與災害的發生。因此,現代政府危機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傾向於災前防範。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見圖2):注重事前的預防;事後的處理和總結;構建發達的信息管理系統。
4.建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在中國現有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對於工作人員的職能履行效果評價往往是以突發公共事件責任追究辦法為載體來進行。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從以救助為主的管理方式逐漸轉化到以預防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對現有應急法律規范進行系統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進行法律解釋、廢止法律或某些條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公開制度、行政徵用制度、行政隔離制度、行政指導制度,以及將「公平補償」作為目標的行政補償制度,包括行政主導型的或積極採用市場機制(例如保險方式)的各種救濟制度等。
5.建設綜合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提供人才保障。應針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配合行業生產與運行安全建設,開發滿足主要行業的綜合災害危機防範所需關鍵技術,建成若干綜合災害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並形成促進這些典型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的配套政策體系。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應從總體上注重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應出版一些相關的培訓教材,建立各種分類的培訓機構,對政府的應急部門和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加強「專家庫」和「資源庫」的建設。
6.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公眾公共危機意識。首先要建立危機管理教育機制,要樹立公眾的公共危機意識、提高公共危機的處理能力,就必須進行教育機制的改善,對公眾進行專門的危機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將危機管理教育納入先進的教育體制之內,通過危機意識教育和案例教學,掌握一定自我保護的方法,通過學習,增強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公眾的危機意識學習。通過積極開展公共危機管理的科學研究和培訓工作,建立高素質的公共危機管理人員隊伍,為公眾樹立學習榜樣。
參考:中國公共安全問題的現狀、管理、預警和對策
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9/09/content_773002.htm
⑷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⑸ 公共安全防範的管理和服務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提供以下參考: 所謂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內的人員生命和財產安全未受到威脅專,涉及公共領屬域的秩序、利益、價值能夠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邏輯正常運轉的狀態。維護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現危機,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會...
⑹ 公共安全管理目標任務和措施
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第一,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
公共安全標志
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擺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嚴格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制度,落實各級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
第二,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強化法治,要用法治來確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規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於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四,依靠科技。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科技產品運用到維護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對安全高發區進行監控、警報等預防。
第五,協同應對,快速反應。建立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制定公共安全應急預案,搞好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安全防範和管理水平。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時不亂。
第六,加強基層,全民參與。提高基層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提高群眾應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第七,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增加全民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
⑺ 公共安全防範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1)預防。
1.劃分公共安全防範管理服務禁區(業主自有物業區域、監控中心、各類設備房)、防護區(物業本體公共區域、室外停車場)、監視區(公共區域、物業項目邊界以內的區域)。
對於禁區范圍要嚴格進行身份識別;對於防護區應設置定期巡邏制度
⑻ 公共安全管理是干什麼的
公共安全管理專業可在政府機構、社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⑼ 公共安全管理專業在招警考試中是公安專業還是非公安專業
公共安全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相對的,破壞公共安全的行為是指故意或過失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公共安全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在政府機構、社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夠在機關、團體、企業單位里從事保衛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務企業里擔任技術防範研究人員和中層管理者,或者是擔任公安基層單位的協管人員,也可以在相關研究部門和學校從事科研和教學等工作。所以說公共安全管理專業應該是非公安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