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齊刀的齊刀類型
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
在齊刀中有「法化」一說。「法」字屬於吉語一類,其意思為平,為值,可與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紀值,或紀地。
三字刀
「齊法化」通常長17.8-19厘米,寬2.6-3厘米,重40.8-52.4克,被稱為「三字刀」,是田齊建國以後通用的法幣,有紀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類似吉語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時間很久,區域也極廣,為齊刀中最多的一種,且無減重現象,是最穩定的貨幣。
四字刀
齊刀中的「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長約17厘米,寬2.8厘米,面文瘦勁有力,樸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標「|」、「†」,再往下還有日、上、夻、甘、化及數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釋也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齊」字為國號,「夻」字被解釋為「法」,新的解釋為「圜」。也有好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太公」二字。稱作「圜」的人說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做過圜法,所以應該讀「圜」,稱作「太公」的人說應該是紀念姜太公的,卻不知道這種錢是田氏所造。當時,田常、田盤等霸據齊城,誅戮姜氏宗室,殺害有勢力的官員,兇狠無比。同時發行新錢,控制市場、聚斂財富,所以稱這種錢為「法化」。
安陽刀
「安陽之法化」俗稱「安陽刀」,也稱作「五字刀」,文字比「齊之法化」略顯粗壯,斷緣,通長18.5厘米左右,寬2.8-2.9厘米,重44.5-50克,也有小型的。安陽為邑名。
即墨刀
「節墨之法化」被稱為「五字刀」。節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齊邑,在今山東平度東南。現傳世的「即墨刀」有兩種,大型的長17厘米,寬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長14-16厘米,寬2.0-2.3厘米,重33-35.5克,年代較晚。它們的製作都十分精細,斷緣,絕不像是減重形成的,顯然是同時製作的有系統的錢幣,這是春秋時期的作風。
總之,齊國的刀幣選材精細,製作優美,其中「邦刀」尤為名貴,很早就被世人當成「吉祥符」,認為收藏這種刀幣的人可以四季平安。齊國的刀幣在各國「刀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六字刀
「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請於周,周王立田和為齊侯,正式建立齊國,乃鑄造「邦刀」紀盛。所以其文字定為「齊造邦長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長18.2-18.5厘米,寬28-29厘米。這種刀的範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緣的,一種是斷緣修補的。因此有人認為造「邦刀」應該鑄過兩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當時被列為諸侯時,因為出於倉促,便把舊范精加修整,用來灌鑄,所以有斷緣的痕跡;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從新雕刻錢范,大量鑄造。這種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
歷史地位齊國以刀幣為主幣,形成了獨立的刀幣體系,「法化」面文和「齊法化」的大量鑄行.說明齊國有著統一的鑄幣權和較早形成統一貨幣的思想和舉措;而開國紀念幣——「齊建邦長法化」的出現,表明齊國貨幣制度的成熟.尤其疊鑄技術運用於「齊法化」,代表了中國鑄幣工藝的重大進步。齊國刀幣在中國貨幣史乃至金屬鑄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地處海濱、富有魚鹽之利的齊國,素以工商業的發達而見長,交易在當時成為民間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誠如《管子·乘馬》所說,「無市則民乏矣」。繁榮的商業貿易促成了發達的貨幣文化。整個春秋戰國,齊以刀幣為主幣,成為東方刀幣流通區的代表。梳理一下齊國的貨幣文化,有助於理解齊國工商業的發達以及臨淄這個文獻屢見稱述的「海岱間一都會」在當時作為著名商業集散中心的作用,更有助於弄清齊對中國貨幣制度、鑄造技術等方面的貢獻和歷史地位。
一、具有鮮明特色的刀幣體系
考古發掘出土的春秋齊國貨幣主要有貝幣和刀幣兩大類。貝幣作為商周貨幣形態的遺留,在春秋早、中期仍少量發現並在當時流通中發揮一定職能。在貝貨的頹勢和向裝飾品轉化的過程中,刀幣產生了。齊國是最早鑄行刀幣的國家,《管子·輕重戊》:「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於庄山。」事在齊桓公期間。出土的較早的齊刀幣實物也為春秋中期。可以肯定,至遲在春秋中期,齊國已大量鑄行刀幣了。刀幣一出,至戰國末、秦統一貨幣以前,一直是齊國最主要的流通貨幣。雖然稍晚的燕國地區以及戰國時期的趙地也出現了不同形制的刀幣,但以下數項構成了齊國貨幣文化的鮮明特色和獨立地位。
第一,齊國刀幣從早期的「節墨之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到後期的「齊法化」,皆冠以地名,形成固定體例。節墨即即墨,今山東平度境:安陽故地在今曹縣,皆齊邑。齊即指都城臨淄。燕國、趙國的直背小刀則風格迥異,並且遠沒有齊刀精;致規整。
第二,齊刀出土數量僅次於北方尖首刀,據粗略統計有3000多枚,在鑄行數量上占優勢,從而成為刀幣流通區的典型代表。
第三,燕趙為刀布並行區,布幣是當地重要幣種,出土、傳世數量甚豐。70年代後期,遼陽下麥窩村太子河沖出4000多枚布幣,主要為平肩方是的襄平布。這僅是出土物中一例。趙國的布幣更佔了絕對優勢。齊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推行單一的刀幣制度,戰國晚期始鑄賹化圓錢,但仍以刀幣(「齊法化」)為主幣。
第四,鑄行刀幣的三國,燕在早期國力尚弱,經濟比較落後,並時常受到戎狄的侵擾,幾於亡國,可能未曾鑄行刀幣,「春秋時期燕國流通的貨幣,估計除貝幣、金屬貨幣(銅、金、銀)外,當以實物為主」。春秋中晚期出現於燕地的尖首刀當屬白狄諸國的鑄幣——狄刀。燕國的明刀錢當是受了狄刀影響後出現的。戰國時期,出於燕、趙貿易的需要,趙國有了直背式刀幣。其間的交流與影響還是比較清楚的。齊國的刀幣有著獨立的起源和發展道路,只有到樂毅伐齊後,伴隨武力的征服。齊地才出現過為數不多的圓折式明刀錢,背文多有「齊化」二字。這是一個短暫的插曲,為期五年(燕占齊白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79年)。而這個四處征伐、富於開放精神的國家並沒有用它的齊大刀去「征服」其他國家,其近鄰魯國仍然一直以海貝、石貝或銅貝為通貨,似乎對於齊刀的威力視而不見。《管子·七法》:「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於楚。」
齊刀在春秋戰國貨幣舞台上——直保持著堅挺的地位,這與其較早地實行了統一貨幣措施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法化地位的確立與統一貨幣政策
齊刀除燕亂齊期間的少量明刀,無論是早期的四字刀(「齊之法化」),還是後期的三字刀(「齊法化」),均以「法化」稱之。法,《管子·七法》曰:「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化」同「貨」,《商君書·農戰》:「國有事,則學民惡法,商民善化。」《管子·侈靡》:「諸侯死(屍)化。」「法化」就是標准貨幣,也就是50年代郭沫若先生所雲「大約就是國幣的意思」。國幣自然應有統一的標准。齊之法化、節墨之法化、安陽之法化和齊法化通長都在18—18.5厘米間,節墨之法化為齊刀中最早出現的大刀,較為厚重,在60克上下,餘二種皆為47克左右。這當是一定標準的反映。傳世稀少而彌足珍貴的六字特種刀幣——齊建邦長法化亦同此制。即使在燕人入境,兵臨城下的非常時期,危城即墨所鑄之「節墨法化」刀仍不忘「法化」二字,只是其大小、輕重及製作上略遜於尋常齊刀,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戰爭年代的印記。
幣制的統一取決於鑄幣權的統一。齊國的統治者較早認識到了控制貨幣這一治國法寶的意義,《管子·國蓄》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揆度》又雲:「五穀者,民之司命也。刀幣者,溝瀆也。號令者,徐疾也。」刀幣與五穀、號令並舉,以強調其重要性。《七法》記齊桓公使左司馬伯公將白徒以萊、莒之柴「鑄錢於庄山」一事,正說明齊國的鑄幣權是掌握在公室的。在諸國貨幣中,齊刀汜地者地名較為單純,有「齊」、」節墨」、「安陽」三地及少量尚有爭議的「莒」。戰國晚期,齊受燕兵之難,新出之齊明刀多在今山東博山一帶,表明臨淄、節墨、安陽、莒是齊國的鑄幣重鎮,其鑄幣行為一直為齊國政府所控制。齊威、宣時期(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4年)為進一步統一幣制而鑄造的「齊法化」是行用日寸間最長、發行數量最多、流通也最廣的一種刀幣,山東各地均有出土,數量甚豐,至有3000餘枚面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齊國境內的貨幣統一,而使齊法化在中國貨幣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中國古代幣制大一統的局面,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形成的,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史記『秦始皇本紀》),鑄造半兩錢(u,是年周天子也「賀行錢」(《史記.六國午表》),在較短的時間內,這種大小適度,便於攜帶的官鑄方孔圓錢很快成為戰國晚期秦國的主要貨幣並流通至今四川一帶。秦「半兩」的大量鑄造和廣泛流通已具有統一一國貨幣的雛形,為統一全國貨幣打下了基礎。而齊法化的出現明顯早於秦國半兩錢,法化地位的確立和齊法化的出現,都說明齊國貨幣統一的意識要比秦國早得多,齊刀對於秦統一貨幣無疑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三、紀念幣的開山之作——齊建邦長法化
紀念幣是專為某件人事而鑄造的貨幣形態的紀念品,泉界歸入壓勝錢屬,一般不作流通貨幣使用。但在貨幣史上,有一類具有紀念意義的開國錢卻是流通中的正常貨幣,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幣,唐武德四年(621)所鑄「開元通寶」就是明顯的例子。「開元」有開新朝之始(或謂又含開新幣之始)的意思。其後,五代後漢有「漢元通寶」,後周有「周元通寶」,宋太祖鑄「宋元通寶」,等等,皆仿此制。在年號錢大勢下,開國錢獨樹一幟,成為日才尚。其實,我國的開國紀念錢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建邦長法化」。
目前錢幣學界一般認為,齊建邦長法化是田齊開國的紀念幣。公元前379年,田氏並齊,雖然國仍號齊,但已換了主人。為了紀念代齊(姜姓)開國這一重大事件,田氏添鑄了齊建邦長法化。齊建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或「建邦刀」,通長18.5厘米,重45克,大小、輕重之制一如同期「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惟不斷緣。田齊開國的紀念刀幣大約鑄量甚少,最為珍稀,也最享盛譽。
六字刀錢文(主要是第二字)考釋迄無定論,從而也影響到該幣種鑄期的認定。如釋造、釋通、釋徙、釋返等。「造邦」、「建邦」意同,而「返邦」則有可能系指襄王由莒返齊(臨淄)一事。公元前284年,「燕攻齊,齊破,*(上泯下日)工奔莒」(《戰國策·齊策》)。公元前279年,田單退燕,迎襄王(*(上泯下口)王子)於莒,人臨淄主持朝政。這在齊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另外,其不斷緣現象也為晚期齊刀的特點,故我們仍不能排除復國鑄幣為念的可能。至於將「建邦刀」考為太公建齊所鑄,則有附會之嫌,釋徙、釋通,於字形、背景皆缺乏強有力的證據。開國、復國都是同一性質的事,其所鑄紀念幣在中國貨幣史上都是最早的,它的出現是齊國貨幣制度發達的具體反映。
「齊建邦長法化」開紀念幣之先河,豐富了我國的貨幣文化,對後世貨幣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認為,廣義上,國號錢、年號錢就帶有紀念幣的性質,歷史上改元鑄錢的傳統正是這一觀點的良好注釋。我國最早出現的年號錢是成漢李壽的「漢興」錢,在五銖錢制時代,年號錢逐成燎原之勢,最終取代了鑄行739年之久的五銖錢,表明此種打下朝代印記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年號錢有其出現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若不考慮貨幣的具體形制,沿著齊刀錢文傳統發展下去,受齊建邦長法化的直接影響,年號錢的出現很可能會大大提前,抑或漢代即已有年號錢。從這一角度講,半兩、五銖的出現實在是中國貨幣史上的反動。
四、發達的鑄造工藝
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鑄幣技術,有助於認識齊國刀幣的歷史地位。研究貨幣鑄造工藝最直接的材料的是錢范。王獻唐先生在論齊刀的鑄造時說:「出土周代幣范,以齊刀為多,且較完備,先後當分兩期,第一期為土范,第二期為銅范母,中間疑有石范一期,今尚未見。」這同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演進正相一致,先有泥質范(陶范),再後來才有金屬范。陶范製作簡單,使用靈活.雖不像一次性使用的器范,一器一范,器成范毀,但也不能耐久,「且范范雕刻,事煩且費,多鑄即感不便。同時於范內雕形,大小、厚薄,勢難齊度,鑄出之後,即不劃一。」今見四字刀(節墨小刀除外)、五字刀皆出陶范,齊法化筆劃位置參差不同者亦多出陶范。石范較陶范持久,可反復使用,確保器形、紋飾劃一,是銅器鑄造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里頭文化的東下馮遺址即發現鑄造銅器的石范。齊刀石范未見實物,最早記錄的先秦石制錢范是道光年間山東出土的「賹六化」范(現藏山東省博物館),范以滑石製成,澆道兩側各有錢模一行,每行6枚。羅振玉《古器物范圖錄》也著錄一件。可見齊國鑄幣技術的水平,故王獻唐先生疑刀幣鑄造應有石范一期。
代表齊國鑄幣工藝最高水平的是金屬范。目前所見先秦金屬范最早和最可靠的實物是2件齊三字刀銅范母,一件清道光年間初出臨淄,為諸城劉燕庭收藏;——件為同治六年出土,陳介祺所藏。二范形制、面文皆同,唯劉范幕文「化」與陳范幕文書「工」字者迥異。范母「形如長方形低沿銅盤,內列『齊法化』陽文型模兩枚,一面一背,彼此相背,兩刀中間有一凸柱,高與沿齊,柱有四枝,左右各二,分別通於左右刀背,較凸柱稍低。刀型外側,左有釘形,右為凹竅」。根據其幣文、環柄、邊緣陽文的特點和凸柱、凹竅的布置,知其為鑄造泥質子范的范母。所見實物,僅為范母之一扇,翻造時必有文制相同的兩扇配套合用,將泥片夾於中間,壓印出子范。制出的子范面、背皆有相同刀形,而較普通陶范薄小。「以此版正面,對上版底面,則刀之面幕各各相當」。多副子范層層扣合成一總范,釘、竅猶榫卯使諸子范扣合無間。范母中間的凸柱即形成子范之總澆(流)道,分枝即成通向各刀模的分流道。銅液自總道澆入,又由各層分流道導人錢模,最後破范取幣,如此一注可成數十枚、上百枚。這在金屬鑄造工藝中被稱為疊鑄技術。採用疊鑄,可使錢體形制、大小、文字整齊劃一,省時省力,又可大大節省造型材料和金屬液,最適於批量生產,有利於貨幣的標准化和統一。齊法化、節墨法化多由疊鑄而生。
先秦時期的金屬錢范,就目前所知,尚有秦「半兩」陽文銅范2件,楚蟻鼻錢銅范3件,燕「一化」鉛范母1件,齊「賹六化」銅子范2件和銅范母1件。「一化」鉛范母澆鑄孔道留在范上錢模間,有可能是疊鑄范,時代在戰國末期。「賹六化」銅范母因殘缺過甚,澆注方式不明,但據齊國早在威、宣時已熟練運用疊鑄法這一史實判斷,疊鑄鎰化錢是很有可能的。齊刀銅范母仍是迄今最早的唯一無爭議的疊鑄範例,「鎰六化」錒范母的發現更進一步說明齊國疊鑄技術的應用情況。疊鑄法適於小型器件.它出現於先秦,由於其高效特點,在漢代得以推廣,五銖錢的鑄造多用此法。陝西省博物館藏有新莽時期翻制子范用的銅范盒(母),有「大泉五十」、「大布黃千」、「貨泉」、「貨布」,「布泉」等。河南溫縣招賢鄉西北冶鐵遺址一烘范窯室內發現的500多套待鑄的疊鑄范,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疊鑄工藝可靠而詳實的資料。根據範式,該處疊鑄的器類36種,以車馬器為主,每套疊子范5—17層,一套最多可鑄34件,可謂多快好省。大凡越是省便的工具,製作和使用它時技術要求也就越高。要制子范,須先制樣模,而後製作泥模,再澆鑄金屬模盒即范母,范母上預留合理的澆道,最後用范母翻制疊鑄用的子范,子范疊合後還要在外側糊上草泥,人窯烘烤,趁熱取出澆鑄。烘范是鑄造工藝的配套技術,尤其在范件較大和疊合子范數量多的情況下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是通過預熱,減低澆鑄過程中金屬液在范腔中的冷卻速度。使銅(鐵)水暢流無阻地注滿腔內務個角落,從而確保鑄件的質量。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疊鑄齊法化是否經過了烘范過程,但山西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的一處銅器作坊發現的一座烘范窯址,說明春秋時期人們已有效地解決了因范體較大而影響鑄造質量的問題。盡管齊法化尚處於疊鑄技術的初級階段,使用預熱套范的做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使用疊鑄法要解決這么多的技術難題,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小視齊法化在中國鑄造工藝史上的地位。
② 關於福州的貨幣歷史...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太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之冠軍。西魏鑄永安五銖,北周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乾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土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地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咸通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五代十國貨幣
公元九零七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局面。
朱溫滅唐,改國號為梁、遷都汴京、建元開平。傳世有開平元寶,開平通寶各一枚。
後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間(公元926-930)鑄天成元寶,仿模開元,而精美不及。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貸不足,財用匱乏,鑄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今凡天福元寶多為私鑄質量很差。
後漢鑄錢以「漢元通寶」改名,形制全仿開元,唯「漢」字不同,因此,實際上是一種改范錢。存世少見。
後周太祖郭威建元廣順(951-953)於柴榮顯德二年(955),廢天下寺院3336所,取銅鑄「周元通寶」。
五代戰亂,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建號鑄錢,以廣財用,前後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德、廣政、大蜀等,許多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於公元937年建國大齊,鑄「大齊通寶」,世僅二枚,後改稱「大唐」,鑄保大,永通泉貸,唐國與大唐通寶,存世均不多見。
楚馬殷占據湘楚大地,鑄有天策符寶銅鐵錢,乾封泉寶鉛鐵錢,乾元重寶大鐵錢,小銅錢,開元銅錢等。
南漢曾鑄乾亨重寶鉛、鐵錢及乾亨通寶銅錢,後者極為罕見。
閩王氏政權在此期間鑄開元背「閩」大小鉛錢及永隆通寶鉛鐵錢。天德重寶銅鐵錢也由閩王所鑄。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兩宋貨幣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自此中國又恢復了基本統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經濟上明顯得以恢復。
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錢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御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欽宗共九朝,歷時168年,鑄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天聖、明道、景佑、皇宋、康定、慶歷、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佑、紹聖、元豐、元符、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種貨幣,南宋之初,繼承了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且成對錢,之後基本上在書體上變化較少,但增加紀年、紀監、且鑄錢質量日益低下,毛砂錢,大錢時有出現。
南宋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等朝,歷時153年,鑄有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紹熙、慶元、嘉仄、開禧、嘉定、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咸淳十九種年號銅鐵錢。
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採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游牧時期主要採用物物交換辦法,採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至元之後,鑄造了許多漢文、或蒙文或蒙漢文的銅錢。有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冶、仄定、至順、元統、至正等元寶、通寶銅錢,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數量很少,很難遇見。
明代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清代貨幣
清朝幣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錢,小數用錢,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滿人在入關之前,便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國稱帝;年號天命,鑄漢文與滿文天命錢。以後以常名鑄錢,自順治、唐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鑄造了數以億計的制錢。清錢的另一個特徵是,雖然正面錢文一致,但背面以滿文區別各地鑄局。因時,因地、因銅料與技術不一,就產生多寡不一,版別復雜的特點,清錢第三個特點,因時代近,入土較少,大多流傳於世,但歷經幾十年溶銷,收繳、數量日漸少,不象唐宋錢,時有出土,近年來,清錢日受收藏家重視。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義軍所鑄貨幣,至今流傳下來的時可見到,但由於時期不同,鑄地不同,許多珍稀版別,也只能望拓興嘆。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一)錢稱「聖寶」,有別於歷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志。(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面。
③ 漢唐盛世對現實社會的借鑒意義,告訴我是什麼,晚上要考的,萬分感謝!!!
盛世是相對於周邊來說的,唐朝時綜合國力遠超於同期的其他國家!唐朝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大力發展了科舉制度,使天下人成才有規可循!對社會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④ 戰國齊國銅貝幣有幾種
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