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5北京人口分布數據的具體情況
57.1%常住人口在三至六環間 全市有超過一半常住人口聚集在五環以外。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根據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發現,本市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7.1%;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941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43.8%;五環以外有1098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1.1%。「環路人口分布呈圈層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環內向四環外聚集。」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有關負責人分析。
那麼是否中心城區居住了更多本地人口,而外來人口更多居住在五環外?統計數據發現,北京常住外來人口與常住人口在環路分布情況上基本一致,但向外拓展聚集的特點更突出。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637.6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77.9%;四環至六環間聚集了532.1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65%;五環外有422.5萬人的常住外來人口,佔全市51.6%。
西城每平方公里站了25767人 隨著北京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人口密度也在逐步上升。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
分區縣看,西城區常住人口密度最高,為25767人/平方公里;延慶縣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分功能區看,常住人口密度從首都功能核心區開始向外圍逐漸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區的2.9倍,是城市發展新區的22倍,是生態涵養發展區的109.9倍。
央屬高校人「扎堆」中心城區 公共資源的集中以及公共服務的高質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從資源分布看,全國知名的小學、中學、大學大部分聚集在北京,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醫療衛生機構亦如此。「公共資源的聚集和分布不均,帶來了交通、環境和眾多社會問題。」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有關負責人分析。
據市教委數據,2013年全市高校在校學生和教職工數為102萬人,分功能區看,中心城區為85.3萬人,佔全市總量的83.6%;分隸屬關系看,央屬高校為63.5萬人,佔62.2%。央屬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為58.4萬人,佔中心城區高校人數的68.5%,占央屬高校人數的92%。
據市衛計委數據,2013年全市醫院共有647個,從業人員21.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醫院數為438家,佔全市總量的67.7%,醫院從業人員為17.1萬人,佔全市的79.5%。駐京部隊的15家三級甲等醫院全部位於中心城區,涉及從業人員3.6萬人。
㈡ 人口數量直追北京 房價僅排全國第21位,成都憑什麼
5月26日,四川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首次超過2000萬,達到2093.76萬人,穩居全國第四,與第三名北京的人口差距縮小到不足100萬。
從增量上看,成都的表現也十分優異。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萬人,增量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僅次於深圳、廣州,領跑新一線城市。
同時,四川人口進一步向省會成都聚集。成都人口總量佔全省的比重,從2010年的18.80%提升到25.02%,提升了6.22個百分點。
成都有什麼魅力,能夠成為過去十年城市人口增長的季軍?
產業發展迅猛,10年前常住人口已超千萬
人口變化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2010年,成都GDP尚未突破萬億,為5551.3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在第13名。十年後,成都GDP增加了1萬多億元,達到1.77萬億元,躍居全國第7名。
作為西南產業重鎮,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吸引了英特爾、IBM、戴爾、華為等60餘家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公司相繼落戶。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同比增長19.8%,成為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的產業。
除了電子信息產業,近年來成都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猛。成都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人工智慧產業企業達550餘家、產業規模達200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83%、67%,到2022年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較多就業機會,吸納流動人口。今年4月下旬發布的《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2021)》,標明了當前成都產業發展緊缺的684類人才需求清單。其中,5G、大數據、人工智慧、軌道交通等「新基建」領域緊缺人才需求類別數量持續增長;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綠色智能汽車等領域高知識技能人才需求量同比增加110%。
成都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四川省2018年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新格局有關,要求做強成都「主幹」,充分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破解四川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具體看,包括成都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文創中心等。
此外,記者發現,早在2010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就超過千萬,達到1404.76萬人,人口規模僅次於重慶、上海和北京,排在全國第四(備註:因2016年成都市和資陽市行政區劃調整,201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按調整後行政區劃作了修訂,但修訂數據暫未公布,1404.76萬為修訂前的數據)。可以說,龐大的人口基數有助於近年來成都的人口規模擴張。
「成都人口規模快速增加,沒什麼奇怪。」四川省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楊成鋼對記者表示,這幾年成都經濟發展較快,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很快,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使得成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業條件。
房價排名21,「很少有喘不過氣的緊張感」
近幾年,各大城市爭奪人才,成都的人才新政也層出不窮。2017年,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條」,在全國率先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制度。此後,成都又先後配套出台「蓉城人才綠卡」「人才安居工程」等制度,設立尊重人才的專屬節日「蓉漂人才日」,打造「蓉漂」系列文創產品,大力吸引人才。
除了人才新政,宜居的城市生活也是成都的一張王牌。在成都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安逸閑適,是很多人對成都的印象,泡壺茶在橋底下打麻將也成了成都人的經典形象之一。近幾年,藉助短視頻,成都出圈,成為網紅城市。在此之前的2003年,導演張藝謀為成都拍攝城市宣傳片後,「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至今都是形容成都閑適的金句。2016年,歌手趙雷的一首民謠《成都》紅遍大江南北,點燃了許多人「到成都街頭走一走」的熱情,「玉林路」、「小酒館」也成為外地遊客的打卡點。
此外,相比北上廣深的高房價,成都的房價並不算高。全國房價行情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4月,成都二手房平均單價為19187元/每平米,排在全國各大城市第21位,而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二手房均價超過4萬元。
從房價收入比看,根據易居研究院發布《2020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研究報告》,深圳、上海、北京和廣州的房價收入比分別為39.8、26.2、23.8、16.7,購房難度較大,而成都的房價收入比為10.1,屬於偏低水平。
較多的就業機會、寬松的落戶政策、宜居的生活環境,這些對剛畢業的大學生群體來說,都充滿吸引力。有數據顯示,2017年,在成都外省籍就業大學生佔比25.8%,到201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35%。《四川省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省內就業是畢業生的首選,比例高達75.10%。
王婷是在成都的外省籍就業大學生。作為廣西人,2020年大學畢業後她選擇留在成都一家國企工作。「我性格慢吞吞的,在成都工作,節奏不快,很少有喘不過氣的緊張感,而且這里小吃還挺多的。」王婷告訴記者。
「人們是用腳對城市環境、吸引力投票。一個城市的環境越好、公共服務水平越高,能吸納的人口越多。」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對記者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各大城市在激發市場活力和推動產業現代化過程中,還要營造更加宜業宜居的城市環境,通過築巢引鳳,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形成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
行政版圖擴張,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力
成都人口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行政版圖的擴張。2016年5月,為進一步加快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國務院批復同意將資陽市代管的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簡陽是四川省人口大縣(市、區),2016年末人口達到149.91萬,區劃調整後,成都人口增加一百多萬人。
2020年1月,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大背景下,成都的城市地位不斷提升。楊成鋼對記者表示,從趨勢發展看,未來人口還會繼續向成都聚集。
但楊成鋼強調,由於成都的人口已經突破2000萬,下一步應該適當放慢人口規模擴張的節奏,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上。譬如,改善公共服務、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營商環境等。
事實上,未來成都人口也不可能無限擴張。根據《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水資源承載力是成都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短板,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確定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360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口規模看,成都都是四川省當之無愧的「老大哥」。2020年,成都GDP佔全省的36.46%,人口佔全省的25.02%,首位度較高。換句話說,成都市依靠全省1/4的人口貢獻了全省1/3的GDP。
「四川省常住人口分布斷層現象較為明顯。」四川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范毅在5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四川省內沒有常住人口在1000萬至2000萬的城市,排名第二的南充市常住人口數量為560.8萬,而且多數市(州)常住人口數量都是在100至500萬之間。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認為,應該避免一市獨大的情況。「城市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人口過度集聚,可能面臨交通擁堵、基礎設施不堪重負、環境污染、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要避免大城市病,注意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譬如中心城區人口和郊區人口要合理分布,實現職住平衡。」陳耀說道。
楊成鋼認為,成都首位度較高,與成都就業機會多、營商環境好、生活宜居等因素有關,「這種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出現的不均衡現象是正常的,符合客觀規律」。
不過,楊成鋼也認為,從長遠發展來看,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應該盡可能朝均衡的方向努力。「現在交通條件改善、加上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的輻射帶動能力增強,對周邊地區會帶來更多的正面帶動作用,而不是抑製作用。」
㈢ 北京市百歲老人數量首次突破千人,達到了多少
北京市百歲老人數量首次突破千人,達到了1046人。
據悉,截至2019年底,8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63.1萬人,相比上年增加4.7萬人;百歲老年人共計1046人,比2018年增加了118人。2019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31歲。
報告顯示,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中心城區老齡化程度高、郊區相對較低的分布特徵。截至2019年,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的區是朝陽區、海淀區和豐台區,分別為59.7萬人、56.7萬人和35.1萬人;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淀區和西城區,分別為62.5萬人、54.1萬人和42.9萬人。
(3)北京公共服務人口擴展閱讀:
《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首次增加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數據:
市老齡辦、市老齡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持續監測常住老年人口發展趨勢,與戶籍老年人口數據形成對照,更有利於呈現老年人口發展特點。關注常住老年人口的發展,也體現北京市積極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人口政策,逐步努力實現常住老年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本市不斷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老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㈣ 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將如何強化
國家發改委抄日前發布關於實施襲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通知》指出,強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居住證制度覆蓋城鎮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顯著提高居住證發放量。
希望城市常住人口的權益可以早日得到保障!
㈤ 北京人口將隨功能疏解向雄安新區轉移
據報道,6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發布會之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聞發布會。會上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規土委及市商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情況。
雄安新區還在規劃階段,涉及到幾個規劃,白洋淀生態治理修復、雄安新區的規劃,起步區的規劃等。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北京會跟雄安做好對接。而對於北京與雄安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該負責人表示,選址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地方交通相對便利,為了讓新區能夠更好發展,交通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一體化建設。
據悉由於雄安新區三個縣的公共服務方面比較薄弱,北京方面表示將資源優勢通過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支持。
㈥ 不在北京居住,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服務單怎麼辦理
1、外地人口兩孩以內生育服務登記:向夫妻一方現居住地鄉鎮(街道)提出申請,填寫《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信息採集表》,在15個工作日後到辦理登記的鄉鎮(街道)列印《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服務單》並蓋章。
需要提交的資料:夫妻雙方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北京市居住證(或北京市合法住房租賃合同)
2、外地人口再生育服務登記:向一方現居住地鄉鎮(街道)提出申請,填寫《北京市流動人口再生育登記信息採集表》後,現居住地鄉鎮(街道)為其出具《北京市流動人口再生育服務單》並蓋章。
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為更好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加強醫療衛生工作,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配置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人民健康水平,將衛生部的職責、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職責整合,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主要職責是,統籌規劃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配置,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擬訂計劃生育政策,監督管理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等。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㈦ 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服務單
本市居住的流動人口生育兩個以內子女的,可以在本市現居住地辦理生育服務登記。
辦理程序為持夫妻雙方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向一方現居住地鄉鎮(街道)提出申請,填寫《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信息採集表》。需要領取《北京市流動人口生育登記服務單》的,可在15個工作日後到辦理登記的鄉鎮(街道)列印並蓋章。
雙方均為外省市戶籍的夫妻,不適用《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的再生育條件;但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在本市換取《北京市流動人口再生育服務單》。
辦理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登記後,可以免費享受計劃生育基本技術服務和國家規定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辦理生育保險、住院分娩補助等事項。
北京市政府指定的服務和資訊門戶——「北京服務您」APP,政府在身邊,服務在手邊!
㈧ 北京到底有多少人
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究竟擁有多少人口?
答案並不難找。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1382萬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1961萬人。北京市統計局1月發布數據,截至2011年末,北京已經突破2000萬,達到2018.6萬人。
答案也許並不那麼簡單。五湖四海的人們構成的北京,每到春節就會出現候鳥遷徙般的流動大潮,揣著親情,拉著鄉情,人擠著人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中國人心中家的定義,與居住時間的長短並不一致,與戶籍所在地也不一樣。
大約20年前,高曉松寫了一首名叫《冬季校園》的歌。歌中唱道:「那宿舍里的錄音機也天天放著愛你愛你,可是每到假期,你們都倉皇離去。」
這首歌唱的是大學生活,然而「每到假期都倉皇離去」的不僅僅是大學生。
從1月8日到1月22日除夕,被稱作是2012年春運的節前15天,根據鐵路部門的數據,北京西站日均發送旅客19.3萬人次,北京站日均發送旅客10.3萬人次。
1月15日,北京鐵路總共發送旅客41.66萬人。
1月18日,這一數字達到42.28萬人次。僅僅是北京西站,上車客流就達到了22萬人次。
「乘車的總人數=每天的乘車人數×天數」,這個算式很簡單,但也很可怕。即使有短途探親和旅遊,也可以大致推算出多少人坐上回家過年的列車。
別忘了,這僅僅是鐵路。還有數量龐大的人群坐飛機、乘大巴、開私家車,從陸地天空、四面八方與這座特大型城市說再見。而且,在春運開始之前,很多人一進臘月就早早逃離。
暫別的人多,北京確實寬鬆了不少。然而,春節期間的北京也要比北美洲或者澳洲的那些地廣人稀的城市熱鬧。不妨四處轉轉,商場摩肩接踵,飯店高朋滿座,廟會人山人海。北京市商務委的監測顯示,120家重點商業服務企業節日7天銷售額達到36.2億元,同比增長15.5%。春節期間要想在北京的地鐵和公交上找到空座,也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市旅遊委假日辦發布數據,從除夕至初六,北京市主要景區、公園、廟會和滑雪場接待旅遊總人數達到82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4億元。
有媒體稱,光是北京龍潭廟會,平均每天就尋找走失兒童、老人60餘人次,可見廟會和火車站擁擠程度差不多。
休息娛樂的人多,堅持工作的人也不少。春節期間,地鐵照開,公交照跑,醫院、消防等更不能歇。當然還有正和韓寒過招的在北京家中奮筆疾書的方舟子。
根據《北京日報》的報道,在除夕,北京就有「確保全市人民平安過節的91萬多名應急值守人員」。
從各處匯聚而來的春節期間的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北京的人口真是個驚人的數字。
除了春節,再看看平時。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為498.3萬輛,按2000萬人口計算,平均4個人1輛車;2011年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出行人數1964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乘一次公共交通;北京地鐵日均客流650萬~700萬人次,平均3個人中就有1個人每天坐一次地鐵……
這些都是公開的數據,通過互聯網找到它們並不難。但是,看看身邊,大家總覺得這個比例有點高,畢竟2000萬人中包括了不常出門的老人和孩子。
估計北京的人口數量還可以見微知著。
根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員1073.8萬人。北京幼兒園專任教師2萬人,醫生6.3萬人,護士6.4萬人。這些從業者數以萬計,但決不是說其數量多,專家們大聲疾呼,北京幼師尚有1萬名缺口,護士還需3萬人。
2000萬的統計結果也許並非不準確,只是2000萬所指只是「常住人口」。根據統計局的口徑,常住人口包括三類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顯而易見,北京人不止是這三類人。一個人今天在北京,明天就到了上海。這個月在朝陽工作,下個月就跳槽去了海淀,一家人多套住房也越來越多。
人們在流動,統計難度越來越大。然而,城市的科學管理離不開更加精確的數據。按照世界上的通行標准,300萬人就是一個大中城市。人口數量差了100萬,相當於差了一個中小城市。
如果能夠更加准確地了解北京的人口數量,那麼城市管理和服務就會更加科學,畢竟交通、治安、衛生、教育這些公共服務的規模都要確定在人口數量的基礎之上。以修建公共廁所這個最簡單的事情為例,廁所數量和大小都要看看附近有多少人。
弄清楚人口數量,並不是說要限制城市人口數量。之所以現在聊人口,只因為春節不僅是傳統佳節,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個絕妙時機,可以通過人的出行信息更准確快捷地了解北京城的人口。
鐵路售票實名制了,也網上訂票了,如果這些數據能夠在法律的允許下合理而有限度地利用的話,那麼城市的管理者就會對人口的數量心裡更有底兒。這種方法的效果,也許並不一定就比居委會大媽們挨家挨戶鍥而不舍地敲門問家裡幾口人差。
㈨ 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變化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36.8萬人,增量減少8.7萬人,增速為1.7%,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與2013年相比,增加16萬人,增量減少12.9萬人,增速為2%,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
「十二五」以來,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穩下降的趨勢。增量從2011年的56.7萬人降至2014年的36.8萬人,增速從2.9%降至1.7%,是「十二五」以來最低水平。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量、增速進一步放緩。增量從2011年的37.7萬人降至2014年的16萬人,增速從5.4%降至2%。常住外來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十二五」前三年常住外來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
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從人口、生態、環保、戶籍、交通、教育等方面,明確了北京未來5年的發展路徑。建議指出,治理「大城市病」,全面落實疏解非首都功能任務,推動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調整退出,推動部分教育、醫療、培訓機構等公共服務功能向京外發展;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確保到2017年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入取得實質性進展;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確保人口規模不突破「天花板」,實施居住證制度。
㈩ 北京將在公共服務等五個方面支持雄安建設
據報道,近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發布會之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果新聞發布會,會議上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將樹立「雄安新區需要支持什麼,北京就堅決支持什麼」的意識,將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新區疏解轉移,並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向雄安新區轉移。
首先是規劃做好對接,目前雄安新區還在規劃階段,包括白洋淀生態治理修復、雄安新區的規劃、起步區的規劃等,在這個過程中,北京要與雄安做好對接。
其次是政策的銜接,「雄安新區是一個和深圳、浦東並列的全國性新區,會有新的政策,目前政策正在研究過程中」。
第三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雄安新區的選址條件之一就是此地交通相對便利,為了讓新區能夠更好發展,北京與雄安新區在交通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一體化建設。
第四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目前雄安新區包括的雄縣、容城、安新三個縣在公共服務領域還比較薄弱,而北京有資源優勢,可以通過分院、分校、合作等方式進行支持。
第五是在科技創新方面,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對接。「中關村就是一片大森林,生態系統豐富,才能有勃勃發展生機,雄安新區的發展動力也要靠創新,北京要發揮優勢,推動一些創新要素在新區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