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包括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四方面內容。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理解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要注意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㈡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㈢ 公共服務只開半扇門原因是什麼
機場、車站安檢口,旅客排成長隊;醫院掛號口、取葯口,患者、家屬摩肩接踵;銀行網點窗口、水電氣交費口,市民列隊翹首……
在「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的當下,與「馬上就辦」「只跑一次」等政府辦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務行業卻「風光依舊」:「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止步於「一米線」前。
「半扇門」外一米之距「特熬心」
晚上12點,東部省會城市一家兒科醫院內,就診患者已排到400多位,候診大廳擠滿了患兒和家長,但醫院只有2名夜班醫生接診,不少就診通道並未開啟。雖然每隔三五分鍾就叫一個號,但後續趕來的患兒和家長使得候診隊伍不斷加長。
公共服務窗口「半扇門」導致的效率低下、群眾強烈不滿等問題,曾引發一些主管部門的關注。銀行、醫院、鐵路等行業主管部門曾出台規范性或引導性文件,但落實的效果與公眾期待相去較遠。
中國質量協會2017年6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銀行營業廳排隊等候時間長是近幾年客戶反映比較集中和突出的問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3個樣本城市,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仍是目前營業廳服務的最大痛點,各銀行表現普遍不佳。
別讓「長長的等待」消磨獲得感
諸如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醫院、車站等公共服務機構,不同於超市、酒店或者包子鋪,有的提供的是保障民生不可或缺的服務,有的承擔著改革中政府讓渡的部分責任。
作為公共職能的履行者,這些機構在社會運轉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應當考慮公益性。然而,一些服務機構忽視了自身的職責與擔當。收費高、效率低、群眾等待時間漫長等現象層出不窮,飽受社會詬病。
部分公共服務機構不能急群眾所急、面對辦事群眾態度冷漠,影響遠遠不止於被群眾打「差評」。在一些情況下,地方政府作為特許經營的授權者、公益性國企的出資者、社會服務的購買者,也成為社會情緒的矛頭所向。
這種冷漠還會對社會整體造成隱性傷害。社會是一個相互服務、相互支撐的有機體。公共服務窗口的冷漠情緒傳導到社會,一次「添堵」可能帶來一片「擁堵」,導致社會交往和交易成本的上升,影響社會和諧。
㈣ 公共服務中心是什麼
公共服務中心一般指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行政服務中心是地方為應對入世版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轉變政府職權能,建立公開、透明、高效、廉潔行政體制,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方便投資者和百姓而設立的專門機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職能不斷擴充,現主要有三個職能:
1、是地方政府本級保留的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許可審批事項及各種證照類業務集中統一辦理;
2、是負責地方軟環境建設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工作;
3、是負責地方誠信體系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
(4)公共服務半扇門擴展閱讀
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指導思想:緊密圍繞地方軟環境建設和地方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中心工作,以提升和完善服務功能為核心;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根本;以科學規范的制度和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為保證;以優質高效的工作業績為目的,全面做好各項工作。
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堅持「誠信服務」的理念,正在全力推進地方政府的誠信體系建設,力爭盡快建立起社會信用信息徵集、查詢、發布制度,搭建起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基礎平台,構建起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體系。
㈤ 公共服務半扇門堵的只是民心嗎
機場、車站安檢口,旅客排成長隊;醫院掛號口、取葯口,患者、家屬摩肩接踵;銀行網點窗口、水電氣交費口,市民列隊翹首……在「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的當下,與「馬上就辦」「只跑一次」等政府辦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務行業卻「風光依舊」:「開半扇門、關半扇門」,開一半窗口,關一半窗口,讓前來辦事的群眾止步於「一米線」前。
以此類推,包括水、燃氣、銀行、電信服務等都是如此。只要有開放競爭的環境,商家為了爭取客戶,自然會拼盡全力,做好窗口服務,自然是其中重要一環,沒有誰敢輕易怠慢,把客戶推到競爭對手那一邊。
可見,壟斷,才是這些公共服務窗口問題的源頭。要想讓這些窗口單位真正回歸服務本位,視民眾為「上帝」,就必須引入競爭。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經歷了這么多年,固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在許多涉及民生的服務行業,管制依然較多。雖然近幾年也引進了一些競爭,例如電信引入了虛擬運營商,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壟斷依然是主流。
中央政府一再強調,國有企業特別是自然壟斷行業要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而將改革向深入推進,破除壟斷,激發市場活力,才能真正為民眾創造更為優質的公共服務環境。
㈥ 公務員的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簡單地說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序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審批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服務,內容包括政府行政審批,社會公益事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交通通訊、水電煤氣、社會保障、養老保險、文化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
政府對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對社會依法管理實現的。政府職能轉變為服務型政府以後,政府主要角色就是依法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從公共服務的內容看,公共服務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公共服務的主體看,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也包括一些企業和社會組織,隨著社會的發展如行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組織等社會組織也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中來,成為公共服務的新的主體。從公共服務的客體看,接受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全體社會成員都應當是公共服務的受益者。從公共服務的目的看,公共服務主要突出了一個「公」字,突出了為社會大眾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質。公共服務的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和公益性。
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和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政府是國家機器,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主要通過國家公務員來實現,由國家公務員代表政府依法行使管理權力,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政府對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其實就是國家公務員對社會依法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由此可見,基層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應當是基層公務員代表基層政府依據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社會公共服務的技能和本領。基層公務員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不斷創新。
基層公務員肩負著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光榮使命。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越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越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越大。不斷提高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㈦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㈧ 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是什麼
這個地區是政府能夠提供公共服務的地區。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回包答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㈨ 拆遷公告上面的公共服務是什麼意思
拆遷公共免費上網公共服務是為了拆遷以後作為服務的標准。
㈩ 什麼是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越詳細越好!
公共服務是指由法來律授權源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
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務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源於公共服務的理性: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公共服務實踐的客觀原因;道義、慈善是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公民與國家關系是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團結與凝聚社會是公共服務的追求目標;以需求促進供給是公共服務的經濟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