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學者國外

公共服務學者國外

發布時間:2021-08-05 10:09:46

㈠ 國外研究現狀

1.2.1.1 國外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起步較早

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建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負責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研究工作。英國自1835年成立世界上最早的地質調查局以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一直伴隨其地質工作的開展而存在和發展。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上開展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姜文利,2013)。

1.2.1.2 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的任務向地質信息轉移

21世紀以來,各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向地質信息轉移,以滿足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戰略計劃(2000-2005)》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工程五年規劃(2006-2010)》提出確保美國得到可靠的地質資料數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科學計劃(2005-2010)》提出要提供綜合客觀、公正和最新的信息,以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要。

1.2.1.3 國外許多專家提出了先進的服務理念

如F.Herrera等(2001)認為,地質資料整合服務有四個基本問題:標准、資料一致性、描述多樣化的地質資料的代表模型以及查詢與交互服務。Marcus Apel(2006)分析了從三維地質模型到三維地球科學信息系統的轉變,認為有三個基本因素很重要:資料模型、查詢功能和資料管理。Steve Peedell等(2005)認為,一個空間地質資料基本結構包括政策、公共機構准備工作、技術、資料和人才五個要件。

1.2.1.4 發達國家學者研究開發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

許多發達國家研究開發了多種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產品。巴西地質調查局提供產品的基本定位有三點:公益性、需求第一、集成服務,提供在線服務。英國地質調查局有大量的產品和數據可供免費下載。發達國家地質調查局網站信息資料豐富,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㈡ 如何建立服務型政府國外研究現狀

1. 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力爭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從公共服務支出來講,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從公共服務消費來講,應當做到覆蓋面廣、水平適度、兼顧公平與效率;從發展過程來講,應當優先完善教育與科技公共服務;從公共服務供給來講,應當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借鑒西方的做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和企業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探索麵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堅持政府購買勞務、購買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標承辦勞務和服務,進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兌現報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制度。這些制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務參與制度、社會合作制度等。六是實現人人享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2.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調整的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對省政府決定取消的審批項目,任何部門和市(州)、縣(市、區)政府不準再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對省政府決定改變管理方式的審批事項,要按規定交由社團、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並指導其制定操作規程,健全運行機制;對省政府決定下放管理層級的審批項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攬權、不推諉。二是加強後續監管工作。認真分析研究取消審批後還需通過其他方式監管的事項,制定並落實後續監管措施和辦法。不斷探索行政機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方法和手段,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動態評估機制,對現有行政審批項目作進一步的調整。三是加快《行政許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操作規則,積極探索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制度。完善有關聽取第三人意見的程序,便於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陳述和申辯。要認真執行聽證制度,依法確定聽證的具體范圍,制定聽證規則。四是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按照「正確引導、依法規范、加強監管、嚴格自律、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這項工作。

3. 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途徑③。一是強化宏觀管理職能。主要是強化戰略引導職能;強化平衡協調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觀,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保護職能,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二是弱化微觀管理職能。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場調節、企業自己決定、中介機構能提供服務的事項,政府堅決退出不再審批。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不能「錯位」、「越位」。三是合理劃分行政職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許可權由省級政府負責,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項由市州負責,凡由縣級政府管理的事項由縣(市)負責。四是轉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應促進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等社會組織的法制建設,明確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擺脫其與政府部門的從屬關系,割斷其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臍帶」,實現真正的脫鉤,把社會管理的有關職能真正讓位於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

㈢ 企業標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國外有類似的網站嗎

只有國內有,這是中國特色的

㈣ 有關公共服務的外文文獻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資料庫下載啊
或者到知網,維普等中文資料庫下載
很多的,校園網內免費獲取
校園網外可以利用google學術搜索,有部分能免費下載

㈤ 公共服務國內外理論概述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並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 New Public 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於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並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於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於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於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範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並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後,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並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並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 (1) 新公共服務呼籲維護公共利益,「 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並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 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於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 「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 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於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並不屬於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 ,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3、新公共服務理論需要發展和實踐。新公共管理努力實現的是對一系列公共管理困境的救治,現實的問題使得關注效率的工具理性成為必要,相應的它對於追求何種最終價值卻少有興趣,也就缺乏探討緊迫性的認知。作為一種變革和救治的視角,我們對於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案予以很多的贊成與肯定,但是這樣一種理論進步更多的是建立在技術和工具的層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形式偏好性。而新公共服務則試圖將管理的視角逐漸切換到對管理乃至社會發展根本價值的關註上來。資於往事,鑒於現實,我們需要在一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在二者理念中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
盡管丹哈特夫婦在提供的多個項目的比較後發現,二者似乎存在著太大的差別,但是如果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形式和價值事實上必然有相契合的肌理。就如同我們認為即使在公共管理「主體缺位」時期,它也正走在根本價值的漫長回歸之路上,並不能因為當時的理念多麼淺顯而否認那曾是形式與價值耦合的一個歷史進程。新公共服務高舉價值追求的大旗一方面確實很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在實踐上並不能與新公共管理並駕齊驅。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困惑
公共行政轉向倡導服務的價值和實質的正義,需要致力於建設一個公民本位、追求公共利益為根本的行政體系。這樣一種理論推定的首要問題「是否可能」或者說「是否具有操作性」將如何來界定呢?事實上,通過分析,我發現有四個困惑必須予以解決才能回答其現實性。
第一,公民何以理性?以公民為本就意味著公共行政必須滿足公民的需求並為不斷發展的需求提供服務升級的義務。那麼,公民的理性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種理性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
1.公民是否准確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公民其實往往最注重基礎的需求,而對於可能的或者高層次的需求缺乏認知,這主要是因為需求環境、需求階段以及需求人群的差異造成的。譬如,生活在城市的人嚮往鄉村田園的環境,而農村居民會覺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更好,這種需求的「圍城」困境並不意味著絕對的需要,而是階段性的比較和補差心理。所以公民的需求總是表達不充分或者時效多變的,尋求一種明確的認知似乎目前還不可能。
2.公民是否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使公民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那他們能清楚無誤地傳遞給供給方嗎?答案是否定的。公民的表達取決於三個因素:a.公民表達的能力,這一點是因人而異的,最好的表達能力者能否最清楚的表達尚有疑問,何況千差萬別的公民群體。b.公民的表達意願,公民的表達意願是受個體情緒影響很大的,不同心理素質和個性的人對表達的見解是不徑相同的。c.表達的成本,這一點其實也很關鍵,如果公民感覺到對話的成本高於收益或者擔心投入沉沒的話就會放棄許多表達的機會。
3.公民認為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么?公民的評價體系同樣體現出迥異性,即使是同等同質的服務對於不同的客體而言滿足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困境時常出現,使得服務方不知所措,也往往影響公平性和制度化。
所以,就現實而言,差別的公民個體理性層次不同,作為全體考察時則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只能稱之為有限理性的集合。
第二,政府何以令人滿意?作為服務供給者的身份,如何讓公民滿意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作為權力和權利主體的公民在接受服務的時候對於政府不能是感恩或者寬容的感情,他們通常應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政府是全心全意為我們考慮的嗎?政府的人員是由一般的公民擔任的,他們具有雙重的身份,一方面具有公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須通過本職工作來實現政府的服務。這個特殊群體的集合是不是會帶來政府的人格化以及利益集團化?他們考慮服務的基點還能保持公正嗎?還有可能在沖突的區域依然保持價值的中立嗎?以上的擔心不是多慮的,既往的「經濟人」假說事實上更加增添了這方面的不確定感。
2.政府能提供盡可能多和好的服務嗎?這個問題直接與服務的意願和政府的能力有關:從意願的角度,政府在獲得充分的授權後,必須有兌現契約的實際行動和完善服務的創新精神,還必須保障能夠落實到制度化的設計上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隨意性安排;從能力的角度,政府在具體的行政中應當表現出足夠的駕馭本職的素質並且有令人信服的實踐來進行經常性的校驗;這個問題實質上還與政府對公民需求的認可有密切的關系,公民表達的所有需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回應、是否帶來了未來服務升級的承諾和預期等都是現有較鬆散公民社會的結構所不能把握的。
3.政府是值得信任和不可替代的嗎?既然服務是公民對政府的根本定位,那麼政府目前所發揮的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嗎?在某一種公共產品的提供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已經是最好的可能嗎?現實中,多元的社會和多元的結構已經提供了選擇的其它可能,政府如果不能證明它還有必要居於主導,就必須放棄過去獲得的授權合同,主動退出,但是政府這種自覺的行動常常是缺乏壓力和動力的。
所以,政府總是很難令人滿意的,改革甚至重塑就成為經常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和公民何以達成共同的核心價值?作為追求理念的「生產力」與「效率」、「民主」與「正義」、「安全」與「福利」等在社會認知上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偏好,公民群體通常不可能達成一致的認識,政府在各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問題還在於作為被授權的服務主體——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社會價值的統一發揮影響,又有多大的能力去整合各方開展統一的行動,而且保證不虢奪侵犯公民的權力。另一個方面,公民作為權力的主體為何要去認同某種共同的價值,那些個體和群體多元化的價值之間又如何來保持融合和平衡沖突?我們會發現關於價值的爭論實際上歸結到最後就是公民與政府關系的根本性基礎——合法性認同,公共服務的行政變革不能是停留在技術修補層面的運動,而應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方位重構和超越。
第四,公共服務是現在還是未來?基於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建構服務行政的事實與價值取向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對既往的弊端和危機時,形式的修正需要更顯得迫切,而對於理念的刻意追求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那麼服務的理論是不是太過超前或者部分地超越了我們的時代而應當被視為未來的理想呢?回答這個問題對於目前指導理論的建設性是不可延緩的,無論是新公共管理還是新公共服務都無法迴避。
三、結論
公共服務推定的困惑不是否定了公共服務理論的可能,而是對公共服務必須解決的理論層面提出了建構的基本內容。一種公共服務理論的建立,必須圍繞上述的問題展開探討,任何理論倘使不能解開上述的困惑,那就恐怕還是會「混淆了規范與描述」,難以提供出「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替代性方案」。歷史上的政府形態對於社會發展而言至少已經扮演過兩個角色,一個是大包大攬的全面干預者,就像我們在大多數歷史時期看到的統治管理形態,另一個是的市場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強烈要求的「守夜人」角色或者弱勢政府。事實上,作為權力本體的公民們真的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嗎?當然不是,新公共服務理論實際上也呼喚了新意義上的政府重塑工程。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向上仰視我們的政府,他們必須記錄下我們所能給予的權力、堅決保留的權力和禁止行使的行政權力,並確定法律去保障它們;其次,我們需要一個熱心了解我們需求的政府,他們應該劃分出必須提供的、盡可能提供的和由第三方更好提供的不同需求層次,然後努力去達成這樣的供給;最終,我們需要一個全心全意服務於我們的政府,他們以尊重人的個性、確認人的價值、推進人的發展為使命。因何而服務?歸結到一句話就是「民主的政府是為他們的公共服務而存在。」我們所需要的也正是一個服務性的新型政府。

㈥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歐美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提供服務的低效率和壟斷性所產生的巨大壓力下,英、美、澳、日等歐美國家都逐步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重要環節納入到了政府改革的實踐框架之中,並取得了重大成效。
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種有效選擇。近些年來,雖然我國不少地方作了大量積極探索,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仍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以提高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健全的立法規定
在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均有國家層面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立法。比如,美國就具有全世界最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美國國會和有關部門制定了大約500 種政府采購法規,形成了以法律(法案、法令)、規章制度、行政和司法三個部分組成的制度體系。其中《聯邦政府采辦法案》和《聯邦政府采購條例》是政府采購法規體系的核心,統一規范了政府各機構的采購政策、標准、程序和方法。
在英國,自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社會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大范圍推開以來,無論是1997年上台的托尼·布萊爾將其常態化、制度化,還是如今執政的卡梅倫提出的「大社會」計劃,均在立法和政策上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後於1998年和2011年分別發布了《政府和志願及社會部門關系的協議》和《開放的公共服務白皮書》,通過選擇性放權,秉持公平性與多元化原則,改善公共服務,引領公共服務改革創新。
日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進程起始於2004年小泉內閣通過的《推進規制改革、民間開放3 年計劃》。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日本政府在公共服務購買的進程中始終堅持立法為先導的原則。《關於通過競爭改革公共服務的法律》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基本原則;《會計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了中央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地方自治法》及相關法規規定了與地方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從而形成了關於政府購買服務的較為完備的法制框架。
在澳大利亞,對於社會部門的一般管制均以澳大利亞稅務局為核心,這就確保了澳大利亞慈善法律的真實價值是關注獲取利益。1997年頒布的《財政管理與責任法》和《聯邦服務提供機構法》規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這方面的細則。
公開透明的購買流程
一套公開透明的公共購買流程,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必然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已安排專項預算,通過一定的政府采購程序對私有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進行購買,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簡單來說,西方國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政府對購買服務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選定購買的公共服務的范圍、項目,並確定相應的預算;其次,向社會公布政府購買的項目、購買價格、預算安排以及質量要求和各項服務指標等;再次,對投標進行資質認定,並運用招投標和委託等方式選定供應商、簽訂合同並實施相應的過程管理和監督;最後,對這些組織進行績效考核並按照績效進行結算。
當然,具體到每個國家而言,其流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至少由6個環節構成:制定統一的單據格式、招標公告以及表述格式、對招標工作人員統一定位,詳細制定招標采購操作規程,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投標,交貨追查,進行采購審計和管理審計。英國的政府采購程序則包括8個階段:制定采購計劃,確定采購總負責人和配備律師、會計師或審計師,律師起草和在指定刊物上公布信息,接受咨詢,按標准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標或直接采購,按照合同監督供應商完成服務,獨立審計。
但不管怎麼變化,實現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公共服務的購買,「按照選定服務項目——社會公布——資質認定、招標管理——過程管理、監督——績效考核——結算」都是最基本的流程。
非壟斷的購買方式
在西方發達國家,公開競標是最典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例如,英國政府早在1990年公布的公共醫療和社區關懷法中就明確規定,中央政府撥付的特殊款項的85%必須以競爭招標的方式向私營或非政府組織購買。不過在加拿大,正式招投標並非最主要的方式,政府也經常採用直接向社會組織提供項目的方法。
競標可以幫助政府降低購買公共服務的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不足之處是有可能引起政府雇員的反對,需要建立起相關過渡的政府雇員機制。除公開競標外,在涉及專業性較強的公共服務時,西方發達國家還會採用協議定標的方法,如對監獄、醫院等服務的購買。
在美國,合同外包則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主要形式,被廣泛應用於社會服務領域。在合同外包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購買服務經歷了由設計型合同向績效型合同的轉變。設計型合同的特點是政府為投入和過程付費,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嚴格約束社會組織的行為;績效型合同則是通過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質量、效果等的評估付給費用。20 世紀90 年代新公共管理理念取得主導地位後,績效型合同出現並普遍使用,使為公民提供的服務和項目質量最大化,便於有效測算項目和服務的最終產出。
另外,不管採取哪種購買方式,政府都應逐漸從公共服務直接生產者的角色中淡出,而更多地承擔起公共服務規范和制度制定者的責任。以英國政府做法為例,2001 年,布萊爾政府設立了公共服務改革辦公室,與公共服務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共同開展工作相關部委制定購買服務政策,下設具體的部門執行。同時,實行了中央與地方「分治」,使地方政府擁有了更多的公共服務決策權。在社會層面,獨立顧問團、專業消費者組織和行業自律協會在完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體系,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就形成了中央政府制定規劃、各級政府部門具體執行和社會團體予以輔助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體制。

㈦ 有關公共服務廣告功能的英語作文,120個單詞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ra, one can't avoid being surrounded by various kinds of advertisements. They serve as a direct bridge between manufactures and consumers. By advertising, manufactures can easily introce their procts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consumers.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ers will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ge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thing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 there is still lots of people who complain that many of the words in advertisements are rather misleading. Some manufactures spend far too much money on advertising their procts without trying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ir goods. To make things worse, some people even use false description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for the sake of making money.
Perhaps it is not advertising that should be blamed rather we need to strengthen advertising law. Only under the firm control of government, can advertisements benefit people in the broadest sense.

㈧ 服務型政府的借鑒西方

「服務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是中國學者的貢獻,但與之相仿的理念在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實踐中卻多有體現。20 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美國、紐西蘭等發達國家進行的以市場力量改造政府績效的這場運動,為中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帶來了重要的啟示。服務型政府是是政府機構改革的一個方向, 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為目標,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關鍵。 1、雷納評審。審視政府現有工作, 發現英國政府主要存在的兩大問題是政府開支過大和工作效率低下,並就此提出不少可行性建議。
2、「下一步」行動方案。倡導採用更多商業管理手段改善執行機構, 以提高服務效率。方案提出應設立執行機構,承擔政策執行和服務提供的職能。
3、公民憲章運動。用憲章的形式把政府對公眾的服務承諾和違諾責任確定下來,使公民不再是政府服務的被動接受者,同時也是政府服務質量的監督者。
4、引入競爭機制。主要做法:私營化;打破壟斷;維護正常競爭秩序;市場檢驗。 1、重視電子政務建設。美國是電子政務的先驅,其建設的中央政府網站———第一政府網,便是極成功的一個中央政府網站。美國通過電子政務建設使公眾對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適當放鬆管制。美國原先對國內行業管制極嚴,抑制了行業成長,也使政府部門疲於奔命。後來美國政府逐漸放鬆了政府管制,比如1978 年便出台了《民航放鬆管製法》。
3、公共服務市場化。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將決策、執行相分離並引入競爭機制。 紐西蘭政府改革始於80 年代初期, 採用管理主義的模式,被譽為行政改革的典範。
1、國營企業民營化。原本從事生產「私人物品」的政府部門活動,在市場機制下進行民營化,充分發揮市場比較優勢,減少成本。
2、明確政府部門職責。明確政府、部、皇家實體機構和公務員的目標,避免責任和職權的沖突、交叉,政府不介入市場和社會能夠有效運行的領域。
3、政府結構變革。政府人員精簡化,權力分散,政府部分職能市場化、公司化和私有化等,從而使政府能夠集中精力於公共服務。

㈨ 公共服務理論

公共服務的理念起源於19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沖突與斗爭,最早提出公共服務的是19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納(AdolfWagner)。1912年法國公法學家萊昂·狄驥明確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實施主體是「那些事實上掌握著權力的人」。19世紀末期英國改良主義經濟學家霍布森提出了「最大社會福利」思想,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價值目標,他認為國家必須干預經濟生活,以便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和起來,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實現。

21世紀初期,以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家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了六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是政府的職能服務;二是追求的目標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副產品;三是行政作為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四是服務於公民,而不是服務於顧客;五是強調責任政府,責任並不簡單;六是重視人,而不只重視生產率。

公共服務屬於公共產品的范疇。按照公共產品的概念,公共服務應是一種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社會服務,是以一定的信息、技術或文化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根據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㈩ 如何建設世界城市國內外學者對世界城市的研究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在世界眾多的城市中,只有極少數能夠成為聚集全球資源、影響全球發展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擁有多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城市,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在積極研究自身的定位和發展問題,如香港一直致力於世界城市建設,北京市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寫進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上海市以成功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契機聚焦世界城市建設。在學術理論界,關於世界城市的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層面探討世界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問題。認真梳理這些研究成果,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徵 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否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標。強大的經濟實力主要表現在城市生產總值總量大、人均水平高,產業結構合理、先進,特別是具有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金融業發達,高端企業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如果將世界經濟看作是跨國資本組織和控制下相互關聯的市場和生產單元,那麼,世界城市則是這種組織和控制的中心所在。 強大的集聚能力。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產生巨大影響,不僅在於它的經濟總量大,而且在於它的集聚能力強,吸引著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從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響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國內和國際移民的目的地、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的聚集地。 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徵。一方面,先進、安全、便捷的通訊服務和發達、現代、立體化、可持續的交通體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強大國際交往能力的硬體基礎;另一方面,多元、開放、大眾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為世界城市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在世界城市,不僅休閑文化、娛樂文化等廣泛普及,而且高雅文化獲得巨大發展,全球文化精華得以匯集、交流。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准確理解世界城市的內涵,還要把握以下兩點: 一是,世界城市與國際城市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國際城市是指與世界其他城市之間具有較高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聚集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高端人才等,是國際活動的聚集地,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響。與國際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數量上是相當有限的。 二是,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與其周邊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於其所在的城市群。比如,紐約與其周邊40多個城市即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共同構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倫敦周圍集中了英國最主要的幾個產業城市,如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是英國產業密集帶和經濟核心區;東京則是由一都七縣組成的首都圈,其核心是東京和橫濱,東京和橫濱加上千葉等構成了「大東京」的概念。正是依託於這些城市群,紐約、倫敦、東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響力。 世界城市面臨的挑戰 當前,世界城市已經成為一個令人興奮的概念,受到世界眾多城市的青睞,許多城市都將建設世界城市作為發展目標。一些學者認為,要建設世界城市,就必須清醒認識建設世界城市面臨的挑戰。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和應對這些挑戰,世界城市建設就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從實際情況看,世界城市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社會分化等問題上。 城市規劃問題。如何搞好城市的合理規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世界城市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一些世界城市對此有過探索。比如,倫敦為解決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住房、交通、環境及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等突出問題,通過用行政手段控制市區新建工業、圍繞市區建綠帶、在外圈擴建城市等手段,形成了圍繞中心城區的「環狀路網+綠帶+衛星城」的典型模式。紐約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先後經歷了以「再中心化」、「鋪開的城市」、「3E(經濟Economy、環境Environment、公平Equity)先行」為主題的三次大都市區規劃,使城市建設的重點從疏散中心城區辦公就業發展到把紐約改造成為多中心的大城市、再發展到提高地區生活質量。這些探索對其他城市特別是致力於建設世界城市的超大型城市具有借鑒作用。當然,建設世界城市不能照抄照搬,而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搞好規劃,在不斷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風格。 城市管理問題。世界城市是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的匯集地,是大量國內和國際移民的目的地,是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等的聚集地。居住和工作在世界城市的人們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這對城市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由於聚集在世界城市的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自身都具有較大影響力、具備某種「強勢」,它們在運作和活動時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服務於自身的戰略布局,在一些時候可能與世界城市的發展戰略相沖突,這也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世界城市必須解決好的課題。 社會分化問題。處於全球城市體系頂端的世界城市,往往容易成為貧富懸殊的地方。在這些「世界經濟的指揮部」里,既有大量從事金融、管理等高技術勞動的高薪人員,也有不少從事低技術勞動的低薪人員;既聚集著大量富人,也聚集著不少低收入人群,如清潔工、存貸保管員等。從目前情況看,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和國際移民的大量增加,世界城市的社會分化問題也日益嚴重。有學者甚至將世界城市分為「堡壘」和「隔離區」兩部分:「堡壘」服務於跨國精英階層的特定需要,「隔離區」則演變為社會底層的貧民窟。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是世界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認真應對的問題。 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綜合國力的提升,特別是在我國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國外世界城市的發展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鑒。此外,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將成為世界城市網路的中心和重要節點,我國將出現一些有影響的世界城市。那麼,如何建設我們的世界城市呢?學者們特別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注重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建設世界城市並非一個城市的單打獨斗,而應建立在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核心城市的發展迫切需要周邊諸多功能性城市組成的城市網路來支撐和配合,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緊密聯系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周邊建設和發展衛星城和新區,通過產業鏈和產業轉移帶動周邊城市發展,不僅可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能夠推動周邊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因此,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不能僅僅將聚光燈投射到一個城市,而應當注重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聯系,不僅注重發揮核心城市的吸納、集聚效應,而且注重發揮核心城市的擴散、輻射作用。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面臨著人口膨脹、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碳約束」加強的嚴峻形勢,要想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發展的創新之路。為此,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加快發展服務業。實踐證明,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發展服務業的條件就越好。發展服務業,有助於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我國一些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應充分發揮人才、物流、信息、資金等相對集中的優勢,盡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佔新一輪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建設世界城市必須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這一機遇。 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世界城市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其豐富的資本和信息、充沛的人流和物流上,更體現在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方面,包括文化遺產、歷史古跡、教育研究、傳媒娛樂、時尚文化等。紐約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等,倫敦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宗教傳統與獨特的社會風貌等,都是其成為世界城市的重要推力。我國擁有5000年文明發展史。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決定了我國建設世界城市並不是復制一個倫敦、再造一個紐約、克隆一個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華文明積淀為依託,吸收融合世界文明成果,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獨特人文魅力、豐富文化內涵和較高文化品位的中國特色世界城市。 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讓城市中的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對於世界城市而言,這一功能和目的不能弱化和偏離,而應該比其他城市堅持得更好。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和資源,彰顯世界城市的獨特魅力和強大吸引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一方面必須形成與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不斷推進城市管理體制創新,完善城市應急管理機制,做到精細化管理、科技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必須注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加大投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學者國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