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宗祠是干什麼的
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後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到清代時,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
B. 祠堂修建合法嗎
政策上沒有明文規定是否允許修建祠堂,但是需要到當地的相關部門辦理申報和審批的手續,具體是先要到民宗部門咨詢,如果合法,需要到國土部門辦理用地手續,經審批後方可修建。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2)宗祠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在原有無產權證、無土地證的老舊房屋基礎上修繕、改建祠堂是違法的。首先沒有用地審批,其次改變了土地用途,這是政策不允許的。
民宗局負責分析、研究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狀況,協助有關部門擬訂民族鄉、村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措施;管理有關少數民族專項資金;承辦民族宗教統計工作。
C. 祠堂與宗祠的關系
祠堂就是宗祠,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
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宗祠,一般分布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3)宗祠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著名宗祠
江南第一祠——誠敬堂
千年廬陵的遺韻在這里傳承。富水河從東固山蜿蜒而下,流經古鎮,滋潤一方水土,孕育了山巒疊翠、古樹繞村的自然景觀,也見證了富田鎮人文薈萃的光輝歷史。富田素有「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個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的說法,文章節義之邦可見一斑。
富田王家村的誠敬堂便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王家大祠堂」,其建築之精美,可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明高帝第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朱拱樋的王妃匡娘娘齊名。
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誠敬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富田鎮王家村,始建於明朝中期,祠堂長82.3米,寬44.3米,總面積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譽,在全國范圍內極為罕見。
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河隴(賀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廣東潮陽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肇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築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構「卧獅」造型,前中後脊俱飛火星檐,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設正殿正龕,拜亭,灰崗岩石旗桿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
吳氏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破四舊」時期廢棄,2005年重修。一年一祭,祀日為每年農歷十月二十。
D. 國家對宗祠有法律法規嗎
物權法。 將於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對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作出明確規定,為公民維護「陽光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物權法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採光的標准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設計規范以冬至日照房子最底層窗戶時間不低於1小時為標准)計算,高層居住建築的山牆與高、多、低層居住建築的山牆間距應該不小於13米。如果對方確實侵犯你的採光權,可以要求對方排除妨礙並賠償因遮光給你造成的損失,但是對於損失的金額當事人要承擔舉證責任。
E. 宗祠祠堂建設需要辦理什麼社團組織
馬雲龍
F. 修建I家祠資助申請:家族決定修宗祠,但資金不夠,請政府及相關部門給資金支持
這個事只有家族捐款,政府沒有提供資金的;
有錢的大老闆多拿,沒錢的百姓少拿,盡到自己一份心意就可以。
G. 一般宗祠會舉行怎麼樣的活動
祭悼祖先。。。
H. 說說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特徵性瑰寶,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地標。過去,過多的評判其作為「族權」的消極方面,產生了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今天要基於科學認識、科學運用、科學發展的要求,積極保護和傳承宗祠文化。
1.法制規范,切實保障宗祠文化的存在環境。從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要求出發,制定和實施宗祠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充分尊重歷史,尊重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在城鄉規劃、文物保護、非遺保護、土地保障和供應、財政保障、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宗祠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
2.加強調研,全面掌握宗祠文化的存在狀況。要像文物普查一樣,通過切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全面掌握區域內的宗祠分布、歷史沿革、結構規模、經典範式、遺跡遺存、重建和修繕計劃、代表性管理人、活動內容和特色,並及時了解其發展動態。
3.綜合利用,完善宗祠文化的存在方式。把宗祠納入公共服務網路體系,要充分利用宗祠的廣闊空間和熱鬧人氣,在行政、法律、文化、教育、體育、科技、醫療、康復等方面設置服務站點,配置必要的設備設施和專業人員,面向全體村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4.積極引導,發揮宗祠文化的存在作用。一直來,各級政府和幹部對宗祠及其活動沒有正面應對,發揮其對農村基層建設的積極作用。發揮好了,這是一份寶貴的社會資源,「有利於提高村民自治的運行效率並降低成本」。應該積極利用,要積極主動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和要求,做好引導宣傳,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社區發展和宗族興旺的關系,把寶貴的人力、物力、時間、精力都疏導和匯聚到發展這個主渠道上來,這也是擺在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5.廣泛宣傳,引導正確的宗祠文化存在理念。通過平面和網路媒體,積極有效宣傳附著於宗祠的優質精神文化信息,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關心宗祠文化,共同參與宗祠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多創作宗祠文化題材的藝術作品,對優秀作品給予獎勵,條件成熟時設立專項獎勵基金。
宗祠文化起源於名門望族,原本是權貴和財富的象徵。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和發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漸密切相關。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於祖先的驕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動力,匯集起來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I. 宗祠與公祠有何區別
宗祠: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場所,又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公祠:指過去由社會公眾或某個階層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房屋。我國現有的公祠很多,如蘇公祠、張公祠、韓公祠等。
區別:
1、宗祠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而公祠是為祭祀某個名人而修建的。
2、宗祠為同宗族人所共同擁有的建築物;而公祠是公共建築物。
(9)宗祠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據清初《光澤縣志》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一般家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稱「總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
在中國傳統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由於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華民族就產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數千年來都沒有間斷。
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其發展甚至受到嚴重批判,但作為一種宗族文化,一種植根於百姓骨髓的傳統,還是迅速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斷,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J.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家譜國際)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禮制性建築,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蓋有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築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廣泛領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當前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祠堂變身為農村文化室、老人之家、農家書屋等,祠堂以其獨特的存在演繹著現代文明。因此,在農村先進文化建設中探討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意義尤為重要。
一、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對族眾教育、感化的活動。
(三)維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規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四)調節功能:通過祠堂文化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二、祠堂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意義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內容,現代社會中的宗族祠堂基本都已經剔除宗族傳統內容中的糟粕,如何發掘其有利於當代社會的文化內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成為重要的任務。
(一)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祠堂這個特殊「載體」,充分利用祠堂資源,挖掘祠堂文化積淀和傳統道德積淀,把祠堂變成為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在農村,群眾對姓氏宗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為強烈,許多祠堂都設立了諸如理事會、監事會、老人會等民間管理機構,其成員作為祠堂活動的「掌舵人」,為灌輸新鮮血液、拓寬文化內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識身體力行、不辭奔波,對社會安定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祠堂文化作為地方傳統文化,是最具個性特徵的文化,有著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載的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不少村兩委也不失時機地引導祠堂活動,發揮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為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祠堂陣地作了有益的探索。摒棄祠堂內的菩薩、神位等東西,在祠堂舉辦成年宣誓儀式、尊老愛幼、移風易俗教育等宣傳教育活動,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如設立計劃生育婚育新風先進文化"七室一欄",即計生電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書畫室、活動陳列室、功德榜室、計生戲曲宣傳排練室、計生宣傳欄。不少祠堂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評選表彰各類典型,一年一評,未上榜的見賢思齊;有條件的祠堂可設置閱覽室、電視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平時對居民開放,節假日可舉辦象棋賽和書畫展等文娛活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特別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保留古老的鄉村祠堂風貌,發展旅遊和休閑觀光業。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日趨富裕,對年代久遠、保存較好、具有一定建築文化價值、體現地方特色的農村祠堂,加以保護和整修,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為中心進行的旅遊景點開發以及展覽館、博物館的改造。通過大量的報道、圖片或文字展示等,讓民眾加深了對祠堂歷史、文化、建築審美價值的認識,同時也增強了村民對祠堂的保護意識。其合理的利用與開發不僅有利於文物的長久保護,並拉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摘自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