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柯達公司戰略使命發生了哪些變化
柯達的企業使命是:「我們建立統一、重視效益的企業文化。為消費者及顧客提供各種有效的方法,使他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拍攝、保存、處理及列印圖像和照片,並能將圖像和照片傳遞給其他人和設備。開發合乎經濟效益、與眾不同的優質產品,並迅速投放市場。我們的員工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一流的聰明才智和技能,並共同維護柯達公司在世界影像業的領導地位。」。
變化是柯達明確了自己在數字化時代的責任,「拍攝、保存、處理及列印圖像和照片,並能將圖像和照片傳遞給其他人和設備」
其次是強調了柯達跨國企業,多元文化的特色,提出全球員工要「共同維護柯達公司在世界影像業的領導地位」。
❷ 柯達公司破產原因所在
柯達公司破產原因:
首先,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後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於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反應遲鈍;
其次,管理層作風偏於保守,滿足於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再次,投資單一,由於對於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於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佔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最後,角色模糊,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柯達經營戰略中技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被短期市場行為所左右,競爭者與合作者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角色模糊。
❸ 柯達破產了嗎他們公司還在運營嗎為何他們網站還上得去
2012年1月19日,柯達正式宣布破產,破產後剝離成立新公司,柯達走出了破產險境還在運營,所以柯達的網站也能正常登陸。
市面上有兩家叫「柯達」的公司同時存在。一家是百年老店伊斯曼柯達(EastmanKodak),另一家是剛剛成立的KodakAlaris。
柯達在北京宣布,英國退休金基金KPP已經完成了對伊斯曼柯達公司旗下個性化影像和文檔影像業務的收購,並成立了一家叫做KodakAlaris的公司。
伊斯曼柯達和KodakAlaris是兩家相互獨立的公司,不過後者擁有使用柯達品牌的永久授權,這也是兩家柯達公司之間唯一的聯系。柯達CEO彭安東此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伊斯曼柯達預計今年營收將在25億美元左右,約為提交破產申請時的一半。此外,新成立的KodakAlaris預計年營收在13億美元左右。
在膠卷時代,該公司曾是全球信息影像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隨著數碼相機及後來智能手機的普及,柯達逐步沒落,其負債達到67.5億美元,並在2012年1月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此後,柯達通過出售專利、剝離業務等手段起死回生,並在上個月正式退出破產保護。
柯達曾經輝煌的歷史:
柯達公司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始創於1880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柯達是「信息影像」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這個行業的市場價值達3850億美元,包括設備(如數碼相機和掌上電腦)、基礎設施(如在線網路和影像沖印系統)以及服務和媒介(如訪問、分析和列印影像的軟體、膠卷和相紙)。
柯達利用先進的技術、廣闊的市場覆蓋面和一系列的行業合作夥伴關系來為客戶提供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對影像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的需求。
公司有以下幾大業務領域:攝影—為大眾消費者、專業攝影師和電影攝影師提供數碼和傳統產品及服務;醫療影像—為醫療衛生行業提供傳統和數字影像獲取、存儲和輸出產品及服務;
商業影像—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影像獲取、輸出和存儲產品及服務;元器件—為原始設備生產商(OEM)提供光學元件和感光晶元;以及顯示器—設計和製造世界領先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剝離成立新公司 柯達走出破產險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柯達破產
❹ 柯達公司在中國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美國膠卷業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認為,現在,中國是該公司膠卷產品的第二大銷售市場,銷售規模僅次於美國,公司在這里的銷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場中最快的。
1998年,柯達在中國開設製造廠的時候下了相當大的賭注,當時它耗次10億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以及它們的許多員工。作為回報,中國政府在4年裡禁止其它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設立新的膠卷工廠。這次豪賭幫助柯達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膠卷(Fuji)在內的其他競爭對手。柯達在1994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該市場中僅列第四位。富士膠卷如今仍依造進口來給自己的店鋪供貨。根據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富士膠卷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縮水至25%,而柯達則達到了63%。其他一些膠卷廠商則在竭力爭奪乘餘12%的佔有率。最近,柯達表示將在全球范圍內削減1,700個職位,並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機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生產的產品同時銷往國內外市場。
❺ 柯達公司在哪個城市
柯達(中國)有限公司
地址: 上海市中山東二路555號外灘城601-607
❻ 柯達公司堅持的是什麼市場營銷觀念
我就漸漸的什麼也市場一下觀展,我認為他堅持的是一些正常的市場相關的。
❼ 柯達公司破產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什麼。
固步自封,吃老本。 告訴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迷戀舊日風光,只能成為昨日黃花而已。
❽ 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成立於1998年3月,是柯達在中國感光行業超過12億美元投資的項目之一,主要生產彩色膠卷和彩色相紙。公司在廈門海滄投資建造的工廠於2000年6月竣工並全面投產。柯達海滄工廠採用柯達公司幾十年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包括從乳劑制備、感光塗布到整理包裝等所有工序,是柯達在中國以至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 公司地址: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海滄新陽工業區翁角路308號
法定代表人:葉鶯
成立時間:1998-02-16
注冊資本:3195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0246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與外國投資者合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新金橋路27號金橋軟體園8號樓3層
❾ 柯達公司破產主要原因有哪些,為什麼
危機原因
1、數字技術終結膠卷柯達
首先是來自市場領域的激烈的價格競爭。自加標簽(或零售商品牌)將柯達產品的價格壓低了40%。在東歐和發展中國家市場上,價格便宜的膠卷也給柯達造成極大的威脅,因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價格而非品牌和質量。柯達實施了一系列價格反擊策略,曾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無法徹底清除價格戰帶來的惡劣影響。
柯達面臨的另一個挑戰來自數字成像技術對傳統成像技術造成的沖擊。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設備、嚴重的污染是底片與相紙生產和沖印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體積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難是使用底片和相紙給人們帶來的不便。
2、蹣跚戰略轉型
雖然柯達1998年就開始深感傳統膠卷業務萎縮之痛,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於擔心膠卷銷量受到影響,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
2000年之後,全球數碼市場連續高速增長,翻了差不多兩倍,而全球彩色膠卷的需求開始以每年10%的速度開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達的數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
2004年,柯達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碼相機,但利潤率僅1%,其82億美元的傳統業務的收入則萎縮了17%。
2006年,柯達把其全部數碼相機製造業務出售給新加坡偉創力公司。2007年,其又將原四大業務之一的醫療成像部門,以25.5億美元出售給加拿大資產收購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樂凱股份也以3700萬美元低價轉讓給廣州誠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來,柯達實施第二次戰略重組,裁員達2.8萬人,幅度高達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需求減弱,市場萎縮,其第四季報顯示,柯達虧損1.33億美元,連續第三年出現年度營收下滑,靠出售資產勉強盈利的柯達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達財報顯示,持續經營業務虧損5800萬美元。而且,柯達營收的主要來源竟仍然是專利出售,而像噴墨列印機那樣的新產品業務尚未真正打開市場。
(9)馬鞍山市柯達公司擴展閱讀
柯達啟示
1、靠不住的「品牌」
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品牌的傳說是,假如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可口可樂公司燒掉了,只要配方還在,很快就會重建一個可口可樂公司。或許確實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漿,加上0.39%的配方,這就是可口可樂。《商業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詢機構Interbrand聯合評選的2008年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中,可口可樂品牌價值就超過687億美金。
不要忘記,在同樣的評選當中,柯達2003年的品牌價值超過78億美元,而2004年就僅剩下52億美元,更不用說以後的徹底出局了。
曾經巨大的品牌價值,倏忽即逝。紙面上曾經巨大的品牌資產對於柯達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從1896年首屆奧運會開始,柯達就開始贊助體育賽事,通過大型體育賽事進行品牌宣傳成為柯達的傳統項目。從1986年奧運會開始「TOP計劃」,柯達成為2004年前每一屆奧運會的「TOP贊助商」。
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柯達開始步入困難期的時候,它依然是「TOP贊助商」,但是,這已經無助於挽救柯達的命運。
富士膠片經過市場摸索尋求多元化的發展,將其最早的影像事業(傳統膠卷、數碼相機、數碼沖印設備)、信息事業(印刷、醫療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學材料)、文件處理事業三大業務板塊調整為醫療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光學元器件、電子影像、文件處理和印刷六大重點發展事業,傳統膠卷業務在公司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僅為2%。
而作為中國的「膠卷王」,樂凱的轉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關注。在意識到只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所創造的利潤不足以維持企業繼續發展的問題後,樂凱在原有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選擇光學薄膜(廣泛用於光學和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材料,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的液晶顯示屏依靠的關鍵材料之一就是光學薄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向技術密集、資金密集、技術難度大、附加值高的領域發力。
雖然都是因為數碼時代的到來令傳統膠片行業衰敗,企業被迫轉型,但是從市場情況來看,惟有柯達轉型不力後面臨著破產的窘境,這是因為柯達是在被動轉型,富士、樂凱在發展過程中及時對業務和戰略進行調整,雖然轉型談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後續發展的勢頭,而柯達在「押寶」失敗後,被市場牽著不得不轉型,多年之後成果甚微。
2、百年老店更需「創新」
柯達的沒落,不僅是其技術創新的滯後,更是其對消費體驗忽視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達才宣布全面進軍數碼產業,並於其後陸續出售醫療影像業務、以及相關專利權。
但是,當時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佔據「數碼影像」的龍頭地位,就連韓國三星、甚至中國華旗等企業亦已初具規模。此時,龐然大物的柯達已經喪失佔領「數碼影像」的先機。
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唯有「創新」是不變的真理。這種創新,不但基於技術和管理層面,更基於商業模式、乃至消費體驗層面。而對於老牌企業而言,要麼在固執和傲慢中死中,要麼在持續創新中重新煥發生機。
雖然,世間沒有絕對的基業常青,企業的生死存亡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同樣,創新和變化雖不能完全確保企業永立潮頭,但卻是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創新均難以贏得未來,而傲慢和忽視消費體驗更將令其難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