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石橋

馬鞍山石橋

發布時間:2021-08-04 20:45:59

馬鞍山到當塗石橋

從馬鞍山汽車站到採石方向經常有那種小巴,是開去當塗的,從當塗車站轉車去石橋,每天好像二十分鍾一班

❷ 石橋是什麼地方

廣西石橋鎮

石橋鎮位於蒼梧縣東北部,距梧州市63公里。轄十三個村委會和一個街委會,1999年總人口47000多人。全鎮總面積230.2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1831畝,其中水田36074畝。石橋鎮水陸交通方便,東安江、梧信二級公路貫通全境,有縱橫鄉村公路七條、村村通汽車,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

石橋鎮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國道207線(二級路標准)貫穿全鎮,即將動工興建的洛湛鐵路路經集鎮而過,距廣西東部主要城市梧州市僅53公里,距賀州市不到100公里。全鎮村村通汽車和程式控制電話,全球通、聯通移動通信覆蓋全鎮,蒼梧聞名的龍岩名勝風景區和宋代古石拱橋就坐落於石橋集鎮內。

石橋鎮屬亞熱帶、半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俗稱蒼梧縣北部糧倉,是蒼梧縣優質谷主產區,年產優質谷3000噸,鎮內種植的遲熟荔枝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建設有萬畝優質遲熟荔枝基地。各種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重晶石、白雲石、黃金、磷礦、磷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藏量達8000萬噸以上。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25畝,木材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

石橋鎮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優質稻穀,年產3.4萬噸以上;有以遲熟荔枝為主的水果基地近兩萬畝;鄉鎮主要企業有日產10噸以上的石灰廠九個,日產20000塊紅磚以上的紅磚廠五個,家私木器廠七間,水電站一座;石橋鎮有十一種礦藏,以石灰石最盛,蘊藏量一億噸以上。石材開發為石橋鎮龍頭產業,現有碎石場43處,塊石場45家,年產塊石30萬立方米以上;石橋山羊、三黃雞、地瓜渣、名菜「魚眼米」、寒水蜂蜜、牛辣曬煙是石橋鎮的主要特產,年產山羊10000隻以上。一九九九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21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8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2億元,財政收入528萬元,銀行、信用社存款余額42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3元。

石橋鎮是自治區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市、縣文明圩鎮和文明市場。石橋圩鎮街面積300多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商住戶560多家,圩鎮人口近萬人。圩鎮市場三個,集市年成交額4000多萬元。

石橋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1998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32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2001年被自治區列為「十五」計劃城鎮發展重點鎮。圩鎮面積近2平方公里,已建成水泥硬化街道15條近2公里。圩鎮人口 1萬多人,有各種個體、集體工商企業400多家。各種圩鎮基礎設施齊全,現代化的小城鎮初具規模。

石橋鎮十分重視招商引資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目前已組織對重晶石、石灰石資源進行開采,特別是對石灰石的開采,年開采量達40萬噸以上,並銷往梧州、賀州、廣東等地用於生產水泥、瓷磚、耐磨磚、石灰等。鎮內還有年產10萬噸水泥的水泥廠一家,優質石灰廠100家,年發電量10萬千瓦時以上的鎮辦水力發電站一座,木器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共40多家。為了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鎮黨委、政府除制定了土地利用、用水、用電、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外,還爭取上級支持配合鎮鄉鎮企業發展建設了11萬伏輸變電站一座,開發了共140畝的鎮屬企業發展基地兩處,其中一處50畝,已建鋼筋水泥結構、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樓房兩座可供用作廠房;另一處90畝,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工作。

石橋鎮是文化之鄉和游覽勝地。有東安採茶劇、舞獅、舞龍、舞鯉魚、舞鹿兒、東安山歌等民間傳統文藝,每年龍岩院農歷「三月三」炮節活動波及東安五鎮,新興的民辦「東安詩社」名譽廣西乃至區外。村村有籃球場,其中燈光球場六個,文體活動十分活躍。石橋鎮有「蒼梧名勝——龍岩」、「豬婆洞」、「想思石人」、「馬鞍山」、「寶鴨塘」和「千年石拱橋」、「天後宮」、「中共地下支部舊址」、「史賢升烈士紀念碑」、「抗日陣亡紀念碑」十大游覽觀光點。「龍岩」,素稱蒼梧名勝,位於石橋圩西邊約700米,為石灰岩溶洞。洞長100米,寬60米,南北貫通,洞內可容5000多人。洞內有一洞通天,「抬頭可望月,側耳聞鳥鳴」,故又稱通天岩。洞內鍾乳石奇懸,有天然的石馬、石羊、石兔、石龜、石蛇和關帝像、劉三姐對歌台等,洞內外崖壁刻有李宗仁、白祟禧、黃旭初等達官和墨客的題詠。原自治區黨委常委、現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書協主席、詩詞學會會長鍾家佐多次觀光龍岩,並有題詩刻於崖壁。「千年石拱橋」位於石橋圩南面,碑記「建於宋時」,相傳,石橋鎮就是以這座石拱橋而取名石橋。這座橋為半圓形單孔式石拱橋,與水中倒影相襯,恰成一輪圓月。橋長30餘米,寬4米多,拱跨10米,高7.5米。這座橋全部為人工鑿成的石灰岩青石板建築(青石板規格有0.8米×0.3米×0.3米、1.5米或1.2米×0.8米×0.15米等),建築時不用灰漿粘砌,每塊青石板銜介面不露縫隙,整齊劃一。橋面兩旁有寬0.3米,高0.3米的青石條欄桿。這座石拱橋雖經歷近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基本完好,橋身安然自泰,看不出傾斜或沉陷跡象。只是兩邊橋墩的某些青石板稍有變動,出現裂縫,對於我們研究古建築技術有著不可多得的價值。「豬婆洞」,位於龍岩出西邊,洞口僅能一人出入,順洞口入約100米,有100多平方米的「小天地」。再入便黑暗無光,且有呼吸困難之感,這個洞多長多寬目前還是個謎。「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位於石橋中心小學校內,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門面有五圍拱式門口。民國32年1月,中共黨員楊月英、李林林、覃舜恩到此任教,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建立黨組織。同年8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派庄炎林、韋立仁到此任教,庄炎林任黨支部書記,把石橋作為建立省工委預備基地,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後因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和懷疑,民國33年春,庄炎林等五同志分批撤離石橋。現尚存他們的卧室、工作室和辦公桌、椅,有他們開展革命活動的圖片(展覽室)。

「龍岩」、「千年石拱橋」、「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均是蒼梧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❸ 12年馬鞍山石橋高考分數線

起碼也得等考完,才會有預估分數線吧······

❹ 石橋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請詳細說明一下.

石橋鎮位於蒼梧縣東北部,距梧州市63公里。轄十三個村委會和一個街委會,1999年總人口47000多人。全鎮總面積230.2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1831畝,其中水田36074畝。石橋鎮水陸交通方便,東安江、梧信二級公路貫通全境,有縱橫鄉村公路七條、村村通汽車,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
石橋鎮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國道207線
(二級路標准)貫穿全鎮,即將動工興建的洛湛鐵路路經集鎮而過,距廣西東部主要城市梧州市僅53公里,距賀州市不到100公里。全鎮村村通汽車和程式控制電話,全球通、聯通移動通信覆蓋全鎮,蒼梧聞名的龍岩名勝風景區和宋代古石拱橋就座落於石橋集鎮內。

石橋鎮屬亞熱帶、半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俗稱蒼梧縣北部糧倉,是蒼梧縣優質谷主產區,年產優質谷3000噸,鎮內種植的遲熟荔枝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建設有萬畝優質遲熟荔枝基地。各種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重晶石、白雲石、黃金、磷礦、磷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藏量達8000萬噸以上。森林資源豐富,有林面積25畝,木材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

石橋鎮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優質稻穀,年產3.4萬噸以上;有以遲熟荔枝為主的水果基地近兩萬畝;鄉鎮主要企業有日產10噸以上的石灰廠九個,日產20000塊紅磚以上的紅磚廠五個,家私木器廠七間,水電站一座;石橋鎮有十一種礦藏,以石灰石最盛,蘊藏量一億噸以上。石材開發為石橋鎮龍頭產業,現有碎石場43處,塊石場45家,年產塊石30萬立方米以上;石橋山羊、三黃雞、地瓜渣、名菜「魚眼米」、寒水蜂蜜、牛辣曬煙是石橋鎮的主要特產,年產山羊10000隻以上。一九九九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21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8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2億元,財政收入528萬元,銀行、信用社存款余額42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3元。

石橋鎮是自治區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市、縣文明圩鎮和文明市場。石橋圩鎮街面積300多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商住戶560多家,圩鎮人口近萬人。圩鎮市場三個,集市年成交額4000多萬元。

石橋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1998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32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2001年被自治區列為「十五」計劃城鎮發展重點鎮。圩鎮面積近2平方公里,已建成水泥硬化街道15條近2公里。圩鎮人口 1萬多人,有各種個體、集體工商企業400多家。各種圩鎮基礎設施齊全,現代化的小城鎮初具規模。

石橋鎮十分重視招商引資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目前已組織對重晶石、石灰石資源進行開采,特別是對石灰石的開采,年開采量達40萬噸以上,並銷往梧州、賀州、廣東等地用於生產水泥、瓷磚、耐磨磚、石灰等。鎮內還有年產10萬噸水泥的水泥廠一家,優質石灰廠100家,年發電量10萬千瓦時以上的鎮辦水力發電站一座,木器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共40多家。為了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鎮黨委、政府除制定了土地利用、用水、用電、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外,還爭取上級支持配合鎮鄉鎮企業發展建設了11萬伏輸變電站一座,開發了共140畝的鎮屬企業發展基地兩處,其中一處50畝,已建鋼筋水泥結構、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樓房兩座可供用作廠房;另一處90畝,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工作。

石橋鎮黨委、政府班子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務實創新,在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15100萬元,財政收入492萬元。近幾年來,被梧州市委、市政府和蒼梧縣委、縣政府分別授予:「
1997—1998年度梧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1998年度『雙文明』建設文明單位」,「1999年度梧州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六個好』鄉鎮黨委」,「1999年度蒼梧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鎮黨委、政府」,1998——2001年連續被市縣評為「文明圩鎮」。進入新世紀,石橋鎮致力於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已先後有來自廣西農科院及廣東的客商到我鎮興辦「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興辦企業。我們熱情歡迎廣大客商及各界人士直接投資或引資引項目到石橋鎮興辦實業,目前招商的主要項目有:(1)年產60萬噸旋窯水泥廠建設;(2)石灰產業的深加工開發;(3)龍岩風景區觀光農業示範園建設;(4)傳統風味的石橋特產——地瓜榨規模開發;(5)100畝商住地產開發。

石橋鎮是文化之鄉和游覽勝地。有東安採茶劇、舞獅、舞龍、舞鯉魚、舞鹿兒、東安山歌等民間傳統文藝,每年龍岩院農歷「三月三」炮節活動波及東安五鎮,新興的民辦「東安詩社」名譽廣西乃至區外。村村有籃球場,其中燈光球場六個,文體活動十分活躍。石橋鎮有「蒼梧名勝——龍岩」、「豬婆洞」、「想思石人」、「馬鞍山」、「寶鴨塘」和「千年石拱橋」、「天後宮」、「中共地下支部舊址」、「史賢升烈士紀念碑」、「抗日陣亡紀念碑」十大游覽觀光點。「龍岩」,素稱蒼梧名勝,位於石橋圩西邊約700米,為石灰岩溶洞。洞長100米,寬60米,南北貫通,洞內可容5000多人。洞內有一洞通天,「抬頭可望月,側耳聞鳥鳴」,故又稱通天岩。洞內鍾乳石奇懸,有天然的石馬、石羊、石兔、石龜、石蛇和關帝像、劉三姐對歌台等,洞內外崖壁刻有李宗仁、白祟禧、黃旭初等達官和墨客的題詠。原自治區黨委常委、現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書協主席、詩詞學會會長鍾家佐多次觀光龍岩,並有題詩刻於崖壁。「千年石拱橋」位於石橋圩南面,碑記「建於宋時」,相傳,石橋鎮就是以這座石拱橋而取名石橋。這座橋為半圓形單孔式石拱橋,與水中倒影相襯,恰成一輪圓月。橋長30餘米,寬4米多,拱跨10米,高7.5米。這座橋全部為人工鑿成的石灰岩青石板建築(青石板規格有0.8米×0.3米×0.3米、1.5米或1.2米×0.8米×0.15米等),建築時不用灰漿粘砌,每塊青石板銜介面不露縫隙,整齊劃一。橋面兩旁有寬0.3米,高0.3米的青石條欄桿。這座石拱橋雖經歷近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基本完好,橋身安然自泰,看不出傾斜或沉陷跡象。只是兩邊橋墩的某些青石板稍有變動,出現裂縫,對於我們研究古建築技術有著不可多得的價值。「豬婆洞」,位於龍岩出西邊,洞口僅能一人出入,順洞口入約100米,有100多平方米的「小天地」。再入便黑暗無光,且有呼吸困難之感,這個洞多長多寬目前還是個謎。「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位於石橋中心小學校內,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門面有五圍拱式門口。民國32年1月,中共黨員楊月英、李林林、覃舜恩到此任教,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建立黨組織。同年8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派庄炎林、韋立仁到此任教,庄炎林任黨支部書記,把石橋作為建立省工委預備基地,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後因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和懷疑,民國33年春,庄炎林等五同志分批撤離石橋。現尚存他們的卧室、工作室和辦公桌、椅,有他們開展革命活動的圖片(展覽室)。

「龍岩」、「千年石拱橋」、「中共石橋地下支部舊址」均是蒼梧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馬鞍山石橋及大公圩該如何發展

我認為大圩也要有工廠,要把大圩的特點發揮出來。

❻ 馬鞍山到石橋車最晚幾點

您好,馬鞍山到石橋最晚的一班車是17:10

望採納!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❼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中考石橋錄取分數線

2010年當塗縣普通高中擴招錄取標准時間:2010-07-20 15:42 來源:市招生辦 作者:姚加 【大 中 小】 評論: 條 學校名稱志願學業考試成績總分說 明當塗一中一653其中學業考試成績總分為653分的考生:學業考試成績總等級值為20分,綜合素質評價總等級值為12分。石橋中學一528 二535 當塗二中一522其中學業考試成績總分為522分的考生:學業考試成績總等級值為18分,綜合素質評價總等級值為12分。丹陽中學一470 陽光學校 (民辦)一470 鴻志學校 (民辦)一470 丹陽外國語學校 (民辦)一470 新知學校 (民辦)一470

❽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石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被稱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為我國十大著名古橋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❾ 當塗縣石橋鎮有哪些村

·石橋社區
·馬橋社區
·永新村
·起壠村
·黎明村
·謝公村
·陶村
·團林村
·石橋村
·團月村
·光華村
·雙橋村
·濟南村
·沛東村
·濟東村
·萬濟村
·普濟村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石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