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意義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8-04 19:26:38

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

(一)公共服務及供給

1.公共服務及分類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夠促成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公共服務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是我國改革與發展進程在當前階段的迫切要求。在我國,公共服務有三種含義:一是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三是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公共服務的方式,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當談到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時候,就是指的這種直接公共服務。

根據公共服務的內容,公共服務可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2.公共服務對象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需求。公共服務只需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而其他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3.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

(二)公共服務社會化的現實條件

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服務改革過程中,公共服務社會化是一個較有共性的發展趨勢。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要有:在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上,政府不再作為唯一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而更多地轉為社會主體活力的持續釋放提供製度保障這一角色上來:在政府與公民關系的認識上,公民作為政府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享有參與權和發言權。政府行政的效果取決於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有賴於行政相對人的合作與支持。政府和公民之間不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同時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與被監督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進行了多樣化嘗試,並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有利條件有以下幾點。

1.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第三部門」日漸壯大成熟,為公共管理社會化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政府和社會組織體系之間開始建立新型的夥伴關系,為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行政手段在弱化,社會漸漸從行政的一元化中分離出來,各種社會中介組織進一步發育、發展,它們正在逐漸成為民間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力量。社會關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種新的利益群體重新組合、構造,正尋找新的利益表達途徑。廣泛的社會參與要求已經動搖了 「單位」和 「部門」在某些領域中的特權。

2.政治體制改革為公共服務社會化創造了體制條件

通過改革,政府逐漸轉變了管理方式,管理的觸角正從微觀管理領域收回而轉向宏觀管理領域,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變單一管理為多元管理、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使得公共服務社會化在管理制度層面上成為可能。

3.行政文化環境的演變為公共服務社會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精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整合、相互滲透,對公共行政系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社會心理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公平、效率、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已成為行政文化的主流。

❷ 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意義是什麼

簡單的舉個例子
律師提供服務是收費的。
政府部門為規范行政,出資聘請律師做法律顧問,
就屬於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目的就是要依法行政為社會服務

❸ 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
道德及其歷史發展: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游歷了很多的國家,拜訪了很多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是飽學之士,真是滿腹經綸。 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學生說:"十年游歷學,你們現在有了很多學問,長了不少見識。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弟子們便圍繞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我們坐在曠野里。""這曠野里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感到很驚奇,他們都沒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秘的老師,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一個弟子先開口了:"老師,只要有把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個弟子說:"散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第四個弟子說:"斬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來才行。"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課,就上到這里,你們回去以後,按照各自的辦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相聚。"一年後,弟子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經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穀子坐了下來,等待老師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幾十年後,哲學家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現哲學家在書的最後補上了這樣一章:"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美德佔據心靈。"
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與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則,代表了康德哲學的兩大主題,這就是自然與自由、感覺世界與理智世界,它們都與我們的生存意識息息相關。
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它的產生受到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制約。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人類才能結成社會關系。孤立的個人是不存在什麼道德問題的【比如狼孩,沒有社會生活就不存在道德問題】。只有在形成了人與人、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社會關系的地方才有可能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古希臘蘇格拉底曾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未經意識到的道德不能稱為真正的道德,因為道德畢竟是人類主體精神的自律【板書】。當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或集體的關系以及如何去調節這種關系時,作為自覺意識和人類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產生。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生產勞動的過程從現象上看是人的智力、體力同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但從本質上看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往,表現為一定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在人的勞動過程中,產生著人們道德倫理上的交往,形成有關善與惡、禍與福、利與害等道德觀念。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道德的發生同一定的社會分工相聯系,是一定社會分工的產物。人類最初的分工是一種自然的分工,如性別、年齡的分工,這種分工發生在蒙昧時代。真正具有社會意義的分工發生在野蠻時代。這一時代相繼出現了兩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第二次是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兩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日趨復雜,交往日益頻繁。與此同時,人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由勞動分工導致的人們實踐領域的擴大和實踐活動的復雜化,產生了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和與之相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產生了從道德意識上約束人的行為、調節各種利益矛盾,以維系一定社會秩序的必要性。於是,在人們自身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簡單的道德准則即道德禁忌。
(二)道德的涵義
中國古代西周時期就有「道」和「德」這兩個字,最初道和德是分開使用的。如《論語》中提到「道」有60多處,提到「德」有38處,而一處也沒有將它們聯用。道和德開始聯用,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管子》、《莊子》、《荀子》等書。《管子》說:「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後兩句意思是說,只要統治者確定和奉行道德,老百姓就會接受教化。《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之道德之極。」後兩句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切都能按「禮」的規定去做,就算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古代文獻中的「道」原是指道路,借用來表示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法則和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本體。東漢的劉熙在《釋文》中對「德」的解釋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地說:「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這也就是說,「德」表示在認識和實行了「道」之後有所得,一方面,「外得於人」,即「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助人);另一方面「內得於己」,即「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自得其樂,修生養性)。可見,道德在那時已內含著人們處理人我關系時應當遵循一定的准則之意。
在西方,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板書】(摩里斯),本表示風尚習俗(在人類的原始社會,當時的風尚和習俗也就是公認的行為規范),後來演變成內在本性、性格、品德等意思,也有規則或規范等涵義。到公元4世紀拉丁語又產生出專指道德的moralitas【板書】一詞,表現在英語中則為morality.
歷史走到了今天,究竟該怎樣解釋道德一詞呢?
道德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和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對人們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換言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的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調節人與人(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集體、社會集體與社會集體)、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倫理關系的行為原則、規范的總和。
(二)道德的特徵
就道德的社會實質而言,道德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規范性。規范,就是一種標准,一種尺度。道德的規范性,就是道德的約束性。離開了道德規范,就無所謂道德的規范調節,因而也無所謂道德。
2.階級性。即同一社會形態里有不同階級的道德,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各個階級的道德也不相同。
3.共同性。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相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也存在著某些相似或相同的成分或因素。(東方、西方道德)
4.層次性。不論哪一種社會,在道德上的要求總是多層次的,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要求;不論哪一種道德類型,在其最基本的總的道德原則之外,也都有一些不同層次的具體道德規范。道德好比一座山,中間有無數的階梯,每個人能攀登到什麼程度是由各種條件決定的。【廣泛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5.相對獨立性。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變革之後,人們原有的道德概念和習慣不會立即自動變化,而是需要經過一個社會實踐的斗爭和思想教育的過程
6.社會性。道德是和人類社會同始終、共存亡的。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現象,只要有人與人的關系存在就需要有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存在。
7.美好的理想性。道德是對善的嚮往與追求。道德要求相對於現實社會條件而言,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即一定社會總有其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它既要求一部分人能在現實條件下實現,也是面對所有人的目標要求。

第二部分:
人類道德的歷史生成【幻燈】
1.人類道德的萌芽
道德發展史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道德胚胎萌發於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習俗【板書】中的重要內容,而道德這個詞恰恰是由習俗演化而來的。原始人剛剛脫胎出動物界,各個方面還保留著動物的某些特性。由於認識自然、抗禦自然的能力極為低下,「他生活在一個經常被現實的敵人襲擊的危險環境中,或生活在他頭腦所能想像出來的敵人對他襲擊的恐怖之中;他也生活在一個幾乎完全無法隱蔽(這種恐懼躲也無處躲,藏也無處藏)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里,他的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是暴露的;他還生活在一個比較小的緊緊結合在一起的群體中,這樣的群體常常比擴大的家庭大不了多少,在這里,任何一種不履行義務的行動都會立刻引人注目,立刻被人抓住」,這些就決定了原始人必然形成一些維系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風俗習慣,如果沒有這些習俗慣例,如果不嚴格遵循這些習俗慣例,原始人的共同體就會土崩瓦解。
原始人的祖先發展到人類階段,是以遵守其群體的習俗為條件的。這些習俗涉及到收集食物、起居飲食、繁衍生存等,大多是以否定性的語言或禁止性的詞句表現出來【基本的道德規范,當然那個時候還不能稱作道德規范,都是否定性的,禁止那樣做等等】,故原始習俗又可稱之為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超越於群體的贊成或反對態度之上的,好像是通過某種難以理解的神秘力量自動地發揮著作用。這種禁忌或者整個地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被日益變成群體的責任,要求大家無條件地遵守或不要違禁。(禁忌——責任)
產生於原始群集時代的習俗或禁忌,盡管帶有神秘莫測性質,【例如,澳大利亞耶卡拉土著居民禁止待產婦吃鱷魚蛋,孩子出生後母親依然得繼續恪守,母親對鱷魚蛋的禁忌持續到孩子學會說話,此外,老年人舉行儀禮的營地禁止婦女兒童進入,青年男子也不能隨便進入;女子可以而且被鼓勵使用猥褻的言語,而男子卻被禁止這樣做;男子被允許白天貪眠,而女子卻沒有這種權利。在馬塞族中,牛奶煮沸是禁忌,因為他們唯恐牛會因此而乳汁枯竭。凡是違背這些禁忌的,輕者被眾人指斥怒罵、罰做苦役,重則處以酷刑甚至處死。】但客觀上成了調節早期人類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
隨著人類生產實踐的發展、生活經驗的積累和人類思維水平與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規范的出現不是由於某種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社會生活調節的需要。只有到這個時候,新產生的調節人們關系的社會規范才丟掉了禁忌的外殼,稱為一般的道德規范【板書】。
2.人類道德的形成
自然界的逐漸人化,人本身逐漸的社會化以及社會關系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必然要打破那種存在於原始人中的天然秩序,建立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社會新秩序,於是原始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逐漸學會識別「有利」和「有害」,並把這種利害關系予以擴展,形成了「善」和「惡」概念的雛形,由此推演出正義與非正義、勇敢和懦弱、禍與福、榮與辱等道德概念。【板書演示】
馬克思指出,古代民族是在神話幻想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我們剛才演示的那些道德觀念也是在這古代代民族的神話幻想中,實際上包含著他們史前時期生活的心理表現、精神傾向和倫理品格。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神話,敘說著兩個孿生兄弟(或姐妹)的故事,後來,逐漸在兩者的性格中出現了差別:一個顯得聰明和機智,為民除害而享有善的美譽,一個顯得愚蠢和笨拙,貪婪自私而被人們稱之為惡。我國古代的一些神話,總是謳歌和贊美那些造福於民的英雄天使,而對那些擾民以憂的則給予了無情的譴責和貶斥。比如,開天闢地的盤古,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女媧,鑽木取火的隧人氏【板書】,教民稼穡的神農氏以及射九日的後羿,都被視為勇敢、智慧和美德的化身。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在野蠻期的低級階段,人類的高級屬性開始發展起來。個人的尊嚴、宗教的情感、正直、剛毅、勇敢,此時成為品格的一般特質」。如果說在蒙昧時代,原始人還處在以一種天然的習俗或禁忌來維系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的階段,那麼到了野蠻時代,則產生和形成了人類的道德。當然,道德的形成和產生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由少數人的意識逐漸發展為多數人的意識,變成普遍的共同的社會要求的漫長的歷史過程,期間經過了若干發展階段。
道德規范意識的產生除了生產活動的需要在者就是兩性關系相處的需要。發現「血親婚配」【板書】的危害對於從動物的自然關系向人類的倫理關系轉變,是及其偉大的發現。僅以婚姻家庭發展為例,就經歷了從毫無約束的雜婚制,到禁止父母與子女通婚,再到排除同母所生子女之間的性交關系的血緣群婚,再到某種或長或短時期內對偶婚等形式。
可以說,人類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就是一個由原始群的禁忌道德、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規范【板書】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板書】、從外在要求到內在需要、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發展過程。當然,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道德的形成、分化和獨立,則是更晚的事了,它是隨著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隨著剩餘勞動和私有制的出現而逐步形成的。
總之,人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康德),而是道德為了人而道德。沒有道德,人類不可能完全達到他的目的,道德是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

第三部分:
分析道德的內涵,就其所揭示的內容而言,道德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道德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圍,它不是社會存在,更不是超於人類社會之外的東西,而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凡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根源和本質均應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去尋找。(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例如,社會弱勢群體,妓女行業生存問題)上述定義首先揭示了道德的根源和本質。
第二、道德和其他行為規范的顯著區別是依靠的手段不同。
作為調節人們行為的准則並不僅僅是道德。有諸如經濟規范、政治規范、法規、各種組織自行規定的規范等名目繁雜的准則,形式有命令、法律章程、守則、公約、戒律、慣例等。
而道德與這些規范發生作用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它通過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這三種形式尤其是通過人們自身在接受了某種道德要求及所產生的內心活動顯示出來。只有當社會輿論或傳統習慣認為是善的或惡的,人們在自己的內心中又具有同感時,其作用才能實現。而其他規范則是依靠另一些特殊社會手段維持的,特別是以國家權力或其他形式的權力強制為前提的(只因道德准則與其他准則有重疊的部分,這些准則在發生作用時既可以依靠道德的也可以依靠其他的手段)。僅僅把道德說成是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那就等於說,道德是經濟、政治、法、組織等規范的總和了。這既混淆了道德與其他規范的界限,又把其他規范都包羅在道德之中,顯然是不妥當的。
第三、道德的直接作用就是調節三大領域的倫理關系。當今的倫理關系已由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向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人與自然乃至人與自身的倫理關系擴展。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一直是在道德的視野之內的,道德最初就是適應調節這種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1】一類是個人同個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諸如家庭中的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他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由血緣、婚姻關系聯結起來的親戚之間的關系,同事、同學、師徒、師生以及領導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日常生活中的朋友、鄰里之間的關系,等等。這類關系涉及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構成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系列。【2】另一類是個人同社會集體(即群體)的關系。諸如個人與所在單位和組織團體的關系,個人和階級、民族、國家以至個人和整個人類的關系等。這類關系普遍地存在著,也是社會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3】再一類是社會集體(即群體)之間的關系。諸如單位之間的關系,團體、組織之間的關系,階級、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等。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與人類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條件,包括自然圈(自然世界)與技術圈【板書】(物質文明世界,這個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更為凸現)。千百年來,道德主要是為調整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服務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未能進入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范圍。有史以來,人類就與自然界發生著關系。但在古代,人對自然界的"干預"不像現在這樣明顯,它通過自然界的變化來影響社會生活的范圍也沒有像現在這么廣泛。因此,道德活動的主體不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列為自己的客體,未將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作為道德調節的對象,是很自然的。
當前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這正是人的智慧及能力高度發揮和對象化的表現與確證,它無疑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福利。但在使用科學技術時,如果違背自然規律,確實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關系,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危害。當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生命的健康,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協調關系遭到了破壞,並處於一種引人關注的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和實踐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
實質上就是關心社會的發展,關心人類的利益。所以人對自然環境的態度最終會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觸及人本身的利益。【自然是否有價值、利益?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宇宙中心主義,板書,亞倫理,現在爭論的一個問題】可見,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間接地體現了人們彼此間的利益關系,從而人用什麼態度對待自然環境也就有了道德意義。人如果恰當地處理了這種關系,給他人和群體就會帶來利,否則,帶來的是害,不論利或害,都體現了人對與他人、與群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處置。
第三:人與自身的關系也是道德調節的對象。
科技發展帶來了人類自身生命的道德困惑,(生物技術)
科技時代,現代生物技術飛躍發展。它比傳統的生物技術抄縱能力更強,更有效,因而人類對於它的生物安全性(Bio-safety)更加關注和憂慮;同時由於它對於人類自身生命的干預更加廣泛和深刻,因此也就引發了更多的道德困惑。
首先表現在人工授精、試管嬰兒、「克隆」等生殖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有人提出,人工生殖技術只注意到了人類的生物屬性,而根本沒有考慮到人類的社會屬性;有人認為,將人類最神聖的生殖過程轉移到臨床上進行,這是傳統的倫理道德不可接受的;有人認為,人工生殖技術引發了撫養、贍養等道德權利和義務的沖突;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在明確立法和絕對保密的情況下,人工生殖技術又是有益於人類自身繁衍、家庭幸福和社會整體利益的。

這是引薦別人的,沒有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有不當,望見諒!

❹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名詞解釋

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❺ 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營利組織的供給
2.社區的供給
3.自願供給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主要內形式 ,歸結為兩容大類:
一類是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公司化與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競爭選擇。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許經營、共同生產;競爭選擇包括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
另一類是非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內部分權與公眾參與。內部分權也就是放權於基層;接納公眾參與,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❻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❼ 社會化對個人有什麼意義

20世紀以來,出現了法律社會化運用導致了公共利益對所有權形勢的必要限制,...[陳全生]六、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對正處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人們生活成本很高,這個不是經濟價值,判斷它而在於社會心理的壓抑會很大,而對個人來說,對個人行為的誠信評價的價值,...
實務派:大眾媒介提供的新聞、訊息和娛樂服務對個人和社會有許多正面效果,如果人們正確地利用媒介得到新聞和訊息,...宗教和教育機構的社會化努力,也常被媒介增強效果(Schramm, Lyle, and Parker, 1961)。 ...增強這些能力,我們便能發展成有道德、理性的人,能夠以個人有意義的方式規劃生活並發展有益處的未來。...
就拿具有典型意義的個人所得稅來說,現行稅制的多檔次的累進稅率設計,也是從更好地調節不同收入水平的願望出發而設計的。...一個中國企業或個人到銀行借款,銀行不看這個企業或個人有多少錢而是看房子,覺得房子能賺錢就借。...四是有利於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貫徹收支兩條線原則,確保基金的安全與完整。...
...並認為「我國產品質量法是產品質量管理法和產品責任法的統一體」,其特點是治理綜合化;管理系統化;功能社會化的特點」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反壟斷法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是通過對自由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來實現的。...因此,凡個人有所得,...
...它是由個人對於社會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大小取決於個人對於社會或他人的愛與尊重的程度;②外部社會失效率,它是由社會對個人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以實現他對勞動崗位的最佳選擇,從而使個體化勞動潛能盡可能地轉化為對社會或他人有用的勞動能力;如果社會對於這個人有較高程度的愛與尊重,...
...它工業上的效率,不僅是和社會、和環境的發展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甚至還對社會和環境的發展有好處。...隨著社會化資本的合作及其他要素的合作,股權越來越開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法人持股、私人持股等持股,...如果對個人來講我覺得還是對於自己原來的自認為的一種贏的東西,事實上每個人...
我當時提出一個看法,其實俄國農民之所以對集體化有能力採取那麼強烈的反抗,恰恰是因為它有農村公社的傳統。...根據我的看法,西方中世紀對個人權利的束縛,主是是小共同體的束縛,包括采邑、村社、行會、教區、家族、等等。...杜老在給沈志華的那本《新經濟政策與蘇聯的農業社會化》寫了一篇序言這樣說。...
這些學者認為我們運用文化和言語代碼以使自己和他人的傳播有意義;我們的文化和言語代碼影響我們自己的行為;...男性化社會中:社會角色有明確的劃分(如男人應該有很強的決斷性,堅強和追求物質上的成功,...心理上的性別角色(是)調整男性化-女性化對傳播影響的個人層面的因素(見 Gudykunst & Lee,...
...尤其需要立法者、社會制度及司法制度的特殊保護;對未成年人需要適用特別的法律規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他們的和諧發展和社會化極為重要,...《決議》特別強調指出,對未成年罪犯應主要採取教育措施或者其他對個人有矯正作用的替代性制裁措施;...亦可例外地適用傳統意義上的刑事制裁措施。...
...來看待社會網路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在《經濟行動與社會結構:鑲嵌問題》中,格氏批判了「低度社會化」和「過度社會化」,...社會資源被定義為「財富`地位`權力和與個人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那些人的社會關系」(19)他把社會結構想像為按照某種規范的榮譽和報酬而分等的人作成的社會網路,...
既要有權威的聯合徵信服務機構,面向各行各業,同時也要有為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不同經濟行為提供市場化、社會化的獨立的第三方信用群體,...隨著銀行增值服務的開展和信貸品種的增加,信用體系建設也可以跟進,對社會需求就可以更好地滿足,...同時在經過本人授權後,可以對和個人有商業業務的單位開放。...

❽ 什麼是公共服務社會化建設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社會化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拓展公共服務外包、充回分發揮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答服務方面的作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改善公共服務供給狀況,滿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緩解和解決當前社會矛盾的客觀需要;公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內在要求;優化資源配置,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❾ 社會化服務特徵

由於服務范圍涉及公益性部門和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部門,因此社會化服務這一產品可區分為公益性服務和商業性服務,同時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服務的定製性

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是以無形的方式,在顧客與服務人員、有形資源商品或服務系統之間發生的、可以解決顧客問題的一種或一系列行為。這種服務的實質是與顧客的有效溝通,挖掘消費者現有的或潛在的需求,並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就一個特定的顧客而言,到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查閱地質資料這類產品消費與接受地質資料管理者提供的服務是同時發生的。按照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訪問教授洛五勞克(Christopher H.Lovelock)提出的根據服務行業的性質、服務性企業與顧客的關系、服務定製化服務程度和服務人員主觀判斷程度、服務需求性質、服務傳遞方式劃分為4種分類方式(崔立新,2003)。顯然,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屬於根據服務定製化程度和服務人員主觀判斷程度劃分的類型,如表3-4所示,可以歸為 「雙高型」的服務類型,是「知識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不僅要求高度定製化,而且要求服務人員作出大量的主觀判斷,確定服務方法和服務特點。因此,地質資料服務提供者在與顧客接觸過程中,不只是就顧客提出的需求作出消極的反應,而要經常與顧客進行積極地溝通,引導顧客;同時,聽取顧客所提供服務的建議,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務。由此對地質資料服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須接受全面培訓,掌握專業技術,把握國家政策走向,善於判斷,以便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

表3-4 根據服務定製化程度和服務人員主觀判斷程度分類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也存在一般性的特點。

(二)服務的無形性

無形是服務的最明顯的特點,表現為活動形式的消費品,它不是由某種材料製成的,且沒有一定的重量、體積、顏色、現狀和輪廓,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對象或可以出售的物品中,不能作為物而離開服務者獨立存在。顧客在消費服務之前,無法看見、聽見、品嘗、觸摸、嗅聞服務。服務之後,顧客並未獲得服務的物質所有權,而只是獲得一種服務經歷。

由於服務是無形的,顧客在得到服務之前,往往無法肯定他們能得到什麼樣的服務,也很難描述;而且,顧客無法在得到服務之前先試用。正是因為服務的無形性,顧客對服務質量的評價一般比較主觀,一般用經驗、信任、感受和安全等方面語言描述服務,方法上十分抽象,很難評價一項服務的好壞。

(三)服務組織的公共性

我國的地質資料服務部門是事業單位,是政府組織推動公共產品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實施單位。作為公共組織,其最顯著的特徵是產出的非市場性或壟斷性,這種壟斷性主要是由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性、政府管制等因素所造成,並會對其評估產生後果:一是服務的壟斷性往往伴隨著信息的壟斷,使得公眾難以掌握充分的信息;二是評估標准困難,因為管理者與服務者具有唯一性。

公共服務的雙向活動,即通過與社會和公眾互動過程來實現要求公共組織必須先獲得充分的公共信息,了解社會和公眾需要什麼,希望從公共組織得到什麼。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受眾產生的各異需求,完全了解各種需求是不可能的,這給客觀評估公共組織的服務效果變得更加困難。

(四)公益性與商業性共存

目前,我國的地質調資料社會化服務機構以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為主,生產部門和咨詢服務機構為輔;服務的對象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因此決定了服務機構主要是公共組織,服務方式分為公益性服務和商業性服務兩類。

公益性緣於服務組織的公共性,服務內容是公共或者准公共產品,服務機構的運行源於公共財政的支撐。如果服務對象尋求服務的目的為政府決策或是公眾利益,那就應該得到公益性的服務;如果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如企業的投資決策活動,則屬於商業性活動,對其服務則應以商業性服務管理方式加以調整各種關系,包括收費等。

(五)服務效果的滯後性、間接性和難定量化

滯後性表現在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效果尤其是服務效益不能馬上體現出來,如找到了有開采價值的礦床還需要進行工程開拓、采選等投入,產品才能供應社會產生使用價值。間接性表現成果地質資料的服務只是某項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未獨立發揮作用,其價值表現為貢獻份額,如重大工程的部署,成果地質資料只是輔助性技術支持,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又不可或缺。

難定量化則是服務面廣、效益鏈條長等共同因素影響的結果。公共組織目標的多元性及目標彈性,以及服務的互動特性,決定了考評的難以量化。目標的多元性主要表現為缺乏一個可以統帥各項具體指標的總目標,盡管法律、法規可能賦予特定公共組織數個目標,但並未規定各目標之間的權重和替代關系,加上目標的彈性及軟目標,表述抽象籠統且難以量化的硬性指標,均使得對公共組織的服務效果評估出現困難,尤其是量化的評估更是難上難。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