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方言小品

馬鞍山方言小品

發布時間:2021-08-04 07:59:49

A. 安徽馬鞍山方言笑話,謝謝!

1、革么斯啊:干什麼。
2、啊好吃:好不好吃。
3、喝人拔辣地:表示很嚇人。
4、喝七麻烏地(或者「烏七麻喝地」):代表外面很黑。
5、幺的:沒有。
6、胡里八塗:糊塗。
7、哪塊:哪邊。
8、討嫌:討厭。
9、拿翹:故作姿態,借故推託。
10、韶:形容說話嚕嗦。
11、二五:指人神經質,不識好壞。
12、塔僵、夾十:為人不隨和,不好相處。
13、在意:留神、注意。
14、拉倒:作罷。
15、刷刮:做事利索。
在馬鞍山話中,物品的對應叫法如下:
1、玉米:「包盧」
2、勺子:「跳子」
3、癩蛤蟆:「癩癩估字」
4、鞋子:「孩子」
5、廁所:「茅斯」
6、掃把:「條走」
7、腦袋:「老瓜子」
馬鞍山人的說話方式!
①馬鞍山人喜歡在"你```````"後面加個"啊"
比如:普通話:你有沒有錢了?
馬:你啊有錢啦?(同樣,喜歡在句尾+啦\啊?)
普通話:你是不是學生?
馬:你啊是學生啊?你個是學生啊?
②馬鞍山人在疑問前用"個``````"疑問句尾用"波"
比如:普通話:是不是?
馬:個是波?
普通話:有沒有錢了?
馬:個有錢了?或者是:啊有錢啦?
③馬鞍山人喜歡讀前鼻音.不喜歡讀後鼻音.就算是前鼻音,讀的還更前了.
④說話方式:"老子"開頭
⑤對某事不屑一顧:切!社!
⑥喜歡在句尾+噠
比如:普通話:你不知道?
馬:你不(曉得)舀噠?
⑦把"你"字念的很象"泥"
⑧在一個句子中,把"死"字念的很重.
馬鞍山方言對話
1.大姑(哥)阿, 阿七飯過啦?踩個鋼絲車,精扛扛地上該啊?阿不猴窩里歲羔?
喳吧喳吧的,么子事!活丑,還不是ki買點——挑子、條走、搓撥、孩子和包盧(=勺子、掃把、簸箕、鞋子和玉米)。老瓜子犯嫌,荷包揣好了!人五人六的。不要給人家旋跑了,就窩心的要命!哈是的啊?安!
2、水撲得了, 二五啊, 胡里八塗的,你把我東西粗哪塊去啦?
討嫌,攤炮子子的,直不弄冬的,一巴掌呼死你!
3、個人好結石,恩棒棒的。來世得狠呢,阿行啊?
拉倒吧,不頂龍!脾氣塔僵、還夾十!一點不胎氣,動不動就拿翹,癩癩姑子一個!
4、茅斯裡面喝七麻烏地,癔里巴怪,拉個巴巴把老子磕七頭凍得猴猴的!
磨磨幾幾的,這個人真磨啊!活丑

B. 方言小品

《戲劇與方言 》

侯寶林 郭啟儒

甲:做一個相聲演員啊,可不容易。

乙:怎麼?

甲:起碼的條件兒,得會說話。

乙:這個條件倒很容易呀,誰不會說話呀?

甲:說話跟說話不同啊。

乙:怎麼著?

甲:你看一般人說話:只要把內容表達出來,讓對方領會了就行啦。

乙:哦,那麼說相聲的呢?

甲:相聲它是藝術形式啊,就得用藝術語言。

乙:噢。

甲:它這個藝術語言跟一般人說話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聲的語言哪,它必須得精煉。

乙:哎。

甲:您看我們表演,說的是北京話。

乙:是啊。

甲:我們說的北京話不是一般北京話,是精煉的北京話,是經過了提煉,經過了藝術加工。

乙:相聲台詞兒啊,就是語言精煉。

甲:哎,相聲語言的特點呢,就是短小精幹而邏輯性強。

乙:對。

甲:您看我們說的北京話,外埠觀眾他也聽得懂。

乙:噢。

甲:這怎麼回事?經過了藝術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說話那麼啰唆,什麼名詞、副詞、代詞、動詞、語氣詞、感嘆詞用得那麼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麼您給舉個例子,要用這啰唆的北京話怎麼說?

甲:啰唆北京話?那比如說吧,哥兒倆,住一個院里,一個在東房住,一個在西房住。夜間都睡覺啦,忽然間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兩個人一問一答,本來這點兒事幾個字就能解決,要用老北京話能說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麼說?

甲:比方說夜間了,都睡覺了,忽然間那屋屋門一響,這屋發覺了,「喲嗬!」

乙:「喲嗬」?

甲:啊!先來個感嘆詞。

乙:你瞧瞧這個。

甲:「喲嗬?那屋『咣當』一下子門響,黑更半夜,這是誰出來啦?一聲不言語呀,怪嚇人的。」

乙:嗬!這一大套啊。

甲:這回答也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還沒歇著哪?我出來撒泡尿。沒有外人,您歇著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這位比他還啰唆。

甲:這位還關照他呢。

乙:還要說什麼?

甲:「黑更半夜的穿點兒衣裳,要不然就凍著可不是鬧著玩的,明兒一發燒就得感冒嘍。」

乙:嗬!

甲:這說:「不要緊的,哥哥,我這兒披著衣裳哪,撒完尿我趕緊就回去,您歇著您的吧,有什麼話咱們明兒見吧您。」

乙:這夠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煉的北京話,說這點兒事情,分成四句話,用十六個字就解決問題。

乙:一句話用四個字?

甲:哎。

乙:怎麼說呢?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啦,一問:「這是誰呀?」

乙:四個字。

甲:回答也四個:「是我您哪。」「你干嗎去?」「我撒泡尿。」

乙:哎!這個省事多啦。

甲:您聽這個省事啊?還有比這省事的呢。

乙:哪兒的話?

甲:山東話。山東人要說這點兒事情,同是四句話,用十二個字就行啦。

乙:十二個字……噢!三個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麼說呢?

甲:山東話啊。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這是誰?」(學山東話)

乙:嗯,三個字。

甲:回答也三個字:「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這個更省事啦。

甲:不,還有比這省事的。

乙:哪兒的話?

甲:上海話。

乙:上海?

甲:上海人說話呀,八個字就夠了。

乙:噢,兩個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麼說呀?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學上海話)「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這有點兒意思,省事多嘍。

甲:不,還有比這省事的哪。

乙:還有比這省事的?哪兒的話?

甲:河南話。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說話,說這點事情,四個字就解決。

乙:一個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麼說?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學河南話)「誰?」「我。」「咋?」「溺!」

乙:嗐!您說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藝術。

乙:是啊。

甲:說相聲就用北京話。

乙:那是啊,相聲是北京的土產嘛。

甲:對,可是不歸土產公司那邊兒賣。

乙:地方劇的一種。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戲曲:相聲、單弦、京戲。

乙:京戲,就帶著地名兒哪嘛。

甲:是嘛,京戲。它不管劇中人是什麼地方人,他唱出來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兒。

乙:是!

甲:比如說京劇唱《空城計》。

乙:主角兒是諸葛亮。

甲:諸葛亮念白是這味兒,「把你這大膽的馬謖哇!臨行之時,山人怎樣囑咐與你,叫你靠山近水,安營紮寨,怎麼不聽山人之言,偏偏在這山上扎營,只恐街亭難保!」

乙:嗯!是北京味兒。

甲:原來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諸葛亮是山東人呢。

甲:山東人說話什麼味兒?

乙:什麼味兒?

甲:山東人說話都這味兒:(學山東話)「喂,我說三哥,你上哪兒去啦?」「哎,我上北邊兒。」「上北邊兒干什麼去啦?」「上北邊那個地場找個人。你沒事嗎?咱一道去要吧。」

乙:這就是山東話呀。

甲:可京戲里的諸葛亮,一點兒這味兒也沒有。

乙:那是怎麼回事啊?

甲:有這味就不好聽啦!諸葛亮坐大帳,拿起令箭一派將,山東味兒的,(學山東話)「哎,我說馬謖哪去啦?馬謖上哪個地方去啦?哎,馬謖聽令。」馬謖過來,「啊,是!」

乙:也這味兒。

甲:「叫你去鎮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說什麼?不是鎮守街亭嗎?小意思,沒大關系,告訴你說吧,交給我你就X(左貝右青)好吧!」「哎,馬謖我告訴你說,那個街亭雖小,關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丟,咱們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這像話嗎?

甲:是嘛,要這味兒就不行了嘛!

乙:要這么唱就不叫京戲啦。

甲:哎,京戲不管劇中人是山東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劇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關雲長。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戲唱這個《古城會》。

乙:啊,關公戲。

甲:關公唱這個「吹腔」,唱起來是這個味兒。

乙:怎麼唱啊?

甲:(學唱)「叫馬童,你與爺忙把路引,大搖大擺走進了古城。」

乙:京字京韻。

甲:一點兒山西味兒也沒有啦。

乙:對。

甲:叫板也是這樣,「馬童,抬、刀、備、馬!」

乙:有勁。

甲:可是山西人說話沒這么硬。

乙:山西人說話什麼味兒啊?

甲:說出來那麼溫柔、那麼緩和、那麼好聽,山西人說話都這味兒,(學晉中話)「老王,你上哪兒啦?近些來生意很好吧,沒有事到我們家去吃飯吧!」

乙:哎,這個語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戲里頭關雲長要這味兒,可就沒勁兒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學晉中話)「馬童,抬刀帶馬,咱們一塊兒出去吃飯吧。」

乙:嗐!也沒有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戲呀,都是按照當地的方言去發展。

乙:是。

甲:北方的這些地方戲呀,我們北方人都聽得懂。南方人有時候聽著差一點兒。

乙:是啊?

甲:它是語言關系。

乙:對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劇種,我們北方人聽不懂。

乙:是嗎?

甲:到上海,有滬劇呀。

乙:上海本灘的。

甲:哎,滬劇!你要不懂上海話,你就不知道他那兒說的什麼話。

乙:是嗎?這滬劇您會唱嗎?

甲:會唱啊。

乙:您可以唱幾句。

甲:這兒唱兩句?這兒唱兩句有人聽得懂嗎?

乙:您唱兩句。

甲:南方人聽得懂。

乙:對。

甲:北方人聽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來這味兒:(學唱)「我與你是兩……」這什麼詞兒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話。

乙:對,這聽不懂。

甲:我去過上海,剛一到那兒的時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麼,慢慢學,就行啦。你要是不學上海話,在上海呆著,那可別扭啦。

乙:是啊?

甲:說話就鬧誤會,人家說是這么一個意思,你體會呢,另外一個意思。我剛到上海那兒,我到理發館去刮刮臉,洗洗頭吧。哎,鬧笑話啦。

乙:怎麼?

甲:它名詞不一樣啊。

乙:刮臉?

甲:刮臉,他們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臉。

乙:洗頭呢?

甲:洗頭啊?那你一聽就得害怕!

乙:怎麼?

甲:他們叫「汰頭」。

乙:打頭?

甲:洗什麼東西都叫「汰」。咱們說「洗一洗」,他們說「汰一汰」。

乙:洗什麼就叫「汰」。

甲:哎。

乙:咱們洗洗手絹兒。

甲:叫「汰汰絹頭」。(學上海話)

乙:什麼?

甲:「汰汰絹頭」。

乙:噢,汰汰絹頭。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長衫」。(學上海話)

乙:汰汰長衫。

甲:哎,長衫。我剛一到上海的時候,我想我得刮刮臉呢,我就到理發館去啦。我說:「掌櫃的,你給我拾掇拾掇這個。」(指頭)

乙:你干嗎還比劃著說呀?

甲:我怕他聽不懂啊。

乙:人家怎麼樣?

甲:樂我啦。(學上海話)「好格,儂坐屋來呀。」我說,「什麼?」「讓儂坐屋來。」我坐屋裡?我說,「我沒在街上啊?是在屋裡哪。」他說,「是要儂坐屋來。」

乙:怎麼句話呀?

甲:喔,是讓我坐下。坐下怎麼叫「屋裡」呀?

乙:言語不同嘛。

甲:哎。給我刮臉。刮完臉呢,把椅子推起來,我在前邊這兒坐著。

乙:是啊。

甲:他在後邊兒站著啊,他指著我腦袋問我。

乙:問什麼?

甲:(學上海話)「喏!儂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後不準打人啦!在這兒刮刮臉還得打我一頓哪?

乙:你可以問一問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興地問他了,「你是就打我一個呀?還是來的幾位全打呀?」

乙:他說什麼?

甲:他說啦,「一樣了,統統汰了。」

乙:統統打?

甲:我一想統統全打呀?

乙:您怎麼樣?

甲:咱也別給破壞這規矩呀。「哎……那就打吧!」一會兒給我洗頭、吹風,臨完拿鏡子一照,告訴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說:「好了您怎麼不打我呀?」

乙:他說什麼?

甲:(學上海話)「汰過啦!」

乙:打過啦?

甲:「打過啦,我怎麼一點兒不疼啊?」

乙:嗐。

甲:你說鬧多大笑話。

乙:說的是啊。

甲:他不懂話嘛。

乙:對,這就要吃虧。

甲:慢慢學就行啦。你要不懂南方話,越劇多好啊,你聽不懂啊。

乙:越劇是紹興戲。

甲:紹興戲呀,那唱出來那調子多好聽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話。唱出那味兒可好聽。

乙:越劇?

甲:越劇呀!唱出這味兒。

乙:你唱兩句。

甲:(學越劇)「天花傳播快如飛,傳到東來傳到西,空氣之中能散布,一經染病便難醫。」

乙:哎,好聽!

甲:後來我喜歡學。我最愛聽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您會唱嗎?

甲:會唱。

乙:您唱兩句兒。

甲:一個人兒唱沒意思。

乙:怎麼?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倆人兒啊。

乙:那我幫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你來小生。我唱那個女的——祝英台。

乙:我這兒梁山伯。

甲:哎。「儂兩個在這兒唱啊。儂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用紹興方言)

乙:對對,咱們唱哪點兒啊?

甲:咱們就唱「弔孝」那點兒。

乙:給誰弔孝啊?

甲:給梁山伯弔孝啊。

乙:那……這幕里頭沒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著。

乙:噢!死的?

甲:啊。(用紹興方言)「儂也來戲唱。」

乙:那我還唱個什麼勁兒啊?去活的呀?

甲:活的?你連話都不懂,一句也不會唱,你活的了嗎?那個!再者說,真要唱你這模樣?唱小生也不好看哪。你就來死的吧。

乙:那麼就聽你這段唱。

甲:哎,你就來這道具。

乙:我就來那死梁山伯?

甲:對。

乙:那我得躺這兒吧?

甲:哎,別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嗎?

甲:那你也立在這兒。

乙:死了還立著?

甲:因為咱們這不是「立體藝術」嘛。

乙:哎,特別。唱吧!

甲:(學唱)「梁兄,梁兄,梁兄啊!」你這死人,你還晃悠啊?

乙:這是咱們兩個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還有感情啊?沒有。

乙:沒有動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學唱)「一見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號啕。樓台一別成永訣,前世無緣同到老。我只望天從人願成佳偶,誰知道姻緣簿上名不標。」

乙:嘿嘿!

甲:你樂什麼呀,你別樂啊。你聽這個字啊,你聽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這個方言,唱出來才好聽。

乙:是啊。

甲:你比如說這句詞。

乙:哪句呀?

甲:「我還當笙簫管笛來迎娶,」那人家唱起來呢,字就變啦。

乙:怎麼唱?

甲:(學唱)「我本當笙簫管笛來迎尺。」

乙:不是娶嗎?

甲:哎,要唱這個「來迎尺」。

乙:啊,得這么唱。

甲:哎,唱出來好聽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來不好聽啊。

乙:是嗎?

甲:(用普通話唱)「我還當笙簫管笛來迎娶。」

乙:是不好聽。

甲:它南方的藝術就得用南方話。

乙:對嘍。

甲:還有一種彈詞。

乙:彈詞是蘇州的地方劇呀。

甲:非得用蘇州話才好聽。

乙:是啊。彈詞你也會嗎?

甲:會唱。

乙:那你唱兩句兒。

甲:我這兒唱?有人懂嗎?

乙:也許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這樣,先把詞兒介紹一下。

乙:對,把詞兒介紹介紹。

甲:我唱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麼故事?

甲:《林沖發配》。

乙:野豬林?

甲:哎。回頭我一唱這字可就變了,大家聽不出來啦。懂南方話的能聽出來;北方人就聽不懂了。我先用北方話把這個詞兒介紹一下。大家注意聽啊,要記住啊。啊,最好能記錄的盡量記錄,那麼聽完以後咱們就分組討論啦!

乙:嗐!這不是聽報告哪?

甲:啊?

乙:這有什麼討論的呀?

甲:沒必要討論?

乙:沒有必要討論。

甲:那好吧,那聽完了就自由活動吧。

乙:嗐。您把這詞兒介紹出去。

甲:《林沖發配》。

乙:哎。

甲:林沖剛一出東京,第一句詞兒,

乙:什麼詞兒?

甲:「無端受屈配滄城,好一似虎落平陽鳥失群。一別東京何日返?我此仇不報枉為人。」

乙:這么四句。

甲:哎,唱出來是這樣。(學唱評彈)「無端受屈配滄城,好一似虎落平陽鳥失群,一別東京何日返?我此仇不報枉為人。」哎?鼓掌的人不多呀?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北方人還是沒聽懂。

乙:哎。

甲:南方人聽著好。哪一點不對,請南方朋友提提意見,哪點兒不對您盡管說。啊,是腔調是韻調?哪點兒不對您告訴我,別客氣!哪位要說我唱的不對!

乙:怎麼樣?

甲:那……你來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嘍!就咱們唱。

甲:啊,我們唱啊,很困難。我們是北京人呢,

乙:是啊。

甲:學的是蘇州話呀,難啦。我們這個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勁。

甲:哎,還學著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說這句詞兒吧,

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謀」。你要用北京話說,我們嘴上一點兒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謀」;要唱這彈詞用蘇州字,我們嘴上就吃力了。唱出來得這個樣。

乙:怎麼唱?

甲:(學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嗎?

甲:「不是,桔!」(學唱)「用毒謬(謀)」。

乙:謀啊!

甲:「謬」!「害得我,披枷戴鎖配滄揪(州)」

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這樣它才像那個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學南方的就這么費勁。可是南方人你讓他學京戲呀,也很費勁。

乙:費勁?

甲:上海人唱京戲?他也不好聽。

乙:我聽著也有唱的不錯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員,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學北京話。按照北京音唱京戲,他才好聽。要用上海話唱京戲那絕對不好聽。

乙:上海話好聽啊?

甲:上海話?有的人講話好聽。婦女講話好聽。有時候你走街上,看見兩個上海婦女,人家在那兒說話,你在旁邊聽著,對話也是很美。

乙:是嗎?

甲:不但是發音美,你在旁邊看著,連她那個表情顯得那麼活潑。

乙:喔?您來來。

甲:兩個人碰到啦,(用蘇州話)「你到啥地方去啦?」「大馬路白巷白巷!」「依到我此地來吃飯好啦!」「我勿去格!」你聽這話蠻好聽吧?

乙:哎,音調蠻美的。

甲:那你要用這話唱京戲,它就不好聽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來不是味兒啊。你比如說唱《硃砂痣》。

乙:這是老生戲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麼詞兒?

甲:「丫環掌燈,觀看嬌娘。」用北京話說就是「丫頭,點個燈來,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話一說,這字就變啦。

乙:喔,字音就變啦?

甲:變啦。丫頭啊,上海話叫「烏豆」。

乙:什麼?

甲:(學)「烏豆」。

乙:烏豆!

甲:「烏豆」干嗎呀?(輕聲地)「烏豆」。

乙:掌燈。

甲:掌燈?上海話說「拿一把燈火來呀!」

乙:噢,拿一把燈火來。

甲:「看看」,上海人說「覷覷」,「覷覷」,「覷覷」!

乙:噢。

甲:比如說念這京白。

乙:怎麼念啊?

甲:是這味兒,(學京戲道白)「丫環,掌燈觀看嬌娘!」這好聽,

乙:好聽。

甲:你要用上海話它「覷覷」就不好聽了。

乙:還念這句白。

甲:這味兒啦!(用上海話)「烏豆!儂格拿盞燈火來,阿拉覷覷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普通話與方言 侯寶林 郭啟儒
文本:http://www.newxs.net/Article/xstw/xswb/2237571727.htm

戲劇與方言 侯寶林 郭啟儒
文本:http://www.newxs.net/Article/xstw/xswb/2224183156.htm

C. 安徽馬鞍山方言

你用方言罵他好嘞,馬鞍山罵人的話...其實音有點不一樣,無法用文字實現,你可以罵他港都、頭腦子瓦特了...上海人罵人比較有味道,尤其是婦女,個人意見。

D. 關於方言的小品相聲都有什麼題目

相聲作品中,用方言表演的,一般稱作「倒口」(注意,「倒」音,上聲,如「島」)。是相聲演員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通過學外地人的口音,塑造人物形象。
在很多傳統相聲中,「倒口」哏多用來嘲諷外鄉人的無知與愚魯,有貶低「外地人」,以抬高「北京人」形象的意味,體現出一種自負的小市民心態,現在不值得提倡。表演時,演員多通過第一人稱,自稱從外鄉來到本地,敘事時,由於異地文化上的差異,鬧出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作品,題目上多冠以「怯」字,如《怯洗澡》、《怯拉車》、《怯封錢糧》(《交地租》)、《怯算命》、《找堂會》、《拉洋片》等。當然,也有一些相聲,描寫北京人來到異鄉,由於方言不同,交流障礙,鬧出的笑話,如《方言誤》等。
也有一些以「學」見長的傳統相聲,如《學四省》,演員通過學說各種方言,從客觀的角度,展示各地方言的文化特點。其中有一些是關於地方戲曲的,學說方言的同時,學唱體現不同地方戲曲的藝術特色。這類作品很多,如侯寶林的代表作《戲曲與方言》,郭榮啟的《學墜子》、《學梆子》,劉文亨的《雜談地方戲》等,深受觀眾喜愛。
1980年代以來,舞台上關於現代題材的作品不斷增多,其中有一些諷刺社會不正之風,演員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也用方言表演,以貼近觀眾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比如,知識分子多是江浙一代的口音。這類作品的題材多種多樣,可以參考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唐愛國齊立強《送禮》等。
倒口是相聲表演的一種形式,作品中,只要人物或情節需要,都可以運用方言表演。倒口對演員的要求比較高,演員在平時的學習中,需要注意觀察各地方口音的特點,還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在表演中,既要學得像,又要有趣味。有的演員比較擅長倒口表演,如已故的天津相聲名家郭榮啟,他表演的《繞口令》就用了方言,而其他演員表演這段相聲時,都是用了普通話的。
希望這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僅供參考,歡迎指正,謝謝。
可參考
王世臣、趙世忠《怯洗澡》: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ODk4MTEy.html
郭榮啟《怯拉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OUqNHd5czU
李伯祥、杜國芝《交地租》:http://video.sina.com.cn/v/b/23722104-1219126120.html
李伯祥、杜國芝《怯算命》:http://v.ku6.com/show/eSbPwlcKIE4dQeQb.html
魏文亮、張永久《找堂會》:http://video.sina.com.cn/v/b/23707525-1219126120.html
郭榮啟、馬志存《拉洋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PrR9l97qGo/
張永熙、趙世忠《方言誤》: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zkwNDc2.html
趙振鐸、趙世忠《學四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4NDEwNzg0.html
侯寶林、郭全寶《戲曲與方言》:http://www.56.com/u11/v_Mzg0MjQ0NjM.html
郭榮啟、朱相臣《學墜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UQOQban9e0/
郭榮啟、李壽增《學梆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mis9Hi2fCg/
劉文亨、班德貴《雜談地方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_jLViuS_M/
牛群、李立山《巧立名目》:http://video.sina.com.cn/v/b/18125540-1218231587.html
唐愛國、齊立強《送禮》: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FF-624QW5E/
郭榮啟、馬志存《繞口令》:http://video.sina.com.cn/v/b/5067447-1244863674.html
謝謝

E. 各地方言編的小品相聲

奇志大兵說過全湖南話的相聲,比如《喜喪》 劉俊傑用天津話、靜海(天津一個縣城)話說過相聲 但不記得什麼名字了 小品就太多了 魏積安全部都是山東話 郭達幾乎全部都是河南話 他們的一搜全是

F. 普通話與馬鞍山話

一、聲調:
馬鞍山話,陰平調和去聲調,與普通話正好相反,簡單來說,就是專一四調屬互換(入聲字除外)
另外馬鞍山話,入聲字的話,讀短促的聲調,【蝦子】和【瞎子】是不同的聲調。
二、韻母:
再就是很多字韻母和普通話不一樣,普通話韻母是ai的,變作e。
前後鼻音一律是前鼻音。
三、聲母
韻母是ie的,聲母不齶化,比如【鞋】【街】,讀作【hai】【gai】。
翹舌音規律與普通話不同。一般沒有兒化音。
四、詞彙
大部分與普通話一樣,少部分不一樣,詞彙習慣偏南方。

G. 安徽省馬鞍山市有哪些俗語,方言

抬頭嫁女兒,低頭娶媳婦。 其中意思很深奧。

H. 馬鞍山最經典的方言是什麼

異怪吧啦
革么斯啊:干什麼。

啊好吃:好不好吃

喝人拔辣地:表示很嚇人。專

喝七麻烏屬地(或者「烏七麻喝地」):代表外面很黑。

幺的:沒有。

胡里八塗:糊塗。

哪塊:哪邊。

討嫌:討厭。

拿翹:故作姿態,借故推託。

韶:形容說話嚕嗦。

二五:指人神經質,不識好壞。

塔僵夾十:為人不隨和,不好相處。

在意:留神、注意。拉倒:作罷。

刷刮:做事利索。
語氣助詞:.......的一比.例:好吃的一比.意思為很好吃.

去那裡:到那怪ki

I. 馬鞍山方言問題

馬鞍山市的人說話在外地人聽來跟南京人很像,其實是不一樣的;至於縣區的,像當塗的話,基本上我們都是聽不懂的,我當塗的同學表示,當塗博望鎮的人說話,連當塗其它地方都是聽不懂的

J. 求兩個是用方言寫得小品和相聲~!

雙學濟南話 和 山東二簧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方言小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