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潮汕名勝古跡的對聯
曠世奇才長沙嶽麓三閭大夫祠對聯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滕王閣對聯
我輩復登臨,目極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賞,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湖南嶽陽樓對聯
四面湖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岳陽樓何子貞撰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杭州岳飛墓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一姓秦之人題岳王墓前秦檜跪像
人從宋後少名檜。
我到墓前愧姓秦。
郭沫若書蒲松齡「聊齋」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四川新都寶光寺正殿對聯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郭沫若書杜甫草堂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名勝古跡聯_____
來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華山釣魚台)
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
停車肅遺像幾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
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1)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
生入瞿塘灧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
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
銀山堆里看青山。
(2)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請你選擇,祝你夢想成真!!!
____名勝古跡聯_____
來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華山釣魚台)
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
停車肅遺像幾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
賑災黎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
(合肥包公祠)
忠賢將相
道德名家
(合肥包公祠)
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運
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
(合肥民教寺)
飛騎橋頭論勝負
教弩台上評忠奸
(合肥民教寺)
曹公教弩台尚在
吳主飛騎橋難尋
(合肥民教寺)
萬山拜其下
孤雲卧此中
(黃山文殊院)
高閣逼雲霄舉頭紅日近
遠山收入畫回首白雲低
(黃山玉屏樓)
九匹白練出奇觀.連續奔騰.遠觀
如狼駿驊騮添赤兔
三嶺松濤鳴爽籟.抑揚起伏.乍聽
似千軍健卒赴疆場
(黃山九龍瀑)
去帆疑峽走
卷浪駭江飛
(馬鞍山採石磯大風亭)
相陰陽.度原隰.想前朝創業艱難.只贏
得靈寢盤空.江淮帶郭.黍離離滿目舊
山河.伊何人斯.頓傷心於青袍白馬
省刑罰.薄稅斂.沐當代深仁浩澤.試看
那閭閻撲地.舸艦迷津.瑞靄靄一天新
雨露.登斯樓也.豈獨觀乎綠樹紅雲
(鳳陽譙樓)
廟內無僧風掃地
寺中少燈月照明
(鳳陽龍興寺)
來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華山釣魚台)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黃金
(九華山)
千古詩才蓮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千古詩才蓮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縣琅琊山醉翁亭)
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山五言詩.
要先生低首
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
容國土揚眉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登百尺樓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應識四
方思猛士
留一杯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
(安慶徐錫麟烈士紀念樓)
天開圖畫.美盡東南.落日咽孤忠.戰血
醒余千載後
魯酒不溫.高丘返顧.歌風思猛士.江流倒卷萬年來
(安慶大觀亭)
片土寄忠魂.聽檻前萬馬.江聲滾滾.驚
疑征鼓動
孤城俏戰氣.指窗外二龍.山影蒼蒼.飛入酒杯來
(安慶大觀亭)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縣琅琊山醉翁亭)
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山五言詩.要先生
低首
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容國土揚眉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登百尺樓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應識四
方思猛士
留一杯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
古讓先生
(安慶徐錫麟烈士紀念樓)
天開圖畫.美盡東南.落日咽孤忠.戰血
醒余千載後
魯酒不溫.高丘返顧.歌風思猛士.江流倒卷萬年來
(安慶大觀亭)
片土寄忠魂.聽檻前萬馬.江聲滾滾.驚疑征鼓動
孤城俏戰氣.指窗外二龍.山影蒼蒼.飛入酒杯來 ,導夫先路,
② 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什麼關系
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
傳國御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傳國御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2)馬鞍山呂明明擴展閱讀: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是著名玉工,善識玉。在楚山發現一塊玉璞,然後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盡,繼之以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砍腳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做石頭,忠貞之士被當做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發現果然是稀世美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之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和氏璧作為聘禮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願上當受騙,便派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和秦王鬥智斗勇,最後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便是「完璧歸趙」的由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玉璽由孝元太後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太後大怒,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掉一角,後以金補之。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局面。「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隋亡,玉璽被蕭後帶到突厥,直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玉璽歸唐。隋唐時,傳國玉璽仍被統治者視為至寶。後唐末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③ 風景名勝的對聯大全
1、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黃金
(九華山)
2、
萬山拜其下
孤雲卧此中
(黃山文殊院)
3、
飛騎橋頭論勝負
教弩台上評忠奸
(合肥民教寺)
4、
廟內無僧風掃地
寺中少燈月照明
(鳳陽龍興寺)
5、
高閣逼雲霄舉頭紅日近
遠山收入畫回首白雲低
(黃山玉屏樓)
6、
千古詩才蓮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7、
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
停車肅遺像幾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8、
忠賢將相
道德名家
(合肥包公祠)
9、
去帆疑峽走
卷浪駭江飛
(馬鞍山採石磯大風亭)
10、
曹公教弩台尚在
吳主飛騎橋難尋
(合肥民教寺)
11、
來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華山釣魚台)
12、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縣琅琊山醉翁亭)
13、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14、
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運
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
(合肥民教寺)
15、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16、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騰虎躍幾詩容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
17、
欄桿外滾滾波濤,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東去
窗戶間堂堂日月,盡四時憑眺,幾曾見黃鶴西來
(武漢黃鶴樓)
18、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黃州赤壁)
19、
燈影幢幢,凄絕暗風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繞船時
(九江琵琶亭)
20、
登樓便欲凌雲去
臨水應知得月先
(鎮江北固山多景樓)
21、
說甚神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古今,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流水桃花
(桃花源陶淵明祠)
22、
門前學種先生柳
嶺上長留處士墳
(桃花源陶淵明祠)
23、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廣州黃花崗)
24、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伴取嶺上梅花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殘水留得風中勁草
(楊州梅花嶺)
25、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
26、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揚州二十四橋)
27、
湘靈瑟,呂仙杯,坐攬雲濤人宛在
子美詩,希文筆,題筆雪壁我重來
(湖南洞庭湖岳陽樓)
28、
後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
(湖南洞庭湖岳陽樓)
29、
一樓何廳,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湖南洞庭湖岳陽樓)
30、
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實讀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門館風流未謝,於今思夕,問君誰能拔抑磊落之才
(信陵君祠)
31、
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睦行地大文章
(長沙屈原賈誼二公祠)
32、
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羸屬國
十九年託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
(陝西蘇武廟)
33、
心懸八封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連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成都武侯祠)
34、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子,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江西南昌滕王閣)
35、
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還,惟有幾篇新樂府
蘇州懷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畝舊祠堂
(白居易祠)
36、
楓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山別離情
(白居易祠)
37、
心中懷念農桑苦
耳里如聞飢凍聲
(白居易墓)
38、
煙柳斜陽,歸去東南余半壁
雲山故國,望中西北是長安
(稼軒祠)
④ 名勝古跡的對聯
北京故宮楹聯
龍游鳳舞中天瑞
風和日朗大地春
北京中南海靜谷楹聯
勝賞寄雲岩萬象總輸奇秀
清陰留竹柏四時不改蘢蔥
北京中南海跨橋聯
玉宇瓊樓天上下
方壺園嶠水中央
北京頤和園邪頤樂殿聯
珠玉九天母音諧樂律
笙簧六籍太室飫鏌觴
頤和園知春堂聯
七寶欄桿千歲古
十洲煙景四時花
頤和園涵遠堂聯
西嶺煙霞生袖底
東洲雲海落樽前
頤和園戴日騰愉聯
松柏靄長春畫圖集慶
蓬萊依勝境結構靈光
頤和園澄爽齋聯
芝砌春光塵池夏氣
菊含秋馥桂映冬榮
頤和園宜芸館聯
繞階苔痕初染碧
隔簾花氣靜聞香
雲南黑龍潭聯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昆明海心亭聯
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
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
滇池太華寺聯
一幅湖山來眼底
萬家憂樂注心頭
近華浦聯
曾經滄海難為水
欲上高樓且泊舟
昆明龍門對
仰笑宛離天尺五
憑臨恰在水中央
雲南五華書院聯(尹楚珍書
)
魚躍龍飛活潑潑地
日華雲爛亂漫漫天
昆明大觀樓聯
千秋懷抱三杯酒
萬里雲上一水樓
太原晉祠難老泉亭前聯
晝夜不舍
天地同流
晉祠「別一洞天」聯
石磴登雲原有路
洞門迎旭別開天
晉祠聖母殿聯
靈泉浩浩萬頃琉璃窮地脈
聖水溶溶九涯珠玉盪天光
晉祠聖母殿聯
沛澤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
剪圭分參野千年桐蔭普黎甿
晉祠聖母殿聯
溉汾西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數十里淆之不濁
出瓮山一片石冷於夏溫於冬冽冽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清
海州雲台山寺聯(常建極書)
世外憑臨一面峰巒三面海
雲中結構二分人力幾分天
杭州西冷印社後門石坊聯
高風振千古
印學話西泠
杭州飛來峰聯
飛峰一動不如一靜
念佛求人不如求已
西湖冷泉亭飛來峰對(俞曲園撰)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對俞曲園聯(左宗棠撰)
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
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西湖白公祠對(阮芸台集李白句)
但是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青田石門洞聯
似洞非洞造成仙洞
無門有門是為佛門
浙江貢院聯(阮文達撰)
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
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
孤山放鶴亭聯(林則徐題)
世無遺草真能隱
山有梅花轉不孤
靈隱寺天王殿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岳墳前對
千秋冤案莫須有
百戰忠魂歸去來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毀譽於今辨偽真
史筆炳丹書真耶偽耶莫問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門凄碧草似也非也看跪此一雙頑鐵億萬世奸臣賊婦受幾多惡報陰誅
秦某題秦檜跪像
人從宋後少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岳廟聯
遺跡鎮棲霞灑淚重瞻新廟貌
大旗懸落日撼山願學古軍容
杭州藕香居茶室聯(集東坡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來佳茗似佳人
碧波寺聯(僧契盈題)
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
西湖平湖秋月聯
萬頃湖平長似鏡
四時月好最宜秋
平湖秋月耿(駱成驤撰)
穿牖而來夏晶清風冬日日
卷簾相郵前山明月後山山
西湖天下景聯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潼關城樓聯
華岳三峰憑檻立
黃河九曲抱關來
華山玉泉院聯(嚴長明題)
三峰三霄通寶掌千秋留蘚跡
一岳一石作金天萬里矗蓮花
馬嵬坡聯(畢秋帆題)
鶯花尚戀霓裳影
環佩空歸月夜魂
馬嵬坡聯(畢秋帆題)
谷風如訴舊愁來蜀道秦川過客重談楊李氏
墓粉還將秋色補雨塵雲夢傷心何似漢唐陵
蘭州五泉山聯(梁章巨題)
佛地本無邊看排闥層層紫塞千峰平檻立
清泉不能濁笑出山滾滾黃河九曲抱城來
平涼六盤山聯
峰高華岳三千丈
險居秦關百二重
河南南陽城樓聯
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卧武侯
中嶽嵩山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 華 恆衡四塞關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氵厘)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三賢祠聯(李白、杜甫、高適)
一覽極蒼茫舊苑高台同萬古
兩間容嘯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普陀普濟寺聯(蘇曼殊書)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湖南嶽陽樓聯
(一)
四面河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二)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來第一樓
(三)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
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
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長沙三閭大夫祠(屈原)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武漢晴川閣聯
棟宇逼層霄憶幾番仙人解佩詞客題襟風日最佳時坐倒金尊卻喜青山排闥至
川原攬全省看不盡鄂渚煙光漢陽樹色樓台如畫里卧吹玉笛還隨明月過江來
武漢黃鶴樓聯
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
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
太白亭聯(仙棗亭)
宛然海上三山貌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棗實
猶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與君笛里聽梅花
滕王閣聯(李春園題)
我輩復登臨目極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賞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滕王閣聯
隔岸眺仙蹤問樓頭黃鶴天際白雲可被大江留住
繞欄尋勝跡看樹外煙波洲邊芳草都憑傑閣收來
江西廬山天池聯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間無地不逢年
江西百花洲聯
楓葉荻花秋瑟瑟
閑雲浮影日悠悠
百一峰閣聯(梁章矩題)
平地起樓台恰雙塔雄標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漢看中天霞起大海瀾回
題福州湧泉寺山門彌勒佛
日日(扌匝)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 坐 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麼來由
杭州西湖三雅園聯
有山皆圖畫
無水無文章
西湖樓外樓聯
屈醒陶醉隨斟酌
春韭秋綠入品題
上海豫園明月樓聯
樓高但任雲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豫園點春堂聯
桂馥蘭芬水流山靜
花明柳媚日郎風清
蘇州獅子林門聯
吳會名園此第一
雲林畫本舊無雙
蘇州拙政園聯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虎丘花神廟聯
一百八記鍾聲喚起萬家春夢
二下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網師園聯
雨雨風風暖圾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虎丘三笑亭聯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滄浪亭聯(梁章矩集句)
清風明月本無價(歐陽修)
近水遙山皆有情(蘇子美)
揚州蜀岡鑒真紀念堂內聯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揚州水明樓聯
盈手水光寒不濕
入簾花氣夢難忘
揚州迎月樓聯(趙子昂)
春風閬苑三千客
明月揚州第一樓
揚州濯清堂聯
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葉蓮花七里香
揚州平山堂聯
幾堆江上畫圖山繁華自昔試看奢如大業令人訕笑令人悲哀應有些逸興雅懷才領得
廿四橋頭蕭聲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傳誦於今必須大似廬陵方可遨遊方可嘯詠切莫是穠花濁酒便當了
六一翁後余韻流風
江陰南陽歧徐霞客故居聯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陽
揚州樂善庵聯
有月即登台無論春秋冬夏
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西東
南京太平天國龍鳳殿聯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太白樓聯
公昔登臨想詩境滿懷酒杯在手
我來依舊見青山對面明月當頭
南京明中山王故邸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
小苑西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山西解州關帝廟春秋樓內聯
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青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春秋樓大門楹聯
聖德服中外大節共山河不變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春秋樓上對
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
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山西永濟首陽二仙廟聯
竟開宇宙爭端薇蕨馨香慚對墨胎義士
閱盡蒼桑變局河山帶礪難比雷首佳城
荊門州當陽縣玉泉山關帝廟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山西芮城永樂鎮門樓磚聯
樓傍三秦看岳色蒼蒼久矣擴開眼界
地鄰九曲聽河聲浩浩誠哉盪滌胸襟
山西永樂鎮「峨眉『扌贊』秀」聯
化日同游永樂還微普開樂
桃花滿徑玉溪疑是武陵溪
山西應縣木塔對聯
拔地攀天四面雲山拱一柱
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層霄
山西杏花村汾酒廠楹聯
酒味沖天飛鳥聞香化鳳
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
杭州西湖湖心亭聯
四季笙歌尚有窮民悲夜月
六橋花柳渾無隙地種桑麻
題濟南大明湖(劉金門題)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劉備陵聯
一抔土尚巍然問它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山東泰山壺天閣聯(廷璐題)
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
造絕頂千重尚多福地
泰山岱廟聯
攬月居然凌上界
揌雲便要灑齊州
黃山玉屏樓聯
遠山收入畫回首白雲低
離閣逼雲霄舉頭紅日近
趵突泉聯(石琢堂書)
畫閣鏡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飛泉雲外聽寫成山水清音
關天培廟聯(林則徐)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竟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壇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見面如生
四川桂湖聯
風月無邊遙望秦川八百里
江山如畫古稱天府第一湖
三蘇祠楹聯(蘇洵、蘇軾、蘇轍)
宦跡渺難尋只恃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邛崍卓文君井聯
君不見豪富王孫貨殖傳中添得幾行香史停車尋故跡問何處美人芳草空留斷井斜陽
天涯知己本難逢最堪憐錄綺傳情白頭興怨
我亦是倦遊司馬臨邛道上惹來多少閑愁把酒倚欄桿嘆當年名士風流消盡茂林秋雨
從古文章憎命達再休說長門賣賦封禪遺書
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武侯祠聯(趙藩書)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湖北石首秀林山劉備與孫夫人合祠聯
錦綉江山半壁雄人敵吳魏
風雲兒女千秋佳話掩甘糜
沈葆楨題杜甫草堂聯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於立群補書顧復初題草堂聯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成都望江樓大門對聯
此女校書舊日枇杷門巷
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園
望江樓門聯
一水繞當門滾滾浪分岷嶺雪
雙扉開對廓熙熙人樂錦樓春
薛濤井聯
古井平涵修竹影
新詩快馬浣花箋
薛濤井聯(武介康題)
古井冷斜陽問幾樹枇杷何處是校書門第
大江橫曲檻佔一樓煙月要平分工部祠堂
濯錦樓聯(顧復初題)
漢水接蒼茫看滾滾江濤流不盡雲影天光萬里朝宗東入海
錦城通咫尺聽紛紛絲管送來些鳥聲花氣四時引興此登樓
望江樓楹聯
壓江流以扶地脈遠矚高瞻則見玉壘雲開峨眉月朗夔門日射劍閣煙消鬱郁蔥蔥助全
蜀山川鍾靈毓秀
臨井絡而煥人文閎中肆外當如長卿賦麗太白詩豪坡老詞雄南軒學正麟麟炳炳為西
川俊傑播美揚修
崇麗閣長聯
幾層樓獨撐東面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
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弔古、時而猛士籌邊、最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
枇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迷醉夢鄉
中、試從絕頂高呼、問問問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制;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殞坡前鳳、卧關下虎、
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如長歌短賦、拋撒些幽恨閑愁、
曲檻迴廊、消受得清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
里、且向危樓俯首、看看看哪一塊雲、是我的天。
台灣彰化縣秀水鄉烏面將軍廟聯
烏威聖德萬古流芳英烈將
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
台灣彰化縣八堡川林先生廟聯
八谷無恙萬民歡稼穡
堡壘永存千載念先生
河北省通州河樓聯
高處不勝寒,溯沙鳥風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陽無限好,對燕雲薊樹,百千萬疊米家山。
山東濟南大明湖二聯
地佔百灣多是水
樓無一面不當山
舟行著色屏風里
人在迴文錦字中
濟南趵突泉二聯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空洞洞天、作飛飛響
活潑潑地、故源源來
濟南歷下亭二聯
有鶴松皆古
無花地亦香
有亭翼然,纖塵不染。
高山仰止,清光大來。
泰山樓
一日無心出
群山不敢高
泰山雨花院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隨流水到人間
泰山南天門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嶽衡山南天門對聯
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
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
廣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天,目空今古?
五百里故侯安在,愧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文天祥祠對聯
猶留正氣參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禹王廟聯
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
八年於外平成河漢江淮
山海關姜女廟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⑤ 俞伯牙與鍾子期地故事留傳至今,有一個成語就是言其故事的,這個成語是()意思是()00000000000
知音
"知音"這個成語,也出自《列子·湯問》里記載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傳說俞伯牙是楚國人,在晉國做官。一次出使楚國,乘船回晉時在漢江口與鍾子期相遇。二人共敘彈琴之道,意氣相投,遂結拜為兄弟,分手時約定來年陰歷八月十六日仍在漢江口相會。不料二人分別後,過了幾個月,鍾子期死了,家中只留下年邁的雙親。俞伯牙按期前來赴約,得知鍾子期的死訊以後,悲哀萬分,痛不欲生。他在鍾子期的父親陪同下,來到馬鞍山江邊鍾子期墓前,揮淚彈琴,憑吊子期。彈完之後,俞伯牙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上猛力一摔,把琴摔碎了。鍾子期的父親見此情景,吃了一驚,忙問何故。俞伯牙說:"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子期已不在人世,今後我對誰彈琴呢!"
後來根據這個故事,用"知音"來比喻知心朋友。
⑥ 求關於名勝古跡的對聯!
1 . 安徽韓信祠聯
上聯 : 生死一知己
下聯: 存亡兩婦人
我對下聯: 成敗賴蕭何
2 . 河南靈寶函谷關猶龍閣聯
上聯 : 未許田文輕策馬
下聯:願聞老子再騎牛
我對下聯:我為莊子誰騎牛
3 . 四川眉山三蘇祠聯
上聯 : 一門父子三祠客
下聯: 千古文章八大家
我對下聯:三國曹氏七步詩
4 . 湖北襄樊咕隆中聯
上聯 :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下聯:兩朝開濟老臣心
我對下聯:兩表盡瘁一國志
5 . 雲南昆明黑龍潭聯
上聯 : 萬樹梅花一潭水
下聯: 四時煙雨半山雲
我對下聯: 兩岸松岩幾峻峰
6 . 二妃墓聯
上聯 : 君妃二魄芳千古
下聯: 山竹諸斑淚一人
我對下聯:洞庭一哭淚萬竹。
7 . 趙州橋聯
上聯 : 水從碧玉環中出
下聯: 人在蒼龍背上行
我對下聯:人在彩虹脊上游
8 . 湖南嶽陽樓聯
上聯 : 四面湖山歸眼底
下聯:萬家憂樂到心頭
我對下聯:千帆浪尖驚心頭
9 . 北京陶然亭聯
上聯 : 似聞陶令開三徑
下聯:來與彌陀共一龕
我對下聯:卻見桃源關一春。
10 . 浙江溫州文天祥祠聯
上聯 : 花外子規燕市冷
下聯:柳邊精衛浙江潮
我對下聯:江上紅潮霞光染
11 . 安徽採石嘰太白樓聯
上聯 : 吾輩到此堪飲酒
下聯:先生在上莫題詩
我對下聯:我來石嘰拜詩仙
12 . 浙江杭州西湖岳飛墓聯
上聯 :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聯:白鐵無辜鑄佞臣。
我對下聯:西湖潑彩盼英雄
13 . 內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聯
上聯 : 青冢有情猶識路
下聯:平沙無處可招魂
我對下聯:明月無意弄清風
14 . 雲南感通寺聯
上聯 : 奇花龍女傳千古
下聯:名士高僧共一樓
我對下聯:馬踏飛燕毓靈通
15 . 雲南昆明龍門聯
上聯 : 高山仰止疑無路
下聯:曲徑通幽別有天
我對下聯:幽景難覓探有途
16 . 北京白雲觀華室聯
上聯 : 咬定一兩句, 終身得力
下聯: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
我對下聯:開得七八朵,滿園飄香
17 . 北京潭柘寺彌勒殿聯
上聯 :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我對下聯:柔腸可忍,忍天下可忍之情
18 . 陝西韓城太史祠聯
上聯 :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凌霄漢
下聯: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我對下聯:殫精竭慮,著就青史垂千古
19 . 河北姜女廟聯
上聯 :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
下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我對下聯:姜女恨未了,寸寸石片淚坑
20 . 河南開封古吹台三賢祠聯
上聯 : 一覽極蒼茫,舊苑高台同萬古
下聯:兩間容嘯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⑦ 都是重要的物件,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什麼關
「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精研細磨而成的!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後元十年(前315年),拜為秦相,乃游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
傳國玉璽的流承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古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由是,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國歷史,更無所謂「白版」不「白版」矣。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
⑧ 呂明明很活潑但鋁罐車可用來運輸濃硫酸的原因
(多)由於常溫下,鋁遇濃硫酸,濃硝酸時會在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膜而鈍化,從而阻止內部金屬進一步發生反應,
故答案為:由於常溫下,鋁遇濃硫酸,濃硝酸時會在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膜而鈍化,從而阻止內部金屬進一步發生反應;
(2)保持鋼鐵表面潔凈乾燥,就是減少與水的接觸防銹;另外還可以隔絕氧氣和水防銹,人刷漆等,故答案為:保持鋼鐵表面潔凈乾燥或隔絕氧氣和水防銹.
⑨ 伯牙是誰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人物生平
伯牙鼓琴圖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而《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方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 俞伯牙遇見鍾子期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俞伯牙與鍾子期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問》: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鍾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彈琴的時候,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彈奏時意在高山,鍾子期說:「彈得太好了!琴聲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鍾子期贊嘆道:彈得真好!琴聲就像不息的江水。」不論伯牙(彈奏時)想什麼,鍾子期總是能准確地說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編輯本段遺址
俞伯牙撫琴遇知音遺址現存爭議的有兩處:一處是武漢市漢陽區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稱古琴台),一處是石首市調關鎮境內的調弦口。漢陽古琴台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抗日戰爭時期毀於炮火,解放後又重修。調關古調弦亭建於宋朝,由於年久失修毀於民國,後一直未予修復。通過對文化典籍及現有遺跡進行考證,認為調關一說遠勝於漢陽古琴台一說,其理由如下: 楚人俞伯牙擅樂
一曰有史可查。據史家考證,「調弦」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出自古「調弦河」一名。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駐襄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漕運而下令在此開河,因河口位於相傳俞伯牙當年調弦撫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調弦河。此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清朝乾隆丙辰年編《石首縣志》雲:俞伯牙從楚都東下,停舟鼓琴於此,弦漸而調之,因以得名。此處為荊江穴口之一,故又稱調弦口。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設巡檢司,置水路關卡,故又名調關。明朝著名文人張璧(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王啟茂、張漢、張維、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衛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後以《調弦亭》為題賦詩作詞,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尤以王承禹《調弦亭》一詩廣為傳誦,現今刻於調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詠嘆:「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風朗玉亭。有客雅能傳古調,不知曾得子期聽。」(原載清康熙十一年《石首縣志》)而漢陽古琴台卻幾乎沒有這樣久遠且具有重大影響的詩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調弦河得名晚700多年之久。這就可以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確認調弦口是俞伯牙當年撫琴遇知音之地,此說比漢陽古琴台還要早數百年,人們有什麼理由再否認俞伯牙「調弦口撫琴遇知音」一說呢? 二曰有跡可尋。調關一帶除有「調弦口」一名外,還有《今古奇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文中所提到的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山谷)等地名。相傳俞伯牙當年撫琴遇知音鍾子期之後的第二年,又在望月之夜再回故地尋訪鍾子期,遺憾的是卻發現故人未能前來履約。第二天,俞伯牙在一山谷中巧遇鍾子期之父鍾老伯,才得知鍾子期已經仙逝的噩耗。於是俞伯牙悲痛萬分,繼而在一巨石上悲憤地摔碎了瑤琴,再哭拜於地悼念故人。俞伯牙長嘆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後來人們便把俞伯牙當年走過的山口命名為「伯牙口」(調關鎮今有伯牙口村),把摔碎瑤琴的巨石稱為「摔琴台」,而鍾子期的墳冢之地「馬鞍山」也一直流傳了下來。記者在實地看到,「伯牙口」位於湘鄂交界處的群山之中,山谷中的「摔琴台」聳立在半山腰。「摔琴台」一面連接山坡,其餘三面是懸崖,面積如一張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4人。據此推測,俞伯牙當年悲憤至極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漢陽「古琴台」現僅存一個地名,俞伯牙當年尋訪鍾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處卻根本沒有佐證,且人們還說「古琴台」是俞伯牙當年鼓琴之地,然實則俞伯牙當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艙內(樵夫鍾子期在岸上),這不是明顯自相矛盾嗎?按民間說法,世上壓根兒就只有「摔琴台」而沒有「古(鼓)琴台」。然漢陽說論者卻搬出「古琴台」,這不是自找沒趣嗎? 三曰有物可證。1998年10月,桃花山鎮(馬鞍山地區)出土了一件震驚世人的歷史文物——博鍾,這件稀世之物何以淪落至此,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有人認為,此鍾或許就是鍾氏家族的遺物。其理由如下:桃花山一帶是古楚國之地,且離郢都(荊州紀南城)不遠。楚國是著名的音樂舞蹈之邦,尚鍾之風,於楚為烈。楚國的王公貴族,大都以隨葬鍾樂器皿來炫耀自己的身世,這從傳世和出土的楚鍾數量之多且質量之優即可得到證明。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龍之鍾」,博鍾就在其列。據《淮南子·秦族訓》記載,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都,「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另外,楚人尚鍾,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即讓司樂之官都以「鍾」為姓氏。古文獻所記載以鍾為姓氏的著名楚人共有三位,即鍾儀、鍾建、鍾子期。鍾子期此人是否樂尹,史書並無明確記載,但從歷史傳說來看,他或許是一位隱居田園的樂尹(一般的平民百姓是聽不懂俞伯牙琴聲的)。而今距桃花山僅數公里之遙的調關古鎮,相傳說是音樂名家俞伯牙調弦遇知音鍾子期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在這一帶民間廣為流傳,代代不息,難道這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既使人們現在不能推斷博鍾就是鍾子期的遺物,但人們至少可以說調關一帶在古代確有鍾氏家族在此居住過,那名貴的博鍾就是他們的祖傳之寶。而漢陽「古琴台」地區呢,還只停留在傳說中的故事上而已。 四曰有口皆碑。俞伯牙調弦口遇知音的傳說在當地已經流傳很久,迄今無論你遇到哪一位調關人,他們都會津津樂道地向人們講述這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故事。調關鎮老人李必漢說:既然相傳俞伯牙當年「自楚都東下」不久即因避風雨而泊舟山崖之下,那麼這個地點只有調弦口一帶最為合適(漢陽距荊州遠矣,不可能短時間抵達)。況且調關在江南,而漢陽卻在江北,從水流和穴口地點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風雨,因此漢陽說是站不住腳的。李必漢老人還對調關鎮政府豎立雕像一事十分擁護,他希望鎮政府以此為起點打好旅遊牌,促進本地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