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拱橋位於哪裡
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梁建築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橋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北京的盧溝橋有近七百年的歷史、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廣東潮州的廣濟橋、山西大同的十字橋、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等等,你想問哪裡的?
② 中國知名的石拱橋有幾座
北京北海瓊華島前的石拱橋
蘇州寶帶橋
泉州 五里橋和洛陽橋
最著名的割圓拱橋首推中國趙州橋
連江縣石拱橋
臨海五孔石拱橋
括蒼山麓大嶴古石拱橋
③ 石拱橋如何建造
1、砌築拱圈前,應根據拱圈跨徑、矢高、厚度及拱架的情況,設計拱圈砌築程序,砌築時,須設置變形觀測縫,隨時注意觀測拱架的變形情況,必要時對砌築程序進行調整,控制拱圈的變形。
2、跨徑小於等於10m的拱圈,當用滿布式拱架砌築時,可從兩端拱腳起順序向拱頂方向對稱、均衡地砌築,最後砌拱頂石。當用拱式拱架砌築時,宜分段、對稱地先砌築拱腳和拱頂段,後砌1/4跨徑段。
3、跨徑10~20m的拱圈,不論用何種拱架,每半跨均應分成三段砌築,先砌拱腳段和拱頂段,後砌1/4跨徑段,兩半跨應同時對稱地進行。分段砌築的拱段,其傾斜角大於砌塊與模板間的摩擦角時,應在拱段下側臨時設置支撐,避免拱段滑移。
4、跨徑大於等於20m的拱圈,一般採用分段砌築或分環分段相結合的方法砌築,必要時應對拱架預加一定的壓力。分環砌築時,應待下環砌築合龍、砌縫砂漿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後,再砌築上環。
5、多孔連續拱橋拱圈的砌築,應考慮連拱的影響,制定相應的砌築程序。
(3)通江馬鞍山石拱橋擴展閱讀:
一、特徵
1、歷史悠久(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2、幾乎到處都有(既多而且分布廣)。
3、形式優美結構堅固大小不一。
4、施工技術巧妙絕倫。
二、分類
1、按拱圈受力分:推力式拱橋、無推力式拱橋。
2、按拱圈(肋)結構的材料分:石拱橋、拱橋。
3、按拱圈(肋)結構的靜力圖式分:無鉸拱、雙鉸拱、三鉸拱。前兩者屬超靜定結構,後者為靜定結構。無鉸拱的拱圈兩端固結於橋台(墩),結構最為剛勁,變形小,比有鉸拱經濟,但橋台位移、溫度變化或混凝土收縮等因素對拱的受力會產生不利影響。
因而修建無鉸拱橋要求有堅實的地基基礎。雙鉸拱是在拱圈兩端設置可轉動的鉸支承,鉸可允許拱圈在兩端有少量轉動的可能。
結構雖不如無鉸拱剛勁,但可減弱橋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三鉸拱則是在雙鉸拱頂再增設一鉸,結構的剛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種因素對拱圈受的不利影響。
④ 中國的第一個石拱橋是誰造的
部分人認為史料稱「隋匠李春」,即為匠人,該是頭結發髻,坦胸露背,上身短衣,腰扎布帶,下穿長褲卷腿,足穿系帶鞋,手持錘. 鑿之類生產工具的勞動者形象。部分知識人士認為,李春不應是也不可能是勞苦民工或普通匠人。現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梁啟超之子)先生考察趙州橋時寫道:「這千數百年前的結構所取方式,……驚異的表現出一種極近代化的工程精神。」另據唯一史料記載可以判斷,李春是規模宏大的趙州橋工程的設計者,是集水利. 交通. 橋梁. 工程各方面高深造詣知識於一身的建築學家,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建委省. 部級技術官員或具高級職稱的設計師. 工程師。
⑤ 石拱橋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遺址 1974年冬,在沙湖鎮隔當湖劉家大墳開挖電排河時,在距地表5米深處,出土原始人使用過的石器、陶器及紅燒土、鹿角等,共採集文物標本20多件。1984年冬,張溝鎮越舟湖漁場開挖魚池時,出土石斧、石錛、礪石、石網墜、穿孔石鏟等石器150多件,還有陶罐、陶紡輪、紅燒土等,共採集文物標本300多件。兩處遺址中均出土含谷殼的紅燒土和石網墜,足見在5000年前,原始人就有種植水稻和捕魚的生產活動,為"長江流域也是人類文化發祥地"提供了論據。
(月洲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及紡輪)
屈原滄浪遇漁父 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沔陽,名曰滄浪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游經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這首《滄浪歌》被《楚辭》收錄。唐代中期,為紀念屈原,沔陽先賢們在張溝建了滄浪館,滄浪館位於張溝鎮通州河北面,現張溝影劇院旁。曾為宗教活動場所。陳友諒曾在此設過武館,張難先曾在此教學。大革命時期,鄧赤中在此設平民夜校。賀龍率領紅二軍團攻打仙桃時曾在這里駐扎。總之滄浪館是一個歷史底蘊較為深厚的名勝。.
郭河楚王五樂台 據《沔陽州志》有記載,原為楚平王游獵雲夢澤時休息地,位於排湖南岸。後稱陳友諒夫人梳妝台。20世紀80年代,此處出土過戰國時期銅矛、銅簇、銅斧等歷史文物,這些東西可能與楚王到此游獵有關。
沔陽古城遺址 位於市治西南30公里的沔城回族鎮。該地從西魏起先後10次設郡(府、路、州)治所,歷時853年。城池屢建屢毀。明初建沔陽蟹形州城,周長3800多米,清代重修,民國27年(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沔陽古城遺址上文物豐富,地面尚存明清石刻、石碑、匾額近百件,石拱橋6座;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銅器、陶器等;還有州衙遺址、孔子石雕像、陳友諒故居以及數座古廟。
曹場古墓群 位於排湖西岸、通海口鎮曹場農場。1984年發現,范圍約3平方公里。墓葬外表僅見一座大型封土堆,其餘都在距地表0.7米左右,墓室全屬東漢磚制,磚上有線條紋,出土有網紋罐、神獸鏡、五銖錢、鐵器等隨葬品。經省博物館有關專家鑒定,該墓群為漢代古墓群。
沔城狄梁公問政處:位於沔城蓮花池邊,為紀念唐代名臣狄仁傑所建。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曾任復州刺史,到任前,曾有幾任州官無故失蹤,狄仁傑偵查此案,原是江洋大盜所為,並巧妙抓獲歸案,一時四方傳誦。沔陽人建狄公問政樓,樓內有石刻,銘文狄梁公問政處(狄仁傑後被武則天封為梁國公)。
緬伯高洗鵝沔陽湖 據《沔陽州志》和徐渭的《路史》記載,唐朝時期雲南回紇族官員緬伯高向唐朝進貢白天鵝,中途行經沔陽,在湖中為天鵝洗澡,不慎天鵝飛走,緬伯高匆忙之際,抓得幾根鵝毛。隨後,他到長安向唐天子說明原委,並吟成幾句:"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啕,上復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得到了唐朝皇帝的諒解與贊賞。陳友諒故居(玄妙觀) 位於沔城回族鎮東南。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系沔陽漁民之子。稱帝於採石磯,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中箭而亡。沔陽州指揮使沈友仁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將其故居改為玄妙觀,抗戰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1984年群眾集資重建,佔地4000平方米,建築四殿三亭,內立陳友諒石刻像,珍藏陳友諒故物--二百公斤的鐵釜,有明清石刻碑記十餘件。
玄妙觀作為江漢平原聞名的道教中心,現有道人十餘名,內置各種設施和道具供遊人觀賞,是旅遊求道理想之地,各地道徒紛紛來此參觀朝香,獲取牒文,每年古歷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方圓百里遊人冒酷暑,來此叩拜雷祖壽辰,此時沔城車水馬龍、香煙繚繞,甚為壯觀。
沙湖魁星閣 位於沙湖鎮。始建於明初。舊中國沙湖"十年九潰"。每遇潰口,洪水滔天,九風鼓浪,煙火斷絕,哀號相聞,水面浮屍、累累不絕。除了水災,還有血吸蟲病的泛濫。是一片"千樹薛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凄涼景象。處於封建社會的貧苦沙湖人民怨天怨地怨命運。認為"十年九水"是妖龍作怪,"路斷人稀"是脈氣不好。聽說天上的魁星是福星神,可降龍治水,鎮守脈氣。魁星神到哪裡,就可以保佑哪裡風調雨順,人傑地靈。於是沙湖百姓們自發集資,在沙湖通順河與黃絲河交叉處的最高點建起了一座"魁星閣"。 原沙湖魁星閣高20米,四根兩人環抱的衫木柱子擎頂三層樓閣,六角板爪。魁星閣第一層四壁是四條雕刻著色的彩龍,中間有石桌石凳,供遊客坐歇;第二層是25個木製菩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旁邊是香桌香碗,供敬神燒香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魁星神的生日。這天有成群結隊的人前來燒香瞌頭,為魁星神祝壽,求魁星神保佑平安;最上一層,中間是一尊木雕魁星神,高2米,青面獠牙,右手握筆,左手捧斗,左腳懸起後翹,右腳站在一個木製鰲頭上,稱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相傳,清朝年間,魁星神的斗筆點至沙湖李潑藻家裡的門神上,於是李潑藻就降生了,於是李潑藻後來考上翰林院,後做了"吏部官",為官三十年之久。
魁星閣建起後,成為茫茫水鄉的中心碼頭。當時"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成為一大景觀。白天無數漁船,商船的船頭們,遠遠眺望魁星閣頂端,雙手盪著木槳,朝魁星閣劃來,象在措手作揖;夜晚,無數大小船隻停靠在魁星閣下,船上的燈火倒映在水中,呈現出"萬盞明燈"之夜景,美不勝收。
1936年(農歷丙子年)一個夜晚,一陣龍卷風將魁星閣颳倒,留下了一堆廢墟。解放後沙湖人民重建了沙湖魁星閣。並在沙湖魁星閣對岸建起了沙湖泵站。沙湖泵站建起後,保證了550平方公里地區旱澇保收。從此"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面貌徹底改變。
沙湖娘娘廟 位於沙湖上街,原為法華寺。明末,天下動亂,崇禎皇帝懿妃娘娘與宮女太監共九人逃避在此。並鬻資數萬,修建沙鎮水利與街道。後在法華寺出家為尼,娘娘去世之後,世人才明真相。當地人為紀念娘娘,將法華寺改為娘娘廟。
沔城禹公祠 位於沔城仁風門內,始建於清代乾隆初期。民國時期重建,後毀於抗日戰火。據史志記載:雍正年間,禹殿鰲奉詔到沔陽任知州,他深入民間,體察疾苦,知了沔陽地勢低窪,水患甚多。即奏本朝廷,請求免除歷年所欠賦稅。乾隆三年,皇帝頒旨免稅,沔陽人民深受大恩。乾隆七年,禹殿鰲調任黃州知府,沔陽人遂為其刻石銘碑,建禹公祠,立位其中,以資紀念。
沔城司馬橋 位於沔城,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現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排湖 距市區20公里,原有水面110平方公里,素稱百里排湖,為仙桃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泊,歷盡滄桑,現有水面23平方公里。盛夏時節,湖光瀲灧,風清荷香,水珠映日,晶瑩閃光,若盪舟湖中,采蓮摘菱,執竿垂釣,樂趣無窮,是避暑、游覽的好地方。排湖南岸的謝家灣,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祖籍,遺有陳友諒的豐富傳說及舉義遺址,如擂鼓台,洗馬池、系馬樁等。相傳附近曾是楚王游棲息的五樂台,曾出土銅矛、銘文戈、銅箭鏃等戰國文物多件。排湖西、北岸有三大漢代古墓群。
革命紀念地 在沔城回族鎮有沔陽第一個中共小組誕生地舊址和鄂中特委舊址,在此建有沔陽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在城區龍華山巷有賀龍率部攻佔仙桃後設紅二軍團機關舊址;在沙湖鎮有紅六軍軍部和沔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和紅軍壩址;在柳溝有川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和紅三軍第四醫院舊址;在東荊河楊豐段有緬懷1300多名赤衛隊烈士紀念水塔,在張溝有藏鶴亭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陳場坡有沔陽著名烈士胡幼松紀念館及碑等。
沔陽人民烈士紀念碑
胡幼松烈士紀念館 位於陳場區坡場街東端。1976年由政府撥款、群眾獻力興建,1978年5月23日落成。館舍座北朝南,一棟五間,佔地270平方米。館內陳列烈士生平介紹和部分遺物。館前矗立有高達12.5米的"胡幼松烈士紀念碑",四周遍植花草和常青樹,布局渾然一體。
(胡幼松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縣志
紅軍壩 位於沙湖鎮西端。土地革命時期,沙湖中幫鄉的豐樂垸和紅土垸,相隔一條小河,長江和東荊河的洪水暴漲時,灌進此河,使兩垸的11.7萬畝土地時常受災,人民背井離鄉。
1932年春,沔陽縣蘇維埃政府決定在兩垸之間的小河上(黃家台東頭)築一堤壩,截斷小河以堵塞洪水倒灌。從那時起,兩垸很少受水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築壩過程中,國民黨三十四師曾多次向築壩人員襲擊,企圖破壞築壩工程。領導工程施工的大多是地方幹部,身帶槍支,給敵人以還擊,保護了大壩工程順利施工,群眾稱他們為"紅軍"。故此,這條河壩被命名為"紅軍壩"。至今大壩完整,壩的附近建有一所"紅軍壩中學"。
諸葛武候祠 位於沔城鎮。相傳因諸葛亮的妻子是沔城人,所以漢建興十二年,漢後主劉禪為緬懷諸葛亮的功績、降詔致祭,封諸葛亮為"忠武候",並令建祠於沔城,四時享祭。
1985年以來,沔、監、潛、洪四縣市群眾為復古跡,自籌資金、磚瓦、木料,借農閑之機,維修武候祠,再現舊貌,目前的諸葛武候祠石刻像就是當時出土的文物,後經簡單修飾而成。
諸葛亮武候祠緊隨其後的是著名的千佛寺,明代嘉靖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系布衣時寄讀於沔城西門外其岳父黃承彥家,與寺中了凡和尚很善,了凡和尚博學多才,擅於辭令,且擅長翰墨,常與諸葛先生論歷代興衰,品評名人成敗,志趣相投,互有詩詞唱和。午後,諸葛武候經常與了凡和尚散步於寺東柏樹下讀書。
清真寺 位於沔城鎮。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區級回族鎮,全鎮回民5000多人,清真寺是沔城回族鎮的象徵。建國前,沔城有清真寺兩座,一名清真東寺(上寺),一名清真西寺(下寺)。東寺位於里城,建於明洪武年間,佔地45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呈品字形,為八字趄門,上懸巨匾,書"古 清真寺"四個斗方大字。進門為望月樓,中懸木質梆鼓,逢齋月回民敲梆鼓曉示。樓後為內花園,再為朝覲大殿。西寺位於紅花堤,建於清嘉慶年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門牆後面是門殿,門殿後面是天井,天井後面為梆鼓樓,樓兩側為南北茶室,中央為花園,其後是大殿。1941年,兩寺均毀於大火。
1955年,政府曾撥款在西寺舊址上重建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沔城清真寺。沔城回族鎮成立後,在省民委及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真寺於1991年得到重新修建。重建了大殿建築面積272平方米,室112平方米,具有象徵意義的阿拉位式門牌樓220平方米,基本上達到了一定規模。
清真寺主要是回民辦理宗教事務、穆斯林禮拜和回民在重大節日舉行慶祝活動的場所。回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以認主、敬重、愛人、慈祥、寬恕、服從天命、致力和平為宗旨。以"五功"、"五典"為實踐內容。"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五典"即子女孝順之道、夫婦敬愛之道、尊長愛幼之道、兄友弟恭之道、朋友信義之道。清真寺實行阿訇負責制,阿訇主持回民三大節日及回民宗教事務。
回民有三大節日,一是開齋節,即回民一年有一個齋月,白天不能飲食,其主要意義是體現艱苦生活,喚醒回民珍惜人生。當這一個月結束後,就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如同漢族的春節;第二個節日是宰性節,通過宰性施捨給本族人,樹立一種樂善好施的精神;第三個節日是聖紀節,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領袖穆罕默德。
回民有許多習俗,如飲食習俗,忌吃豬肉、自死物、血液等。如婚喪習俗,講求清潔、儉朴、真誠。如沐浴習俗,沐浴時要加以聯想,洗手時要想到戒偷盜、賭博和不義之財,要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洗臉時要想到顧全人的體面,戒一切見不得人的事;洗腳時要想到不能走邪道,要走正道等。
普佛寺 位於沔城鎮。普佛寺的前身為"甘露寺",位於西門城外城區。此寺三面環水,一面連路。寺院南有洗馬池,東有康王橋和司馬橋,西有西城古柏和孔明讀書台,北有練兵場和歇涼亭,碧水環流、青松翠柏,一派壯觀景象。普佛寺建於三國時期。傳說那時劉備、關羽、張飛在吳楚地界活動,行軍的一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忽見前面有一座涼亭,他們走進涼亭歇息時,劉備提議說:"為堅定興漢滅曹,安邦定國的決心,應立一誓願為好。"關羽、張飛一致贊同。並議定,到時修一座甘露寺以了此願。這時,關羽見涼亭前面有一青石雕成的卧式青牛,隨即揮動手中的青龍偃月寶刀,向那卧式青牛劈去,只聽一聲爆響,青石分為兩段,以示盟誓決心。
當時由於曹操勢力較大,劉、關、張只有借吳國荊州作安身之地,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以圖大業。不久,劉、關、張南征北戰,廣得城池,喜得良將,事業發達。有一天,他們記起涼亭之事,覺得有了願未了。當時沔陽尚未建郡,此地屬荊州所轄,就議定在這里的碧硯台上修一座甘露寺,以還此願。後來,劉、關、張曾在這里安營紮寨,習武練兵。
北宋末年,金兵進犯中原時,傳說康王曾在甘露寺隱居避難。後來康王在應天府(今南京)立帝,不忘甘露寺避難之恩,於"建炎"元年在寺院東側建了一座"康王橋"。
元末明初,陳友諒在此寺附近練過兵。那時甘露寺已破敗不堪。後來,由南海來了兩位僧人,在這里重修廟宇,塑造佛像,改"甘露寺"為"普佛寺",至此佛法興旺,香煙繚繞,殿宇輝煌。寺院中間大雄寶殿建造精緻,六龍頂天,四角抓板,亮脊飛檐,雕梁畫棟,殿內塑有釋迦牟尼佛像,高六丈余。佛像後面是南海觀音,牆上畫有白鶴戲松,百鳥朝林的圖案。東西兩側修有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前面是韋馱殿,抱柱欄桿,走廊轉道,殿內供有四大天王和護法的韋馱佛。大殿後面是三聖殿,上有藏經閣,書櫃上經典滿架,殿內塑有觀音菩薩。大殿東側是神師殿,神台上注有歷代祖師的法名,按源流排列。西邊掛有金字牌匾、名人詩詞和古今字畫。祖師殿旁是廚房、餐廳和卧室、客堂等。普佛古寺的四周,皆青松翠柏,春來綠樹成蔭,紫竹迎風,百鳥歡歌;夏來蓮藕滿塘,眾人熙熙。特別是洗馬池中央矗立一座三層六角拜佛亭,亭頂上的六角脊修有金鰲。亭內有八尺余高的佛像,兩邊撰有對聯一副:"旭日朝佛香煙繞,亭峰池水靈光升",橫聯為:"普渡眾生"。殿的北側是望月台,站在望月台上,寺院景色一覽無余。此景一直到建國前仍完好。1954年大水後傾圮,後毀。
1986年以來,普佛寺開始大規模修建。目前,康王橋依據舊貌重新加固,洗馬池上一座壯麗的仿古橋直對"山門",寺內已建起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觀音殿、地藏殿、念佛殿,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造價100餘元,寺內有佛法高僧十餘名,終日誦經拜佛,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
楊剛橋 位於沔城鎮。新聞巨子楊剛,原籍沔城,曾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1954年,楊剛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1956年10月7日逝世於北京,中外朋友無不惋惜。毛澤東稱她是他所器重的女幹部之一。
一代才女楊剛被人們譽為"金箭女神",鄧穎超評價她是"黨和人民的忠誠的優秀女兒",為了緬懷她,昭示後人,繼承革命遺志,沔城回族鎮人民政府特請上級拔款40萬元修建了"楊剛橋",橋長24米,寬9米,孔徑18米。
"楊剛橋"橋名三字,由其女兒鄭光迪(原國家交通部副部長)所題。楊剛橋的修建,不僅為紀念楊剛增添了一個新的地點,而且使仙監公路和沔城緊密相連,既方便了交通,又有力地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繁榮。
沔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舊址 沔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舊址位於沔城文化路西端,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沔城高級中學院內。這座大樓是1950年春在沔陽州衙的廢墟上興建的。它坐北朝南,東西長35.4米,南北寬22.5米,總建築面積1478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廊檐式,上下兩層。大樓開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邊為正門,呈圓拱形,其上方嵌有用水泥漿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門前是條60米長的道路,兩旁綠草茵茵,樹木葳蕤,夾道的古石古雕形態迥異,栩栩如生。進入大樓,天棚亮瓦亮脊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室內"十"字型的通道將整幢樓分成四大間,行走十分方便。從通道北側的樓梯拾級而上,二樓設轉樓,為木質結構。各種鏤空的護欄、門窗精緻典雅,古色古香。
從南北朝西魏起,沔城一直是郡、府、路、州、縣的治地,直到全國解放初期,沔城還做過三年的沔陽縣治地。
1947年12月沔城解放。1949年8月,沔陽縣人民政府從彭場遷至沔城,臨時設在七里城李心吉、李心地家。1950年底,縣人民政府正式遷入新校辦公。
1952年4月,由於沔陽、洪湖分治,沔陽縣縣治由沔城遷至仙桃,沔城從此結束了縣治歷史。縣人民政府辦公處所改為沔陽初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沔城高級中學。歷經半個世紀風雨侵蝕,沔陽縣政府辦公大樓風采依然。
⑥ 石拱橋的歷史故事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吳國在抵禦越國時出其不意,從預鑿的三條內河,輕舟出擊包圍了越兵,最後取得了勝利,越王勾踐做了吳國臣下,這就有了現在眾所周知的成語故事「卧薪嘗膽」。後來范蠡帶著西施途經這三條河到了現在的蠡湖。這三條河就是元塘河、巡塘河、梁塘河,這三條河上分別有以它們所在河的名字命名的三座橋。現在只剩下了巡塘橋、梁塘橋牞這兩座橋都已被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元塘橋所在地卻只剩下了幾塊基石,所幸元塘河上還有一座古橋,年代可能比巡塘、梁塘兩橋更為久遠,就是這座橋,有意思的是,這座古橋兩面各寫著一個橋名,一面是谷盛橋、一面是求安橋,大概是求五穀豐登、永保平安之意。
記者看到元塘河上的這座古橋,是傳統的石拱橋,除了橋面是近年鋪設的水泥外,橋的拱形都由古老的石頭構成。錢老先生說,過去聽他夫人的太婆講,此橋原是一富戶因其耕地被河分開,耕種不便,就出資建造了這座橋。老先生很認真地現場測量了一下,橋長15.6米,寬2.4米,拱徑2.3米,跨徑4.6米。因為此橋不在大路上,橋面也相對較窄,因此這橋主要是走人和自行車,汽車不通,倒也損壞不大。它可能比清名橋、巡塘橋、梁塘橋的歷史還要久遠。
三條古河上的三座石拱橋都有悠久的歷史,2003年6月,巡塘橋被市政府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梁塘橋也在《江南晚報》報道後得到了重視,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那麼這座石拱橋命運又如何呢?錢祖德老先生說,他希望通過報道,能使這一座位於田間的古老石拱橋得到保護和修繕,讓三座古老的姐妹橋一起成為歷史的見證,更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保護古文化建築。
⑦ 中國十大石拱橋是哪些
一、北京盧溝橋: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五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一塊,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盧溝橋是根據永定河水流的特點設計的。橋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長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266.5米。有11個橋拱,面寬7.5米,有欄板279塊,左側石欄雕柱140根,右側141根,柱高1.4米,柱頭均雕蹲伏的石獅。盧溝橋還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橋的兩側有281根望柱,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雲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歷代雕刻的數目不同的石獅,其中大部分石獅是明、清兩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這些石獅蹲伏起卧,千姿百態,生動逼真,極富變化,是盧溝橋石刻藝術的精品。由於橋上石獅多得叫人無法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採用編號的辦法,共清點出石獅485頭。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響起了第一聲抗日炮聲,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揭開序幕。盧溝橋史料陳列館於1981年7月7日在橋頭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落成。紀念館台階上有一座高4米的藝術雕塑----《獅醒》,象徵著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初名康濟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譚倫增建一墩;嘉靖九年,減船六隻,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有此民謠道:「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揚州五亭橋:五亭橋,又名「蓮花橋」,位於中國江蘇省揚州市的瘦西湖的蓮花埂上,是該市的標志性建築。五亭橋是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駐扎在揚州的兩淮鹽運使高恆為了迎接乾隆帝南巡,開鑿了從揚州城向西北直抵平山堂的蓮花埂新河(即瘦西湖),並在蓮性寺以北的湖面狹窄處建造了五亭橋,以便於南北通行。五亭橋的構思仿自北京北海金鰲玉 橋和五龍亭,因此乾隆南巡到此曾評價它有北海瓊島春陰的意境。這座橋的創造性在於將橋、亭合二為一,形成亭橋;又將五亭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屋面。橋上五亭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與拱形橋身比例適當,配置和諧。橋下列四翼,橋身正側共有15個橋孔。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稱:「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中國古代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四、太原十字橋:山西晉祠十字橋(1102)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築聖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五、晉江安平橋: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的安海鎮,安海古稱安平,橋因此得名,因橋長五里,又稱它為「五里橋」。安平橋是用花崗岩和沙石構築的梁式石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重鎮的海灘,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前後歷經13年建成,明清兩代均有修繕,現為國家撥款依舊重修保留原狀,聞名天下。目前的橋全長為2070米,橋面寬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欄桿。橋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築法,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331座,狀如長虹。長橋的兩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桿柱頭雕刻著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設有五座涼亭,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兩邊水中建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中亭有兩身護橋將軍,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穿甲,手執劍,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安平
⑧ 我國的第一座石拱橋是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有關詳情訪問簽名網址!
⑨ 石拱橋的資料及圖片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他是隋朝的石將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
⑩ 石拱橋的優缺點是什麼呀
優點為:
(1)跨越能力較大。
(2)材料的適應性強。
(3)節約鋼材。
(4)橋形美觀。
(5)耐久性好,養護維修費用省。
缺點為:
(1)有水平推力的拱橋,對地基基礎要求較高,多孔連續拱橋互相影響。
(2)跨徑較大時,自重較大,對施工工藝等要求較高。
(3)建築高度較高,對穩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