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描寫馬鞍山的詩急需
1、《望天門山》——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天門山雄踞蕪湖市北郊長江畔,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天下聞名。天門山系「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並稱。
2、《夜泊牛渚懷古》——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譯文: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游雲。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里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3、《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唐代李白
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連峰入戶牖,勝概凌方壺。
時作白紵詞,放歌丹陽湖。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
當其得意時,心與天壤俱。閑雲隨舒捲,安識身有無。
抱石恥獻玉,沉泉笑探珠。羽化如可作,相攜上清都。
譯文:周先生隱居在丹陽橫山,開門就看到秀麗的丹陽。連綿的山巒圍繞周圍,壯觀的景色勝過仙鄉。有空就寫詩作曲,來了情緒就在丹陽湖上高唱《白紵詞》。丹陽湖水清秀盪漾,遠勝過東海浩盪的感覺,水光山色與菰蒲草共顯嬌嬈。
當你得意之時,心靈與天地融合在一體。任天上雲卷雲舒,看世界人來人往,哪裡還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身不在,痛苦何在?你身懷美玉而不露,心有高才而不顯。如果我們學道成功,就一起攜手游覽仙山瓊閣。
4、《自金陵溯流過白璧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唐代李白
滄江溯流歸,白璧見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陰雪。
幽人停宵征,賈客忘早發。進帆天門山,回首牛渚沒。
川長信風來,日出宿霧歇。故人在咫尺,新賞成胡越。
寄君青蘭花,惠好庶不絕。
譯文:自青蒼色的大江逆流而歸,行至白璧山賞玩秋月。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陰之雪般皎白令人興發。隱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賈買賣人忘記了早晨出發。揚帆再行來到天門山,回頭望去牛頭渚已被掩沒。
大江長啊季風按時吹來,太陽升起夜霧消散。老朋友近在咫尺卻未見面,不能共同欣賞奇景相隔如胡越。寄您一枝青青的蘭花,願我倆和諧美滿友誼長存。
5、《橫江詞六首·其六》——唐代李白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譯文:橫江之上經常月暈起風,整日籠罩在風霧中,江里的海鯨東向,百川倒流。波濤大浪一起,聲勢浩大,三山都會被之搖動,橫江水勢湍急,千萬不要輕易渡江,如果輕易而渡,將會有去無回。
2. 馬鞍山為什麼叫詩歌之城
古代文化多,詩歌多。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
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
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
水資源:
馬鞍山市市區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13億立方米。長江流經市區西部,平均年過境徑流量高達9794億立方米,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平方公里左右。
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積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積5.7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厘米/晝夜,流量為0.22立方米/晝夜。
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0.2~0.5米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2)2015馬鞍山吟詩節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硫鐵礦、金礦、石膏、石灰土、鉀長石、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和雲母等。
其中鐵礦是馬鞍山的主要礦產資源,礦區主要分布在南山、姑山、黃梅山等地,硫鐵礦集中分布在市郊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19937.7噸。伴生的磷礦儲量大,品位高,僅南山礦區儲量即達53.1萬噸。
分布於向山地區的明礬石礦,儲量達367.7萬噸。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已發現40種礦種;其中,金屬礦產10種,非金屬礦產29種,水汽礦產1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7種;其中,金屬礦產3種,非金屬礦產24種。
歷史: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3. 馬鞍山詩歌節的來歷是什麼
古時,馬鞍山是一片詩意沃土。春秋戰國之際,馬鞍山地處楚頭吳尾。秦回漢時期,馬鞍山東西兩岸又分答屬會稽郡與九江郡。逮及三國,吳魏常在此紛爭鏖戰。六朝更迭,馬鞍山成為扼守建康(今南京)的西南門戶,地近京畿,王孫貴族常於此嘯吟詠嘆,「文的自覺」隨之到來。唐宋時期,江北之和州(州治歷陽)、江南之太平州(州治當塗)得到進一步開發,交通便捷,人文薈萃,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詩文流韻,燦然生輝。流風余韻,波及元明清。
而今,馬鞍山是一座詩歌之城。馬鞍山目前有兩萬多位市民一直在堅持詩歌創作,涌現出了諸如楊健、歐震等一批新生代詩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馬鞍山共出版了近50多部詩集,本報發表了6000多首馬鞍山市民創作的詩歌。校園里,古詩文書法比賽、讀書徵文評比、吟誦比賽、背誦比賽以及詩歌創作評比等系列活動接連不斷,吟詩聲聲聲入耳。鑒於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市對詩歌文化的高度重視、市民對詩歌活動的充分認可和參與熱情,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市「中國詩歌之城」稱號。
4. 馬鞍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市區雨山湖周圍九山環繞,形成了"九峰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秀麗景色,呈現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錦綉的美麗景觀,是中國國家級園林城市。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眾多。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馬鞍山旅遊資源豐富。位於市區西南古鎮採石,是馬鞍山名勝古跡集萃之地。翠螺山突兀江畔,採石磯絕壁臨江,集"雄、奇、險、秀"於一體,風景奇幽,被譽為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同時又是古代的江防要塞、關津渡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留下許多不朽詩篇。李白、劉禹錫、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漫歌賦詩。尤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夜泊牛渚懷古》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一帶至今還流傳著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動人傳說。如今這里已建成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太白樓、李白衣冠冢、然犀亭、三元洞、赤烏井等眾多景點。 距離市區20公里的青山腳下,是"詩仙"李白長眠之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詩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李白逝世後,原葬於龍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歷代慕名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54年李白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年代以來,馬鞍山出土了大量的古墓葬和古遺址,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的古遺址不一而足。三國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所有這些都反映了馬鞍山具有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 位於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木綠綉,飛泉叮咚,環境幽謚,野趣盎然,為休閑度假的勝地。竹海、古樹、清泉、鍾鼓並稱濮塘"四絕"。古銀杏歷經千載滄桑,仍虯枝鐵干,濃蔭如蓋。鍾鼓地踏地而聞鍾鼓聲,奇異而譎怪。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至今仍能清洌甘甜、源遠流長。現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為紀念詩仙,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來馬鞍山旅遊觀光。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旅遊局和馬鞍山市人民政府承辦 馬鞍山市被譽為"江南魚米之鄉",物阜民豐,盛產優質大米、油料、棉花等農產品,是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歷史悠久的採石磯茶干、太白酒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
5. 馬鞍山的文化
當塗民歌是流行於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塗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於民歌范疇。清代當塗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於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裡薅豆棵》等。 馬鞍山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城」的榮譽稱號。
馬鞍山是李白的終老之地。自1989年起,當地於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一屆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2005年初,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李白詩歌節)。 1992年,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被國家列為中國國際觀光年百項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五大節慶活動之一。
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馬鞍山中國李白詩歌節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動特色,也成了馬鞍山城市的一個重要標志,為這座鋼鐵城市贏得了 「詩城」的稱號。
6. 馬鞍山好不好如題 謝謝了
安徽省馬鞍山市 馬鞍山市位於中國安徽省東部,地處我國中部地區、長江下游南岸。1956年10月建市,現轄花山、雨山、金家莊三個區和當塗縣,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其中建成區面積6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0萬,2004年全市人均GDP2.13萬元。經過馬鞍山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把一度曾經污染嚴重的鋼鐵工業城市,逐步引向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良性發展軌道。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城市之一。 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市區雨山湖周圍九山環繞,形成了"九峰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秀麗景色,呈現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錦綉的美麗景觀,是中國國家級園林城市。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眾多。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泗水亭亭長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馬鞍山旅遊資源豐富。位於市區西南古鎮採石,是馬鞍山名勝古跡集萃之地。翠螺山突兀江畔,採石磯絕壁臨江,集"雄、奇、險、秀"於一體,風景奇幽,被譽為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同時又是古代的江防要塞、關津渡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留下許多不朽詩篇。李白、劉禹錫、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漫歌賦詩。尤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夜泊牛渚懷古》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一帶至今還流傳著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動人傳說。如今這里已建成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太白樓、李白衣冠冢、然犀亭、三元洞、赤烏井等眾多景點。 距離市區20公里的青山腳下,是"詩仙"李白長眠之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詩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李白逝世後,原葬於龍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歷代慕名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54年李白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年代以來,馬鞍山出土了大量的古墓葬和古遺址,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的古遺址不一而足。三國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所有這些都反映了馬鞍山具有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 位於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木綠綉,飛泉叮咚,環境幽謚,野趣盎然,為休閑度假的勝地。竹海、古樹、清泉、鍾鼓並稱濮塘"四絕"。古銀杏歷經千載滄桑,仍虯枝鐵干,濃蔭如蓋。鍾鼓地踏地而聞鍾鼓聲,奇異而譎怪。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至今仍能清洌甘甜、源遠流長。現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為紀念詩仙,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來馬鞍山旅遊觀光。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旅遊局和馬鞍山市人民政府承辦。我們竭誠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馬鞍山參加"國際吟詩節",觀光旅遊。 馬鞍山市被譽為"江南魚米之?quot;,物阜民豐,盛產優質大米、油料、棉花等農產品,是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歷史悠久的採石磯茶干、採石磯酒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 馬鞍山市概況 區號:0555 郵編:243000 位置: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東北部與江蘇省南京市接壤,南與蕪湖相鄰,距南京、蕪湖的距離皆為42公里。 區劃:轄花山區、雨山區、金家莊區和當塗縣。 馬鞍山坐落在淄川區淄河鎮,重巒疊嶂,氣勢雄偉,主峰海拔618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風景名勝區。 馬鞍山風景迷人,文化底蘊豐厚。相傳其原為天上一匹青龍駿馬,因嚮往人間的自由,棄仙入俗,化石為山。春秋戰國時期,馬鞍山為齊魯分界線,古長城遺址清晰可見。山上建有玉皇閣、華光寺、鍾鼓樓等,從殘存的石碑記載可知明崇禎四年曾重修過,有人考究其初建於唐宋年間。據說,當時山上香火旺盛,方圓百里善男信女都來朝拜,但因戰火連連,屢遭塗炭,現在山上的建築是1992年重修的。 馬鞍山之所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還是因那次名震齊魯的抗日保衛戰。因地勢險要,該山多為兵家必爭之地。1942年11月9日,日寇為了卡斷我魯中通往魯南、膠東等地的交通要道,調動了一千多兵力向我馬鞍山根據地發起瘋狂進攻。而我守山將士連老人、傷病員在內才30餘人,武器彈葯也極少,但英雄們在王鳳麟副團長的帶領下,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拼搏。最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毅然跳崖殉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民族之歌!解放後,政府先後撥款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馬鞍山戰斗展覽室、烈士群雕等,並在高聳入雲的石崖上雕刻了曾在此戰斗過,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廖容標、錢均將軍等人的題詞。近年來,淄河鎮政府又投資百萬元,開通了攀山公路,在山上修建了凌雲閣、仰鷹台等十多處景點,安裝了風力發電機組,美化了四周環境,將其建成融革命傳統教育和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更令人感到高興和驚奇的是,最近人們又在山上發現了三處自然景觀:一處是在山東峰的石崖上有一個十餘米高的八路軍頭像,浩然正氣,形象逼真,象徵著馬鞍山戰斗中烈士的不屈靈魂,被人們稱之為「英雄之魂」;一處是在馬鞍山正南的三泰山主峰上,恰似一個熟睡的大佛,泰然自若,活靈活現;一處是馬鞍山西南方的一座山峰,猶如一尊靜坐修行的彌勒佛,神情專一,莊重自然……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近城郊而絕塵囂,入山地而不閉塞。馬鞍山以如此豐厚的內涵和神韻吸引著眾多的遊客,一年四季,遊人如織。 馬鞍山因盛產H型鋼被譽稱為「鋼城」
7. 皖江文化的局勢
「皖江文化」是祖先創造遺留的寶貴財富,我們肩負著保護和傳承的重任。注重文物古跡等物質要素的保護,注重對文化資源、民俗風情等非物質要素的保護。自清代著名文人朱書首倡研究以來,同安徽「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研究成果相比,起步較晚,未有顯著成就。皖江文化資源梳理工作,是首要。
1、提高皖江地區歷史文化的影響力。由於未能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在全國的影響力都很有限。皖江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提高皖江地區影響力。
2、發掘皖江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服務。繼承歷史文化遺產,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服務---為當前文化產業服務。如:安慶黃梅戲藝術節、銅陵青銅文化節、馬鞍山國際吟詩節。黃梅戲藝術,其功能有三:弘揚黃梅戲文化、搭建經貿平台、促進市容改觀。打造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三頂「桂冠」安慶。戲劇大師曹禺曾說,「安慶是中國戲劇界的聖地」。
3、形成系統學術理論成果,提升皖江文化含量,為打造徽文化,造福子孫。
4.皖江文化研究現狀,海外比境內熱,皖外比皖內熱。在皖江文化研究領域如桐城派、徽劇、安慶移民、皖江近代化、皖江傑出人物---方以智、陳獨秀、朱光潛、張恨水、海子等的研究成果豐碩。高校有的成立皖江文化研究機構,著手專題研究;沿江各市還有一些研究學者。研究成果表明,皖江文化內容豐富,涉及文學、戲劇、書法、繪畫、科技、宗教等方面。
5.皖江文化的研究現狀,微觀研究成果豐碩,宏觀研究尚未形成氣候。局部研究、現象描述、歷史考證的偏多,綜合性、整體研究薄弱,文化研究抽象,缺少對文化本質探討。
8. A.中國李白詩歌節經過十幾年的積累.馬鞍山從無到有
詞句搭配不對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馬鞍山中國李白詩歌節從無到有,場面從小到大,節目從單一的詩歌吟誦到及歌舞,吟詩,經貿,旅遊於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國內外頗具影響的節慶活動
9. 為了參加千字文大賽急求李白描寫馬鞍山的詩詞50首(全部)
江上清風樓上月;
詩中才子酒中仙。
太白樓,位於採石磯南面山坡下,又名青蓮祠、謫仙樓,為紀念李白而建。建於唐元和年間,今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年重建。前後三進,主樓三層。樓內有木刻李白立、卧雕像
狂到世人皆欲殺;
醉來天子不能呼。
姚興滎題太白樓
愛國有詩儕杜甫;
報君以士識汾陽。
徐立綱題太白樓。 儕:輩、類。 汾陽:即郭子儀。玄宗時為朔方節度使,平安史之亂,立有功勛。累官至太尉、中書令,封汾陽邵王,尚父。世稱郭汾陽。薦汾陽指李白與郭子儀的情誼,據說郭因罪當斬,李白極力相救,重薦於朝
詩酒神仙,天自夢中傳彩筆;
樓上風月,人從江上拜宮袍。
李璋題太白樓
詩酒神仙,吟魂醉魄歸何處;
江山如畫,月色濤聲共一樓。
太白樓
勝跡畫圖中,莫辜負此日登臨,依山枕渚;
奇才詩酒老,曾記取當年狂放,動地驚天。
太白樓
薦汾陽再造唐家,並無尺土酬功,只落得採石青山,供當日神仙嘯傲;
喜妃子能讒學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脫去名韁利鎖,讓先生詩酒逍遙。
太白樓。 喜妃子句:指李白因醉酒作《清平調》被楊玉環誣陷之事
侍金鑾,謫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窮通?但隨遇而安,說什麼仙,說什麼狂,說什麼文章身價,上下數千年,只有楚屈平、漢曼倩、晉陶淵明,能彷彿一個胸次;
踞危磯,俯大江,這眼前更覺天空地闊。試憑欄遠望,不可無詩,不可無酒,不可無奇談快論!流連四五日,豈惟牛渚月、白紵雲、青山煙雨,都收來百尺樓頭。
黃琴士題太白樓。 金鑾:唐宮殿名。侍金鑾指李白在天寶年間曾供奉翰林院、待詔金鑾。 謫夜郎:李白於乾元元年被充軍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途中遇赦得歸。夜郎,地名。 屈平:屈原名。 曼倩:東方朔字。 牛渚:安徽採石附近的牛渚山。 白紵:即馬鞍山市北的白紵山
脫身依舊仙歸去;
撒手還將月放回。
捉月台
誰作砥柱中流,激憤一腔忠義;
俯瞰大江東去,開拓萬里心胸。
捉月台
舉杯邀明月;
盪胸生層雲。
問月亭。 舉杯句: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盪胸句:杜甫《望岳》:「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去帆疑峽走;
卷浪駭江飛。
清風亭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清風亭。 蓬萊句:李白詩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是仙人的居所;建安骨即建安詩體,由漢魏時曹操父子及「鄴中七賢」所創的詩歌風格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清風亭。 高力土,唐潘州人,本姓馮。少閹,聖歷元年入宮,武則天令給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以誅蕭岑等有功,累官至騾騎大將軍等要職,安史之亂,隨玄宗入蜀,肅宗時遭流配,後死於途中。傳李白曾令其捧靴。 謝將軍:謝朓,南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為蕭遙光誣陷死
紫微九重,碧山萬里;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齊彥槐題李白衣冠冢。 紫微:星座名,三垣之一。 流水句:見司空圖詩:「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意指李白心境瑩亮,志趣清悠
山間明月;
江上清風。
李白衣冠冢
爛醉小天地;
狂吟空古今。
李白衣冠冢
舉杯邀明月;
放眼看青山。
李白衣冠冢
功名飛燕誤;
心跡大鵬俱。
李白衣冠冢
高風大節同千古;
明月梅花共一樓。
李白衣冠冢
偶呼明月問千古;
恰對青山思故人。
李白衣冠冢
明月有情公已去;
青山無約我頻來。
李白衣冠冢
千年醒眼何曾醉;
到處風濤總是詩。
李白衣冠冢
自公一去無狂客;
此地千秋有盛名。
李白衣冠冢
神仙詩酒空千古;
風月江天貯一樓。
李白衣冠冢
老友一生惟子美;
青山千載壓玄暉。
李白衣冠冢。 子美:杜甫字。 玄暉:即謝朓
後身金粟前身月;
對面青山側面江。
李白衣冠冢。 金粟:佛家謂維摩詰之前身為「金粟如來」
樽中美酒長須滿;
檻外長江空自流。
李白衣冠冢
吾輩此中堪飲酒;
先生在上莫題詩。
李白衣冠冢
更上一層,星辰可摘;
不磨千古,詩卷長留。
李白衣冠冢
樓壓驚濤,萬里江天供醉墨;
山臨幽壑,四時風物助詩懷。
李白衣冠冢
一碧江天,憑眺如今摩詰畫;
四時風月,暢懷尤勝少陵詩。
李白衣冠冢。 摩詰:王維字,曾作《輞川圖》,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等。 少陵:即杜甫
天籟風吹,如聞敏捷詩千首;
江濤月涌,想見飄零酒一杯。
李白衣冠冢。 天籟:自然界的聲響,唐陸龜蒙詩:「唱既野芳坼,洲還天籟疏」
才似仙名,詩酒高風傳萬古;
地因人重,江山勝跡播千秋。
李白衣冠冢
如此江山,合作先生詩酒地;
對茲風月,同銷我輩古今愁。
李白衣冠冢
千尺青山,妙句豈惟凌謝朓;
一龕金粟,後身須信是如來。
李白衣冠冢
讒起七言,千古才人千古恨;
快登百尺,一樓風景一樓詩。
李白衣冠冢
對影成三人,賀監遠邀明月;
相知唯一已,謝公近在青山。
李白衣冠冢。 賀監:即賀知章,曾任秘書監,故亦稱賀監。 謝公:指謝朓
此處其題詩,誰個敢為學士敵;
江山曾捉月,我來甘拜酒仙狂。
李白衣冠冢
驚世以文章,無怪才名齊工部;
憂心惟社稷,請看慧眼識汾陽。
李白衣冠冢。 工部:即杜甫。因杜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汾陽:即郭子儀
詩界此重新,江上才人休錯過;
酒仙臣自許,醉來天子不能呼。
李白衣冠冢
長歌詠松風,依舊螺山留勝跡;
相期邈雲漢,迄今牛渚憶知音。
李白衣冠冢
有句思謫仙,爭看爐火照天地;
此山騰傲氣,豈憚鼻息吹虹霓。
趙朴初題李白衣冠冢
時代文章,問江底青天,竟無一語;
撫懷今古,看樓頭明月,獨有千秋。
李白衣冠冢
大江淘盡英雄,山經百戰樓仍在;
詩卷長留天地,人往千秋酒不空。
李承謀題李白衣冠冢
長安市上酒家眠,醉後敢將天子傲;
採石磯頭明月好,當年猶說謫仙歸。
李白衣冠冢
公昔登臨,想詩境滿懷,酒杯在手;
我來依舊,見青山對面,明月當頭。
胡書農題李白衣冠冢
萬里大江來倚,翠嶂高樓,月朗風清依舊;
六朝陳跡盡瞻,錦袍遺像,天長地久猶新。
李白衣冠冢
公昔去長沙,笛吹黃鶴樓中,梅花默默;
我今望秋月,帆掛翠螺山下,楓葉紛紛。
李白衣冠冢
詩中無敵,酒里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李白衣冠冢
莫上層巒,睹江水狂瀾,流不盡英雄涕淚;
聊傾蟻酒,聽秋林落葉,感從來才子飄零。
李白衣冠冢。 蟻酒:酒面有浮沫者,為蟻酒
千秋拜衣冠,嘆犀水無情,醉得酒仙不醒;
一樓好風月,羨螺山有幸,名隨詩聖長存。
李白衣冠冢
唐代久成墟,僅採石一拳,留與謫仙供嘯傲;
謝公差可友,對青山半面,長教詞客仰風騷。
李白衣冠冢
若有人兮,每逢月夜高吟,畫舫與誰乘逸興;
登斯樓也,回憶雪山遺耕,書堂同此駐仙蹤。
李白衣冠冢
勝地喜重新,每當風月勾留,俯瞰長江流檻外;
謫仙猶未遠,遐想精靈來往,定攜彩筆到樓頭。
李白衣冠冢
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上五言詩,教先生低首;
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使國士揚眉。
李白衣冠冢。 謝宣城:即謝朓。 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京兆長安人。玄宗時官至荊州長史,時稱韓荊州
布鼓過雷門,問何人鐵板銅琶,敢唱大江東去;
欃槍經電掃,仍往日珠簾畫棟,重看明月西來。
李白衣冠冢。 欃槍:慧星的別名
笛吹黃鶴樓中,想當年無限騷情,一曲江城歌古調;
舟泊翠螺山下,慨此日重尋勝跡,千秋風月念斯人。
李白衣冠冢。 翠螺山:在馬鞍山市西南長江邊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掛席來游,三楚風光攜袖底;
對太白樓一千年明月,舉杯邀問,六朝煙景落樽前。
李白衣冠冢
酒家何處,楊柳依垂,每當月白風清,勝地也應招子美;
潭水依然,桃花無恙,到此神怡心曠,前身或許是汪倫。
李白衣冠冢。 汪倫:唐涇縣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倫具酒以待,白因賦詩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去日苦難留,須臾六十四年,覺浮生仕真若夢,游真若夢;
高風洵寡偶,上下三千餘載,問何人詩可稱仙,酒可稱仙。
李白衣冠冢
丹青不知老將至;
天地常在壯觀間。
劉海粟題李白衣冠冢
江空欲聽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萊峰。
集句題李白衣冠冢。 水仙操:琴曲名,相傳為俞伯牙所作
對面青山似解人,凡我輩登臨,莫向班門去弄斧;
願把長江當作畫,讓先生痛飲,可能醉後再題詩。
胡書農題李白衣冠冢
此江若變作春酒;
問余何事棲碧山。
黃炎培題廣濟寺,位於採石太白樓西,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東吳赤烏二年建
10. +100關於李白和太白墓(有好答案絕對追加分)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摘要: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 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 山西北臨大江】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 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 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雄偉壯觀。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 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已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又稱三官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而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 距馬鞍山市區20公里的青山腳下,是「詩仙」李白長眠之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詩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李白逝世後,原葬於龍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李白墓呈圓形用方塊青石壘成。墓前有清代花紋碑一方,上刻有"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傳是詩聖杜甫的手筆。據考證,墓內有唐代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所刻唐碑一塊及李白仙骨。歷代慕名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54年李白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李白墓園佔地90餘畝,分前區、中區、後區三部分。前區主要景點:全青石牌坊、甬道及兩旁十二幅反映李白生平壁畫,太白碑林、眺青閣、青蓮湖等景點;中區是太白祠,內有李白漢白玉塑像及宋碑一塊;後區主要景點有攬勝亭、太白林、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 為紀念詩仙,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來馬鞍山旅遊觀光。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李白墓園枕著鬱郁蔥蔥的青林山,面對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山青水碧,環境幽雅,與採石磯、天門山形成李白文化旅遊線。園內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景點。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現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宋碑」則詳細記載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詩歌成就,「太白碑林」鑲嵌著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各個時期經典詩碑106方。 走進墓園,春看杜鵑、夏賞青蓮、秋聞金桂、冬品臘梅,亭台樓閣、竹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詩魂背枕的青林山,林壑優美、鳥道紆曲、百鳥鳴啁,由南遠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遙望若朝天雙闕,直入雲霄。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於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詩文,欣賞書法作品,品味園林藝術的江南著名文化旅遊景點。 李白的死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安徽馬鞍山採石醉酒跳江而死,一說是病死在安徽當塗附近 一、採石遺跡 (一)牛渚磯 又名採石磯,在當塗縣城西北17公里的採石鎮西翠螺山西南部(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高約50米,峭壁臨江,山石嶙峋,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蕭梁詩人王僧儒在《至牛渚憶魏少英》詩中,就贊譽牛渚磯如「懸石」、「危島」,磯上「楓林暖如畫」,水邊「江岸凈如掃」。 (二)聯璧台 原名捨身崖,又名捉月台,位於採石磯頭燃犀亭右前方臨江處,為一嵌於峭壁上巨石,翹首凌空,突兀江干,險峻異常。上鐫刻「聯壁台」3字,字徑1尺2寸,題字下方刻有明嘉靖三十一年自稱天台狂客蔡景堯、關中東州紀元凱的詩句:「峨嵋峭孤絕,遊子往不歇。又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 (三)望夫山 望夫山又稱小九華山,位於採石鎮西北1公里濱江處,海拔157米,周圍7.5公里,山形似棗狀。又稱棗子磯。 (四)白壁山 又名石壁山,位於當塗縣城西北23公里左右濱江處(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北鄰馬鞍山,南連小九華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165.8米,呈白色似龜狀,俗名龜山。南峰峭峻如壁,巍峨壯觀,北峰下有一洞,洞內怪石如佛形,故名千佛洞。唐天寶六年(747)秋,李白乘舟自金陵溯江而上,過慈姥山,至白壁山賞月吟詩,寫下《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一詩。詩中以清新、形象的語言,細致而生動地描繪了白壁山一帶的月夜秋景。 (五)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慈母山,位於馬鞍山——和縣汽車輪渡北約1.5公里,瀕臨長江。山高59.4米,從江中望去,山形頗似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貓,俗稱貓子山。《括地誌》曰:慈姥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上出竹堪為簫管,屑樂府,名為鼓吹山。慈姥山所產的慈姥竹,體圓節疏,是專供宮廷作簫管之用的貢品。干百年來,慈姥竹曾為許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頌。梁吳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題詠慈姥竹的詩作。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游當塗時作《姑孰十詠》,中有《慈姥竹》一詩,把慈姥竹簫管之樂比作「龍吟」、「鳳曲」,為後人交口傳誦,慈姥竹今已絕生。 (六)太白樓 又名謫仙樓、青蓮祠,位於當塗縣城西北古鎮採石(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屬地)西南1公里處,背倚翠螺山,面臨長江,濃蔭簇擁,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觀的古建築。 (七)李白衣冠冢 位於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周長約40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一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系書法家林散之手書。 (八)橫江館 原在採石鎮下江口,即今鎖溪河旁橫江街一帶,與古歷陽橫江浦(今和縣縣城東南13公里處)隔江相望,是古代官府傳遞文書時更換馬匹與休息、住宿之所。唐天寶年間,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歷陽,被風濤阻隔,詩人遂寫下著名的《橫江詞六首》。其中一詩雲「橫江館前津吏迎」即指此橫江館。宋元以後,橫江館幾易其名。明為皇華驛,清改為採石驛,後地毀不存。1978年,採石公園在三元洞上方半坡處(玉皇殿遺址)重建橫江館。新館坐東面西,磚木結構,古雅大方。「橫江館」三字匾額懸掛大門上方,館前地勢開闊平坦,為青石鋪砌,館周圍綠樹交映,環境敞朗幽靜。 橫江館因李白詩而名聲大振,歷代文人途經採石,無不到館一游。唐杜牧、宋柯芝、明王世貞、張弼等均有《橫江館》詩作。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