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份關於政府信息公開化的外文文獻
英文文獻:http://1000eb.com/utao
中文文獻也有:http://1000eb.com/utap
翻譯的沒有
2. 求網路環境下的政府公關英語文獻
推薦一個很好的網址,雖然是碩士論文,不過可以參考的。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2009119098.htm
【摘要】: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社會同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網路時代。它以互聯網,流媒體,電子論壇以及手機網路等特殊的傳播媒介為載體,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各種類型的危機在眾多領域相繼出現,而網路媒介其開放、及時、互動、共享等特點又使得危機信息的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快、傳遞的渠道更廣、信息控制和壟斷更難,從而使得危機極易被迅速擴大。這就要求政府危機公關的理念以及方式必須有所變革,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政府如果還是照搬過去,墨守成規,事實證明將很難再起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政府正確地認識網路環境下的危機,有效地開展針對網路媒體和公眾的危機公關,已成為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首先對網路環境,危機公關和政府危機公關等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
一、 政府公共關系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內涵詮釋
當今世界,任何組織都處於一個極其復雜的公共關系網路之中。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權力的行使者,也必須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這樣才能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保持國家穩定與和諧,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國際威望的提升。所以,一個有效的政府,必須處理好與各方面的關系。正如美國公共關系學者哈洛所言:「公共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幫助組織建立並維持與群眾間的雙向溝通,了解、接納及合作;它參與處理組織面臨的各種問題與糾紛;它幫助組織了解公眾輿論並作出反映,促進公眾了解組織和事實真相;它強調組織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責任;它幫助組織隨時掌握並有效利用變化的形勢,預測發展趨勢,使之成為組織的警報器;它使用有效、正當的傳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為主要的工具」。[1]依據這個公共關系的權威性定義,可以得出公共關系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的一種管理活動或職能。由此,政府公共關系是以政府為主體,為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和諧的公眾關系,順利完成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的雙向溝通與互動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政府公共關系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2]一是政府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有社會公益性和政府行為權威性;二是有傳播溝通、行為規范的職能,有政策導向性和傳播壟斷性;三是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關系,有全民參與性;四是體現政府管理思想,維護政府良好形象。現代政府作為一個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職能在於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關系則是發揮其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危機主要是指那些突然發生,對生命、財產和環境造成威脅和重大損害,對公共安全、社會穩定,乃至國家政權有較大影響,要求政府和公眾採取特殊措施予以應對的公共事件或緊急狀態。公共危機事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公共性。在《辭海》中,「公共」即共同,指社會的共同領域或共同利益。現代社會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之中,雖然某一危機事件不一定普遍存在,但是隨著其傳播而引起的社會關注,極有可能成為公共熱點並造成公共損失、公眾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混亂。也就是說,社會的公共危機越來越突破地域限制。如2003年的「非典」先是在國外發生,後來很快在我國的廣州、北京等地傳播開來,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公共危機事件。二是突發性。由於各種公共問題和風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或然性,往往不易發覺或被隱匿而被推遲和掩蓋,所以其發生的時間難以預測,過程難以控制,結果難以估量,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並呈現快速蔓延之勢,而且事件大多演變迅速,解決問題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失。三是擴散性。在目前全球化和全國化的趨勢下,社會系統的精密程度也在提高,社會利益主體之間的交往和沖突也在增加,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系統越復雜,它的可靠性也越差。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誘發危機的渠道可能更多,危機的蔓延可能更嚴重。[3]四是危害性和威脅性。公共危機事件高度危險,極有可能使構成社會體制的人的生命、身體、財產等要素和機能達到崩潰的程度,並且由於危機往往具有連帶效應,同時會引發次生事故和問題,導致更大的損失和危機。五是危機的雙重效果。危機會帶來各種損失,但危機也是機會和轉機。美國危機管理專家諾曼·奧古斯丁認為「一項危機既包含了導致危機的根源,又蘊藏著成功的種子」。如果決策者直面危機,危機可以促進制度的革新和環境的變革,所以對公共危機事件需要辯證的認識。[4]
1989年,世界銀行在概括當時非洲的情形時,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一詞。治理被認為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去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5]所以公共危機治理就是通過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力量,通過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有效監測、預控、決策和處理,避免和減少危機,實現社會穩定,政府和公民關系和諧,維護政府形象的過程。具體來說,公共危機的治理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公共危機治理主體的多元性。雖然公共危機的核心治理主體仍然是國家,但是公民、企業、第三部門等在公共危機的治理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無論是國家、市場還是被許多人寄予厚望的公民社會都無法單獨承擔起應對風險的重任」,[6]所以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或國家,同樣會使公共危機的治理失效。同時公共危機的緊迫性和威脅性也要求人人參與、全面動員。二是公共危機治理的責任性。由於公共危機的公共性,人人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都要承擔起危機治理的責任。更主要的是對作為治理核心主體的政府及其公務員,由於其承擔一定的職務而必須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三是公共危機治理的透明性。它主要是指在危機治理的過程中相關危機信息的公開性。宋朝蘇軾曾言:「天下之患,莫大於不知其然而然」。在公共危機的治理中,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將會成為公共危機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四是公共危機治理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對危機的控制和處理要及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公共危機造成的人、財、物等危害和損失。五是公共危機治理的回應性。就是針對危機中公民的要求和問題要及時作出回應,根據公眾的要求及時進行解決。
二、 政府公共關系對公共危機治理的價值
政府要順利搞好公共危機的治理工作,滿足廣大民眾的意願和要求,減少公共危機造成的危害,順利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必須進行有效的政府公共關系工作。
首先,政府公共關系的溝通職能,有利於調動公眾參與危機治理,提高治理效率。當今世界,大多數政府雖然在推行政令時,可以運用法律賦予的行政權力,卻更重視建立在沒有強制力和自願基礎之上的雙向溝通,來確保政令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所滿意。政府公共關系是來掌握、理解民眾的真正需求和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正如Cutlip所指出的那樣,政府公共關系至少有以下三個目的:[7](1)把政府的活動告知人民;(2)確保人民能積極參與政府活動,以及遵守相關法規;(3)爭取人民對於現行政策與方案的支持。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只有得到公眾的支持,並吸引公眾積極參與,才能有效成功的得以執行,而公眾的參與又是建立在對政府的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在危機情境下,發揮政府公共關系的溝通職能,有利於動員社會公眾參與公共危機的治理,不斷提高政府的公關能力,真實、准確、及時地與公眾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不僅是提高公共危機治理效率的要求,也是現代民主政府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政府公共關系的信息獲取職能,是公共危機中進行正確決策的基礎。英國危機公關專家傑斯特曾提出危機處理的「3T」原則:「Tell your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all」(提供全部情況)。顯然這三方面都與准確的信息獲取密切相關。在危機情況下,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能否及時獲取信息以及獲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將成為對危機是否進行正確處理的關鍵。作為現代民主政府公共管理職能之一的政府公共關系,其重要一方面就是獲取信息,為政府及時有效的進行決策服務。正如傑里·A·亨德里克斯所說:「公共關系危機處理中心的任務就是為內部和外部公眾提供信息,為媒體提供新聞信息,建立信息咨詢部回答問訊和控制謠言的傳播」。[8]
第三,政府公共關系促進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有利於緩和矛盾,順利處理危機。「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幾乎沒有一種關系不是完全建立在對他人的確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證據或親自觀察一樣,或更為強有力,幾乎一切關系都不能持久……現代生活在遠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他人的誠實的信任之上」。[9]就目前來看,在危機情況下,政府有時面臨著信任危機,一方面在於政府沒有及時將政府政策、措施、工作情況等政務信息傳達給公眾,並給予正確的解釋和說明,使公眾了解政府正在做什麼,准備做什麼,公眾自身可以得到什麼以及如何得到信息,另一方面在於政府與自己的公眾缺乏有效的公共關系活動,在公眾心目中缺乏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關系活動可以運用各種公共關系手段,有計劃地協調與公眾的關系,了解公眾的需求,了解公眾的意願。這樣可以調節社會矛盾和沖突,優化政府形象。所以在非典肆虐之時有人呼籲:「政府,要給民眾更多信心;民眾要給政府更多信任」。
第四,政府公共關系有利於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從SARS危機到現在禽流感的肆虐,充分說明了公共危機的全球性和擴散性,在此情況下,單靠一國政府的力量是無法對公共危機進行有效治理,必須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幫助,共同來控制和消除危機。在SARS流行之初,由於政府公關敗筆,沒有及時公開信息,缺乏後繼保障措施,導致SARS大面積擴散,使中國政府的形象不但在國際上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且給國內公眾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恐慌,在北京和深圳甚至出現了搶購風;國際上,多個國家限制中國人入境,《華爾街日報》甚至提出了「隔離中國」的呼聲。如果政府能夠通過國際公關活動,與國外的組織和相關國家及其公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不僅可以贏得國際上對中國的支持和贊賞,在很大程度上樹立中國政府的威望,而且可以藉助國際上處理相關危機的經驗、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應對危機。
三、 政府公共關系活動在支持公共危機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政府公共關系對於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眾民主參與危機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國內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由於政府公共關系在現代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時間較短,特別是對於政府在公共危機中相應的公關活動進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較少,所以還存在許多問題。具體來說,在提升公共危機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專門政府危機公關機構的缺失。自從199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以來,許多省也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增進了公眾對政府工作的了解。但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機構都承擔著政府的公共關系職能:(1)辦公廳(室)。作為政府的綜合職能部門,它同時也肩負著政府公共關系的職能。(2)政府部門的調研機構。作為政府收集情報,提供咨詢的專項職能部門,它也負責向政府決策層提供公共危機中的公眾意見和建議。(3)信訪機構。作為接待處理人民群眾申訴或解決問題的部門,在危機情境下,也負責把人們對公共危機處理解決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意見,提供給相關部門來使問題得以及時的處理。(4)舉報中心。在危機情況下,舉報中心也成為反饋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5)外事機構。它是政府處理境外事務的專門機構,主要負責國際往來以及港、澳、台事務。(6)政府應急處理中心。作為處理危機事件的機構,同時也是通過對危機事件的處理來展現政府的良好形象。但是由於在機構設置上過於分散,缺乏專門進行公共危機公關的機構,這樣使具有公共關系性質的工作分散在辦公廳(室)、調研宣傳、對外聯絡、交際接待、信訪對外聯絡、新聞發布、外事等職能部門中,即使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已設置了公共關系崗位或公共關系秘書,也難以承擔起統籌規劃公共關系的任務。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是責任不清,影響公共關系工作的效率,進而影響政府工作的效率。[10]如果在危機情況下,各個部門由於職責不清,互相扯皮,勢必給公共危機治理帶來更大的難題。二是政府危機公關理念淡薄。政府公共關系作為危機順利解決的軟手段,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具有公共關系意識和理念的人,會在工作、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公眾的影響以及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但是,我國有的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則在危機時刻一方面不注重對媒體進行良好的公關,面對媒體是,要麼是一種不耐煩甚至厭惡之情,要麼是由於公關技巧的缺乏,不能正確有效的口頭表達自己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策略、方式或方法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機情境中不能對公眾進行很好的溝通和交流,由於公眾對存在的危機狀況和問題不明白、不理解,在謠言四起的情況下,不僅加深危機的影響和擴散,更容易使公眾對政府及其公務員產生不信任。所以,必須把政府公共關系理念滲透到政府公務員的日常行為中,用意識指導行動,才能取得危機治理的勝利。
三是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素質低下。「治國之道,首在治人」,政府公共關系工作是否能夠順利的展開,主要取決於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素質,只有在一個年齡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完全良好的公共關系團隊領導之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才能順利的展開。而目前,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素質並不十分理想。首先,政府危機公關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我國現有的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真正具有政府公共關系知識的並不多,對有關危機問題了解的就更加不足,絕大多數都是以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人員及某些管理科學知識為政府公共關系的知識框架,以致於在從事中國公共關系活動中往往只能局限於搞思想教育等原則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開展具體化危機事件處理。其次,從能力方面看,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能力素質也比較低,突出表現在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不強,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年齡結構偏高、偏老,使得我國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手段、形式、方法等都趨於老成保守。總之,我國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的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輕的少;不懂專業知識的多,懂業務知識的少;性格內向的多,外向的少,等等。[11]
四是政府公關人員與公眾公共溝通渠道不暢。「在危機管理中,溝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如果身陷危機情境的人,與它有牽連的人和管理危機情境的人之間沒有溝通的話,就無法評估危機及其影響」。[12]但是由於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和官智民愚思想影響著政府公共關系人員,使其不願與公眾和媒體交流,而公民由於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缺乏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公眾冷漠是對政府公共關系活動極其消極的態度。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目的是使公眾對危機的處理感到滿意,而公眾對政府公關行為的冷漠使政府的公關活動變成了一廂情願的行為,由於政府公關人員與公眾之間缺少溝通與交流,必然導致政府公共關系活動的低效率。另外,由於政府公共關系人員能力有限,不能自如地把握傳播過程,對危機中公眾的情況和願望不了解,就可能選擇錯誤的溝通渠道,達不到溝通交流的應有效果。最後,由於我國經濟不發達,公眾平均文化程度較低,政府現有的公關渠道不能為他們所用。比如說電子政務的運用,雖然其傳播的速度很快,很及時。但是我國大多數身在農村的農民是沒有能力和條件接觸和運用電腦的。有的地方連一台電腦都買不起,怎麼讓他們利用互聯網來了解國家的相關信息呢?所以政府公共關系人員應該考慮到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的相異之處,根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分別提供相應的溝通交流方式。
五是政府國際公關能力的不足。政府國際公共關系是指一國政府為了在世界上塑造良好形象而對本國以外的國家及其公眾進行的公共關系活動。隨著國際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個國家政府都努力在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中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國際公共關系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由於危機的全球性和嚴重威脅性,必須利用國際力量聯合治理,但是由於國際公共關系能力的缺失與不足,在非典之時國際上提出隔離中國,甚至取消中國女足世界盃舉辦權。這主要是危機出現時由於政府對外新聞發布不及時,導致國際上對中國的誤解。當一國公共危機問題出現後,由於各國政府和人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往往會強烈要求了解事實及其與自身的關系,如果作為政府公共關系手段的政府新聞發布不及時,勢必造成國際上對該國的誤解。所以政府必須在出現危機時,採用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來塑造該國政府在國際上的美譽度。
四、 提高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策略選擇
針對政府公共關系對危機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嘗試,以提高危機治理的效果。
首先,設立專門的政府危機公關中心來處理公共危機。政府公共關系機構處於領導層與各職能部門之間,管理層與非管理層之間,在組織與外部公眾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不僅對內可以通過信息,充當參謀,而且對外可以代表政府發布信息,協調關系。由於我國政府的公共關系人員和部門眾多,所以在為公眾和媒體提供信息時,難免出現不一致和不協調的情況。所以為更好的應對和處理危機,我國也應該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來統一設置各級政府公共危機公關機構。在設立公關機構之前,對現有的公關職能,公關工作的發布作充分的調查。然後,再根據政府部門的層次,將公共職能進行重新分配:在國務院應該設立專門的公關機構,並配置公關專家;省級政府可在辦公廳內設獨立的公關機構;市縣級政府可在辦公室(秘書處)設立專門機構或配置專職公關人員(秘書);而在鄉鎮一級只需設立公關崗位即可。[10]一個精幹、高效的公共關系機構為政府創造的無形價值遠遠大於政府為此投資所化費的成本,只有建立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公共危機公關組織體系,才能為公共危機的治理提供准確的信息,加強政府與市場,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及其公民的信任與合作,並使其在危機治理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把危機治理的網路擴展到社會的每個公民。
其次,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政府工作人員的公關意識。公共關系意識代表著一種開明的經營管理觀念,是順利地、有效地開展公共關系工作的思想基礎,是公共關系自覺化的動力。但是,由於中國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影響,衙門作風、官僚主義現象普遍存在,認為政府管理就是把人民當作管理、統治的對象,而不是看作可依賴的、服務的對象,所以這種治民的行政思想成為有效展開政府公共關系的絆腳石和攔路虎。也有的政府領導認為,只要政府政績提高,政府必然得到公眾的好評。雖然良好的政績是政府良好公共關系的基礎,但有了良好的政績,還必須通過政府公關人員和部門告知公眾,不然有人會認為政府的政績是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能對政府行為有一個很好的評價。所以要把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懂管理的人才提拔到領導崗位,來使政府的決策確實使公眾滿意,用良好的政績來贏得民心,樹立威信。另外,還要提高政府公務員的意識,公共關系工作不僅是政府專職部門的任務,它滲透在各個具體職能中,要求全體工作人員都要具有公關意識,在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公眾證明政府的工作思路,使公眾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有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公眾是否理解政府作出的政策選擇,進而作為具體的載體去完成這些選擇,都取決於公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和理解程度」。[13]所以提高政府及其公務員的公關意識,是獲取公民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合理的公關人員,提高政府危機公關的能力。我國政府公關人員由於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性別結構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讓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女同志從事公共關系工作,因為他們不但精力充沛,溝通能力強,而且女同志感情更為細膩,在危機中與公眾能更加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有助於公關工作的順利展開。針對公共關系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方式來進行,具體可以藉助於當地的大學來全面系統地掌握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也可以通過參加短期培訓或自我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另外在實踐活動中加強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也是提高政府公共關系人員素質的重要途徑。第四,實現媒體的雙向溝通,提高政府公關效率是危機治理的重要渠道。「開展任何公關活動,都要研究公眾,掌握充分的、明確的、相應的事實做基礎……對每一信息都要完成傳播——反饋兩個環節的過程。如果任何一個環節中斷,或者是任何一項信息的溝通過程不完善,就會造成整個信息鏈的中斷而導致不良後果的產生」。[14]所以在公共危機治理中,藉助於雙向流通渠道,來展開公關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就媒體而言,它既是公眾情緒的催化劑、引導者,又是公眾情緒的路標。政府危機公關中,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如何發揮媒體的獨特功能,正確引導輿論,使媒體能夠全面配合危機處理者,並達到合理互動,共同促進危機的治理,這些都需要雙方藉助於公關中的雙向互動機制。一方面,政府公共關系結構要准確及時的向媒體公布危機有關的信息,媒體間爭搶信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爭搶的信息不是由政府發布的,而是通過其他非正常渠道獲得信息,這樣對政府與媒體及公眾的關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機構能夠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給媒體作詳細的說明,媒體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轉換成公眾的日常行為規則,既起到對政策的合理詮釋作用,又引導了公眾的日常行為,對危機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在上屆美國大選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電視上獻身,企圖影響選舉結果,一時間美國選民對此議論紛紛甚至喘喘不安。面對這一事件,政府與媒體的雙向互動對危機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競選總部都在第一時間內發表談話,希望事件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共和黨發言人稱,這說明恐怖分子仍企圖向美國發起進攻,可見布希總統發動反恐戰爭非常正確,非常必要;而民主黨則說,布希內閣勞民傷財,損兵折將,仍沒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須改變戰略,換調白宮主人。不論雙方如何攻擊對方,但可以說雙方對這一危機事件的應對都比較得當,與此同時,美國媒體也大力呼籲公眾盡可能出來正常投票,認為這是對恐怖活動作出的應有回應的一部分。一些報紙號召民眾從自己做起,做好身邊的事情。[15]所以及時公布信息,搞好媒體公關是應對危機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學教授廖為建所言:「平時和媒體搞好關系,危機時能夠動員的資源就會更多」。
最後,提高政府國際公關能力,實現危機國際合作治理。「當一個人確認人類能力無限、權力無限時,他是愚昧的,當他真切認識到人類能力有限、權力有限時,他開始聰明了」。[16]正因為一國人、財、物的有限性,在全球化形勢下,公共危機的解決必須藉助於國際組織的力量來共同應對和治理。但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國外公眾無法從中國媒體和政府方面得到及時報道,就只能通過本國媒體了解事態的發展,但大多國外媒體,故意擴大和縮小危機,必然使我國的國際形象受損。正如錢其堔所言:「現在是信息社會,任何事情發生以後的第一時間內,公眾都能夠得到大量的有關信息,所以對外事務的社會性增強了……現在有人提問時,我們經常回答說無可奉告,這也是個辦法,但從根本上講,現在『無可奉告』不能解決問題了」。[17]所以,一方面通過建立有效新聞發言人制度,讓高水平的新聞發言人代表中國發布信息,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信任。一個高水平的新聞發言人在面對國外媒體時應作如下准備:一是要認真研究我黨和政府的方針和政策,並以符合國外大眾心理習慣的語言進行說明;二是能參與危機處理,熟習情況,了解媒體專業特性,對提問有預見性;三是博聞強記,不容易被問倒或出現常識性錯誤。[15]所以政府利用公共關系網路使外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及時、客觀、准確地了解公共危機發生、發展的相關信息,不僅是危機管理者正確決策的前提,也是國外組織參與危機治理的重要條件。
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作為公共危機治理的「軟環境」,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管理職能,我們必須利用有利的條件開展政府公共關系工作,以期更快、更好的治理危機。
3. 求一篇關於公共服務管理的外文文獻
推薦你到OA圖書館進行查找,裡面都是Open access資源,就是可以免費下載的文獻。包括很多高質量外文文獻。
4. 有關公共服務的外文文獻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資料庫下載啊
或者到知網,維普等中文資料庫下載
很多的,校園網內免費獲取
校園網外可以利用google學術搜索,有部分能免費下載
5. 有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外文文獻2篇,最好有翻譯
外文文獻有,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
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
近期好像網路Hi無提示信息
留下郵箱地址如dgfgafd的126q郵箱
一六*零****八二*二QQ郵箱
6. 求一篇關於服務型政府的外文文獻
困難呀
7. 急求關於公共政策方面的外文文獻,很急很急~~
《公共政策分析導論 =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ction》(我們老師極力推薦的~~)
作者:威廉·N·鄧恩(WilliamN.Dunn)系美國匹茲堡大學著名教授,國際知名政策分析專家。鄧恩教授長期致力於教學研究,同時還從事廣泛的公共政策實踐活動,他曾為美國地方、州以及聯邦政府做過大量政策分析……
美國R.M.克朗的《系統分析和政策科學》
美國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美國查爾斯.E.林德布洛姆的《決策過程》
美國拉雷.N.格斯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
美國小約翰.B.科布的《後現代公共政策》
日本葯師泰寺藏的《公共政策》
我要分,給分啊~~~
8. 急求關於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服務的外文文獻
外文文獻有,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回能幫到你,如果需要直接答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
如果需要直接網路Hi中留言同時貼出問題的鏈接地址和郵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
近期好像網路Hi無提示信息
留下郵箱地址如dgfgafd的126\q郵箱
一六*零****八二*二QQ郵箱
這樣可以么?
9. 求公共管理英文文獻
New Public Management : Contemporary Western trend of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start of the 1970s, the West has dominated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arly a century. and was regarded to be effective, even the best traditional or mainstream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bjected to a new external environment increasingly tough challenges, and the almost routine, rigid-tier system can not meet the increasingly rapid chang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intensive society and economic life, build on its two major theoretical basis -- Goodnow Wilson and the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the two-layer management Huike no theory Law answered and solved the government face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unsustainable, government agencies increasingly bloated, inefficient, the public lost confidence in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government failure" theory has begun to dominate.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 Management)在80年代的英美兩國應運而生,並迅速擴展到西方各國。It i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drop,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Management -- New Public Management (New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1980s, the Anglo-American two crops,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與以往傳統的公共行政框架內進行的變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對現存行政管理體制和方式進行某種程度的局部調整,或僅僅是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減少行政費用開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對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種全面清算和否定。And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hanges, Public management is not new to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and ways of some degree of partial adjustment or simply to lower administrative costs and rece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 and denied.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1,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I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Wilson. Goodnow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the two-Weber-tier system on the support of their theory, new public while managemen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s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首先,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獲得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率、質量和有效性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等。First,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from modern economics has many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rational" (the rational is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want to pay the smallest gain maximum benefits) of the premise is the basis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rom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which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market-oriented or customer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ervices,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basis; from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was to define the performance goal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the basis.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Secondl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from the private management methods to absorb nutrients. 新公共行政管理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at many 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ean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sector borrowing. 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對私營部門來說,產出就意味著利潤,而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要獲取利潤就必須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僱傭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Such as the private sector,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flexibility in adapt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not Weber said the rigid hierarchy; outputs and outcomes of the high degree of importanc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output means profits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environment, we must make profit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high-quality service, Meanwhil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ce costs), rather than just input and output weight; personnel management to achieve a flexible system of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performance pay system, rather than by hiring a permanent office, and so on. 總之,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並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In short,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s already by the private sector to successfully used management methods, I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o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not unique to the private sector. They can be used in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徵Second,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basic features
新公共管理是個非常鬆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又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還指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a very loose concept, it refers to an attempt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theory, Also referred to a new mode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lso refers to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ongo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movement. 其名稱在西方各國也不盡相同,如在英國叫「管理主義」,在美國則稱為「企業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國家又稱為「市場導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大體相同的特徵。Its nam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as in the United Kingdom called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known as the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or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also known as the "market-orient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 on, but they have broadly similar features.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First,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ublic gover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reopened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with the community relations position : that the government is no longer superior, "self-service" bureaucracy,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be responsible "corporate managers and managers" the public is to provide the government's tax revenue "taxpayers" and access to government services in return for the "clients" or "customers" government services should be customer-oriented and should enhance the public's need to respond to force. 近年來,英、德、荷蘭等國政府採取的簡化服務手續、制訂並公布服務標准、在某一級行政區域和某些部門或行業開辦「一站商店」服務等,就是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體措施。In recent years, Britain,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and other government services to simplify the proceres and to develop and publish service standards, in a regional and an administrative certain sectors or instries offer "one-stop shop" service. It is in this new government-community relations model as applied by some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其次,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一線經理和管理人員」(即中低級文官)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總量」控制,給一線經理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權,以適應變化不定的外部環境和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Secondly, with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ly the input, output or not, New Public Manage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outputs and outcomes that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to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us entrusted to the "first-line managers and managers" (that is, low-level civil service) to the post of pow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If the plan and budget, the attention to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goals and long-term plan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Budget for its "total" control, to the frontline managers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personnel arrangements, and so on the full autonomy to adapt to the fluctua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ever changing needs. [NextPage][NextPage]
第三,與上一點緊密相聯,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鬆嚴格的行政規制(即主要通過法規、制度控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並根據績效示標(performance indicator)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而產生了所謂的三E,即經濟(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變數。Third, and closely related, 1:00,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oppos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compliance with established laws and regulations, Ligh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advocating the relaxation of the strict regulatory system (that is, through legislation, system control), achieve strict control of the performance goals, which was to determine organizations, indivials of specific goals, under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 (performance indicator) on the target for completion of th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as a result, the so-called three E, in which the economy (economy), efficiency (efficency) and the effect (effect), and other three variables.
第四,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採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如「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固然是向社會提供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公共服務都應由政府直接提供。Fourth,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exclusion of 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methods differ, New Public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wide adoption of successful 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eans (such as cost-benefit analysi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the abolition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monopoly, If "government contracts for rent" and "competitive bidding",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main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s to serve the communit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all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provided directly by the government. 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採取相應的供給方式。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corresponding supply mode. 如圖所示:As shown :
市場狀況/憲法職責模式Market status / mode of constitutional ties
附圖Map
1、此項服務活動是由憲法明文規定的屬政府職責范圍之內,同時也沒有其他競爭者,如國防,應由政府承擔。1, the service activities by the Constitution provide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ies, while no other competitor, If defense, should be borne by the government.
2、雖屬憲法規定的政府職責,但同時有其他競爭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門也在從事此項活動,如醫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並非一定要親自提供此項服務,而大可通過招標、合同出租等形式,將其出租給其他公營或私營部門,政府只要對其績效目標進行測定和評估,並提供相應的報酬,便不失為一種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2,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 stipulates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but there are other competitors exist, in other words, the non-governmental sector are engaged in this activity, such as hospitals, in this case, The government is not obliged to provide such a service in person, and goes through the tender, the contract leasing, and other forms, will be rented to other public or private sector, government, as long as its performance targets and measured assessment,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muneration, it is nevertheless a good quality of service and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way. 這也就是《重塑政府》一書的作者奧斯本和蓋布勒所說的政府應該「掌舵而不是劃槳」。This is th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the author of a Osborne and Gaebler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eer and not the paddling."
3、憲法沒有規定是政府的職責,而又存在著市場競爭者,如影視業,這時政府就完全可以不從事此項活動,而完全由私營部門承擔。3, the Constitution does not provide is the 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existence of competitors, such as film and video instry, Then the government can not engage in this activity, and completely by the private sector.
4、憲法既沒有規定是政府的職責,同時又沒有或缺乏從事此項活動的競爭者,如高等院校,這時政府就應積極培育市場,鼓勵人們參與此項活動,以提高此項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有效性。4, which is not provided for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ty of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absence or lack of this activity in the competitors 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market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只是典型的四種公共服務類型,在現實中,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ese are just typical four types of public services, in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