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推動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推動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發布時間:2021-08-02 20:42:22

『壹』 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怎麼看教育公平
安徽銅陵,一個以盛產銅礦而得名的城市,近年來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廣受關注。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探索,銅陵市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創造了一個「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銅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擇校風」,在這里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孩子們在公平、寬松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讓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是億萬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
為什麼教育公平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舉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新增勞動力結構和素質;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毛入學率達到24.2%,進入大眾化階段;國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發展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還不適應,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還很突出。據2009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56.5%的人認為存在教育不公問題。這反映了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高度關注。
當前,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反映最強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的機會、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讓我們對此有直觀、切身的感受。
比如,「擇校熱」高溫不降。在我國許多城市,中小學擇校非常普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聲譽和質量較好的學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家長操勞、奔波數月,通常還要支付數額很大的「擇校費」。為了增加「擇校」資本,孩子們不得不參加各種各樣的「占坑班」、補習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證書,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傾向愈加嚴重。這些現象多年來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大「頑症」。
比如,困難群體公平受教育機會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還在辦學條件不達標的打工子弟學校就學,國家助學體系尚沒有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沒有做到「應助盡助」,殘疾兒童教育水平仍落後於普通兒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區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公平,部分地區學生入學機會偏少。這種現象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議,由此引發的「高考移民」問題時有發生。
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解決好這些問題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對個人來講,它關系每一個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對整個社會來講,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正因為如此,教育公平問題才受到群眾廣泛關注。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麼?
「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這是近年來我國農村許多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慨。可以說,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學上」、「上得起學」已經不是問題了。人民群眾現在對教育問題的意見,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實際上主要是對「上好學」的期待。
當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公平呢?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基礎和具體政策等多種原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大。而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必然帶來教育發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說,教育不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2008年只達到3.48%,不僅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與我國教育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嚴重製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在教育投入總量小、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批中小學,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產生積極作用。而重點學校制度也同時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這些學校依舊能夠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優秀學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兩極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已經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同時,對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後教育」等,還沒有可供依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
人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受教育程度逐漸成為影響個人職業、收入乃至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投資」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獨生子女普遍化,人們都希望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必然造成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短缺的矛盾凸顯,使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為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決策。從2008年8月啟動,《規劃綱要》的制定歷時1年零9個月,經過40輪大的修改,兩次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2010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在這個描繪中國教育未來10年改革發展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鮮明地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貫穿始終。它昭示了黨和政府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態度和決心,讓人們進一步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對於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人們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最應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抓住了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
近年來,在推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5年,教育部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上來。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將均衡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強調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規劃綱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和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內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質量」。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後,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註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縮差距」。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後,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上升為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同標准、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為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廣東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陝西吳起縣投入5億多元統一全縣建校標准,實現了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了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要從硬體、軟體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准,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機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認真總結一些地方探索的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一貫制、示範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和激勵機制。
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如何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據統計,2009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隨遷子女適齡人數達到997.1萬人。如何給這些孩子一張安穩的書桌,讓他們像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義務教育,健康成長,是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早在2001年,就明確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兩為主」政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在入學條件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把接納非戶籍居住地上學的兒童納入政府管理的范疇。
2009年中央財政下撥20億元,專項用於補充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各地也紛紛出台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經過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學質量低等問題。而且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如何進一步解決好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上學問題呢?
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廣大農民工為流入地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流入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指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認真做好接收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建立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保障范疇,對接收農民工子女人數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制定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准,做到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採取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就學。
發揮公辦學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辦中小學潛力,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盡可能多地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不得隨意設置入學條件限制。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要與當地學生在收費、管理等方面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
扶持社會力量辦學。農民工子女在短時期內完全進入公辦學校就讀還不太現實,必須進一步發揮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的作用。要將農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范疇,制定審批辦法和設置標准,在辦學場地、辦學經費、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加強 對這類學校的督導工作,規范其辦學行為,促進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根本上要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2010年6月,廣東省出台有關規定,實行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政策,只要積滿60分,農民工就可以申請入戶,其隨遷子女就學問題也將得到有效解決。應逐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逐步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隨著很多農民工子女開始進入高中階段,他們接受「初中後教育」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於借讀費用昂貴、戶籍障礙、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課程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難度更大。應研究制定農民工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讓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大門也向他們敞開。
如何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得起學?
2009年8月16日,來自四川廣安的小張懷揣錄取通知書,惴惴不安地來到中國科技大學新生報到處報到。剛出家門時還為學費發愁的小張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關證明後,馬上通過「綠色通道」順利辦好了入學手續。「不帶一元錢,也可進校園」,為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全國高校普遍建立了「綠色通道」制度,對經濟困難學生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再根據核實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資助。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切實保障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的必然要求。由於各種原因,我國城鄉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這些孩子的上學問題一直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近年來,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除學雜費,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在中等職業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障制度,國家助學金每年資助近1200萬人,總資助面達在校生的90%,同時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在高等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每年資助約450萬人,總資助面超過20%。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國家對困難學生資助強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難學生得到實惠最多、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斷完善這一政策體系,把各項資助措施落到實處,確保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不能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上不起學。
擴大資助范圍。資助范圍要在現有基礎上,向各個教育階段、各級各類學校延伸。鼓勵各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提供資助;推進把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國家助學體系;逐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在免除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基礎上,將政策實施范圍擴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資助政策,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這樣,就能逐步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資助體系,實現「應保盡保」。
提高資助標准。由於國家財力有限,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標准還不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大資助力度,讓這些孩子不僅上得起學,而且逐步上得好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建立國家獎助學金標准動態調整機制。
落實資金保障。完善資助體系,資金投入是基礎。中央和地方財政要足額安排應當負擔的資金並及時撥付到位。省級政府要做好統籌協調,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確保應承擔的資金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從其事業收入中提取4%-6%的資金,用於助學。加強對各項資助經費的管理使用、審計監察,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把國家有限的財力用好。
動員社會力量。長期以來,社會力量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實施20年來,募集資金超過56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5900多所,資助失學孩子340多萬名。要繼續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崇文重教、扶危濟困的文明風氣,完善各項引導激勵政策,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教育、幫助困難家庭學生的良好氛圍。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是全國億萬孩子的共同心願;「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黨和政府的庄嚴承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讓祖國的花朵共享一片藍天的目標,必將逐步變為現實。

『貳』 公共服務業如何均衡發展

在目前看來公共服務業是不可能均衡發展的。我們假設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服務業的均衡版發展首先要權保障消費者的消費資金,所以提升居民經濟實力這是前提;其次是社會保障相對給力,給服務業推行提供保障前提,這也可以理解為政府給的前提條件,支持暫時「落後」的服務鏈;再次服務業要出現不斷創新的服務方式,

『叄』 如何深入推進改革,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切實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日益增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但客觀分析,目前工作進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是項目投入還不夠集中,各部門在實施項目時自成體系、分散實施,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集中建設、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還不明顯。二是服務網路還不健全,大部分服務網路集中在區縣和鄉鎮,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的村級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人員編制等影響還不健全,加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不夠,基層群眾接受服務的方便性、及時性和普惠性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水平和內涵還有待提高。由於受人員、技術和運行保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其服務水平、規范管理、服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還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四是城鄉政策制度分割沒有很好解決。在養老保險方面,還是城市居民、農村新農保和城鄉一體的3種制度並存,且標准不一。在醫療保險方面,形成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存在兩個體系和標准,相互接續轉移困難。同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籌資標准和補償標准還存在差距。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如路、電、水等設施在建設中,由於採用中省、市、縣、村分級承擔的模式,村級承擔了很大壓力,與城市居民免費享用存在不平等現象。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周邊的改造提升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特別要發揮區縣政府和開發區整合資源的優勢和經驗,出台相關獎勵政策、鼓勵項目集中打包申報實施,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務應當以村級(新型農村社區)為落腳點,向農村傾斜,制定完善村級(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將農村社會保障、就業培訓教育、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治安和民事調解等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村級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套,集聚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可以有效節約資金並縮短這一進程。應積極發揮統籌城鄉發展項目對機制體制創新支持的引導作用,鼓勵各級各部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豐富工作內涵,提升工作標准。在現階段,可重點鼓勵支持鄉鎮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便利性;鼓勵支持人社部門在鄉鎮和村級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和培訓網路,提升農村居民創業致富和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衛生部門開展縣鎮(鄉)衛生管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和村級標准衛生室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鼓勵支持科技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到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活動,並引導其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統一標准造成的。只有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政策、資金項目安排與服務標准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確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保持相對均衡。因此,在推進城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要採取政策鼓勵、項目支持、考評檢查等方式,積極協調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快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並在資金項目安排、服務機構建設、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標准制定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破除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確保城鄉居民機會平等、權利均等、服務同等,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務權利。

(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節收入再分配和實現政府目標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應重點向縣鄉級傾斜,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救濟和低保等傾斜,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引入民間資本,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尤其要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的現狀,按照農村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實施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給模式,努力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政策安排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產品服務,補充政府供給的不足,實現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採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人資本進入。

(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監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工作中可在現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許可權、分工、考核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部公共服務監測評估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准確反映城鄉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分布、差異和群眾需求等方面情況,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出台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肆』 我國首次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是在哪一年

我國首次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是在2004年9月。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強調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4)推動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擴展閱讀:

相關概念

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助於公平分配,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比較突出,並由此使地區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

並已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當前具有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所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伍』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 促進社會均衡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提出的,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強調作為一個人民的政府的社會責任、義務和歷史使命之所在。公共文化服務的推行,是促進社會均衡發展、公平發展的基本途徑。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由於我們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工作的習慣,更多地強調群眾文化人群非職業化、由群眾文化愛好者所組成等特徵,沿襲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們所要面對的人群是全體人民群眾;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欠了很多賬,導致大量文化貧困群體的存在。因此,國家和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補償這些文化債務要大力加強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
扶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地方特色文化,是對一定地域范圍內與自然、歷史、人文等相融合而富有特色的民俗傳統文化區域性特色文明表現的總稱,是人民群眾生活、勞作、習俗的文化映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但是近年來,但不少地方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採取自上而下、統一派送方式,導致供需「兩張皮」現象嚴重。因此,把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組織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把地方特色文化人才培養納入鄉土人才培訓計劃等,最終將公共文化服務扶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將地方特色文化納入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全國范圍內的體系建設,拓展其深遠意義和服務范圍,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
轉變公共意識,實現文化治理的轉型。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文化建設影響下的民眾意識也由城市到鄉村逐一轉變。不僅如此,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之間的轉變勢必影響公眾意識。在此過程中,半官方社團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性力量擁有的自治空間迅速增加,城市與鄉村之間設文化意識差距進一步加劇,不利於民眾的團結與社會主義的最終實現。因此,才多個地區的不同層面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需以文化治理為抓手,實現公共意識的轉變,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消除城鄉文化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建設,達成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的目標。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國家進步的基礎,公共文化是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並形成社會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因此,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擺脫公共文化的附屬地位,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讓公共文化真正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復興。
以上為公務員考試網每日甄選優秀申論範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完整內容,希望對考生復習申論帶來深刻的借鑒意義,對其提升申論寫作水平能有切實的幫助效應。

『陸』 如何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實現公共服務的均衡化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內周邊的改造提升等容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

『柒』 如何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統一性,是奠定國民素質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和重點。而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是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北京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三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機制。明確各級政府依法落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職責,加強政府統籌和調控力度,切實縮小校際之間差距,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和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務(職稱),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完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體制。
二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實施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驗。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重點探索城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教師合理流動、學校管理體制和教育評價機制的改革,初步形成優質均衡發展的首都基礎教育體系,開展名校辦分校、教師特派、優質管理輸出、學校託管等試點,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共享。
三是建立全市義務教育質量標准和監測制度。鞏固小學和初中建設成果,加強對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督導,著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凝練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著力促進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關注學習有困難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捌』 公共服務是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居住在哪個地區,都有平等享受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

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促進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任何社會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平等,但是,如果不公平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帶來
社會政治風險。由市場決定的個人分配不公平是如此,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分配不均等也是如此。公共服務水平差異過大,對於財力薄弱的地區來說,可能將這種
差異歸結為中央政府的政策歧視,至少是政策調節不力或存有偏差。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的財政管理體制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就
同於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而中國地區經濟發展除了歷史遺留的不平衡,自改革開革開放以來,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區域發展戰略,加上獨特的地理區位
優勢,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在此背景下,實施一套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水平關聯的制度,忽視對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差異進行必要的調節,必然會招致欠發
達地區的抱怨。國際經驗表明,一旦落後地區長期得不到中央政府強有力的財政援助,難以改善經濟與公共服務狀況,會使得這些地區產生離心傾向。因此,中央政
俯通過財政援助推進地區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利於增強中央政府的凝聚力與控制力。

公共服務均等化還具有突出的經濟意義。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向財政資源不足地區轉移財力,增加公共物品供給,所產生的效用要大於投向財力充裕地區。這是
因為,對於發達地區來說,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財政資源過多,往往可能投向非政府職能范圍的競爭性領域,或者導致辭資源浪費等管理鬆弛的現象;而對於財力
薄弱地區,轉入財政資源會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從長期來看,按照公共物品投資增加一促進經濟增長一改善公共服務能力的邏輯推演,通過提高即期財力薄弱地區
的公共物品供應能力也會減輕發達地區的遠期負擔。此外,均等化也有助於促進統一市場形成,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利益的引導下按照市場規則在地區間合理流動,達
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促進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人均GKP已經突破1000美元大關,發展步人一個人關鍵的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定時期既是「黃金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限」,是走向富強
文明或貧困動盪的分水嶺。這就要求我們把握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重視各種容易誘發社會矛盾沖突的不和諧因素,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公共服務均等化本身就是緩解因發展不平衡所引發的地區間矛盾、實現地區間和諧均衡發展的重要途經;更為重要的是,均等化體現的是
一種公平正義的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及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完全一致。

『玖』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內容是什麼

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導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內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投入。

(9)推動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擴展閱讀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強化以縣為主管理,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總體規劃,統籌城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閱讀全文

與推動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