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鵝頭

馬鞍山鵝頭

發布時間:2021-08-02 19:49:19

⑴ 蔣姓的來歷與分支

蔣:出自姬姓。周公旦第三子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蔣氏族譜相傳,明永樂年間,老祖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北省交河縣,建村蔣家坊(今屬阜城縣)。明崇禎年間,蔣氏有「文」字輩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縣小趙屯村,老二文吉去哈爾濱,老三文翰遷至永清縣城東關。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後裔「希夢」由小趙屯遷至方佑屯(即現東方屯),與其外祖葉氏同居,繁衍後代至今,故有「蔣家墳,葉家祖」之說。 方佑屯蔣氏先祖統一家族輩份稱:「文、維、希、士、紹、東、興、連、玉、鳳、樹、煥、堪、錫、致」。先人曾幾次撰續《家譜》,由於歷史原因,該《家譜》於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蔣氏家族最大的遺憾! 國家有歷史,地方有志書,家族有宗譜,此乃後世知曉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據。為拯救蔣氏《家譜》即將失傳的現實,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鳳增經過走訪、回憶,整理了蔣氏《家譜》初稿,並與族人樹興一起,擬續了「立、雨、敬、春、明、開、延、滿、永、升、署、秋、雙、發、傑、榮、首、中、部、慶」二十輩宗譜。盡管該《家譜》初稿不盡完善,但該二人付出了一定艱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鳳凱、春生、樹才、樹學、振民、振芳等人,分別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況,在一九八五年《家譜》初稿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內容,更正差錯,由玉俊組稿,族長玉才審定,編輯了《蔣氏家譜》第一卷。 本次編輯,從「紹仁」及其後世長子始錄,本世錄完,再啟一世;每世首錄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標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則予立戶,對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狀況不詳的,只在其父母戶內註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註明出嫁何處),一男娶多妻者,只收錄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錄人員,只錄其婚、育情況,不涉及政治和社會活動;為便於分辨,對同輩同名者,在容易弄錯的名字後加註了乳名;收集時限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時。這次資料收集,本著實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應該說明的是,古代,農民入學或參與社會活動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號傳不開,現流傳之大號,有的系後人追封。

⑵ 景德鎮所有街道和社區

2019年,景德鎮市下轄2個市轄區(珠山區、昌江區)、1個縣級市(樂平市)、1個縣(浮梁縣)。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駐昌江區瓷都大道666號。

1、珠山區

轄9個街道:石獅埠街道、新廠街道、里村街道、周路口街道、昌江街道、新村街道、珠山街道、太白園街道、昌河街道,1個鎮:竟成鎮。

石獅埠街道:電廠、半邊街、韋陀橋、徐家街、大弄口、玉字巷、太平巷、朝陽巷、五龍庵、楊家山、侯家弄、樟樹弄、中渡口、新安巷、通津橋、文生弄、雷峰寺、老門頭、風景路、薛家塢20個居委會。

新廠街道:新廠、陶陽、黃泥頭、一中路、為民、老廠、昌江廣場、曹家嶺、景陶、林蔭路、景華、六〇二所12個社區居委會;陶院、省陶研所、印機、色勘、五二三廠、瓷校、地鐵7個家屬委員會。

里村街道:新峰巷、陶雨、竟成嶺、慶安、鐵路、馬鞍山、老鴉灘、羅家塢、八卦山、維裕。

周路口街道:雲錦巷、廣場、牌樓里、金家弄、賽跑坦。

昌江街道:麻石弄、瓷器街、大黃家弄、再勝弄、桂花弄。

新村街道:西路、洪家山、北路、何家塢、中路、百眼井、筲箕塢、昌虹、蓮花山、梅家嶺、茶葉塢、向陽嶺、夜叉塢、梨樹園等14個社區。

珠山街道:瓷百、建國、蓮社路、龍珠閣、御窯、蓮花塘。

太白園街道:西瓜洲、戴家弄、浚泗井、落馬橋、工農街、曙光村、小路園、浙江路。

昌河街道:昌盛、幸福、東苑、西苑、學苑。

2、昌江區

昌江區轄2個街道、2個鎮、3個鄉:西郊街道、新楓街道、竟成鎮、鯰魚山鎮、呂蒙鄉、麗陽鄉、荷塘鄉(荷塘墾殖場)。

西郊街道:森林、十八渡、淘金嶺、公園路、油榨套、鳳凰山、汪王廟、蟠龍崗、一心橋、東風坦、官莊、新風路、亭子下、歷堯、金魚山、哪吒廟、韭菜園、勝利、建國、汽車站、光明、紅光、紅星、紅旗、青花文具瓷廠、華風、黎明、昌明、呂蒙。

新楓街道:下轄新風路、汽車站、紅星、韭菜園、紅旗、紅光、光明、青花文具廠、哪吒廟、十八渡等10個居委會,3個農業分場,9個自然村。

3、樂平市

截至2017年,樂平轄2個街道、15個鎮、1個鄉;另轄1個高新園和1個工業園區等2個鄉級單位,市政府駐洎陽街道。

洎陽街道:洎陽街道管理觀音泉、扶搖、陶家橋、景豐門、南外街、安平、東湖、迎賓、文昌門、沿河、飛仙橋、人民新村、聯盟、鵝頭山、城郊、鄒家、中店、鎮東、湖腰畈、龐公、八一、友誼等22個居委會。

塔山街道:管理墈上、江維、電化、天濟、南岸、上畈、塔山等7個居委會。

4、浮梁縣

截至2019年,浮梁縣轄10個鎮、8個鄉:浮梁鎮、鵝湖鎮、經公橋鎮、蛟潭鎮、湘湖鎮、瑤里鎮、洪源鎮、壽安鎮、三龍鎮、峙灘鎮、王港鄉、庄灣鄉、黃壇鄉、興田鄉、江村鄉、勒功鄉、西湖鄉、羅家橋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浮梁工業園區、羅家墾殖場。縣政府駐浮梁鎮。

(2)馬鞍山鵝頭擴展閱讀

景德鎮市位置境域

景德鎮市位於江西東北部,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省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介於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之間,總面積5256平方千米。

景德鎮市風景名勝

景德鎮是中國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截止到2012年,景德鎮市擁有國家4A級景區6個,分別是古窯·民俗博覽區、高嶺·瑤里風景區、浮梁古縣衙、洪岩仙境風景區、德雨生態園、中國瓷園;國家3A級景區3個,分別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廠明清園、江西怪石林。

⑶ 祖國第一大河是長江,他像一個巨大的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古名「江」,又稱「大江」。在古籍中最早見於《詩經》:「滔滔江、漢,南國之紀」①。長江全長六千三百公里。平均每年入海總逕流量達一萬億立米,相當於黃河的二十倍。它擁有七百多條支流,整個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其源遠流長,水量豐富,支流眾多及流域寬廣,均居於全國各大河之首。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就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在整個歷史時期,長江也經歷了重大的變化。

一、長江的形成

我國遠古傳說,禹治洪水,「鑿江而通九路」②。據說禹是四川汶川縣人,曾在汶川縣鐵豹嶺一帶疏導岷江③;又「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④。還傳說禹到過安徽的塗山,浙江的會稽,治理過長江中下游的水系,終於使長江「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於越與南夷之民」⑤。另據傳說,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初期,「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鰲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鰲靈決玉山,民安定處??乃委國授之而去。??鰲靈即位,號曰開明帝。」

⑥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則是:「時巫山峽(狹)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鰲靈)

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國禪,號曰開明。「⑦這些大禹治江、開明帝開玉壘山和巫峽的神話傳說,只不過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群眾在與洪水進行長期斗爭中的強烈願望。長江三峽顯然不是人工開鑿或鬼神之功,而是自然演變的結果。

古老的長江,在地史上可追溯到距今二億年以前的三迭紀,那時我國大陸中部的地形是東高西低,現在屬於長江流域的巫峽和西陵峽以西的地區,是汪洋不見邊際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還是一個與印度洋及太平洋相通的廣闊的海灣。大約在距今一億年前中生代的侏羅紀,由於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形成了橫斷山脈,秦嶺升高,古地中海退出今四川、青海、西藏及貴州、廣西的西部,在秦嶺、橫斷山脈、雲貴高原之間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四川盆地,當時,它與巫峽、西陵峽以東的洞庭盆地,成為自成系統互不溝通的內陸水系。巫山山脈也就成了四川盆地與洞庭盆地之間的分水嶺。約在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發生了一次燕山運動,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湖北西部的古長江開始發育,積極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長,大約距今三、四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全流域的地面普遍地間歇上升,上游地區上升最烈,多形成高山、高原與峽谷;中、下游上升的幅度較小,出現丘陵與山地,其間還間歇伴隨著下沉而形成了兩湖、南襄、鄱陽、蘇皖等水原。與此同時,①《詩經?小雅?四月》。

②《淮南子?要略》。

③《史記?夏本紀?正義》。

④高誘:《淮南子?修務》注。

⑤《墨子?兼愛》。

⑥轉引自〔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⑦《水經注》卷三十三《江水注》。

往昔溯源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已溝通四川盆地的水系,由於地形西高東低,於是匯成了「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東流巨川,這便是人類進入歷史時期以前,長江形成的過程。

二、歷代對江源的探索

先秦時期,人們多把長江支流嘉陵江當作長江的上源。《尚書?禹貢》就有「岷山導江」以及「?冢導漾」之說,據顧頡剛考訂,古人所謂岷山,不是四川松潘的岷山,而是嘉陵江的發源地今甘肅天水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冢山①。《漢書?地理志》有「遂久繩水出徼外」②的記載。漢遂久在今雲南麗江納西自治縣境,繩水即金沙江,但當時並未明確其為長江源流。唐代,漢、藏民族往來密切,對交通必經的通天河已有所了解,惟對它與長江河源的關系,還不甚明了。

明末,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金沙江實際考察後,寫了《溯江紀源》(一名《江源考》),糾正了「江源於岷」的錯誤認識。指出發源於犁牛石的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經實測繪制的《康熙內府輿圖》,已繪出木魯烏蘇河(即通天河)。後來,齊召南在《江道編》中指出:「金沙江即古麗水,亦曰繩水,亦曰犁牛河,番名木魯烏蘇??出西藏衛地之巴薩通拉木山東麓,山形高大,類乳牛,即古犁石山也」。註:「西二十五度四分,極三十四度六分,在黃河源之西徑一千五百里,??一名布頓楚河,又名巴楚河」③。明、清時所指犁牛石、犁石山或巴薩通拉木山,即為當拉嶺,又稱朝午拉山,「當拉」是唐古拉的譯音。

布賴楚河或巴楚河就是長江源頭的布曲。《江道編》不僅指出了長江源遠在黃河源頭以西的唐古拉山脈及長江源頭的布曲,並提到克托乃烏蘭木倫河(即沱沱河)、喀七烏蘭木倫河(即尕爾曲)和阿克達木河(即當曲),對江源水系的描述已相當全面。然而,由於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活動的限制,對這些源流中,何者是長江正源,還不可能搞清楚。

由於長江源頭地區,地勢險峻,空氣異常稀薄,氣候變幻無常,人跡罕至,路徑難尋,在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對於長江發源地始終未能取得統一正確的認識,直至解放初期,仍然普遍盛行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的謬說。

為了查明長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開發利用長江水利資源,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於1976年及1978年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證實長江的正源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六千六百二十一米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的沱沱河(或稱托托河),也就是齊召南《江道編》中所提到的克托乃烏蘭木倫河。在唐古拉山脈這一連綿的雪山群中,發育著數十條現代峽谷冰川,這些雪山冰川的融水和雨雪泉涌又在各拉丹冬雪山以東匯集成尕爾曲、布曲和當曲,共同組成了長江的江源水系,它們由南而北,先後在沱沱河沿以東匯成一股,組成了通天河上游的扇形河網,廻流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青藏高原①顧頡剛:《禹貢注釋》。

②《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③齊召南:《江道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四帙。

上,通天河在東流至曲麻萊以西處,又接納了發源於可可西里山東麓的楚瑪爾河,繼續東南流,過玉樹巴塘河口,就是金沙江。

在江源地區五條較大的水流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布曲和當曲中,以沱沱河為最長,達三百五十八公里,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沱沱河是長江的正流,但當曲較沱沱河僅短一公里,而其流域面積達三萬零二百一十九平方公里,楚瑪爾河為二萬零九百零九平方公里,都比沱沱河大得多;當曲河水流量每秒為二百二十點五八立方米,也比沱沱河大五、六倍。綜合河源遠近,流量大小,流域廣狹諸因素,長江上源似應包括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和北源楚瑪爾河三源,較為允當。

三、歷史時期長江中下遊河床的演變

湖北宜昌迤西的長江上遊河段,流經山陵谷地之間,歷史時期河床比較穩定,無顯著變化。宜昌以下長江出山地而進入中下游廣闊平坦的平原地區,歷史時期河床變化較大。

在歷史早期,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森林植被茂密,長江中下遊河床寬淺,分流河道較多。在古雲夢澤所在的江漢平原地區,以江陵為頂點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夏水、涌水等分流河道的發育;古彭蠡澤所在的以武穴(今湖北廣濟)為起點的入湖三角洲平原上,《尚書?禹貢》所謂「九江孔殷」,也是對戰國時期這一江段呈現若干河道分流的描述。後來司馬遷「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說明西漢時分流河道依然存在,至今以武穴為「穴口」的長江分流遺跡,在衛星和航空照片上仍依稀可辨。

長江北面的分流河道,隨著長江的發育逐漸趨於消亡。此後,長江中、下游的河床,由於所處地貌形態的差異,其演變表現為以下兩個河段的兩種不同模式:

1.荊江蜿蜒型河道的變遷

宜昌以下,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磯,全長約四百公里的荊江,是歷史時期長江河床演變最為典型的河段。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長約一百八十公里的上荊江,由於河床構造運動與流向一致,增強了河流的縱向流速,河岸沉積物膠結程度也較緊密,因而比較穩定;但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處城陵磯之間長約二百四十公里被稱做「下荊江」的河段,流向呈垂直相交,橫向環流的沖刷作用顯著,河岸沉積物也比較鬆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歷史時期逐漸發育成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型河道。其曲折系數達到2.01—3.57,素有「九曲回腸」之稱①。

古代荊江河槽,淹沒於江漢平原古雲夢澤所在的湖沼之中,河床形態還不甚顯著,荊江仍處漫流階段。秦漢時期,雲夢澤由於長江泥沙的長期沉積,以江陵為頂點的荊江三角洲向東向南發展,處於高度湖沼階段的下荊江,開始出現一些分流水道。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水經?江水注》記載,在石首境內的下荊江河床已開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發育,至唐宋時,隨著監利縣境雲夢澤的消失,荊江統一河床最後塑造完成,當時兩岸有二十多個穴口,加上江北有揚水、夏水、鶴水分流,對下荊江流量起著調節作用。史稱:「宋以前,諸穴暢通,故江患差少。」可見當時河床還是比較穩定的。

①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荊江河床實驗站:《荊口護岸河段河床演變與分析》,1975年。

南宋時,金人占據了北方,漢族人民大規模南遷,沿江築堤圍垸,擴大墾殖,兩岸穴口汊流,幾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汛期時向河漫灘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於泥沙的大量沉積,抬高了河床,洪水過程顯著,堤防潰決殆無虛歲。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開小岳、宋、調弦、赤剝(尺八)四穴②。暫時減輕了洪水的威脅。到了明代這些穴口又復被湮。隆慶年間(1567—1572年),疏浚了其中的調弦口穴,但整個下荊江僅靠這一口分泄洪流,不足以減小流量變幅。水流經過彎道時,由於離心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沖刷下,逐漸崩坍後退,泥沙則在水流較緩的凸岸淤積,河灣逐漸延長。

下荊江就這樣以增長河曲的長度來適應日益增長的流量。再加上人們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積的沙灘上築堤圍垸,進行墾殖,又進一步鞏固了凸岸的河床。

原來單一順直型迅速向蜿蜒河型方向轉化。清齊召南《水道提綱》江水篇雲:明末清初時,下荊江「自監利至巴陵(岳陽)凡八曲折始合洞庭而東北」,可見自由河曲已高度發育。

到了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下荊江只有一個虎渡口未被淤塞,而大江兩岸人工圍垸又大規模地發展,連江中的沙洲也並岸圍入垸內。河曲帶長度劇增,隨著河彎的增長,彎曲半徑越來越小,終於形成了葫蘆形的河環。在比降較大的汛期,漫灘水流長期作用下,狹頸灘面逐漸形成串鉤,遇上大洪水,串鉤便被沖開成為新河,造成自然裁彎。據不完全統計,一百多年來自然裁彎曾發生過十餘次,其中較著的有月亮湖(1886年)、古長堤(1887年)、黃泥■(1906年)、尺八口(1909年)及碾子灣(1949年)等,後兩次裁彎還保存完好的牛軛湖形態①。自然裁彎的結果,大大減少了下荊江河曲的長度。

然而,裁彎以後的新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又開始新的朝著彎曲方向發展的過程。解放後,1967年及1969年對下荊江中州子與上車彎兩彎曲段,進行了人工裁彎取直工程①。加上1972年位於監利縣境的沙灘子又發生自然切灘和裁彎,河道彎曲系數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②。總計縮短河長八十公里,增加泄洪量約五千秒立米,對防洪和航運都發揮了一定的效益。

由於歷史早期北岸的分流河道多,下荊江北面的沖積平原地勢已經淤高,再加上新構造運動北岸上升率大於南岸,在北高南低的地勢下,下荊江的裁彎通道大都發生在彎曲河道的南端曲頸,因而,迫使主河槽向右岸擺動,其遷徙幅度最大處達十至二十公里。

2.城陵磯以下分汊型河道的變遷

長江在下荊江以下河段,即城陵磯至江陰河口段長約一千一百六十餘公里的河道,流動於間有山丘階地的廣闊的堆積平原上,汊道縱橫,河灣發育,是屬於低度分汊河道。這一河段,兩岸常見基岩矗立江邊,懸崖峭壁,如列屏障,人們稱之為「磯」。從湖南嶽陽附近的城陵磯算起,到湖北的黃陵磯、諶家磯,江西彭澤的彭郎磯、馬當磯,安徽縱陽的太子磯,馬鞍山的採石磯,②《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八,湖廣四,荊州府石首縣。

①孫仲明:《歷史時期長江中下遊河道變遷模式》,《科學通報》28卷12期,1983年。

①潘慶燊等:《長江中遊河段人工裁彎河道演變的研究》,《中國科學》1978年2期。

②據1978年10月美國陸地衛星CCT磁帶,101計算機圖象處理照片量算。

南京北郊的燕子磯等,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個磯。再加上蒲圻的赤壁,嘉魚的魚岳山,武昌的蛇山,鄂城的觀音石,湖口的石鍾山,南京的獅子山等山丘。這些山丘、石磯在地質上是一種斷層破裂帶,長江河床正是沿著這些破裂帶發育,這就束縛了它完全自由擺動的可能性。因此,它不能象黃河那樣在一望無垠的沖積平原上自由游盪、遷徙。在磯頭突出處往往河床較窄,過了磯頭,河床變寬,形成寬窄相間的藕節狀。根據歷史記載,這些山丘、石磯很早就濱臨大江,江岸一直比較穩定,這就決定了長江在歷史時期的總流勢。

荊江以下河段低度分汊型河道的形成,是由它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水文特性所決定的。從前者看,正是因為長江兩岸節點眾多,江床時寬時窄,水流也就時急時緩;從後者看,江水夾帶泥沙較多。據1953—1972年統計,漢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616公斤/米3①。在磯的附近,河床狹窄,水流湍急,有束水攻沙的作用;出磯處,河床開闊,水速驟減,常導致江心洲的淤積,引起河道分汊。目前,長江自下荊江以下至河口段的江中,計分布有大小江心洲一百二十多個,汊道一百餘處,汊道總長達六百五十公里,佔全長的百分之五十六。

古代,當我們的祖先主要活動於黃河流域一帶的時候,長江江面開闊,江深水急,秦漢以前的史料有關長江江心洲的記載還很少。以後長江流域逐漸得到開發,由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泥沙日益增多,對長江沙洲的記載也就多了起來。

長江江心洲的形成除與河道分汊密切相關外。當水流上漲時,河水漫灘以致水流動力軸線方向改變而造成的水流切灘,也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它們相互制約而又相互轉化,江心洲與汊道的消長在歷史時期還是比較頻繁的。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大體上表現為以下幾個過程:(1)在疏鬆的粉砂質江岸,由於江流的沖刷,河床展寬,江心洲淤漲,引起汊道的發展。如湖北洪湖新堤河段的南門洲,嘉魚河段的白沙洲,江西彭澤的上、下三號洲,原來都是單汊河道。自十九世紀以來,在河流旁向侵蝕下,河道拓寬,江心洲淤積,引起河道分汊。江心洲的淤漲,促進橫向環流的加強,從而加速了江岸的崩坍和河道的展寬。

(2)在彎道階段,由於洪水切割邊灘而形成江心洲。如湖北武漢東陽羅鎮下的葉家洲,就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提到的「北對崢嶸洲」①。黃石市對江的散花洲,據《長江圖說》記載是三國時「吳主散花於此」而得名。

江西彭澤的小孤山,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在「縣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圍一里,孤峰聳峭,舊時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②安慶附近的長風沙,《讀史方輿紀要》也有在安慶「府東五十里,亦曰長風夾,濱大江」③的記載。

以上這些因切灘而形成的古汊道和古江心洲,以後因河道水動力的改變,被不斷侵蝕和並岸而消失。但近年來,從航空像片或衛星像片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切灘的殘跡。

(3)因江流主泓道的擺動,汊道逐漸淤塞,造成江心洲並岸。如《水經①水電部水利司:《全國主要河流水文特性統計》,1975年。

①④《水經注》卷三十五《江水注》。

②《讀史方輿紀要》卷八五,《江西》三,九江府?彭澤縣。

③《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六,《江南》八,安慶府?懷寧縣。

注》記載,江夏(今武昌)附近「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④,唐宋時期鸚鵡洲距今武昌西南江岸尚有二里之遙⑤,以後《長江圖說》記載,到「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潮沙壅積與北岸相連,不復在江中矣」。清乾隆年間,又在漢陽附近淤積成一新的鸚鵡洲,以後也並岸不存了。又如鄱陽湖湖口外的桑落洲,漢代以後即已形成,宋時仍有「桑落洲在德化縣(今九江)

東北十五里「⑥的記載。至明末時已坍塌並岸,《長江圖說》雲:」歸林灘古桑落洲也「⑦,再如三國時南京清涼山下有白鷺洲,元、明時也並岸不存了。

(4)原來較小的幾個江心洲聚合而成為一個大的江心洲,從而使汊道減少,穩定性加強。如南京現長江大橋一帶,三國至南北朝時,江中有馬昂洲、新洲。隋唐時,除馬昂洲外,又有蘆洲,新洲也分淤為上、下兩新洲①。元明時則為草鞋洲、道士洲、護國洲。明末清初時為草鞋洲、八卦洲、七里洲、大河沙②。清末時這些江心洲逐漸連接起來,聚合為一個鵝頭狀的八卦洲。汊道也減少了,從此八卦洲就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5)由於江流主泓道的不穩定,汊道與江心洲的消長還具有交替演變的特點,表現為舊的江心洲消失以後,又會淤長出另一個新的江心洲。這種交替演變有時還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例如安慶西南黃石磯附近的官洲,當清咸豐八年(1858年)江流主泓道在北汊時,向東、南淤長,洲長達七千八百米,1934年以前主泓道轉向南汊,官洲東南岸不斷侵蝕後退,僅剩下原面積的八分之一,在它的北面卻淤漲出新的培文洲③。以後對官洲採取了保坍護岸措施,江岸才穩定下來,並逐漸與培文洲相連,形成鵝頭狀的江心洲。在它南面也新淤出學文洲,並逐漸發展並入廣闊的清節洲,從而形成復式鵝頸式分汊河段。

歷史時期長江荊江以下河段所發生的江心洲並岸,大都是並向左岸,很少並向右岸的。它與下荊江自然裁彎通道總是在右岸切開,共同迫使長江主河槽南移。這一由左岸向右岸遷徙的總趨勢,形成了左岸多寬闊的灘地,右岸磯頭林立的格局。

長江中下游除去江心洲與汊道的消長以外,由於它的大部分河段是流動在廣闊的泛濫平原上,在疏鬆的江岸,隨著主泓道的改變,在江流的沖刷下,歷史上還不乏崩岸的記載,這種崩岸大多發生於九江以下的江岸,如安徽銅陵的胥壩在明正德(1506—1521年)以後坍入江中,揚州的江都古城在三國時期坍入江中,瓜洲城在光緒十年(1884年)全部坍入江中等,大規模的坍岸,吞沒了大量的農田和城鎮。江岸邊灘的淤積,使原有的碼頭廢棄,渡口遷移;沙洲的消長,則影響著航道的通行。關於長江河道歷史變遷及其規律的研究,對今後全面整治長江的規劃也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⑷ 蔣姓的來歷

姓氏起源: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台,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里西勢庄。這兩 位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台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台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號 "鍾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鍾山堂游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鍾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鍾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歷史名人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余部隊退至台灣。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勢,終年88歲。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廷錫: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蔣植: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⑸ 馬鞍山市修摩托車可行 要找什麼樣子的 門面

株洲地區 郵政網點代收水費網點

社區名稱
地址

城 東
荷塘區城東小區棟7號門面
大 沖 口
蘆淞區慶雲山路市農機局旁
陽 光
荷塘區大坪路17-2號門面
湘 園
蘆淞區人民中路49號門面
黃 塘
荷塘區蝶屏鄉黃塘商品街13號
南 湖 塘
蘆淞區王塔沖市一中旁
公 交
荷塘區公交公司
鍾 鼓 嶺
蘆漆區鍾鼓嶺書城門面
荷塘香榭
荷塘區桂花路荷塘香榭2-8號
電 廠
石峰區白石港電廠右側
裕 豐
荷塘區合泰大街汽車南站對面中南通訊
石 峰 頭
石峰區玻璃廠門口
天 順
荷塘區合泰街C區108號門面
金 盆 嶺
石峰區金盆新村
東 湖
荷塘區合泰裕豐廣場三區5號門面
龍 頭 鋪
石峰區龍頭鋪鎮新街101號
白 雲
荷塘區紅旗村24棟104號門面
清石廣場
石峰區清石廣場泰和超市裡面
東 都
荷塘區紅旗廣場步步高超市內
清 水 路
石峰區清水路9路車終點站
工業技校
荷塘 區紅旗南路工業高級技工學校
廣 匯
石峰區清水塘廣匯小區路口
紅旗中路
荷塘區紅旗中路有色職大
天 橋
石峰區清水塘清石大廈108號門面
東 城
荷塘區華南路東城小區1棟501號
石 子 山
石峰區杉木塘農貿市場旁3號門面
中 南
荷塘區華南路交警支隊對面
三 沖
石峰區壠路馨竹苑11號門面
金 鉤 山
荷塘區金鉤山農貿市場門面
泉 塘
石峰區田心小北門雲杉小區外
新 星
荷塘區明照鄉新星村
銅 藕 路
石峰區銅藕路口晨光綜合樓4號門面
財 富
荷塘區石宋路子1棟1號門面
楊 梅 塘
石峰區湘天橋湘氮賓館前
太 陽
荷塘區太陽村王壩組
響 石 嶺
石峰區響石嶺步行街
天 鵝
荷塘區天鵝花園內菜市場旁
大 坪
天元區長江北路大坪管理處門面
天 台 村
荷塘區天台村村口
金 錦
天元區長江南路政華小區20號門面
田 坪 路
荷塘區田坪中13號門面
濱 江
天元區華天路市人事局對面
湘 華
荷塘區同濟醫院斜對面
黃河南路
天元區黃河南路鑽石家園9號門面
文 化 路
荷塘區文化路晨光小區3棟4號門面
鑿 石
天元區栗雨辦事處鑿石村學堂組90號門面
東 環
荷塘區文化路十三中校門口旁門面
仙 嶺
天元區馬家河鎮仙嶺村群建組
書 湘 里
荷塘區文化路書湘里門面
高 塘
天元區馬家河鎮高塘小區
向 陽
荷塘區新華東路152號
金 龍
天元區馬家河鎮金龍村上節街2號
野 鴨 沖
荷塘區月塘南路3號門面
大 中
天元區農科所三號門面
雲 田
荷塘區雲田汽車站旁
武廣車站
天元區泉源武廣火車站
馬 鞍
荷塘區雲田鄉馬鞍村
白 蓮
天元區群豐鎮白蓮村樟樹組32號
保 健 巷
荷塘區政府對面保健巷6棟4號門面
長 嶺
天元區群豐鎮長嶺街102號面
袁 家 灣
荷塘區中南無線廠菜市場附近
江 璜
天元區群豐鎮江璜村江中組
富 華
荷塘區鑽石路口對面富華步步高內
妙 泉
天元區群豐鎮妙泉村中湖08號
迎 新
蘆淞區董家塅迎新路
響 塘
天元區群豐鎮響塘村
洗 煤 廠
蘆淞區紡織路與人民路交匯處
竹 溪
天元區群豐鎮竹溪村四斗坪組
高 家 坳
蘆淞區高家坳43路車終點站
雲 里
天元區泰山路師專門面
硬 質
蘆淞區公園路電線電纜廠2號門面
泰 山 路
天元區泰山路天易樓2號門面
火 電
蘆淞區公園路斜對面
橋 北
天元區天坪路炎帝學校門面
來 園
蘆淞區賀家土

⑹ 山牆指什麼

俗稱外橫牆 沿建築物短軸方向布置的牆叫橫牆,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一般稱為山牆。古代建築一般都有山牆,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

⑺ 完達山的山峰支脈

連珠山,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中部,屬完達山脈向南伸展的山前巒峰,海拔441米。周圍山勢蜿蜒,山體渾圓,綿延50餘公里。山體主要由花崗岩、石灰岩構成。
老黑背,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密山市富源鄉北與寶清縣交界處,為完達山脈主要山峰之一,海拔683.7米,是密山市的最高點。山勢東西走向,北坡較陡,南坡較緩,山頂趨平坦。
老龍背,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虎林縣永紅鄉北與寶清縣交界處,屬完達山山脈,海拔577.4米。山勢徐緩,植被多柞林,溝坡處多草地和疏林。此山原來植被豐茂,野生動物和山產品亦多,經多年開發,資源銳減。

神頂山(神頂峰),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虎林縣東方紅鎮北與寶清縣交界處,為完達山山脈主峰,海拔831米。山勢坡陡頂緩,頂端有一片高地草原。東面有皮克山,海拔823.9米;西面有臭松頂子、將軍嶺等。

海音山,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虎林縣與寶清縣交界處,屬完達山山脈。山勢少陡,構形奇特,群峰環拱,溝深壑邃,植被為椴松柞和椴楊松型森林。常有急風回轉馳聘,不論冬夏,松濤陣陣,其聲寬宏,崗鳴谷應,音如海濤,因而得名。
皮克山,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饒河縣五林洞西16公里,屬完達山主峰神頂山北側之山峰,海拔823.9米,為饒河、寶清、虎林3縣交界處,饒河縣內第一高峰。
十二烈士山,位於黑龍江省寶清縣西部,距縣城60公里。孤山聳立,山勢險峻,多灌木。海拔500多米,相對高度100米。

七星砬子,又名「七星峰」、「七女峰」。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樺南、集賢、雙鴨山3縣(市)交界處,由7個突幾的陡峭山峰組成,故名。屬完達山山脈。山勢呈渾圓、半渾圓形。峰嶺迭宕,怪石嶙峋,山上有山,險要奇峻。七星峰、七女峰、利劍峰三峰與金魚峰、佛手峰、駱駝峰、虎頭峰4峰相對峙,巍峨聳立。七星峰最高,海拔852.7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砬腳至頂,鑄有鐵索,專供攀附登極。
橫岱山,舊作「橫黛山」。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樺南縣西北境土龍山鎮與慶發鄉交界處,是一座平地隆起的孤山,海拔293米,面積1.4平方公里。山頂呈平面,從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向遠眺,山體都是橫向狀,故名。山頂岩石聳立,多洞穴,山間生長有楊、樺、柞樹和灌木叢等。

撫遠西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撫遠縣城西,故名。屬完達山余脈,北瀕黑龍江。呈南北走向,面積約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6.5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山勢陡峭。山上植被主要是人工松林和自然生長的柞、樺林。
城子山,又名「白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撫遠縣通江鄉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東南與黑瞎子島隔水相望,北為滔滔江水縈繞。屬完達山余脈。山勢陡峭。西南——東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海拔200米,有茂密的柞樹林。
長蟲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的撫遠縣濃江鄉境內,屬完達山余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5米。山上盛長柞樹,山下是濃江河出口處。西坡有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遺址,為新開流文化類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烏爾古力山,俗稱「卧虎力山」、「五頂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富錦市富錦鎮東南11公里處,屬完達山余脈,平地拔起,山巒起伏,形似金魚。海拔538.7米,西北——東南走向,面積120平方公里。山體由海西花崗岩和上古生代淺變質岩系組成。山上森林茂密,山坡布滿柞、樺、椴、山楊樹等天然林,有鳥獸棲息。
街津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同江市區東北49公里處,北瀕黑龍江。昔有名叫蓋津的赫哲人居此,得名「蓋津山」,後轉音成今名。屬完達山余脈。呈東北——西南走向,面積約95平方公里。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海拔491米。

額圖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同江市東境,北瀕黑龍江,屬完達山余脈。相傳昔有叫「額圖」的「薩滿」居此,故名。東北——西南走向,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2.6公里,面積80多平方公里。山勢雄渾,主峰海拔626.8米,是同江市境內最高點。山體主要由花崗岩組成。
勤得利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同江市東境勤得利農場場區內,屬完達山余脈。山勢較緩,東北——西南走向,面積8平方公里,海拔185.6米。

黃玉清山,原名冷寒宮山,海拔837.7米,為完達山脈第三高峰,位於寶清縣西部瓮圈(統稱大葉子溝)。
七峰,當地人俗稱七里噶山,齊勒嘎山,位於北興農場場部東南部七峰林場,屬完達山系,最高峰為大喇子峰,海拔774米,是北興農場制高點。山區為寒溫帶針闊混交林,開發利用程度低,屬難得一見的原始森林。七峰時常雲霧繚繞,風景秀美,站在山下仰望,令人心曠神怡。山區盛產野生榛蘑和猴頭菇,偶見及其珍貴的野生人參、松茸和靈芝,是大自然賞賜給人類的瑰寶。七峰是北大荒的梅花鹿之鄉。山區清泉密布,河流縱橫,水草肥美,令人流連忘返。
那丹哈達拉嶺支脈,自密山而東北,跨寶清東部,由虎林以北迤邐北上貫穿饒河全境,再北跨撓力河,山勢低緩,至同江撫遠黑、烏兩江匯流處始止。
阿爾哈山,由雞西一帶之察庫蘭嶺而東北至密山與七台河及勃利交界處之大山。
寶清縣境內的山脈均屬完達山脈。完達山脈入境後分為兩支:一支走向轉北西方向的稱為西北崗,地面標高為300~600米;另一支走向繼續為北東~南西向的稱之為那丹哈達嶺。主脈又分出大小余脈分布境內,東西綿延160餘公里,南北130餘公里。山巒層迭,峰嶺錯落,總數難以勝數。其中絕大多數是無名的,而有名之山不過百分之四、五而已。僅將有名之山峰、嶺頂、丘崗等按海拔高度列述如下:
高山(860~600米) 老禿頂子位於六道林場西北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49′30″,北緯46°08′,山高854.3公尺,為寶清第一高峰,因山頂無樹成禿,故名老禿頂子。
神頂山位於寶清東興鄉東方紅林場環山車站東9公里,山峰坐標:東經l33°25′,北緯46°32′10″,山高831公尺,為寶清縣第二高峰。
皮克山 位於東方紅環山車站東14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27′30″,北緯46°33′20″,山高823.9公尺,為寶清縣第三高山。
鍋盔山位於七星泡鄉三合村南10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37′,北緯46°21′。山高801.3公尺,因山頂從四方環視皆似鍋底扣置故名謂鍋盔山。此山東南麓為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第六軍游擊根據地的密營區。是寶清第四高山。
稠公頂子位於東興鄉東方紅林業局環山車站東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21′30″,北緯46°33′20″,山高796.1米,因山上松樹稠密,得名稠松頂子,俗稱臭松頂子。是寶清第五高山。
蘭棒山 又稱葛蘭棒子山,位於寶清富山鄉嵐峰煤礦西8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41′30″,北緯46°07′30″,山高694.2公尺,是縣境第六高山。其北麓三岔河地區是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部及密營區所在地。
蘭花頂子位於小城子鄉境六道林場東北8公里處,山峰坐標:東經131°58′40″,北緯46°08′,山高679.9公尺,為寶清縣第七高山。
躍進山 位於東興鄉境蛤蟆通河水庫東20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59′,北緯46°20′30″,山高650.1公尺,1958年大躍進時寶清縣在此采鐵礦石,搞煉鋼鐵群眾運動,故命名躍進山,是寶清第八高山。
三道蘭棒山位於寶石河林場西北38公里,大板石河上游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1°42′,北緯46°16′,山高636.8米,屬蘭棒山第三個山頭,故名三道蘭捧山。《吉林通志》稱葛蘭棒子山。為縣內第九高山。
東大尖山子位於東興鄉境八五二農場部東1 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00′,北緯46°17′,山高627.4公尺,為縣內第十高山。因山形圓錐故名尖山子。因其位於寶清縣境東部,便於同青龍林場附近的大尖山子區別,故習慣上稱為「東大尖山子」。
蛤蟆頂子位於東興鄉境八五二農場部東1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57′30″,北緯46°12′40″,山高614.9公尺,為縣內第十一高山。
西大尖山子位於小城子鄉青龍林場西南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1′30″,北緯46°18′10″,山高603.0公尺,為寶清縣第十二高山。
中高山(600~400米) 寶石山 位於小城子鄉境寶石林場西北9公里,大板石河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1°48′,北緯46°12′30″,山高588.9公尺,山屬寶石河上游地區,故名寶石山。
大珠山位於龍頭鄉珠山林場西北3.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2′,北緯45°50′,山高580.7公尺。
老崗 位於龍頭鄉大主橋東南17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1′20″,北緯45°50′30″,山高580.3公尺。屬於龍頭鄉界山。
老龍背位於朝陽鄉境頭道林場東南1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9′,北緯46°01′30″,山高577.4公尺。
碾盤山位於涼水泉子鄉境內,梨樹林場西北12公里,大梨樹溝子上游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1°53′,北緯46°22′,山高553.3米。偽滿康德5年(1938年)春抗聯五軍痛擊日偽興安軍的花砬戰斗即發生在此。
黃大頂子山位於朝陽鄉境頭道林場西南18公里,大色金別拉河上游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3′30″,北緯46°01′,山高522.9公尺。
海音山位於東興鄉東勝村東南18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12′30″,北緯46°29′30″,山高514.9公尺。
三元壩位於東興鄉境內,八五三農場場部東南1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3°05′,北緯46°27′,山高514.6公尺。
棺材山位於寶山林場東12公里,大主河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1′40″,北緯45°58′,山高505.3公尺,山形遠看似棺材故名。
牛心頂子位於富山鄉東北,六道林場東南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7′,北緯46°04′,山高482.1公尺。山峰形如倒置牛心,故名牛心頂子。
太平山位於夾信子鄉境內太平鹿場東3.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07′,北緯46°12′,山高458.4公尺,屬夾信子鄉內最高山,所以當地人稱高山。因靠近太平鹿場命名為太平山。
腳王頂子位於六道林場西南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1′,北緯46°04′30″,山高455.7公尺。相傳此山裡住一家王姓媳婦腳大,能說善交際,人稱大腳王,此山後來就稱腳王頂子。
低山(400米以下者) 楊木崗 位於七星泡鄉屬境西南部,楊木崗林場西南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30′,北緯46°20′30″,崗至高點海拔394.5公尺。因過去盛產好楊木故名。
關門咀子山位於朝陽鄉境頭道林場東南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7′,北緯46°04′,山高387.5公尺。因遠看山峰封鎖溝口故名。
老虎林山位於朝陽鄉境東方紅林場西南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20′30″,北緯46°06′20″,山高345.9公尺。
老道溝山位於涼水泉子村西南4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1′20″,北緯46°29′20″,山高335公尺,山峰圓形,峰頂有古城堡遺址。因山下溝谷里民國時期有廟宇,住有老道,稱老道溝,此山故名老道溝山。
迎面山位於龍頭鄉境六道林場北8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9′,北緯46°04′20″,山高325公尺。因此山地處溝口,故名。
青龍山位於小城子鄉青龍山村西北1公里,寶石河左岸,山峰坐標:東經131°59′,北緯46°12′,山高311.7公尺。傳說過去山中多青蛇,故名青龍山。
老虎山位於龍頭鄉小毛營南2.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8′40″,北緯45°57′30″,山高267.3公尺。相傳此山中有東北虎,故名。
石板山位於十八里鄉郝家村西南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03′,北緯46°24′,山高236公尺,因山為石板石構成,故名。 烽火台山 位於夾信子鄉頭道河子村西1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2′,北緯46°15′30″,山高246.1公尺。相傳古時山上有烽火台,故名。
聚寶山 位於涼水鄉聚寶山村西南2.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8′,北緯46°30′20″,山高222.4公尺。因此山形遠看似元寶,故名聚寶山。又因山頂有古城堡遺址,當地人也稱古城山。南青龍山位於小城子鄉小城子村西南4公里,寶勃路旁,山峰坐標:東經132°00′30″,北緯46°11′,山高222.3公尺,地處青龍山南,故名。
迎門山 位於東方紅林場老場部附近,山峰坐標:東經132°24′20″,北緯46°08′,山高214公尺,亦稱煤山。
狼洞溝東山位於龍頭鄉境頭道林場西南7公里,大色金別拉河左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3′,北緯46°06′,山高189.8公尺,此山位於狼洞溝東,故名。
元寶山 位於寶清鎮西北2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09′,北緯46°19′40″,山高186.1公尺,山形如倒置元寶,故名。
大腦袋山位於朝陽鄉境燈塔村後,大色金別拉河左岸,東經132°15′,北緯46°12′。山高171.3公尺,山形遠看似鵝頭,故名大腦袋山。
蘭鳳山位於七星泡鄉新民村東1.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49′,北緯46°32′30″,山高171.3公尺。山頂之東西兩側各伸出一條大崗,形視展翅之鳳凰,故名鸞風山,後習慣寫作蘭鳳山。
大孤山位於十八里鄉高家村北2公里處,山峰坐標:東經132°07′,北緯46°28′40″,地當寶清至富錦公路東側,山高155.9公尺,系平地而起的孤山,故稱大孤山。
石頭山位於七星泡鄉境平安堡村東北1.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49′30″,北緯46°35′,山高142.7公尺,從30年代起即開辟為採石場,當地人稱為石頭山。
十二烈士山位於小城子鄉境青龍林場場部正西1公里處,系小百石河谷平原上隆起的一座孤山,海拔280米,山峰坐標:東經131°52′30″,北緯46°19′,1938年3月18日,抗聯五軍三師八團一連於此痛擊300多名日偽軍,連長李海峰、指導員班路遺以下12名同志壯烈犧牲。為追悼烈士,五軍三師黨委命名此小孤山為十二烈士山。
馬鞍山位於寶清鎮東2.5公里,地處寶石河與撓力河匯合口北1公里,寶饒公路右側,據撓力河大橋西岸,為寶清鎮東部之門戶。山峰坐標:東經132°14′,北緯46°20′,山高129.6公尺,形似馬鞍,故名。1980年開始辟為寶清鎮第一座公園,寶清解放紀念塔建於山頂。
萬金山位於寶清鎮東5公里,屬萬金山鄉境,撓力河右岸,山峰坐標:東經132°15′20″,北緯46°22′30″,山高120.1公尺,相傳開荒占草時發現此地曾有採金遺址,故名萬金山。
炮台山 位於七星泡鄉境平安堡村東北2.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0′,北緯46°35′30″,山高119.7公尺。圍山頂四周有一古城垣遺址,有四門,城中偏西南山頂峰有一高城堡,形似炮台,故人稱炮台山。炮台山古城北側有七星河由西向東流去,河北岸也有一古城遺址,因與河南炮台山古城相對,故歷史上稱做對面城。炮台山對面城古城遺址是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道山子位於十八里鄉高家村西北9公里處,山峰坐標:東經132°02′,北緯46°31′,山高109.1公尺。此山是從七星河去寶清途中第三道山故名。
西孤山 位於尖山子鄉境索東村東6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36′,北緯46°22′,山高108.8公尺。此山與他山脫離故名孤山,因東南11公里尚有一座孤山,故稱西孤山,又名小團山子。抗聯五軍三師九團團長戴克正,1938年8月同日軍作戰時犧牲於此。
二道山子位於涼水鄉境聚寶山村東3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00′,北緯46°32′,山高107公尺,屬平原中漫坡低山。由七星河至寶清的公路由山東側穿過。這座山是從七星河奔寶清途中的第二道山,故名。
東孤山位於尖山鄉索東村東南19公里,屬於東興鄉境內,山峰坐標:東經132°42′,北緯46°2l′。八五二農場一分場四隊在此山東面腳下,山高106公尺。因在西孤山東方故名東孤山。又名小孤山。
西青山位於青原鄉境永安村北1公里,又名小青山,因與東青山相對,故又稱西青山,山峰坐標:東經132°15′,北緯46°20′,山高104.9公尺。
頭道山位於涼水鄉聚寶山村東北4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1°59′,北緯46°33′20″,山高93.8公尺。此山是從七星河去寶清途中的第一道山,故名為頭道山。 東青山 位於青原鄉東富村東南1.5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15′,北緯46°25′,山高91.4公尺,山石呈青藍色,因此山西方還有一座青山,故稱東青山。
月牙山位於青原鄉東六村南2公里,寶清青原公路東側。山峰坐標:東經132°14′30″,北緯46°28′,山高78.6公尺。形如月牙,故名月牙山。
小山 位於青原鄉衛東村南10公里,山峰坐標:東經132°24′,北緯46°01′30″,山高海拔78公尺。山雖不高,但由於平原沼澤地區,人們看見很是喜愛,稱作「小山」。

⑻ 長江(安徽段)河道演變及崩岸遙感調查研究

楊則東 褚進海 陳有明 鹿獻章 趙華榮 晁玉珠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調查研究了長江安徽段12個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現狀,並對岸線演變趨勢,岸帶特徵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河道演變;崩岸特徵;遙感調查

長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窯,南岸自江西湖口進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馬鞍山,全長約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東,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與北東東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階梯形狀。平面上看分汊河段與單一河段相間分布,呈寬窄相間的藕節形。

安徽境內長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變形式可分為12個河段,本文利用多時相航片、TM、ETM資料,調查研究12個河段的河床演變形式及崩岸特徵。

1 陳家洲(張家州)微彎分汊型河段

陳家洲又叫張家洲,該洲約於明朝永樂年間出水。至清朝雍正時期,張家洲成為條形,把長江分成左右兩條順直汊道。隨著沙洲下移到鄱陽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頂托而停止,左、右汊道開始向彎曲汊道發展。由於右汊右岸為低丘,河彎發展受到阻擋而停止,轉入淤塞階段,左汊處在河漫灘平原上,彎道發展迅速,逐漸成為該分汊河段的主汊,並相繼形成了長洲、柳洲、蔡家洲、團洲、龜洲和鄧家洲。

隨著左汊日益淤積和衰退,右汊得以發展,建國後右汊中大輪已通行無阻。

上世紀60~80年代,右汊仍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強,

受橫向環流作用,程營—八里江一帶強烈崩塌後退,1969~1986年的17年間岸線後退約400m,同時鄧家洲已與張家洲合並向北淤長。

據上世90年代航片資料統計,本河段左岸線長15.0km,右岸線長8.5km。

2 三號洲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礬與小弧山夾江對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由單一至分汊至單一河型變化的趨勢。所見的分汊河勢開始於100多年前,當時河床較窄,江中無江心洲,屬於單一順直河道,近百年來,由於上遊河道變化,河流旁向侵蝕,河

道展寬,江中淤積形成江心洲,左岸抗沖刷強度弱,左汊迅速拓寬成主流。後隨著主泓右移,於上世紀30年代下三號洲開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號洲繼續擴大(圖1)。

上世紀60年代~2000年間,本河段變化表現為上三號洲,以上河道繼續拓寬,左岸後退約100m,右岸後退約100~200m,上三號洲向上游延伸,同時左汊明顯淤積萎縮,左岸向上三號洲迅速靠近,最大推進距離900m,右汊成為主流。而下三號洲則向下移,1969~2000年間洲頭下移2000餘米,其右汊逐漸淤積,有新心灘生成,左汊為主流,左凹岸受到強烈侵蝕而崩塌。

圖3 長江安慶段100多年來河道演化對比圖

本河段左岸線長22.8km,右岸13.4km,直線距離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個(包括攔江磯)。

8 池州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擔洲到大通,歷史上江岸、沙洲演變頻繁,故道殘跡密布。在航衛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帶可見有三期長江汊道演變留下的古河道痕跡,早期汊道從左大圩經鮑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龍灣經湯溝鎮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經源子港、老洲至老洲頭。後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說明該河段河床有數次南北向擺動,江面有日漸束窄的趨勢。

北宋時期,池州城距江岸十餘里,整個河勢較目前偏北。航衛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這一時期河道左汊的殘跡,明朝中葉,長江過江口後,在該河段內有估價、烏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順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長條形。當時江面較現在開闊,從池口至湯家溝最寬部分達15km。左岸自七里磯、新開溝經馬船溝、湯家溝、源子港至老洲頭;右岸從烏沙鎮經汪家村、池口、流波磯至梅埂。這些在遙感圖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馬船溝與源子港之間的微彎河段中又沉積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應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清道光時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為故道,左岸顯著推進。在江中又形成了三個條形沙洲,從右向左為崇文洲、氽水洲和鳳凰洲。池口段演變成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為主泓,使新洲邊灘受強烈侵蝕崩塌。

清末至民國年間,估價洲、烏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烏沙夾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為上述晚期故道、與此同時,崇文洲(即長生洲)與合並了鳳凰、氽水洲(統稱鳳凰洲)仍在擴大,鳳凰洲右側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側的烏落洲邊灘遭強烈沖坍,池口再次臨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變動。鳳凰洲逐漸右移,使右汊處於萎縮中,1975~2000年間在右汊入口處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凹岸後退(1954~2000年間共後退約250m),長生洲下移,並在洲頭部位被切割,在三汊匯合處,由於中、左汊為主泓,在出口下側右岸邊灘遭到強烈侵蝕,1969~2000年後退300多米,其對岸左岸處於滯流區,邊灘生長,岸線推進,1954~1969年推進200m,1969~1975年推進100m,1975~1986年推進300m,至2000年又推進100餘米。可見推進速度有加快趨勢。在分汊段的上、下單一順直河段,岸線基本沒變化。

本河段左岸線長41.1km,右岸41.2km,直線長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個。

9 紫沙洲復式鵝頭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區內河勢最復雜的河段。右岸羊山磯、十里長山、荻港等很早就已臨江;左岸為較開闊的超河漫灘,歷史上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這一側。

宋代以前,從十里長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稱丁家洲。可見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屬分汊河型,它的形成與羊山磯、土橋點的挑流有密切關系。兩宋時代,隨著大通口和悅洲的形成,羊山磯挑流減弱,丁家洲有明顯靠岸趨勢,其右汊已成夾江(稱丁家夾),這在遙感圖像上仍可看到從丁家洲經朱家咀、鍾倉至洪家村的丁家夾故道影像。明代中葉前丁家夾淤死,丁家洲完全成為右凸岸的邊灘。這時,羊山磯至銅陵縣的江面很開闊,達15km,說明羊山磯挑流再次增強,左岸線穩定在王家咀、土橋、胥壩一線南邊,在丁家洲兩側江中有沙洲出水。當時河道較直,屬微彎分汊型。

明中葉至清中葉的200多年間,是本河段重大的演變時期,鵝頭狀分汊即形成於這一階段。其原因是在和悅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磯挑流大為減弱,使羊山磯至銅陵段的左側沙洲靠近左岸,邊灘迅速向外擴展。因此,河流通過大通後,由南向正北直沖土橋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線急速向北後退。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左岸已退至今劉家渡、鳳凰頸、姚家溝一線,200年間左岸共後退10餘千米。微彎河道演變成曲折率達1.80的彎曲河道。與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帶緩流區,江中沙洲大量涌現,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陸續出水,並於乾隆年間合並成大洲。在左岸一側又有衛生洲、太陽洲和大興洲出水。復式鵝頭狀分汊河型至此形成。與此同時,在十里長山西側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葉合並成一個大型長條狀沙洲(老洲)。在復式鵝頭分汊形成初期(咸豐、同治年間),主流在左汊、次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國年間,安定街一帶折流增強,中汊迅速沖開成為主泓道,太陽洲逐漸左移。上世紀30年代初,劉家渡至鳳凰頸一帶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為小夾江。

1954~2000年間繼續上述河勢變化,在鵝頭主泓變道處,受橫向環流作用,深泓位於彎道左側,其頂端太陽洲急速後退,1954~1969年洲頭後退1200m,1969~1975後退200m,1975~2000年後退1200m,歷時46年太陽洲洲頭共後退2600餘米,平均每年的後退約57m,其中以1975~2000年間後退最快。隨著太陽洲、太白洲的後退,其左汊夾江趨於淤塞。同時主泓右側紫沙洲外擴,並在54年前後,紫沙洲外側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漸增大合並,到1986年已合並成一大洲,並有與紫沙洲合並的趨勢。

老洲順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處1969~2000年間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趨於淤塞,導致左汊分流進一步增大,土橋上側左岸受沖刷略有後退,1954~2000年共後退約200m,而老洲左側的沙洲出水,更將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發生崩岸。老洲總體向上游增長。另外,在和悅洲上側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鵝咀至荻港單一彎曲河段,右凹岸順安河口一帶受鵝頭彎道主泓頂沖而表現為強烈鋟蝕,崩岸顯著,對岸左凸岸則以堆積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為:

(1)大通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10.3km,右岸長14.6km,直線長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個;

(2)紫沙洲鵝頭型分汊段:左岸線長50.9km,右岸長38.9km,直線距離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個;

(3)順安河口至荻港單一彎曲段:左岸長10.0km,右岸長13.0km,直線長10.0km,曲折度1.30。總計本河段左岸線長71.2km,右岸長66.0km,直線距離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個。

10 黑沙洲鵝頭分汊—白卯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蕪湖,由黑沙洲鵝頭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兩部分組成。左岸為開闊的超河漫灘階地,右岸則是二、三級階地和丘陵山地。歷史上河道有較大的擺動變化。

宋朝以來,荻港、新港、三山均為頻江要地。隨著右岸磯頭著流,左岸變化很不穩定。分汊與單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現,尤期是板子磯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斷向北擴展,左岸崩退。到民國以來,在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演變成鵝頭型分汊河型的同時,其右汊擴展成主泓,並直奔東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節節後退,右岸迅速淤漲成七八個邊灘,並陸續靠向右岸,自宋代以來該河段左岸共後退了六七千米,蕪湖大拐拐頭位置下移11km,並同時左移7.5km(圖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於泥汊一帶強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顯著後退,其洲頭1954~1969年後退1200m,1975~2000年又後退了近2000m,同時泥汊下側左汊入口處的左岸邊灘生長較快,1954~2000年左岸前進約800m。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黑沙洲左漢2001年調查時發現已淤積嚴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發展。同時黑沙洲北側的小沙洲1954~2000年間下移約1000m。天然洲擴展。白卯洲微彎河段,上側左岸淤長,右岸後退,下側左岸受到強烈的侵蝕,鯽魚洲幾乎消亡,蕪湖大拐拐頭1954~2000年後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間的夾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線顯著外移。

2000年衛片所示,黑沙洲鵝頭型分汊河段:左岸線長34km,右岸長18.8km直線長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個。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28.4km,右岸長32.0km,直線距離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個。

圖4 蕪湖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1 陳橋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處由於東、西梁山鎖門(古代稱之為天門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時陳橋洲、曹姑洲已經形成,長久穩定少動,唯陳橋洲左汊時淤時擴,左岸變動較大。

1954~1986年間,陳橋洲洲頭先退(1954~1969年後退約1900m),後上漲(1969~2000年前進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經歷了先退、後擴張的變遷過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來洲頭一直後退,洲尾基本不動。1975~2000年間在陳橋洲與曹姑洲之間又有沙洲出水。陳橋洲左汊有形成鵝頭形彎道趨勢,但由於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級階地的阻擋,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長23.9km,右岸20.7km,直線長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個。

12 馬鞍山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東、西梁山,下至銅井。歷史演變較為復雜。元代以前,左岸顯著向東突出成大凸岸,採石磯江面較狹窄,現今的江心洲當時已經出水。元、明以來,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現與合並。由於江心洲的擴大,分汊河道向兩岸發展,江岸不斷後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為主泓,右汊逐漸萎縮。清朝中葉,大黃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沖刷殆盡,彎曲岸演成順直河岸。大黃洲與江心洲之間中汊為主泓,使大黃洲受頂沖迅速後退,中汊段河面展寬,於1912年~1934年間小黃洲出水,使大黃洲左汊衰亡,並於1935~1946年間靠向左岸。小黃洲形成後迅速淤長和下移,同時其右汊代替左汊成為主流(圖5)。

圖5 馬鞍山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954~1986年間,本河段又有新變化。除江心洲左汊繼續為主泓外,小黃洲與江心洲之間的中汊卻處於淤塞階段,小黃洲左汊分流逐漸增強,尤其是1978~2000年間,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後退(最大後退距離400m左右)。小黃洲下移約600m,小黃洲左汊左岸侵蝕強烈,出口處左岸拐點後退約1000m,左彎汊道逐漸取直。江心洲右汊仍處於萎縮過程中,大江心洲繼續擴張。

本河段左岸線長41.5km,右岸長44.5km,直線長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個。

參考文獻

[1]楊則東,鹿獻章.長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區防洪治水的環境地質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3):279~283

[2]楊則東,鹿獻章.安徽境內長江岸帶崩塌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1998(3):22~25

[3]陳秀其,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徽段崩岸特徵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72~75

[4]楊則東,徐小磊,鹿獻章.巢湖水患的環境地質問題.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64~71

[5]楊則東,徐小磊,谷豐.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積現狀遙感分析.國土資源遙感,1999(4):1~7

[6]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慶段河道演變及塌岸分析.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⑼ 潭柘寺和戒台寺在哪

在北京,寺廟建築是非常多的,但提到潭柘寺和戒台寺則很少有人不知道。潭柘寺以其年代久遠,建築規模宏大而居北京現存寺廟之冠,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之說。戒台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制高,規模宏大居全國之冠。由此,潭柘寺和戒台寺久負盛名。

?潭柘寺位於京西門頭溝區風景優雅的潭柘山腰,為九峰環抱,距北京城有45千米。該寺始建於晉代,原名嘉福寺,自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唐代更名龍泉寺;金代稱大萬壽寺;明代則又復改名為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則改名為岫雲寺。潭柘寺乃該寺之俗稱,因寺後有龍泉,山間有柘樹而得名,並流傳最廣。潭柘寺歷經諸多朝代,歷代對其都有重修和擴建,現有建築則多為明清兩代的遺存。該寺佔地6.8公頃,殿宇雄偉,環境幽雅,景色秀麗,使游者流連忘返。

潭柘寺的建築可分為中路、東路、西路三部分。其中路由南向北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流杯廳、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萬歲宮、太後宮。這一部分由庭院式建築組成,萬歲宮和太後宮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西路為楞嚴壇、戒壇、觀音殿、龍王殿、祖師殿、大悲壇和寫經室,均為寺院式建築。在潭柘寺的後山上則有龍潭,在寺外還有安樂延壽堂、明王殿、歇心殿、西觀音洞和上下塔院分布。

潭柘寺以潭和柘樹聞名,但現在在山上的柘樹數量並不多,在寺門前的牌樓西側有幾株柘樹,是保留下來供遊人觀賞的。柘樹屬桑樹科,樹葉可養蠶,夏季開花,雌雄異株,果實可食,亦可釀酒,皮及根可入葯,其木質堅硬,為珍貴的木材。過去潭柘山上柘樹很多,現已基本絕跡。主要景點介紹如下:

山門:門額刻有康熙皇帝御筆「敕建岫雲禪寺」六字。

天王殿:為入山門後第一殿。殿正中為彌勒佛,兩側為四大金剛,身後為韋馱菩薩。彌勒是古梵文的譯音,意為慈氏,彌勒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寶殿:為寺內最大的殿堂,連兩側的建築也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前掛兩塊匾額,上匾額為趙朴初手書「大雄寶殿」,下匾額則為乾隆皇帝手跡「福海珠輪」。大雄寶殿大脊兩端各有一大型琉璃鴟吻,鴟吻上各系黃色鎏金鴟帶,據傳乃康熙皇帝所賜。

毗盧閣:是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兩層,兩側有扶梯通往樓上。高15米,登上可俯瞰全寺遠眺群山,毗盧閣下層供五方神: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為智慧之神;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為主宰事業之神;正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是大日如來之意;第四尊為東方阿閦(chǔ)佛,為覺性之神;第五尊為南生佛,主福德。現殿內展有關於潭柘寺歷史的有關史料、碑帖及出土的一些文物。

流杯亭:位於寺內東路行宮院中,為一組別致的古建築。又名猗玕亭。其亭之橫匾「猗玕亭」乃乾隆手書。亭的台基中是漢白玉雕刻的水道,北看似虎頭,南看似龍首。水道寬約10厘米,引泉水入槽後,水從曲折的水槽流出,若將酒杯放於槽內,酒杯隨水漂流使人不管坐在哪個位置都可取杯飲酒。這種飲酒的方法沿襲漢魏「曲水流觴」的習俗演變而來。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除潭柘寺外,中南海的中海岸,名叫流水音,恭王府的萃錦園、故宮寧壽宮花園內碧螺亭還各有一處。

戒壇:是出家的佛教徒受戒之地,又稱戒台。該寺內戒壇為漢白玉製成的品字形壇,其上置一尊木刻釋迦牟尼塑像,該塑像為寺內唯一的一尊木質塑像。該寺戒壇主要是比丘(又稱和尚)受戒的地方。

觀音殿:是西路建築之一,為全寺建築的最高點。殿內供奉一尊觀音菩薩像(觀音原為觀世音,因避唐朝皇帝李世民諱,故稱觀音)。殿前有清乾隆皇帝手書「蓮界慈航」橫匾,殿內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的拜磚。妙嚴公主篤信佛教在此出家,每日進殿頂禮膜拜,時日既久,所站之處一塊磚被站出了深30厘米的腳印。1592年,明萬曆孝定太後曾將此磚帶回宮中玩賞,後送回寺中。因原磚已毀,現展出的為復製品。

帝王樹:毗盧閣前有兩株高大的銀杏樹,東為帝王樹,西為配王樹,高約30米,需6人合抱,傳為遼代所栽,至今已逾千年。相傳帝王樹之名是乾隆皇帝命名的。後來在西面與帝王樹相對又植了一棵配王樹,傳說清代每有一位皇帝即位,此樹就從根部長出一新干,故名配王樹。

文殊殿:位於觀音殿東,殿內供一尊千手千眼佛。佛像有4頭10臉(正面4個,左右各3個)40條胳膊,正面6條大臂,兩肋各16條小臂,每隻手都持有法器,並在手心中都刻有眼,十分精美。

玉竹林:潭柘寺玉竹林非常奇特,其竹由下而上每隔一節即有一道黃和綠色垂直線條,人們稱綠桿黃線為「碧玉鑲金」;黃桿綠線為「金鑲玉」,也有人稱為「金絲掛綠」。

龍王殿:該殿位於觀音殿西,在殿的廊檐下懸掛一條石魚,長1.5米,重約75千克,制於清康熙年間。原品在「文革」中被稱為「四舊」毀掉,現存為復製品。

塔院:在寺前分為上下兩處,有自金至清各代所建和尚塔共72座,時代不同,風格各異,既具觀賞價值更具研究價值。

龍潭:龍潭位於寺後集雲峰下,距寺約1千米。舊時潭裡泉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止,現已乾涸。由潭柘寺至龍潭,沿途還有觀音閣、歇心亭、海蟾石、煙霞庵等景點。

萬歲宮:位於流杯亭東部,亭南為太後宮。乾隆皇帝每到該寺都住在這里。現還保存有乾隆寶座。

?戒台寺戒台寺坐落於京西門頭溝區馬鞍山麓,佔地面積4.3 公頃,距北京市區35千米,是京西又一座聞名全國的寺廟建築。

名為戒台,這肯定與受戒有關。不錯,戒台寺中有我國規模最大的戒台。和該戒台齊名的還有杭州昭慶寺和福建泉州開元寺中的戒台,被稱為中國三大戒台。所謂戒台是指佛教寺院向佛教徒傳授戒律的地方,戒律是佛教徒的生活准則,一旦受戒其戒律是不容許違犯的。佛教徒受戒稱為「三壇大戒」,有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之分,表示三種規格和等級,沙彌戒律共有10條;比丘(又稱和尚)戒律有250條;菩薩戒律則分為10重48輕。戒台寺有我國最大的戒台,是我國佛教界受最高等級戒律——菩薩戒的地方。

戒台寺現存戒台高3.5米,呈正方形,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台座共分三層。戒台上為蓮花座,釋迦牟尼坐像和10把沉香木椅。戒台四周原有數百戒神,現存戒台為明代遺物,四周雕有蓮花花瓣、祥雲等圖案,台上10把沉香木椅為當時受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北京京西戒台寺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時稱聚慧寺,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遼咸雍五年(1069年)高僧法鈞來此開壇講授戒律,在寺內建了一座大戒台,故有戒台寺或戒壇寺之名。在五代時該寺曾被毀,明正統年間重修,改名為萬壽禪寺。明英宗時曾敕令如幻大師在此說戒,所以寺之原名被人所淡忘,戒壇或戒台寺之名得以流傳下來。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對該寺進行修繕擴建,現存建築大多是那時修建的。

戒台寺整體建築布局為坐西朝東,其南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三仙殿和九仙殿,大雄寶殿為正殿。北軸線上有明王殿、戒台殿、五百羅漢及財神殿等。其主要景點有:

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羅漢塑像。

千佛閣:原有上下兩層大小像千餘座,故稱千佛閣。現僅存殿基。「文革」期間,戒台寺內神像作為「四舊」均遭破壞,20世紀80年代戒台寺重新修繕時又重塑了神像。千佛閣經北京市領導批准,因其危險決定將其拆除,那是1964年的事了。所以重塑神像時千佛閣不在其內。

觀音殿:殿前白玉石欄桿上有十分生動的石獅。

墓塔:戒台寺大雄寶殿北有兩座遼代磚塔,為法鈞和尚的衣缽塔和墓塔;寺內還有月泉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寺外,因月泉和尚曾在寺內任過方丈,清末時,寺內方丈將塔移至寺內。出寺門向西,在極樂峰下有明代馬鞍山護國寶塔;另有建於明代的鵝頭禪師塔。

和尚墓地:位於寺之東面,碑冢行列,松林幽靜。

牡丹院:位於千佛閣與戒台之間,為江南風格的庭院式建築,乾隆曾帶後妃避暑於此。

極樂峰:位於戒台寺後方,有太古洞、化陽洞、龐涓洞等,為岩溶(喀斯特)洞穴,古人稱此為「一峰聳奇秀,樹里誘人行。」

戒台五松:對潭柘寺和戒台寺的評論,古人曾有:「潭柘以泉勝,戒台以松名」的說法。戒台寺以松名,有什麼特點呢?這就是:「一樹是一態,巧與造物爭」。寺內之松有活動松、自在松、卧龍松、九龍松和抱塔松,被稱為戒台五松。各松各具特色,以活動松為例,此松高9米,「牽一枝而動全冠」,如受風襲,天籟有聲,故名活動松。此處如你游歷,不妨親臨目睹戒台五松的風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寫過一首《馬上望戒壇》的七言詩:「白雲滿山誰打鍾,馬首西來路不逢。即此相看如一夢,固緣還欠戒台松。」由此可知戒台五松已聞名久遠了(見照片8)。

⑽ 蔣姓的由來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鵝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