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事情
唐朝:孟浩然抄 李白 李商隱 常建襲 王勃 崔顥 劉長卿 駱賓王 韓愈 王維 杜牧 張旭 王昌齡 韋應物 張九齡 李頎 沈佺期 裴迪 王建 張祜 朱慶余
北宋:李清照 晏殊
南宋:朱熹 楊萬里
清朝:劉錫
B. 馬鞍山市當塗縣有多少村
姑孰鎮 東大社區 西大社區 河南社區 東營社區 城東社區 城西社區 姑孰社區 提署社區 焦家村 五一村 凌雲村 行陳村 五星村 松塘村 小橋村 藏漢村 白紵村 寺山村 寶塔村 蓮雲村 黃山村 五聯村 竹山村 章塘村 關馬村 連千村 洞陽村 靈墟村 龍華村 宗和村 當塗經濟開發區
黃池鎮 黃池居委會 亭頭居委會 殷村 勞動村 三星村 長福村 福光村 尚興村 戚橋村 三里村 楊橋村 福山村 三合村 中閘村 中渡村 漁河村 柘林村 雙溝村 西河村 南埂村
烏溪鎮 烏溪居委會 王潭村 永保村 金庄村 一心村 七房村 南廣村 勝平村
石橋鎮 石橋居委會 馬橋居委會 永新村 起壠村 黎明村 謝公村 陶村 團林村 石橋村 團月村 光華村 雙橋村 濟南村 沛東村 濟東村 萬濟村 普濟村
塘南鎮 藏皇閣居委會 邊湖村 普新村 吳村 港村 興永村 桃元村 新衛村 白馬村 邰橋村 大姜村 大高村 塘南村 鳳凰村 曹壩村 護河鎮 護駕墩居委會 青山村 園藝村 護河村 興禾村 清潭村 幸福村
太白鎮 龍山橋居委會 金塗居委會 芮港村 振興村 太白村 永寧村 龍山村 長江村 太倉村 常韋村 鑫龍村 永興村 花園村 寧西村 寧興村
丹陽鎮 彭崗村 丹陽居委會 薛津居委會 小花津居委會 丹東村 山河村 潤州村 近城村 董塘村 黃塘村 團結村 百峰村 龍山村 寶義村 八卦村 薛鎮村
博望鎮 護林村 三楊村 新博居委會 長流村 裕溪村 大溪村 三楊村 平橋村 四聯村 和平村 華富村 山泉村 友林村 橫陽村 紅星村 建設村 聯村 石家村 新隴村 鎮西村 躍進村 丁李村 馬尹村 聯心村 朝陽村 沙埂村 埂東村 永合村 新市鎮 新市居委會 新祿村 葉家橋村 聯三村 梅山村 釜山村 新河村 臨川村 張茂村 來龍村 橫山村 澄心村 劉山村 洪廟村 新農村
大隴鄉 大隴口居委會 南柘村 孫趙村 龍潭村 霍村 塘橋村 麻村 平王村 韓村 新豐村 新生村 上禾村 雙禾村 戎楚村
年陡鄉 年豐居委會 查灣居委會 年陡村 里橋村 港東村 官碾村 竹塘村 公元村 查聯村 正覺村 鍾山村 釣魚村
江心鄉 彭太村 金馬村 吉余村 黃洲村 普集村 尚錦村 新錦村 宮錦村 三聯村 聯合村
湖陽鄉 小太平居委會 西湖居委會 陶村 港居委會 塘溝村 大邢村 西峰村 彰教村 均慶村 鎮庵村
C. 貴州戎氏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
貴州戎氏一支字輩:「世德生龍紹家聲」。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慈溪市、寧波市江東區、鄞州區、餘姚市、鎮海縣、奉化市、舟山市、嵊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馬鞍山市當塗縣、阜陽市阜南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鎮江市丹陽市、句容市、泰州市興化縣、泰興市、常州市武進區、南通市海安縣、揚州市邗江區、蘇州市崑山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鹿泉縣、保定市、張家口市,山東省的德州市禹城縣、菏澤市東明縣,江西省的南昌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新鄉市、開封市尉氏縣,山西省的太原市、朔州市平魯縣、忻州市五台縣,雲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臨滄市臨翔區、雙江縣、耿馬縣,廣東省的潮州市、揭陽市惠來縣、珠海市,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四川省的樂山市,湖北省的荊州市江陵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市霍城縣,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烏蘭察布盟,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戎氏族人分布。
D. 歷史專家請進,知道明初歷史的請進……
S
E.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吳作人
吳作人(1908年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後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
第二位:吳半農
吳半農(1905年-1978年) 原名吳祖光,號曲林,安徽涇縣人。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中國現代經濟學家,著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1934年夏,吳半農被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1936年12月取道蘇聯西伯利亞回國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1940年12月改任經濟部統計長、資源委員會駐美國技術委員會專門委員,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美國分會客座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第三組(經濟)組長和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沖破阻力,獲得機遇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後任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78年病逝於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作為兒童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幾十位兒童文學研究生,為兒童文學事業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寫過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是一部出自大學教授之手卻沒有絲毫書卷氣的活潑有趣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口語化的語言寫作,語感獨特,風格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親切感人。小說將一個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長經歷藉助語言的魅力使之藝術化,從而激起讀者的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的共鳴,創造了兒童小說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和小說藝術的新領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績溪縣瀛州鄉油坑口人。長期天氣預報專家,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及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並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生部,獲地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先後從事氣象教學、科研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大氣環流和中長期天氣預報、青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在章基嘉氣象學上的貢獻,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了章基嘉獎學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績溪縣人。教育家。早年就讀胡氏小學、安徽學府。後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育學專任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安徽省教育廳編譯處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學(宣城中學)校長,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兼學校總務長、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學校總務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山圖書館董事長等職。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於安徽績溪,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1年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個屬的新系統,發現8個新屬、50多個新種;在英文專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納族的分類和進化)運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建立了該族的進化系統;對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細胞分類學和物種生物學研究有新發現;1990年出版的《植物細胞分類學》是世界上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為植物細胞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F. 對三國演義熟悉的請進
三國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曹操大體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南北割據奠定;
彝陵之戰:三國格局最終形成;
三國著名戰役:
襄樊之戰:陸伯言初出茅廬,呂子明白衣渡江;關羽之死!
定軍山之戰:法孝直屢出奇謀,黃漢升寶刀不老;夏侯淵之死!
五丈原之戰:司馬懿死守不出,諸葛亮無力回天;孔明之死!
長坂之戰:張翼德一夫當關,趙子龍萬人莫敵;劉備騰飛的開始!
合肥之戰:張文遠天神下凡,孫仲謀飛馬渡澗;一戰削盡東吳銳氣!
潼關之戰:馬孟起獅盔獸帶,曹阿瞞割須棄袍;曹操從此最恨馬超!
虎牢關之戰:三兄弟合力奮戰,呂奉先狀似鬼神;捧出三國最強將!
G. 問一首詩
不第後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H. 常遇春是哪裡人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
中文名: 常遇春
別名: 常伯仁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安徽懷遠
出生日期: 1330
逝世日期: 1369
職業: 將領
主要成就: 攻破大都,滅元
生平簡介
常遇春,(1330~1369)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跟隨在一位名叫劉聚的強盜頭目左右,後見劉等人實在沒有出息,乃在和陽投降了朱元璋。在回軍途中病死於河北柳河川,其後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駐守.
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大破陳友諒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其他記載
常遇
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鏖戰衢州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洪武二年(1369),年僅39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勛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後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里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斗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盪然無存。
南下立功,升任元帥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斗,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西征陳友諒,戰功卓著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的主要威
常遇春像
脅。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東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佔廬州。接著,又與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佔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進封為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佔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陝西,元將李思齊由鳳翔奔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書報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又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編輯本段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可以說無役不從,戰無不
勝。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瓮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的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常遇春經過分析,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的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腹背受敵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所以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繫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發,大將軍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的關系。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
永流大地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損失,因當時還有元朝的殘余勢力還未完全消滅,還有一些硬仗等著他去打。但對他個人來說,逃脫了朱元璋的謀殺,保全了他的榮譽,使他的英雄業績得以流芳百世,與日月同輝,也是一件幸事。
《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達)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勛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常遇春逝世消息由信使用最快速度於七月二十三日上午送達應天,朱元璋聞訊驚倒於龍椅上,對於遇春之死極為悲慟,並怕遇春之妻藍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馬皇後就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藍氏。
次日。朱元璋也未上朝,召來劉基、李善長、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後事,提出按宋太宗為韓王趙普的治喪禮儀來為遇春治喪。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日忠武。配享太廟。朱元璋給常遇春最高榮譽。古至明代,封鄂謚忠武,只有唐朝尉遲氏、宋朝岳飛。遇春公是第三個。朱元璋還賦詩一首,表露其對常遇春逝世的極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此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遇春公繪制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自此開平王常遇春便永遠長眠於鍾山之上,永遠的休息了。
常遇春逝世後,全國很多地方懷念他的功績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親筆御提「勇動風雲」四字,頒詔常遇春家鄉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於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繼善到懷遠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題聯一副:「將十萬眾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業,永留大地河山。」
中國冷兵器時代十大勇將天下奇男子--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信仰回教的漢族,說他是回族不精確,因為他不是色目人後代,是土生土長的漢族人,安徽懷遠人。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常遇春,而歷史當中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戰功僅在次於徐達。1355年,參加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破集慶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
在1356年2月,採石磯大戰中,元兵守將蠻子海牙借地利擊退義軍的數次沖擊,這時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揮戈冒著亂箭直沖而上,沖到跟前時一躍而上,刺死守磯頭目老星卜喇,左沖又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義軍一涌而上擊潰蠻子海牙部。這一戰常遇春名聲大振,此謂常將軍力拔採石磯,採石磯現在有一個「大腳印」的景點,據說是常遇春登岸時用力過猛留下的。
1357年,攻寧國,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婺州等城。隨朱元璋軍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到達時呂珍已殺死劉福通,率兵據守,朱元璋左右軍都戰敗,常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勝,俘獲兵士馬匹無數。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大決戰,此戰之慘烈,雙方投
常遇春墓
入力量之大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一戰,朱元璋麾下諸多勇將都名載史冊了,常遇春與眾將奮勇作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軍占據上游,軍船大而堅固,裝備精銳,朱軍的船小而靈活,雙方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沖到朱元璋船邊,形式十分危急,這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轉戰三天,朱軍以火攻陳軍船隻,湖水被映成紅色,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
1367年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率二十五大軍北伐,要徹底推翻元朝,大軍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北伐期間,在洛陽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沖入敵陣,一箭射死起前鋒大將,麾下士氣大振,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在奪取大都後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就是趙敏的哥哥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擊敵軍千餘里,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從上都凱旋歸來的途中暴斃於軍中,年僅40歲,按《倚天屠龍記》的說法是張無忌給治的折了一半陽壽。
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一生從未敗北,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明史·常遇春傳》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於和陽。未至,困卧田間,夢神人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驚寤,而太祖適至,即迎拜。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無何,自請為前鋒。太祖曰:「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請。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磯,元兵陳磯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盪,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進總管都督。
時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舟師襲據採石,道中梗。太祖自將攻之,遣遇春多張疑兵分敵勢。戰既合,遇春操輕舸,沖海牙舟為二。左右縱擊,大敗之,盡得其舟。江路復通。尋命守溧陽,從攻集慶,功最。從元帥徐達取鎮江,進取常州。吳兵圍達於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將,進統軍大元帥。克常州,遷中翼大元帥。從達攻寧國,中流矢,裹創斗,克之。別取馬駝沙,以舟師攻池州,下之,進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從取婺州,轉同僉樞密院事,守婺。移兵圍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門瓮城,毀其戰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萬人,進僉樞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還應天。從達拔趙普勝之水寨,從守池州,大破漢兵於九華山下,語具《達傳》。
友諒薄龍灣,遇春以五翼軍設伏,大破之,遂復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諒於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嚴,軍民肅然無敢犯,進行省參知政事。從取安慶。漢軍出江游徼,遇春擊之,皆反走,乘勝取江州。還守龍灣,援長興,俘殺吳兵五千餘人,其將李伯升解圍遁。命甓安慶城。
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事覺,太祖欲宥榮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義不與共生。」太祖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愛重遇春。
池州帥羅友賢據神山寨,通張士誠,遇春破斬之。從援安豐。比至,呂珍已陷其城,殺劉福通,聞大軍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軍皆敗,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之,俘獲士馬無算。遂從達圍廬州。城將下,陳友諒圍洪都,召還。會師伐漢,遇於彭蠡之康郎山。漢軍舟大,乘上流,鋒銳甚。遇春偕諸將大戰,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脫,而遇春舟復膠於淺。有敗舟順流下,觸遇春舟乃脫。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友諒不敢復戰。諸將以漢軍尚強,欲縱之去,遇春獨無言。比出湖口,諸將欲放舟東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諸將從之。友諒窮蹙,以百艘突圍。諸將邀擊之,漢軍遂大潰,友諒死。師還,第功最,賚金帛土田甚厚。從圍武昌,太祖還應天,留遇春督軍困之。
明年,太祖即吳王位,進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復視師武昌。漢丞相張必先自岳來援。遇春乘其未集,急擊擒之。城中由是氣奪,陳理遂降,盡取荊、湖地。從左相國達取廬州,別將兵略定臨江之沙坑、麻嶺、牛陂諸寨,擒偽知州鄧克明,遂下吉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太祖大喜,賜書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諭降南雄、韶州,還定安陸、襄陽。復從徐達克泰州,敗士誠援兵,督水軍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將軍,伐吳。敗吳軍於太湖,於毘山,於三里橋,遂薄湖州。士誠遣兵來援,屯於舊館,出大軍後。遇春將奇兵由大全港營東阡,更出其後。敵出精卒搏戰,奮擊破之。襲其右丞徐義於平望,盡燔其赤龍船,復敗之於烏鎮,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陸寨,悉俘舊館兵,湖州遂下。進圍平江,軍虎丘。士誠潛師趨遇春,遇春與戰北濠,破之,幾獲士誠。久之,諸將破葑門,遇春亦破閶門以入,吳平。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復拜副將軍,與大將軍達帥兵北征。帝親諭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不慮不能戰,慮輕戰耳。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謝。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從下山東諸郡,取汴梁,進攻河南。元兵五萬陳洛水北。遇春單騎突其陣,敵二十餘騎攢?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敵大潰,追奔五十餘里。降梁王阿魯溫,河南郡邑以次下。謁帝於汴梁,遂與大將軍下河北諸郡。先驅取德州,將舟師並河而進,破元兵於河西務,克通州,遂入元都。別下保定、河間、真定。
與大將軍攻太原,擴廓帖木兒來援。遇春言於達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達曰:「善。」會擴廓部將豁鼻馬來約降,且請為內應,乃選精騎夜銜枚往襲。擴廓方燃燭治軍書,倉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馬,以十八騎走大同。豁鼻馬降,得甲士四萬,遂克太原。遇春追擴廓至忻州而還。詔改遇春左副將軍,居右副將軍馮勝上。北取大同,轉徇河東,下奉元路,與勝軍合,西拔鳳翔。
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鍾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I. 我國古代的九州分別是指的哪裡啊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山東省濟寧市)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http://ke..com/view/583522.htm
J. 馬鞍山徽珍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徽珍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5月2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耐磨材料、配重材料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戎福春
成立時間:2012-05-2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210000549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姑孰鎮聯農商場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