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葯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葯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葯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葯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游、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咸、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葯材為主,製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採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餚,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特色食品
酸奶
西藏的酸奶是由氂牛奶為原料的,酸奶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2002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冬季食品展銷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廚」對展銷的各種乳酪進行了品評,最後,西藏的氂牛乳酪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乳酪之一。西藏氂牛奶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別適合製作乳酪。一般10公斤牛奶可製作1公斤乳酪,而同樣數量的氂牛奶能制出1.5公斤乳酪,口味也相當不錯,而且是純綠色天然食品。
特色食品
那曲的退(酥酪糕)、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雞蛋、亞東的魚、拉薩的糌粑、林芝的藏雞燒香菇、昌都的蜂乳醬菜等。
藏式面點
巴差瑪爾庫(酥油澆麵疙瘩)、秋爾退(乳酪糕)、卓退(人參果糕)、瑪爾森(酥油麵糕)、扎卡森(藏式薄餅)、米聶菠蘿(乳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麵疙瘩)、加熱(酒餅)、夏饃(肉包子)、夏八列(肉餅)、比西(湯心面)、饃東(藏式窩頭)、聽吐(拉麵)、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麵疙瘩湯)、敗塔(帶面)、塔爾細(四角面)、卓吐(打鹵面)、耐吐(青稞打鹵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蕁麻糊)、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乳酪糊)、觀膽(青稞酒乳酪紅糖湯)等。
❷ 中山陵的地理位置
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鍾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餘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於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孫中山逝世後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南京民國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也有稱:警世鍾)式圖案榮獲首獎。「鍾」含有警示之意,象徵了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呂彥直的方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在評判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朴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鍾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後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於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於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建造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後,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在守靈人盡職護衛下,才免遭不測。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西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卧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義大利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建築介紹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中山陵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闓(另三位是於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 )。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 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紀念碑
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流徽榭,又名水榭,流徽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流徽榭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造價1.1萬元,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的所有屋架、地面、梁、柱、欄桿等都是用鋼筋混凝土構築,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 「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中山陵
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美齡宮系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1984年起,這座富麗堂皇,典雅秀美的別墅正式對外開放,並稱為「美齡宮」,成為中山陵附近的一處著名景點。
安葬
1949年之後,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1960年12月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等貴賓晉謁中山陵。那時,為了支援農業,有關部門向陵園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總理指示「中山陵園不僅是南京市的、江蘇省的,也是全國人民的,一定要保護和管理好」。第二天,採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2005年04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奉安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為迎孫先生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墓區形制中山陵
建築風格
整個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中山陵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三門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級台階。在台階上置放有各種銅鼎,其中幾個被當年侵略南京的日本軍隊的炮彈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三個拱門,上書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導的三民主義分書「民族」、「民權」、「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葬事籌備處
(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中山陵
奉安委員會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中山陵園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中山陵
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范圍,增設鍾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鍾山區革委會。
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鍾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跡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綜述
中山陵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紀念館,革命歷史圖書館,林蔭大道,光華亭,祭堂 ,陵門 ,流徽榭 ,美齡宮 ,行健亭 ,仰止亭 ,議政亭 ,音樂台 ,永豐社 ,永慕廬。
祭堂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卧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 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 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中山書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是二層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牆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著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型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並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 書院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和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它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解放軍保護中山陵 4月2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當時,南京的國民黨軍隊都已撤退,解放軍先頭部隊入城後,向前追擊,他們發現陵園內還有一支國民黨部隊,但這支部隊不是國民黨的正規部隊,而是守衛孫中山陵陵寢的衛隊。解放軍上級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對這支守衛中山陵的拱衛部隊,應該區別於參加內戰的國民黨軍隊。隨即,第二野戰軍第105師派某團政委劉志誠率領一批戰士進入陵園,到達陵園之後,他們與范良等拱衛處負責人談判,雙方一致決定:人民解放軍分別進駐中山陵和明孝陵、靈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衛大隊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繼續擔任中山陵的守衛工作。從此,中山陵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天上午,該團政委劉志誠召集拱衛處幹部講話,說明共產黨對孫中山先生是一貫尊敬的,解放軍將會嚴格保護中山先生的陵墓,囑咐拱衛處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維護中山先生陵園的正常秩序。然後,劉志誠等解放軍負責人由范良引導登上中山陵,檢查了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門等處的情況,發現沒有什麼損壞。當時,拱衛大隊的菜金已經無法維持,還缺少糧食,當劉志誠聽說了這一情況後,立即與上級聯系,幫他們解決了暫時的困難。 25日又召集全體留守人員講話。4月27日,再召開拱衛處全體班長以上幹部開會,說明怎樣在新形勢下開展工作,並囑咐將所有武器彈葯即日起造冊送劉政委轉呈上級,決定各隊暫時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交存處部。與此同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親筆書寫了一條「保護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陳毅的這條手令用鏡框裝起來,放置在陵堂里。 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聽信謠言,以為解放了就可以將國家財產隨意佔有,一些人聚眾公開盜伐森林,特別是山後的情形更為嚴重。部分群眾不但不聽勸阻說服教育,反而竟敢圍毆拱衛隊隊員,班長張文生、隊員翟文煒均被毆傷。夜間盜伐尤為猖獗,隊員戴元振在巡查時竟被歹徒用手榴彈炸傷。為了加強對中山陵園的保護,軍管會決定派出解放軍協同陵園拱衛隊加強巡護。 8月1日起,姚爾覺和李務本率公安部隊進駐陵園後,與原拱衛隊隊員共同守護森林,並抓獲為首盜伐林木的馮啟寶等 11名罪犯,押送十區人民政府處理,使盜伐陵園森林的壞分子受到了應有的打擊,至9月以後,盜伐林木之風才漸漸平息。 1949年11月12日是新中國成立後迎來的第一個孫中山誕辰紀念日,這一天,南京市軍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謁陵儀式。參加謁陵的有市軍管會、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 500多人。軍管會主任粟裕、副市長柯慶施、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唐亮和各民主黨派代表、文化界代表李方訓、吳貽芳、徐養秋、陳中凡以及人民解放軍代表、工人代表、學生代表等,於 1時30分到達靈堂,整齊地站立在孫中山坐像前。謁陵典禮在新中國國歌聲中開始,粟裕主任向孫中山遺像獻花後發表了簡短的演說。隨後,謁陵人員進入墓室,繞孫中山墓壙一圈,謁陵儀式在 12時結束。 以後,每年3月12 El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和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江蘇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來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從未間斷。
編輯本段參觀信息
交通
中山陵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由南京市內乘游1、游2、游3可到達,9、20路公共汽車可到達。 游1路 市區線路 (南京車站7:00-17:00 中山陵7:50-18:00 游1路區間:南京車站6:00—20:30 中山門6:30—21:00) 雅高巴士 上行:南京車站(南京站) - 中央門 - 中央門南站 - 許府巷(地鐵新模範馬路站) - 公交總公司 - 玄武湖公園 - 鼓樓 - 北極會堂 - 雞鳴寺 - 四牌樓 - 總統府 - 解放路(軍區總院) - 明故宮 - 中山門 - 衛橋 - 四方城 - 美齡宮 - 海底世界 - 中山陵(共19站) 下行:中山陵 - 海底世界 - 美齡宮 - 四方城 - 衛橋 - 中山門 - 明故宮 - 解放路(軍區總院) - 總統府 - 四牌樓 - 雞鳴寺 - 鼓樓 - 玄武湖公園 - 公交總公司 - 許府巷(地鐵新模範馬路站) - 中央門南站 - 中央門 - 南京車站(南京站)(共18站) 游3路 市區線路 (邁皋橋好又多店8:00-16:00 靈谷寺公園8:50-16:50 定時班車 游3路區間:白馬公園→靈谷寺公園) 雅高巴士 上行:邁皋橋好又多店 - 邁皋橋 - 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 十字街 - 紅山動物園東門 - 中北巴士公司 - 曹後村 - 新莊(北) - 鎖金村 - 崗子村 - 白馬公園(太平門東) - 紫金山索道 - 廖仲愷墓 - 中山植物園 - 明孝陵 - 梅花谷西門 - 梅花谷南門 - 四方城 - 美齡宮 - 海底世界 - 明孝陵東站 - 海底世界北站 - 中山陵 - 水榭 - 靈谷寺公園(共25站) 下行:靈谷寺公園 - 水榭 - 中山陵 - 海底世界北站 - 明孝陵東站 - 海底世界 - 美齡宮 - 四方城 - 梅花谷南門 - 梅花谷西門 - 明孝陵 - 中山植物園 - 廖仲愷墓 - 紫金山索道 - 白馬公園(太平門東) - 崗子村 - 鎖金村 - 新莊 - 曹後村 - 中北巴士公司 - 紅山動物園東門 - 十字街 - 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 邁皋橋 - 邁皋橋好又多店(共25站)
門票
現分「民國文化」和「明朝文化」東西兩個片區。東片包括中山陵、靈谷寺、孫中山紀念館、音樂台等4個景點,票價80元;西片明孝陵、梅花山、梅花谷、紅樓藝文苑、紫霞湖5個景點,票價70元。東西聯票140元,即:套票(中山陵景區和明孝陵景區)140元/人。 1、兒童:一名成人可以攜帶一位1.3米以下的兒童免費入園。若一名成人同時攜帶兩名以上1.3米以下兒童,則兒童可享受半價優惠; 2、學生、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3、老年人:憑有效證件 60周歲以上門票享受8折優惠,70周歲以上免費入園; 4、離休人員、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5、市級以上勞模、英模、道德模範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6、教師:憑教師證享受8折優惠; 7、宗教人士:憑有效證件享受8折優惠。
最佳游覽路線
林蔭大道—行健亭—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永慕廬—議政亭—孫中山紀念館—仰止亭—流徽榭—音樂台
節慶活動
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桂花節
開放時間
7:00——18:00
編輯本段中山陵園管理局
游龍盤曲之上,偉人長存於內,歷史傳承其間。這是對中山陵園風景區的傳神寫照。風景區方圓31平方公里,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公園、頭陀嶺公園、白馬公園等五大景區各具特色,擁有歷史古跡遺址200多處。每年吸引著500多萬中外遊客觀光攬勝。風景區先後獲得 「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世界文化遺產地等多項榮譽。 為貫徹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關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開展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活動的通知》(建城[2001]51號)精神,加強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護,增強風景名勝區的綜合實力,2001年6月,我局決定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1年12月通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中心的認證審核。2003年2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批准中山陵園風景區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6月3日,通過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ISO14000國家示範區監督檢查。 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為風景區環境管理提供了一個標准化、程序化、規范化、網路化的管理平台。創建工作的實施豐富了風景區的管理手段,使風景區的環境管理由被動治理轉變為主動防治,形成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新機制。
❸ 為什麼說到重慶旅遊,南岸馬鞍山非去不可
一、南岸的功能
提起南岸,我腦海里閃出的第一個具象是南山,然後會是工貿,再然後是南濱路上喜來登的雙子座…
如果用純粹的旅遊眼光去搜索,大概率會是一棵樹、彈子石老街、龍門浩老街,也許還能懷念一下洋人街。
每每想到那些老街青磚黛瓦的形象,一種歲月的溫柔總會充斥我的心胸,繾綣光陰,無視了時間的隔閡,模糊了過去與今天的區別,以混沌的感覺征服了我們的判斷,心裡有些溫柔被召喚出來,成一隻蝶,流連在滄桑人間。那些未被改變的便改變了心境,拉成一道光滑的弧線。如童年樂此不彼的滑滑梯,除了速度帶來的快樂外,我能在突破落差時回到童年。
南岸於我心中便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它助人穿越,即便鶴發皓首,某些司空見慣的環境也能在一瞬間把人推向遙遠的過去…
二、馬鞍山
馬鞍山片區位於龍門浩街道上新街社區,與渝中半島隔江相望。
它屬於龍門浩老街的一部分,又相對獨立。即便是你已經來到了龍門浩,很大可能還是會與之擦肩而過。因為基本上你聽都沒聽過馬鞍山。
你記得嗎?
這條老街,令人動容!我唯一的遺憾是我竟然從前不知道它的存在;我最大的慶幸是我終於走進了它。
三、生長
優美的低於生活,我們在城市的角落,把一切還給最初。
重慶這座城市,該有多少值得探索的角落?該有多少值得嚮往的生活?又有多少被淡忘的曾經?
我走過馬鞍山,至少被我窺伺到了一些痕跡;我也有高興的事,盡管那些重慶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老建築已慢慢陷入沉睡,但新生後的街道,帶著對世間的深情,涅槃重啟。
時代的改變賦予了它嶄新的生命力,在過去與未來的十字路口前,它瀟灑地在人心上畫了一個圓。
於是,最初的我們與未來的我們終將相遇。磕磕跘跘以後,無論城市還是人生,都以完滿作為階段性的結局。
到重慶旅遊,南岸馬鞍山真的非去不可!
❹ 呼和浩特有啥好玩的地方
1、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門票)是中國漢代王昭君的陵墓,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郊大黑河南岸,209 國道9 公里。因為傳說中周圍的草木一到秋天就會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常青,所以又叫「青冢」。「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高33米,佔地20餘畝,是人工夯築的大土堆。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
昭君墓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杜佑的《通典》。現在這里是「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館」所在地。
門票 80元,可以看《昭君情緣》歌舞表演。
交通 從呼和浩特市火車站乘坐公交 1 路到終點,然後換乘44路到昭君墓。或者從呼和浩特市火車站乘坐公交1 路到南茶坊/ 小黑河站,再換乘10路到昭君墓(路北旅遊 點 )。
2、五塔寺
五塔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高約16 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牆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 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標注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五塔寺已成為內蒙古旅遊的標志性建築。
門票 35元
交通 火車站1 路車武警醫院下車西南100 米處。
3、大召寺
大召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始建於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原因是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
大召寺院建築考究,大殿是常見的藏漢式喇嘛廟形制,其餘部分則是依照傳統中式廟宇的式樣而建,大殿內供奉有一座銀鑄佛像,所以又有「銀佛寺」之稱。
門票 35元
交通 從呼和浩特火車站乘坐 1 路公交在維多利商廈站或民族商場5 站下車,換乘26路到武警醫院,下車後步行幾分鍾可到達大召寺。
❺ 馬鞍山屬於哪個省
馬鞍山屬於安來徽省。
馬鞍山市位源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
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
(5)馬鞍山市藏漢醫院具體位置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2012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❻ 四川音樂學院的地理位置
RT~最好能說下詳細地址 遠,川音美院在雙流縣一零八國道(雙流向新津方向,可以去紅牌樓和石羊公交站坐車),川大在市區一環路南一段24號
❼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
❽ 布達拉宮的資料地理位置 建築特色 人文底蘊
布達拉宮(Potala Palace)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全建築倚疊砌,蜿蜒至山頂,佔地10萬多平方米,人們在數十里之外就可以遠眺其雄姿,同時,它也是拉薩的重要標志.古老的布達拉宮不僅以建築宏偉而著稱,還以珍貴的文物而聞名,是藏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也是西藏的藝術寶庫,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山7世紀吐蕃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乃建此宮而居。以後兩次毀於災害兵火。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進行擴建,歷時半個世紀始具規模。
白宮橫貫兩翼,為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種殿堂長廊,擺設精美,布置華麗,牆上繪有與佛教有關的繪畫,多出名家之手。紅宮居中,供奉佛像,松贊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像數千尊,以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黃金珍寶嵌間,配以彩色壁畫,輝煌金碧。整個建築群佔地10餘萬平方米,房屋數千間,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體現了西藏建築工匠高超技藝。布達拉宮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權的中心。每逢節日活動,宮門擠滿信仰藏傳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為著名佛教聖地。1990年8月後重修。
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布達拉」系舟島,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山」。
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米,佔地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看似13層,實際9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
公元631年(藏歷鐵兔年)布達拉宮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後因雷擊和戰亂受嚴重破壞。1645年(藏歷木雞年),五世達賴喇嘛為鞏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由第司索郎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宮「白宮」及宮牆城門角樓等,並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1690年(藏歷鐵馬年),第司桑傑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1693年(藏歷水雞年)工程竣工。以後歷世達賴喇嘛增建了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築。特別是1936年(藏歷火鼠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後,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
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所在地,高七層。位於第四層中央的東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夏司西平措),是布達拉宮白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17平方米,這里是達賴喇嘛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場所。第五、六兩層是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處第七層兩套達賴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宮,由於這里終日陽光普照,故稱東、西日光殿。
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達賴喇嘛法體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最大。西有寂圓滿大殿(措達努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25平方米,內壁滿繪壁畫。其中,五世達賴喇嘛去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是最著名的。殿內達賴喇嘛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御書「涌蓮初地」匾額。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築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築物,內有極為珍貴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祿東贊等人的塑像。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現供有清乾隆皇帝畫象及十三世達賴喇嘛花費萬余兩白銀鑄成的一尊十一面觀音像。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歷時3年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菩提道次第殿、響銅殿、世襲殿等殿堂。
布達拉宮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包括山上的朗傑札倉、僧官學校、僧舍、東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馬基康、雪巴列空、印經院以及監獄、馬廄和布達拉宮後園龍王潭等。
300餘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餘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卷軸畫);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集;表明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系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琅、玉器、錦緞品及工藝品,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1959年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布達拉宮的維修和保護,除常年撥給專門維修經費外,1988年國務院決定撥出巨款對布達拉宮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並於次年10月隆重開工,在藏漢族工程技術人員的團結協作下,工程歷經五年,勝利竣工,布達拉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以新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國內來客。
【簡介】
ㄣ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西北郊區約兩千米處的一座小山上。在當地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民心中,這坐小山猶如觀音菩薩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語稱此為布達拉(普陀之意)。
布達拉宮重重疊疊,迂迴曲折,同山體融合在一起,高高聳立,壯觀巍峨。宮牆紅白相間,宮頂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是拉薩城的標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造力的象徵,是西藏建築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
悠久歷史,恢弘的建築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唐初,松贊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為妻,為誇耀後世,在當時的紅山上建九層樓宮殿一千間,取名布達拉宮以居公主。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當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 王朝滅之之時,布達拉宮的大部分毀於戰火。
明末,在蒙古固始漢的武力支持下,五世達賴 建立葛丹頗章王朝。公元1645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由葛丹章宮移居白宮頂上的日光殿,1690年,在第巴桑傑嘉錯的主持下,修改紅殿五世達賴靈塔殿,1693年竣工。以後經歷代達賴喇嘛 的擴建,才達到今日的規模。
布達拉宮外觀13層,高110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紅宮前面有一白色高聳的牆面為曬佛台,在佛教的節日用來懸掛大幅佛像掛毯。
堅固的結構、華麗的造型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5米,基礎直接埋入岩層。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築,高達數十米,每隔一段距離,中間灌注鐵汁,進行加固,提高了牆體抗震能力,堅固穩定。
屋頂和窗檐用木製結構,飛檐外挑,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做,脊飾。閃亮的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築風格。屋檐下的牆面裝飾有鎏金銅飾,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寶,有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滿了鮮艷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不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
布達拉宮是漢藏藝術交流融合的結晶,是宗教藝術的寶庫
布達拉宮內部繪有大量的壁畫,構成一座巨大的繪畫藝術長廊,先後參加壁畫繪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後用去十餘年時間。壁畫的題材有西藏佛教發展的歷史,無世達喇嘛生平,文成公主進藏的過程,西藏古代建築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剛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篆。布達拉宮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佛教藝術品。無世達 的靈塔,座落在靈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宮中最高的靈塔,塔身用黃金包裹,並嵌滿各種珠寶玉石,建造中耗費黃金11萬兩。其它幾座靈塔雖不如達賴喇嘛靈塔高大,其外表的裝飾同樣使用大量黃金和珠寶,可謂價值連城。
落拉康殿中有大型銅制壇城,壇城是佛教教義中世界構造的立體模型,也是佛居住,說法的講壇。造型別致,裝飾華麗。
薩松郎傑殿中供奉有用藏、漢、滿、蒙四中文字書寫的康熙皇帝長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畫軸。表現了歷代達 同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在一些殿中還懸掛有清朝皇帝的匾額。在達 居住的宮殿中還有大量豪華陳設、服飾。
整座布達拉宮堪稱是一座建築藝術與佛教藝術的博物館,也是中華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鐵證。
[編輯本段]【自然概況】
布達拉宮坐落在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東經91°2』和北緯29°7』的文匯點。佔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高110餘米,東西長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整個建築依山修建,規模宏大,巍峨壯觀,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
布達拉宮是西藏歷代達賴喇嘛進行政治、宗教活動和居住的場所。據文獻記載,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當時稱紅山宮,規模很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干間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解體,西藏陷入長期戰亂,紅山宮逐漸廢記。
公元17世紀(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紅山重建布達拉宮,歷時三年,於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白宮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200米,是達賴喇嘛當年進行政教活動的地方。主要殿堂東大殿,坐北朝南,寬25.8米,長27.8米,達賴喇嘛座床等重大慶典都在這里舉行。殿內北側設達賴寶座,四壁繪有宗教故事和歷史人物壁畫。白宮頂部,為達賴喇嘛的寢宮,包括朝拜殿、習經修法殿、護法神殿和達賴的卧室等建築。現在寢宮的一切陳設依然如舊。
五世達賴喇嘛圓寂8年後,為了紀念五世達賴喇嘛,並安放他的靈塔,於公元1 690年由當時執政的最高官員桑傑嘉措主持修建紅宮,於1694年竣工,它是一座宮殿、佛堂和靈塔殿三位一體的多層建築群。紅宮位於布達拉宮的中心,東靠白宮,西鄰僧舍,加上許多個靈塔的金頂和吐蕃王朝的建築遺存的法王禪定洞和聖者殿,把它們結合在紅宮的建築群中,使整座布達拉宮呈現出雄偉、庄嚴而又絢麗多姿的氣概。以後在紅宮中又陸續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同時還建造了許多佛殿、經堂等建築。布達拉宮的范圍,除紅山上的建築群外,還包括前面的南廣場和北廣場、龍王潭,構成了一個巍峨的整體環境。布達拉宮在17世紀的修建和以後的擴建中,由西藏地區的優秀畫師創作了數以萬計,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表現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有表現宗教神話、佛經故事的,也有表現建築、民俗、體育、娛樂等生活內容的精美壁畫。它是布達拉宮中內容豐富、價值極高的藝術品,大小殿堂、門廳、走道、迴廊等處都繪有壁畫。壁畫技法細膩,色澤明艷,不愧是藏族繪畫藝術的珍品。加上木構件上色彩對比強烈的裝飾圖案,都是布達拉宮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布達拉宮還收藏近萬幅明清以來的卷軸畫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藝術品、貝葉經等歷史文物及藏毯、卡墊、經幡、華蓋、幔帳、陶瓷、玉器、金銀器物等大批藏族傳統工藝品。還有大量的經書和其他重要歷史文獻。它們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反映了1000多年來藏漢等民族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布達拉宮於196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號稱「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的宮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屬冶煉、繪畫、雕刻等方面均聞名於世,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滿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
高度的建築藝術成就 布達拉宮依山建造,由白宮、紅宮兩大部分和與之相配合的各種建築所組成。眾多的建築雖屬歷代不同時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修建,使整座宮寺建築顯得非常雄偉壯觀,而又十分協調完整,在建築藝術的美學成就上達到了無比的高度,構成了一項建築創造的天才傑作。
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建築相結合的例證 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是數以干計的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相結合的建築類型中最傑出的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例證。
保持了歷史原狀 布達拉宮現存的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均保存自公元7世紀始建以來,歷次重大增擴建和重建的原狀,真實性很高。
建築裝飾藝術的偉大成就 布達拉宮不僅在整體建築上有著創造性的高度成就,而且它的各部分的設計、藝術裝飾(雕刻、彩畫等)都達到很高的成就。
重大的歷史和宗教意義 布達拉宮過去曾是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與西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歷代達賴喇嘛等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因而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宗教等意義。
[編輯本段]【旅遊】
布達拉宮旅遊小貼士
參觀須知:在布達拉宮參觀需要遵循所有藏傳佛教的禁忌,例如不能戴帽,不能拍照(指進入宮殿以後,宮殿外可以拍一些「外景」),不能踩踏門檻等等。所有遊客都需在1小時內完成參觀,因此在宮殿內任何地方都不允許停留,參觀結束後從布達拉宮西門出來,經後山下山坡到可以走到布達拉宮正門來。
最佳拍攝地點:拍攝布達拉宮的最佳位置位於布達拉宮外西南側的一個小土山上(相對海拔不超過20米),參觀結束走下山後穿過北京中路就到了。山下會有當地人收取費用,大約1-2元。
布達拉宮購票攻略
購票須知:布達拉宮實行預售與限售結合的賣票制,每天參觀人數限制2300人(散客票約500張),每天下午5時後預售次日以後門票,每人限買4張,必須提前一天排隊領取購票憑證,而且必須提供身份證號碼,根據排隊的先後,購票證上標明次日的參觀時間,在布達拉宮的正大門持身份證購買門票進入。如果你有教師證或學生證,那就拿出來,你只需49元就可以進去了。此外金頂不能上,珍寶館藏貨不多,不去也罷,還能省10元的。
領號地點:在正對布達拉宮廣場的門口,號上寫有嚴格的時間,過期作廢。
進宮地點:散客在布達拉宮正門進入,團隊遊客在布達拉宮宮牆的東南角門,在此接受安檢,核對身份證號,請務必帶好身份證,否則不能進入。
安檢須知:進入布達拉宮需要安檢,所有易燃易爆、管制槍支、刀具(包括指甲鉗等有可能撬下布達拉宮內任何一塊寶石的小工具)都不能攜帶進入。
購票地點:安檢後進入宮牆,由上山階梯步行到布達拉宮白宮的門口的購票處,憑購票證換購真正的布達拉宮門票。
為控制遊人數量,2006年開始限制每日遊客為2300人,其中1600張提供給旅行社,700張提供給散客。散客參觀,需提前到布達拉宮排隊,依次免費領取布達拉宮購票憑證,次日憑購票憑證才能購票參觀。
根據藏發改價格[2007]464號文件,布達拉宮從2008年1月1日起實行旺季和淡季票價。旺季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票價200元。淡季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票價100元。調整前的價格是100元。
布達拉宮旅遊交通
航空
西藏辟有國際及省際航線。與成都、北京、上海、重慶、西安、西寧、廣州、昌都、昆明以及尼泊爾加德滿都之間有航線,遊客進出西藏非常便捷。
西藏貢嘎機場位於拉薩以南100公里的貢嘎縣,市區到機場車程約需2小時,班車費用20元。人多的話可以考慮包的士,約收150-250元。另外機場還有從澤當或日喀則到拉薩的過路中巴,價格約20-30元。
公路
拉薩的國營長途汽車站位於民族路和金珠中路交界。這里的長途汽車線四通八達,東至八一、昌都、成都,西至日喀則、江孜及樟木,北通格爾木。
拉薩至格爾木1165公里,車費262元;拉薩至澤當191公里,車費28元;拉薩至昌都1121公里,車費228元;拉薩至成都2415公里,車費443元;拉薩至日喀則280公里,車費40元;拉薩至樟木754公里,車費113元;拉薩至江孜264公里,車費38元。
市內交通
的士:雖然拉薩城市非常小,但令人驚訝的是他擁有1500輛的士。在拉薩打的,上車時要議價,一般在市內10元也就夠了。
中巴/市內吉普車:個體中巴和吉普車行走固定路線,票價2元,大部分線路以藏醫院為總站。
建議遊客乘計程車從後山到達布達拉宮的頂部,然後從頂部沿布達拉宮走下來,車費約10元。
[編輯本段]【輝煌的布達拉宮】
紅山是西藏首府拉薩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在當地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們心中,它猶如觀音菩薩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語稱之為布達拉(普陀之意)。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就依據此山山勢蜿蜒修建,直至山頂。
傳說這座輝煌的宮殿緣起於公元七世紀,當時西藏的吐蕃王松贊干布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紅山之上修建了九層樓宮殿一千間,取名布達拉宮以居公主。後來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被毀於戰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建立噶丹頗章王朝並被清朝政府正式封為西藏地方政教首領後,才開始了重建布達拉宮,時年為公元1645年。以後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過擴建,於是布達拉宮就具有了今日之規模。
宮宇疊砌、迂迴曲折、同山體有機地融合,這是布達拉宮給人最為直接的感受。其主樓有13層,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整體建築主要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為達賴喇嘛服務的親信喇嘛居住)組成。在紅宮前還有一片白色的牆面為曬佛台,這是每當佛教節慶之日,用以懸掛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為藏傳佛教的聖地,每年到布達拉宮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總是不計其數。他們一般由山腳無字石碑起,經曲折石鋪斜坡路,直至繪有四大金剛巨幅壁畫的東大門,並由此通過厚達4米的宮牆隧道進入大殿。在半山腰上,有一處約1600平方米的平台,這是歷代達賴觀賞歌舞的場所,名曰德陽廈。由此扶梯而上經達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宮最大的宮殿東大殿。有史料記載,自年清朝順治皇帝以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起,達賴轉世都須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冊封,並由駐藏大臣為其主持坐床、親政等儀式。此處就是歷代達賴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
紅宮是達賴的靈塔殿及各類佛堂。共有靈塔8座,其中五世達賴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據記載僅鑲包這一靈塔所用的黃金就達11.9萬兩之多,並且經過處理的達賴遺體就保存在塔體內。西大殿是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它是紅宮內最大的宮殿。殿內除乾隆御賜「涌蓮初地」匾額外,還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賜大型錦綉幔帳一對,此為布達拉宮內的稀世珍品。傳說康熙皇帝為了織造這對幔帳,曾專門建造了工場,並費工一年才得以織成。從西大殿上樓經畫廊就到了曲結竹普(即松贊干布修法洞),這座公元七世紀的建築是布達拉宮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裡面保存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紅宮內的最高宮殿名叫薩松朗傑(意為勝三界),其內供奉有清乾隆皇帝畫像和「萬歲」牌位。大約自七世達賴格桑嘉措起,各世達賴每年藏歷正月初三凌晨都要來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們對皇帝的臣屬關系。
今天,人們眼中的布達拉宮,不論是就其石木交錯的建築方式,還是從宮殿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來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獨特性。它似乎總能讓到過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統一花崗石的牆身;木製屋頂及窗檐的外挑起翹設計;全部的銅瓦鎏金裝飾,以及由經幢、寶瓶、摩羯魚、金翅鳥做脊飾的點綴┅┅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宮殿顯得富麗堂皇。大殿內的壁畫亦算是布達拉宮內一道別致風景。在這堪稱巨型繪畫藝術長廊內,既記載有西藏佛教發展歷史,又有五世達賴生平、文成公主進藏過程,還有西藏古代建築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剛等等,說它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毫不為過。
獨特的布達拉宮同時又是神聖的。因為在今天的中國,每當提及它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儼然在人們心中,這座凝結藏族勞動人民智慧又目睹漢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築群,已經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絕對地成為了藏民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