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無量寺

馬鞍山無量寺

發布時間:2021-08-02 05:43:10

⑴ 紹興研學作文

南通的名人張謇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在興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接著,於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博物苑,1907年創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沈壽二十世紀初葉,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蘇州的刺綉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堪為「蘇綉之鄉」,小時侯,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綉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綉,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綉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綉進步很快。起初,她綉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綉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綉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綉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綉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綉,從不間斷。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後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綉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綉能手一齊趕制,雪芝在這些綉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綉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綉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綉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綳架上,一面看一面綉。綉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綉活,綉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綉人才。南通的綉品也逐步形成了「細」「薄」「勻」「凈」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沈壽在南通「授綉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綉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綉譜》一書。張謇在綉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綉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綉備,綉引、針法、綉要、綉品、綉德、綉節、綉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綉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綉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綉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綉品,當人們看到她綉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綉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綉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綉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⑵ 介紹一下內蒙古

昭君墓[呼和浩特]
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沖積平原上。墓身為人工夯築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遠望陵墓呈青黛色,唐朝詩人杜甫到此游覽時,曾留……
大召寺[呼和浩特]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名無量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
哈素海[呼和浩特]
它是以天然湖泊為主要景觀的公園。位於土默特左旗西南側,距呼和浩特70公里。湖北為大青山,東、南、西三面被農田和牧場所包圍。湖水主要引自黃河,有30萬平方公里水面……
席力圖召[呼和浩特]
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席力圖為藏語「首席」或「法座」之意。席力圖一世呼圖克圖(活佛)希體圖噶因深……
阿斯哈圖石林[赤峰]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匯集了草原、……
五當召[包頭]
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約70公里的五當溝內。山巒重疊,蒼松翠柏的大青山深處,座落著一處氣勢宏偉、建築規模盛大的召廟,即為五當召。 五當召原名巴達嘎爾廟,藏語……
達里諾爾湖[赤峰]
達里諾爾湖是內蒙古四大內陸湖之一。被稱為「百鳥樂園」,也享有我國第三大天鵝湖的美譽。位於貢格爾草原西南部,距離克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90公里。達里諾爾漢譯「象大海……
希拉穆仁草原[內蒙古]
位於烏蘭察布盟草原中部,在呼和浩特高北約90公里。希拉穆仁,蒙語,意為「黃色的河」,又名召河。這里是內蒙古開辟最早的草原旅遊點。7--8月平均氣溫18℃--21……

⑶ 安徽馬鞍山窮么

我的上帝呀!馬鞍山也叫窮呀。那可是新星城市。公務員工資在安徽排第一。主要因為有馬鋼支撐著呀。是個前途無量的地方

⑷ 南無大勢至菩薩,是誰

基本解釋

大勢至菩薩

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當時寶藏如來幫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凈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轉法輪。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歷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盤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中國土世界的種種清凈庄嚴,以及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凈庄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凈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凈庄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庄嚴凈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雲:「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 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

《悲華經》雲: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人物解說

受記緣起

《悲華經》雲,白敘: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世尊,如我以所有身口意業清凈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初成佛道時,我必於時首先請佛轉大法輪。跟隨彼佛說法度化,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進入涅盤之後,直至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凈庄嚴,以及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所有,平等無異。」 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凈庄嚴的世界,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 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離,乃至庄嚴凈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功德也等無差別。

《觀無量壽經》雲:「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⑸ 家鄉名人作文

南通的名人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 —通州師范學校,接著,於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蘇州的刺綉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堪為「蘇綉之鄉」,小時侯,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綉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綉,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綉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綉進步很快。起初,她綉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綉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綉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綉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綉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綉,從不間斷。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後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綉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綉能手一齊趕制,雪芝在這些綉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綉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綉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綉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綳架上,一面看一面綉。綉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綉活,綉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綉人才。南通的綉品也逐步形成了「細」 「薄」「勻」「凈」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沈壽在南通「授綉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綉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綉譜》一書。張謇在綉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綉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綉備,綉引、針法、綉要、綉品、綉德、綉節、綉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綉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綉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綉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綉品,當人們看到她綉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綉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綉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綉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⑹ 名人研究作文四百字剛剛好

南通的名人 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 ─通州師范學校,接著,於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 蘇州的刺綉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堪為「蘇綉之鄉」,小時侯,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綉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綉,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綉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綉進步很快。起初,她綉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綉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綉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綉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綉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綉,從不間斷。 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後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綉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綉能手一齊趕制,雪芝在這些綉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 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 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綉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綉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綉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綳架上,一面看一面綉。綉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綉活,綉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綉人才。南通的綉品也逐步形成了「細」 「薄」「勻」「凈」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 沈壽在南通「授綉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綉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綉譜》一書。張謇在綉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綉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綉備,綉引、針法、綉要、綉品、綉德、綉節、綉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綉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綉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綉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綉品,當人們看到她綉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綉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綉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綉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⑺ 關於南通名人的作文好詞20個好段1好句5

南通的名人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 —通州師范學校,接著,於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蘇州的刺綉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堪為「蘇綉之鄉」,小時侯,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綉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綉,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綉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綉進步很快。起初,她綉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綉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綉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綉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綉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綉,從不間斷。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後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綉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綉能手一齊趕制,雪芝在這些綉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綉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綉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綉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綳架上,一面看一面綉。綉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綉活,綉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綉人才。南通的綉品也逐步形成了「細」 「薄」「勻」「凈」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沈壽在南通「授綉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綉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綉譜》一書。張謇在綉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綉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綉備,綉引、針法、綉要、綉品、綉德、綉節、綉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綉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綉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綉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綉品,當人們看到她綉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無量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