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是真的嗎
五年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政府主導版、社會參與權、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補齊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雲」,讓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青島、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
2. 細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百姓作出哪些承諾
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鍵性的制度設計,這份意見就像一張扎實的文化民生「施工圖」:任務明確,標准具體,進度明晰。按「圖」索驥,我們來看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政對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諾。
百姓基本文化權益新政「兜底」
對百姓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觀看演出、參加文體活動和免費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等基本文化權益,政府明確了保障底線。
作為意見附件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瞭然:「為農村群眾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服務,其中每年國產新片(院線上映不超過兩年)比例不少於1/3」「縣級以上設立公共體育場」「為每個縣配備用於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的流動文化車」……
標準是政府劃定的保障底線,重點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梳理出標準的三個特點:一是「提低」,充分體現對現有公共文化基礎薄弱、設施簡陋、資源匱乏、投入不足地區的有效提升。二是動態平衡,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取各級政府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中准線」,力求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與各級政府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之間持續保持動態平衡。三是「不降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應略高於國家標准,向當地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或富有當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保障農民工留守家庭
顯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命題的提出,就是因為目前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並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和特殊群體文化生活質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見提出,要明確老少邊窮地區服務和資源缺口,實行精準扶貧,並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重點對象。
「關注這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不僅僅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長楊永恆表示。
免費+優惠:鼓勵降低商演和電影票價
「免費」是意見中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免費之外,還要「優惠」。標准特別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參觀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實行門票減免,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之外的文化服務項目,意見鼓勵以「優惠」價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性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
巫志南認為,「免費+優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空間,也會培育和帶動文化消費市場。
政府為群眾公共文化服務「買單」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在標准中就提出要採取政府采購等方式,為農村鄉鎮每年送戲曲等文藝演出。
「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公共投入不足的問題,緩解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經驗,提高效能。」楊永恆如是解讀。
目前,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制定的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和指導性目錄,已正式上報中央。
為群眾提供對路子服務
此次意見提出,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准確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目錄,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巫志南認為,這是將「選擇權」交給群眾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廣泛征詢人民群眾意願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菜單」涵蓋范圍,在「菜」的來源上真正體現群眾的主導性和主體性。
工、青、婦、科等擁有大量公共文化資源的領域,也被納入視野,意見提出,「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讓數字文化資源為智能社區「點睛」
目前,互聯網滲透融合社會生活各領域和全過程已是不爭事實。如巫志南所說,主動積極應用網路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是明智之舉,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路徑:統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建設、數字農家書屋等項目,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鼓勵各地整合中華優秀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加強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
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在基層,鄉鎮文化站是基層「樞紐」。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專干不專、沒編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搞鄉鎮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關門,以至於出現「空氣站、牌子站、無人站」的怪現象。
顯然,「人」的問題是個突出問題。意見和標准明確,落實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適當增加。
「效能」成考評領導幹部政績內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覺,「重經濟、輕文化」,單純追求gdp增長,對文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意見的這條規定,就是要扭轉黨政幹部的文化政績觀: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責任人獎懲的重要依據。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期待各地結合各自實際,也扎扎實實地制定出詳盡的施工細則,把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進度台賬的形式得以實現。
3.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4. 張曉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性別:男
出生:1954年6月28日
職稱:研究員
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6年-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1988年-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1985年-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1981年-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人員;
1978年-1981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人員; 1、世界銀行與國家發改委合作項目:《中國事業單位改革》分課題《中國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論文、專著。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發展先進文化和文化體制改革》,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內部調研報告。
3、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經濟全球化中的價值沖突與我國的文化發展戰略》,項目參加人(項目主持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江藍生);成果形式:論文集和專著。
4、中國社會科學院常設重點項目:《文化藍皮書》,目前已經出版《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4: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項目主持人,主編;成果形式:專著。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項目主持人;成果形式:專著;25萬字。 1、合著:《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第12章,21000字。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專著:《偉大的合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研究》,2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底出版。
3、合著:《文化藍皮書: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3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合著:《文化藍皮書:2003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底出版。
5、合著:《文化藍皮書:2004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底出版。
6、合著:《文化藍皮書:2005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底出版。
7、合著:《文化藍皮書:2006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3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底出版。
8、譯作:《財產的神話》,25萬字,合譯者:張韶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論文:「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10、論文:「轉型與對外開放中的中國企業倫理問題」,《哲學研究》,1997年,第12 期;
11、論文:「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整合與倫理道德建設」,《哲學研究》,2000年,第9期;
10、「計算機倫理——數字時代的社會法則」,《微電腦世界》1999年第37、38、39、40、41、42、期;
11、「知識經濟是『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約3000字。
12、「國家創新體系與人文社會科學」,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小組集體創作,1999年11月5日《光明日報》,約4000字;
13、論文:「關於文化產業分析的理論框架」,9000字,載《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4、論文:「略論傳媒娛樂產業及其最新發展趨勢」2000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首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5、「讓自己坐進自己的懷里——看當今世界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匯流」,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2月19日,2月26日,8000字。合作者:李河、章建剛、劉剛等。
16、「網路時代大勢: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匯流」,中國文化報,2001年2月14日,6000字。
17、論文:「加入WTO對中國文化產業有什麼影響?」,2002年11月上海文化產業高層論壇第二屆年會論文,12000字,論壇論文集。
18、「藝術品的價格構成和藝術市場的產業化程度」,《藝術當代》2002年第2期(與章建剛合作)
19、「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的幾點看法」,《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16日。
20、「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1996中美經濟倫理研討會論文。
21、「The Moral Risk of the Enterprise in a Cross-Cultural Corporation」 199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哲學系論文集。
22、「Ethical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1999年 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發言。
23、「The Status of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0年澳大利亞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研究中心研討會發言。
24、「Some issues on media and media ethics in China」,2001年「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研究論文。 1997:亞洲青年學者獎學金。
1999:澳大利亞應用倫理協會成員。
1999:澳大利亞《職業倫理與應用倫理雜志》編委會成員。
2001:澳中理事會年度中國學者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