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望採納!!!
② 濟南民間傳說
濟南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
③ 十月一回赤峰 有什麼好遊玩的地方
1、阿斯哈圖石陣旅遊區: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景區位於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在距離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約40公里的北大山上,國家AAAA級景區「阿斯哈圖」是蒙古語,意思是「的岩石」。景區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3公里,佔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為1700米左右。
2、玉龍沙湖:玉龍沙湖旅遊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東北處,科爾沁沙地的西緣,距赤峰市90公里,旗政府所在地烏丹鎮區與該景區有三級油路相通。距北京、天津、沈陽等一線城市均在500公里左右,被譽為最近最美的大漠響沙旅遊區。
3、喀喇沁王府:喀喇沁親王府始建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完好的蒙古王府,已建成清代蒙古王府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烏蘭布統草原:烏蘭布統景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蘭圍場區,烏蘭布統為蒙語,漢語的意思為紅色的壇形山,實指大、小紅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
5、敖漢溫泉城:敖漢溫泉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被開發利用,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一遊方道士化緣至二龍山下,口渴難耐,疲憊不堪,迷迷糊糊中忽聽空中炸雷般一聲響。驚醒處,一泉眼雲霧蒸騰。
道士以為奇,捧水澆身,頓感,溫泉從此形成。後來人們就在熱水湧出口挖個露天大坑,自然沐浴。貝子府王爺相中了這眼泉水,又將泉眼向深開掘,並用石條和石塊砌成一個深井筒,井底用石頭鑿了一個大型五花盆蓋蓋上,溫泉水就從盆底部的五個圓孔中湧出。沐浴者就在井旁邊的大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