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采礦需要辦哪些手續
依據《礦產資源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將采礦權的審批、領取采礦許可證分為以下兩個程序:劃定礦區范圍和領取采礦許可證。
1、劃定礦區范圍: 按《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32條的規定,礦區范圍是指經登記機關依法劃定的可供開采礦產資源的范圍、井巷工程施工分布范圍或者露天剝離范圍的立體空間區域。
2、礦區范圍是采礦權人從事開采活動、履行法律授予的權利和義務的空間區域范圍。因此,礦區范圍的劃定是申請人從事礦山建設一切前期工作的前提。
3、劃定礦區范圍,作為采礦權審批程序中的第一個環節,須由采礦登記管理機關進行劃定。具體工作分為以下3個層序。
采礦權申請人提出劃定礦區范圍的申請:按開采登記辦法規定的發證許可權和地礦主管部門對省(區、市)地礦主管部門采礦權審批的授權,申請人將劃定礦區范圍的申請資料報采礦登記管理機關進行審查。
(1)2015采礦業工商登記管理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40日內,作出准予登記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並通知采礦權申請人。
需要采礦權申請人修改或者補充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資料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通知采礦權申請人限期修改或者補充。
准予登記的,采礦權申請人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並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繳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辦理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成為采礦權人。
不予登記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采礦權申請人說明理由。
第七條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模確定:大型以上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30年;中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20年。
小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10年。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需要繼續采礦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登記手續。
采礦權人逾期不辦理延續登記手續的,采礦許可證自行廢止。
⑵ 采礦業要辦的許可證有哪些
五證一照 分別是:
采礦許可證:省級國土局辦理
煤礦安全許可證:省級煤監局辦理
煤炭生產許可證:省級煤炭主管部門一般是煤炭局辦理
礦長資格證:省級煤炭管理部門
礦長安全資格證:省級煤監局
營業執照:工商部門
必須先辦采礦證,然後是安全證,具備生產條件後,經驗收合格發放煤炭生產許可證。
礦長的證件就得等省里的培訓計劃了,一年一次吧。
辦理程序要從區縣一級一級申請,程序比較完善正規。
⑶ 鐵礦石礦業公司工商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如何填寫
鐵礦石加工、鐵精粉銷售、礦產品開采、礦產品加工及礦產品購銷(國家禁止專收購銷售的稀有金屬及其屬他規定的品種除外)。
根據我國《公司法》
第十二條
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3)2015采礦業工商登記管理擴展閱讀:
營業執照可不載明經營范圍
「營業執照可不載明經營范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不再對經營場所進行登記」……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近日印發《企業登記制度改革和事權下放十五條意見的通知》,推出15項改革舉措,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通知》提出:實行「先照後證」,市場主體的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相分離,登記不再審查許可經營項目的許可證件;營業執照可不載明經營范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放寬出資比例、出資方式、出資期限和最低限額等事項的登記;
放寬企業名稱核准條件;放寬住所登記,只登記市場主體住所,不再登記其經營場所;進一步下放企業登記許可權;企業年度檢驗制度改為企業年度報告制度,個體工商戶驗照改為備案制。
⑷ 礦產開采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礦產開采需要辦理的手續證件是整個過程的關鍵,只有保證合法生產,才有可能避免後期出現強制關閉或罰款的情況。只要公司或個人相關證件齊全,制砂手續的辦理並不困難。
企業需攜帶工商局領取的信息表,並由股東簽字才可辦理,個人攜帶身份證即可申請辦理;
由國土資源局辦理開采證,規定可開採的范圍以及進料原料等,這一點非常重要;
首先核准名稱,然後提交名稱、地質、負責人、資金數額、經營范圍、、經營方式、從業人數、經濟方法等相關的資源,最後領取合法的營業執照。
無論是個人或是企業都具有納稅義務,公司完成注冊後需提供會計信息,成立一個月之後,會計需記賬並申報納稅。
上述給大家介紹了礦產開采需要辦理的手續證件,如果以上回答對您有用,請鼓勵我為我點贊,讓我能幫助更多的人,謝謝!
⑸ 設立礦山企業的審批內容
國土資源部 國家工商局關於礦山企業辦理采礦登記與企業工商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 國土資發〔1998〕104號
【頒布日期】 19980317 【實施日期】 19980317
【章名】 通知
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為了認真貫徹國家頒布的礦產資源管理法規,使礦山企業采礦登記與企業工商登記相銜接,日前,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局就采礦登記與企業工商登記工作中的有關問題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廳(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南省環境資源廳、重慶市礦產資源開發辦發出國土資發〔1998〕104號通知。
一、設立礦山企業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設立礦山企業的采礦權申請人在申請劃定礦區范圍前,應按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礦山企業名稱預先核准登記。
(二)設立礦山企業的采礦權申請人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取得該企業名稱使用權後,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以及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授權到相應的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以下簡稱采礦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劃定礦區范圍。
(三)設立礦山企業的采礦權申請人持采礦登記管理機關劃定礦區范圍的批復文件和其它有關文件、證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法人登記或營業登記。
(四)礦山企業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頒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後,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五條的規定辦理采礦登記,領取采礦許可證後,方可從事礦山企業開發建設和礦產資源開采活動。
二、已設立的企業申請采礦權,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的規定,到相應的采礦登記管理機關取得劃定范圍的批復後,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持換發的營業執照和有關文件,辦理采礦登記,領取采礦許可證。
三、礦山企業(以下稱采礦權人)變更有關登記事項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采礦權人變更礦區范圍、主要開采礦種、開采方式的,在采礦登記管理機關辦理采礦變更手續後30日內,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有關登記事項的變更登記。
(二)采礦權人變更礦山企業名稱的,應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名稱變更登記,換發營業執照後30日內,到采礦登記管理機關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
(三)采礦權人轉讓采礦權的,受讓方為已設立礦山企業的,應在采礦登記管理機關批准轉讓並領取采礦許可證後,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
采礦權轉讓,受讓方為新設立的礦山企業的,轉讓審批及工商登記程序應當比照本通知第一條規定辦理。
四、采礦權人因停辦、關閉礦山或因違法被采礦登記管理機關注銷或吊銷采礦許可證後,應在30日內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
五、采礦登記管理機關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注銷登記或吊銷采礦許可證時,均應將有關通知抄送礦山企業工商登記主管機關。
六、本通知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凡過去有關規定與本通知規定不一致的,均按本通知執行。
⑹ 開采礦業需要辦哪些證件
五證一照 分別是:
采礦許可證:省級國土局辦理
XX安全許可證:省級煤監局辦理
XX生產許可證:省級煤炭主管部門一般是煤炭局辦理
礦長資格證:省級煤炭管理部門
礦長安全資格證:省級煤監局
營業執照:工商部門
必須先辦采礦證,然後是安全證,具備生產條件後,經驗收合格發放煤炭生產許可證。
礦長的證件就得等省里的培訓計劃了,一年一次吧。
辦理程序要從區縣一級一級申請,程序比較完善正規。
⑺ 采礦許可證辦理
一、采礦權申請人需要提交的資料:
1、申請劃定礦區范圍報告;
2、經評審、認定的儲量報告或相應的地質資料;
3、新設立的采礦企業名稱預核准手續。
二、40日內做出采礦權申請受理決定:
准予登記:
1、局長簽發責任表下發劃定礦區范圍批復;
2、在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
3、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30日內辦理完);
采礦權申請人需提交的資料:
(1)、申請登記書和劃定礦區范圍圖;
(2)、采礦權申請人資質條件的證明;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
(4)、依法設立采礦企業的批准文件;
(5)、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報告;
(6)、其他資料;
(7)、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開采砂、石等提供河道管理部門的批文。
4、繳納采礦登記費、采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價款:
收費依據:
(1)、地質礦產部、財政部《礦產資源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及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定》(地發[1987]289號);
(2)、國務院第241號令《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
5、局長簽發責任表發采礦許可證;
6、在礦區所在的進行公告
⑻ 礦業辦理企業工商營業執照應當滿足什麼條件
采礦業辦理工商營業執照要經過行政許可審批,只有取得了行政許可證後營業執照上才能打上許可經營項目
⑼ 采礦證由母公司持有,子公司采礦生產工商局怎麼管
按《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查處,或者按照《公司法》或《或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先下責改,限時辦理變更登記,逾期未辦理再罰款
如果不繳納罰款或者不配合,直接把該企業鎖定,使其無法變更無法年檢(年檢制度改革後就不知道了),或者把法人上黑名單
⑽ 礦山項目部 需要工商登記嗎
礦山項目部,不是法人,可以不需要工商登記。 但是,現在的礦山和建築業,當比政府為了稅源,一般要求在當地成立公司,在當地納稅。 具體依據當地政府政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