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對公共服務有何幫助
互聯來網能夠讓偏遠地區自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及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和各類公共服務信息,享受在線辦理、在線服務的方便,從而幫助貧困地區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
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東南部芒康縣的古鹽田邊,一塊展板高大醒目,上面標示著「代購百貨、代寄快遞、WIFI充電、熱水小吃、話費充值」等服務項目。據本網記者報道,這是西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扶持的「電商到鄉到村」項目——「芒康縣農村電商服務站」。通過電商平台,附近村子不僅可以將特色藏鹽、紅酒、松茸、木耳等特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能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來源:中國西藏網
2. 列舉「互聯網 公共服務」為民眾提供了哪些便利
1、手機欠費,可以不用到營業大廳,就可以充值,方便又省事。
2、現在,當發現你的手版機或者證件丟權失,不用等到工作日,在線上就可以辦理掛失業務,不用擔心自己財產的損失
3、當工作累了一天,不用出門去飯店吃飯,只需要一個app,線上就可以搞定
4、線上繳納水電費,既便捷還方便,還能及時了解到自己水電費使用情況,即使繳納,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停電、停水才知道自己沒有繳費
3. 互聯網+時代,公共服務該怎麼走
公共服務提供基礎互聯網基礎設施和信號即可
4. 單位上的互聯網屬於公共服務區嗎
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和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兩類。
5. 如何看待互聯網是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
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得以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的利益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的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
按照這種定義,網路公共領域是指網民將網路的論壇、博客、播客等空間形式作為公眾表達意見的平台,討論發生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公眾話題,進而形成公共意見,對社會進行監督,從而促進社會的朝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當然,網路作為表達意義的平台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媒體一起共同的促進社會或事件朝良性方向發展,這是媒體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公共領域在反應民生、公共議程建構、輿論監督等諸多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那網路媒體能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呢?答案是:能。?網路媒體具有公共領域存在的空間,網路媒體為公共領域的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公共領域話語溝通情景只是一種理想化的交往形式,它需要由國家媒介、公共媒介和商業媒介構成的理想媒介生態結構做支撐。在理想的媒介生態結構中,公共媒介是非官方非盈利的媒介機構,主要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並作為公眾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其資源消耗的補償主要來源於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以及社會建構的社會公共服務體制,以此保障公共媒介公共服務宗旨的實現。但是,由於商業力量和政治權利的局限,公共媒介存在一個事實缺位的問題。因為傳統大眾媒體信息的批量化生產與單向性流動,對於公眾意見的自由表達和批判性輿論的形成極為不利,公眾群體所擁有的獨立人格和對社會普遍利益的關注也失去了溝通的紐帶。但是,網路媒介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一種普遍參與、信息共享、公開透明、即時互動的特性,這為網路公共領域的實現打造了一個理想的平台。????首先,網路媒介使用者的匿名性與分散性保證了公眾群體的獨立人格以及對社會普遍問題的自由表達。網路媒介作為一個虛擬的交互平台,公眾均以匿名的方式參與到媒介的使用中去。這種匿名、分散的特質,一方面為公眾提供了一種自由發表意見、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安全感。另一方面,這種匿名性與分散性,使得成員之間互不認識,對試圖進行大眾操控的社會精英來說也增加了困難。除此之外,它還消除了公眾成員之間事實的不平等,在對社會普遍利益的批判上,每個人的意見都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並對公共輿論產生影響。其次,在溝通媒介上,網路傳播的低門檻與低成本為公眾使用媒介提供了手段,而信息自由、自主、公開、快速的溝通為公眾意見在國家和社會中間的生存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媒介使用上,網路傳播幾乎實現了「零門檻進入」,任何人只需要擁有基本的計算機設備,就可以充分享受網路媒介的各種功能:創建個人網站、公開發表留言、開辟網路論壇、建立個人博客、發起基於某一公共主題的討論等等。這樣,大眾意見將不再被少數精英所認為的「主流」觀點所「把關」掉,網路平台將成為各種自由流通信息的集散地,也使得「觀點的自由市場」有了現實的依據和具體的可行性。
最後,網路空間實現了與國家和社會的分離。網路傳播革命創造了一個「對話性」和「去中心化」的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由於信息壟斷權一定程度上被打破,這個虛擬空間將導致政府壟斷資源能力的削弱,而公眾介入公共事務的慾望和能力都將增強。隨著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虛擬的生存空間將不僅僅是一種認為的溝通工具,還將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獨立於國家界限之外的,具有高度開放性的生態系統。這時的互聯網空間將會形成一種高度自主的「市民社會」。總之,由信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互聯網信息生態,不但可以擴大市民社會的民主空間,而且可以使政治關系朝民主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可能性,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
6. 互聯網行業的特點
互聯網行業的特點:
一、網路用戶持續增長,網路規模進一步擴大。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1.8%,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規模達2.77億。
二、互聯網產業規模穩步增長。2009年中國互聯網市場規模已達1834.5億元。
三、互聯網向各領域加速滲透,互聯網服務支撐作用凸顯。
四、互聯網提升政府行政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架起了便捷、暢通、實時、高效的橋梁。
五、互聯網媒體性增強,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
六、互聯網已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公司或網路公司,是一種非常籠統的叫法,現在已經不常用了,現在一般用得比較多的是××信息科技××公司,都說信息科技,來迎合時代主題。
就好像我們所說的食品公司,食品公司既有生產的,也有中間加工的,還有銷售的等等。
互聯網公司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以接入為業務的公司,就是以前所說的isp。比如電信,聯通等。
2、以內容為業務的公司,就是以前所說的icp。比如新浪、網易等。
3、以服務為業務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等。
當然,這僅僅是基本的劃分。
7. 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互聯網+」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力。
一、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抓手,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
2015年4月13日,上海市政府與騰訊公司在滬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依託上海市相關產業基礎和政策資源,結合騰訊公司網路社交、創業基地、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優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此次框架協議的簽訂把互聯網+應用到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刀刃之處。各地可參照此次框架協議,充分利用各地基礎數據資源,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把日常所需的居民購物、出行、學習、教育、信息服務都添加到該便民平台模式中,通過此平台為便民夯實基礎。
二、以「互聯網+」技術為依託,實現無線熱點全覆蓋。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無線熱點基站,把無線城市項目打造的更能貼合民眾需要。可以將無線熱點覆蓋到整個城市,包括社區、街道。熱點內容包括居民出行、醫療、教育、社保、養老和居家服務,同時應重點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家庭,實現社會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
三、以「互聯網+」為溝通橋梁,拓寬政民交流新渠道。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打破了傳統政民面對面交流的局限。網民可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對事物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以及可以對政府服務提出意見和意見。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會通過互聯網傾聽「人民的聲音」,並且與網民在線交流。現在網路舉報、網路投訴、網路建議等多種平台增加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使得政府能夠傾聽到更多的心聲,根據民眾的建議提升服務能力。當前互聯網技術發展之快,多種媒體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機關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網站交流平台、政務微博等多種方式,讓民眾參與到政府工作當中,發表他們的觀點,從而能夠全方位的認識不足,提升服務能力。
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還有無處不在的數據資源,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創新、開放多角度充分利用,從而改變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引領工作服務「新常態」。
8. 有沒有什麼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例子
1-互聯網在公共事業領域發展迅速,基於支付寶的入口,覆蓋了大量的生活場景。
2-如,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與新浪微博,共同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3-互聯網+城市服務,不是簡單的把政務服務放在網上或手機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層系統、數據與服務平台及入口的整體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服務要在雲、網、端的打通和構架才是「互聯網+智慧城市」。一是雲計算大量數據為基礎,二是「互聯 網+」,改變了傳統了服務的概念,三是端到端的技術。
比如實名認證能力、信用能力、支付能力等,都可以跟很多行業的機構服務能力深度結合和連接,同政府機構和一起,將服務能力互聯網化,輸送給用戶。
4-信用的倍增效應
信用不僅服務金融行業,也服務生活行業,包括公共事業的政務和民生方面。信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互聯網+信用」可以助力政府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將由技術驅動升級為信用驅動,信用覆蓋度、信用普及度和信用便捷度成為判斷信用城市建設的三個標准。
技術和信息驅動帶來的智慧城市將走向以人文的信用驅動的信用城市。信用將成為社會的通行證,更多的人將享受到「信用+科技」帶來的便利,如廣州婦兒中心和芝麻信用聯合推出的先診療後付費,掛號、診療、化驗、拿葯,全程不付費,回家之後把全程的費用做一個代扣,節省大量的排隊付費時間。
「互聯網+信用」,在用戶授權後通過採集方方面面的數據,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讓沒有信貸歷史的人也享受到了信用帶來的普惠金融便利。究其本質還是徵信,是經濟信用的評價和違約概率的預測。
「互聯網+信用」改變的地方有三點:首先是信用數據採集更便捷,而且信用數據實時、多維、全量,這是最大的改變;其次是信用評價更准確,新技術的應用,讓信用的洞察更為快速、精準,讓效果變得更好;第三是信用的應用、服務場景更豐富、用戶體驗更便捷。
9. 公共服務與基本公共服務區別與聯系
公共服務的內涵比基本公共服務廣,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只是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提出,因為這個涉及基本人權與人的基本發展,所以要均等化,而有些公共服務各級政府要量力而行、量地而行。
10. 「互聯網+」公共服務:互聯網與教育、醫療、社區等結合的創新創業項目。本人有海通證券,人壽保險,中國
xx科技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