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放管服是什麼意思 加強公共資源交易 監督管理工作
就是意見衣服吧
B. 如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關於「放管服」改革的一些具體建議
(一)「放」的方面
國家部委層面,囿於法制、觀念、利益和能力,擔心改革進程出現問題要承擔責任,不積極回應「群眾和地方點菜」,必須做出格局上的調整。一是企業、項目和個人的審批事項可否不到部委再審批,現在不少事項是省一級政府打包統一上報來批,把關效果一般,應該通過其他方式加強規劃管理和科學論證;二是技術檢驗類許可,比如電梯,可否認證後不再審批許可,而是通過事中事後監管和標准化評估來實現管理;三是資質資格類,該動一些打著生命安全、生產安全旗號許可事項了,不少加強監管的機構,還在使用老辦法設許可門檻,有些實踐證明效果一般,比如醫師證,保健品和葯品專業人員資格證等,可否取消許可,改用其他評價方式和事中事後監管方式予以管理。
大家經常抱怨不同部門難以協同下放某一事項,實際上部門也有苦衷,畢竟同一事項的管理責任和管理內容不同,對下級部門的承接能力也是考驗,但改革不應停留在某一事項審批要不要、放不放,而應研究整個行政職權體系的合理分工問題,在進一步改革中考慮相關監管職能和機構的整合問題。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再出發再攻堅,要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以清理部門規章和省級人大條例、省級政府規章為重點,切斷掌控行政權力者以此尋租、與民爭利的灰黑路徑。在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的同時,還要同步清理具有審批特性的其他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
(二)「管」的方面
政府管的改革在體制、機制、法制、能力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尋求突破的空間。一是要構建科學的監管職責體系,完善綜合監管,推進市縣兩級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減少多頭執法和重復檢查,消除監管盲點,在機構未進行大的調整前,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制定部門監管責任清單,明確監管主體,細化職責分工,建立登記注冊、行政審批、行業主管相互銜接的監管機制,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二是政府部門內部應探索審批監管服務分開,解決內部職能邊界,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約權力運行機制,比如有些地方在推進「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時對部門內設機構進行調整,歸集行政審批權,明確內部對外監管處室;三是進一步探索中央和地方監管職能和責任劃分問題,要構建新型監管體系,不能迴避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劃分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監管永遠難以制度化落地。比如環評、能評等一些中介服務事項,可否讓地方承擔更大責任;四是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了「先照後證」,很多前置審批變為後置審批,但沒「證」企業還是運行不了,還要進一步清理後置審批事項,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必要的後置辦證事項。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五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建設,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的監管制度,信息歸集共享機制真正建立起來、順暢運轉,事中事後監管的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六是強化信用監管。搭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扎實做好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盡快健全相關制度,將企業信用信息納入信貸審批、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等工作的審批程序,整合監管資源和執法力量,推行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創新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真正做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七是豐富智能監管。積極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創新和加強市場監管,鼓勵開發綜合監管系統,使用智能化執法終端,實現監管和執法辦案的全程信息化,提高市場監管效能。整合抽查抽檢、網路市場監測、違法失信、投訴舉報等相關信息,加強監管風險監測研判,做到早發現、早預警。八是創新日常監管。普遍推廣「雙隨機」抽查機制,建立市場主體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通過搖號等方式,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確保監管執法的科學性、公正性。此外,地方政府必須要求所有基於辦事人申請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一律進駐政務服務大廳,規范審批流程,強化窗口主導,推進政務服務規范化、標准化,全程電子監察,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服」的方面
首先是創新服務理念。建議研究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和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服務兩個問題。提高服務「雙創」的效率,為企業開辦、成長和推出提供「一條龍」服務。現在政府的相關改革集中在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資建設項目報批環節,這兩個環節是企業入口改革和企業投資環節問題,也就是企業發展的第一步,如何服務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特別是困難時期的金融和政策方面支持尤為重要,金融機構對國有和民營企業區別對待,造成很多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許多金融領域不正常現象。此外還應研究出台企業退出機制政策制度,不僅包括問題很多的僵屍企業,還有活力不足的新辦企業。另一方面,要研究與民眾關系密切的就是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問題。據調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需要辦理400多個證件,多數證件只用一次,證件清理任務繁重,應該成為改革重點,增強民眾的改革獲得感。再就是民生服務問題,要區分公共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等概念和范疇,對於那些不該政府管的應該換種改革思路,採用市場機制機制解決。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依託「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其次是優化服務方式。政務服務中心是解決政府與公眾「最後一公里」或者說「最後一米」的問題,「放管服」改革必須打通這一道關,要把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推進改革的抓手,加快構建統一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一個部門一個窗口對外、一級政府『一站式』服務」的要求。通過轉變傳統管理方式,優化和再造業務流程,全面梳理涉及群眾辦事的政務服務事項,逐項梳理基本流程和辦事依據,簡化無謂證明和煩瑣手續,推進政務服務的協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切實解決傳統管理環節多、材料多、往返多等現實問題,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的網上綜合受理和全程協同辦理,涉及政務服務事項的證件數據、相關證明信息等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互認共享,切實做到「證件聯用、信息聯通、服務聯動」,力促「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條塊分割」向「整體聯動」轉變、「群眾來回跑」向「部門協同辦」轉變。再次是加強對各地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在調研中地方一直呼籲國務院設立中央政府政務服務管理機構,根據多年調研和溝通匯報,筆者認為,現在可以在國務院信息公開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加掛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牌子,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主要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和體系建設工作,負責對中央政府各部門設立服務大廳、窗口進駐、事項辦理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並對全國政務服務中心和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變革,是構建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相忍為國、讓利於民,以政府減許可權權,激發市場社會新活力,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培育新動能,打造高效透明低成本的政務服務體系,要以「啃硬骨頭」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以「三嚴三實」狠抓落實的作風,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出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真抓實干,狠抓落地,將「放管服」改革做深、做透、做到位,不斷推向深入。
C. 放管服改革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放管服就是要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主要是解決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應當發揮什麼作用,市場應當發揮什麼作用。
只有定位科學,才能使政府和市場在各自領域發揮好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通過簡政放權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交給市場、企業和個人,凡是市場機制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乾的就讓企業干。
通過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把該由政府管的事管好管住,在強化市場監管,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優化政務服務、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3)放管服改革在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工作中的實踐擴展閱讀
「放管服」工作要求
(一)自覺扛起改革重任。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目標任務,大力推進權責關系重塑、管理模式再造、工作方式轉型,結合實際細化分階段重點工作,在重點領域制定可量化、可考核、有時限的目標任務,以大局意識和工匠精神抓好落實。
(二)支持地方和基層大膽探索。各地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銳意探索創新,創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一招鮮」。主動對標先進,相互學習借鑒,形成競相推進改革的生動局面。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免責界限,為改革者撐腰、為擔當者擔當。
D. 「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改革怎麼樣,群眾說了算。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有關部門對網上100多萬條信息的大數據分析顯示,今年網民對此項改革的滿意度上升到89.9%,大家集中點贊就業創業方便、便民服務有效、營商環境優化等三個方面。
群眾點贊的背後,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簡政放權做「減法」,加強監管做「加法」,優化服務做「乘法」,近5年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為企業群眾減負擔,為經濟社會增活力。
給創業、就業者「松綁」,引來源頭活水
「放管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改革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更需要強有力的監管「護法」。既有統一部署、又有各地創新,「放管服」改革的監管體系越織越密。
監管更加智能化。「證件存在異常發放行為。」在貴州省貴陽市,運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陸宇不在現場就立馬得到了執法信息。原來,通過手機上一個名為「數據鐵籠移動管理」的APP就能監測執法情況,發生問題就會發出「紅色警報」,相當於將執法權力關進智能鐵籠。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在各地政務監管、服務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上雲,透明執法,「人在做,雲在看」,違規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監管逐步清單化。權力清單亮出政府權力家底,目前已有57個國務院部門公布了權力清單,31個省份全部公布省級部門權力清單;60個有行政審批事項的國務院部門公布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中央及各省(區、市)公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目錄,以及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收費和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收費清單;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公示,擬列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151項……清單之外不可為,哪些事項需要審批、哪些費不該收、哪些證不該有,都有本明白賬。
監管日益常態化。督查機制已成為監管利器。2014年以來,國務院每年都開展了全國性的大督查,實地督查,獎懲分明,成為各部委、各地方一次年度大考,今年還開展了「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專項督查。目前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完善企業和群眾評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機制。
升級版監管為「更簡審批更優服務」保駕護航,也以包容審慎的原則助力新動能健康成長,讓市場活而不亂。
北京市做過一項統計,通過整合稅務、工商等36個政府部門的800多個審批和服務事項,建立法人一證通信息平台,這項創新年均減少法人用戶交通出行3000萬次,真正實現了「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E. 12345辦事速度太慢
看各地方,而且看你投訴什麼問題,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
2020年9月6號參加「世界食品廣州展」,主辦方和騙子勾結坑害消費者,當天打廣州12345投訴,被告知公司是上海的,得到上海投訴。此日(7號)致電上海,11號上海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來電詢問案情,聽我述說後告訴我,因主體發生在廣州,由廣州市場監督管理局管轄,但主辦方總公司在上海,他也會去了解。14號回復,該展會由上海博華展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獨立承辦,向廣州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15號網路投訴,12345熱線登記後,工單一直在不同部門轉來轉去,似乎找不到誰來承辦,連民政局都轉了,前兩天轉到了主辦方手裡。
1-該問題事情簡單明了,也提供了證據,上海可以快速,廣州卻像蝸牛在爬,同樣的事情,上海的承辦方是市場監督管理局,而廣州的卻是被投訴人:主辦方。我感覺活在了兩個國家。
2-把投訴單轉給被投訴人,就好比古代劇:「堂下下跪何人,為何狀告本老闆?」
F. 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與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服務中心是什麼樣的關系承擔哪些職能
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工作是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辦公廳 關於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63號)要求,政府采購、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納入統一平台體系。就自治區而言,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國有企業以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納入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承擔國有產權交易職能,是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四大業務板塊中唯一企業化運營的交易平台。可以說,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既面向市場、對接企事業單位和各類市場主體,肩負構建覆蓋全區產權交易要素市場的責任;又服務政府,承擔著自治區公共資源產權交易平台的服務職能。
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自治區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實施方案的通知》(內政辦發〔2019〕41號)中「將適合以市場化配置的公共資源基本納入全區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現目錄管理和平台之外無交易」的管理要求,承擔《內蒙古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目錄(2019版)》中「D類—資產資源類」的「D07-企業國有產權、D08-企業國有資產、D09-行政事業單位產權資產、D10-無形資產、D11-涉訴資產」的交易職能,具體的交易范圍涉及:國有企業產股權、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土地使用權、礦業權轉讓、金融國有資產交易、涉訴資產(罰沒資產)轉讓等。
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全區各盟市國有資產交易流轉,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統籌布局全區市場服務體系,通過覆蓋全區的分中心體系,按照「統一規則、統一系統、統一過程監測、統一資金結算、統一交易憑證」的「六統一」要求,開展全區要素資源交易服務,形成服務全區的陽光流轉平台和最具社會認知度和政府影響力的區域要素市場。
G. 廣東如何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
近年來,廣東省堅持將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作為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全力構築全省「一門式、一網式」公共資源交易政務服務體系,推動「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
簡政放權「零審批」:市場活力大增投標人翻番
最近,一則關於「港珠澳大橋口岸穿梭巴士營辦商」的招標公告,發布在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網站上,短短十來天就吸引了近2500人的關注。
廣東省近年來按照「一委一辦一中心一平台」的架構,對全省各地散亂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進行整合撤並,各級政府設立的平台總數由284個減少為23個,精簡比例達92%。同時,對公共資源交易品種進行豐富,類別從幾年前以政府采購為主,發展到目前包括工程建設、土地拍賣、公物拍賣、碳排放、海域海島等十大類。
優化服務「零障礙」: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近年來,廣東不斷強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頂層設計,加快制定統一標准,全力打造全流程、全方位、全時段公共資源交易零障礙服務體系。
賽寶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信息安全事業部主任王潁凱說,改革前,由於各地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缺乏互聯互通,數字身份無法交叉互認,投標人往往要攜帶各種各種的「加密狗」疲於奔命;改革後,各方交易主體不僅無需重復注冊,還可以坐在家裡參與網上招投標。
「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日益成熟,公共資源交易配置效益大大提高。」陳以良說,以全省公車拍賣為例,拍前公示、拍中監管、網上拍賣的全程無障礙服務贏得市場主體信任,成交率超過90%,溢價率達到42%。
2016年,廣東省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進行交易的總數為136269宗,交易金額12762億元,增收784億元。
「今後將繼續推進平台整合工作和『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讓改革成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並惠及更多群眾。」何寧卡說。
H. 如何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一)「放」的方面
國家部委層面,囿於法制、觀念、利益和能力,擔心改革進程出現問題要承擔責任,不積極回應「群眾和地方點菜」,必須做出格局上的調整。一是企業、項目和個人的審批事項可否不到部委再審批,現在不少事項是省一級政府打包統一上報來批,把關效果一般,應該通過其他方式加強規劃管理和科學論證;二是技術檢驗類許可,比如電梯,可否認證後不再審批許可,而是通過事中事後監管和標准化評估來實現管理;三是資質資格類,該動一些打著生命安全、生產安全旗號許可事項了,不少加強監管的機構,還在使用老辦法設許可門檻,有些實踐證明效果一般,比如醫師證,保健品和葯品專業人員資格證等,可否取消許可,改用其他評價方式和事中事後監管方式予以管理。
大家經常抱怨不同部門難以協同下放某一事項,實際上部門也有苦衷,畢竟同一事項的管理責任和管理內容不同,對下級部門的承接能力也是考驗,但改革不應停留在某一事項審批要不要、放不放,而應研究整個行政職權體系的合理分工問題,在進一步改革中考慮相關監管職能和機構的整合問題。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再出發再攻堅,要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以清理部門規章和省級人大條例、省級政府規章為重點,切斷掌控行政權力者以此尋租、與民爭利的灰黑路徑。在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的同時,還要同步清理具有審批特性的其他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
(二)「管」的方面
政府管的改革在體制、機制、法制、能力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尋求突破的空間。一是要構建科學的監管職責體系,完善綜合監管,推進市縣兩級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減少多頭執法和重復檢查,消除監管盲點,在機構未進行大的調整前,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制定部門監管責任清單,明確監管主體,細化職責分工,建立登記注冊、行政審批、行業主管相互銜接的監管機制,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二是政府部門內部應探索審批監管服務分開,解決內部職能邊界,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約權力運行機制,比如有些地方在推進「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時對部門內設機構進行調整,歸集行政審批權,明確內部對外監管處室;三是進一步探索中央和地方監管職能和責任劃分問題,要構建新型監管體系,不能迴避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劃分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監管永遠難以制度化落地。比如環評、能評等一些中介服務事項,可否讓地方承擔更大責任;四是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了「先照後證」,很多前置審批變為後置審批,但沒「證」企業還是運行不了,還要進一步清理後置審批事項,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必要的後置辦證事項。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五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建設,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的監管制度,信息歸集共享機制真正建立起來、順暢運轉,事中事後監管的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六是強化信用監管。搭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扎實做好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盡快健全相關制度,將企業信用信息納入信貸審批、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等工作的審批程序,整合監管資源和執法力量,推行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創新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真正做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七是豐富智能監管。積極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創新和加強市場監管,鼓勵開發綜合監管系統,使用智能化執法終端,實現監管和執法辦案的全程信息化,提高市場監管效能。整合抽查抽檢、網路市場監測、違法失信、投訴舉報等相關信息,加強監管風險監測研判,做到早發現、早預警。八是創新日常監管。普遍推廣「雙隨機」抽查機制,建立市場主體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通過搖號等方式,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確保監管執法的科學性、公正性。此外,地方政府必須要求所有基於辦事人申請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一律進駐政務服務大廳,規范審批流程,強化窗口主導,推進政務服務規范化、標准化,全程電子監察,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服」的方面
首先是創新服務理念。建議研究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和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服務兩個問題。提高服務「雙創」的效率,為企業開辦、成長和推出提供「一條龍」服務。現在政府的相關改革集中在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資建設項目報批環節,這兩個環節是企業入口改革和企業投資環節問題,也就是企業發展的第一步,如何服務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特別是困難時期的金融和政策方面支持尤為重要,金融機構對國有和民營企業區別對待,造成很多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許多金融領域不正常現象。此外還應研究出台企業退出機制政策制度,不僅包括問題很多的僵屍企業,還有活力不足的新辦企業。另一方面,要研究與民眾關系密切的就是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問題。據調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需要辦理400多個證件,多數證件只用一次,證件清理任務繁重,應該成為改革重點,增強民眾的改革獲得感。再就是民生服務問題,要區分公共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等概念和范疇,對於那些不該政府管的應該換種改革思路,採用市場機制機制解決。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依託「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其次是優化服務方式。政務服務中心是解決政府與公眾「最後一公里」或者說「最後一米」的問題,「放管服」改革必須打通這一道關,要把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推進改革的抓手,加快構建統一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一個部門一個窗口對外、一級政府『一站式』服務」的要求。通過轉變傳統管理方式,優化和再造業務流程,全面梳理涉及群眾辦事的政務服務事項,逐項梳理基本流程和辦事依據,簡化無謂證明和煩瑣手續,推進政務服務的協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切實解決傳統管理環節多、材料多、往返多等現實問題,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的網上綜合受理和全程協同辦理,涉及政務服務事項的證件數據、相關證明信息等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互認共享,切實做到「證件聯用、信息聯通、服務聯動」,力促「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條塊分割」向「整體聯動」轉變、「群眾來回跑」向「部門協同辦」轉變。再次是加強對各地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在調研中地方一直呼籲國務院設立中央政府政務服務管理機構,根據多年調研和溝通匯報,筆者認為,現在可以在國務院信息公開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加掛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牌子,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主要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和體系建設工作,負責對中央政府各部門設立服務大廳、窗口進駐、事項辦理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並對全國政務服務中心和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變革,是構建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相忍為國、讓利於民,以政府減許可權權,激發市場社會新活力,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培育新動能,打造高效透明低成本的政務服務體系,要以「啃硬骨頭」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以「三嚴三實」狠抓落實的作風,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出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真抓實干,狠抓落地,將「放管服」改革做深、做透、做到位,不斷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