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閩侯祥謙社保機構在哪裡
鎮上沒有社保機構,在縣里才會有社保局的.
地址:福州市閩侯縣甘蔗街道街心路193號
② 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中華民族曾有過向世界開放,國力強盛的漢唐輝煌,也有過閉關鎖國,落後挨打的近代恥辱。前進的道路充滿艱辛,但艱辛蘊寓著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國,腳步邁得更加堅定、更加鏗鏹、、更加豪邁。民族復興,指日可待;中華騰飛,勢不可擋。
回眸歷史,「路漫漫其修遠兮」……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傳教,鄭和七下西洋。我們的祖先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大開放迎來大發展,四大發明曾一度是我們的自豪。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思想僵化。中國脫離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太多太多的苦難,太多太多的枷鎖,東方巨人,你怎麼了?東方巨人,你為什麼不怒吼?//「仰天長嘯待時日,巨龍騰飛平地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輝煌的前景向我們走來。「抗美援朝報國仇,萬隆會議結朋友。大慶石油奏凱歌,兩彈一星顯身手。」自力更生,內強國力;五項原則,外接友鄰。新中國以不屈的自尊,獨立自主,攻破堅冰。以嶄新的姿態,和平共處,走向世界。鮮艷的五星紅旗終於在聯合國庄嚴升起。
展望未來,中華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只會讓中國人民更加理智。十年內亂後,黨帶領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領導下,「改革東風送殘冬,對外開放春意濃。」經濟特區、沿海明珠;863計劃、一國兩制;留學熱潮、冰雪長城。這一切無不在昭示著:中國的無限發展生機和活力。「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譜新篇:浦東崛起,港澳回歸;北京申奧成功,「神舟」號遨遊太空;上海舉行APEC會議,中國經濟順利入世。這一切無不在昭示著:中國巨龍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強大。
歷史給我們以啟迪: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自尊自立,自信自強;未來給我們以召喚: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胸懷寬廣,博採眾長,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明天我們就是祖國的棟梁。祖國永駐我心,我心屬於祖國。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③ 在福州有什麼地方好玩的啊
福州西湖公園(劃船、賞花)
左海公園(有游樂場)
左海海底世界(看魚)
江濱公園(看江景)
金牛山公園(夏天可以看水幕電影)
寶龍城市廣場(購物)
西禪寺(燒香)……
④ 有關福建省福州市
福州是一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本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歷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福建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以百計,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以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存最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東都」。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傳播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道:「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為發達,有著「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的盛況。當時,福州開設的巢經樓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明清以來,福州更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集地,「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名人燦若繁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福州籍進士達4100多人,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縣曾七年蟬聯「三狀元」,宋嘉定元年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為榕籍人士,都被譽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目前,福州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有50餘人,居全國各大中城市前列。
【自然地理】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寧德市區,南連莆田市,陸域總面積12152.5平方公里。
地形:福州市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福州是礦產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
森林資源:全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地熱:全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海洋: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農作物一年三熟,盛產稻、麥、油菜、甘薯。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
氣候:福州氣候福州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偏南風為主,7~9月是台風活動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地方文化】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福州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劃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屬的5區2市6縣通行,今寧德地區所轄的2市5縣也能聽懂。在閩東方言區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鎮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市標——「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市樹——榕樹: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 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現有古榕樹近千株。位於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這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相傳,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這株榕樹。每當春回大地之時,古榕約有一半樹冠首先萌芽,待老葉子逐漸落光,另一半樹冠則新葉初萌,形成層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且皮薄、色紅、汁多、味甜,風味獨特,稱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歲末,福州風俗以「紅」見好,且「桔」與「吉」音似,所以成為民間吉祥物和賀年贈品。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開花,有單瓣、重瓣、單葉、復葉之分。花色有紅白兩種,以白花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於製作茉莉花茶、提煉香料等。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深受海內外賓客的喜愛。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經濟特點】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奮斗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福州市高度重視,迅速行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開展了以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為主題的大調研大討論活動,制定實施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綱要(試行)》,在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還作出了《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決定》,使省委、市委的決策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動綱領。
立足富民強市,凸顯福州省會特色與優勢,服務全省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福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優勢和帶頭帶動、示範輻射、綜合服務、吸納創新功能,增強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輻射力、影響力,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切實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努力營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著力建設福州的「一個基地」(強大的製造業基地)、「六個中心」(產業集聚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研發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力爭比全國提前6~7年、比全省提前2~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重點圍繞「發展是富民強市第一要務、經濟建設是發展第一要務、發展工業是發展經濟第一要務」的思路,優化生產力布局,依託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強大的製造業基地。經過5~8年的努力,力爭全市GDP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360億元。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成適度超前、現代化、立體式的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使城市布局更合理、交通體系更完備、服務設施更完善、承載能力更可靠、生態環境更優美。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規模。積極推動中心城市沿江向海發展,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強功能、提升品位,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次中心城市為支撐、周邊衛星城鎮為基礎的組團式濱江濱海城市。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爭取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規模達到350萬人左右,形成 「一中心、七組團」(即中心城區,甘蔗與荊溪組團、上街大學新區組團、青口組團、馬尾與琯頭組團、吳航與營前組團、長樂濱海組團、琅岐組團)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社會事業。構築海峽西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新聞、人才中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文化條件、理論服務和輿論氛圍,基本實現省會「一流教育」、「一流管理」和建設「科技強市」、「一類計生先進城市」目標,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大力加強省會中心城市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繼續好轉,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陽光工程」領域進一步深化拓展,發展環境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和高效。
維護省會城市社會穩定。基本實現「平安福州」創建目標,全市政治更加穩定,治安秩序更加良好,法治環境更加規范,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成為全國最安全的省會城市之一。
【城市建設】
「紙褙福州城」這是對舊社會福州城的描述。解放前,經濟落後,戰亂災害頻繁,人民生活困苦,福州城市建設緩慢。至解放前夕,福州市建成區面積僅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7萬多人,市容破舊、布局凌亂,城區的鼓樓區(含大根區)與台江區(含小橋區)、倉山區各為一體。市政設施落後,沒有自來水廠,沒有一幢四層以上的大樓。大部分道路為砂石路、石板路,市內交通主要靠人力車。環衛設施缺乏,沒有下水道,沒有公廁,有的地方垃圾堆積如山。城區房屋多是連片矮小木板房,破漏不堪,備受台風、洪水威脅,尤怕火災。
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地處海防前線,經濟底子薄,國家投資少,只能先解決最迫切的國計民生問題。1952年,建成閩江防洪堤,造福於民;以工代賑,恢復市政設施建設;整治晉安河等,改善水系;擴建、新建一些與閩江水運、福廈、福馬等公路相連的西南環城路、洋中路、鼓屏路、三保路、洋下路等10多條道路;1952年成立「福州市公共交通公司」,恢復市內公共交通,當年只有兩條線路,21輛公共汽車行駛。1955年1月20日,台灣當局飛機轟炸台江,毀房4000餘座,災後修建達江路、台江東路和沿街建築,建起3383平方米災民安置房。1956年建成西區水廠,居民開始飲上自來水。
1958年「大躍進」期間,由於片面強調「先生產、後生活」、「遍地開花辦工廠」,許多污染嚴重的工廠,建在居民區內,給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和城市管理帶來一定困難。「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市規劃管理被作為「管、卡、壓」受批判,人員撤銷,檔案散失,違章建築嚴重。西湖公園和動物園改作農場,園林綠化、文物古跡被嚴重破壞。1968年城市建設投資達不到全市基建投資總額的1%,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停頓。但作為支援前線需要,1968~1971年,先後建成供大型集會活動的五一廣場,閩江大橋和當時國內跨徑最大的烏龍江大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形勢的推動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1979~2000年是福州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時期。1990年、1995年、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相繼超過100億、500億元、1000億元大關;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30億元、75億元,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建設,城市以建設道路為特徵改變了面貌,先後新建、擴建五一路、六一路、華林路、國貨路、倉前路、工業路、廣達路等幾十條主次幹道。「八五」期間,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18.37億元,是「七五」期間總投資的2.5倍。「九五」期間,福州市實施支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三個項目盤子」新一輪創業項目投資。先後建成水口電站、華能電廠二期、長樂國際機場等一批基礎骨幹項目,改善了福州市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建設中華映管二、三期,東南汽車一期,和順化纖等一批工業骨幹項目,為工業經濟發展增添後勁。「九五」期間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180.67億元,年平均增長7.85%。
「九五」期間,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東擴南進」戰略,加快金山、鼓山、新店新區建設,全面推進棚屋區改造工程。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重建了解放大橋,烏龍江特大橋、三縣洲大橋、金山大橋、五四北琴亭高架橋等先後建成通車,青洲閩江大橋正在建設中。根據福州市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閩江上有10座大橋飛架南北。新建、擴建、改造了二環路二期、江濱大道、福馬路、鰲峰路、上三路等50多條主次幹道,城市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台江步行街等工程;完成城門水廠一期,西區水廠擴建二期工程,續建第二水源供水工程、馬尾白眉水庫供水工程;建成長樂營前BP石油液化石油氣基地;在進行城市電網擴容的同時,加快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的工作力度;城市公共交通實行轉讓線路經營權,進行舊線改造,市區主次幹道不僅全部開通了公共汽車,而且小公共汽車還駛入小街巷、住宅新區。2000年末,城市道路總長907公里,比1995年末增長12.0%,擁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469輛,市區出租汽車3473輛,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九五」期間,福州的房地產業欣欣向榮。在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以及商業銀行為居民提供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住房消費政策的推動下,福州的房地產市場投資和需求不斷升溫。福州還大力發展住宅和經濟型適用房建設,全市有資質的房地產企業共有883家,建成30多個配套齊全的居民住宅小區。城區住宅成套率85%左右。有20多萬戶居民遷入新房,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已達10.81平方米。
「九五」期間,繼續實施「小城鎮、大戰略」,村鎮建設不斷加快。開展了連江、福清、長樂、閩侯、永泰5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工作;全市12個次中心鎮中有11個已完成總體規劃的修編並啟動建設;160個市級舊村改造、新村建設試點村已完成全部規劃並啟動建設。
2004年,福州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觀光游覽】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目前,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市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華林寺、烏塔、鼓山摩崖石刻、馬江海戰紀念館、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跡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福州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河汊縱橫,湖塘相連,獨具江南水城的神韻。現有各類園林37座,市區內河42條,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畫卷。近年來,我市新建了閩江公園、金山公園、船政文化主題公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公園,建成西湖及周邊、閩江兩岸燈光夜景工程,改造了晉安河公園等一批公園景區,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宜居、休閑的良好環境。福州也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廣、埋藏淺、流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有著「浴在福州」的美譽。「王鳳朝陽生麗水,九龍經脈出金湯」,正是對福州溫泉的生動寫照。
【人文古跡】西禪寺 文儒坊 先薯亭 安民巷 吉庇巷 郎官巷 廨院 法堂 嚴復墓 狀元峰 黃巷 聽水齋 大雄寶殿 香積廚 光祿坊 湧泉寺山門 地藏寺 宮巷 楊橋巷 萬象亭 鍾樓、鼓樓 聖箭堂 王審知墓 萬福寺 福州九仙觀 鳳山寺 福州藏經殿 曇石山遺址 琉球墓園和琉球館 鼓山湧泉寺 瑞雲塔 芹壁村
【自然風光】青雲山 石竹山 天門山峽谷 百漈溝 琅岐島 姬岩 鼓山 五虎礁 羅漢泉 金剛腿 龍頭泉 半洋石帆 醉石 福州森林公園 望龍台公園 絕頂峰 海壇風景名勝區 三十六腳湖 青龍瀑布 石牌洋景區 龍鳳頭(龍王頭)海濱浴場 黃檗山 赤壁 晦翁岩 彌勒岩 董奉山 烏山 於山 長泰國家森林公園 皇帝洞 三疊井森林公園
【福州特產】
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國傳統的名牌產品,曾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過,榮獲金牌獎和金盾獎。福州角梳採用中國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綿羊角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藝精細。一把角梳從原料製成產品,需經過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澤瑩亮,光潤如鏡,現又增加了新品種,在製成的角梳上運用傳統漆畫工藝技法,精心繪制了虎、豹、獅、象等10多種飛禽走獸和南國花草的圖案花樣,畫面生動,永不褪色,深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橄欖: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葯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干,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咸、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制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緻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⑤ 閩侯縣的經濟發展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預計數,下同),比增13.5%;公共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74.1億元,比增17.7%,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7.9億元,比增2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0億元,比增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4元,比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235元,比增13%。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位次從第91位躍升到第86位,連續四年成為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經濟發展「十佳縣」。同時,連續七屆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獲評「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中國根藝之鄉」。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1998年起進入福建省「十強」縣行列,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第77位,2008至2009年連續兩年成為福建省唯一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雙優縣,2007、2009、2010年度在福州市績效管理中獲得「優秀」名次,2010年和2011年都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實力十強」、「經濟發展十佳」、「縣域科學發展十優」的三優縣,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
閩侯是福建省主要產糧區之一。有耕地34.5萬畝,沙洲淤積地1.5萬畝,林木蓄積量1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2%。北部中低山為林、茶區,中部低山丘陵為糧、漁、果、防護林綜合區,南部沖積平原為糧、漁、牧多種經營區,西南部中低山丘陵為林、果混合區。1949年,全縣雙季稻播種面積18萬多畝,單季稻17萬多畝,糧食總產量5.36萬噸,平均畝產88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經濟得到振興。1989年,糧食總產達19.84萬噸。境內果木、蠶桑、橄欖、六月麻、馬鈴薯5個萬畝基地建設頗具規模。茉莉花、蠶桑的產量都佔全省總產一半以上。199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9.57萬畝,總產量達21.17萬噸,被省政府授於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年,種植蔬菜21.5萬畝,產量28.34萬噸,肉類總產量2.40萬噸,水果產量4.6萬噸,水產品產量2.54萬噸,禽蛋8486噸,奶產量4228噸,農業總產值達13.33億元。
2011年全年,閩侯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2.35億元;新培育6家省市副食品基地、2個精緻農業發展示範區,全縣55家龍頭企業和重點基地創產值2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6.2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險加固山塘水庫21座,新發展大棚設施農業1400畝,補充耕地2027畝,實現占補平衡,「五新」推廣、氣象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強化。
青橄欖基地2000畝有,如 閩侯冰冰青橄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銷售 ,采購等, 民國時期,閩侯地方工業十分落後,僅有幾家打鐵鋪、榨油坊。1949年,閩侯縣工業總產值只有225萬元,是年,創辦閩琅電廠,為全縣第一家地方國營企業。1956年後,辦起造船、磚瓦、角梳、鐵器、橡膠、紡織、蠶絲、印刷、皮鞋等生產合作社和公私合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為1429萬元。1958年又辦縣鋼鐵廠、通用機器廠、電機廠、農械廠、糖廠、錳礦等大型工業企業,同時將一大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包括食品、機械、化學、紡織、建材、木材加工、非金屬礦產加工等八大行業,改為地方國營工業。1961年,壓縮基建投資規模,部分工業企業下馬關閉或合並建制。裝機容量8400千瓦的大目溪水電站和年產萬噸的磷肥廠等骨幹企業先後建成投產,使閩侯縣工業初具規模。1966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15家,職工3400人,工業產值1776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 許多工廠被迫停工停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閩侯縣地方工業注入新的活力,1988年全縣擁有機械、化工、建材、紡織、電子、食品、美術工藝等企業270多家,職工1萬多人,總產值1.7億元,比1978年翻了兩番多。主要工業品有風機、電線、橡膠管帶、飲料酒、滌綸噴膠棉等,其中創部優產品3項,省優4項,市優12項。1994年,全縣鄉集體以上工業企業246家,工業總產值12.42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
2011年全年,閩侯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540億元,汽車、機電、工藝、建材、食品等支柱產業分別完成規模產值233億元、80億元、55億元、60億元和36億元,新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8億元。「兩區三園」承載功能不斷提升,青口投資區創產值31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二期投產企業達71家,產值突破60億元。海西高新園18個項目動建,中青創投、山亞科技即將封頂。生物醫葯和機電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兆元光電等項目動工建設。 歷史發展 唐代,閩侯縣官系府城所在縣,不設縣學,到宋時始設縣學,有閩縣、侯官、懷安三縣學。還創立私立或官立的書院。元朝開始,出現社學、私塾。明清時書院得到大發展,私塾遍及鄉村。清時,今境內有古靈、新唐、淘南、文山、湖山等書院。清末,部分私塾發展為小學,形成私塾與學校並存的局面。
1949年縣內有中心小學65所、國民小學122所、私立初級小學2所。1952年,共設26個小學輔導區,57所中心小學、190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1956年底,有幼兒園79所,在園幼兒5328人,教職工163人;小學458所,學生53249人,教師1222人;中學6所,學生2765人,教師181人。1965年,有小學610所,中學15所,幼兒園140所。「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受到嚴重沖擊,學校一度停課,到1969年春復課。閩侯教育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大學城 多所福建高校入駐閩侯上街鎮,構成了福州大學 城。大學城西鄰福銀高速公路, 北臨京台高速公路,東鄰316國道, 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分為校園區、公寓區、科技園區、教師公寓區、共建區、保留社區、安置社區、生態廊道區、中心共享區等9個區域。大學新區組建以基礎學科為支撐,應用學科為主體,高新技術學科為重點的20多個學科(群),形成理工類學科為主,學科優勢特點明顯的辦學體系。新區還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成省會中心城市新興的科教區。 截至2012年,進駐上街大學城的高校、主要中學如下: 上街高新區大學城入駐學校名單(排名不分先後)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屬性福州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211工程福建師范大 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中醫葯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醫科大學 本碩博 福建省屬福建工程學院 本碩 福建省屬閩江學 院 本碩 福州屬福建江夏學 院 本科 福建省屬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本科 獨立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 公立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 校 高職 公立福州第一技工學校、省機械學校 中專 公立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高職 私立福建福州一中高中公立福建閩侯六中高中公立 歷史上閩侯農業技藝雖有一定發展,但長期仍停留在男耕女織落後狀態,直至民國31年,始有趙爾隼在境內大部分洲村辦私營農場,推廣南特號、一條香、金早水稻等新品種,引種岱字、德字棉花新品種,並進行水產、果樹科研實驗。
50年代,農村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比較活躍,1952~1953年水稻專家李森惠在荊溪關中村進行水稻高產試驗。1966年,曾在南通公社召開中國和福建省的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交流會和現場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科協在中小學建立500多個科技興趣小組,共製作「三小」(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作品400多件(篇)。榮獲省科協授予「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縣」稱號。同時,把科技成果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在農業方面,60年代,選育水稻品種117種,其中晚稻品種「紅晚52」,在中國推廣面積達百萬畝,獲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進步獎。1978年,評出104個獲獎項目,其中36項獲地市級科研成果獎。1985年始,在農村實施「星火計劃」,至1994年,全縣共實施星火項目130多項,總投資約4000多萬元。在工業方面,開發省優、市優產品,一部分科研成果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衛生巾等原材料熱熔膠產品,1990年獲「中國婦女兒童四十周年博覽會」銅獎。 總體規劃 閩侯規劃打造「生態閩侯、山水江城」,並將形成「一心、兩翼、三區、五城」的縣域空間發展布局。
「一心」,是指閩侯縣城核心,為綜合服務及生活功能區,包括甘蔗街道和竹岐鎮區;「兩翼」,指南翼、北翼。南翼相對較「重」,以發展傳統的製造業、商貿物流業為主,包括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等鄉鎮。北翼相對較「輕」,以發展生態旅遊、養生度假、文化休閑等新興綠色經濟為主,包括白沙、鴻尾、小箬、大湖、洋里、廷坪等鄉鎮;「三區」,是指將山區依據自然稟賦和發展潛力劃分為生態旅遊區、休閑養生區、文化創意區,設定產業准入門檻,重點發展生態型、高端型產業;「五城」,是指閩侯大縣城、上街大學城、南嶼科技城、南通商貿物流城、青口汽車城。截至2013年4月,閩侯縣城新區的市民廣場、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閩都民俗園等項目已基本建成。這里將作為大縣城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閩侯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帶」、「五區」的布局結構是閩侯大縣城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一帶」,即閩江濱水休閑帶。閩侯將利用閩江的山水景觀和親水空間,形成生態休閑、親水娛樂和高檔居住區相融合的發展地帶。「五區」,即將甘蔗片區作為大縣城的主城區;竹岐片區作為綜合居住片區;關源片區作為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延伸產業園區,發展創意及高科技產業;金水湖片區依託優美的湖光山色,發展成集旅遊、觀光、房地產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打造新縣城的「世外桃源」;白沙片區則是小城鎮綜合改革區。 建設詳情 截至2012年底,閩侯縣城新區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廣場等項目基本建成,舊城改造安置房已封頂10幢,縣實驗幼兒園新園主體工程完工。四個試點小城鎮全年實施56個項目,完成投資55.8億元,青口體育館、中央公園和南嶼「兩園區」安置房等項目處在建設中,荊溪科技文體中心、綠地公園和白沙第二供水工程、116縣道改造等項目基本建成。
基礎設施方面,螺洲大橋南連接線、新南港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處在建設中,旗山大道東半幅(南嶼段)拓寬工程、邱陽河道路、南通新自來水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閩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排澇工程持續實施。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白沙孔元和南通洲頭精品示範村建設啟動,投入7500萬元實施山區道路提升改造,投入5418萬元保障10.7萬人安全飲用水。「造福工程」、農村改廁、廣播電視村村通及新一輪農網改造等年度任務完成。 古代,閩侯城鄉群眾靠中葯、青草葯治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當時境內馬尾由英國人辦一家「聖教醫院」,西醫、西葯開始傳入閩侯。民國27年把戒煙院改為閩侯縣衛生院,此後西醫逐漸發展。但廣大農村仍然嚴重缺醫少葯,各種病魔肆虐,1949年,年均死亡率高達30‰,人均壽命只有3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展防病滅病工作,1952年消滅鼠疫和天花,霍亂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傳染病得以預防和治療。50年代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80年代治理臟、亂、差,90年代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活動,血吸蟲病、絲蟲病、麻風病等基本被消滅。1985年初,閩侯縣被列為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第二周期婦幼衛生示範縣,婦幼保健工作得到極大的加強和發展。1990年縣人均壽命為70.1歲。1993年閩侯縣被評為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1994年,全縣婦幼、孕婦管理村達195個,佔66.3%;孕產婦系統管理2361人;保健管理5437人,保健覆蓋率98.4%;兒童「四苗」單苗接種率達99.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醫療衛生事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農村三級醫療網路日趨完善。至1994年底,醫療衛生機構有縣直屬單位6個、工業及其它系統36個,全縣15個鄉鎮設有中心衛生院3個、衛生院11個、村醫療點423個,行政村醫療點覆蓋率100%。全縣有醫務人員1701人,病床577張,增添B超等各項全套先進醫療器械設備8台,擴大醫療服務新項目130多項。 閩侯民間傳統體育有武術、游泳、龍舟等,並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武術源遠流長,清代就有武進士29人,出了武狀元宋鴻圖、武探花林培基。民國時,南嶼人周子和的虎形拳傳入日本,成為當今日本沖繩上地流空手道的始祖。陳春官是閩侯縣羅漢拳、香店拳的傳人之一,1957年、1960年、1962年三次參加省武術觀摩表演賽,均獲表演獎。1980年縣武術運動員參加福建省傳統武術比賽獲第三名。
閩侯溪河網布,具備游泳運動和龍舟競渡的良好條件。群眾性游泳渡江活動踴躍。1958年端午節,成立縣第一支女子龍舟隊。1979年縣業余少年體育學校游泳隊赴福州比賽,獲男女團體總分第一名,及個人18項冠軍。1986年閩侯縣男、女龍舟隊參加省龍舟調賽,尚干男隊獲第一名,並赴日本參加長崎龍舟選手賽,獲第二名。1988年6月,青口男子龍舟隊參加福清國際龍舟邀請賽,獲第二名;祥謙女子隊獲表演賽第一名。1989年9月祥謙女子龍舟隊參加武漢國際龍舟邀請賽,獲600米、1000米團體亞軍。1990年閩侯籍游泳運動員張曉峰在全國城市運動會上榮獲4枚金牌,同年10月,參加全國游泳錦標賽,又獲金牌1枚。
全縣機關、農村、學校,普遍開展籃球、排球、乒乓球、棋類、跑步等體育活動,學校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活動的施行面達100%,達標率達93.6%。1994年,閩侯縣被評為省《鍛標》工作先進縣。 在閩侯傳播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道教是最早傳入閩侯的。漢代的介琰,受元一無為之道,隱於方山(今閩侯五虎山)。佛教始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在侯官縣越王山(今福州)建紹因寺。天主教傳入閩侯,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基督教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傳入甘蔗。這些教派由於不同時代統治階級的倡導或抑制而有盛有衰。閩侯縣解放時(1949年8月17日),道教、佛教均已衰落,大佛寺和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仍有宗教活動,尚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徒2186人。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宗教活動基本停止,寺院教堂大部關閉或改作他用,教徒銳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縣政府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健全宗教機構,充實宗教幹部,各教派先後恢復活動。1993年,縣成立佛教協會,有會員556人;開放基督教堂(點)38個,有教徒1.6萬人;天主教堂(點)7個,有教徒近3千人;在冊道教宮觀18座,道士50餘人。
⑥ 福州公交路線
到鼓山的:
1、在青口站乘 31路到 匯達廣場 站下車,在該站 815路 到 下院 站下車
2、青口站乘 31路 到 台江廣場 站下車,在該站轉 29路到 下院 站下車
這兩個都差不多拉。
到西湖的:
在青口站乘 31路到 三盛實業站下車,專 1路。到西湖下車就可以了。
到森林公園:麻煩點,要轉兩次車。
1、青口站乘 31路 到 三盛實業 站下車,在該站轉 801路或 1路或 8路到 道山路口 站下車,在該站轉 54路到 森林公園 站下車
2、青口站乘 31路 到 三盛實業 站下車,在該站轉 8路 到 連潘 站下車,在該站轉 802路(森林公園) 到 森林公園 站下車
到左海公園:
車是有車,不過,我認為你還是別單獨跑左海,左海公園和西湖公園是連在一起的。你去逛西湖的時候,就可以順便去左海了。在西湖的門口,有個木棧道,就是直接通往左海公園的。西湖的後面也可以走到左海去。。隨便問個人都知道怎麼走。
如果你非要坐車去。
青口站乘 31路 到 三盛實業 站下車,在該站轉 8路或者805路 到 天峰 站下車 走點路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