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
鄉村公共設施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鄉鎮企業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內織建設的用於鄉村容社會公眾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務設施。比如鄉村文化教育設施、鄉村醫療衛生防疫設施、鄉村文藝娛樂設施、鄉村體育設施、鄉村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鄉村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鄉村商業金融服務設施、鄉村行政管理與社會服務設施等。也就是為鄉村人口和社會服務的公共建築設施。
公益事業即直接或間接地為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和居民生活服務的部門、企業及其設施。主要包括自來水生產供應系統、公共交通系統、電氣熱供應系統、衛生保健系統、文化教育系統、體育娛樂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園林綠化系統等。
㈡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區別
基礎設施就是比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路燈,通訊,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除了包括這些基礎設施外還比如圖書館,健身器材,農技服務等
㈢ 下山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村內現狀有完小、村辦公室、活動室等。 制建設成效顯著;文化建設呈現全新局面;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在「十二五」到來之際,江西坡鎮將緊抓資源、交通、民族文化等優勢,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實現江西坡鎮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目標。 --人口總數:2769人 農業人口:2756人 非農業人口:13人 --行政區面積:2.12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2081.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 發展口號: --所轄村:河邊,孟家嶺,馬場坑,屯底下,譚家院,黃家院,於家灣,新田坡 生產總值:230.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蔬菜 名特產品:蔬菜
--辦公所在地:下山村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6畝(其中:田20畝,地336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8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核桃、油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畝;草地438
㈣ 如何做好農村公共服務文化設施的規劃
當前我國眾多的農村地區都面臨著發展規劃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城鎮化建設缺乏合理布局,缺少合理規劃,盲目動遷,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政策失誤。對於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普遍存在發展布局不合理、建設比例不協調、建設順序混亂的問題,嚴重的會給村鎮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對此,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上,應全面提升農村發展規劃設計的理念,在政策制定上尊重當地的發展特點,建設真正的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村鎮規劃,建設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設的原則,並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監管體系:
1.進一步加大涉農開發政策的保障力度,中央財政應拿出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地區建設完善的建設規劃管理體系。對於農村地區的發展來說,新型城鎮化建設僅僅是一個發展載體,更應當全面考慮,合理進行農村建設規劃。既要從財政政策上給予充分的資金保證。又要讓村鎮建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從科學的發展理念上看,應盡快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2.對農村地區的這種特殊習慣進行「拾遺補缺」式的優化,而不能粗暴的照搬城市整齊的設計模式。
3.注重對農村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保留農村特有的生態和特色。農村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文化的發源地。農村地區的環境和生態景色是一個地區自然資源的直接體現,也是這個地區人文面貌的主要方面。對鄉村繼續建設規劃時,應注重對農村地區原有自然地理形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盡量保持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農村地區環境優雅,擁有干凈的水、土壤、生態良好的生態系統,不能在對農村地區進行改造的同時,將這些稀缺的資源全部破壞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應對村莊周邊的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對資源供應能力和廢物吸收能力的需求壓力,特別要以建設鄉村規劃的「生態承載力」為主要指標。
4.尊重與保護農村的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特徵及其自然特徵的傳統布局,這不僅是我國村莊整治建設的第一要務,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託,特別是發展農村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的重要資源。
5.尊重和保護自然。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對農村的開發和建設,應更加註重自然環境的保護。特別是涉及到農業和生態用地的保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應成為鄉村規劃管制的重點指標,成為農村地區建設的紅線。要更加自覺的保護和利用農村資源。因為現在的鄉村社會,擁有自然美景、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獨特性都是十分難得的,在城市和農村雙向發展時,更應強調對大自然財富的共享。
㈤ 如何構建美麗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間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文化站、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長,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讓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強化規劃引領,推動一村一個規劃。要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民實際需要等要素,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細化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區塊的定位,合理安排村莊的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布局、建築形式、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美麗鄉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麗鄉村的差異化上找出路,加強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無縫銜接,確保一村一個規劃能落地、可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導節約集約,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發展理念,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費。引導鄉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聚,向農民推薦節地建築戶型,實現鄉村住宅用地集約化;引導村辦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聚,減少佔用非農建設用地數量,實現鄉村非農建設用地集約化,挖掘鄉村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切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4、傾聽農民心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和圖片展、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讓家家戶戶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鄉村規劃要由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美麗鄉村規劃變成農民的美麗鄉村建設願望。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和積極吸收農民的意見,讓農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策、自己建設、自己管理,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5、尊重農民意願,推進特色民居建設。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護、挖掘和傳承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面落實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切實改變鄉村民居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設模式,確保鄉村特色民居數量穩步增長、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和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村不見新貌的怪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6、夯實產業支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要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發展精準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精深加工農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經濟協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引導農民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新興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檔次,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吃住行游購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的產業開發和項目經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強鄉村的產業,增強農民增收後勁。
7、加強村莊整治,提高生活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活動,重點抓好交通沿線、河道溝渠、村莊庭院和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實施鄉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點開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主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點、中轉站、無害化處理場等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利用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畜禽養殖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嚴格落實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加強鄉村水域保護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
8、培育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文化內涵。要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古農具、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針對新型農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有演出看、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報讀、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內文體活動、有籃球、排球等室外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堅決遏制鄉村賭博迷信之風,營造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
9、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要推進鄉村網格化社會管理,配備專職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由過去浮在面上變為沉到下面、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服務,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需求及時服務,實現鄉村社會管理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建立鄉村多元化調處機制,整合綜治、司法、信訪、治保等基層工作力量,加大調處力度,及時化解影響鄉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採取法律講座、以案說法、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幫扶管理,提高美麗鄉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機構設置,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責權關系,引導農民參與鄉鎮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提高鄉鎮的財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經驗,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強化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㈥ 誰有《CECS 354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准》,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准 電子版的就行
電子版的,請採納
㈦ 屯佃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1. 行政辦公設施
屯佃村行政辦公設施主要為村莊中部村委會和居委會。
2. 醫療設施
村醫療室在1998年建設,現有3名醫生,基本滿足村民日常小病的需求。村民生大病常去解放軍309醫院或永豐醫院就醫。
根據村委會提供資料,本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為1860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300人。
3. 商業設施
屯佃村商業設施較多。
北清路北側有現狀早市。早市在90年代初在村莊內形成,1997年搬到北清路以北。開市時間為每天6:00~11:30,主要進行商品批發。經商人員主要為外來人口,本村有30多人。
村委會南側有夜市,於2003年建設。開市時間:每天13:00左右開始,主要進行商品零售。經商人員主要為外來人口。
村委會前主要道路、村莊東南部入口處有集中商業設施,超市、飲食店、葯店、浴室、理發店、家電維修、照相館等,設施種類豐富。
另有多處零散商業設施分布在村莊各處,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4. 文體活動設施
村委會北側有健身廣場,面積710平方米。
村委會南側有新建文體中心,能舉行較大規模的演出。文體中心內另有乒乓球室、圖書室、棋牌室等。本村有一個評劇團,2006年正式成立,有26名成員,在節日時進行演出,也在附近其他村莊進行演出。
村內另有多處娛樂設施,分布在村莊各處。
5. 教育設施
本村有小學2所,幼兒園2所。
屯佃小學成立時間較長,於1984年由村莊東側搬至現狀村莊東南部。現有14個班級,460名學生,其中本地學生91人;有教師30名。
永豐實驗學校位於村莊西南部,於2005年成立,為私立學校。現有16個班,680名學生,其中675名為外來學生。
村委會處有幼兒園1處,有12名學生,其中6名為本村學生;教師2名。
北清路以北有親親寶貝幼兒園,於2000年成立,有學生42名,其中本村學生11名;教師3名。
6. 浴室
公共浴室3處,個人承包經營。衛生條件較差。
7. 公共廁所
村莊內有簡易公共廁所9座,村莊北側早市旁有環衛局新建公共廁所1處,條件較好。
根據發放的問卷調查,村民最急切希望馬上改造的設施是:道路設施(60.2%)、垃圾收集(50.8%)、污水排放(42.0%)、供水飲水 (33.7%)、醫療站(26.0%),其次比較多的是:雨水排放(22.1%)、集貿市場(19.9%)、停車設施(16.0%)、村莊照明(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