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務服務中心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
自198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行政法研究會成立至今,我國集中式行政法典的創制已有20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後頒布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公務員法》等。這些集中式行政法典既是行政權力運行的規則,同時也貫徹了許多先進的法律理念,為新的執法方式的產生奠定了法律基礎。其中與行政審批服務機構的產生有密切關系的法律規則和法律理念主要有:
1、行政便民。行政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當盡可能採用便捷方式,方便行政相對人與政府打交道,並為行政相對人提供周到的服務。我國許多法律對此都規定了具體的、可操作的「便民」措施,有的甚至將「便民」直接確定為法律原則。
2、行政公開。行政公開是指行政機關的重大行政行為或與公民權利義務直接相關的行政行為,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公民知曉,以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則對應著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
3、行政效率。法律主要通過一些保障規定而保證行政效率。第一,在保障行政相對人基本人權和公平行政的前提下,規定簡易行政程序,使行政手續簡單化。第二,設置時效或期間制度,使行政行為的各個步驟都受到法定時間的限制而不得拖延。行政機關的拖延,可能造成默許相對人的權利。第三,規定替代制度,即在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能履行法定義務時,由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由其他工作人員代為履行的制度。
Ⅱ 行政服務大廳都是辦理哪些業務
行政服務大廳窗口的職能設置因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需要而議,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窗口。 婚姻、生育、戶籍、教育、就業、醫療、司法行政、出入境、納稅、社會救助、交通、文化體育、住房、民族宗教、知識產權、職業資格 、消費維權、招商引資等。
(2)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法律中心擴展閱讀
創建目的
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建設以便民、高效、廉潔、規范為宗旨,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並聯式審批、陽光下作業、規范化管理」的運行模式。
集中辦事,方便群眾
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在中心設立窗口集中辦公,將行政相對人需要跑多個部門才能辦成的事,變為只跑中心一處就能辦成,極大地方便了辦事群眾。「變群眾跑為幹部跑」,「變外部跑為內部跑」,真正體現了人民政府以民為本的思想和為民服務的宗旨。
加強監督,提高效率
在中心的統一要求、組織、監管和協調下,對進入中心的所有審批事項都作出公開承諾、限時辦結;特別是通過並聯審批,切實簡化了辦事程序、有效提高了辦事效率。
同時,通過各單位之間、窗口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中心管理人員和社會公眾相結合的監督,使監督工作更好地落到實處。
陽光作業,防止腐敗
建立公開、透明的告知制度,服務項目、受理條件、辦事程序、辦結時限、收費項目、收費標准、辦事結果、行為規范、管理規章等全面公開,實行陽光作業;
保障了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保證了行政審批的公正與規范,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了暗箱操作、權力尋租、「吃拿卡要」等腐敗現象的發生,改善了政府及其部門的形象。
規范收費,有利財政
嚴格按規定標准收費,減少了部門自由裁量收費數額的隨意性,全部收費直接進入財政統一賬戶,透明了各部門資金狀況,方便了財政對各部門資金的有效監管,防止了資金流失,保證了財政收入。同時,擴大了財政資金的調度空間,並為減小部門收入差距提供了方便。
行政服務中心原名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又叫政務服務中心 ,是集信息與咨詢、審批與收費、管理與協調、投訴與監督於一體的綜合性行政服務機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要充分發揮服務中心(即政務(行政)服務中心)作用。
在我國,綜合行政服務機構大都產生於本世紀初,尤其是《行政許可法》頒布前後。據有關統計資料,全國已有不同層級的綜合行政服務機構3300多家,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縣市。
我國綜合行政服務機構的產生,順應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和服務程序的一種新的探索。其產生的原因大體可分為事實原因和法律原因。
Ⅲ 行政服務中心是干什麼的
行政服務中心又叫政務服務中心 ,是集信息與咨詢、審批與收費、管理與協調、投訴與監督於一體的綜合性行政服務機構。是地方政府的各職能部門集中辦理、聯合辦理、統一辦理各項行政許可、非許可審批和公共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
為更好說明,此處以佛山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來的職責來做介紹:
(一)承擔政務服務運行管理職責,統籌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標准化、流程再造和優化服務工作。
(二)推進政務服務模式改革創新,配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關工作;
(三)統籌推進審批服務相對集中和窗口綜合服務工作,為市民和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負責進駐中心窗口及人員的日常管理,協調、監督進駐單位公開、公平、公正辦事,有序、高效運作,優質、廉潔服務。
(五)負責全市政務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管理,指導、協調中心之外有關職能部門的政務服務工作。
(六)會同監察機關實施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參與全市政務服務的考評和監督工作。
(七)統籌管理政務服務數據。
(八)負責佛山市12345行政服務與行政投訴熱線的規劃建設和運作管理,指導各區開展熱線工作,協調、監督熱線各級成員單位的有關工作。
(九)會同市政府辦公室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十)宣傳和督促落實市政府投資優惠政策以及便民利民措施,受理有關咨詢與投訴。
(十一)管理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十二)指導各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
(十三)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3)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法律中心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促進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提高依法行政和政務服務水平,現就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重要性和總體要求
1.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重要性。
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對於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對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務,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政務公開不斷深化,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全方位推進,政務(行政)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發展迅速,服務群眾功能不斷完善。
但是,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政務公開方面,有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現象,有的公開內容不全面、程序不規范,有的不能妥善處理信息公開與保守秘密的關系,政府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健全;政務服務方面,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服務中心運行缺乏明確規范,公開辦理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等。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解決這些問題,堅持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加大推進政務公開力度,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穿於政務服務各個環節,以公開促進政務服務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保障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和監督政府工作。
2.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總體要求。
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按照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及時、准確、全面公開群眾普遍關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進一步改進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推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
Ⅳ 政務服務中心屬於那個部門管
政務服務中心(簡稱政務中心)是人民政府設立的集中辦理本級政府許可權范圍內的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確認、行政徵收以及其他服務項目的綜合性管理服務機構,也是加強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的重要平台。
政務服務中心一般為政府行政機構,如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為市政府辦公廳歸口管理的正局級行政機構 。省政務公開辦公室作為省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4)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法律中心擴展閱讀:
主要職責
負責對各部門進駐審批和服務事項集中辦理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對進駐窗口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培訓和日常考核。
進駐部門窗口由各進駐部門首席代表和工作人員組成,負責為企業和群眾辦理納入市政務服務中心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
Ⅳ 政務服務大廳的功能是什麼
1、集中辦事,方便群眾
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在中心設立窗口集中辦公,將行政相對人需要跑多個部門才能辦成的事,變為只跑中心一處就能辦成,極大地方便了辦事群眾。
2、加強監督,提高效率
在中心的統一要求、組織、監管和協調下,對進入中心的所有審批事項都作出公開承諾、限時辦結;特別是通過並聯審批,切實簡化了辦事程序、有效提高了辦事效率。
3、陽光作業,防止腐敗
建立公開、透明的告知制度,服務項目、受理條件、辦事程序、辦結時限、收費項目、收費標准、辦事結果、行為規范、管理規章等全面公開,實行陽光作業,保障了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保證了行政審批的公正與規范,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了暗箱操作、權力尋租、「吃拿卡要」等腐敗現象的發生,改善了政府及其部門的形象。
4、規范收費,有利財政
嚴格按規定標准收費,減少了部門自由裁量收費數額的隨意性,全部收費直接進入財政統一賬戶,透明了各部門資金狀況,方便了財政對各部門資金的有效監管,防止了資金流失,保證了財政收入。
(5)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法律中心擴展閱讀:
政務服務中心一般為政府行政機構,如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為市政府辦公廳歸口管理的正局級行政機構。安徽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管理機構是省政務公開辦公室(對外掛省政務服務中心牌子),同時,省政務公開辦公室作為省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省政務公開辦為省政府辦公廳內設機構。長沙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與市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內設辦公室、業務指導處、信息公開處、窗口管理處、政府熱線管理處、監察室。
Ⅵ 政務服務大廳的功能是什麼
行政服務中心的建立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應該說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平台。主要功能是:
1、能夠在線查看辦事指南,了解辦事需要的申請材料、辦理流程、辦理時限等信息。
2、能夠在線直接提交申請,在線填寫申請表格等材料共政務中心窗口預審核。行政服務中心的建立是滿足政府和市場主體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從政府來看,行政服務中心這一形式,不僅能有效的體現政府公共權利,而且被市場主體所認可,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減少了企業成本,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
3、能夠在線通過即時聊天工具進行咨詢。這是因為:一是「中心」通過窗口式服務,使辦事企業和群眾與政府工作人員零距離接觸,面對面辦公,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使企業群眾有親近感和親切感。
4、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在線對政務服務全過程進行投訴。行政服務中心的建立是實現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的重要平台。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是政府的一項施政基本制度。而行政服務中心的建立對於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廉政建設,構建和諧操作平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5、能夠在線提交一些好的意見或建議,以便提升政務服務工作的質量。能較好的服務於企業,再加上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使解決問題的效果更加理想。同時,通過「中心」的協調和監督,不僅能有效的減少推委、扯皮,而且能從制度上保證行政許可的有效實施。
Ⅶ 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屬於什麼性質的事業單位
屬於全額撥款的行政單位,不是事業單位。
行政服務中心原名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又叫政務服務中心 ,是集信息與咨詢、審批與收費、管理與協調、投訴與監督於一體的綜合性行政服務機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要充分發揮服務中心(即政務(行政)服務中心)作用。
行政單位,有財政全額撥款,實施行政行為均屬於行政單位。
(7)政務服務大廳公共法律中心擴展閱讀:
行政服務中心的管理與運行主要適用於:《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公務員法》等。
其中要求行政審批服務機構的主要法律義務都有:
1、行政便民。行政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當盡可能採用便捷方式,方便行政相對人與政府打交道,並為行政相對人提供周到的服務。我國許多法律對此都規定了具體的、可操作的「便民」措施,有的甚至將「便民」直接確定為法律原則。
2、行政公開。行政公開是指行政機關的重大行政行為或與公民權利義務直接相關的行政行為,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公民知曉,以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則對應著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
3、行政效率。法律主要通過一些保障規定而保證行政效率。第一,在保障行政相對人基本人權和公平行政的前提下,規定簡易行政程序,使行政手續簡單化。第二,設置時效或期間制度,使行政行為的各個步驟都受到法定時間的限制而不得拖延。行政機關的拖延,可能造成默許相對人的權利。第三,規定替代制度,即在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能履行法定義務時,由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由其他工作人員代為履行的制度。
Ⅷ 政務服務中心主要工作是什麼
(一)負責組織、指導行政許可事項的審批服務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有關行政許可制度改革方面的地方規范性文件,監督實施國家、省市有關行政審批工作的方針、政策的貫徹情況進行督查。
(二)牽頭組織實施軟環境建設工作;擬定軟環境建設工作意見及有關規章制度並監督實施;負責指導軟環境建設工作;負責軟環境建設宣傳及調研工作。
(三)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單位)進入中心開設服務窗口;指導和協調有關部門(單位)辦理行政許可、便民服務等事項;負責對行政許可項目辦理情況督查;組織、協調投資項目行政許可事項的聯審和部門(單位)之間的業務銜接。
(四)負責各部門(單位)駐中心辦事窗口信息數據的採集、統計、分析、上報;會同有關部門實施中心集中收費管理。
(五)負責制定中心各項規章制度、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配合區有關部門對各部門(單位)進駐窗口人員的審核;負責對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受理對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員違規違紀投訴的查處。
(六)組織實施對機關軟環境建設的社會評估和日常督查工作;對涉企檢查、培訓、收費及集中年檢等行為進行管理、監督;牽頭組織開展機關社會評議活動。
(七)負責受理軟環境建設方面的投訴、舉報,協調督促各有關部門按規定作出相應的處理或整改措施;負責「綠卡」的發放管理。
(八)承辦上級交辦的其他事項。
Ⅸ 政務服務中心窗口提供的審批等服務是否屬於行政執法行為,是否屬於行政執法過錯
政務中心的審批項目屬於行政審批,是依法行政的范疇,但不屬於行政執法行為,不屬於行政執法過錯。
行政執法行為指行政主體依據法律、法規、規章,針對具體的、特定的相對人或行政事務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的目的,是通過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完成國家實行行政管理職能。行政執法的結果直接影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實施的主要行政行為,是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
行政執法行為的分類:
一、行政許可
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主要包括:
1、准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特定活動的許可,如投資立項、進出口管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葯品生產許可等。
2、賦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特定權利並且具有數量限制的許可,如開發利用土地、礦產、水等自然資源,公共汽車運營線路等。
3、資格資質方面的許可,如公務員、律師、執業醫師等職業關資格許可,施工企業、設計單位等的資質許可。
4、對特定物的檢測、檢驗和檢疫。
5、確定主體資格方面的許可,如企業法人登記、社會組織登記。
二、行政處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 依照有關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由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制裁。
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三、行政強制
指行政執法機關為實現行政目的,對管理相對人的財產、身體及自由等予以強制採取的措施。其種類主要有:
1、代執行,如違法建築物的強制拆除、代出義務工等。
2、執行罰,最典型的如滯納金。
3、人身強制,如強制拘留、強制傳喚、強制隔離、強制檢查公民身體(尤其是在預防傳染病時)等。
4、財產強制,如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劃撥銀行存款,對腐爛變質食品實行的強制銷毀等。
5、在其職權范圍內進出生產經營場所的強制檢查。如現場檢查安全生產狀況,發現問題要求及時處理。
6、對產品或者商品的強制檢驗。
7、緊急狀態時,臨時緊急徵用交通工具或者其他財產。
8、緊急狀態時,進入或處置土地、建築物、住宅。如為了防止火災蔓延,拆除或者破損毗鄰的建築物。
9、其他,如《遊行示威法》規定的強制解散,拒不解散的,強制帶離現場。
四、行政徵收
指行政實施主體憑借國家強制力,依法向行政管理相對人強制、無償徵集金錢或實物的行為。其種類主要包括征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兩種。
五、行政給付
指行政實施主體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等情況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依法賦予其一定的物質權益或者與物質有關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一般是給付金錢或者實物。其種類主要有:
1、撫恤金。這是最常見的形式,如對犧牲、病故、殘疾人員的撫恤金,軍烈屬、復員退伍軍人的生活補助費等。
2、特定人員離退休金。如民政部門管理的軍隊離休幹部的離休金、生活補助費、副食品價格補貼、護理費、喪葬費等。
3、社會救濟、福利金。如對農村五保戶、貧困戶以及流浪乞討人員的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等。
4、自然災害救濟金及救濟物資。
六、行政確認
指行政機關依法對管理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或者有關法律事實進行審查,給予確定、認定、證明(或否定)並予以宣告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有:
1、公安行政確認:主要是對交通事故的車輛、物品、屍體、路況及當事人的生理、精神狀態的檢驗和鑒定;對交通事故等級的確認;對當事人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等。
2、民政行政確認:主要是對現役軍人死亡、傷殘性質的確認;對烈士紀念建築物等級的確認;對結婚條件的確認等。
3、勞動行政確認:主要是對傷亡事故原因、責任的確認;對鍋爐壓力容器事故原因和責任的確認等。
4、衛生行政確認:主要是對食品衛生的確認;對新葯及進口葯品的鑒定;對醫療事故等級的鑒定等。
5、經濟行政確認:主要是對產品標准化的認證和計量器具的檢定、產品質量認證;對商標和專利權的審定;對著作權屬的確認;對動植物檢疫的確認;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等。
6、司法行政確認:主要指《公證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有關確認。
七、行政裁決
指行政實施主體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行政行為。
除了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領域設有專門的行政裁決外,《土地管理法》、《草原法》、《食品衛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葯品管理法》等法律,也對侵權賠償爭議和權屬爭議作出規定,授權有關行政機關對這些爭議予以裁決。其種類主要有:
1、權屬糾紛的裁決。包括對草原、土地、水、灘塗及礦產等自然資源的權屬爭議和房產方面糾紛的裁決。
2、侵權糾紛的裁決。例如,對侵犯商標權、專利權引起的糾紛,分別由工商、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裁決。
3、承辦處(室)損害賠償糾紛的裁決。這種糾紛廣泛存在於食品衛生、葯品管理、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許多方面。通過裁決確認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
八、其他
主要指不適合上述分類的其他行政職權,如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規劃與計劃、行政獎勵、行政調解、行政指導、備案、登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