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是哪些方面
一是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並且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合理界定與調整中央與地方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與事權,有效實行轉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歐盟國家的經驗表明,確立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非常有必要。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部分內容,而其中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兩部分是專門針對社會最低收入人群的。在保證最低社會保障、初級衛生保健、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保護貧弱者為重點,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從而實現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
三是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制和模式。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是公共服務創新的核心內容。要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實行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對那些不具有規模經濟特徵、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公共服務項目,逐步向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對那些規模經濟特徵明顯、進入門檻較高的公共服務項目,主要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的競爭;對仍要依靠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防疫等重大項目,要加強監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視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解決「三農」問題,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和著眼點。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採取堅決措施,增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調整供求結構,保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 鎮政府職能
鄉鎮政府「上聯國家、下接鄉村社會」的獨特紐帶地位決定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從構建和諧農村過程中國家政權機關發揮的實際作用來看,鄉鎮政府與廣大農民的期盼還有一定的距離。換言之,構建和諧農村必須從調整、轉變鄉鎮政府的職能開始。 零稅費時代的到來,使鄉鎮政府職能歸位成為可能。
一、社會管理職能。
鄉鎮政府是國家最基層的政權機關和最基本的獨立行政單元,具有執行國家意志的義務和保一方平安的責任。對鄉村社會進行管理,是政府的首要職能,包括:
1.貫徹執行上級的各項方針政策,保障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
2.加強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調節和處理好各種利益矛盾和糾分;
3.根據鄉村社會的需要,組織制定和推動落實經農民認可的鄉規民約,構建和諧的鄉村社會等。鄉鎮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應逐步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壓力型」向「人性化」轉變,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
二、發展經濟職能。
發展農村經濟是農民走向富裕、鄉鎮自身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但是,鄉鎮政府參與經濟應由強迫農民種這種那的「直接型」轉向提供各種「軟服務」的「間接型」。包括1.組織制定本鄉鎮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地域產業特色;2.組織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環境、硬體環境、社會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3.通過推動和引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指導農村生產,提高農村生產組織化程度;4.加強信息服務,密切本地農產品的市場銜接,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三、公共服務職能。
普及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繁榮農村文化,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等,組織好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應,要求鄉鎮政府逐步淡化「統治型」、「官本位」的色彩,實現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四、基層建設職能。
1.抓好農村黨組織建設,包括鄉鎮黨委、村黨支部領導班子的推薦與選配,農村黨員的發展和管理,黨員幹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等;
2.抓好村委會班子建設,依法指導和幫助組織好鄉村基層組織和社區自治,為落實公民在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等方面的民主權利創造條件;
3.抓好農村思想建設,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倡導鄉村社會文明新風;
4.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設,敞開群眾表達意願的渠道,建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程序和機制。此外,鄉鎮政府還應在打造「信用政府」、「效率政府」、「廉潔政府」上下功夫。
以上是從大類來說,如果要精細到范圍管理,那就包括很多方面,就很難一一列全了。但是可以參照它屬於上面4個那個方面來定性。
3. 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做什麼
公共服務中心承來擔13項工作自職能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關服務工作
▲五保戶的供養服務工作
▲農村醫療救助服務工作
▲低收入家庭認定和臨時救助服務工作
▲住房、取暖、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服務工作
▲各類重點優撫對象補助、優待資金的發放,醫療待遇和解決住房困難等服務工作
▲救濟救災中的事務性工作
▲指導孤殘兒童監護、生活無著人員的救助、居家養老服務等社會福利工作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服務工作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統計、培訓、轉移及涉農法律法規宣傳、農業生產保險宣傳普及工作
▲就業服務工作
▲勞動保障宣傳咨詢等服務工作
▲農村養老保險經辦工作
4. 如何發揮鄉鎮政府行政職能
一是引導發展農村經濟職能。我國入世後,消除了關稅「壁壘」,國外低價高質的農副產品大量湧入,而且由於進口關稅的減少和成本的降低,其進入我國市場的銷售價格將大大低於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這必然會造成我國農副產品「賣難」。因此,鄉鎮政府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已迫在眉睫。這是當前鄉鎮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二是市場培育職能。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形成與外地大市場相銜接的網路,為農民增收架設「金橋」,是鄉鎮政府的首要職能。目前,多數鄉鎮市場功能還顯得很單一,與產業化的要求還很不適應。今後,要進一步提升完善市場功能,廣辟流通渠道,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鼓勵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隊伍,清除各種關卡和亂收費,保證農產品銷售暢通無阻,推動產業化健康發展。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職能。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投資環境,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需要,它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首先是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強農業抗禦災害的能力。其次是包裝整合小城鎮建設資源,提升小城鎮建設功能。
四是科技服務職能。科技知識是廣大農民致富的「金鑰匙」。基層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廣泛傳播科普知識,組織一批科技愛好者成立農民科普協會,健全科普網路,有針對性地舉辦農民培訓班,傳播實用技術。建成一批科技示範村,科技示範基地,科技示範戶,讓農業科技成為他們致富的「靈丹妙葯」。
五是引導發展生產職能。鄉鎮政府要勇當「掌舵人」、「導航者」,因地制宜,調查研究,幫助各村出點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導村組幹部轉變
觀念,增強素質,及時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農民解除後顧之憂。
六是公共事業管理職能。鄉鎮政府不僅擔負著一方經濟發展的重任,而且還擔負著地方事業發展重要職責,負有對教育、文化、衛生、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公開事業的服務管理職能。
5.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6.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哪些方面
轉變政府職能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專方政府在轉變政府職屬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地方政府在履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方面還存在嚴重的缺位、越位和錯位現象.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黨中央制定的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文章從轉變政府執政理念、加快體制創新和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了強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履行公共職能效率的政策建議.
7. 鄉鎮人民政府的職能、職責是什麼
鄉黨政機構具有黨委和政府兩種職能,黨委領導政府工作,主要是政治思想和方針政策的領導,幹部的選拔,考核和監督,經濟和行政工作中重大問題的決策。鄉政府是基層國家行政機關,行使本行政區的行政職能。
一、黨委工作職責:(1)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堅決貫徹執行。(2)保證監督職能。(3)教育和管理職能。(4)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的職能。(5)負責抓好本鄉 黨建工作、群團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聞宣傳工作。(6)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給的其他工作任務。
二、政府職能:(1)制定和組織實施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資源開發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方案,組織指導好各業生產,搞好商品流通,協調好本鄉與外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抓好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開發,不斷培育市場體系,組織經濟運行,促進經濟發展。(2)制定並組織實施村鎮建設規劃,部署重點工程建設,地方道路建設及公共設施,水利設施的管理,負責土地、林木、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好護林防火工作。(3)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政、計劃生育、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綜合性工作,維護一切經濟單位和個人的正當經濟權益,取締非法經濟活動,調解和處理民事糾紛,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定。(4)按計劃組織本級財政收入和地方稅的徵收,完成國家財政計劃,不斷培植稅源,管好財政資金,增強財政實力。(5)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6)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