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昆石有什麼特點
崑山石產於崑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馬鞍山所產之石與眾不同,舉世獨奪,所以稱為巧石,又名玲瓏石。崑山石開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來被視為藝術欣賞品。 崑山石天然多竅,色澤白如雪、黃似玉,晶瑩剔透,形狀無一相同。故喜愛者都視為珍奇,競相重價購買,如偶然得一精品,更是深藏不肯輕易出示。他方人亦爭相求購以供清玩。宋代以來屢有玉石愛好者郵書乞取崑山石的記載。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一書中寫道:「崑山石……以白色者為貴。」
⑵ 崑山石的歷代文人對昆石的贊美
(1)宋·石公駒—玲瓏石
崑山產怪石,無貧富貴賤悉取置水中,以植芭蕉,然未有識其妙者,余獲片石於婦氏,長廣才尺許,而峰巒秀整,岩岫崆yáng(山凶),沃以寒泉,疑若浮雲之絕澗,而斷嶺之橫江也。乃取蕉萌六植其上,擁護扶持,今數載矣。根本既固,其末浸蕃。余玩意於此,亦豈徒役耳目之欲而已哉。
薿薿六君子,虛心厭蒸煩。相期謝塵土,容於水石間。
粹質怯風霜,不能嘗險艱。置之或失所,保護良獨難。
責人戒求備,德豐則才慳。我獨與之友,目擊心自閑。
風流追鮑謝,秀爽不可攀。如此君子者,足以激貪頑 。
小人類荊棘,屈強污且奸。一旦遇翦薙,不殊草與蕑。
視此六君子,豈容無腆顏。
(2)宋·陸游—昆石詩
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3)宋·楊備—昆丘
雲里山花翠欲浮,當時片玉轉難求。卞和死後無人識,石腹包藏不採收。
(4)宋·范成大一水竹贊並序
崑山石奇巧雕鎪,縣人采置水中,種花草其上,謂之水窠,而未聞有能種竹者,家弟至存遺余水竹一盆,娟凈清絕,眾窠皆廢。竹固不俗,然猶須土壤栽培而後成。此獨泉石與俱,高潔不群,是又出手其類者。贊曰: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偉茲孤根,又過於清。尚友奇石,弗麗乎土。濯秀寒泉,亦傲雨露。
辟穀吸風,故射之人。微步凌波,洛川之神。蟬脫泥塗,同於絕俗。直於高節,此君之獨。
棐幾明窗,不受一塵。微列仙儒,其孰能賓之?
(5)宋·曾幾—乞崑山石
余頗嗜怪石,他處往往有之,獨未得崑山者,拙詩奉乞,且發自強明府一笑。
崑山定飛來,美玉山所有。山祗用功深,剜劃歲時久。崢嶸出峰巒,空洞閉戶牖。
幾書煩置郵,一片未入手。即今制錦人,在昔伐木友。嘗蒙投綉段,尚闕報瓊玖。
奈何不厚顏,尤物更乞取。但懷相知心,豈憚一開口。指揮為幽尋,包裹付下走。散帙列岫窗,摩挲慰衰朽。
(6)元·張雨—得昆石
昆丘尺璧驚人眼,眼底都無嵩華蒼。隱若途環蛻仙骨,重於沉水辟寒香。
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與作先生怪石供,袖中東海若為藏。
(7)元·張雨—雲根石
隱隱珠光出蚌胎,白雲長護夜明台。直將瑞氣穿龍洞,不比游塵汗馬嵬。
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鶴駕會頻來。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於今卧草萊。
(8)元·鄭天佑—得崑山石
昆岡曾韞玉,此石尚含輝。龍伯珠璣服,仙靈薜荔衣。
一泓天影動,九節潤苗肥。閱世忘吾老,蒼寒意未遲。
(9)元·顧瑛—次琦龍門游馬鞍山
馬鞍之山幽且佳,回岩疊巘多僧家。雞唱推窗看曉日,海色爛爛開紅霞。
人言茲山出美玉,一草一木皆英華。石頭嶄岩踞猛虎,藤蔓葷確纏長蛇。
我昔春遊春日斜,山僧攜酒邀相遮。仙樂雲中降窈窕,天風松下吹袈裟。
簡師石室憩瀟灑,一籬五色薔薇花。夜吹鐵笛廣公院,聯詩石鼎烹新茶。
君今好奇良可誇,躡雲著屐追麏麚。詩成大字寫絕壁,山靈衛護行人嗟。
歸來自駕白牛車,徐州九點元非遐。下方盔賊聚如蟻,視之不啻恆河沙。
(10)明·王稚登—失題
粉蝶藏青巘,相攜勝侶行。雷焚寺里塔,潮打石邊城。
地想金曾布,山將玉得名。故鄉無百里,已有白雲生。
(11)明·吳寬—玉峰
昆岡玉石未俱焚,古樹危藤帶白雲。小洞煙霞藏術客,下方蕭鼓賽山君。
千家居屋黃茅蓋,百里行人白路分。更上雙峰最高處,滄溟東去渺斜曛。
(12)明·吳祺—馬鞍山
卓哉奇絕峰,佳氣時融融。孕茲一方秀,屹為諸山雄。
下極人楚麗,中藏石玲瓏。流盼曠原壤,信知造化工。
(13)清·歸庄—崑山石歌
昔之崑山出良璧,今之崑山產奇石。出璧之山流沙中,產奇石者在江東。
江東之山良秀絕,歷代人才多英傑。靈氣旁流到物產,石狀離奇色明潔。
神工鬼斧斫千年,雞骨桃花皆天然。側成墮山立成峰,大盈數尺小如拳。
奇石由來為世重,米顛下拜東坡供。今日東南膏髓竭,猶幸此石不入貢。
貴玉賤石非通論,三獻三刖千古恨。石有高名無所求,終老山中亦無怨。
世道方看玉碎時,此石休教更炫奇。嗟爾崑山之石今已同頑石,不勞朱勔來蹤跡。
(14)清·歸庄——馬鞍山三十韻
馬鞍特陡拔,西北倚昆城。勢壓委江邊,疆連茂苑平。崇崗仍坦迤,絕巘自崢嶸。梵宇林端出,浮圖雲外擎。
危崖森古木,曠域麗雕甍。湖盪千舟網,原田萬藕耕。憑高從野客,搜穴待山精。磊砢生奇石,玲瓏類斫成。
室中髹幾供,花下古盆盛。往代多人物,先朝益挺生。文庄勛絕大,恭請望尤清。理學庄渠著,文章太僕名。
皇輿當敗績,臣節競垂聲。不是憑靈秀,安能產俊英。勝區傳自古,美景廢於兵。邱壑原無改,樓台半已傾。
名山多奇跡,卷石且娛情。自少攜尊數,雖衰振屐輕。林花然驟雨,谷鳥喚新晴。乘此探幽好,兼之眺遠明。
桃源窺洞窄,鳳石叩聲鏗。文筆峰千尺,玉泉井一泓。陽城春水闊,秦柱暮雲橫。村落何皇後,園亭顧阿瑛。
高篇東野唱,古調半山賡。城市雖難隱,岩巒孰與爭。殘陽扶杖送,皓月倚樓迎。林下宜棋局,花間稱酒觥。
山形同立馬,人意似懸旌。自笑空飄泊,窮年何所營。
(15)清·陳竺生—登馬鞍山
朗然玉山行,玉山迥絕俗。中潤含粹溫,外朴謝文縟。秋風掃晴翠,凌空造起伏。
取徑陡層巔,路仄步移促。深叢綠幾團,因樹便為屋。我來十日游,朝夕踏山麓。
儼作裴叔則,已是非分福。薜荔者誰子,見示玲瓏玉。買得一卷歸,溫潤若新沐。
自詫兩袖底,居然騰海岳。
康熙時期《崑山縣志》稿對昆石的記載
(1)縣以山名,而縣中之山實馬鞍山,非崑山也。然山產奇石,鑿之復生,鑱而濯之,瑩潔如玉,邑稱玉峰,正不必借勝雲間矣。自唐以來,題詠甚眾。
(2)山產奇石,玲瓏秀巧,質如玉雪,置之幾案間,好事者以為珍玩,號「崑山石」。』按:巧石多生山腹,傍山之人稱山精者,每深入險徑以取之。按凌《志》雲:「近年來得石如玉,是馬鞍山可以出玉,當有機、雲其人者出焉。」可見元以前石未之顯也。明季開墾殆盡,邑中科第絕少。今三十年來,上台禁民採石,人文復盛。聞近復有盜鑿者,後之君子所當嚴為立防者也。
註:凌《志》為崑山縣第一部縣志。宋淳佑十年(1251年),項公澤修《玉峰志》3卷。主纂凌萬頃,邊實協纂。
(3)玉泉亭:在山巔。顧潛《記》:吾邑名崑山,取諸華亭九峰之一。陸士衡雲:「婉孌崑山陰」者是也。自唐割置,山在華亭邑境,而吾邑仍舊名,乃以城中馬鞍山者當之。又以山產異石,堅確瑩潔,因取「昆侖出玉」之說,別名「玉峰」,斯固傅會雲耳。顧自海上至蘇城,夷曠二百里許,惟馬鞍山拔起數千尋。岩壑奇秀,林薄陰藹,含精藏雲,靈潤嘉穀,陟巔南望,九峰皆在幾下,謂非邑之鎮歟?
山故有井,深窈叵測、泉洌而甘,俗傳下通海脈,理或然也。邑人贈南昌同知張府君德行,飲而嘉之,嘗雲:「山既玉名矣,泉、山出也,獨非玉乎。」遂呼為「玉泉」,而且以自號焉。
(4)玲瓏石亭:在山北,知縣楊逢春刻文於內,禁採石者 。
(5)風俗:相傳形家言,謂城中玉帶河不可塞,學宮紅牆不可使民家蔽之,西倉小橋不可用石堍,而山中所產巧石,尤不可過為開鑿,以近事征之頗驗。然邑之科名雖盛,而蓋藏之家,百無一二。又以為山首瘦削,故秀而多貧。邑中士流,多商賈,少門第;多倉庚,少仕者,詞林多,科道少。即四方之賈於昆者,亦書筆多,錢幣少。
(6)莫子純《重修縣學記》:壯哉,崑山之為縣也,摎結峻絕,白石如玉,沃野墳腴,粳稻油油,控江帶湖,與海通彼,山川孕靈,人物魁殊,則所謂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著於荊國文正公之詠,豈徒殊榮於往號,抑亦延光於將來也。
(7)「春雲出岫」、「秋水橫波」兩 石在顧亭林先生鄉賢祠內。
註:昆石「春雲出岫」,「秋水橫波」原為亭林先生祠原物。亭林祠建於清中葉,在玉山書院(今培本小學)舊址,抗戰前遷至亭林園東齋,現為昆石館。
(8)玲瓏石:本山產,黃沙洞為上,雞骨片次之,葡萄花又次之,為世珍玩。久禁鑿采,今雖重價購求,不可得矣。
⑶ 昆石有真假嗎
沒
昆石產於崑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馬鞍山所產之石與眾不同,舉世獨奪,所以稱為巧石,又名玲瓏石。又稱崑山石,因產於江蘇崑山的玉峰山而得名。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少見大材。昆石與靈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又與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由於數量十分稀少現在市場上已很難見到蹤影。很多石友只能在資料上見到昆石。
⑷ 中國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在哪
中國奇石的一大集散地在廣西柳州,廣西也是一個出奇石的省份。
柳州奇石按形成和分布區域可以分為山石、水石、土石、洞石、岩石、化石和混成石等十數個大類;按其觀賞性可分上百多個石種。
中國內地已知觀賞石九大族群中,除了風石和隕石外,其餘在柳州都有出產,柳州奇石更佔全國奇石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各類奇石風情萬種,千姿百態,極具美感。
比如:柳硯石,其形態千變萬化,具有古樸滄桑感,成為柳州最具代表性的石種之一;草花石,石質細密古樸,圖似山水風光、名勝古跡、花鳥人物,無奇不有,被譽為「精品國畫石」,等等。
我國著名建築和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高度評價柳州奇石:「頑中寓秀,小中見大,雲影華枝,彷彿畫本」,其「變化之多,色澤之潤,把玩生趣,發人遐思」。
(4)馬鞍山昆石擴展閱讀
中國四大奇石
太湖石: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岩,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我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雲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屬於石灰岩,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岩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徵,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岩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昆石:又稱崑山石,因產於江蘇崑山的玉峰山而得名。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少見大材。昆石有10多個種類,分別按其形態特徵命名為雞骨峰、楊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
昆石毛坯外部有紅山泥包裹,須除去酸鹼,從開採到加工成品需要一段時日。「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這是元朝詩人張雨在《得崑山石》詩中對昆石的贊美。昆石,因產於江蘇崑山而得名。
主要出自於城外玉峰山(古稱馬鞍山)。它與靈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又與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大約在幾億年以前,由於地殼運動的擠壓,崑山地下深處岩漿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熱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縫,冷卻後形成石英礦脈。在這石英礦脈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結晶晶簇體便是昆石。
由於其晶簇、脈片形象結構的多樣化,人們發現它有「雞骨」、「胡桃」等十多個品種,分產於玉峰山之東山、西山、前山。雞骨石由薄如雞骨的石片縱橫交錯組成,給人以堅韌剛勁的感覺,它在昆石中最為名貴;胡桃石表皺紋遍布,塊狀突兀,晶瑩可愛。
此外還有「雪花」、「海蜇」、「荔枝」、「荷葉皴」等品種,多以形象命名。昆石總的看來是以雪白晶瑩,竅孔遍體,玲瓏剔透為主要特徵。一塊精品昆石必然是大洞套小洞,小洞內見大洞,洞內彎彎曲曲,變化無窮,顯示出千孔百巧的靈巧,讓人無限遐想而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
這是其它石種無法比擬的。形態美是昆石的生命。古代賞石四要素為:瘦、皺、漏、透。昆石正是這四要素的代表作,它最能體現瘦、皺、漏、透的特點。昆石其形千變萬化,形態婀娜,冰清玉潔,幽洞遍體,無一類同。
昆石還具有天然雕塑之美,它具有玲瓏剔透的線條和多層次情景交融的形態,白居易在《太湖石記》雲:「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昆石精品已達到縮景藝術的氣勢,叫人嘆為觀止。石質美是昆石的靈氣。昆石是由二氧化硅充填形成的石英結晶體,故石質似玉,細膩光潤。
古人雲:「白如雪,質似玉」。用放大鏡細觀之,昆石是由白色晶體組成,閃閃發光,猶如鑽石,發出璀璨的光彩,堅硬的質地,高貴的氣質,讓人愛不釋手,所以昆石在古代由叫玉石,產石的所在地現在還叫玉山鎮,可見昆石從古至今以晶瑩潔白著稱,顯示出它特有的高潔。
英石:英石因產廣東英州(現為英德市)而得名。是清代以來公認的四大園林名石之一,有淡青、灰黑、淺綠、黝黑、白色等數種,以黑者為貴。英石正背面明顯,正面多窪孔、石眼,玲瓏宛轉,精巧多姿,而背面較平滑。
英石質堅而脆,叩之有共鳴聲,歷來為收藏者所喜愛。「奇峰乍駢羅,森然瘦而雅」,這是明人江桓在獲得三峰英石之後發出的贊嘆。英石亦是四大名石之一,因產於廣東省英德縣英德山一帶而得名。它開發較早,在北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祿》、杜綰《雲林石譜》即有著錄。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也寫道:「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鍾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其佳者質溫潤蒼翠,叩之聲如金玉,然匠者頗秘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皆下材也。」
英石與靈壁石沉積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但硬度不及靈壁。英石分為水石、旱石兩種,水石從倒生於溪河之中的巉岩穴壁上用鋸取之,旱石從石山上鑿取。一般為中小形塊,但多具峰巒壁立、層巒疊嶂、紋皺奇崛之態,古人有「英石無坡」之說。
英石色澤有淡青、灰黑、淺綠、黝黑、白色等數種,以黑者為貴。由於當地岩溶地貌發育較好,雨水充沛,山石極易被溶蝕風化,故石表多深密褶皺,有蔗渣、巢狀、大皺、小皺等狀。
英石頗具「皺、瘦、漏、透」之狀,多峰巒,且有嵌空石眼,玲瓏宛轉,精巧多姿。英石質堅而脆,扣之有共鳴聲者為佳。
⑸ 崑山為什麼叫鹿城
崑山自秦以來先後有過6個地名:婁(疁)、婁治、信義、崑山、新陽、昆珊。這些地名來歷考證如下: 1、婁(疁):崑山縣志和清《百城煙水》稱「以婁江得名」。《通典》稱「崑山,漢婁縣地,本因吳之婁門為名」。至正《崑山郡志》載「三江舊跡,謂東北入海曰婁江。今府城東關早婁門,其下七十里即古婁縣,皆以婁江得名。」 疁,較早見載於唐《吳地記》「秦置疁縣」。宋《吳郡圖經續記》稱「秦謂之疁」。紹定《吳郡志》稱「秦婁縣,又謂之疁。」因何而名,無考。康熙《崑山縣志》、道光《昆新兩縣志》則考證為,因與婁音相近而誤為疁。 2、婁治:萬曆《重修崑山縣志》載「漢王莽曰婁治,以縣有婁江得名」。 3、信義:因何而名,無考。乾隆《信義志》序載:「自蕭梁、陳、隋,為郡、為縣、為村、為鎮,世遠湮,無考矣。」 4、崑山:舊志稱「以縣有崑山,故名」。但山何處有兩說:一說境內馬鞍山即崑山。清《百城煙水》載「馬鞍山,在城內西北隅……其形似馬鞍故名。又以產良石(舊稱巧石、靈瓏石、玲瓏石、崑山石,今名昆石)其質如玉,秀巧靈瓏,故縣名崑山。」。二說山在華亭縣內(今屬松江)。崑山舊志俱稱以華亭縣內崑山而名。唐《吳地記》載「山,今在華亭縣西北二十三里,蓋割崑山之境以縣華亭,而縣名仍曰昆。」正德《松江府志》序述「因其他(崑山縣)有馬鞍山,俗誤為昆。」《讀史方輿紀要》載「崑山,在松江府西北二十三里,其西為長谷,亦曰華亭谷……。杜佑曰:華亭縣以華亭谷而名……。山(崑山)之得名亦以陸機兄弟(陸機、陸雲)生於此,取崑山出玉之義。蕭梁置崑山縣於山北,唐天寶中置華亭縣,始移治馬鞍山下」。依據上述二說,縣名因山而得已屬無疑,山在何處?第一種說法似有離史實。 5、新陽:乾隆《崑山新陽合志》、道光《昆新兩縣志》、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皆稱,以境有新陽港(亦稱新洋江、新陽江、青陽江、青陽港)而名。 6、崑山:清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太平軍佔領崑山時期,為避南王馮雲山之諱,改崑山為昆珊。 除以上縣名外,崑山尚有別稱「鹿城」、「玉峰」。 鹿城:相傳吳王壽夢好獵。今縣治西南傢具廠附近(舊稱卜山、亦稱土山),曾是其豢鹿狩獵之處,並建有城邑,名西鹿城,故有此別稱。民國《江蘇六一縣志》載「崑山……別稱鹿城,蓋以……舊有西鹿城而名。又稱玉峰。」 玉峰:源於縣治西北隅的馬鞍山。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載「縣中之山名馬鞍,產玲瓏石,如玉。故又名玉峰。」因昆石獨產於崑山縣,玉峰也就成為縣之別稱。宋朝凌萬頃編纂的崑山縣志就題名《玉峰志》。
⑹ 怎麼樣存放昆石
昆石喜歡潮濕,怕灰塵,所以適宜放在封閉、透明的玻璃罩內,裡面再放置一小杯清水,以增加罩內的濕度。每隔一段時間,要將玻璃罩拿開,讓昆石透透空氣,以保持它的「鮮活」性。
昆石產於崑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馬鞍山所產之石與眾不同,舉世獨奪,所以稱為巧石,又名玲瓏石。又稱崑山石,因產於江蘇崑山的玉峰山而得名。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少見大材。昆石與靈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又與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由於數量十分稀少現在市場上已很難見到蹤影。很多石友只能在資料上見到昆石。
⑺ 為什麼叫崑山的石頭叫昆石
昆石產於崑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馬鞍山所產之石與眾不同,舉世獨奪,所以稱為巧石,又名玲瓏石。昆石開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來被視為藝術欣賞品。
昆石,又稱崑山石,因產於江蘇崑山的馬鞍山而得名。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少見大材。昆石有10多個種類,分別按其形態特徵命名為雞骨峰、楊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昆石毛坯外部有紅山泥包裹,須除去酸鹼,從開採到加工成品需要一段時日。
崑山石的開采歷史悠久,宋代《雲林石譜》中已有介紹。首先將山洞中的白雲岩毛坯採下後,先在太陽光下曝曬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紅泥發硬剝落,再用鹼水反復沖刷,並仔細剔除石孔內的泥屑石粒;然後,用一定濃度 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黃漬,並曬干。這樣,在陽光照耀下,崑山石便成為潔白如雪、晶瑩似玉的觀賞精品了。
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並稱為「江蘇三大名石」,開采歷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給人以純潔的美感,又因產出極少,自宋代以來歷來被視為供石中的上品。
在馬鞍山麓亭林公園東側兩個方亭內陳列著的是目前最大的兩座昆石,東亭內的名曰「春雲出岫」,西亭內的名曰「秋水橫波」,嶙峋冰清,體態飄逸。
⑻ 昆石有哪些價值
昆石的存世量特別稀少,據目前所知,昆石僅為崑山市玉峰山所獨有,別無它出。自唐代中後期開采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代官府均嚴禁在玉峰山中開采,但盜挖者仍屢禁不絕。據知情者說:現已挖至山的底部,存量無幾。這說明昆石資源已近枯竭。目前,崑山市的有關部門為保護昆石資源,採取強有力的防範措施封洞禁挖。所以,流落在民間收藏者手裡的昆石越發顯得珍貴。而一些擁有者,有的留與自己欣賞,有的准備留給子孫,肯出手的不僅少而且大多不是上品,偶有上品出手,價格亦十分昂貴。由於昆石數量奇少,現在要想得到一塊滿意的昆石很難,而要想得到一塊上品昆石則更難,覓到昆石的精品、珍品可以說是難上加難。據崑山業內人士較精確的估計:30公分以上的精品昆石,在解放前流入外地、目前還存世的約有10塊左右,其中上海3-5塊,日本2塊,其餘在蘇州、南京等地。而留存在本地的30公分以上的精品昆石約有30塊左右,20公分左右的精品昆石不會超過60塊
一塊晶瑩潔白的昆石再配上紅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樸,玲瓏剔透。真可為「極天斧神鏤之巧,融自然藝術之奇」的天然工藝觀賞精品。將它置於案幾上能使您「眼見尺壁,如臨蒿華」,悅人耳目、怡人心神」之感覺。昆石近來又被崑山市政府列為「崑山三寶」之首(昆石、瓊花、並蒂蓮),如今高達尺余的昆石已屬稀有,連二十厘米以下的昆石也很難尋覓。昆石屬於歷史悠久、獨特珍貴、稀有、存世量小、流傳范圍小、不能再開採的石種,所以喜歡的石友最好到趕早收幾塊
⑼ 崑山沒有山,為什麼叫崑山
真正的崑山,實指神州大地脊樑的昆侖山,「玉出昆岡」就是形容它盛產美玉,我們崑山境內有一座玉峰山,產石如玉,名為「昆石」,因其「傴、醉、透」之形態,玲瓏剔透,而聞名天下,人們將出產玉石的山稱為崑山,市名也由此借用了。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曾在城西山下豢鹿狩獵,所以又名「鹿城」。
⑽ 有沒有山叫做馬鞍山如果有的話,那馬鞍山在哪個城市
1、甘肅正寧縣馬鞍山
甘肅省馬鞍山位於正寧縣宮河鎮西面3公里的山上。 傳說山形是天神化的,孫行者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為了收買他,給他封了個弼馬溫。孫悟空不曉得此為何等職銜,官屬幾品,一問左右才知是個管馬的,是天宮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孫怒氣難忍,一下甩掉烏紗,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去了。這一下,無人管的天馬便得了自由,滿天飛奔,有一匹正沖出南天門的灰馬,看到東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興便縱身洗將起來,濺出的小泥點落下來不一會就成了座馬鞍形的山。後來就把這山叫作馬鞍山。沿山道峰迴路轉,穿過碧翠的山腰,走過花葉掩映的山林,來到溝底,眼前豁然亮出一個綠油油、清亮亮的攔溝大壩。清風徐徐,壩中錦鱗飛躍,碧波鱗鱗,水面如綢,似鏡反光,整個山形、草木花葉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點點游魚縱橫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綾帕。壩里已投放20多萬尾魚苗,最重的已達10多斤。真是旱塬山溝里的「小江南」。遊人尚且流連忘返,當年縱身洗滌的天馬豈能捨得離開
這座山遠看又象一匹高頭大馬。據說很早以前,有人在馬脖子似的山上修莊子時,挖出一根碗口粗的蘆皮條,用刀子割不斷,用斧頭砍不下,卻用一隻冰草葉子一割就斷了。割斷蘆皮條後,裡面鮮紅的血汩汩流個不止,把周圍沖了一條深深的溝壑,人們便把這條溝取名紅溝。從此以後,年年都在長高的馬鞍山就長得慢了,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出它在長呢!因為它的總血管被割斷了,它肚子里的金馬駒跑到對面的公雞山去了,所以公雞山比馬鞍山長得高了。 如果來得恰逢其時,就會被馬鞍山的秀麗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竅。走出王錄村旱塬的盡頭,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馬鞍形的山。極目四望,梨白桃紅杏粉柳綠。白的無瑕,纖塵不染;紅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紅白相間,如描似畫;綠的油亮,惹人憐愛。也許花草樹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約而同地先著花後綻葉。這一山一嶺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層一層的鵝黃漸綠的柳林,在呼呼山風里,似乎整個馬鞍形都抖鬃揚蹄,急欲騰飛。這活脫脫一幅馬鞍的山型上,乘坐著誰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天,是一個春意盎然的時代。不論是誰,都心曠神怡,脫口而出:「好一個神山!」
馬鞍山是個林場,其實最神奇的是這林場還是「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鑼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萬「穆桂英」組成的婦女兵團,來到馬鞍山,修渠打壩,挖坑育苗,栽樹種草,才留下這芳草萋萋、綠樹遮天蔽日的馬鞍山。馬鞍山林場從1958年創辦起,就開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幾乎未停止過。國家當年為馬鞍山林場投資7400元,總投入258000個工日。現在總經營面積3500多畝,有各種林木30多萬株,其中各類果樹4萬多株,育苗35畝,有固定資產11萬元。
其實馬鞍山真正的神話還是革命的神話,馬鞍山精神還是紅軍的精神。早在1937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為了策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小平就住在馬鞍山上的王錄村。馬鞍山,又從鄧小平馳騁疆場時騎的那匹神駒身上獲得了靈性,使紅軍精神代代相傳。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鞍山村民以飽滿的熱情,沖天的干勁,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脫下的一層層肉皮換來了齊刷刷、平展展的層層梯田,大部分育林地都栽上了樹,經濟林全部予以嫁接,對老品種也進行了改良。杏樹主要有:正寧接杏、曹杏、禮泉梅杏等。桃樹有春蕾、雪桃、正寧肖水桃、白鳳桃、黃甘桃、大久保等。梨樹有蘭州軟兒梨、長把梨、碭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蘋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喬納金、秦冠等。核桃有綿綿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還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國李子、晉棗、大圓棗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鑽天楊、山楊、椿樹、楸樹、泡桐為主,每年收入都在三四萬元,並會逐年增長,總造價可達百萬元。好呵,馬鞍山!真是天馬風范、天馬精神!祝願天馬抖擻,生機勃勃,天馬騰飛,奔向光輝的未來。
2、香港沙田區馬鞍山
馬鞍山(Ma On Shan),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位於烏溪沙的青年營,數十年來都是度假及小學旅行的勝地。現在馬鞍山則是大型住宅所在地。區內同名山峰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高702米,它是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峰,而副峰為牛押山,六百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
馬鞍山最初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近代日本企業來到這里開采磁鐵礦,使馬鞍山頓時成為工業重鎮,鼎盛時期有幾千個工人在此居住。但到了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新市鎮發展等事件,開礦成本大增,加上港英政府決定開發馬鞍山為新市鎮,礦場也隨之在1976年結束。現在,經過政府幾十年的努力,馬鞍山成為屋邨、商場林立的大型住宅區。
馬鞍山三寶:
鐵礦:馬鞍山鐵礦藏量估計超過7,000,000噸,1950至70年代開採的鐵礦主要出口至日本。
杜鵑花:香港杜鵑(Hongkong Azalea Rhododendron)於1851年在香港發現,但被誤認作另一品種,直到1930年才以香港命名為新種。花期在四月,花白至淡紅色。僅見於馬鞍山及其他幾處地點。馬鞍山其他品種的原生杜鵑還有毛葉杜鵑(Champion's Rhododendron)、華麗杜鵑(Mrs. Farrer's Rhododendron)、羊角杜鵑(Westland's Rhododendron)、南華杜鵑(South China Rhododendron)和紅杜鵑(Red Azalea)。2006年開始由沙田東—分區委員會、沙田民政事務處、土木工程拓展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馬鞍山民康促進會、九廣鐵路公司、沙田區中學校長會及沙田區小學校長會聯合舉辦「馬鞍山杜鵑花節」,推展杜鵑花成為馬鞍山的地區象徵,活動包括在綠化帶及屋苑種植杜鵑花、攝影及繪畫比賽及展覽等。
黃麖:實為赤麖或赤麂(Muntiacus muntjak),台灣稱為山羌,小型偶蹄目鹿科麂亞科動物,生長於華南地區包括香港,西至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雄性有小角及獠牙,喜棲息於樹林內及高草叢中,以樹葉和地下根或莖作食物,間中會吃樹皮,獨居,當受驚時或繁殖季節都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叫聲,俗稱鳴鹿(Barking Deer),生性膽小,香港曾有被困的赤麖於圍捕時活活嚇死的紀錄。
3、廣西柳州市馬鞍山
廣西馬鞍山雄峙於柳州柳江南岸,東西走向,長約1500多米,海拔270米。山形東西峰突兀,中間凹,形似馬鞍。登上山頂,回環若襟帶的風光盡收眼底,大有「群山生足下,雲氣漫胸前」之感。唐宋以來,馬鞍山就是柳州名山,是歷代著名游覽勝地。山西側如合掌的「梓 岩」為道教遺址,有梓 帝君神龕和「黑肌而赤脈」的棋盤石,傳說八仙中的漢鍾離和呂洞賓在此對弈,並在岩口留下仙人腳印,岩間有許多題詠刻石,宋朝方信孺「釣台」篆書摩崖、王安中《新殿記》摩崖均立於此。前臨古靈泉背靠梓 岩的靈泉古剎在宋代寺院中稱為「廣右第一」。山北近山頂處儼若廣廈的仙弈岩,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寬敞,洞內鍾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狀物,千姿百態。唐朝柳宗元對此曾有詳細的生動的描述。
4、貴州長順縣馬鞍山
貴州馬鞍山位於長順縣,海拔1444米,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距縣城27公里,馬鞍山腳即廣順鎮。明代前馬鞍山稱為馬嶺,清代改稱天馬山,書寫天馬呈圖,民國以後統稱為馬鞍山。
馬鞍山可作為廣順歷史的見證之一。據《廣順州志》記載: 「《一統志,金築廢司》注引、 《黔記》:明洪武四年酋長密定歸順、罷金築府置金築長官司於斗笠寨,永樂十一年密定子得珠遷於馬嶺(即馬鞍山)之陽,曰壩寨,即今州治也。」可見馬鞍山在當時就很有名氣。
山上原建有碑亭,順北山脊有數百石階,樹木森森,百年茂密。清嘉慶六年二月廿肅武威縣19歲進士張澍到廣順任知州,曾登山考察作記,在其所著的《續黔書》卷六中,有一篇《長壽草》提及馬鞍山。內容如下:
廣順署後即馬鞍山,古樹叢林,虯蟠雲結,而懸崖峭陂,尤饒奇草。鬱郁蔥蔥,要皆神農磨唇之所未嘗,壯武《博物》之所未志也。見有葉舒如梅瓣者,圓莖修枝,枝即抽於葉心,枝各一花,花分五瓣,色深碧,中蕊須猩紅,亭亭倩秀,不與群草伍。問之小隸,對曰「長壽草也」,聳然異之。夫員邱有不死之樹,食之延壽,郭景純遊仙之所詠也,洛陽光明殿前,有長生樹二株,晉華林園植長生樹二株,皆樹也。惟《周髀算經》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花。漢武時日支國獻活人草三莖,死孝將草覆面即活.」又《河圖玉版》雲「防風之二臣,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共刃,療以不死之草。是皆奧窟真宅,靈岳名山,乃產此嘉卉,供仙夫之餐。黔蠻鄉也,毒霧淫霖,蒸生野莽,蔓延充塞,道弗難行,每思如雉氏法,刈夷蘊崇之矣。無論無朝虹之垂輪,芳苡之戲鳳,洞冥之燭夜,望舒之隨時,吉雲之飼纖離馬,地日之招三足烏,即卻睡迎涼之葉,護門懷夢之,組輪布帛之英,功德文章之秀:概未之見,顧安得長壽名葩,媲祖州返魂之香,驂瓊苑養神之芝哉?或異域音訛稱偽,未可知也。然聞今廣西柳州,亦有不死之草如茅,食之多壽。此草疑即《山海經》之草雲。
張澍所說的長壽草,確是馬鞍山生長,當地人稱「吊蘭花」。1993年據專家考察,認為馬鞍山喬灌木的生態隔層,是國際上至今尋找的研究標本。故此,馬鞍山作為文物保護有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1984年8月1日長順縣人民政府以長政字(1984)42號文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湖北石首市馬鞍山
「綉林十景」之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城內龍蓋山與筆架山之間,形如馬鞍而得名。傳說之一:三國時,東吳年輕的大將陸遜,首次領兵與蜀漢交鋒,黃勇病況善戰,智謀超人,一舉攻破了劉備的七百里邊營,取得驍亭夷陵之戰的大勝。殺得劉備敗退白帝城,惶惶不安。陸遜因防曹兵偷襲,不得不率兵回師。他順江而下,星夜兼程,來到曾是吳王之妹投江的石首,於兩峰之空間屯下營來,暫作休整。誰知剛剛停馬解鞍,當夜有「蠻陌」之寇,蜂湧而從背後襲來。陸遜之馬因受驚躥入江中,天黑流急,無法救起,陸遜看到心愛的伴隨自己征戰不懈的戰馬,被滔滔的江水吞沒,一氣之下,把馬鞍和韁鞭亦投入江中,讓它隨馬流去。不料,陸遜離此去後不久,突然一夜之間,風雨大作、雷掣電閃,此地長出了一座淺峰,先現馬頭,後現馬身,再現馬尾,宛如陸遜的那匹戰馬,卧於兩山之間,把那龍蓋山和筆架山連了起來,此後,人們一度把它叫作陸馬山,後雙根據形狀,叫成馬鞍山
傳說之二:明代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張璧是石首人,他曾是就馬鞍山寫過一首詩,詩曰:「蔓出群峰詎可攀,峨然疊嶂倚雲端。(此二句寫山的現狀)舊傳蠻陌曾為冠,記得將軍此解鞍,投轡等閑空歲月,積塵從此起岡山。(此四句寫山形成的傳說 )馬頭流落江南岸,往事多訛問俗難。(此二句疑為訛傳不可考)」
張閣老詩中的意思,是以為此馬鞍山的形成和命名,多有訛傳,難以問俗了。這里的「問俗」恐怕就是指的民間傳說。
6、江蘇省崑山市馬鞍山
在崑山市西北部。因形狀如馬鞍,俗稱馬鞍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辟為公園,1936年改名『「亭林公園」,以紀念邑先賢顧炎武(亭林先生)。建國後.建革命烈士墓,辟花圃、動物園,並改名為玉峰山。玉峰山方圓1.5平方公里,海拔80米。萬頃平疇,一峰獨秀,素有「真山似假山」的說法。山上有孽雲峰、老人峰、紫雲岩、試劍石、群求石、鳳凰石諸勝,有棲霞、桃源、抱玉、長陽等洞。峰頂有華藏寺、凌霄塔、文筆峰、玉清亭和妙峰石塔(宋治平石幢),半山有仙鶴亭、半山亭和林跡亭(內有林則徐手書對聯石刻),山下有宋詞人劉過墓及東齋、明文華閣大學士顧鼎臣崇功祠、辛亥革命烈士朱談談紀念碑等。山中產玉石(昆石),潔白晶瑩,玲瓏剔透,是國石佳品,玉峰山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古有唐孟郊、張枯詩及宋王安石和詩,稱「山中四絕」。園中松柏成蔭,奇花異卉有聚八仙瓊花、天竺名種並蒂蓮等。
7、山東淄博市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該山山峰奇險,形若馬鞍。峰頂險峻峭立,巍然壯觀,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帶繞身。有三泰山,東有卧佛須面,西有端座彌勒佛,巨石形象且從不同方向顯現不同頭像,真乃天作之美。1997年馬鞍山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市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成為淄博市旅遊定點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定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馬鞍山風景區屬魯中隆起斷陷地塊,泰沂山脈北麓,淄河流經風景區西南入太河水庫,水質清冽,終年不涸,山區交通便利,辛(店)泰(安)鐵路縱貫風景區。向南有淄河源(泉)路到博山、沂源。向北有香壩路去臨淄,向西有淄(川)幸路。淄川有公共汽車直抵淄河鎮。風景區內以馬鞍山為首,奇峰林立,險峻挺拔,如蓮花山、鹿角峰、九十九頂岳陽山等。這里有清泉終年噴涌,如西股村的神賜靈泉、雙泉村的夢泉、聖水觀的聖水泉、馬鞍山的飲馬泉等。這里峰巒疊嶂,風景秀麗,自然景觀美不勝數。馬鞍山原為齊國邊關重寨,西峰馬尾處建有齊長城遺址和古代兵營遺址。1942年的馬鞍山保衛戰更是震驚全國,抗日英雄威震敵膽的壯舉給該山塗上了一層濃重的悲壯色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保存完好的戰斗遺址,新建的紀念堂、展覽廳、烈士群雕,以及在東峰百米高懸崖上的八路軍頭像"英雄魂",形象逼真,浩然正氣,象徵著在馬鞍山戰斗中犧牲烈士的英勇斗爭精神。
7、安徽省肥東縣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店忠路33公里處東側,緊鄰店忠路,面積280畝左右,海拔高度73.4米,東南與巢湖市忠廟鎮接壤,西與四頂山遙遙相對,北依羊羚山,距巢湖水面近在咫尺,離姥山島僅3.5公里之遙,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山上林木蔥蘢,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林木覆蓋率高達80%,生態環境十分優美。白鷺、斑鳩等珍稀鳥類繁多,且常年棲息在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理想的居住場所。馬鞍山林木、林地所有權為肥東縣長臨河鎮湖光村、萬石村所有。山麓現有40多戶村民居住,居住人口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