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塑料除味劑的塑料除味劑使用
使用時,用戶根據自己的生產條件,將粉末盡可能的與料體均勻混合,使粉末與物料充分接觸,混合越好,除味效果越好。
對操作溫度高低影響不大,一般講,溫度高對除味有幫助。 產品用量是和料總重量的千分之0.5-1.5 。
推薦用量:
對PVC、PVDC製品用量為塑料原料1~0.1%,特殊情況下(如增塑劑氣味大比例高時)須試驗確定。
對ABS、PA6、PP、PET、PS等塑料原料的製品用量為塑料原料的0.1%-0.01%之間。具體須試驗確定。 存放時應保持通風、乾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
運輸時應防止雨淋、暴曬。
儲存期18個月。
結構類型 多孔鋁硅無機物和有機混合物
『貳』 草魚肚裡可拉長白色的蟲怎樣根治
夏季是草魚生長的旺盛時期,也是最活躍的季節。從收割小麥到收割完稻穀這段時間,如果垂釣愛好者鎖定草魚為目標魚,只要方法對路,氣候適宜,准備充分,在野釣中釣到肥美的大草魚是沒有問題的。處於長江邊的安徽馬鞍山,周邊農村河塘壩很多,給釣魚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垂釣場所。現我將多年采野釣草魚的方法和經驗,向釣友們匯報交流,以達到我們取長補短之目的。 河塘野釣草魚方法 1.做草窩浮釣。即然是釣草魚,就要圍繞著草下功夫。做草窩最好選鮮嫩的青草,紮成把。兒後負重將草把兒沉人釣點,等待40分鍾左右就可以垂釣了。注意的一是做草窩點不能太近或太淺,太近草魚不敢靠邊,太淺草魚只會在窩底旁邊打轉轉。河塘不比水庫,因而盡量找靠岸邊水深點的地方做草窩,為浮釣創造最佳條件。浮釣水深點能達到2米左右是最理想的。二是單鉤掛嫩草芯浮釣,鉤尖外露,達到刺魚牢不易滑鉤。三是浮釣草魚餌料可以在河塘邊就地取材。如樹上的野果,農民種萊扔下的青菜葉、嫩山芋梗等。也可以根據季節捉菜葉上的青蟲、螞蚱等掛鉤試釣,往往會起到你想不到的效果。 2.草頭旁底釣。草頭旁底釣是傳統野釣草魚方法,也是我多年來運用的方法。因為有的河塘邊一到夏季水草生長很快,有種叫花生草的草一兩個月就向河塘中伸長10來米,因而用長竿垂釣草頭旁優勢較大。方法一是用長竿打窩器將窩料撒人釣點,這樣准確集中。打窩餌料可用酒米加菜籽阱加點麵粉搓成硬團,也可用大米滴少許麻油打窩。專釣草魚商品窩料很好,但野釣中成本高了點。二是有的塘壩由於是細長型,延綿數公里,釣友可多打幾個窩子,窩點距離拉長點,打好窩後耐心等侯。三是高溫季節草魚進窩吃食有明顯的氣泡冒出水面,這時要輕輕地將釣鉤下到窩中。有時候會出現魚光吃窩食而不吃鉤餌的情況,這說明釣餌不對路,應及時更換釣餌。葷餌不行換素餌,素餌不吃換葷餌,香味不吃換腥味, 香腥不吃換清淡。只要我們下功夫,總能找到一款草魚愛吃的餌。值得注意的足,野釣草魚—千萬不能像釣鯽魚那樣進行引逗,否則驚跑草魚後它會很長時間不進窩。 釣草魚最佳釣具 野生草魚勁大力足,特別是在夏季沖擊力更大,因此釣具一定要備重裝備。一是釣竿最好備5~6米前打竿和小磯竿,長手竿最好前端也裝上輕質小線輪,這樣釣到10斤以上的大草魚放心些。二是垂釣前一定要檢查調好線輪曳力,防止釣到大魚線放不出去。三是釣線、釣鉤的運用。野釣中線要粗一點,鉤要大點,3~4號主線,腦線1.5~2.5號強力線,伊勢尼鉤 5~6號均可。漂大、中號根據喜好多備幾支。四是備支稍大些的抄網,這樣釣到大草魚就方便抄了。 釣草魚的最佳時間和注意事項 夏季天氣炎熱,出釣時間一是最好在太陽剛露臉就到河邊並將窩打好。高溫時7-9點是浮釣草魚的好時間,你能看到草魚在浮漂的雜物旁游動找食吃。10點後太陽光強烈溫度快速升高,河塘里的草魚基本上在水中下層游動,浮釣相對來說水層要深些。二是夏季避開午時高溫傍晚垂釣。根據我在河塘中野釣的經驗,太陽落山前的個把小時里魚吃鉤最歡,釣友切記別錯過。三是選擇小雨天和雨後多雲天氣出釣。四是選有樹蔭旁垂釣。五是特別值得注意的,浮釣草魚要做到靜之又靜,哪怕是一聲咳嗽,走路重了點,人走動的影子,甚至頭頂飛過的鳥等都會驚嚇浮游的草魚。六是草魚中鉤後不要慌和急,遛到魚沒力氣再抄魚入護。 草魚的生活習性 草魚膽小,不耐寒,對溫度、聲音較為敏感。在水溫25-35攝氏度食量最大,溫度高時喜歡在水體中上層覓食,溫度低時,會潛入水下覓食。草魚不僅有趨溫、趨氧、趨風的習慣,還喜歡在潔凈環境中生存,因此,必須根據它的習性和食性選擇釣點和釣餌。 釣點的選擇 在飼養密度高的池塘垂釣,釣點的選擇不講究。若在面積較大的水庫、湖泊等自然水域垂釣,釣點的好壞則關繫到釣獲率的高低。在池塘施釣,應選擇以下地方作為釣點。水口兩側,有活力注入的地方,在深度不超過5米的開闊亮水區域和池塘較為僻靜的灣子;水中有蘆葦、綠色植物或兩山之間的山林背陰處;淹沒的莊稼地,有禾本植物、豆類以及草本植物的環境都可誘集草魚。尤其是黃昏和夜晚,光線暗淡時,草魚會肆無忌憚的游至近岸覓食;選擇下風處,草魚的耐低氧能力差,喜趨風追浮餌,因下風處比上風處的浪大,水中溶氧量高,並常有被風吹至的菜葉、昆蟲等天然餌料。 釣組的選配 釣草魚要用長竿。釣竿選用5.4米或6.3米、調性偏硬的鯉竿。根據魚情配釣組,大魚用粗線,小魚用細線,如在池塘中釣3-4千克的草魚,主線用2-3號線,子線用1-1.5號,子線的長度以25-30厘米為宜。釣條要粗,韌性好,鉤門寬,溝底深,用0.8-1號關東鉤。草魚體型碩大,中鉤後沖竄力強。因此,在釣組匹配上,應充分考慮其主線的承受能力,也就是釣組的堅固性和柔韌性要經得起草魚掙扎的爆發力。 垂釣方法 有兩種調漂方法,一種是無鉤調3-5目釣2-3目:這是釣草魚的一種基本方法,鉤餌在自然狀態下,誘使草魚吞餌。這種辦法既能使釣組處於較為穩定的狀態,又起到了隱藏鉤線的作用,而且能過濾小雜魚吞餌的標訊,使信號真實而有效,第二是空鉤半水調8-10目釣3-5目,適合在池塘釣生口草魚。 餌料的選用 草魚喜歡微酸甜的魚餌,一般的槽食都可以用,其配比為:麥麩45%,商品餌30%,麵粉15%,玉米面10%。先將麥麩置於鐵鍋中,用文火抄至發黃散發香味,趁熱量沒有散盡加入曲酒和水的混合液攪勻,再用多層塑料袋密封發酵後即可使用。商品魚餌可用麩系類餌添加霧化效果好的餌配合,常用的配方有錦龍草魚餌、色草餌、魔力餌王的萬能誘、水の峰超級誘餌。
『叄』 鐵礦的成礦規律
不同的地質時期,在類似的地質條件下,可以形成同類型的鐵礦床;但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和構造運動期,佔主導地位的鐵礦床類型則是不同的,顯示了鐵礦床形成與地殼演化密切有關的特點。由老到新,各地質時期的主要鐵礦床類型及其成礦規律如下: 這類鐵礦床又稱受變質沉積型鐵礦床,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區域變質岩系中,是中國十分重要的鐵礦類型,其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57.8%。並具有「大、貧、淺、易(選)」的特點,即礦床規模大,含鐵量低,礦體出露地表或淺部,易於選別。主要分布於吉林東南部、遼寧—本溪、冀東、北京密雲、晉北、內蒙古南部、豫中、魯中、皖西北、江西新余、陝西漢中、湘中等地。根據礦床中的礦石類型和含礦變質岩系的岩石礦物組合以及其他地質特徵,又分為下列兩大類。
1.受變質鐵硅質建造型鐵礦床
典型鐵礦床分布於遼寧鞍山—本溪一帶,因此,一般稱為「鞍山式」鐵礦。這類鐵礦是受不同程度區域變質作用並與火山-鐵硅質沉積建造有關的鐵礦床。大致與國外阿爾戈馬型鐵礦相當。主要形成於前寒武紀(多集中於2000~3000Ma)老變質岩區。
鐵礦床主要產於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太古宇鞍山群、遷西群、泰山群、登封群、霍邱群及其相當的變質岩系中的不同層位;山西、內蒙古古元古界五台群、呂梁群及其相當的變質岩地層中,變質作用大多數屬於綠片岩至角閃岩相,個別產於麻粒岩相中。湖南、江西等省產於板溪群或震旦系松山群。多數地區含鐵變質岩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崗岩化作用。
受變質鐵硅建造中鐵礦層是多層的,也有1~2層的,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層厚度一般幾十至百米,最厚可達350m左右。延長較穩定,個別礦層長可達幾十公里以上。礦床規模大多數為大型或特大型。礦石中鐵礦物與石英組成具有黑白相間的條帶狀、條紋狀構造,變質程度高時,向片麻狀過渡。礦石為磁鐵石英岩、赤鐵石英岩、綠泥磁鐵石英岩、角閃磁鐵石英岩。以貧礦為主,含鐵品位一般為25%~40%。在貧礦中也有含鐵品位達50%~60%不同規模不同成因的富鐵礦石。
2.受變質碳酸鹽建造型鐵礦床
典型礦床分布於吉林大栗子,因此,稱為「大栗子式」鐵礦。這種類型鐵礦是受到輕微區域變質作用的碳酸鹽型沉積鐵礦床。主要產於元古宇地層中。含礦岩系主要由碎屑-碳酸鹽岩組成,如砂岩、泥岩、灰岩等。
已知礦產地不多,主要產於吉林東南部古元古界遼河群千枚岩與碳酸鹽類岩層中;雲南易門、峨山鐵礦產於新元古界下部的昆陽群碳酸鹽類岩層中。礦體呈層狀、似層狀、扁豆狀、地瓜狀、不規則形態,礦體一般沿走向長100~300m,傾斜延深200~500m,傾斜長大於走向長,厚度變化大。礦石礦物有赤鐵礦、磁鐵礦、菱鐵礦、褐鐵礦等。礦石以塊狀、條帶狀構造為主,鮞狀構造次之。礦石類型有赤鐵礦型、磁鐵礦型、菱鐵礦型、次生褐鐵礦型。磁鐵礦型、赤鐵礦型礦石圍岩多為千枚岩,而菱鐵礦型礦石圍岩多為大理岩。富鐵礦占較大比例為特點,如雲南化念鐵礦,其儲量一半為含鹼性煉鐵用礦石。 這是一類與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以其鐵礦物中富含釩和鈦,通常稱為釩鈦磁鐵礦礦床,儲量佔11.6%。按照成礦方式可以分為兩類:
1.岩漿晚期分異型鐵礦床
由岩漿結晶晚期分異作用形成的富含鐵、釩、鈦等殘余岩漿冷凝而成的礦床。中國首先發現於四川省攀枝花地區,故國內常稱之為「攀枝花式」鐵礦床。
礦床產於輝長岩-橄欖岩等基性-超基性岩體中。而岩體多分布於古陸隆起帶的邊緣,受深大斷裂的控制。含礦岩體延長可達數至數十公里,寬一至數公里。岩體分異良好,相帶明顯,韻律清楚。按岩石組合可以分為輝長岩型、輝長-蘇長岩型、輝長-橄長岩型、輝長-斜長岩型、輝長-輝岩-橄輝岩型和輝綠岩型等岩相組合類型。
鐵礦體多呈似層狀,分布於岩體的中部或下部韻律層底部的暗色相帶內,與岩體的韻律層呈平行的互層。礦床常由數至數十層平行的礦體組成,累計厚度由數十至兩三百米,延深可達千米以上。主要礦石礦物有粒狀鈦鐵礦、磁鐵礦、鈦鐵晶石、鎂鋁尖晶石等,含少量磁黃鐵礦、黃鐵礦及鈷、鎳、銅的硫化物。礦石具隕鐵結構、鑲嵌結構。礦石呈緻密塊狀、條帶狀和浸染狀構造,礦石含TFe20%~45%、TiO23%~16%、V2O50.15%~0.5%,Cr2O30.1%~0.38%,伴生微量的Cu、Co、Ni、Ga、Mn、P、Se、Te、Sc和Pt族元素,可綜合利用,這類礦床的規模多屬大型,是鐵、釩、鈦金屬的重要來源,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地區。
2.岩漿晚期貫入型鐵礦床
為岩漿晚期分異的含鐵礦液沿岩體內斷裂或接觸帶貫入而成。中國首先發現於河北省大廟,故常稱之為「大廟式」鐵礦床。
鐵礦床產於斜長岩、輝長岩岩體中。基性岩體沿東西向斷裂帶呈帶狀分布。礦體是沿岩體裂隙或上述兩種岩漿岩接觸帶貫入而形成的。
礦體形態不規則,多呈扁豆狀或脈狀,成群出現,作雁行式排列。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產狀陡立。從地表到深部,礦體常見分支復合現象,多為盲礦體。單個礦體長數至數百米,厚數至數十米,延深數十至數百米。主要礦物有磁鐵礦、鈦鐵礦、赤鐵礦、金紅石和黃鐵礦等。脈石礦物有斜長石、輝石、綠泥石、陽起石、纖閃石和磷灰石。礦石結構均勻,常見隕鐵結構。具浸染狀和塊狀構造。貧富礦石均有,含釩、鈦以及鎳、鈷、鉑等硫化物。
近礦圍岩常見纖閃石化、綠泥石化和黝簾石化等蝕變。有用礦物顆粒大,礦石易選。礦床規模一般為中—小型,主要分布於河北省承德地區大廟、黑山一帶。 接觸交代型礦床,常稱為夕卡岩型礦床。主要賦存於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類與碳酸鹽類岩石(含鈣鎂質岩石)的接觸帶或其附近。這類礦床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夕卡岩礦物組合(鈣鋁-鈣鐵榴石系列、透輝石-鈣鐵輝石系列),而在成因和空間分布上,都與夕卡岩有一定的關系。
岩漿岩侵入體的形成時代,從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到燕山期都有。在中國以燕山期最為重要。
碳酸鹽類岩石生成時代,從前震旦紀到侏羅紀都有,岩性也很不相同。就已知國內夕卡岩型鐵礦圍岩而言,包括灰岩、大理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各種不純質的灰岩、白雲岩;部分圍岩可為角岩、片岩、板岩、砂岩或凝灰岩等。從岩性的時代來看,元古宙(包括震旦紀)多為硅質灰岩;寒武紀—奧陶紀多為純質灰岩或含鎂質灰岩;石炭紀-二疊紀多為含泥質及有機質灰岩。中國北方最有利形成接觸交代型鐵礦的是寒武紀-奧陶紀灰岩,南方主要是三疊紀大冶灰岩和早二疊世棲霞灰岩。
接觸交代型鐵礦大部分形成於接觸帶,有的礦體可延伸到非夕卡岩的圍岩之中,礦體常成群出現,形態復雜,多呈透鏡狀、囊狀、不規則狀和脈狀等,礦石礦物成分較復雜。鐵礦石以塊狀構造為主,次為浸染狀、斑點狀、團塊狀和角礫狀構造。該類鐵礦常伴生有可綜合利用的銅、鈷、金、銀、鎢、鉛、鋅等;甚至構成鐵銅、鐵銅鉬、鐵硼、鐵錫、鐵金等共(伴)生礦床。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大型。
這類鐵礦在中國分布十分廣泛,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邯(鄲)—邢(台)地區、鄂東、晉南、豫西、魯中、蘇北、閩南、粵北以及川西南、滇西等地,是中國富鐵礦石的重要來源。
按岩漿岩和圍岩條件,在工業上常分為邯邢式、大冶式和黃崗式鐵礦。邯邢式鐵礦圍岩主要是中奧陶統馬家溝組灰岩,礦體常呈似層狀。大冶式鐵礦圍岩主要為三疊系大冶灰岩,礦體形態不規則。黃崗式鐵礦成礦岩體為花崗岩及白崗岩,圍岩為古生界碳酸鹽岩夾火山岩系。
熱液型鐵礦床明顯受構造控制,有的是斷裂控礦,有的是褶皺控礦,還有斷裂與褶皺復合控礦。熱液型鐵礦床與岩漿岩的關系常因地而異,多數礦體與岩體有一定距離。高溫熱液磁鐵礦、赤鐵礦礦床常與偏鹼性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閃長岩類有關,中低溫熱液赤鐵礦礦床常與較小的中酸性侵入體有關,兩者多保持一定的距離。中低溫熱液菱鐵礦礦床與侵入體無明顯關系。圍岩條件對熱液型鐵礦的控製作用不甚明顯。圍岩蝕變是熱液型鐵礦的顯著特徵,高溫礦床常見透輝石化、透閃石化、黑雲母化、綠簾石化等;中低溫礦床多見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碳酸鹽化等。
大多數熱液型鐵礦體較小,常成群出現。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多見分支復合,膨脹收縮,尖滅再現現象。礦石組合簡單,礦石品位一般較高。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分布於內蒙古、吉林、山東、湖北、廣東、貴州和雲南等省、自治區。但也有大型礦床,如山東淄河一帶,產於上寒武統—中奧陶統碳酸鹽類岩石中的文登鐵礦床,該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充填交代礦床。礦床由22個礦體組成,呈似層狀和透鏡狀,重疊平行分布。主礦體長7000m,厚12~36m,延深100~470m。礦石礦物以褐鐵礦、菱鐵礦為主。礦石品位TFe平均41%(褐鐵礦)、30%(菱鐵礦),探明鐵礦石儲量1.16億t,其中煉鐵用礦石儲量5400萬t。 這類礦床是指與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成因聯系的鐵礦床。成礦作用與富鈉質的中性(偏基性或偏酸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動有關。以成礦地質背景為基礎,按火山噴發環境,可分為陸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和海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
1.陸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
在中國東部陸相安山質火山岩分布區,發育著一套與輝石閃長玢岩-次火山或火山侵入岩有空間、時間和成因聯系的鐵礦床。典型礦床產於寧(南京)蕪(湖)地區的中生代陸相火山岩斷陷盆地中,同偏鹼性玄武安山質火山侵入活動有密切的成因關系。國內有人稱之為「玢岩鐵礦」。它實際包括由岩漿晚期-高溫、中溫,直至中低溫一系列成因類型。按礦床在火山機構中的產出特點,大致可分為3類:①產於玢岩體內部、頂部及其周圍火山岩接觸帶中的鐵礦床,如「陶村式」、「凹山式」、「梅山式」等。②產於玢岩體與周圍接觸帶中的鐵礦床。如「姑山式」等。③產於火山碎屑岩中的火山沉積礦床,如「龍旗山式」等。其中以第①類礦床規模最大,礦石含鐵較高。
陸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礦體常呈似層狀、透鏡狀、囊狀、柱狀、脈狀等。礦體規模大小不一,大型礦體長可達千米以上,厚數十至二三百米,寬數十至近千米。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假象赤鐵礦、赤鐵礦次之,可見少量菱鐵礦。礦石構造有塊狀、浸染狀、角礫狀、斑雜狀、條紋條帶狀等。這類礦床的磁鐵礦以含Ti、V為特徵。
2.海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
多產於地槽褶皺帶海底火山噴發中心附近,鐵礦床的形成與火山作用有直接的關系。典型礦床以雲南大紅山鐵礦為代表。
鐵礦體賦存於由火山碎屑岩-碳酸鹽岩-熔岩(細碧岩和角斑岩)組成的一套含礦建造中。下部為石英砂岩、鈣質或硬砂質粉砂岩,夾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和粉砂岩薄層;富鈉質的淺色岩是主礦體的容礦岩層。上部為厚層大理岩。
礦體常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少數呈脈狀或囊狀,常成群成帶出現。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浸染狀、角礫狀、條帶狀、杏仁狀和定向排列構造等。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次有假象赤鐵礦、菱鐵礦和硫化礦物。脈石礦物有石英、鈉長石、絹雲母、鐵綠泥石等。 它是出露地表的含鐵岩石、礦物或鐵礦體,在風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搬運到低窪盆地中,有的經過機械沉積,有的經過沉積分異作用(包括化學分異作用)沉積下來。鐵礦物或鐵質富集達到工業要求時,即形成沉積礦床。這種類型鐵礦床儲量佔全國儲量的8.7%。其礦床具有「廣、薄、難」的特點,即礦層分布面積廣,厚度薄,礦石多為赤鐵礦、菱鐵礦,含磷高,難選。根據鐵礦床形成的沉積環境,可分為海相和湖相兩類沉積礦床。
1.海相沉積型鐵礦床
該類鐵礦產於新元古代以後各個地質時期。
時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積鐵礦床,以河北宣化龐家堡鐵礦為代表。礦體產於長城系串嶺溝組底部,礦體底板是細砂岩或砂質灰岩,頂板為黑色頁岩夾薄層砂岩。礦體一般有3~7層,與砂岩互層,構成厚10m的含礦帶。礦體頂板之上為大紅峪組灰岩和鈣質砂岩,底板之下為長城系石英砂岩夾層,常見波痕及交錯層。礦體呈層狀、扁豆狀或透鏡體狀。礦石主要由赤鐵礦組成,還有鏡鐵礦、石英、方解石和黃鐵礦、綠泥石、磷灰石等。礦石具有鮞狀、豆狀、腎狀構造。礦床規模一般為中、小型。主要分布於河北宣化、龍關一帶。俗稱「宣龍式」鐵礦。
分布最廣的是泥盆紀「寧鄉式」鐵礦,主要分布於湘贛邊界、鄂西、湘、川東、黔西、滇北、甘南、桂中等地。鐵礦產於中、上泥盆統砂頁岩中,礦體呈層狀,主要含礦層有1~4層,層間夾綠泥石頁岩或細砂岩。礦體厚0.5~2m,厚度比較穩定。礦體延長數百米至數千米,最長達十幾公里。礦石由赤鐵礦、菱鐵礦、方解石、白雲石、綠泥石、膠磷礦、黃鐵礦、粘土礦物和石英等組成。具有鮞狀和粒狀結構,豆狀、塊狀、礫狀構造。礦床規模以中型為主。因首先發現於湖南省寧鄉縣,故稱之為「寧鄉式」鐵礦。
最新的是晚三疊世沉積鐵礦床。該類礦床主要分布於滇西、川西一帶,如滇西維西-德欽的楚格鐵礦、勐臘新山鐵礦和川西鹽源—木里一帶的褐鐵礦、菱鐵礦礦點。
2.湖相沉積鐵礦床
礦床形成的時代以二疊紀、侏羅紀最為重要,主要分布於四川省。
鐵礦層往往與煤系地層有密切關系,產於煤系砂頁岩中,礦體呈透鏡狀和似層狀,沿走向變化大。長數十米至數百米,厚一般小於2m。礦石礦物為赤鐵礦、菱鐵礦,有時為褐鐵礦。礦石構造主要為鮞狀、塊狀。礦石含鐵量多在35%~40%之間。
具有代表性礦床是賦存早、中侏羅世自流井群底部的「綦江式」鐵礦。是湖相沉積赤鐵礦、菱鐵礦礦床,伴有磁鐵礦、鐵綠泥石等,礦床規模一般多為中、小型礦床,如綦江、白石潭鐵礦。
另外,還有在山西省壽陽一帶產於二疊紀頁岩中湖相沉積「壽陽式」鐵礦床和甘肅省六盤山以東的華亭一帶賦存於白堊紀粘土岩或砂頁岩中的湖相沉積「華亭式」鐵礦床及廣西右江流域賦存在第三紀漸新統煤系中的湖相沉積「右江式」鐵礦床。礦床規模均為小型。 本類礦床包括原生鐵礦體、玄武岩和含鐵質岩石或硫化礦體,經風化淋濾、殘坡積堆積形成的鐵礦床。
礦床多產於鐵礦或硫化礦頂部及其附近的低凹處或山坡上。礦體形態多不規則。礦石礦物有褐鐵礦、假象赤鐵礦等。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但埋藏淺,礦石含鐵量較高,易於開采,是地方和群眾開採的主要對象。在中國兩廣、福建、貴州、江西等省區都有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鐵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000年前,周口店「山頂洞人」就開始使用赤鐵礦粉作為赭紅色顏料,塗於裝飾品上或者隨葬撒在屍體周圍。這是人類利用天然礦物顏料的開始。到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4000年),興起了制陶業,並發明繪制各種風格的彩陶。繪制赭紅色彩陶的原料就是赭石(赤鐵礦)。
人類使用鐵器製品至少有5000多年歷史,開始是用鐵隕石中的天然鐵製成鐵器。最早的隕鐵器是在尼羅河流域的格澤(Gerzeh)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烏爾(Ur)出土於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鐵珠和匕首。目前中國最早的隕鐵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中期)遺址中發現的鐵刃青銅鉞。這件古兵器,經全面的科學考查,確定刃部是隕鐵加熱鍛造成的。它表明我國商代人們已掌握一定水平的鍛造技術和對鐵的認識,熟悉鐵加工性能,並認識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但那時人們還不會利用鐵礦石煉鐵,而鐵隕石又很少,所以當時的鐵製品是十分珍貴的物品。
我國用鐵礦石直接煉鐵,早期的方法是塊煉鐵,後來用豎爐煉鐵。在春秋時代晚期(公元前6世紀)已煉出可供澆鑄的液態生鐵,鑄成鐵器,應用於生產,並發明了鑄鐵柔化術。這一發明加快了鐵器取代銅器等生產工具的歷史進程。戰國冶鐵業興盛,生產的鐵器製品以農具、手工工具為主,兵器則青銅、鋼、鐵兼而有之。據記載,今山東臨淄和河北邯鄲鐵礦等,春秋戰國時期都已進行開采。 隨著冶鐵業的興盛與發展,發現和開採的鐵礦產地,一代比一代多。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據《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產鐵之山有37處。漢武帝(公元前119年)在49個產鐵地區設置鐵官。唐代,按《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全國產鐵之山104處。明代,有鐵礦產地130處。到清代前期(公元1644~1840年)鐵礦產地發展到134處之多。古代開採的大部為地表風化殘積、堆積礦和江河岸邊的鐵礦,以及露出地表的淺部鐵礦體。採掘方法主要有:
(1)露天墾土法翻耕有鐵礦的土地,礦石隨之露出地面。《天工開物》記載:土錠鐵(即褐鐵礦結核)「淺浮土面,不生深穴」,「若起冶煎煉,浮者拾之。又乘雨濕之後,牛耕起土,拾其數寸土內者」。這是古代記載的一種特殊采礦方法。
(2)露天掘取法用於採掘地表露頭鐵礦體。1974年在鞍山東北的太平溝發掘的漢代古采坑,坑形上寬10m,下窄2m,深10m,呈漏斗狀。顯然是古代露采遺址。清代開採的廟兒溝(南芬)鐵礦,是人們在地表露頭處先用棒撬開石縫,再用火燒(火爆法),經過冷縮熱脹,使其破碎,採取礦石。
(3)地下鑿坑法即沿著礦體往地下鑿坑採掘礦石。在河南、江蘇、黑龍江等地一些古鐵礦遺址,都發現有豎井、斜井和巷道直接採掘礦石的古洞。說明當時人們已能根據礦體的不同產狀,採用不同的採掘方法,河南發掘的漢代鞏縣鐵生溝的巷道是沿礦體平行掘進,並沿礦體傾斜分別有上山和下山小斜井,直接采礦。豎井有方形和圓形兩種,一般在礦體中間或一側往下採掘礦石。對緩傾斜礦體再採用斜井。江蘇利國東漢冶鐵遺址附近的峒山古豎井,井口徑1.5m,深約10m。
由於採掘技術的提高,礦井愈來愈深。黑龍江阿城五道嶺地區,發掘金代中期的鐵礦井深達40m,礦井呈階梯式,井內有采礦和選礦(手選)的不同作業區,還有燈洞和採掘工具。
(4)古代採掘工具有鐵斧、鐵錘、鐵錐、鐵鎬和鐵砧等。如在河南發現的漢代、宋代一些鐵礦,採掘工具是鐵斧、鐵錘、鐵錐、鐵鎬等,在古采洞的圍岩壁上還遺留有鐵斧、鐵錐的鑿痕。到近代(1840~1949年),開採的鐵礦山大部是在古礦硐(采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據已查閱的40多處礦山資料記載,這些都曾先後經過不同程度的地表調查和礦石質量化驗。有些礦山開始逐步採用新的採掘、運輸方法和設備以及貧礦選別。開采規模比較大。如遼寧鞍山弓長嶺鐵礦1933~1945年年均產礦石約60萬t,最高年產達100萬t;湖北大冶鐵礦1942年最高年產礦石達144萬t;安徽馬鞍山鐵礦南山區1941年最高產礦石90萬t。這3個礦山是我國近代時期鐵礦主要產區,也是古代著名的鐵礦產地。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以及對岩石、礦物的認識,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我國春秋戰國成書的《山海經》、《管子》中的某些篇章,是人類對岩石礦物的最早總結,並從發現的礦產地中總結一些礦產分布規律和找礦標志。《管子·地數》中記載:「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而後《史記·貨殖列傳》:「銅、鐵則千里往往出棋置」。概括了鐵銅礦產的分布。《管子·地數》對礦產分布規律的論述有:「山上有赭,其下有鐵」;「上有慈石(磁鐵礦)者,下有金也」,明確地總結了鐵和銅、金礦產的垂直(上、下)分布規律,除垂直分布規律外,《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許多地區(山)不同礦產分布的「陰陽」分布關系。西山經:「符禺之山(今陝西華縣西南)其陽多銅,其陰多鐵」,盂山(今陝西靖邊縣)「其陽多銅,其陰多鐵」;泰冒之山(今陝西膚施)「其陽多金,其陰多鐵」;龍首之山(今陝西隴縣)「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中山經》:」荊山(今湖北南漳縣)「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密山(今河南新安縣)「其陰多鐵」;求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北山經》:白馬之山(在今山西孟縣北)「其陰多鐵,多赤銅」等等。這是古人通過開采實踐總結出來的「規律」。但如何加以科學解釋,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找礦線索(標志),古代稱之為「苗」、「引」或「榮」。除前邊敘述的一些鐵礦與其他金屬礦產分布規律作為找礦標志外,還總結有,《丹房鏡源》:「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鉛出劍州(今川北龍山東南)是鐵之苗」。「寶藏論」:「上鐃樂平鉛……鐵苗也」。郭璞《流赭贊》:「沙則潛流,亦有運赭;於以求鐵,趁在其下」。可見「赭」有在高山上的,也有在流水中,都見有找鐵礦的線索。《管子·地數》記:「山上有赭,其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
古代對金屬礦物的生成,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如《博物志》記:「石者,金之根甲」。這是說金屬礦物以岩石為「根」,而又被岩石所包圍(「甲」),很形象地說明了原生金屬礦物的成因。
從上述來看,我國古代人們對地質的認識具有一定水平,許多經驗總結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地質找礦價值。但許多經驗與認識,沒有發展到現代地質科學的高度。從18世紀以後無論在地質學的認識上還是在應用上,較諸歐洲都顯得落後。
19世紀後期,中國官辦和民用工業進一步發展與擴大,使鋼鐵消耗量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發展,需要進行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但當時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專業地質人員,因此不得不聘請外國礦師進行找礦。直到辛亥革命以後,1916年由中國自己培養的首批地質人員在國內開始了地質礦產調查工作。最先進行地質調查的鐵礦區有河北龍煙、井陘和湖北鄂城等鐵礦山。這可能是中國自己的地質人員最早調查的鐵礦床。
『肆』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洞
我國著名自然保護區神農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門埡,被稱為「華中之脊」。就在它的旁側海拔約2200米的地方,有一個神奇的洞。因為每天有成千上萬只燕子在洞里穿梭飛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達20米左右,深度無法計算。據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走到洞的盡頭,因為洞內十分潮濕和寒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洞內也是冷風颼颼,進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卻照樣飛來飛去。
我國湖南省辰溪縣仙人灣扎頭山村海拔700多米的山腰上,有一個狹長的小石洞,這里清泉長年不斷。每天早8時、中午12時、下午18時左右各有一次洞水湧出,站在洞口隱約可聽見洞內濤聲。不過這里有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如果湧出來的水渾濁,在兩天內,周圍地區必有大雨,所以當地人都稱它為「測天洞」。
在湖南省石門縣九渡河鄉,那裡有一個奇妙的岩洞,當地人稱之為「風洞」。風洞洞口約1平方米見方,洞內不斷噴出的氣流與外界空氣相遇,凝結成白霧常年在洞口繚繞,並延至很遠。遠遠望去,公路似突然中斷,令許多第一次來此地的人望而卻步。更為有趣的是,如果人站在洞口,渾身上下感覺截然不同,在盛夏時節,上身熱風烤人,揮汗如雨,而下半身卻涼風颼颼,暑意頓消;隆冬時節,上面風雪交加,冰寒刺骨,下面則暖氣融融,春意濃濃。
印度尼西亞比路島上有一個能健身治病的洞穴,關節疼痛或神經衰弱者只要在這里居住上十天半月的,疾病便不治自愈。
秘魯普諾省貝利斯塔村,有一個會奏樂唱歌的洞穴。清晨,在洞穴內發生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熱鬧異常;傍晚,笛聲悠揚,時高時低。如果陰雨連綿,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聲音動聽悅耳。每天都有不少遊人來這里欣賞奇妙的洞穴音樂。
奇風洞位於我國雲南省昆明石林西北5000米處。在北大村與水塘鋪交界點,馬鞍山東側的一片石林奇峰間在石峰下的莊稼地里,有一直徑一米寬的小洞。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洞,就是奇風洞。奇風洞因會像人一樣呼吸而引人注目,故也稱為「會呼吸的洞」。每年雨季,大地吸收了大量的雨水,乾涸的小河再次響起淙淙的流水聲時,奇風洞也開始吹風吸風,發出「呼——撲」、「呼——撲」的喘息聲,像一頭疲倦的老牛在喘粗氣。要是有人故意用泥巴封住洞口,它也毫不費力地把泥巴吹開,照樣自由自在地呼吸。
奇風洞
『伍』 馬鞍山市高時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安徽省注冊資本:1,002萬元法定代表:高邦財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工商局注冊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工業集中區陶甸路958號
法定代表人:高邦財
成立時間:1999-06-15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02573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工業集中區陶甸路9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