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建立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
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具體如下:
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
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
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
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
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
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
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
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
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2.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2)公共服務評價步驟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3.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評價
基本公共服務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部分,對地方政府基本內公共服容務水平從公眾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投入及成果這兩個維度來進行全面地、系統地考察。主觀評價主要是考察城市居民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在公平性、便利性以及整體性的滿意程度,同時還著重考察了城市居民對政府公職服務水平的感受和看法;客觀評價主要是考察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所做的財政投入以及取得的客觀成果。
操作層面上,主觀評價比較困難,需要大規模的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調查。第三方機構在這方面具有優勢。為此,社科院聯合華圖·紅領政信進行了2010~2011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並成功進入公共服務藍皮書,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開啟了新時代。
4. 如何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評價
論述你對我國...准確運用其對公共權力的壟斷地位,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進行揚棄,制定明確... ...
5.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
1.行為導向型的考評方法,包括:
主觀考評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選擇排專列法、成對比較法、強屬制分配法和結構式敘述法;
客觀考評方法,主要有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定位法、行為觀察法和加權選擇量表法。
2.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目標管理法、績效標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標法、成績記錄法和勞動定額法。
3.綜合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圖解式評價量表法、合成考評法、日清日結和評價中心法。
6. 公共交通服務水平評價的研究內容,意義,方法。謝謝
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好壞主要通過
方便性、迅捷性、准時性、
舒適性、安全性和經濟性
等6個方面內容來體現。
服務能力水平,
是指城市公共交通所具備的服務功能強弱。
主要內容包括:
①城市居民採用公交出行所需最大時耗;
②乘客換乘系數;
③線路網密度;
④站點服務面積覆蓋率;
⑤發車頻率;
⑥運送速度;
⑦日均滿載率;
⑧線路非直線;
⑨線路長度。
不知道你要做什麼用,如果只是想了解,我簡單說下評價標准
上述9項里,滿足9項,是一級
滿足8項,二級
滿足7項,三級
滿足6項,四級
少於6項,五級
一共就有五級,所以要是評了五級,就掛了
其中細化成各種指數
還有具體的分
比如二級,滿足8項吧,8項里還分出小要素打分,按%來折算成相應指數。
你要是寫匯報材料,可以給你具體建議,參看下面的書
李相勇的《城市道路服務水平的模糊綜合評判》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2.8
《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模糊評定法》
佛山大學學報,1997.8
尹峰,李楓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模糊評價》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34
這個比較火,
很多寫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分類型分析的都用這個評價方法,
你要是在校園內萬方應該就能查得到。
7. 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的介紹
公共服務績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經濟績效、2,社會績效、3,政治績效。
8.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8)公共服務評價步驟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9.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9)公共服務評價步驟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