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提供嗎
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但並不以為著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個人和組織也可以依法提供。
2.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2)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3.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3)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4. 善治之道:政府怎樣與第三方組織合作
摘要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雙失靈」決定了第三方組織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時也存在「非營利失靈」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政府與第三方的合作夥伴關系,其主要形式有合同承包、政府補貼和憑單。目前,我國第三方組織及其與政府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行政色彩嚴重、組織發育不良、社會信譽程度低、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少。政府必須在與第三方的合作關系中承擔起培育與支持責任、監管責任和參與責任,而第三方則必須立足於草根,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贏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信任。 關鍵詞 政府第三方夥伴關系政府與第三方合作夥伴關系的理論分析 第三方又稱為第三部門,從范圍上講是指不屬於第一部門(政府)和第二部門(市場)的其他所有組織的集合,它以非營利為宗旨,因此,也被稱為非營利組織。第三方組織依靠會員繳納的會費、民間捐贈或政府財政撥款(或資助)等非營利收入,從事第一部門和第二部門無法或不願意作為的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社會公眾,其業務范圍包括環保、醫療、教育、慈善、治安、宗教等眾多領域。 從理論上說,之所以需要第三方的存在,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雙失靈」的需要。一般認為,市場在提供私人物品方面具有優勢,它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場則往往因「搭便車」問題而失靈。這時,就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來克服市場失靈,提供公共物品,因為「政府有強迫人們出資(通過稅收)的權力」①,可以解決「搭便車」問題。但很快人們便發現,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也存在失靈的情況,原因在於其遠離社會底層的官僚體制對社會需求的遲鈍反應,以及標准化的供給公共物品難以滿足不斷變化和個性化的需要而導致供應不足或浪費,同時,還因其壟斷性而使資源配置沒有效率。在這種情況下,具有非營利性和自願性特點的第三方就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填補政府不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縫隙②。第三方的民間性和草根性,使其更貼近服務對象,更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能夠更靈活地對服務的需求作出彈性反應,滿足他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③。 雖然政府是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最重要供給者,但這並不意味著由其包攬供給的全流程。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過程包括決策和生產兩個不同環節。20世紀末西方國家興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倡導者認為,公共服務的決策屬於「掌舵」,而公共服務的生產屬於「劃槳」,兩個環節是可以分開的。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掌舵」而非「劃槳」,即確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並承擔相關的成本,而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則可以藉助第三方或市場(企業)來完成,從而實現政府的政策職能與管理職能的分離。在此基礎上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掌舵」與「劃槳」分開後,「政府基本上作為一個精明的買家來工作,以能夠完成自己政策目標的方式利用各種生產廠商」。雖然政府部門仍然可以作為服務的提供者,但它們僅僅是其中之一,必須與其他非政府組織或工商企業展開競爭。決策者處於一個買者的位置,可以「貨比三家地自由挑選最有能力和效率的服務提供者,使他們花同樣的錢能夠得到更大的效益,使他們充分利用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使他們保持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對變化中的情況作出反應,而且有助於他們堅持要求高質量工作表現的責任制。合同承包商知道一旦他們的質量下降就不再會要他們,而公務員則知道在他們身上不會發生那種事」④。一部分職能由第三方和市場承擔,有助於實現政府機構精簡和裁減人員的目的,有利於節約政府開支;而引入競爭機制,將使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更有效率。 但是,如果政府只看到第三方提供服務的優勢而沒有看到其劣勢,放棄了對它的支持和監管,第三方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也同樣會出現失靈的情況。薩拉蒙把它叫做「志願失靈」⑤, 其最主要的表現是慈善供給不足,一是因為「搭便車」問題使社會能夠供給的公共服務少於社會最優,二是因為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第三方獲得的捐贈難以維持其正常的經營,⑥三是因為第三方有時可能會打著「非營利」的旗號從事營利性活動。為了改變第三方失靈的狀況,政府應注重對第三方的財政資助,並通過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向第三方捐贈,同時通過績效評估等方法加強對第三方的監管等。 上述幾點理由決定了政府必須與第三方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克服各自的劣勢,形成社會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合作夥伴關系的主要形式有: 合同承包。即政府與第三方組織簽訂合同,由後者承包某一方面的物品和服務。在這一合作形式中,政府是安排者,第三方是生產者或服務的提供者,由政府向它們支付費用。可實行合同承包的公共服務范圍廣泛,包括垃圾收集、地面維護、街道清潔、城市綠化等。它是一種常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形式,為各國所普遍採用。如在美國最常見的64項市政服務中,平均23%以合同方式外包給私營部門和第三方。⑦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政府在市政管理和服務、弱勢群體關懷等方面也開始採用合同承包的形式,藉助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務。 政府補助。即政府給予生產者或服務提供者補貼。由於一些公共服務的盈利性不高,生產者提供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如果不給它們一定的補貼,公眾很難得到滿意的服務。補助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特定物品對符合資格的消費者的價格,使消費者在市場上能夠向接受了政府補助的機構購買物品。補助的形式可以是資金,也可以是稅收優惠、低息貨款、貸款擔保等。在這種安排中,生產或服務的提供者是民營機構,即營利機構或非營利機構,政府和消費者都向它們支付費用。政府補助的例子很多,如政府對一些學校的補助,對醫療設施和醫療器械行業的補助,對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的補助(使他們向低收入者提供廉價住房),對文化、表演藝術團體和藝術家的補助等。 憑單。它也是政府對公共服務項目所給予的一種補貼,與政府補助的不同之處是,它僅對特定消費者群體實施補貼,目的在於使他們有能夠在市場上選擇消費某一種服務的權利,政府向接受了憑單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機構支付費用。憑單的優點比補助明顯,因為它把消費的選擇權放在了消費者手中,從而引起生產或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有助於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美國的憑單制最具有典型意義。美國聯邦層次憑單的運用范圍包括四大領域,即食品與營養、教育、醫療和住房。美國退伍軍人權利法案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社會計劃之一,政府沒有直接提供資金去建立士兵大學,而是發放憑單,讓軍人選擇一所自己認可的大學、學院或技校。醫療照顧項目也是實行憑單制度的一個重要領域,醫療照顧補助的接受者可以手持政府發放的一種身份證件作憑單,在任何一個政府指定的醫療組織中得到醫療服務。 上述對政府與第三方合作夥伴關系的論述主要涉及普惠性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些特殊的公共服務,如社區公共服務(社區綠化和道路、小區共有物業的保值增值、社區公共衛生和休閑物品等)等只由某一地域范圍內的人群分享、某一特定人群所需要的特殊服務。面對這些特殊的需求,市場沒有動力為之,由政府出面提供服務則會導致不公平問題,而由具有自治性的第三方組織承擔供給責任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除了普惠性和特殊性的公共服務外,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人群之間會面臨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差異化的心理期望,因而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需要特定的社會組織作為代言人與外部人群進行對話和交往。一來可以充當公共權力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過渡帶,防止公共權力對私人領域的不當侵入,並把私人領域形成的共識傳遞給公共權力,改進公共決策;二來可以通過組織化的力量阻止市場的過度擴張。事實證明,在社會治理結構中,如果政府承攬了過多的公共事務,勢必會擠壓社會自治的空間,使公權力過度侵害社會和公民的利益,進而使政府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人們會將各種問題的存在歸因於政府,向政府發泄怨恨和憤怒,政府成為矛盾的一方,無法充當公平的「仲裁者」的角色。近年來,一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就是缺乏社會自治(如缺乏村民自治,農民視村委會為「准政府」)惹的禍。更嚴重的是,缺乏社會自治會使民眾像一盤散沙,無法有效整合他們的利益訴求,政府無法知曉他們的真實需要,造成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巨大鴻溝,進而導致治理盲點和無序,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並發生群體性事件時,政府還不知道跟誰進行對話而無所適從,從而加大了治理的成本。因此,政府惟有給第三方讓渡出適度的治理空間,從矛盾的漩渦中擺脫出來,讓社會走上自治之道,才能使自己充當社會糾紛「仲裁者」的角色,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方還是監督和制衡政府的重要力量。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是由人(公務員)組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人的各種弱點,比如逐利、謀私等,其表現形式就是尋租、權錢交易、貪污腐敗、官僚主義、不講效率。長期以來,我們傾向於採用自上而下的權力制衡和思想教育的方法進行反腐,但效果並不明顯。一是因為內部監督力量是有限的,二是因為「官官相護」的潛規則使官員彼此之間對一些或明或暗的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制度的行為或灰色行為視而不見或暗中相助,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共同維護官員群體的特殊和既得利益格局。現實呼喚來自第三方的橫向監督和制衡。第三方監督的優勢來自於其活動范圍的廣泛性和「人多勢眾」。官員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其一舉一動都存在蛛絲馬跡,容易被民眾發覺,「群眾的眼晴是雪亮的」。在國外,很多民間組織專門從事監督政府的工作,其組織成員生活在社會的各個角度,他們經常出沒於一些娛樂場所,跟蹤官員的行為動向。世界上,沒有一個廉潔的政府不是監督出來的,指望政府官員的自覺是沒有希望的,這是迄今為止的一個普遍規律。近期以來,新的一屆領導集體出台「八項規定」後,不少民眾和媒體紛紛加入到監督的行列,很多公款吃喝和公車私用的現象被曝光,形成對「三公」的高壓態勢,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第三方在幫助政府監管市場方面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市場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和掠奪性,並具有強大的威力,單憑政府的力量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管,而且,政府有可能被市場力量所「俘獲」而放棄其監管責任,近年來我國的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三方的力量(如民間消費者組織、環保組織等)來彌補政府力量的不足,防止市場對社會的過度侵害,維護社會的健康與和諧。
5. 運營商聘請第三方對競爭對手營業廳的公共服務進行拍攝暗訪,結果用於內部比較,是否違法
可能侵犯別人隱私、肖像權。
6.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7.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7)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8. 什麼叫第三方公共門禁服務平台
你好!
一個門的開啟需要有幾個人來共同控制,比如持卡人、機房管理人員。我是做一卡通系統的,像門禁、考勤、停車場、消費。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9. 什麼是公共服務企業
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假如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假如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假如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10.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