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助---第八屆(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
第八屆(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發布,需要收費的。你可網路一下,掃搜出來的二維碼就可購買。
㈡ 評估一個城市的綜合能力從哪些指標入手
評估一個城市的綜合能力的具體衡量指標主要包括八個方面,涉及經濟實力回、人口規模、生答活與消費、外向經濟、交通運輸、上市公司、科教、醫療等內容。
這些指標,是能有效體現城市實力的關鍵指標,同時是可量化的公開數據。
㈢ 一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指的是什麼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回,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答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是指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管理,市場不提供的產品,政府提供產品,這部分都叫公共服務的領域。政府公共服務主要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交通,消防等等,這一系列,凡是私人不提供的。另外還有一些准公共領域,准公共領域比如說需要收一些費,但是政府有補貼的部門,比如說城市的公交系統,叫准公共部門。
㈣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包含哪些指標
中國城市來競爭力報告是源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
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應用自主創立的GN評價指標體系,調查了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中國34個省級城市和295個地級市,根據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四大系統及多項指標,作出城市競爭力的綜合評估,至2015年已連續13年發布相關排行榜。
㈤ 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報告收費標准
2004年的那個是規劃編制設計的收費標准,裡面沒有評估報告的規定,後面也沒有出過規定。
㈥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依據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等14項指標,對我國200個城市2006年度宜居狀況做了評估.
A、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這里位於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較少,因此專不利於城市的發展,故正屬確;
B、在西北地區的旅遊資源還算豐富,故不符合題意;
C、城市的建築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故不符合題意;
D、這里氣候乾旱,降水較少,因此生態環境脆弱,不利於城市的居住,故正確.
故選:AD.
㈦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依據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等14項指標,對我國200個城市2006年度宜居狀況做了評估。
小題1:B 小題2:D
㈧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歷年報告
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北京連續四年位居第四,排名前三的仍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 2008年3月28日上午,《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這份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第六次發布的年度報告,報告對全國20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 報告對52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在8項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指標中,公共部門競爭力北京排在第一;人才本體競爭力前三名是香港、上海、北京;創新環境競爭力前三位是上海、香港、北京。 藍皮書分析,人才本體競爭力北京排在第三位,因為北京經濟發達,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大。藍皮書也指出,人才過度聚集會加劇地區間經濟的不平衡。 報告對一些城市提升競爭力的做法進行經驗提煉,遴選出10個年度最佳案例城市:東莞用製造業帶動城鄉一體發展;上海擔當著區域龍頭,此外,還有其他8個城市入選最佳。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 人才競爭力前十名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杭州、無錫、武漢、南京、大連 企業競爭力前十名佛山、上海、深圳、香港、東莞、寧波、杭州、南京、蘇州、中山 創新環境競爭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慶、澳門、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廈門 生活環境競爭力前十名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東莞、澳門、廈門、杭州、哈爾濱 社會環境競爭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慶、澳門、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廈門 2009年4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討會」。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比較後排出了座次。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 從總體來看,東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變,環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台灣四大區域分享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壟斷城市體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發展空間;95%的城市綜合增長率超過10%,內蒙古城市增長競爭力全國第一;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內地省份江蘇最高。 在城市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台、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2010年4月26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總體比較發現: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 報告又對294城市中的56個重點城市的環境競爭力及其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並發布了《中國城市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報告》: 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北京奪魁,副省級省會勢頭強勁,東南區域發展不平衡。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東莞、上海、杭州、香港、重慶、武漢、成都、廣州、濟南。 建築業競爭力:「紹興模式」當仁不讓,區域分布平均。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紹興、重慶、杭州、成都、昆明、台州、濟南、武漢、北京、長沙。 製造業競爭力:東南區域優勢顯著,地級城市活力明顯。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東莞、上海、深圳、寧波、惠州、無錫、珠海、蘇州、杭州、中山。 物流服務業競爭力:北京最好,省會直轄市整體領跑。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香港、徐州、南昌、太原、南寧。 消費性服務業競爭力:特區競爭優勢明顯,大陸地區北京一枝獨秀,其他城市提升空間巨大。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澳門、香港、北京、杭州、東莞、大連、上海、南京、武漢、長沙。 企業創新能力競爭力:江浙地級城市成績顯著,港澳地區仍有提升空間。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蘇州、紹興、南通、上海、北京、深圳、徐州、嘉興、寧波、揚州。 社會性服務業競爭力:東莞優勢領跑,京滬分居二三。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東莞、北京、上海、福州、蕪湖、天津、重慶、廣州、揚州、深圳。 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北京、東莞、香港優勢顯著,東南區域實力不俗。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東莞、香港、福州、大連、上海、深圳、廈門、杭州、南寧。 科研機構競爭力:紹興榮膺榜首,東南區域整體實力強。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紹興、上海、北京、南通、蘇州、深圳、徐州、台州、成都、揚州。 2011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大連、長沙、杭州。 報告對城市競爭力指數構成指標的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和比較發現: 綜合增長競爭力:東北增速保持領先,東南實現較快恢復。前十名的城市:鄂爾多斯、鐵嶺、白山、遼源、營口、包頭、防城港、朝陽、白城、清遠。 經濟規模競爭力:城市總體水平上升,城市間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佛山、台北、杭州。 經濟效率競爭力:內地的人均產出提升迅速,地均產出有待加強。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門、東營、東莞、佛山、基隆。 發展成本競爭力:整體指數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亞、亳州、香港、咸陽、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長沙。 產業層次競爭力:總體產業層次較低,內地提升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門、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競爭力:我國城市居民整體上比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續上升特徵;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狀態呈現逐漸收斂趨勢;經濟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倒U」趨勢已經顯現。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報告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全國56個重點城市的12個原因性的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力資本競爭力:人才資源質量亟待提升,教育競爭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武漢、杭州、南京、深圳、廈門。 金融資本競爭力:資本質量相對較高,融資體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成都、天津、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城市間投入分化嚴重,區域發展相對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蘇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紹興、武漢。 經濟結構競爭力:產業高級化程度低,在變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蘇州、杭州、深圳、上海、紹興、福州、廣州、台州、揚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整體提升較快,區域發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島、佛山、鄭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中國經濟重心向東移動,中心城市發展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廣州、重慶、哈爾濱、天津、深圳、武漢、長春。 生態環境競爭力:海濱城市固有優勢顯現,特大城市整體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廈門、蘇州、威海、珠海、深圳、揚州、紹興、煙台。 商業文化競爭力:整體表現良好,差距越來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寧波、香港、煙台、青島、深圳、杭州、廈門、合肥、常州。 經濟制度競爭力:市場發育度整體最好,經濟自由度差異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煙台、常州、香港、中山、無錫、揚州、威海、紹興、蘇州。 政府管理能力競爭力:政府服務能力總體最好,政府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門、上海、深圳、南京、廈門、杭州、北京、長沙、寧波。 企業管理能力競爭力:民營企業需大力支持,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門、廈門、蘇州、青島、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對外開放競爭力:區域開放不夠均衡,內外開放不夠協調。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東莞、深圳、上海、蘇州、廣州、北京、澳門、珠海、青島。 2012年5月21日在北京「2012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會「上。發布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根據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和成熟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結果,對2012年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競爭力指數進行具體比較和格局分析發現: 2012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杭州、青島、長沙。分別被珠三角、環渤海、長三角、中部和台灣等5大區域分享,總體行政級別較高。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總體差距有所縮小,位序變化劇烈。 2012年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前50名格局是:東部沿海占據7成,3成多為地級城市。佛山、蘇州和無錫居地級市前3名。2012年相比2011年前50名變化情況:中部城市數量增加,地級城市提升較快。副省級城市中2012年相比2011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會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為10位;地級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為7位。 2012年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東部城市整體強,西部城市個別強。東南地區城市整體競爭力排名較高,多集中在前100強。2012年相比2011年總體格局變化情況:城市間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國社科院《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 城市競爭力排名30強名單: 01-10 香港 台北 北京 上海 深圳 廣州 天津 杭州 青島 長沙 11-20 大連 佛山 澳門 蘇州 無錫 沈陽 成都 高雄 南京 東莞 21-30 武漢 寧波 鄂爾多斯 濟南 合肥 包頭 常州 基隆 東營 廈門 和諧城市 該報告顯示,在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除了香港與澳門位列冠亞軍,「北上廣」均沒有進入前10位。其中,北京排第14位、廣州第19位、上海第21位。 該課題組成員楊傑介紹,和諧城市的比對中,指標包括戶籍制度、行政透明度、社會安全等。他解釋,「北上廣」未進前10,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這3個城市的戶籍制度比中小城市嚴格很多,中小城市基本完全放開了戶籍制度。 「從人和人之間機會平等的角度來說,戶籍制度越嚴格說明人和人之間的機會平等越差,機會不平等可能對和諧的程度影響比較大。」楊傑說。 另一方面,他表示,社會犯罪率和經濟發展水平有正相關關系,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犯罪率相對高一些,這對整體和諧程度的影響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經濟增長較快的直轄市天津排在第133位,重慶排在第210位。報告認為,這說明經濟的發展並不會必然帶來社會的和諧。 2013年5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城鄉一體化、信息和文化等8個方面68個客觀指標,構建了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即未來競爭力指數。 藍皮書專家表示,把宜居作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動城市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競爭力。 藍皮書顯示,北京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六,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在可持續競爭力分項中,北京的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第一,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第二。但是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卻位列第74位。 藍皮書指出,2012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港澳台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分天下。其中北京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香港、上海和深圳。 城市競爭力部分項目排名(前10名) 可持續 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澳門、杭州、青島、無錫、濟南 綜合經濟 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澳門 宜居 香港、澳門、無錫、常州、珠海、蘇州、威海、海口、鎮江、中山 宜商 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杭州 和諧 香港、澳門、濟南、西安、深圳、青島、威海、大連、廈門、寧波 生態 澳門、香港、南昌、隨州、上饒、黃山、景德鎮、煙台、九江、廣州 知識 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廣州、天津、武漢、大連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發布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主題為「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 前10位: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澳門 宜居城市前10: 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上海 生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香港、黃山、澳門、鄂爾多斯、十堰、揚州、南寧、咸寧、大連、三明 
㈨ 《首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誰那有
「一切始於世博會」,這是響徹世博歷史的一句名言,也是引導我們走進世博、觀察世博、評價世博的一條准線。 世博會1851年在英國倫敦首開,已經過去了158年。回頭細數那些曾經代表人類近現代工業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這種標志既有實物又有理念,都是最早呈現在世博會上,所以叫「一切始於世博」,這說明世博會是收藏、發明、展示、發現的櫥窗,是人們零距離交流對話的平台,是探索人類文明的「思想者」,是創新突破的創意源。「始與世博」的理念、創意這些的軟體,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文明的提升、社會的進步,也造就了當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美好生活,使我們能夠共享進步、創新、交流的成果。而這個,也恰恰是世博的宗旨。所以,我理解一切始與世博,這是彰顯人類的進取和智慧,一切又回歸於社會,回報給世界、服務於人類。這是我發言的主旨觀念。 世博開始的時候,上海只有8歲,而今天上海是1900萬人口的大都會,100年前我們就有這樣的夢想,就是上海要舉辦世博。現在,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了,這使得2010年的世博又有了那麼多「始於」又載入歷史的史冊,所以我覺得上海的世博是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
這次世博會不僅是最大一次發展中國家最大城市的舉辦,也不僅僅因為園區的面積最大,參展的單位最多,獨立的國家館、專用館最多,我認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一次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城市這個社會的母體。這一屆世博會,確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全球普遍關注的主題,第一次把城市作為展示的主題,開辟了「城市最佳實踐區」這樣一個獨特的展覽方式,不能不說是「始於世博」的當代版,也是一次獨辟蹊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既是大家的共同願景,也是當今世界需要求解的課題,接下來我們需要追問了求索的是城市怎樣才可以使生活更美好?這個後面我覺得有一個潛台詞,就是我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還不夠美好,甚至於談不上美好。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城市作為文化載體的形象漸行漸遠,這種亢奮的物質願望,使城市的文化面孔變得蒼白而憔悴。另外,過度的開發建設和自詡為「美好」的行為方式,實際上造成了資源的透支而面臨「斷供」的挑戰。環境和生態遭到破壞而得不到修復,人居環境惡化而難以為繼。「城市病」的流行,造成了生活空間的壓抑,出現效率的降低,天空充滿了陰霾,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脅。這樣一些情況,都使得城市中人「美好」不起來。
這些城市發展中的問題,我們還要在城市的發展中解決,更美好的生活還是要在城市當中尋找答案、探索路徑。所以,在城市的變革和創新的實踐中,讓我們來到城市的人們,不僅能夠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美好。所以,我們寄希望於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個主題能有精採的演繹。這個主題,首先是屬於上海的。當然,也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共同來演繹這樣一個主題。
一、多元交流和特質文化
《國際展覽公約》的第一章第一條開宗明義的指出,世界博覽會是一種展示活動,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所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經過奮斗所取得的進步,或者是展望未來的前景。
上海世博會和歷屆的世博會一樣,參展者必將以自己的理念和經驗,拿出自己的絕活和奇跡,去闡釋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歷史發展到今天,城市也演進到當代,人們的要求,顯然不是城市提供生理的生存條件,而是希望城市能在文化、生態和社會的層面,給予生活美好的滋養,並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和諧的人文氣氛、氛圍。
當今,城市難以美好起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文化的缺失和特色危機。人類文化遺產,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特別是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這些經典和精品,這裡面不乏城市街區的建築。我們有不少的城市街道、廣場、建築,都列入到了人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目錄。但當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城市的開放、文化的交流,規劃師和建築師的流動,和材料技術的通用,大家現在用的材料和技術都差不多了。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越來越趨同,街道越來越相似,建築越來越一樣,這是不是城市的、世界的千篇一律呢?當年梁思成先生曾經指出過,我們現在的住宅區標准設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著找不到家」。我想,今後世上的人會不會遭遇到何地為家園,何城為故鄉的窘態呢?這是承不承認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是否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質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城市特色的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通過了一個叫《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大概184個國家簽署了這個公約。通過得非常順利,只有兩個國家反對,其他都同意。這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以色列。據說,美國擔心如果簽《保護文化多樣性合約》,很可能美國文化的輸出要受到障礙,所以美國不簽,另外一個就是以色列。這個公約裡面,確認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徵,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多樣性創造了一個多彩的世界。我們是認同這樣一個原則的。可以這樣理解,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多樣性在於差異性,在於各具自己的特質。設想,如果缺乏特質而趨同,沒有基因的差異而都是克隆和復制,就不必進行交流和對話了。因為大家都一樣,還交流什麼?也不需要對話了,也就沒有融合和發展。所以,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遴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所確定的原則中,就堅持了一條,希望中國館能夠具有中國特質的,含有中國元素的建築。中國館是中國建築學會參與做的技術支撐,所以在遴選方案的時候,我們確定了這樣的一個原則。
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上海世博會的中國國家館,並沒有呈現大家擔心的形式的雷同和身份的模糊,從各國提出的方案和現場建築的主題來看,各個國家館運用的建築語言和外觀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標新立異、爭奇斗艷、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很精彩。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注意研究和解讀他的外觀所包含的內涵。它的形勢所承載的內容及炫技過程中人文訴求和體現。他們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力求表明自己的身份並宣誓自己的理念和創意,展示自己的精神和氣質,並在這一過程中,共同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我們通過零零總總的國家館,通過建築這一載體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特質和文化的交流,以及這些建築所詮釋的城市的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所以,我覺得這對將來、對上海來講是很重要的一筆遺產。
中國館以中國元素,莊重大氣的風格,展示了中國發展當中的文化形象。而旁邊的盧森堡館,綠樹環繞的小尺度城堡創意,是森林中的呈報,用這個創意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要表明自己擔當歐洲綠色心臟的角色。大有大的氣魄,小有小的風韻。澳大利亞館,牆面使用的顏色,使人想到了澳大利亞充滿土著的野性之美。美國館,顯得清麗、脫俗、充滿生活氣息。風格不一樣、表皮不一樣,但都那麼精采。韓國館,以韓國的文字作為建築造型的元素,既表達自己的身份,因為自己韓國人用這樣的文字,又體現了文字在各國文化交流溝通當中的重要作用。日本館,則以蠶寓意中日文化交流。雙方都是東方的,都是我們的近鄰,但他們的表述不一樣。俄羅斯館,用紅、金白相間的塔樓,是俄羅斯的民間舞環舞的建築版,紅、金、白分別代表美麗、繁榮、純潔,非常具有俄羅斯風情。德國館是四個不同的變形膽體,組成和諧的主題,體現了德國人嚴謹理性的風格。奧地利館用瓷的外牆,意味著中國出口歐洲的瓷器,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沙烏地阿拉伯館,意味著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和阿拉伯兩大文明古國。以色列是兩座流線性的建築相扣。挪威館用大柱支撐,好像見到了北歐的森林。芬蘭館,取意為冰湖。阿聯酋名曰沙丘。巴基斯坦,設計的靈感來源於世界文化遺產古堡。新加坡館,以流水和花園兩個元素,組成了音樂盒的造型,你進入其中,好像在欣賞城市的交響樂。右邊的荷蘭館,展示了8字型的歡樂街,可以領略荷蘭的街道和風采。瑞士館,採用可降解的樹脂蛋白材料,展示了新技術和材料。西班牙館也是用了環保的材料,像萬千條的柳條編出的柳條框,可以自然通風和採光。
我特別想說的是英國館,很怪,這是一個毛茸茸的另類建築,有七萬根八米長的觸須,可以隨風飄搖,像有生命的集體。每個彩須,會有隨光源變換。這個建築,怎麼可以和英國聯系起來呢?和英國有什麼關聯呢?其實,追求獨創的創意,一直是英國的文化趨向和政策引導的重點。所以我覺得它之所以是英國館,在於他的文脈,這種文脈是英國對文化創意的追求。英國政府在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文件把廣告、藝術品、軟體、電腦服務等一共13個行業確定為創意產業行業,鼓勵大膽創新。
我們看到城市創意的理論方面,世界上有三個最權威的創意理論家,而業界首推的是英國的學者,叫查爾斯蘭德里。他的代表作就叫創意城市,都市創新的工具書。他提出,新的都市規劃策略方法是什麼呢?他說:「檢視人們如何在城市中以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計劃和行動。探索我們如何可以透過駕馭人們的想像力和天分,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居住和更具活力」。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文脈。國家鼓勵你創意,而且好多理論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所以才能出現這樣一個英國館。了解了這些,我們對英國館為什麼會出自英國,會代表英國就不難理解了。
總體來看,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包括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展館,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場精採的建築博覽,給我們啟示和教益,就是在各種文明、各種文化,當然也包括城市文明和建築文化,在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必過分的去擔心特質的消失和傳統的中斷,事物在發展中總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看到大家趨同,就會調整,不會趨同下去。
人們在實踐碰撞的過程中取得的共識是不同文化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容納不同文明的存在,也要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既要學習借鑒先進與成功的經驗,取人之精華,又要發展展示自我,體現文化主權為我所用。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特質就會有新的內容、傳統就會有發展和創新,就能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更為風采和精采。上海世博在這方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它必然會回歸社會,回歸到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我們的城市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二、關於低碳、綠色的行動
世博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創新,從1933年以來,我們知道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會第一次確定要有主題。芝加哥的主題是進步的世紀。半個世紀以來,各界世博會都要確定鮮明的主題,這些主題無不關乎人類發展的主題,這些主題具有鮮明的導向型。我們注意到近50年來,約20屆世博會,有2/3以上的主題選擇了和地球、生態和人居環境有關。
1962年「宇宙時代的人類」,1967年「人類與世界」,1970年「人類進步與和諧」,1974年「環境」,1975年「海洋」等。都是和人居環境有關的。1985年有兩屆。一直到2008年在西班牙,以「水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
這2/3以上的主題,都是和生態、環境有關的,顯而易見,通過這些主題我們可以驗證,環境和生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主題。上海世博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認為這個主題妙就妙在有趨向「更美好」,讓生活更美好,有一種期許。所以,世博不僅僅是文化,還有生態、綠色。上海是一座能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在國家科學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上海提出低碳發展的模式,並在工業、交通、資源循環利用、低碳實踐區等方面啟動了200多項重大的科技項目,為低碳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和技術支撐,上海已經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首批兩個試點城市之一。
可以說,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徑,已經清晰可見。2010年,上海世博是在全球對生態環境問題十分關注,在我們舉辦的前一年,也就是去年,在哥本哈根召開世界性的氣候峰會,也是在上海謀劃科學發展,走上低碳之路探索的實踐中,我們承辦了這一屆世博會。在選址、布局、建築、公共設施、交通、服務等世博流程中的各個環節,要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應該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題中之意。
2009年7月,上海世博事物協調局和市環保局共同發布了上海世博的環境評估報告,這是承辦方發出的要舉辦一屆綠色世博的重要信號。8月份,聯合國聯合規劃署發布了上海世博的環境評價報告,肯定了上海世博的綠色努力和低碳措施。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也是一次集中低碳實驗和綠色行動的環境盛會,其中亮點多多。
首先,我認為是選址的問題,上海世博的選址非常有戰略眼光,選擇了城市中心的舊工業改造區,這樣既與城市的主題相吻合,又帶動和實現了老城區的有機更新,激活了衰敗老城中心,讓其重新美好起來。
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和勇氣。園區現在的所在地地方是上海和中國近代鋼鐵和製造業的製造地,主要是船舶為主的工業區和碼頭區,5.28公里裡面形成的布局混亂,用地緊張等問題日漸突出,涉及到舊區改造問題,以及保護工業遺產利用保護這樣的難題,選擇這樣的地區作為世博會的園區,是極具挑戰的。園區的規劃者和決策者,沒有採用慣用的推平投的方法,來挪用場地,而是本著對歷史、城市、資源尊重的愛護理念,除了搬遷一部分的工廠和居民,對場地的老建築和近現代的工業遺產,盡可能的加以保護、利用、改造,預計有38萬平方米的建築納入保護范圍,25萬平方米原有的工業廠房被改造成為場館和配套房。這不僅使5.28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得到全面更新,而且帶動浦東浦西城市的更大生機和城市功能改善。新建100萬平方米的生態走廊,大大提升該地區的生態質量,另外將來要布置眾多公共藝術品,也將使這個昔日灰色的文化死角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論壇 新聞)。上海世博會的選址理念,必將成為城市更新的可借鑒樣板,產生深遠影響。選址,很有智慧,也很有挑戰性。採取的措施都非常好。
第二,綠色技術的廣泛應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綠色園區。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單體建築,無論是永久性的建築還是臨時性的場館,不管是新建建築還是改造的老建築,設計者都在節能減排、節約資源和減少環境負荷上採取先進、有效的技術和材料。整個世博園,都體現了一種低碳世博的理念。至少有這么三個方面。第一是園內的交通,採用了零排放的規劃理念,建立了加氫的氣站,利用1000多輛超級電容車、燃料電池車來解決交通問題。二是在能源的選擇上,因地制宜集成和光伏和光熱,還有風能、地緣熱、降水源熱等,為城市建立新型能源結構做探索實驗。第三是在綠色建築上,技高一籌,在節能、節水、節材、采訪通風、外圍保溫、雨水的回收利用等多方面,都有集成和利用,有些是始於上海世博。
主題館,擁有世界最大的生態綠牆,5萬平方米。之前愛知世博會最大的綠牆,我們比它大了一倍。另外,五個主題館之一的城市探索館,是一個老電廠的主廠房改造成的,採用了多項綠色技術。這可能是成為國內第一幢由老廠房改造成為的綠色建築。世博中心,堪稱綠色技術的大成者,節能節水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節能率高達62.8%,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率61.3%,雜水用量占生活用水量76.7%,回收雨水利用可達3萬立方米,還有程式控制微灌溉系統可節水50%到70%。
第三,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推出,是綠色行動的一次集體亮相。始於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是2010世博會的亮點。這也是一個老城區、老街坊,規劃意圖是明確的,一方面為各國提供優秀實踐案例的展場,同時實踐區的本身也要成為最佳實踐的案例。在最佳實踐區裡面,保留了工業建築,占該區總建築的60%以上,體現了保護前提下修復、改造和利用。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節能環保的品質,並且嵌入一些文化、時尚的元素,這樣既保留了歷史的基因,又可以展現時代精神。28個國家有56個城市參與,其中15個城市有實物的展示。這個展區,可以讓大家共享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成功實踐的理念和經驗,又可以滿足參觀者親身體驗和臨場的感受。這是城市發展中的新理念新創意、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集中示範街區,是詮釋世博主題的「樣板間」,也是綠色行動的集體亮相。這里,我認為有很多細節,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像德國的建築,節能率高達90%。我們說建築都是耗電的,但它是可以生產電的。它氣密性非常好,又可以保持空氣的新鮮。包括保持室內恆溫,爭取高舒適度,都有良好的表現。上海區的展品,我覺得這也是集了多項節能環保技術,70%運用成熟朴實的技術,30%是前瞻性的引導技術,這些技術集中反應了上海和全國在住宅產業現代化方面的先進實用的東西,也值得一看。
還有特別要推薦的是英國的建築,原版是在英國倫敦的郊區,是一個獲獎的項目,叫零排放的建築。現在搬到了上海,搬到最佳城市實踐區,不用到倫敦就可以參加這個非常有名的建築,會給你驚喜。還還有哥本哈根要建自行車之城,哥本哈根在2025年要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零碳。還有很多項目,都會給你驚奇。我相信始於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實踐區連同很多優秀的案例,一定會取得直觀良好的案例。
樓上好鳥 、那麼長 。 樓主 、看看我的
與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能力評估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書小知識
發布:2025-08-15 17:12:31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發布:2025-08-15 15:42:13
瀏覽:376
道閘3C證書
發布:2025-08-15 06:59:59
瀏覽:820
馬鞍山到開原
發布:2025-08-14 18:22:15
瀏覽:797
定融債權轉讓
發布:2025-08-14 07:10:24
瀏覽:41
戶照的有效期
發布:2025-08-12 21:55:31
瀏覽: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