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服務而不是掌舵。
2、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和任回務,但不答是由政府自己參與生產或 壟斷公共服務的提供。
3、戰略性的思考,民主的行為。
4、為公民而不是顧客提供公共服務。
5、並非簡單的責任與義務。
6、重視公民,而不僅僅將公民看成是生產力。
7、重視公民關系,將公共服務的提供臨駕於「企業家關系」之上。
⑵ 什麼是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越詳細越好!
公共服務是指由法來律授權源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
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務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源於公共服務的理性: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公共服務實踐的客觀原因;道義、慈善是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公民與國家關系是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團結與凝聚社會是公共服務的追求目標;以需求促進供給是公共服務的經濟動因。
⑶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3)公共服務原則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⑷ 公務員的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簡單地說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序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審批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服務,內容包括政府行政審批,社會公益事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交通通訊、水電煤氣、社會保障、養老保險、文化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
政府對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對社會依法管理實現的。政府職能轉變為服務型政府以後,政府主要角色就是依法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從公共服務的內容看,公共服務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公共服務的主體看,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也包括一些企業和社會組織,隨著社會的發展如行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組織等社會組織也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中來,成為公共服務的新的主體。從公共服務的客體看,接受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全體社會成員都應當是公共服務的受益者。從公共服務的目的看,公共服務主要突出了一個「公」字,突出了為社會大眾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質。公共服務的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和公益性。
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和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政府是國家機器,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主要通過國家公務員來實現,由國家公務員代表政府依法行使管理權力,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政府對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其實就是國家公務員對社會依法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由此可見,基層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應當是基層公務員代表基層政府依據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為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社會公共服務的技能和本領。基層公務員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不斷創新。
基層公務員肩負著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光榮使命。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越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越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越大。不斷提高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⑸ 社區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社區公共服務系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政策法規咨詢、信息發布與查詢、網上參保和申報、信訪投訴、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等社會化服務的信息系統。
⑹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哪些方面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多的。
這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⑺ 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原則包括哪些
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源設的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原則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⑻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⑼ 公共關系服務意識都包括哪些內容
一、簡述公共關系學和研究內容。
答:公共關系學的研究內容大致包括九個方面:
(1)公共關系學的概念、范疇及其本質(說明"什麼是公共關系");
(2)公共關系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說明"公共關系的來龍去脈");
(3)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及其功能(說明"誰在搞公關?搞什麼?");
(4)公眾對象分析(說明"與誰開展公關活動");
(5)公共關系的管理過程(說明"公共關系怎樣做");
(6)公共關系的媒介及其應用方法(說明"公共關系用什麼手段和方法來進行");
(7)公共關系實務活動(說明:公共關系工作主要做些什麼");
(8)公共關系的職業道德和法律制約;
(9)公共關系在中國應用和研究的國情和特色。
二、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談談學習公共關系學的現實意義。
答:學習公共關系學的現實意義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認識:
(1)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加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溝通,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傳播自己;對外開放使形象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需要樹立公關意識和加強公關管理;對外開放需要按國際慣例辦事,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即,學習和運用公共關系有利於完善和規范組織的行為。
(2)適應體制改革的需要,體制改革促進了橫向聯系的發展,使組織的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給組織的關系狀態(社會關系和輿論)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因此需要應用公共關系加強組織的社會溝通和社會協調。
(3)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帶來了大范圍的分工協作關系和激烈和市場競爭關系,企業組織需要運用公共關系來拓展合作關系,加強競爭能力,樹立組織及其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凸低ǚ椒ǖ姆⒄梗俳松緇嶠煌勰詈徒煌形謀浠L乇鶚譴籩詿サ姆⒄故構謨唄鄣淖饔萌找嬖鑾浚佣棺櫓蝸蠊芾淼奈侍餿找嬙懷觶枰擻霉厥侄衛戳私庥唄郟加唄郟納譜櫓納妗⒎⒄夠肪場?
(5)適應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強社會的公共關系工作,增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增強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諧的社會氣氛。
三、試述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聯系和區別,並請舉例說明。
答: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公共關系指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傳播與溝通。人際關系指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
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聯系:(1)從工作內容上看,公眾關系中包含了許多人際關系。(2)從工作方法看,公關工作需要運用人際溝通的手段,要求公關人員具備較好的人際關系能力。良好的個人關系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區別:(1)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組織,人際關系的行為主體是個人;(2)公共關系的對象是公眾,人際關系的對象是私人關系;(3)公共關系是組織的管理職能,人際關系是個人的交際技巧;(4)公共關系較強調運用大眾傳播,人際關系局限於人際傳播。(舉例說明略)
四、結合公共關系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說明在中國古代為什麼只有類似於現代的公共關系?
答:公共關系產生於美國,是當時的文化、政治、經濟與技術等條件綜合作用下的必然產物。其一,就文化條件而言,經歷了由"理性"向"人性"的轉變。尊重人性的、尊重個人感情和尊嚴的,人文的,開放的文化,正是公共關系得以滋生及成長的土壤。其二,就政治條件而言,民主政治取代了專制政治。雖然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但它促使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為公共關系產生和發展又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其三,就經濟條件而言,市場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經濟活動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公共關系觀念和實務的發展。這是公共關系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最後,就技術條件而言,大眾傳播超越了個體傳播。隨著科學的發展,各種大眾傳媒的迅速而廣泛的發展,"地球村"的出現,為人們進行大規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並為公共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與方法。正是由於本世紀初人性文化的勃興,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的發達和大眾傳播技術的日趨普及與提高等諸方面因素的滋生與促成,才使公共關系學這門嶄新的科學脫穎而出。
反觀中國古代社會,情形恰好相反,1840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不被人們所重視;宗法觀念和關系仍深深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因此,人性文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中國沒有產生的土壤。有的只是"君權神(天)授"."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觀念。專制政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所謂"朕即國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國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浪潮有著天壤之別。在資本主義以前的自然經濟社會中,其生產組織方式是以一家一戶為基本單元,一村一鄉為活動界限,其社會聯系其實是一種以家庭村落為支點的血緣、人緣、地緣關系。這種狹隘、固定、封閉的經濟社會,落後的經濟活動方式只能產生落後的傳播溝通手段。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中國古代尚不具備產生公共關系的四個基本條件,因而在中國古代只有類似於現代的公共關系。
五、結合實際,說明應如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
答: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是中國公共叵凳導屠礪堊芯抗討刑岢隼吹男驢翁狻R卮鷲飧隹翁猓捅匭肷釗胙芯恐泄墓椋芯恐泄補叵凳導┞凍隼吹奶厥饢侍猓治鮒泄補叵凳導幕肪澈吞跫ψ芙峋椋爬ü媛桑僦傅際導?
研究"國情",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的先決前提。這里僅就公共關系成長所需的條件角度去分析"國情".從文化心態來看,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正道直行,貴和持中、民為幫本,平均平等及重情輕理等諸多方面,分析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公共在中國傳播或正或負的種種影響。再從經濟方式上看,迄今為止的中國經濟仍未達到充分的市場經濟水平,而是計劃經濟,自然經濟與市場經濟相混雜的結合體,最後一方面,則是在世界經濟的沖擊下,在開放浪潮中所涌現出來的市場經濟。它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這是造成我國公共關系事業發展先後快慢不一的主要原因。最後從管理體制上看,黨政不分,政企不分仍是中國管理體制的一大弊端,尤其突出的是,我國現有的輿論一統,媒介壟斷,極少民辦報刊,其結果必然是媒介缺乏相對的獨立性,傳播體制僵化,溝通渠道單一,民意和輿論的社會作用不強。這將大大影響公關的社會效果。
盡管公共關系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盡管我國的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與社會信息化等方面還有相當多不完善,不發達之處,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興起,體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及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國公共關系的蓬勃發展是不可避免並不可阻擋的,公共關系中國化有著令人鼓舞的輝煌前景的。
六、如何理解公共關系的服務功能?請舉例說明。
答:公共關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工作,其管理地位和日常業務都具有明顯的服務性質。公共關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服務的質量來加以衡量。公共關系通過各種服務使組織內部運轉得更加順暢協調,使組織外部環境更加和諧、良好。
首先,從內部來看,公共關系在組織管理體系中處於中介性的服務地位。它在組織內部不直接作決策,不直接控制人、財、物等資源,不直接生產和推銷產品,但卻利用其信息傳播手段為各個部門服務,滲透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這種內部公關服務做得越好,組織和整體效能就越高。
其次,從外部來看,公共關系為公眾和社會提供信息,咨詢、培訓、公益等大眾歡迎的服務,將公眾利益,社會利益,社會責任與義務擺在首位,往往成為一個組織中社會性、公眾性最強的部 門,成為最直接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工作部門,這種外部公關服務做得越好,組織就越得人心。越受公眾的歡迎,社會形象就越好。(舉例說明略)
七、試聯系實際說明選擇和應用傳播的原則。
答:在公共關系實施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恰當的媒介,使公關傳播更有效和更經濟。可根據以下原則來進行:
1、聯系目標原則。根據公共關系的具體目標和工作要求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即選擇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必須符合公關工作的性質和要求,以便充分發揮媒介的功能。
2、適應對象原則。根據公共關系對象的特徵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即根據不同的公眾對象選用不同的傳播手段,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達目標公眾,並被公眾所接受。
3、區別內容原則。即根據傳播內容的特點和要求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只有根據傳播的內容來決定傳播的形式,才可能充分發揮傳播媒介的優勢。
4、合乎經濟原則。即根據組織具體的經濟能力和最經濟的條件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煤介。根據公關預算和傳播投資能力,量力而行;並精打細算,爭取在最經濟的條件下獲取盡可能大的傳播效益。(以上各點舉例說明略)
八、為什麼說新聞媒介關系是一種傳播性質最強的關系?
答:媒介關系即與新聞機構及工作人員的關系,是公共關系工作對象中最為敏感和重要的一部分。這種關系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面新聞媒介是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聞界人士又是需要爭取的公眾。這種特點決定了新聞界關系是一種傳播性最強的關系,對公共關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與新聞界建立良好關系是為了爭取新聞界對本組織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對本組織有利的輿論氣氛,井通過新聞界實現與大眾的廣泛溝通,增強組織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
首先,良好的媒介關系能夠為組織帶來很好的輿論環境。新聞傳播機構及人士是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他們決定著社會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確定著公眾輿論的中心議題,能夠賦予被傳播者較重要的社會地位,具有"確定議程"和"授予地位"的功能。與"把關人"建立良好關系,能夠使組織的有關信息較順利地通過傳播過程中的層層關口,從而有更多的傳播機會,形成對組織有利的輿論環境。
其次,良好的媒介關系是運用大眾傳播手段的前提。大眾傳播媒介一般不是由組織內的公關人員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公共關系對大眾媒介的使用必須通過新聞界人士的協助。因此,與新聞界人士建立廣泛、良好的關系,是成功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九、試比較分析語言交流方式與文字傳播方式的特點。
答: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一般指運用自然有聲語言的口語方式,即"言語",言語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即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使用特定語言,表達特定的意思。這種言語溝通方式大多數存在於人際傳播活動中,其主要特點是:直接性,隨時性,雙向性,反饋性,情感性和主觀性。
文字是一種書面語言,是有聲語言的符號形式,人們能夠藉助於它有效地記錄和傳遞、交流信息。公共關系所使用的傳播媒介中,運用文字的媒介佔了絕大多數。因此,熟練地運用文字傳播技巧重要。其主要特點是記錄性、擴散性、滲透性和准確性。
十、談談如何運用政府公共關系手段去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答: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構成部分。即通過健全和完善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和傳播機制,及時、廣泛地了解輿情民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鼓勵公眾積極地參政、議政,實現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操作系統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應努力做如下工作:(1)了解民意,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了解和反饋民意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信訪渠道、民意測驗、基層訪問、典型調查。(2)政務活動分開,爭取公眾的了解。應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政府辦事公開,提高行政透明度。(3)拓寬社會溝通渠道,吸引公眾參政議政。應大力做好以下工作:其一,開展社會協商對話;其二,進行公眾議政活動;其三,實行公眾投票公決。只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自覺自願地參政議政,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樹立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
⑽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