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徽省有哪些市縣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共轄44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4個縣。
1、合肥
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2、蕪湖
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3、蚌埠
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4、淮南
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台縣、壽縣
5、馬鞍山
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6、淮北
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7、銅陵
銅官區、郊區、義安區、樅陽縣
8、安慶
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9、黃山
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10、阜陽
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11、宿州
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12、滁州
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13、六安
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14、宣城
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15、池州
貴池區、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16、亳州
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1)馬鞍山市概況擴展閱讀: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省會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餘15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轄區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省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共轄44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4個縣。轄區面積最大縣、市、區分別是金寨縣、寧國市、埇橋區。
共轄255個街道辦事處,1249個鄉鎮【其中946個鎮,303個鄉(7個回族鄉,1個回族滿族鄉,1個畲族鄉)】。
安徽省,簡稱「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省會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於東經114°54′至119°37′與北緯29°41′至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同時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從而孕育出了省內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經濟上屬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中國中部經濟區,北部和南部分屬中原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區。
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與粵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自21世紀以來,安徽省與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⑵ 馬鞍山好不好如題 謝謝了
安徽省馬鞍山市 馬鞍山市位於中國安徽省東部,地處我國中部地區、長江下游南岸。1956年10月建市,現轄花山、雨山、金家莊三個區和當塗縣,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其中建成區面積6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0萬,2004年全市人均GDP2.13萬元。經過馬鞍山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把一度曾經污染嚴重的鋼鐵工業城市,逐步引向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良性發展軌道。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城市之一。 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市區雨山湖周圍九山環繞,形成了"九峰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秀麗景色,呈現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錦綉的美麗景觀,是中國國家級園林城市。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眾多。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泗水亭亭長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馬鞍山旅遊資源豐富。位於市區西南古鎮採石,是馬鞍山名勝古跡集萃之地。翠螺山突兀江畔,採石磯絕壁臨江,集"雄、奇、險、秀"於一體,風景奇幽,被譽為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同時又是古代的江防要塞、關津渡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留下許多不朽詩篇。李白、劉禹錫、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漫歌賦詩。尤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夜泊牛渚懷古》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一帶至今還流傳著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動人傳說。如今這里已建成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太白樓、李白衣冠冢、然犀亭、三元洞、赤烏井等眾多景點。 距離市區20公里的青山腳下,是"詩仙"李白長眠之處。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詩人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曾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李白逝世後,原葬於龍山之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歷代慕名前來憑吊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54年李白墓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年代以來,馬鞍山出土了大量的古墓葬和古遺址,從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的古遺址不一而足。三國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所有這些都反映了馬鞍山具有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 位於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木綠綉,飛泉叮咚,環境幽謚,野趣盎然,為休閑度假的勝地。竹海、古樹、清泉、鍾鼓並稱濮塘"四絕"。古銀杏歷經千載滄桑,仍虯枝鐵干,濃蔭如蓋。鍾鼓地踏地而聞鍾鼓聲,奇異而譎怪。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至今仍能清洌甘甜、源遠流長。現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為紀念詩仙,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來馬鞍山旅遊觀光。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五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旅遊局和馬鞍山市人民政府承辦。我們竭誠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馬鞍山參加"國際吟詩節",觀光旅遊。 馬鞍山市被譽為"江南魚米之?quot;,物阜民豐,盛產優質大米、油料、棉花等農產品,是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歷史悠久的採石磯茶干、採石磯酒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 馬鞍山市概況 區號:0555 郵編:243000 位置: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東北部與江蘇省南京市接壤,南與蕪湖相鄰,距南京、蕪湖的距離皆為42公里。 區劃:轄花山區、雨山區、金家莊區和當塗縣。 馬鞍山坐落在淄川區淄河鎮,重巒疊嶂,氣勢雄偉,主峰海拔618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風景名勝區。 馬鞍山風景迷人,文化底蘊豐厚。相傳其原為天上一匹青龍駿馬,因嚮往人間的自由,棄仙入俗,化石為山。春秋戰國時期,馬鞍山為齊魯分界線,古長城遺址清晰可見。山上建有玉皇閣、華光寺、鍾鼓樓等,從殘存的石碑記載可知明崇禎四年曾重修過,有人考究其初建於唐宋年間。據說,當時山上香火旺盛,方圓百里善男信女都來朝拜,但因戰火連連,屢遭塗炭,現在山上的建築是1992年重修的。 馬鞍山之所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還是因那次名震齊魯的抗日保衛戰。因地勢險要,該山多為兵家必爭之地。1942年11月9日,日寇為了卡斷我魯中通往魯南、膠東等地的交通要道,調動了一千多兵力向我馬鞍山根據地發起瘋狂進攻。而我守山將士連老人、傷病員在內才30餘人,武器彈葯也極少,但英雄們在王鳳麟副團長的帶領下,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拼搏。最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毅然跳崖殉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民族之歌!解放後,政府先後撥款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馬鞍山戰斗展覽室、烈士群雕等,並在高聳入雲的石崖上雕刻了曾在此戰斗過,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廖容標、錢均將軍等人的題詞。近年來,淄河鎮政府又投資百萬元,開通了攀山公路,在山上修建了凌雲閣、仰鷹台等十多處景點,安裝了風力發電機組,美化了四周環境,將其建成融革命傳統教育和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更令人感到高興和驚奇的是,最近人們又在山上發現了三處自然景觀:一處是在山東峰的石崖上有一個十餘米高的八路軍頭像,浩然正氣,形象逼真,象徵著馬鞍山戰斗中烈士的不屈靈魂,被人們稱之為「英雄之魂」;一處是在馬鞍山正南的三泰山主峰上,恰似一個熟睡的大佛,泰然自若,活靈活現;一處是馬鞍山西南方的一座山峰,猶如一尊靜坐修行的彌勒佛,神情專一,莊重自然……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近城郊而絕塵囂,入山地而不閉塞。馬鞍山以如此豐厚的內涵和神韻吸引著眾多的遊客,一年四季,遊人如織。 馬鞍山因盛產H型鋼被譽稱為「鋼城」
⑶ 馬鞍山屬於哪個省
馬鞍山屬於安徽省。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 ″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
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下轄3個市轄區:花山區、博望區、雨山區,3個縣:當塗縣、含山縣、和縣。市政府駐地太白大道2008號。
名稱由來:
馬鞍山的地名相傳楚漢戰爭時,西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自然資源: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硫鐵礦、金礦、石膏、石灰土、鉀長石、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和雲母等。
其中鐵礦是馬鞍山的主要礦產資源,礦區主要分布在南山、姑山、黃梅山等地,硫鐵礦集中分布在市郊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19937.7噸。
馬鞍山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為飛禽類、水生動物和有害動物3大類。 飛禽類有啄木鳥、白頭翁、丹頂鶴、老鴇、喜鵲、畫眉、大杜鵑、雀類、家燕類等。鴨科和鷺科 的湖中水禽,有黃嘴白鷺、水田雞、白鸛等。
水生動物共有70餘種,主要有中華鱘、揚子 鱷、白鰭豚、江豚,胭脂魚、長吻魚、鰣、青、草、鰱、鱅、鰻、鱖、鱭、鯉、鯽、鯿等魚類,以及蟹、 鱉、蝦、蚌等節肢類甲殼動物。
⑷ 馬鞍山市行政服務中心的機構概況
2007年6月19日,市編委批准設立馬鞍山市政務公開辦公室,與市行政服務中心合署回辦公,兩塊牌子一個答機構。目前,中心有54個單位和部門進駐辦公,窗口工作人員179名,涉及行政審批(服務)項目444項。
中心的服務宗旨:便民、高效、廉潔、規范。中心實行「陽光審批」,所有行政審批項目公開運作;中心還在部分行政審批項目中實行「並聯審批」「一審一核」和「告知承諾」制,對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專人負責的「綠色通道」審批方式。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8年,積極推行以審批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審批科室向「中心」集中,事項進「中心」到位,部門對窗口授權到位,中心窗口負責人配備到位的「兩集中、三到位」工作;2009年,強力推進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工作,通過流程再造,總體達到審批環節壓縮三分之一,辦理時限壓縮三分之一,申報材料減少20%,一般事項辦事者往返次數為1--2次的效果。
市紀委、監察局在中心設立「投訴受理中心」,負責受理服務對象對服務窗口單位及工作人員違規違紀行為的投訴,並給予負責的答復。
⑸ 馬鞍山概況
馬鞍山城市簡介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大門,與江蘇南京接壤。建市於1956年,現轄三區一縣,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經濟實力較強城市。
自古以來,馬鞍山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輔,荊州至建康的門戶,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市郊古鎮採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國歷代戰爭的天然博物館之稱。歷史上以少勝多,以文勝武,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萬八千人大破完顏亮金兵六十萬,即發生於此。如果說戰爭體現了歷史的滄桑,那麼,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的吟詠,就是歲月的貯存的瑰寶。詩仙李白,留戀這里的山水之美,人情之醇,在這里寫下了船頌千古的五十多首詩篇。民間更有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馬鞍山鍾靈毓秀,從六朝開始,但是的許多貴族就把這里當作終老之地。被列為八十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東吳名將朱然墓,是諸多六朝貴族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及繪畫作品,填補了從漢代至三國時期的美術史的空白。馬鞍山境內的青山,是南齊大詩人、宣城太守謝朓十分鍾愛的地方,他曾築室山南而居,謂之「山水都」,後人稱青山為「謝家青山」。詩仙李白愛讀謝朓山水詩,「一生低首謝宣城」,遂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青山亦有幸終成詩仙長眠之所,為後人所共仰。歷史的積淀,為這里留下了眾多人文寶藏。昭明太子閣遺址、黃山塔、當代草聖「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小九華等100多處人文景觀,都閃爍著獨特的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馬鞍山的山水因為蘊涵了深厚的人文而富有生氣。而人文的產生,正是來自於山水的滋養。馬鞍山西傍長江,中含一湖,眾多玲瓏剔透的青山點綴在城市四周。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對此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譽。山、水、城融為一體,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風韻的山水園林城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採石風景區,擁有令人神往的佳山勝水。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為休閑度假的勝地。被譽為城市明珠的雨山湖風景區,佔地1000多母,樹影湖光,使人有城市山林之感。馬鞍山作為全國十大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業景觀一日游,成為馬鞍山旅遊業的一條特色,名牌旅遊線路,被批准為首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為紀念詩仙, 弘揚民族文化,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中國馬鞍山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主要旅遊節慶活動之一。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將發展旅遊業作為調整全市產業結構和促進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幾年來在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現代化城市旅遊功能、旅遊行業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500多年前的馬鞍山,被謝朓譽為山水都,在那200多年後,山水都又成為詩仙李白的終老之鄉,公元2000年,聯合國又給了這兒一個「迪拜改善人居環境範例良好獎」的桂冠。它餓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
⑹ 知道的幫一下:馬鞍山市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
馬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約1686km2,其中耕地面積4.82萬hm2,林地面積2.49萬hm2,交通用地1400hm2,水域7.64萬hm2,未利用土地1960hm2。
資源物產 馬鞍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硫鐵礦、磷礦、金礦、石膏、石灰土、鉀長石、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和雲母等。其中鐵礦是馬鞍山的主要礦產資源,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為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
馬鞍山生態條件優越。山場廣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於農、林、副、漁各業發展。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豆、玉米、山芋、油菜、花生、芝麻、棉花、茶葉、蠶桑、蔬菜等。農副產品主要有家禽、家畜、魚蝦、蟹鱉、菱藕、竹木、瓜果、香菇、葡萄、木耳、板栗等。
水利資源豐富。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62~1092mm,所形成的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m3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1.13億m3。長江年過境經流量高達9.794億m3,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km2,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km2,其中河流水面積5.7km2,湖泊面積1.51km2,池塘面積11.67km2。
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cm/d,流量為0.22m3/d。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m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0.2~0.5m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⑺ 馬鞍山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
概況
馬鞍山市位於安徽省東部。總面積1686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124.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6.22萬人,非農業人口58.17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花山區,郵編:243001。行政區劃代碼:340500。區號:0555。拼音:Ma'anshan Shi。
行政區劃
馬鞍山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
馬鞍山市面積1686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3年)。
雨山區面積 130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243071。
花山區面積 123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243000。
金家莊區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243021。
當塗縣面積1385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243100。縣人民政府駐姑孰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歷史沿革
因境內有馬鞍山,以山為名。1954年始設馬鞍山鎮,1955年成立馬鞍山礦區人民政府。1956年由當塗縣的馬鞍山礦區和採石鎮設立馬鞍山市,由省直轄。1958年馬鞍山市劃歸蕪湖專署領導。1961年馬鞍山市改由省直轄。1983年6月當塗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馬鞍山市總人口1196916人; 金家莊區 86261 花山區 179542 雨山區 132943 向山區 168830 當塗縣 629340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1年7月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75號):(1)撤銷馬鞍山市向山區。(2)將原向山區的慈湖鄉劃歸馬鞍山市金家莊區管轄,霍里鎮、濮塘鎮劃歸馬鞍山市花山區管轄,雨山鄉、佳山鄉和向山鎮劃歸馬鞍山市雨山區管轄。
2004年,全市鄉鎮由31個調整為19個。年底,全市共有12個街道、13個鎮、6個鄉。
⑻ 馬鞍山市鵑島自然地理概況,可以附圖說明
就是一個小島 入口在人民醫院西邊
⑼ 馬鞍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機構概況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成員城市。
中心內設綜合科、業務科、信貸科、計劃財務科,下轄當塗縣管理部,設置分支機構馬鋼分中心,根據市管理中心授權,分中心和管理部分別管理馬鋼系統和當塗縣住房公積金的歸集、提取、貸款等具體工作。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對全市公積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制度、統一核算。
日前,省建設廳、財政廳聯合發文對全省各地2007年度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被評為「優秀」,受到通報表彰,並以總分第一名榮膺各市之首,這已是我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連續4年獲此殊榮。
2007年我市全年歸集住房公積金8.3億元,發放公積金貸款7.15億元,累計歸集公積金總額達41.38億元,歸集余額19.06億元,使用率93.5%,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省前列,住房公積金對社會住房保障和推動房地產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住房公積金風險防範體系逐步健全,在公積金個人貸款中,至今沒有發生一起壞賬損失,個貸逾期率僅為百萬分之二,也從未發生挪用擠占公積金或不當投資現象。在服務廣大繳存單位和職工方面,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更是竭盡全力,服務內容和方式屢有創新。近日,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開展的優質服務年活動內容之一的領導進駐業務大廳值班制度,得到市民的廣泛贊許。
⑽ 求馬鞍山市計程車行業總體概況 盼高人解答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現在在採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馬鞍山的旅遊景點。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