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謝氏的祖籍是哪裡
謝姓
謝姓的始祖是姜太公的後代申伯。
炎帝五十三世孫姜太公,又稱子牙,輔助滅商有功。傳至六十三世申伯、申甫兄弟,周宣王念太公開國之功,封申伯於陳留郡謝邑(今河南唐河縣南)。申伯子孫便以地為姓。申伯為謝姓始祖,申甫仍姓姜。所以說謝姜同源。
《元和姓纂》記載:「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汝南謝城是也,後失爵,以國為氏焉。」
申伯為周宣王王後的兄弟。王後姓姜,以賢德著稱。申伯就以姜後兄弟和國舅的身份取得了一份封地謝。後來,謝被楚吞並,其子孫也就按照當時的習俗,以國為氏,全都改姓了謝。
申伯受封的謝國古邑,在今河南唐河南。《詩·大雅·崧高》:「壇壇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詩·大雅》把謝國喻為「南國是式」,是因為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當時的謝國位置正好在洛邑之南,故有「周之南國」之稱。這里就成了謝氏的最早源地。
但謝氏的姓源並不止這一個。在申伯之後的這一系源傳至唐代時,因為他姓加入,又生出了新的一系。這就是《舊唐書·文苑傳》記載的謝偃。謝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姓謝氏」。謝偃,以善賦著稱。他被唐太宗召見時,曾當場獻賦,規勸太宗不可志得意滿,要想國家長治久安,仍要勵精圖治。謝偃有膽有識,其祖父原本姓直勒氏,後來就改姓為謝了。從此,謝姓多了一個姓源。
==============================================================================
謝姓起源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於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炎帝一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御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許多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三、他姓該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葯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後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代,後來因為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後,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後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後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里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後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內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並賜谷兩萬斛。《周書·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後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於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後,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後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 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 (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庄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范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遷徙分布
中國的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 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台,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布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歷史名人
謝 纘:魏朝時典農中郎將。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於始寧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纘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後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 鯤:晉代謝萬的伯父,是個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調戲鄰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織布,看他要非禮,就將手中的梭子擊向謝鯤,結果把他的門牙給打斷了。謝鯤也沒當回事,出來後得意洋洋地說:「猶不廢我嘯歌!」
謝 安: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東晉宰相、太傅,他與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通力合作,將號稱擁有百萬之眾的苻堅大敗於淝水,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謝 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昇平二年(358年),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麼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乾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凌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託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 玄:字幼度(343-388),謝安兄謝奕之子。自幼為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初為征西將軍桓豁司馬,領南郡相。時前秦苻堅強盛,數犯邊境,朝廷求文武良將,安以玄應詔,拜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召募徐、兗二州丁壯,組織「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堅將彭超、句難進犯,玄擊破之,進號冠軍,加領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大舉南下,兵臨淝水,詔以玄為前鋒,與其叔父石、從弟琰、中郎將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劉牢之襲擊洛澗,首戰告捷。繼以精銳8萬敗秦師數十萬於淝水之上。秦將苻融馬倒被殺,堅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於水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進號前將軍。安以苻堅喪敗,上疏請乘機北伐,以玄為前鋒都督。兗、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7州軍事,封康樂縣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遼襲據黎陽,泰山太守張願舉郡叛,河北騷動。玄自以處分失當,上表求解職,又以疾辭,皆不允。轉授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玄輿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歲。謚獻武。《晉書》有傳。
謝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少有令名,八歲即被名士視為「一座之顏回」。又為王導所重,比之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時人謂謝尚為「小安豐」(安豐為王戎字)。初為黃門侍郎,後輟清貴職而轉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江夏相出鎮一方。北伐時進號安西將軍,但因不能安撫降將張遇而敗,回朝降職為建威將軍。此戰謝尚雖敗,卻於其後自冉智處得到東晉皇朝丟失已久的玉璽,從而結束了東晉皇帝被稱為「白板天子」的局面。繼而破北將楊平,拜尚書僕射,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自請留朝。後又進號為鎮西將軍,出鎮壽陽。以病辭洛陽不鎮,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進封衛將軍,加散騎常侍,詔未至而病篤卒於歷陽。追贈衛將軍,散騎常侍並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簡。另外他在音樂和舞蹈上也頗有建樹。
謝 衡: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孫謝衡率謝氏從中原遷居於浙江省會稽郡東山,為東山派始祖。
謝 眺:陳郡陽夏人,南朝齊國詩人,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善於熔裁,時出警句,風格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為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詩人。
謝 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鑒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後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節。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鄉兵百人歸附,任咨議參軍。宋亡不仕,漫遊江海以終。謝翱詩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詩辭采濃烈,沉鬱奇特,文則長於記敘,風格近柳宗元,為紀念文天祥所作詩文尤為沉痛感人。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 遷: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謚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 丕:字以中,號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謝丕從小過繼於陸氏夫人為子(謝選之妻,謝閣老的弟媳)。由於陸氏夫人撫養教之有方,謝丕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成誦,於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 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一反東晉籠罩詩壇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派。
B. 謝氏來源
謝姓主要有兩個來源:任姓和姜姓。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的歷史了,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
謝姓最早活躍於河南南部。楚人滅申並遷謝姓族人於淮河上游,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國時,擴展到四川和貴州並匯容到當地的少數民族。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陝西、雲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
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並且發展到台灣,成為東南地區的名氏大姓。
(2)馬鞍山謝氏羊擴展閱讀:
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
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
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
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
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
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
謝姓入台,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布全國各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謝姓
C. 謝氏來起源,姜謝是一家嗎
謝姓起源一、源於後羿氏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姓,是同類人群所尊奉的同一個圖騰所稱謂的字。氏,是有血統關系所稱謂的字。姓氏,是俱有姓與氏兩個層次的稱謂。謝姓人是由多個血統關系人群統一的稱謂。謝氏,是謝姓中有血統關系人群統一的稱謂。謝姓人起源於遠古後羿氏部落,以射獵為生,尊奉弓箭為圖騰。『飲血茹毛』。發明和使用弓箭後,由『穿樹葉吃野果息巢穴』進入『狩獵』,製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稱「白羽城」,至今尚有遺跡存世。延至炎帝神農氏,發現火的用途,告別『飲血茹毛』進入『火耕刀種』。史稱「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稱伏犧。生活在甘肅省的天水隴南一帶。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造八卦,開創象形文字的最早開端,結束「結繩紀事」的歷史。結繩為網,捕鳥打獵,發明瑟,創作《駕辨》樂曲,鮑廚,祭祀等,開創中華文明。發明製作木耒、木耜,創造農耕技術,從事農業生產。制定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史稱神農氏,以火德王,也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嘗百草,總結出《神農本草經》。據《姓譜》、《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長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商王朝,隱避於首陽山,周成王繼位後,封伯夷後裔為申侯,史稱申伯,佐宣王中興被宣王封於謝。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滅謝國。其子孫以謝國為氏,史稱謝氏,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三、他姓改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葯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後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代,後來因為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後,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後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後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里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後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內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並賜谷兩萬斛。《周書·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後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於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後,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後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 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 (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庄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范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D. 馬鞍山的名人算不算李白
沾點邊吧,至少,李白到過馬鞍山很多地方,也留下了不少詩篇。
附: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5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E. 世說新語中的謝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排序
東晉士族可分為三類 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從東漢時期以來的士族 盧 范陽涿縣 盧植 盧諶、盧循
荀 穎川臨潁 荀淑 荀勖、荀崧
袁 陳郡陽夏 袁滂 袁瑰、袁喬、袁崧
楊 弘農華陰 楊震 楊佺期
蔡 陳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從魏晉時期以來的士族
(這是東晉士族的主體) 王 琅邪臨沂 王祥 王導、王敦、王羲之
謝 陳國陽夏 謝衡 謝尚、謝安、謝石
溫 太原祁縣 溫恢 溫羨、溫嶠
郗 高平金鄉 郗鑒 郗鑒、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饒安 刁恭 刁協
劉 彭城 劉訥、劉砥 劉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應 汝南南頓 應璩 應詹
卞 濟陰冤句 卞統 卞壼、卞敦
郭 河東聞喜 郭瑗 郭璞
庾 潁川鄢陵 庾袞、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譙國龍亢 桓彝 桓溫、桓沖、桓玄
王 太原晉陽 王昶 王渾、王坦之、王國寶
范 南陽順陽 范晷 范汪、范寧
劉 沛國相縣 劉馥 劉弘、劉惔
劉 中山魏昌 劉邁 劉輿、劉琨、劉演
祖 范陽遒縣 祖武 祖逖、祖約
何 廬江灊縣 何禎 何充
褚 河南陽翟 褚裒
諸葛 琅邪陽都 諸葛誕 諸葛恢、諸葛長民
殷 陳郡長平 殷羨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鑒
王 東海郯縣 王肅 王恂、王愷、王雅
劉 東萊掖縣 劉胤 劉胤
桓 譙國銍縣 桓詡 桓宣、桓伊
毛 滎陽陽武 毛寶 毛寶、毛德祖
孫 太原中都 孫資 孫楚、孫綽、孫盛
干 新蔡 干統 干寶
江 陳留圉城 江蕤 江統、江允、江逌
劉 彭城沛縣 劉距 劉毅
朱 義陽 朱燾 朱序
衛 河東安邑 衛覬 衛瓘、衛玠
3.從原吳國以來的士族
顧 吳國吳縣 顧雍 顧榮
紀 丹陽秣陵 紀亮 紀瞻
賀 會稽山陰 賀齊 賀循
張 彭城 張昭 張闓
陸 吳郡吳縣 陸紆、陸康 陸機、陸雲、陸納
戴 廣陵 戴烈 戴謐
孔 會稽山陰 孔潛 孔愉、孔安國
丁 會稽山陰 丁固 丁潭
陶 丹陽 陶基 陶回
甘 丹陽 甘寧 甘卓
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題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年長的時候,自然嫁入了門當戶對的王家.這不能不說是她一生悲劇之根源.男怕進 錯行,女怕嫁錯郎,古今皆然,睿智如謝MM也終於不免.一次道韞回家探親,怏怏不樂的神態到底讓 他叔父謝安看在眼裡.謝安很奇怪,問她道,「王家名門世族,王凝之(謝道韞的丈夫)也算是青年才 俊,何以不快至此?」道韞悵然道:「一門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 相比你們天上地下阿.」謝安長長嘆了一口氣,再也無話可說.
這是謝道韞在數說本門的英才.道韞的父親,安西將軍謝奕本身是個風流了得的才士,那個留下 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的梟雄桓溫,對謝奕極其欣賞,尊稱其為方外司馬.謝奕 向來瀟灑不羈,曾有一次席間追著桓溫喝酒,桓溫不勝酒力,躲到自己內室,不料喝高了的謝奕不依不 饒,追他一直追到內室,在桓溫夫人驚詫已極的目光下逼著桓溫把酒喝完,結果自己先醉倒在他們家的 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門叔父中阿大指謝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說了.中郎指西中朗將謝萬,手握重兵, 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謝安的風度,只是心胸始終不及.在謝道韞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 大才子:封是謝萬的兒子謝韶的小名,曾任車騎司馬.胡是謝朗的小名,做官曾至東陽太守.羯就更了 不得,他就是謝道韞的親哥哥謝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中的主帥,把驕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堅的 百萬人馬打得落花流水,當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謝川,也頗有文才,只是早夭.
謝道韞拿謝氏一門彥秀作比,其實她夫家王家人才之勝,絲毫不下謝家.謝道韞的公公是第一大 書法家王羲之,他和謝安交誼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緊.王羲之的書法古今獨步,《蘭亭集序》,《喪亂 帖》都是千古流傳的書法極品,當然他遠不只是書法家這么簡單,當時朝中王羲之和謝安號稱一時瑜 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謝安更勝,早早地歸隱了.王羲之有七子,有名氣的只有五個,老大王玄之早死,餘下就是王凝之、王徽之、王楨之、王獻之.
王徽之是謝道韞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來 卓犖不羈.他當桓溫的參軍的時候,終日只是喝酒胡混,桓溫的弟弟桓沖實在看不過眼,問他,「你到 底是負責什麼的」,徽之答道,「管馬」,桓沖問,「你到底管幾匹馬?」,徽之曰,「不知馬,何由知數」, 桓沖又問,「你的馬死了幾只?」,徽之對道,「未知生,焉知死!」,氣得桓沖幾乎倒仰.徽之留下千古 佳話的是這樣一段故事:一天徽之望著皎潔無邊的月色,一邊喝酒一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登時憶 起老朋友戴逵.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遠,也顧不得了,馬上劃著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誰知終於在夜半 趕到了他的家門口,徽之又轉身回去了,旁人問他什麼原因,他只留下擲地有聲的八個大字「乘興而 行,興盡而反」.徽之的弟弟王獻之,少有盛名,風流為一時之冠.謝安對他相當看好,認為王謝的後 輩中人以他為第一,提拔他作長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小時候練字的時候王羲之就猛地從背 後抽他的筆,他每次都能穩穩不動,他就知道這個兒子不僅繼承了自己的衣缽,其後必有大成.後來王 獻之的書法固然是不亞其父,他能在牆上寫方丈大字的絕技,連他父親也不禁嘆服.王獻之盡心朝政, 殫精竭慮,年紀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後找到巫師情願自己一死以延長弟 弟的生命,巫師搖頭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長,還顧得了別人?王獻之很快病死,徽之奔喪,卻一滴眼 淚也不流,只是在靈前彈琴以慰弟弟在天之靈,誰知哀傷得老是彈不出調子,一怒之下他把琴摔得粉 碎,大喝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獻之的字).不久他自己因悲傷過度,嘔血身亡.徽之 和獻之的兄弟情誼,比起一起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只怕毫不遜色.
後來 王凝之在做會稽內史時,正值天師道首領孫恩和盧循從海島進攻會稽,王氏家族從曹魏時起就世代信奉天師道,迷信的王凝之就對部下說:「我已請來了得道大仙,借來鬼兵守護各個海港要地,你們不必擔心」.於是守兵便放鬆了戒備,結果孫恩順利的攻佔了會稽.當別人勸說王凝之一同逃跑時,王凝之又天真的認為自己和孫恩都是天師道的信徒,孫恩一定會看在張天師的情分上放自己一馬,就拒絕出逃.豈知階級矛盾又怎是宗教所能調和得了的?王凝之就這樣糊里糊塗做了農民起義軍的刀下之鬼.
關於六朝時期的陳郡謝氏家族,筆者曾在此前的相關成果中作過不同程度地探討,但由於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這些成果中大都存在言未盡意的地方.今值「中華姓氏文化節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研討會」召開之際,草成此文,以作拾遺補闕式的研究.
一、謝氏家族史跡勾沉
謝氏家族祖居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來源可能與周宣王時期的申伯有關.《邵思姓解》曰:陳郡謝氏,「周宣王後中伯食采於謝,因而氏焉.」這里的「周宣王後」,實為「周宣王時」之誤.由於申伯當年的食邑在今南陽、唐河一帶,陳郡謝氏的租居地離這里只不過幾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認為,陳郡謝氏可能是從古謝邑遷徙而來的.另據《漢書》、《後漢書》等記載,兩漢時,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名士謝廉,召陵縣(今河南郾城東)有碩儒謝甄,二人的祖居地都去陳郡陽夏不遠.或許,二人或二人中的一位與謝氏家族有某種血緣上的聯系.
不過,謝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齊王芳時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他當時所任的官職盡管不高,但由於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職的地點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為謝氏家族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從此,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在魏晉時期進入仕途,不同程度地為家族贏得了聲譽,並使自己的家族從—般的官宦之家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東晉中葉以前,謝氏像以後那樣與琅邪王氏齊名的一流世族地位還沒有形成,家族成員被人輕視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學者余嘉錫先生所說的那樣:「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
東晉中期,謝氏家族傳到謝安、謝萬、謝石和謝尚、謝玄、謝琰等人,亦即謝纘的曾孫和玄孫輩,是謝氏家族最為輝煌和最為榮耀的時期.當時,謝安由於超人的聲譽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寶座,謝尚、謝萬、謝石、謝玄、謝琰等人也各領強兵遍布方鎮,謝氏家族的人幾乎壟斷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形成了與皇族司馬氏「共天下」的局面.特別是公元383年,由謝安坐鎮京師任總指揮、謝石任征討大都督、謝玄任前鋒都督、謝琰任輔國將軍,4人聯合導演了一場震古爍今的「淝水之戰」,創造了8萬人大勝前秦25萬入侵者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更使謝氏家族無限榮光.事後,謝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貴無比,不僅獲得了應有的獎賞,而且還使家族的一流門閥地位得以確立.
從東晉到南朝,是謝氏家族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中,謝氏不僅擁有在社會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門第,而且還享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權.其優越的處境,有時連皇帝也望塵莫及.根據近人的研究表明,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這一時期的封建政權由晉而宋,再由宋而齊,而梁、而陳,亡國之後的帝王之家想求為平民而不可得,而他們則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遠貴顯.甚至一些出身寒微的開國皇帝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還把能得到謝家人主持的登極儀式作為一種榮耀,而他們有時對這種事情也不屑一顧.可見,他們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上所處的地位是多麼特殊.
六朝時期,謝氏家族還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擁有自己的庄園、山林和勞動人手.當時的朝廷有明文規定,在官之人都可以按官位高低佔有土地、山澤和佃客,多者可以占田50頃,佃客40戶,少者也可占田10頃,蔭客5戶.謝氏族大官多,擁有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也就多,經濟實力自然雄厚.所以在晉末和南朝的時候,謝安孫謝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僮僕千人」.他死後10餘年,至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夫人東鄉君去世時,就有「資財巨萬,田園十餘所,又會稽、吳興、琅邪諸處,太傅(安)、司空琰時事業,奴僮就有數百人」.而謝玄曾孫靈運,在會稽始寧擁有更多的田產,其中包括兩座山、水田旱田、5所果園,以及大面積的竹林菜圃.這種龐大的庄園經濟,在當時世族中首屈一指.
謝氏家族還人才濟濟,各有所長.短短的200多年中,不僅出了許多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詩人.其中如謝安、謝玄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早已名垂青史,謝靈運、謝眺的文學成就亦為世人矚目.謝道韞詩文俱佳,不失女中魁首;「前有封胡(謝韶) 、遏末(謝淵) ,後有覽(謝覽) 、舉(謝舉)」,亦皆族中俊秀.語雲「不有君子,其能國乎」,謝氏所以能累世貴顯,正是他們維系著箕裘家風不墜.
所以,謝氏家族便成了眾所仰望的高門大族.唐人柳芳在評論南北朝世族時說:「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這是把謝氏排在六朝貴族的第二位;南朝人紀僧真向齊武帝請求當世族,齊武帝讓他去徵求謝氏的意見,可見在皇帝眼中,謝氏也是世族領袖;後來粱朝宰相侯景想與謝氏聯姻,梁武帝也認為侯景家的級別不夠,與謝氏所處的不是一個檔次.上述這些事實無不說明,謝氏家族在當時的確處於高不可及的特殊地位.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歡迎採納~~
——寫意天下網路知道團隊
F. 能詳細給我講講李白在馬鞍山都發生過什麼歷史事情嗎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5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G. 馬鞍山治療帶狀皰疹
得了帶狀皰疹,來1~3天後,發病部位自的皮膚即出現綠豆粒大小、張力很大的丘疹、水皰,沿神經分布,集簇狀排列,呈條帶狀。患此病者,主要表現為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熱,跳著疼痛或癢。輕者可以不痛,但有癢感,或只見紅斑而沒有明顯皰疹;重者疼痛明顯,坐卧不安,數日後由澄清透明的水皰變為混濁的膿皰,部分可破潰形成糜爛。老年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影響睡眠,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在皮損消退後,仍遺留疼痛。進入帶狀皰疹後遺症期,留下反復的神經疼痛。
治療:
建議用邱葯堂邱記膏葯的「帶狀皰疹及後遺症專用葯」治療,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阻滯的神經暢通,患處膏葯外敷將侵蝕神經上的皰疹病毒拔出,內服驅毒敗火膠囊幫助體內向外驅毒排毒,內服外貼,里外同治,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逐步減輕解除疼痛,使患者徹底康復,不留後遺症。
H.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I. 馬鞍山的龍蝦在哪裡
十六層大樓那邊的胖仔啊
五區
重陽路那邊的
二子龍蝦啊紅星那邊的
論壇一個小夥子開的排檔
他家的「謝氏蝦王」也不錯的~
或者有誰知道這三家點的具體位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