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的佛院寺廟多麼在哪裡呀
散布在京城的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著,為信徒們滌清心靈,為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這些寺廟年代久遠,風景怡人,不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處,也是旅遊行程必選方案。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台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車到白塔寺站下車。咨詢電話: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雍和宮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於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築,又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行車路線:公交13、62、44、406路可達,也可乘地鐵直達。聯系電話:64049027
孔廟
北京孔廟坐落在北京僅存的唯一一條仍保持著清代北京古老街巷風貌的國子監街上,距另一聞名全國的藏傳佛教寺廟--北京雍和宮,僅百米之遙。北京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自1302年元朝建廟以來,這里就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親臨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它的等級在全國的孔廟中是最高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國遊客的尊崇,北京孔廟也成為有別於其他各地孔廟,風格獨異的京城旅遊的熱點。行車路線:乘13、406、807路車國子監下車或乘地鐵、116、特2路雍和宮下車。聯系電話:84011977。
白雲觀
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白雲觀是北京第一大道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白雲觀原為埋葬邱處機遺蛻而創建的,位於金代"太極宮"東側。邱處機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之一,創建龍門派,他的遺骨至今仍埋葬在觀內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內。白雲觀規模宏大,觀前影壁所嵌"萬古長青",為元趙孟頫書。欞星門為七層四柱牌柱,舊為觀中道士觀星望氣的地方。觀內三清閣東側為藏經樓,自明代以來貯奉《正統道藏》,當時所建的《賜經碑》,今保存完整。現在中國道教協會便設在白雲觀內。行車路線:乘19、320支414路車到白雲觀站下車,或乘114、308、937路到白雲路下車向南。聯系電話:63463531。
覺生寺(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其中永樂大鍾鑄於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鍾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永樂大鍾造型精美、鍾聲純厚綿長、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餘里。永樂大鍾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鍾王之譽。除這口大鍾以外,大鍾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鍾近百餘口。行車路線:302、367、718路大鍾寺下。聯系電話: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京郊門頭溝的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壇台,也叫戒壇。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說,並可以傳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而成為我國佛教的最高學府。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石洞"聞名天下。戒台怫龕中113尊泥制彩繪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造像群。行車路線:游7路、931路直達;或乘336、326路至河灘,再轉長途車可達。駕車可從五孔橋洞阜石路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有路標。聯系電話:69802645。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京郊明珠懷柔縣境內,為歷代佛教聖地,也是京華氣功的發源地。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屆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因有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當地人稱之為"紅螺寺"。紅螺寺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風。寺內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行車路線:宣武門乘游6、游16路直達,或東直門乘916、936路至懷柔再轉車。駕車可從三元橋下京順路,沿迎賓館北路行5公里即到。聯系電話:60681639 。
敕賜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於位於八達嶺長城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又名花塔寺,始建於唐代。寺院處在龍鳳山的龍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參天古樹之中。敕勒和平寺是歷代北京佛事活動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復了每年陰歷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戲四天的文化傳統,使花塔和平寺廟會又成了聞名京、津的傳統廟會。行車路線:德勝門乘345路到昌平終點換乘357路到南口鎮下車乘小公共汽車直達;或從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車到南口站下車,再轉乘小公共汽車直達。
聯系電話:69778491,69778497。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它的石經山藏經洞及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是我國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九個藏經洞珍藏著浩瀚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除了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外,寺中還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它特有的幽靜環境、奇特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車路線:從天橋做917至雲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門乘游10路(北京南站--雲居寺),都可直達雲居寺。聯系電話:61381612。
東岳廟
東岳廟位於朝陽門外大街路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築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位。行車路線:乘110、112、109路車到神路街站下車,或乘地鐵到朝陽門站下車向東。聯系電話:65510151。
❷ 北京寺廟排行是怎樣的
北京寺廟排行是:來潭柘寺、法自源寺、大覺寺、戒台寺、雲居寺、廣濟寺、廣化寺、紅螺寺、敕賜和平寺、靈光寺。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寺院。
1、戒台寺。
寺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
❸ 釋紹雲的履歷
釋紹雲紹雲老和尚現為雲居山真如禪寺、嵩山少林寺、高旻寺、兜率寺、寶峰迴寺及香港寶蓮寺、寶林寺答首座,司空山二祖寺、含山褒禪寺住持,2006年3月以嵩山少林寺首座身份接待俄羅斯總統普金來訪。曾應邀到印度、緬甸、泰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地講經說法。老和尚現有佛門弟子眾多,皈依居士數萬,信徒遍布四方。紹雲法師現任安徽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馬鞍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巢湖市、馬鞍山市政協常委;含山縣、岳西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含山縣褒禪寺方丈,含山縣佛慧寺住持、岳西縣司空山二祖禪寺住持,大型佛教歷史文獻《中國當代僧尼傳》名譽副主編等職務。
❹ 馬鞍山哪裡有教太極拳的
同學你好:
告訴你一個最好的辦法,你只要去你們市的武術協會或體育局問一下,就會清楚啦!
如果你在我們市,我就能告訴你了,呵呵。
❺ 北京哪個寺廟能求平安佛
心中有佛處處佛,心若無佛何需佛
❻ 馬鞍山的名人有哪些(教一下)
陶謙:東漢末年當塗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
周興嗣:南朝梁當塗人。《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耿 詢:隋當塗人。創意造軍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侯天時皆合。611年為太史丞。著有《鳥情占》。
郭祥正:北宋當塗人.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明當塗人。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潘黼:明當塗人。官至江西按察使。會修律令,留為議律官。
陶安:明當塗人。翰林院學士,終為江西參知政事。朱元璋十分寵渥於他,御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弔唁,謚封「姑孰郡公」。著述頗豐,有《周易集粹》、《陶學士集》(20卷)存世。
邢珣:明當塗人。官至江西右參政。邢因堅持正義,抨擊權臣巨璫惡舉,終被罷官。
蕭雲從:清初當塗人。畫家,姑孰畫派始祖。畫《太平山水圖》43幅,此畫是超凡的傑作,鄭振鐸稱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國版畫史圖錄》。另有長達五丈的畫《歸寓一元圖》,畫上有馬鞍山景觀22處和自題詩24首。此畫被人稱為「極品」。
徐文靖:清當塗人。清史學家。一生淹貫經史,擇善而從。在歷史學、地理學上多有建樹,其《竹書紀年統箋》、《禹貢會箋》等四部著作被收《四庫全書》。
黃鉞:清當塗人。官司至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詩書畫自成一體。
夏炘:清當塗人。在諸經的研究方面,於《詩》、《禮》的研究造詣尤深。曾國藩看到他寫的《述朱質疑》、《檀弓辨誣》兩本書,十分感慨,認為他是東南一帶的古經學巨匠。左宗棠還特地吩咐把他的著述共17種81卷匯編成集,並為他題寫「景紫堂全書」書名。皇帝以「年屆耄耋,篤學不倦」的諭旨,命武英殿將《易解》刊刻頒發,其餘兩書留下閱覽。左宗棠奏請國史館立傳,奉皇上「學有經術,通知時事」的批示,將夏炘入婺源名宦祠和當塗鄉賢祠。
夏炯:清當塗人。治諸經註疏之學,以及六書音韻學等。尤其對程朱理學,闡述精闢,對當時的學術界影響很大。
學使羅椒生看罷他的文集後,稱贊它「博洽精核,世罕倫匹」。內務部咨請清史館為他立傳,並將他列入鄉賢祠奉祀。
夏燠:清當塗人。在音韻學方面十分精通,對各種口型發出的語音解析度極高。寫成《四聲切韻表詳校》行世,在音韻學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夏燮:清當塗人。特別注重諸經研究,在《禮》的研究上造詣尤深。精於音韻學的研究。曾國藩視他為左右手。侍郎胡肇智贈給他一首詩,其中有「筆下能為萬人敵,案頭惟有一琴橫」之句,可謂他儒雅一生的寫照。內務部咨請清史館將夏燮立傳入鄉賢祠奉祀。
徐靜仁:當塗人。實業家。去上海創辦溥益紡織公司,首創萬綻紗廠一條龍生產法。投資創辦大有晉鹽墾公司。任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與聶雲台等共建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與張謇合辦大豐鹽墾公司,參與籌建大生六廠、大生八廠、中南銀行等。應張謇之聘出任南通紡織管理處處長。任財政部鹽務署長。選大生紡織、鹽墾諸公司董事長。創建鎮江弘仁醫院。
奚侗:當塗人。史學家。對中國古典哲學、文學很有研究。所著《莊子補注》4卷414條,人稱「解庄自郭氏以下殆無有善於此者」。《老子集解》2卷,以老子傳本頗有異同而校核是非。其對老莊之研究,頗受國內外一些研究學者的欽佩。
謝循初:當塗人。心理學家。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專家。著有《心理學史》、《心理學綱要》、《心理學》,譯著有《現代心理學派別》等。
端木愷:當塗人。法學家(紐約大學法學博士)台灣東吳大學校長。東吳大學董事長。 (歷任孫科內閣秘書長,國民黨司法院行政法院院長、財政部政務次長、交通部長)
周道濟:當塗人。法學家。首位國家法學博士。
周可涌:當塗人。甘蔗學專家。中國甘蔗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楊紉章:女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領導稱贊她是「地理學界的穆桂英」。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1年月含冤而死。
吳泰昌:當塗人。《文藝報》副主編,現為文藝報社顧問、編審。兼任中國散文學會、《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顧問,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研究生導師。已出版評論散文集《夢里滄桑》、《我親歷的巴金往事》等10餘部,其中《藝文軼話》獲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另編著《阿英文集》、朱光潛《藝文雜談》等多部著述。
蘇里:當塗人。電影導演 作品:《平原游擊隊》《劉三姐》《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紅孩子》等。
楊 俊:當塗人。被譽為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主演黃梅戲影片《孟姜女》名聲大振。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
朱良文:當塗人。建築學家。中國傳統民居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負責籌建了雲南工學院建築學專業及建築學系。
徐仁:當塗人。古生物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大懋:當塗人。熱力渦輪機和熱能工程專家。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科技委副主任。我國第一位獲論文工程博士學位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李淑錚:女 當塗人。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全國人大中國—歐洲議會友好小組主席,任中國—朝鮮友好協會會長。
❼ 北京的寺院都有哪些位居何處
1、廣濟寺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
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後海廣化寺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叢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西鄰宋厭齡敵居。全寺佔地面積二十餘畝,13858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廟建築布局嚴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3、宣武法源寺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4、東城雍和宮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歷史。
5、寶珠峰潭柘寺詳細地址: 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環璋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傳說此地原名「青龍潭」,唐代法師法藏來此開山佈道,青龍懼而遠遁,潭因而化為平地。
6、門頭溝戒台寺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萬壽禪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區35公里。因為寺內一座全國馳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所以一般人均稱此寺為「戒台寺」或「戒壇寺」。
7、懷柔紅螺寺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距縣城約10公里。該寺初建於冬晉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改名「護國資福寺」。因該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傳泉水深處有兩顆色彩殷紅的大螺螄,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紅色光焰,故山得名「紅螺山",寺俗稱「紅嫘寺」。
8、阜成門妙應寺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寺內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所以人們都習慣地稱它為「白塔」,而將搭下的寺廟稱為「妙應寺」或「白塔寺」。
9、翠微山法海寺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禽獸、神怪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凈、或庄嚴肅穆的佛國仙境畫面。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如來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發髻,戴各式首師、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發辮,活潑天真。通過畫工細致入微的繪畫技巧,從生理特徵上,使人們易於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發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繫上,又可鮮明淮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10、石經山雲居寺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
開山琬公塔與碑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里,距北京約75公里,背後以朱山為依託,對面以石經山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雲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經而聞名於世,是京郊具有金石、書法、美術、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跡,在北京以至全國諸多古寺名剎和佛教界佔有重要地位。1992年該寺被評為「北京十大人文旅遊累點」之一。房山縣西北部山嶽地帶,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關寺、雲蒙山龍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遺跡文物,而石徑山雲居寺則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譽。
11、東城智化寺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土木之變」王振誅族。英宗復辟後,於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順六年頒賜藏經一部、經櫥兩座,供藏於如來殿。萬曆和清康熙年間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請毀王振塑像。該寺主要建築自山門內依次為鍾鼓樓、智化門、智化殿及東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來殿、大悲堂等。寺內主要建築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獸鋪砌,雖經歷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畫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經櫥、佛像及轉輪藏上的雕刻,道勁古樸,藝術高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暘台山大覺寺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遼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為「靈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層疊而上,頗為壯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無量壽佛殿、龍王堂等建築,寺宇最高處藏經樓院內有玲瓏舍利塔一座。布局謹嚴,深幽而寬闊。寺內泉水自石縫汨汨而下,匯成碧潭,又經石槽順山勢緩緩迴流,使全寺呈現一派生機。蜿蜓走起伏的山巒,恰似一頭卧獅。蓮花、善照二個配寺聳立在東西兩個圓形山包上,當地人曾用「獅子滾綉球,一佛二菩薩」來形容該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遼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門志廷撰《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述了該寺的歷史沿革。
13、頤和園法幢北京西郊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園林。園內除有亭、台、樓、閣、宮殿、水榭、游廊、長堤、石橋、石舫等一百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以及展出的無數藝術珍品外,還有許多與佛教文化相關的寺宇、佛塔、雕像、經藏、法器等建築文物。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面約佔四分之三。頤和園歷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他把都城遷到燕京後,在這兒設立「金山行宮」。金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後來金章宗完顏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並命名河為「金水河」,湖為「金湖」。元朝時金山改名「瓮山」。
14、壽安山卧佛寺北京市海淀區西山餘脈聚寶山南麓
卧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山餘脈聚寶山(又名壽安山)南麓,背倚山岩,前面是開闊的田野,離城約20公里。
15、香山碧雲寺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規模。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採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布局景露無遺,故而採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餘米。在中軸線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16、虎頭長安寺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
長安寺是著名的「西山八大處」之一。西山八大處,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這里山勢蜿蜓,峰巒疊翠,四時景色綺麗迷人,是箸名風景區。有詩贊之曰:「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雲盤閣道幽。白*煙霞林谷迥,長風鶴顴海天浮。僧歸黃葉峰前寺,水向青龍口中流。祗道長安天五尺,誰雲此處減瀛州。」八大處所在地素有「三山」、「八剎」、「十二景」之說。「三山」指翠微、平坡、盧師;翠微山在西,盧師山在北,這兩座山好像一座椅的靠背,東、北、西三面支脈環抱,蒼勁聳翠,氣勢非凡。南面是一片平原,一望無際,四季風景又各有妙處。「八剎」是:長安寺(一處)、靈光寺(二處)、三山庵(三處)、大悲寺(四處)、龍泉庵(五處)、香界寺(六處)、寶珠洞(七處)、證果寺(八處);八大古剎縹緲於雲端深處的翠微山和盧師山之間,八大處就是八座古剎的總稱。「十二景」為:絕頂遠眺、春山杏林、翠峰雲斷、盧師夕照、煙雨鵑聲、五橋夜月、水谷流泉、虎峰疊翠、深秋紅葉、高林曉*、雨後山洪、層巒睛雪。自1978年起,國家投資百萬元,對各處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53年開始引種紅葉樹種,開辟北京第二紅葉景區。到1984年已引種火炬樹等六萬餘株,長勢旺盛。如今的八大處已大展新顏。
17、佛牙靈光寺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東麓
靈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東麓,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派僧人管理。
18、翠微三山庵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
三山庵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故名」三山庵」。三山庵在靈光寺以西數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稱「麻家庵」。清乾隆年間(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
19、 隱寂大悲寺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處,從三山庵上去,山道兩旁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寺宇朝南,入門翠竹滿院(竹名「黃皮剛生」,為稀有品種。),拾級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額為「悲源海」。前殿叢生的翠竹,莖節勻稱,枝葉秀麗。一般叢竹,每逢深秋,勢必凋零。這里的叢竹,卻獨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為八大處稀有景緻。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現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回,風氣郁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雲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後有餘地,遂起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20、 螭湯龍泉庵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龍泉庵又稱「龍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龍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該寺地下發現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龍泉庵的建築主要分兩進,五個院落,有龍王堂、臥遊閣、聽泉小榭、妙香院和華祖院等。
21、平坡山香界寺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是八大處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寺院,因這里山勢平緩,又名「平坡寺」。該寺創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稱「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稱「聖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經重修改名為「香界寺」,意為「香林法界。」
22、翠微寶珠洞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頂
從香界寺北旁門角北上,山路陡險,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頂時,有一座牌坊,外額上書「歡喜地」,內額上題「堅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御筆詩句。牌坊後面的高聳寺院,就是著名的寶珠洞,它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翠微山頂,是八大處中山勢最高的一處,巍峨峻峭,蒼莽雄渾。
23、盧師證果寺北京西山餘脈盧師山
證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盧師山腰綠蔭深處,與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遙相對應。證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壽年間,名「屍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天寶年間,因盧師又叫「感應禪師」,改稱「感應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聖寺」,明下統景泰年間又易名「清涼寺」和「鎮海寺」,天順年間改稱今名。
24、東城柏林寺北京雍和宮東側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別重建。它位於雍和宮東側約150米(戲樓胡同一號,舊柏林寺四號),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聞原寺前柏樹成林,竟達1o里之遙。「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傳說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就鮮為人知,僅這一點就可知其歷史地位。它是市內建寺年代較早,規模大、建築格局嚴謹,氣勢宏偉,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內共有五進院落,殿內供奉的佛象均為木雕,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內曾懸掛康熙書寫的《萬古柏林》的匾額,寺中並有供僧人們修持的禪堂。1949年後政府多次進行修繕,基本保持原貌。目前為文化部所屬單位佔用,中國佛協會考慮到該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的要求,現仍在交涉中。
25、安定門西黃寺北京安定門外黃寺大街
西黃寺位於北京安定門外黃寺大街,距內城約三公里,與東黃寺並稱「黃寺」或「雙黃寺」。二者牆門相以,布置和構造略有不同,東黃寺又名「普凈禪林」,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為活佛腦木汗所建。西黃寺均改黃琉璃瓦覆蓋,紅牆蒼松,佛塔嵯峨,氣勢非凡。1983年,西黃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6、永樂大鍾寺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北側
大鍾寺正名「覺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佔地三萬多平方米。大鍾寺原為清帝祈雨場所,1985年被辟為古鍾博物館,收集並陳列各類古鍾數百口,成為鍾的王國。其中既有原始社會的陶鍾,也有民國的警鍾,有高達兩層樓的大鍾,也有僅酒盅大小的微形鍾,也有少數外國鍾。最引人注目的是號稱「世界鍾王」的永樂大銅鍾。據碑刻記載,清朝雍正皇帝於1733年下令修建這座寺院,雍正認為:「京城西直門外曾家莊有圓址爽塏,長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宜為寂靜清修之地,用是肇建梵宇。」寺始建於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於十二年冬,賜名「覺生寺」。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菩薩殿、大鍾樓。中軸線兩側各有配殿和跨院。該寺在北京寺廟中並不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寺院,然而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京師二百九十一座寺廟細數折》中,覺生寺卻位列第三,原因之一,就是馳名中外的永樂大鍾被安置於此寺,至今仍懸掛在該寺大鍾樓內。覺生寺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大鍾寺」。
27、 廣安門天寧寺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
天寧寺位於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初建於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並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廟名稱也更換數次。由於元代數度毀於兵火,原寺院建築幾近無存。從明代王紱《游天寧寺》詩,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時該寺院的荒涼景象。詩雲:「古寺尋幽竟夕暉,敗垣芳草路依微。鳥啼空院僧何在?樹老閑庭鶴自尋。」隋、唐、金、遼、宋諸朝歷改弘業寺、天王寺、大萬安寺。元末寺毀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時改稱「天寧寺」(1435年)。現存殿宇為清代重修。
28、八里庄慈壽寺塔北京市海淀區八里庄慈壽寺
慈壽寺塔原名「永安萬壽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八里庄慈壽寺內,仿天寧寺塔而建。寺為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後於萬曆四年(1576年)所建。萬曆皇帝登基時年僅十歲,內外政事均由李太後執掌。李太後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間,命人在京城內外興建修繕了許多佛寺,慈壽寺即為其中之一。基址原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監谷大用墓地。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寺廢,迄今已逾百年多,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廢址上。原塔建於明歷四年(1576年),挺拔秀麗,磚石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五十多米,實心密檐式。基座磚砌,須彌座式,雕刻佛像、飛天、金剛力士、壹門、八寶、仰蓮等裝飾。尤其是上部,雕刻有全行樂器,極為罕見。塔身第一層高大,正面辟四個假門,其餘四面開四扇假窗。在門窗兩旁都雕有佛像,南面門券上嵌石刻橫額,「永安萬壽塔」。塔身以上置密檐十三層,塔剎用仰蓮座承以巨大寶珠。那些飾有花卉圖案的精美磚刻生動細膩,此塔為明代密檐式塔代表作,今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塔旁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雕刻精美的線刻觀音像和關帝像碑兩通。慈壽寺舊址現已改建成公園,因慈壽寺塔在歷史上曾名「玲瓏塔」,故該園被命名為「玲瓏公園」。
29、北海佛殿白塔北京市西城區故宮西北
北海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故宮西北,原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宮苑」,是中國現存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布置精美的古代帝王宮苑。北海面積68公頃,其中水面佔一半以上。
30、西直門五塔寺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於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約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金剛寶座塔」。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與他談經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並賜地於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後又根據這位高僧提供的規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並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士人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去處。
31、居庸關雲台北京昌平縣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五十餘公里,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兩旁高山屹立,翠幛重疊,中有長達18.5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居庸關之名,跟「徙居庸徒」之意。傳說秦始皇修長城時將強徵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三國詩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遼、金、元、明、清各代均稱「居庸關」。這里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山巒間花木郁茂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所書「居庸疊翠」石碑,原立於關城東南方,現在碑已不存,僅餘座基。
32、昌平銀山塔林北京市昌平縣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上
銀山塔林位於北京市昌平縣海子村西南、銀山南麓古延壽寺遺址上。這里峰巒疊翠、松柏成蔭,高高突起的銀山主峰,由黑色花崗岩組成的山崖陡峭蒼黑,山頂冬有冰雪層積,色白如銀,人稱「鐵壁銀山」。山上開闊地中,密檐式寶塔巍然屹立。淡黃色的石塔由台基、塔身、斗拱和塔剎構成,外表用各種石雕、石刻或琉璃剪邊,脊獸裝飾,華麗挺拔。人稱「銀山寶塔」。這里有金、元兩代磚塔七座,是昌平八景之一。其中五座是金代(1115-1234年)墓塔,兩座是元代(l271-1368年)墓塔,均為磚結構,密檐式。塔下有高大須彌座,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均有精美雕飾,檐下有磚刻斗拱。第一層塔身以上均施迭澀,挑出短檐。塔的高度都在20-30米之間,*少林寺、靈岩寺塔林中的墓塔要高大得多,兩座元代塔,也是磚結構,但體積較小。其中一座密檐式,檐下刻斗拱,塔的立面富有曲線美。另一座是密檐樓閣式和覆缽式相結合,很特殊。這一古塔林是今天研究當時佛教藝術和磚石建築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3、房山萬佛堂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龍泉寺」。萬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發育在奧陶紀石灰岩地區的巨大溶洞,原名「水簾洞」,因唐宣宗年間有一位*丘號溪的老人在此創建萬佛堂,遂改稱「萬佛堂孔水洞」。洞內有泉,水勢洶涌。洞壁存有隋大葉十年 (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處古建築遺跡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現存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築,堂內三壁嵌滿唐大歷五年(770年)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乘獅文殊菩薩像和乘象普賢菩薩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雙手合十,或獻花奉寶,形態不一。其中西南壁伎樂天浮雕最為精美,天人持各種樂器作彈奏狀,肌肉豐滿,形態自如,是唐代雕刻藝術的傑作。孔水洞原有兩扇巨大石門,早已不見,僅有寬尺許的石樑橫卧在洞口,人們可以跨越石樑,緊貼洞壁,穿過溪流潺潺狹長券洞至「求簾洞」洞囗,券洞盡頭石壁上有兩尊石雕佛像,並有《蓮花經.觀世音普門二十四品》刻經,這些珍貴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節,人們可徒步通過「水簾洞」進入第一大型洞廳,然後還須乘小舟才能飽覺「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廳,其中以第三大洞廳最為壯觀,廳前一排石鍾乳低俯水面,廳後遍布潔白晶瑩的石花,廳南側有一張嘴瞪目的「大鱷魚」把守「九曲迷宮」入口,遊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遼代華塔、元代磚塔各一座,華塔上有「咸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為研究中國華塔出現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
❽ 北京有哪些佛教聖地
1、廣濟寺 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 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潭柘寺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 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雲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著中間的寶珠峰,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3、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現存最古的巨剎,在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佔地約6700平方米。始建於唐初。原名憫忠寺,明改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後更名為法源寺。 法源寺 可燒香禮佛,有江南水鄉般的後園,是中國佛學院所在地。
門票:5元 地址:法源寺前街7號 交通:10路車到回民醫院,6、109路教子胡同下車。
貼士:法源寺在牛街附近,可以順道去嘗嘗回民小吃。
4、白塔寺 其實本名為妙應寺,有著名的錐形白色佛塔,也是重要的廟會舉辦地。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9:00-17:00 電話:66160211
地址: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 交通:102路白塔寺下車,103路西四下。
5、智化寺 黑色的琉璃瓦蓋頂,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築群,有獨特的傳承了500年的音樂,屬中國五大古典樂鍾之一。
門票:20元 地址:東城區祿米倉胡同5號 交通:44、800、750路等公交車在雅寶路下車。
6、大鍾寺 因寺內珍藏一口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鍾,所以稱為大鍾寺。
門票:10元 ,電話:62641384 交通:302、367、361等多路車可達 開放時間:8:30-16:30
7、戒台寺 戒台寺(Jietai Temple)
戒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遼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壇,四方僧眾多來受戒,故又名戒壇寺,寺內因擁有全國最大的佛寺戒壇而久負盛名。
8,八大處公園位於北京市西郊西山風景區南麓
。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宜人的佛教寺廟山地園林,是新中國誕生後北京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一級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北京市精品公園。素以三山比肩而立、八剎、十二景著稱。自古就頗受僧侶隱士青睞,從隋唐至明清陸續修建了幾十座寺廟。現公園內有八座古寺(靈光寺、長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廟、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八大處」由此得名。八座古剎最早建於隋末唐初,歷經宋、元、明、清歷代修建而成。其中靈光、長安、大悲、香界、證果五寺均為皇帝敕建。靈光寺遼招仙塔中曾供奉釋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建國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新建佛牙舍利塔。
9、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之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擴建改庵為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來的基礎上興建了金剛寶座塔、羅漢堂等。新中國成立之時,該寺殿早已破爛不堪;1954年人民政府大力進行整修並重蓋了孫中山紀念堂,使寺內建築煥然一新。
10、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廣安門外北濱河路,建於遼代。天寧寺在北魏孝文帝時叫光林寺,隋仁壽二年改名弘業寺,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的名稱也更換了幾次,到了明永樂二年(1404),才改名為天寧寺。
11、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懷柔縣城北7公里的紅螺山之陽。寺西500米處曾有一泓泉水,名曰"珍珠泉"。據傳泉中有兩只大螺螄,其色殷紅,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光焰,紅光熠熠,百里可見。紅螺山,紅螺寺便由此而得名。紅螺死後,葬於寺內,並建兩座寶塔以志紀念。
12 香山卧佛寺香山山腳下
❾ 哪一座山被稱為大勢至菩薩的道場
雲南昆明晉寧的來七珍山寶泉源寺。
寶泉寺座落於雲南省晉寧區寶峰鎮七珍山(亦名龍泉山),乃明代廣東惠州大居士楊黼之子——慶山祖師所建。自始建之時,便被世人奉為大勢至菩薩的應化道場,譽稱「八寶世界、善往凈地」。
幾經歷史和歲月的浪潮,寺毀僧散。2003年冬至,崇化大和尚途經寶峰,遙見山藹氤氳之氣、泉涌白煉之光,生大歡喜,發心修復。在資金奇缺的情況下,說服護法弟子,四處求貸,購回寺址638畝,意欲盡形壽命復興聖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佛教四眾弟子的護持下,寶泉寺自籌資金恢復重建,現今已初具規模。如今的寶泉寺環境清幽、山水相映,道場清凈,僧眾安和,實為鷲峰靈地。依次建築有:正山門、普庵殿、蓮升橋、放生池、天王殿、鍾鼓樓、普賢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大勢至菩薩金頂寶殿、獅子窟、方丈院、祖師殿、如來真身舍利寶塔、東西僧寮等中軸主體建築。
迎佛賽社風俗尤為隆重,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日為迎佛廟會,萬人雲集,盛況空前。
大勢至菩薩純銅寶像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室內佛像,高25米,由200餘噸的銅鑄成。已於2014年12月安裝完畢,
❿ 寧夏馬鞍山甘露寺在哪
在靈武市區北30公里的群山懷抱中,歷史留下的痕跡星星點點:有古人類留下的二道溝岩畫,有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還有一座蜚聲區內外的千年古剎坐落其間,這便是寧夏四大名剎之一馬鞍山甘露寺。
馬鞍山的得名
傳說北宋寶元年二年(1039年),大將狄青西征時與犯邊的西夏軍隊對峙在靈州橫城堡一帶,由於長途跋涉,當時宋軍人困馬乏、糧草不濟。在進退兩難之際,狄青漫步走出軍帳,苦思破兵之計,忽見山下有一破舊姑子庵,狄青進入庵堂,虔誠地說:「如得菩薩指點,大破敵軍,狄青願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晚上,狄青伏案鬱郁沉睡,恍惚看見觀世音菩薩騰雲駕霧而來,站在五彩雲頭手執佛禪說:「何不利用地貌偽裝糧草和馬鞍呢?」說完打開一小瓶,用手指蘸甘露灑往狄青,隨後飄然而去。狄青一夢驚醒,出門向對面起伏的山巒觀察了一番,恍然大悟,心生一計。狄青命令士兵把山坡依地形用草席覆蓋,裝扮成糧草垛形狀;又趕制無數馬鞍,散布於山坡;還把馬糞撒進黃河,順水飄流。當時西夏部隊摸不清軍情,只見宋軍糧草成垛,馬鞍漫山遍野堆積如山,每日黃河水中馬糞漂流不止。西夏部落首領開始疑惑,斷定宋軍已調集千軍萬馬,糧草充足。當即下令,緊急撤退。狄青隊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後來,狄青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姑子庵舊址為基礎,擴建了這座寺廟,取名甘露寺,該地則被稱為「馬鞍山」。靈武民間流傳「先有姑子庵,後有甘露寺」的傳說,即由此得來。
甘露寺的建築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鍾暮鼓。甘露寺院牆依馬鞍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群坐北面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進入前殿,內塑彌勒佛像、韋陀佛,向里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迦,最北上高台是後殿,兩側各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塑像千姿百態,形態逼真。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天王殿、下殿、中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延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涌而來。在寺院東部,建有磚制「多寶塔」一座,高約7米。寺院東西兩側,星羅棋布建有歷代圓寂高僧塔林50餘座。甘露寺四周群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甘露寺的歷史
馬鞍山始建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後來被毀。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文革」時期,從拆毀的磚塔中發現兩方石碑,據碑文記載,甘露寺建於明代,原名「甘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位名叫效興的廣東游僧途經此地,見寺廟破舊,土地甘旱,民不聊生,在寺東南十里挖掘出一眼泉水井,四處募捐數年後重新建起寺廟,當時寺廟主持為慶陽和尚本靜。為祈求天降甘露,造化百性,故改名為「甘露寺」。民國十二年(1923年)對甘露寺重新進行了修葺擴建。解放前,甘露寺居住和尚6名,主持有聖寬、仁傑、果芳等。「文革」中寺廟毀於一旦,僧人被遷入生產隊。1979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介信、妙相、法亮、法惠等僧眾重歸甘露寺,陸續重建寺廟。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大帝御駕親征叛軍噶爾丹,來到臨河橫城一帶。康熙皇帝登高向西遠眺,黃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飄帶,橫貫南北;北面沙漠如海,連片的果園猶如一顆翡翠鑲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舉目東望,蜿蜒崎嶇的明長城就像一條匍匐在茫茫壁戈中的巨龍,千曲萬盤,綿延千里;回首南看,一望無際的條田綠洲,低山丘陵迤邐起伏,甘露寺隱約呈現在馬鞍山中。康熙被這金沙綠原、長城古堡、曠遠寂靜的塞外美景所陶醉,於是在橫城即興寫下「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北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的著名詩句。
甘露寺的廟會
馬鞍山甘露寺按照佛教儀規舉行正常宗教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為傳統廟會,其中以四月初八廟會最為隆重、盛大。甘露寺主持釋耀正1964年出生於銀川,大學學歷,他身兼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自治區九界政協常委等職。近年來,釋耀正帶領僧人及信眾募捐數百萬元,修建了漢白玉牌坊和一條4公里長的柏油路,方便了信眾和來往遊客。在寺院及周邊荒漠種植刺槐、臭椿、檸條等樹種6萬余株,擴建了寺院建築,通上電和自來水。每逢廟會,來自寧夏、內蒙古、陝西的朝山觀光者接踵而來,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如今的馬鞍山甘露寺,已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成為景色獨特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