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分類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回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答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Ⅱ 政府行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職能與公共服務職能怎麼區分
經濟職能和公共服務職。政府要出台適當的財政政策幫助重建,提供公共服務等。
1.政治職能
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政治職能是指政府為維護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保護國家安全,對內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我國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職能:①軍事保衛職能;②外交職能;③治安職能;④民主政治建設職能。
2.經濟職能
經濟職能是指政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管理的職能。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政府主要有三大經濟職能:①宏觀經濟調控職能;⑧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③市場監管;④社會管理。
3.文化職能
文化職能是指政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對文化事業所實施的管理。它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政府的文化職能主要是:①發展科學技術;②發展教育;③發展文化事業;④發展衛生體育。
4.社會職能
社會職能是指除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以外的政府必須承擔的其他職能。這類事務一般具有社會公共性,無法完全由市場解決,應當由政府從全社會的角度加以引導、調節和管理。目前,政府的社會職能主要有:①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③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④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
Ⅲ 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版其他組織提出的權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1、服務對象不同。行政審批的對象是申請者,指具體的個人;公共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大眾,是群體。
2、服務的性質不同。行政審批是被動服務;公共服務是主動服務。
Ⅳ 政府的經濟職能與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有何區別
經濟職能包括公共服務,但這里的公共服務強調為經濟活動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內是政府為社會容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的職能,即為經濟活動服務,也為人們的其他社會生活服務。如政府修建一座橋梁,如主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則是經濟職能;如主要為方便人民生活,則是社會公共服務。
Ⅳ 政府服務和政務服務的關系、區別
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內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容出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1、服務對象不同。行政審批的對象是申請者,指具體的個人;公共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大眾,是群體。
2、服務的性質不同。行政審批是被動服務;公共服務是主動服務。
來源溫嶺找律師http://china.findlaw.cn/wenling
Ⅵ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Ⅶ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Ⅷ 政府辦公交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有什麼區別嗎,前者是事後補貼
政府辦公交 是政府以政策支持,稅收優惠等手段扶持公共交通企業。
政府采購購買公共服務 是政府作為采購人使用財政資金直接購買服務。
2者是不通的。
Ⅸ 簡述政府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推動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
縱觀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不容否認的是城市化極大地煥發了人的活力和發展潛力,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文明水平和文明素質,城市化在現代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時期該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呢?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鎮化最核心、最本質、最關鍵的真諦是人的無差別發展。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要惠及每個社會成員
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於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城鎮化第一是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由「鄉村」到「城市」的轉變,不僅僅是人生活在城市裡,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有居所、有就業;既生活得舒適、健康,又生活得有尊嚴;不僅有社會保障和適宜的環境,還能夠促進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真正的城鎮化只有一個標准,就是家庭的收入、福利、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都來自於城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惠及每一個社會成員。
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以產業來支撐。城鎮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之上,因為城鎮化的基本要求是城鎮化與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對於離開土地進城的農民來說,就業是他們成為市民的先決條件之一。只有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保持同步與協調,才會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來消化進城農民就業難題。沒有工業化做基礎,不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盲目城鎮化,只會造出更多的 「空城」。只有防止了缺少科學論證、一味擴張城市規模而導致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城鎮化,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的真正要義。
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
改革與轉型是手段。中國城鎮化已進入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轉型發展新階段。中國的城鎮化孕育著巨大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必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圍繞市場機制深化改革,通過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解決農民工半市民化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還要實現理念的轉變,要強調有質量的城鎮化,要提倡「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城鎮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新型城鎮化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縮小城鄉二元差距的途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以改革為動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