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財政功能是什麼
公共財政功能
公共財政的特點是:
(1)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
(2)公共財政是與社會主義以市場經濟有內在聯系的財政;
(3)公共財政是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
(4)公共財政是面向全社會進行分配的財政。
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為納稅人提供公共產品的法治財政。公共財政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市場機制而言,政府的職能 是彌補市場的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財政則是實現政府職能的物質基礎。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存在和發展的主要依據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亦被稱為「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分配活動或分配關系,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是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財政體制和財政制度。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財政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財政的職能范圍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的,凡不屬於或不能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不去介入;凡屬於或可以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必須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其行動的動機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應的報償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其職責只能是通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活動,為市場的有序運轉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證和物質基礎。即便有時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活動也會附帶產生數額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發點或歸宿仍然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現在財政收支上,財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財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終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為規范化。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不僅財政收入要來自於社會成員的繳納,財政支出要用於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事項,而且財政收支出現差額帶來的成本和效益,最終仍要落到社會成員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會成員對於公共財政的運作便有強烈的監督意識,從而要求和決定著政府財政收支行為的規范化:以法制為基礎、全部政府收支進預算、財稅部門總攬政府收支。
公共財政是按國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決策方式來劃分的類型,與此相對應的應是「家計財政」和「計劃財政」。
⑵ 公共財政的職能是如何實現的
公共財政的職能
--------------------------------------------------------------------------------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財政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和監督管理等職能。
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既包括對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資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對全社會資源的間接調節。
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這種市場化分配有利於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過大,從而需要政府對市場初次分配結果實施再分配調節,促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主要通過稅收調節、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手段來實現。
調控經濟職能。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政府稅收,擴大總需求,防止經濟衰退;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稅收,抑制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時,實行趨於中性的財政政策。
監督管理職能。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保證政令統一,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更需要強化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能。
⑶ 公共財政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公共財政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內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容是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社會分配,並將收入用於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充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公共財政的基本功能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法制規范和宏觀調控。
⑷ 公共財政具有哪三個職能
公共財政具有穩定經濟、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
公共財政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體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監管手段。財政部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牢固樹立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進一步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服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要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對各類社會主體實施統一的財稅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以人為本,更加註重社會效益;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現代管理原則,做到依法理財、科學管理。
(4)公共財政服務功能擴展閱讀:
通過相機實施適當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通過財政支出增減變化的結構性安排以及財稅政策引導,彌補市場失靈和不足,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通過稅收這一最主要、最規范的形式籌集財政收入,並運用財稅政策和制度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通過依法對財政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全過程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保證財政分配和經濟運行規范有序,維護財經紀律。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與財政息息相關。財政部門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對財政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始終牢記和認真履行公共財政的使命和責任,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服務。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增收節支、統籌兼顧、留有餘地的方針,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依法理財,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改革,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強科學管理,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財政幹部綜合素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
⑸ 公共財政的主要職能,其手段和機制是什麼
一、主要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
3、調控經濟職能。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
4、監督管理職能。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
二、手段:宏觀調控。
三、機制:
(1)以增進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為宗旨;
(2)以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標;
(3)最大限度地實行民主決策;
(4)充分接受民主監督。
(5)公共財政服務功能擴展閱讀
《公共財政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投入總量增加》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9月27日,財政部印發《財政部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財辦〔2018〕34號,簡稱《意見》),對財政系統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全面工作安排。
《意見》指出,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要准確把握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
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相銜接,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擔當作為,銳意改革創新,扎實苦幹實干,著力構建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確保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實到位、機制創新到位、監督管理到位、職能發揮到位。
《意見》提出了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多元投入保障制度、構建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體系、著力提升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切實加強組織保障等4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完善農業農村投入優先保障機制、創新鄉村振興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
加快構建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大力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支持鄉村綠色發展、大力支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建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全力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全面實施財政涉農資金績效管理、切實加強財政涉農資金監管等15項政策內容,明確了具體任務措施和分工安排。
《意見》明確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優先發展、壓實責任,堅持綜合施策、系統推進,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
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堅持績效導向、加強管理,將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與支持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成效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意見》要求財政部機關有關司局按照職能分工,不折不扣抓好各項任務落實,要求各地財政部門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人切實增強責任意識,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統籌謀劃,積極整合資源,建立健全制度,扎實推進本地區鄉村振興。
⑹ 為什麼財政又叫"公共財政"公共財政的職能有哪些
資源配置職能。
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作為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既包括對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資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對全社會資源的間接調節。
收入分配職能。
是指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這種市場化分配有利於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過大,從而需要對市場初次分配結果實施再分配調節,促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主要通過稅收調節、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手段來實現。
調控經濟職能。
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擴大總需求,防止經濟衰退;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時,實行趨於中性的財政政策。
監督管理職能。
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保證政令統一,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更需要強化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能。
⑺ 公共財政提供公平服務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公共物品的生產通常有政府生產和合同外包兩內種方式。合同外包不管包給容何種性質的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提供私有化的表現。
支持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同樣的服務由私人生產成本更低,而反對者則認為私人生產降低了服務的質量。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⑻ 公共財政中一般公共服務具體是指哪些內容
"一般公共復服務"是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制中的一個「類」級科目,其下包括人大事務、政協事務、政府辦公廳及相關機構事務、發展與改革事務、統計信息事務、財政事務等37個款級科目。
一般公共服務主要反映政府提供一般公共服務的支出。
⑼ 簡述財政的基本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
3、調控經濟職能。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
4、監督管理職能。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9)公共財政服務功能擴展閱讀
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和「財政是國家經濟行為」兩種說法的含義是一致的,說「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並不意味著忽視財政法制化和立法監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企業、居民共同構成市場的經濟實體,在分析政府與市場關系時,說「財政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對表「財政」的含義則更為明確。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出現私有財產,社會分裂為階級才產生了國家。
國家一旦產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佔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並保證實現其職能,於是才產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對財政與國家的關系都有明確的論證:「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發行公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頁。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頁。被恩格斯譽為創建了財政學的亞當·斯密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冠之以「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的標題,另一本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約翰·穆勒所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的標題是「政府的影響」。
⑽ 什麼叫"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
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0)公共財政服務功能擴展閱讀:
國家公共財政收入主要形式如下:
1、稅收收入。稅收收入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國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約占各國經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債務收入。債務收入包括國內發型的公債,國庫券,經濟建設債券,向國外政府、各級組織和商業銀行的借款等。
3、國有資產收益。國有資產收益是政府憑借其資產所有權取得的股息、紅利、租金、資金佔有費、土地批租收入、國有資產轉讓及處置收入等。
4、政府費收入。指政府各部門收取的各種費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執法過程中收取的各種規費和公共財產使用費。它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國現階段政府費收入主要有5類:①規費收入;②共產使用費;③特別課征;④各種攤牌性費用;⑤特許金。
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幾種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項雜項收入,常見的有罰沒收入,對政府的捐贈,「通貨膨脹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財政